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吉田修一怒读后感6篇

《怒》读后感(1):就还是不够

《怒》是一本推理小说,作者的野心不小,想探讨的问题很大也很深:爱的形式;信任的程度和底线;“怒”的根源。

一个男子在杀了一对结婚八年的夫妇之后,吃完了冰箱了所有的食物,在凶杀现场用死者的血在墙上写下了触目惊心的“怒”字后消失了,一年后警察根据相关线索得知杀人凶手整容(拉了双眼皮)。

故事的三对主人公相继登场。

搬到冲绳的少女小泉和同学辰哉去了无人小岛后遇到陌生流浪男子田中。

沦陷过妓院后被父亲救出的女孩爱子爱上了父亲手下的打工仔田代。

母亲还在病中的优马出入同性恋派对后从浴室把初次见面的大西直人带回了家。

各类媒体开始大力宣传凶杀案新闻,这三对主人公有的看见了新闻,有的即将看见,看见之后所有人的生活都开始发生改变。身边那个还不太熟悉但又有着莫名情愫的人,会是凶手吗?

整本书400页,写到300多页才平淡地揭开了真相。凶手的背景和杀人动机都太过弱化了,仅仅是性格缺失的精神病患。所以,后面50多页发生的事拯救了这本书。

但还是不够,像是浪费了一个非常好的开头的感觉。读完肯定会思考人性、爱和信任三者间的关系,却无法达到自省的程度。也只能说还好,会觉得有些刻意了有些主流了,没有那种迎面而来的冲撞。

相对这种悬疑推理,我更喜欢伊坂幸太郎的《家鸭与野鸭的投币式寄物柜》,同样不急不缓,但是有着有力的安慰,久久缓不过神来。电影也更喜欢最近看的《三块广告牌》那种表达“怒”和救赎的方式。

《怒》的电影我也看了,在杀人凶手的背景和性格上,处理的稍好,但是节奏乱,浪费了很多好演员。不过妻夫木聪真的非常适合演gay,超级自然,最喜欢的也是他的故事。

《怒》整本书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电影里也有:“真正重要的事,不会增加,反而越来越少”。

《怒》读后感(2):打破平衡的——怒

人迹罕至的小岛上,早已废弃的房屋里,一株很像龟背竹的植物恣意生长。

想必它应是无人照顾的,毕竟避居此处的背包客,尚自顾不暇。

它就那么随便却热烈的生长着,得不到爱护,亦不会被拘束。

冷眼旁观一个男人的疯狂与毁灭。

这是电影版《怒》中令我印象颇为深刻的两处空镜头之一,另一处自然是开篇是那个触目惊心的血字——怒!(此处忍不住要说文景版封面真是赞。)

究竟是怎么样的愤怒,才能让人动手杀人?灭门惨案何以会落到那样平凡的夫妻身上?又是怎样的穷凶极恶、视人命如草芥之徒,才能在杀人后无所顾忌的在凶案现场肆意妄为?老实说,真的是被如此巨大的疑团吸引,才会翻开这本书。

书自然是比电影更精彩的,起码没有时长的限制,便有更充分的篇幅去展现主人公的身世——自何处来却不知该往何处去。特别是凶犯的部分,在作为背景与线索的警察调查中,一个偏执矛盾的山神在层层迷雾后渐渐现身。

小时候明明聪明又可爱,一直是舞台前方中心的位置,但却在升入高年级后成绩渐渐下滑,直到成为“习惯于低着头溜墙角走路”的父母眼中“随处可见的普通孩子”。

在同居密友的眼中,“他平常是个很温和的人,但一有不如意的事马上就会不高兴。”

他也是一株植物,平庸的父母并不会引导、教育萌芽时出众的花蕾,在潜意识中甚至觉得这样的孩子是一种麻烦、、、、、、于是他渐渐泯然众人矣,从有可能抽穗怒放的名贵兰花,变成街边花坛里的小菊,但偏偏还有那么多丢垃圾、攀折花草的人,于是慢慢有刺在生长、、、、、、

如是,心被奴役,自然会怒,这种所谓的“奴役”、不自由感,便是多年来的被生活环境境慢慢累加出的枷锁,不同于有形的牢笼,它是打不破、逃不出的地狱。人说,悟道者的第二层次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山神也是,此时的他已是“见善不是善,见恶不是恶”;一切都可能令他愤怒,少妇的柠檬水或是少女的日常补给。在他眼中,关心与怜爱亦是轻蔑与讽刺。读完这些,若你设身处地的将自己代入他的境地,便会理解他积郁如活火山般的“怒”,会相信篇末给出的关于最初那个“巨大疑团”的答案,那个无法验证的答案。

一条暗线已经令人心酸,而作为明线交替出现的三组人物,更是扣人心弦。那血腥的诘问已成了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究竟会落到哪一组平凡的无辜者头上,才真是让人揪心!

他们每一个都让我心疼同情,全因为他们都那么普通,就仿佛你我身边的邻居或同学。就如同现实生活中一样,他们各有秘密,那秘密俨然都是可以摧毁他们砂之城堡般生活的飓风。而更真实且残酷的是,周围人其实已对这些秘密有所察觉,但又都秘而不宣。每个人都谨小慎微的生活,生怕打破这种微妙的平衡。但平衡和规则一样,就是用来打破的,所以一则通缉凶手的新闻、几句似是而非的留言、一行无意写下的涂鸦,凡此种种,看似如石子投落水面引起的涟漪,但其下却已是暗流汹涌,终会演变成摧毁种种幸福可能的海啸。最大的伤害,永远来自至亲至爱之人的不信任,可悲的是这种不信任却是源自他们的不自信或太深的爱。所以,我们受了伤害却没办法恨,更没办法报复,自怨自艾亦不是出路。于是累积成心中的——“怒”!这才是每个人都可能踏上的“平凡之路”啊!

书中这些背负秘密与伤害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踏上这条路,宣泄这种“怒”。有人伤害自己后觉悟,努力争取幸福,如爱子。;有人伤害别人后觉悟,不再隐匿心事,如优马;也有人被伤害后奋起反抗,明明自己还很弱小,却也为了心中想要守护的人而勇敢,如辰哉与泉。只有山神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伤害别人、伤害自己,他走的太远了,已经学不会信任,更学不会爱了、、、、、、

这其中最令我动容的还是爱子,明明最弱小的她,却反而是全书中最坚定的人;明明智力欠缺的她,却最明确说出了参透世情的话。她就像是这本书的呼吸!所以,感谢吉田在文末给她一个希望,也许如《你的名字》一样,完满的结局要以牺牲合理性为代价,可世事已经艰难如此,又何妨任性的给书中人、读书人留一点光与暖?

《怒》读后感(3):信任的困难——吉田修一的《怒》从何来?

文:汤祯兆

我早已反复强调吉田修一将成为下一位在中国读者中人所共知的日本流行小说家,他的重头作《怒》2014年在日本出版后,立即在同年便由台湾联经译出中文版,中文市场的同步率令人咋舌。与此同时,《怒》的电影版也迅即宣布进入制作阶段,投资方找来《恶人》的导演李相日,好让他与吉田修一故剑重逢,而今次的演员阵容有渡边谦、松山研一、绫野刚、森山未来、宫崎葵及妻夫木聪等,华丽盛大的组合恰好可以反映出市场对吉田新作的重视程度,电影已预告在2016年的秋天上映,也是我热切期待的作品之一。

《怒》的本事可谓源自一宗人所共知、在日本备受注目的新闻──2007年市桥达也把一名在日本语言学校任教的英语女导师杀害及弃尸,其后竟然一直逃亡至各地,而且又易容化身成不同造型,结果在两年零七个月后才被拘捕落网,社会对他的逃亡历程不断热炒,而过程中亦不断有人报案指曾遇上市桥,令案件的“娱乐”成分大大提高。

三组视点建构真相

当然,吉田修一从来不是被新闻牵着鼻子走的二流作者,甚至连借势提取新闻相关的煽动力量也不愿意的作者,他重视的是案件背后的独特社会属性——在日本为何人会流亡?流亡背后有何隐衷?当中反映出什么社会背后的结构网络及人心思路?事实上,吉田只不过抽取市桥达也的事件非常梗概的部分,就是由一名杀人犯山神一也犯罪后流亡出发,然后建构出一系列的人际网络,从而去探讨背后的社会问题。

在《怒》之中,吉田修一主要建构三组视点,又或是刻意设计出三名人物来,令他们表面上均与山神一也有若即若离的联系,从而令人无法辨识,而事实上刑警也的确在收到不同的通风报讯后,各处游走侦查,希望可以确认出真相。三组视点分别为:一以千叶县外房港町为舞台的田代,他是一名来历不明的临时工,在渔港为渔夫洋平打工,后来更与他的女儿爱子相恋,后来因洋平及爱子均忧心田代就是山神,结果向刑警举报,但田代早已逃走了。二是以东京都为舞台的藤田优马,他是一名在广告公司工作的同性恋男子,一次遇上了来历不明的直人,两人由借宿暂栖逐步发展成恋人的关系,同样因山神的疑惑,令优马担心直人就是潜逃的杀人犯。最后是以冲绳为舞台的部分,泉因母亲一向与男人易生关系,于是唯有不断迁居以避孽债,结果来到冲绳的离岛生活。在此因朋友辰哉的带引下,于一个无人岛上结识了一名神秘地于荒岛上生活的男子田中。

复杂多变之社会形态

究竟三人中,谁才是真正的杀人犯山神一也?显然就是推理小说的布局命题,可是吉田修一当然不甘心停留于此,而在小说发展过程中,他显然并非把重心放在查案上,甚至连谁是凶手的谜底也毫无悬念地披露出来。是的,与其以谁是杀人犯为小说中心,倒不如直指为何这三个人会被人认为是杀人犯,这样更加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旨趣。

吉田最后揭晓了真凶。但他想反映的问题是人们为何隐瞒自己的过去,乃至改名易姓,希望去建构自己的第二次人生,甚至被社会种种有形及无形的建制规条及伦常压力推倒。小说中提及没有保险证,连医院也不能去,正好说明社会建制对市民身份的严格监察。与此同时,不愿提及自身的过去,在田代及直人的身上,均透过身边人的反应,映衬出其实大家心目中都认定此乃“恶人”的隐晦象征。

吉田修一想刻画的,正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形态中,人的确甚难对陌生人建立信任的凭依。事实上,此也是吉田小说的母题,过去如《恶人》及《再见溪谷》等名著,也同样探讨了大同小异的命题。讽刺的是,当代社会形态提供了千百种极为方便的渠道让我们去接触及认识陌生人,那么在信任及怀疑之间,究竟界线该如何下判断?小说中,爱子及优马均因为错误怀疑另一半而深感自责,甚至有人想补救也后悔莫及,人生的难处在吉田笔下确实一步一惊心。

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豆油。

《怒》读后感(4):怒的背面

待我安利过好几个人看完这本书都问我:“为什么那个凶手要杀人?”

我直指封面:“怒嘛”

“这叫什么理由……”

故事从凶手留下血书“怒”,整容隐匿开始。凶手是谁?他从哪里来?他的家庭出身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一早就随着警察的调查摆上了台面,于是“他去了哪里?”“为什么杀人”成为了接下来要探索的问题。

那个被写上墙的怒字是具象而莫名的,指向整个外部社会,带着强大的破坏力和不可预测性,仿佛逃逸的猛兽,于暗处窥视,这带来了整个故事的张力,也搭起了整个故事的框架。

于此同时,同时又有三个来历不明的人出现在日本的三个角落,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像描述中的凶手,又表现得若无其事。他们慢慢融入身边的环境。就像一把盐丢进水里,慢慢融化。这部分吉田修一的铺陈是非常细致的,甚至有点过分,把书中每个遇到嫌疑人的角色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想到的都写出来了,近乎琐碎,让人感觉到和传统的悬疑故事在节奏上的落差。但这个落差铺垫开的,是我认为故事真正的内核——

秘密

从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开始,罪案推理类小说开始盛行。身份背景各异的人从四面八方去到四面八方,农耕社会里村落里的人互相之间的知根知底、封闭安稳被打开了一个不可知的缺口,于是藏匿成为可能,秘密有处容身。

这三个人出现的姿态是若即若离的,欲言又止,远离主流,但是同时又对靠近的人产生某种共振一样的吸引力,而能被他们吸引而靠近的人,有受过凌辱并且感到羞愧的爱子父女俩;有需要隐藏自己性取向的东京白领优马;有因为母亲的情史丑闻不停搬家的少女泉。他们自己也习惯隐去过去,故作轻松的背后是隐隐的不安。于是对于秘密他们天然地亲近,但又带着一种直觉般的警惕。当互相深入的接触遇到那堵秘密之墙,背后的秘密对于当事人意味着什么,没有人知道。

对于墙这边的人,究竟要如何才可以包容下这块未知?包容下它们会给自己带来什么?这是作者设置给书里人物的难题,也是给读者的难题。因为所有的情况基本都发生了,虽然每个人面对的姿态并不同,但是统统都在试图接近又需要自保的念头里拉锯。相信一个人很难,之后破坏这种信任代价又那么巨大,这里面有谎言、背叛、危险,最重要的是,它意味着对于自己深深的怀疑还有重新坠入形单影只的孤独里。

有趣的是,吉田修一安排了侦破的警察北见也遇到了一个有不可告人秘密的女人。他和靠近凶手的这些人面临同样的疑惑,而身份让他多了一个选择,那就是可以绕过这堵秘密的墙壁,了解她的过去……可是虽然作者访谈里说,不敢信任是因为不自信,可是他又给了全书唯一一个敢拥抱未知的人一个被未知推开的结果。就这样三个嫌疑人和一个警察在追逃之间形成了某种对应。而读者和他们又何尝不一样呢?每当想相信的心越是强烈,信任就越是要经历考验。

谜底

就这样在那么多的挣扎怀疑之后,真凶被找到,我们靠近了他杀人的真相,可就在我们模模糊糊似乎知道为什么的时候,吉田修一又用另外一个为什么懵逼了我们,而这个谜团的答案,估计只能咬着被角独自揣测了。

我只能说作者似乎是想说怒与爱,怀疑与信任其实是一体两面的情感,互相衍生,我们愤怒因为在乎的别破坏,我们怀疑因为想相信的心被动摇。哪一种都同样致命。那是一种向内的决绝,加上被辜负的宁为玉碎,让这个圈走成了死亡的句点。

在这本书里,真凶真正的内心完全被隐去,我们没有办法了解在他看似正常的成长过程里,他是如何发展出后来那种反社会人格的。但如果说真凶身上绝对的恶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极限般的感受,我们不能不关心最直接面对这种恶的人们,而他们唯一可以对抗这种恶的,只有爱而已。

最后的唠叨

这是一本从内而外都让我感觉非常日本的故事。从封面上暴走族一样剑拔弩张的怒字,到书中所有角色身上表现出的(姑且让我这么称呼)国民性,都非常非常的日本。

而日本的国民性,简直像克莱因暗黑理论的活体样本,充满了要把好坏绝对分开而无力的偏执分裂心位,对不完美的惆怅又充满自我欣赏感抑郁心位,还有指向美好客体的羡妒。一种决绝又柔情,依恋又分裂的矛盾体,真是一种非常容易和其他国家的人区别出来的自然而然的纠结啊。

最后最后的唠叨

还有我个人觉得吉田修一有爸爸情结,无论是恶人里的爸爸还是这本里的爱子爸爸的心路描写都非常细腻,感人至深,这条线索在我看来最为丰满,给爸爸点赞。

《怒》读后感(5):人性,哪里经得起拷问

吉田一郎的野心是很大的。

借一本探案小说,他想要拷问的何止是信任?或者是,人格?或者是,人性?

《怒》中熙攘纷繁的各色人等,在面对一桩被通缉的谋杀案时的种种反应,仿佛集合了一幕群体愤怒的景象。貌似各有所指的形形色色的愤怒,却又有着高度的相似。吉田一郎以令人窒息的笔法,将小人物的挣扎丝丝缕缕地剖开,血淋淋的凶杀与血淋淋的人性仿若坦克车一般缓慢又沉重地推进,直至真相揭穿,心头的重压仍然挥之不去。

一部罪案小说,糅合了凶杀、青春、爱情、同性恋、高利贷、强奸等等元素,数条线索平行推进,尽管在一条主线之下,但互不干扰,自成体系。当然,读起来也需要相当的耐心,因为在很长篇幅的表述中,故事情节与凶杀的关系基本处于游离状态,依仗自身的发展推进,直到高潮到来的时刻,真相方才浮出水面。如此表达既需要作者不动声色的耐心,也需要读者按下焦急的耐性。

一场血腥的凶杀过后,案犯居然在现场逗留了六个小时之久,他曾试图打开空调,所有的开关上都留下了他的指纹;他找遍所有的房间,只拿走了一点现金;他吃掉了被害人买来的以及冰箱里所有的食物,然后,作案人山神一也就此失踪。接下来登场的是爱子和她的父亲,一个离家出走混迹情色场所的其貌不扬的少女和焦灼无奈的父亲。再接下来登场的是藤田优马,一个母亲病重而自己还在找同性玩伴的青年。

还有,突然决定移居冲绳的小宫山泉母女,以及案件的侦探北见,每个人的生活都在这里一一展开。

泉和同伴辰哉去小岛上玩,遇到了陌生男子田中。

优马从浴室带回了初次邂逅的大西直人。

爱子爱上了打工仔田代哲也。

电视台在反复播放凶杀通缉令。布告栏里也张贴着凶手的画像。

问题是,有的人看到了,有的人没有看到,有的人开始没有看到但后面看到了。

而自从看到之后,每个人的生活就变得不再一样了。尤其是一桩强奸案件发生之后,故事开始迅速发酵演化。

信任一个人,意味着需要自己承担所有的风险。而背叛一个人,代价也许是失去所有。在隐瞒和坦白之间,人性经历了残酷的考验。

凶手一定就在其中。但是,是谁呢?将近四百页的厚度,高潮在三百多页的时候才姗姗来迟。换句话说,吉田一郎的华彩段落方始出现,“真正崩坏的那个人,就长那个样。就是那张普普通通的脸,会面不改色地杀人。”

“他这种无所谓生死的人,就没什么希望了。他自己无所谓生死,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也无所谓生死。”

而那些叫“怒”的红色小虫不断从白墙里涌出来的时刻,毛骨悚然的感觉就像贞子的咒怨突然袭来,吉田一郎的笔力在粘滞许久之后猛烈撒开,触目惊心。

长久在沉闷窒息中行进的读者,至此仿佛才能将真相撕开一道豁口,获得久违的释放。只是,结局仍然没有预料中的那么轻松,就像开篇的酷热,即使有风吹来,心头的烦闷也挥之不去。

故事中的各个角色,都有自己不能面对不愿直视的东西。怒这个字眼,怎么看似乎都有着吉田一郎对人性饱满又复杂的面相。

《怒》读后感(6):恶•怒•孤独

身处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如水中的孤岛,我们并不能全面了解他人并解决自己的孤独,但是在孤岛中的人却又难免受水波的拍击而跌宕起伏。吉田修一的《怒》就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人世间最复杂的个体感受与情感关系。

因为一起极端恶劣的杀人事件,杀人犯在房间留下红色的“怒”字之后消失不见,一年过去了依然找不到任何线索的警察,在媒体上接连发出嫌疑犯整容之后的照片,而之后三个不同的地方的人进入了读者的视野。作者同时为我们展开了三个人三条线索,三条在不同地方平行推进的人生,来到一个全新地方落地生根的人生,每个却都有可能是残忍杀害那对夫妻的罪犯,看书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刺激的过程,因为每位读者都试图在蛛丝马迹来找到真正的凶手,其实作者从来无意隐藏真正的凶手,推理也非作者最主要的目的,在并没有被遮掩的现实面前,我们更多看到人们新的社会情感关系维系,却也无法彻底与自己的过去决裂,每个人都在带着自己的过往前行,就如泉与她的妈妈,因为妈妈的原因必须不断更换住处四处漂泊,泉虽然被迫接收,却难以得到内心的坦然,在尚且年幼的内心里,她未能设身处地理解妈妈的内疚,也不了解一个瞬间就可能颠覆原有的生活。美佳与北见则是另一段故事,北见身为刑警,却不想利用职务之便去调查美佳的过往,他选择了不去了解而接收爱人,可是美佳却没有同等的自信,在作者不徐不疾以旁观者角度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读者被带入一个真实的进退两难的境地,是要强制自己摆脱那些在新的环境中结成的情感关系,还是要接受这种舍不得切断的牵绊。

其实在阅读过程中已经明白,无论谁是真正的凶手,这个故事中都不可能有赢家,因为他们在身边人看来都面目模糊缺乏清白的过往,都将受到信任与背叛的严苛考验,并最终摧毁掉更多人的生活。真是一个令人伤心的过程,这个世界有着太多无法面对自身过往的人,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失误或者巧合,再回首已百年身,唯一的办法就是逃避,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生活,而那些难以逃脱的过往始终如影随形,最终将所有的人际关系隔开,每个人不得不面对藏在灵魂深处的孤独。所以才有了恶,有才了怒,才有了这些躲不开的孤独。

相对于社会派的推理,吉田修一的作品更加注重对于人内心本性的探究,以及结合了社会性之后的人性特点,越是亲近的深爱的人越是无法信任,越是付出得多就更加怕失去太多,而每个失去过的人都不再敢奢望得到幸福。凶杀案仅仅是一个开始,而不是一个结束,也许带来的是另一件凶杀案,也许是另一段注定要被割裂的牵绊,或是永远无法被填满的情感。看到最后,凶杀案的真相、凶手的动机反倒不那么重要了,每个人都沉醉于作者塑造的这个无比真实的世界中,归根结底,作者想要描述的还是人之于世间无法摆脱的情感羁绊与因爱或无爱而产生的孤独。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