笔记

电影赛马皮特观后感影评5篇

《赛马皮特》观后感(1):以后也要幸福吧

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强大。

一部平平淡淡、安安静静的电影,看完之后身体和内心却都感受到一种复杂又强大的力量。

刚开始很容易会认为是个讲述少年艰难成长的凄苦故事,因为在他的岁月里,家、亲情和爱都缺席了。他还没有成年,眼前的世界已经如同荒地,人生路孤独又辛苦,而他只能自己走。

但是没有凄苦。

你看这个男孩笑,听他轻声说话,看他带着马走在晨光和夕阳里,没有回头也没有停下。他像荒地里的野草,找不到任何依靠,所有人都认为看不到希望了,但他仍然挣扎着努力求生,强大、坚韧,宛如巨树。

男孩看起来一直很平静,直到最后找到了自己唯一的亲人,身体中的波澜壮阔才终于爆发。

他小心地问:“我能在你这里住一段时间吗?如果你讨厌我了,可以把我赶出去的。”

姑妈回答他:“我不会赶你走的,我们要一起生活。”

“如果我在这里住下,可以继续念书吗?”

“当然,你必须要去上学。”

“如果我有一天进了监狱,以后还能回来吗?”

“你不会进监狱。但如果你真的进了,也能回来的。”

男孩第一次哭了。

他已经独自走了太久太久,那些不曾拥有的爱,终于被找到了。

电影最后结束在男孩奔跑的背影上。他换了新衣服,还剪了头发。天气不是太好,没有太阳但前路敞亮。

很想跟他还有自己说:以后也要幸福吧。

《赛马皮特》观后感(2):马语者流浪记

男孩Charley半夜醒来,离开半路上收留他的游戏迷农舍,牵着心爱的赛马皮特,继续往东,朝着荒蛮而开阔的草原,决绝前行,“这不是我们的家,走吧”。

英国导演安德鲁、海格(《周末时光》、《45周年》)新作《赛马皮特》,改编自作家Willy Vlautin2010年同名小说,置景美国人烟稀少的大西北,烘托出一位15岁少年与其心爱赛马的艰辛流浪历程。

这是一个不断摸索“家之定义”的男孩成长故事。最初,Charley和单身老爸Rey搬到俄勒冈最大城市波特兰郊区,准备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从开场第一镜,Charley沿着乏味社区跑步,导演就大概给出男主角的大概性格形象,与躁动青春有些不相符的沉默安静和乖巧,却搞不准心底蕴藏着随时可点爆的巨大能量。学校同龄人在全片中彻底缺席,唯一可提供给观众的一点信息是,Charley曾在校橄榄球队训练,但个头偏小。

他所坚持长跑的乏味街区,至少有一座马棚,这让少年邂逅了老马皮特和他那脏话不离口的主人Del(史蒂夫、布西密 饰)。马厩主给少年提供了一份帮忙牵马的临时工作,这时从Charley口中说出的年龄是16岁。

为了给少年建立一种新的兴趣和热爱,电影给予养马、驯马、喂马、买马、赛马等产业一条龙相当长时间,起初那个沉默乖巧的Charley也变得激动雀跃,老马皮特成了他离不开的新朋友。而与Del一次次的公路旅行和露营,也让观众隐约嗅到一丝精神父子的关系可能性。尤其在沾花惹草的亲生父亲Rey引来第一场灾祸,又恰逢Del准备卖了老马皮特之时,怎么从传统电影欣赏惯性看来,都该是Charley与马主Del争吵、化解矛盾,成为新的精神父子之成熟时刻。可导演安德鲁、海格偏偏不按常理的,让少年Charley独自牵马逃亡流浪,让马场主Del就此离开电影故事。

我说不上这样的剧情处理手法是好是坏,只是得承认它让故事走向有些出乎意料,或许也因为这种有意营建的特殊性,我们可以不去追问真实生活的合理性,譬如为什么Charley不去接受社会救助、马场主为什么不追到偷走皮特的少年,毕竟从古至今,能成为新闻和议事的,从来都是生活日常的例外。

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姨妈Martha都是一个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重要存在,是自幼没见过生母的小Charley之精神母亲。这个反反复复被少年挂在嘴边的名字,或许也就是他倔强牵马上路的最合理理由。Charley要徒步穿越美国荒芜的西北部,到怀俄明州找到姨妈,他所能知道的信息非常有限,只有姨妈的名字和最后谋面的城市。

这不免让我想起契诃夫著名短篇小说《万卡》中那个9岁男孩,他被鞋匠欺负和剥削得非常痛苦,十分想念爷爷康司坦丁,终于找时间写了一封情感充沛的信,“把这张纸叠成四折,把它放在昨天晚上花一个戈比买来的信封里……他略为想一想,用钢笔蘸一下墨水,写下地址:寄交乡下祖父收“。

幸好,借助着互联互通的信息时代,《赛马皮特》中的15岁Charley没万卡那么悲剧。几通电话,他能查到姨妈如今工作和生活在怀俄明第三大城市拉勒米的图书馆。一路上,肚子饿了渴了就进福利社,即便偷盗超市被抓都会获得原谅。我查了一下,从俄勒冈的波特兰,走路到怀俄明拉勒米,全程1818公里,步履不停(在电影里或该叫做“马不停蹄“)的话,共需375小时。当然,少年虽然倔强,但也不至于非得自虐地弃绝一切方便的交通工具,非得需要钞票时,就变成18岁的成年人,跟随墨西哥非法移民去大宅做粉刷工作。

整个2小时的电影时间,被两场突如其来的重大事故,切割成驯马、牵马和独自徒步三大个段落。事故是什么,因涉及剧透,先隐藏不表,但每一场事故都以舞台剧尾声的高光,将少年Charley定格。无论是窗外的警灯还是公路上的汽车大灯,都清晰无比放大着Charley那张满布雀斑的青春脸蛋,而他成长的重要时刻,似也被这些高亮的光柱定成可以永世铭记的人生相片。

从制造焦虑情绪的手持摄影,到开阔荒野的大全景,再到最后重逢姨妈后平稳眷顾室内的暖色调,导演给予《赛马皮特》的调子是非常温情和慈悲的。从父亲Rey到赛马皮特再到姨妈Martha,究竟哪里才是少年的家呢?其实只要有着相濡以沫的温情,对于Charley来说,哪儿都能是温暖的家吧。他重又迈开了步子,向着回到橄榄球队的梦想,开始在大街上奔跑起来。

《赛马皮特》观后感(3):影片的节奏与叙述重心很有问题

安德鲁·海格跳出最拿手的都会同性情感题材,正式挑战相对陌生的青春成长片,而且第一次放弃原创剧本,改编别人小说作为剧作核心。这并非是美国传统的青春成长题材,故事里大胆混合了公路片、西部牛仔元素以及社会底层的流浪拾荒者。也许原著小说的关系,又或者是导演野心过于庞大,整部影片的节奏与叙述重心很有问题。

从片名看明显讲述的是男主角与赛马之间的深厚感情,以赛马作为他成长过程中的某种隐喻这种手法并不陌生。奇怪的是,赛马意外死去之后这个核心隐喻转眼消失不见,叙事重点似乎有所转移,直到最后一幕的对话里再次粗略浮现。父子情与赛马两条线索突兀地并行,似乎也看不出有何融洽的交汇点。而男主角身边不断出现却又神秘消失的人物更让人不断质疑故事的真实性。男主角驾驶大卡车穿州过省偶遇奇葩人物的情节明显具有《爱丽丝漫游仙境》幻想色彩,却又被后半部分触目惊心的社会阴暗面刻画而冲淡。

导演努力在各个类型片的重心之间来回摇摆,却难以形成贯穿始终的统一风格,即便有一条比较牵强的主线,而叙事重心却是飘忽不定让人迷糊。不同类型片的风格在叙事里互相对冲,互相消解,导致影片的节奏时而欢快流畅,却又时而缓慢累赘。这回类型片的融合实验算不上成功。不过导演的标志性摄影与灯光运用在黄昏与夜景拍摄画面里再次展现出让人惊艳的印象,但相比起他之前几部有口皆碑的作品,这次的失手也算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期待下一部会更成熟与精彩。

《赛马皮特》观后感(4):生活如此艰难

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在短暂的时间内经历了两次死亡,这是怎样的体验?

少年查理有个不完整的家庭。母亲离家出走,父亲生活散漫而随意。但个性温顺随和的查理并不在意这一切,他接受了父亲随意带女友留宿,接受了家庭平淡清苦的状态。只要天天跑步、上学,能打橄榄球。

查理喜欢赛马,一次偶然的帮忙,让他为赛马场的工人打短工,得到了他人生中第一笔收入。

然而好景不长,父亲被情敌打成重伤而不治,查理不愿意被收养,跑到马棚与心爱的赛马皮特呆在一起。

失去父亲的查理与赛马皮特亲密无间,但是皮特由于受伤不能赢得比赛而要被主人卖到墨西哥,查理悄悄开走了运载皮特的车子,他要去怀俄明州,寻找他的姑妈——唯一的亲人。

漫漫长路,查理花光了仅有的一点钱,他只能去骗餐厅服务员,点了一大推食物,准备逃走。虽然未能如愿,但是善良的服务员还是放走了查理。

一路艰辛,查理带着皮特徒步在漫长的西部荒漠。他不断地跟皮特絮絮叨叨,似乎只有皮特才能领会查理的内心。也许只有皮特才能让这段寻家之旅显得不那么寂寞和孤单。

可是不幸还是降临,皮特在公路上受惊脱缰逃跑,被迎面而来的汽车撞到,倒在了查理眼前。又一次,让查理感受到了失去亲人的痛苦。

孤独的查理在城里打短工挣路费,却又被酗酒的流浪汉欺负,忍无可忍的他只能反抗,将流浪汉打伤,抢回了自己的钱,终于踏上了开往怀俄明的旅行车。

在怀俄明州,查理找到了姑妈,独居的姑妈收留了他,并希望跟他一起生活。

夜深了,查理难以入眠,他敲开姑妈的房门,忐忑的询问,如果姑妈不想留他,他可以离开。他不愿意给姑妈添麻烦。

姑妈肯定地告诉他,他可以长期住在家里,可以继续上学、跑步,继续打橄榄球。

此时此刻,眼泪再也忍不住了,查理不由得失声痛哭,所有的艰辛和不幸,在这一刻爆发。

……

影片舒缓的节奏和少年容忍的个性,一直在平静地叙述这个悲情的故事。平静的背后,却不断积聚着感情的能量,查理只是要一个家。而生活却不断在打断查理的愿望,不断逼迫他一次又一次面临绝望的边缘。生活如此艰难,在十六岁瘦弱的肩膀上施压。

影片的最后,查理又开始晨跑,恢复了原有的生活节奏,只是不知道,未来是否还有更多的不确定?

无意中听到了许巍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这世界,

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

我们都处于一个无奈的生活状态,唯有倔强和坚持,才能真正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同步个人公众号《非影评》)

《赛马皮特》观后感(5):他的十五岁,经历了我们穷尽一生遭遇的种种磨难

还是未能抵挡青春片的诱惑,在“十五岁少年”这个字眼跃入眼帘时便忍不住看了这部电影。也许是因为十五岁时候的我各方面的平庸,没有体会过青春期独有的小情绪,导致如今只能从虚拟世界找寻错失的颜色。

查理是个集悲剧于一身的人物:小小年纪母亲去世、跟着父亲四处流浪、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少年注定与一般家庭中备受父母宠爱的孩子不同:看不到情绪的眼眸、突出的肩胛骨、带着一丝无助的稚哑嗓音。

一个面无表情的消瘦少年赫然出现。

十五岁的查理,在赚到第一笔工资时,他没有买最新款游戏机、和心仪的女孩约会,而是拎回家了整整两大包食物。做过厨师的爸爸给他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父子俩说说笑笑度过了一个惬意的午后。不像同龄人选择新鲜刺激的事物,他只是想要平静。

因为查理吃饭时邋遢的模样,被赛马主人指责没有教养,面对满脸厌恶神色克扣他薪水并转身离去的赛马主人,他也只能面无表情地继续享受面前得之不易的食物。

成人世界自有一套根深蒂固的规则,一但进入就只能逼迫自己适应规则,从来没有改变之说。

而赛马场无疑是成人世界的缩影。

皮特是个五岁的老马,尽管它最近赢了好几场比赛,却仍旧被主人嫌弃步伐太慢。一个月中皮特连续参加了好几场比赛,为了榨取它最后一丝价值,主人给它强行注入了兴奋剂。这天,皮特的最后一场比赛即将开始。

赛马一但失去价值,就得承受被主人抛弃的命运。这场比赛一旦输掉,皮特将被主人卖往西班牙。

查理在夜间反复祈祷,但天使最终未能降临。皮特最终还是输了这场比赛,一个更大的噩耗传来,查理的爸爸因为伤口感染去世,他失去了唯一的依靠。

查理被人劝解,不能对赛马产生感情,它们只是用来谋利的工具。还是个孩子的查理自然无法接受这一冰冷的规则,被主人抛弃的皮特使失去父亲的他产生了同理心,他偷走了赛马主人的卡车,带着皮特一起踏上了寻找姑姑的旅途。

一路艰险万分,他花光了为数不多的积蓄,不得不靠偷食物、大口灌水笼头里的冷水维系生命。皮特因先前兴奋剂摄入过多精神一场,挣脱缰绳后撞墙而死。查理失却了最后一丝陪伴,他跑到垃圾堆度过漫漫长夜。一个流浪汉把他捡回了自己的房车。查理找到了一份薪资微薄的油漆工兼职,可流浪汉又怎会怜悯一个无家可归的少年,他粗暴地夺过查理刚刚到手的工资,把查理赶出了房车。

没有什么能失去的查理抓起一把斧头,朝流浪汉砸去,他夺回了属于自己的东西,却对这个血淋淋的世界失望透顶。

所幸,查理最后找到了世界上最后一个把他视为孩子的姑姑,愿意等他慢慢长大,为他遮蔽世间风雨。

马路上奔跑的查理如同赛马场上的皮特,转向了孕育希望的那条道路。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