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慈禧太后与光绪之死

光绪和慈禧的关系 慈禧太后与光绪之死

在清王朝历史上有件至今无法证实事件,就是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死亡之谜,他们仅仅相差20个小时,世界上真有那么巧合的事吗?清宫史的官记录告诉人们,光绪是病死的。但是,从光绪死的那天开始,人们就怀疑他不是正常死亡,这也是事出有因的。光绪虽与慈禧以“母子”相称,实际上他并不是慈禧亲生。光绪皇帝,姓爱新觉罗,名载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咸丰皇帝的侄子。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出生在宣武门太平湖畔的醇郡王府的柳荫斋,其父醇亲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丰皇帝的弟弟。其母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妹妹。

从这些关系讲,他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患天花病死。同治帝死时年仅十九岁,身后无子,按“兄终弟及”做法,可由其弟即位。但同治帝为独生子,则应从其最亲近的亲属中选一子弟继承帝位。大臣们提出的最佳方案,是由他的大伯父即道光长子奕纬之孙溥伦作为他的嗣子,由其即位。但慈禧太后不同意,表面上是因为溥伦之父载治不是奕纬亲生子,同样是由旁支过继,实际上是因为若要载淳的子侄辈继位,自己身为祖母便无权以太后身份临朝。国不可一日无君。第二天,慈禧压制众论,一人做主,执意让只有四岁的载湉入宫即位为帝。载湉,也就是光绪,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一方面是因为慈禧亲生之子同治皇帝去世后,无子嗣继承皇位;更重要的还是慈禧权欲熏心,找个儿皇帝,可再次创造机会垂帘听政。

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四岁的载湉在太和殿正式即位。从这一天起,光绪就被慈禧抓在手里,或当作争夺权利的利器,或作为显示威严的权杖,更多的情况下,则当作她御案上不可缺少的摆设,或是任意玩弄的木偶。这自然是慈禧专制政治的需要。入宫后的光绪,是在孤独中长大的,繁琐的宫中礼节,慈禧经常不断的严辞训斥,没有母爱,饮食寒暖没有人真心去细心照料,应倡导应禁忌之事,无人去指点揭示。没有童年的欢乐,致使他从小就心情抑郁,精神不快,造成身体积弱,难以抵挡疾病的侵袭,留下了难以愈治的病根。

天嘏在所著《满清野史》中称:人在幼年的时候,都受到父母的呵护,照顾其出行,料理其饮食,体慰其寒暖,既使是孤儿,也会得到亲朋好友的照顾。只有光绪皇上无人敢亲近。……皇上每日三餐,其饭食有数十种,摆满桌案,可离皇上稍远的饭食,大都已臭腐,接连数日不换。靠近皇上的饭食虽然并未臭腐,可经多次加热,已不能可口。……载湉自十余岁后,虽为天子,可还不如一个孤儿,以后身患痼疾,即是由于少年时衣食不节造成的。虽为野史,可内容与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所述:“缅怀先帝御宇不惟不久,幼而提携,长而禁制,终于损其天年。无母子之亲,无夫妇昆季之爱,无臣下侍从宴游暇豫之乐。平世齐民之福,且有胜于一人之尊者。”大致相近。说明光绪帝体弱多病之原因,实与自幼在慈禧太后淫威之下,失于调养照料有关。没有爱情的婚姻

按照清王朝祖上留下的规矩,皇帝十六岁就要临朝亲政。随着光绪年龄的增长,他的大婚和亲政逐渐临近,慈禧撤帘归政把大权交给光绪皇帝之事已不可回避。可慈禧既不甘心,又无可奈何,于是预作布置,对光绪帝权力多方限制,仍由她在暗中操纵朝政。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日(1889年2月19日),十九岁的光绪帝举行大婚典礼。光绪的一位皇后两个妃子都是慈禧做的主,皇后不是别人,正是慈禧亲弟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即隆裕皇后。这个皇后容貌丑陋,马脸高额,瘦弱驼背,突眼露齿。光绪极为不满,但也无奈。慈禧选自己的侄女为皇后,为的是朝政交给光绪后,还能利用皇后来控制和操纵皇帝,起码可以通过皇后监视和掌握皇帝的一举一动。

光绪的两位妃子是瑾妃和珍妃,二人是亲姐妹,但相貌性格却大不相同。瑾妃相貌一般,远远比不上珍妃,而且性格脆弱;珍妃貌美端庄,性格开朗,活泼机敏,颇有见地。珍妃的入宫犹如一块石子投入一潭死水,她对光绪的同情和体贴,激起了光绪对未来的憧憬和热情。同时,珍妃又向光绪推荐了她的老师文廷式,这位素以评论时政、忧心国事的著名清流人士很有才华,颇有政治见地,他被光绪帝重用后,对光绪帝很有影响,引发了光绪帝要改革政治及摆脱束缚而有所作为的欲望。大婚后的数年间,光绪帝与珍妃共同度过了一生中较为轻松的时光。由此,也引发了他作为人君国主,希望在政治上摆脱束缚而有作为的欲望。可这一点,是慈禧最不愿看到的。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按慈禧本来的亲上加亲,以控制光绪帝的初衷才让自己的侄女为皇后。然而强制的结果,却又适得其反。

当年,同治帝自己选立皇后阿鲁特氏,而慈禧却偏偏让同治帝去喜欢慧妃,结果闹得母子不和。这次慈禧为光绪选配叶赫氏为皇后,可光绪又偏偏喜爱珍妃他他拉氏,其结果可想而知。当时,光绪明明知道宠爱珍妃,就要得罪皇后,而与皇后不睦,即等于开罪慈禧太后。然而,慈禧可以在任何事情上迫使光绪就范,惟独在情爱和感情上无法以己之所愿强加于人。据《悔逸斋笔乘》记载:光绪十八年(1892)仲夏之时,一天,光绪与隆裕皇后为小事争吵,隆裕跑到慈禧面前哭诉其事。慈禧大怒,对身边的人说:“皇上是我所立,实乃忘恩之举,隆裕是我的亲侄,辱骂皇后就是对我最大的不敬,实在难以忍受。”接连数日,光绪入宫请安,慈禧一言不发。此后光绪与慈禧的嫌隙就算形成了。

涵元门内东向为庆云殿,殿内挂有一副《宋司马光谕人君用人之道》立轴,跋文是:“光绪丙午(1906)十月上浣录,臣全忠敬书。”还有一些匾额斗方之类,下款都写着“臣全忠敬书”。其实这都是光绪的御笔,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光绪试图以对慈禧太后称臣,表明自己忠于慈禧太后的心迹,来换取老佛爷的谅解。可此时,慈禧太后又怎么能让光绪再次亲政呢。

究光绪帝病情自二十四年逐渐加剧,终致不起之原由,实与戊戌变法失败有着直接的关系。光绪被囚禁在瀛台后,慈禧太后曾欲废之而另立他人。光绪也知其用心,日夜担惊受怕。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此举虽未能实现,可光绪也难脱囚禁之牢笼。明知岌岌可危,亦只有坐以待毙,心中十分忧伤。他曾仰天长叹:我还不如汉献帝啊!因而病势日渐加重,自不待言。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仓惶出逃。相传临行前还不忘处置珍妃,令太监崔玉贵把珍妃推到宁寿宫外的井中害死。当光绪得知珍妃的死讯后,精神彻底崩溃,旧病复发,日趋沉重,再也无法康复。由此可见,从光绪自幼多病,到青年以后的病情逐步加重,都与他的政治处境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可见慈禧的长期压制和打击,是光绪致病的重要原因,从这一点谈来,民间传说是慈禧置光绪于死地,则又并非全无道理。尤其是在戊戌政变以后被囚禁的十年漫长岁月中,他一方面悲观失望,前途渺茫,一方面又日夕担心受怕,心情紧张,生活上更无人细心照料,使得他的病情不断加重恶化,终至不治。不过,无论光绪究竟死于何因,都与他在清廷遭受的控制与打击,在精神与意志上受到的压制与摧残,在身心上经受的折磨,甚至其骨肉亲情也被拆散有着直接的联系。真可谓,光绪一生没有过上一天舒心的日子。其实,这也就是他多病缠身的根源。因此可以认为,年轻的光绪之死,与慈禧控制下的清王朝黑暗腐败密切相关。如果说光绪入宫为帝,是出于一种政治需要,那么他的死去,也未必不是清廷政治腐败的必然。

光绪与珍妃

1980年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在清理崇陵地宫时,发现光绪遗体完整,体长一点六四米,无刃器伤痕。通过化验颈椎和头发,也无中毒现象,与清史档案专家、医学专家的分析判断相吻合,应该说光绪属正常死亡的结论是正确的。至于为什么光绪偏偏比慈禧早死一天,我们姑且说这是偶然的巧合。

不过这个巧合也实在太巧合了,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的种种恩怨,可以说是剪不断理还乱,到底光绪皇帝是怎么死的?至今都无法证实,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我想只有天知道了。

真实的慈禧与光绪之死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农历十月二十一日下午五点到七点左右,皇帝爱新觉罗·载湉驾崩。仅仅隔了一天,第二天的下午一点到三点左右,慈禧太后也病逝了。不到二十个小时,清王朝的两个最高统治者相继去世,引发了空前的政治和社会震动。

光绪皇帝

一个38岁的壮年,一个74岁的老人,一对政治上的仇敌,这难道只是巧合吗? 光绪和慈禧在政治上的矛盾和尖锐对立早在戊戌变法时就已经初步显现。戊戌政变后,慈禧再度从幕后走到台前,将光绪皇帝囚禁于瀛台。

对于光绪帝的死因一直众说纷纭,成百年悬疑。如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人员将谜底一层层揭开……

■正常死亡说

20世纪80年代期间,随着对清宫档案大规模整理发掘工作的开展,历史学家、档案学家、医学专家共同合作,仔细收集和研究光绪的脉案和药方,探索其一生的健康情况,得出了正常死亡的结论。

专家们认为光绪一生身体虚弱,百病丛生,久治不愈。详考清宫医案,专家们用现代医学的语言来说,光绪是受肺结核、肝病、心脏病、风湿等慢性病长期折磨,致使身体的免疫力严重缺失,酿成了多系统的疾病,最终造成心肺功能衰竭,合并急性感染而死亡。

1980年,有关部门清理并重新封闭了崇陵,对光绪的遗骨做过简单检测,没有发现外伤痕迹亦无中毒表现,故只能以脉案作分析。光绪之死属于正常死亡,遂成定论。

■被毒害致死说

据当年接近宫廷的人回忆,光绪帝本身病症不至于死亡,疑被慈禧、袁世凯或李莲英等所谋杀。

其中名医屈桂庭说,光绪死前三天“在床上乱滚”、“向我大叫肚子痛得了不得”,“此系与前病绝少关系”(《诊治光绪帝秘记》)。

根据戴逸先生的研究,提供证言的有长期陪侍光绪的起居注官恽毓鼎,有给光绪帝治病的医生,有内务府大臣增崇的儿子,有光绪帝继承人宣统,有陪侍慈禧的德龄,还有早就预言光绪之死的晚清高官伍廷芳。众口一词,都认为光绪被毒害而死。

■科学研究证实:砷中毒而死

2003年,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到易县清西陵采访,得知1980年曾对清光绪帝及隆裕皇后所葬崇陵棺椁(于1938年被盗)进行清理并重新封闭,而光绪及隆裕皇后的头发被移至棺椁外,在清西陵管理处文物库房保存至今。经与北京市公安局法医鉴定中心专家研讨,征得文物部门同意,提取多根光绪帝头发送至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室设计所进行测试。

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和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四个单位开始共同合作,组成“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运用最先进的技术,采用最精密的仪器,对光绪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以及墓内外环境进行反复的检验和缜密的分析研究。

课题组运用侦查破案的思维方式,根据信息的产生、传递、处理、还原、应用等原理,充分利用“中子活化”、“X射线荧光分析”、“原子荧光光度”、“液相色谱/原子吸收联用”等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手段,通过开展综合分析、模拟实验、双向推理、多维论证等多项工作,对西陵保存的光绪头发、衣物、遗骨进行检测和研究。

■头发中砷含量是健康人的2000多倍

最初,专家们通过核分析方法测定光绪帝的两小缕头发,初步检验发现头发中的砷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是当代健康人的2000多倍,且高含量截段分布异常。

为验证光绪帝的头发砷含量是否异常,研究人员分别提取了隆裕皇后、一清代草料官及当代人的头发样本分别进行同时代、同环境、同性别发砷测试,结果证实,光绪帝的几处头发截段中最高砷含量不仅远远高于当代人样本,也分别是隆裕皇后的261倍和清代草料官的132倍。

为验证光绪帝头发中的异常砷含量是否因长期服用中药雄黄等而导致慢性砷化物中毒所造成,研究人员又将其与当代慢性砷化物中毒的人发砷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光绪帝的头发上最高含砷量是慢性中毒患者最高含量的66倍,且砷分布曲线与慢性砷化物中毒者的砷分布曲线完全不同。由此证实:光绪帝头发中的高含量砷既属异常现象,又非自身服药引起慢性砷化物中毒而成。而光绪帝头发上的大量砷元素的唯一来源,则是光绪帝的尸体。

■遗骨和衣物均检测出砷

研究人员还对提取的光绪帝的遗骨进行了表面附着物的刮取与检测,结果表明,其中两块遗骨(一块肩胛骨和一块脊骨)表面沾染了大量的砷,说明这些砷确实来源于腐败尸体。

随后,研究人员对光绪帝的随葬衣物进行了砷的分布的检验。光绪帝的送检衣物共有五件,其中四件上衣(或外衣),一条裤子。由于年代已久,五件衣物除龙袍保存状态尚为良好外,其余三件内衣均已严重腐烂。根据尸体腐败对穿着衣物侵蚀由内向外会逐步减轻的一般规律,研究人员依次推定出四件上衣由内到外的穿着顺序。随后依照物质吸附和信息转换还原原理,对接近光绪帝尸体特殊部位的衣物分别取样,进行了砷的分布的检验。

检测数据结果表明:从同一件内衣看,每件衣物的胃区部位、系带和领肩部位的含砷量都高于其他部位;从穿着层次看,里层衣物的含砷量大大高于外层;从尸体的特殊部位看,衣物掉落下来的残渣(胃肠内容物)的砷含量极高。这说明,大量的砷化合物曾存留于光绪帝尸体的胃腹内,并在尸体腐败过程中由里向外侵蚀衣物,由此造成胃腹部位衣物的高含砷。

实验结果表明:光绪帝摄入的砷化物是剧毒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而其腐败尸体仅沾染在部分衣物和头发上的砒霜总量就已高达约201、5毫克。根据相关研究,人口服砒霜(三氧化二砷)60-200毫克就会中毒死亡。光绪帝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至此,光绪帝死因终于破解,即: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

【悬疑】慈禧下毒害死光绪?

光绪死于服下了大量砒霜,但是谁下的毒,这依旧是个谜。

著名清史研究专家戴逸教授说,他高度怀疑是慈禧下毒杀死了光绪。他说,慈禧唯恐自己先死,光绪复出掌权,尽翻旧案,故而在全国求医问药多次,大造光绪病重舆论,希望借此除掉光绪。但事与愿违,偏偏自己先罹重病,故令手下在自己临终前毒死光绪,他说,这应该是历史的真相。

慈禧太后与光绪之死 揭秘慈禧和光绪谁先死的

慈禧太后,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光绪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据记载,光绪的生母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慈禧太后之子同治帝死后,光绪帝即位,光绪帝在位七年,

华夏野史网,华夏人民都爱看的中国历史网站!

原本由东西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而关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两人历史上有太多的谜团,其中最重大的事件则是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死因。

网络配图

据记载,“光绪之死”是上世纪初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一九0八年(光绪三十四年),名为清朝皇帝实际上却被囚禁在瀛台的三十八岁的光绪帝和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几乎同时死去。

这预示着长达两千多年中国专制帝制的崩塌,影响了中国历史后来的走向。但关于光绪的死因,近百年来却众说纷纭,正常死亡抑或被害而死的说法也一直争论不休,成为近代史上的一桩谜案。

光绪帝突然“驾崩”系急性胃肠性砒霜中毒所致

为解开“光绪之死”这一历史谜案,从二00三年开始,中央电视台、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了“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

据介绍,在不能开棺直验且时隔久远、检材条件很差等不利因素下,专家们历时五年,由光绪帝发砷入手,利用“中子活化”、“X射线荧光分析”“原子荧光光度”等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手段,通过开展对比、模拟实验、双向图例等工作,对清西陵文物管理处提供的光绪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以及墓内外环境样品进行了反复的检测、研究和缜密的分析。经科学测算,光绪的头发截段和衣物上含有剧毒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而其腐败尸体仅沾染在部分衣物和头发上的砒霜总量就已高达约二百零一毫克!

二光绪帝,爱新觉罗,名载湉,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出生在宣武门太平湖畔的醇郡王府的柳荫斋,其父醇亲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患天花病死。同治帝死时年仅十九岁,身后无子,按“兄终弟及”做法,可由其弟即位。

国不可一日无君。第二天,慈禧压制众论,一人做主,执意让只有四岁的载湉入宫即位为帝。载湉,也就是光绪,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一方面是因为慈禧亲生之子同治皇帝去世后,无子嗣继承皇位;更重要的还是慈禧权欲熏心,找个儿皇帝,可再次创造机会垂帘听政。

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四岁的载湉在太和殿正式即位。从这一天起,光绪就被慈禧抓在手里,或当作争夺权利的利器,或作为显示威严的权杖,更多的情况下,则当作她御案上不可缺少的摆设,或是任意玩弄的木偶。这自然是慈禧专制政治的需要。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