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人是万物的 名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谁的名言

希腊的普罗泰戈拉留传下来的最主要的哲学名言就是在《论真理》中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

”他这里说的人就是指人的感觉。

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谁的名言

a

对“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名言的理解

D 因为本来万物各自生长,是人类有了意识之后,根据自身的需要给世间万物定义其价值的,强调人类主体意识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唯心还是唯物

过分强调人的需求,造成私欲膨胀,社会混乱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辩士学派哲学家普罗塔哥拉一句名言。

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名言,主要是因为(

留传下来的最主要的哲学名言就是在中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

”他这里说的人就是指人的感觉。

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

一个事物对你来说就是它呈现在你的感官面前的样子,对我来说,它就是呈现在我的感官面前的样子。

一阵风吹来,你觉得冷,它就是冷的;我觉得热,它就是热的。

风本身无所谓冷热。

同样地,一个人的行为是好的还是坏的,也是以人的感觉为标准。

你觉得好,它就是好的;我觉得坏,它就是坏的。

行为本身无所谓好坏。

的这句哲学名言在当时具有反传统的意义。

在当时的希腊,传统观念是以神为万物的尺度;事物存在还是不存在,是好还是坏都是由神决定的。

在怀疑神的存在以后,让人取代神的地位,这在希腊哲学史上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但是,在我们今天看来,这句话是不正确的,因为客观事物的存在和性质并不以人是否感觉它们和感觉他们怎样而发生什么变化。

他把事物的性质,如冷热,看成是主观感觉的产物,否定了事物性质的客观性,这就很容易陷入主观唯心主义之中 求采纳

7个西方哲学家的思想和观点

1、泰勒士、泰勒士认为万物由水构成,水是万物之源。

这种观点可能是因为看到海水蒸发的过程而形成的。

据传说他的格言是:水是最好的。

泰勒士还曾宣称,「万物中皆有神在」。

2、赫拉克利特、他的文章晦涩难懂,富有隐喻。

赫拉克利特的理论以毕达哥拉斯的学说为基础。

他借用毕达哥拉斯“和谐”的概念,认为在对立与冲突的背后有某种程度的和谐,而协调本身并不是引人注目的。

他认为冲突使世界充满生气。

赫拉克利特还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一切事物都换成火,火也换成一切事物”。

赫拉克利特也认为所有东西都是流动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断变换,他的名言是:“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

”3、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的哲学思想受到俄耳浦斯的影响,具有一些神秘主义因素。

他认为社会中有三类人,而灵魂属于轮回的结果。

在宇宙论方面,毕达哥拉斯结合了米利都学派以及自己有关数的理论。

他认为存在着许多但有限个世界,并坚持大地是圆形的,不过则抛弃了米利都学派的地心说。

毕达哥拉斯对数学的研究还产生了后来的理念论和共相论。

即有了可理喻的东西与可感知的东西的区别,可理喻的东西是完美的、永恒的,而可感知的东西则是有缺陷的。

4、苏格拉底、他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所以“美德就是知识”,认为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

在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义的目的论,认为一切都是神所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慧与目的。

提出了“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认为只有放弃对自然界的求索(因为那是神的领域),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是聪明人。

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

5、柏拉图、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奴隶不算人,没有任何权利。

奴隶主和自由民才有公民权,但他们是分成严格等级的。

第一等级是“护国者”,老天在铸造他们时在他们身上加入了黄金,他们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负责监护国家和处理政事。

第二等级是“保国者”,老天在铸造他们时加入了白银,他们也是统治者,负责抵御敌人,保卫国家。

第三等级是“供养者”,老天在铸造他们时加入了铜和铁,他们是农民、手艺人和生意人,他们的任务是用产品去供养前两种人。

柏拉图认为,要使国家长治久安,这三种人必须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

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

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

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

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

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

因此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

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6、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

“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就像是现在有一只鼓翅乱飞的鸡,这只鸡的“形式”是它会鼓翅、会咕咕叫、会下蛋等。

当这只鸡死时,“形式”也就不再存在,唯一剩下的就是鸡的物质。

他认为具体事物是第一位的,概念是派生的。

认为存在事物的第一推动力,被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引用证明上帝的存在。

就整体来说,比较倾向于唯心主义。

7、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认为 ,哲学的任务是研究自然的本性,破除宗教迷信,分清痛苦和欲望的界限,以便获得幸福生活。

因此他的哲学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物理学、准则学(主要讨论逻辑和认识论问题)和伦理学。

伊壁鸠鲁认为感觉是判断真理的标准。

感觉是直接的 ,无所谓错误,错误只发生在对感觉的判断中。

他依据感觉经验,肯定物体的存在,进一步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学说。

修正了德谟克利特关于原子体积和形状有无限多差别的观点,增加了与原子的运动有关的重量这一特性。

提出原子有三种运动:因重量而垂直下落的运动、稍微偏离直线的偏斜运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碰撞运动。

伊壁鸠鲁认为物体的颜色等可以感觉到的性质是客观的,人的感觉是可靠的,概念来源于感觉,克服了德谟克利特以及古代哲学家对感觉不信任的倾向,反对了怀疑论和柏拉图的先验论。

伊壁鸠鲁的伦理学说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最高的善。

但是,应当区分不同的快乐。

解除对神灵和死亡的恐惧,节制欲望,远离政事,审慎地计量和取舍快乐与痛苦的事物,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灵的平静,这是生活的目的 。

伊壁鸠鲁还认为人是以个人快乐为准则的生物。

国家建立在相互约定的基础上,正义是人们互不侵害的契约,有利于人相互关系的便是正义的,否则是不正义的。

他有一句名言常常为人所引用:“让我们吃喝,因为明天我们就会死亡。

”,他劝诫人们及时享乐。

8、让·雅各·卢梭、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

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

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