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电影凭空而来观后感影评5篇

《凭空而来》观后感(1):个人影评

个人影评:1、凭空而来的信仰,带来了凭空而来的灾难,凭空而来的证据,解释不了这凭空而来的痛,只有靠自己凭空而来的想法让一切凭空而去!2、恐怖袭击的恐怖不仅在于你要失去你的至亲,还要去收到各种机构的拷问,就好像拨了盖卡吐了皮了之后,好不容易定嘎嘎了,就总有伙人在那不停的扣你那嘎嘎,烦不烦人,疼不疼?!3、外国的法律是相信每个人都是好人,所以有太多的个人英雄,在无罪原则的推理下,只好靠精神寄托的英雄们解决正义!法律不是为了维护正义,而是为了慰藉心灵,给那些扣你嘎嘎的人一种心里解脱!4、最后女主的行为不仅是为了报复,也是为了解脱!她想知道她的孩子到底承受了什么样的痛苦!她不仅要让仇人体味,也要自己切身体会!为人父母,不能保护子女,岂能苟活!

《凭空而来》观后感(2):最后不会随风而逝

评分有点低了。最后几次的转折太棒了。可能一开始会认为卡佳用同样的方式去报复两个纳粹实在太解恨,慢慢到最后看到鸟儿盘旋随即她又放弃好不容易得到的机会,整理回到旅馆,这时她的大姨妈又来了,是说她又看到了还有些美好有些希望,让她看像别处,从这些痛苦中抽离吗?

然后是女反派出现的一瞬间类似痛苦与挣扎的表情,是她在悔恨吗?接着是卡佳背着炸药包,坚定的走来,上了房车之后反锁房门,确保没有人能逃脱,然后与纳粹一起被炸死,用的是纳粹炸死她丈夫与儿子的同样的方式。。。

就应该这样结局,卡佳在法庭上清晰的听过法医详细说明他的儿子与丈夫是怎么死的,具体有多少钉子穿过他们的身体,被炸毁前有多少处骨折与裂痕,经历了多少痛苦。经历了这些之后,难道她还能在炸死了两个反派之后就解了心头之恨,就能继续生活下去吗?

这些痛苦可是让她连最好朋友的新生儿都不忍心去报,看到朋友能那样抱着自己的孩子,与他互动给他喂奶,她应该是嫉妒、痛苦、、、

《凭空而来》观后感(3):《凭空而来》:细思恐极的无解困局

胤祥发自戛纳

《凭空而来》观后感(4):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

在去年的热门奥系电影中,《三块广告牌》无疑对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虽然科恩嫂饰演的角色难言“柔弱”二字。

而在同年,还有一部拥有类似气质的影片在戛纳大放异彩。

与《三块广告牌》相同的是,影片一样塑造了一位饱受亲人亡故摧残的母亲形象。

可不同的是,这部影片却来的比前者压抑、痛苦百倍千倍。

这部影片就是17年戛纳主竞赛单元入围影片——

凭空而来 卡佳

(戴安·克鲁格 饰)是一个平凡而幸福的母亲和妻子。

她和丈夫的相识相恋有点特别。

丈夫赛卡西是一位土耳其人,大学时期的卡佳因购买大麻而结识他。

后来赛卡西因贩毒入狱,可二人的感情却没有中断。

他们甚至还在狱中完婚。

往事如烟,出狱后的赛卡西改过自新,而卡佳也怀上了他的孩子。

一个普通的周末,卡佳将儿子送到了丈夫的办公室,而自己则和闺蜜安排了一个约会。

然而当卡佳傍晚返回工作室,准备接丈夫和孩子时,等着她的却是一个晴天霹雳。

丈夫工作室的门前发生了炸弹袭击,爆炸中两名遇难者正是卡佳的丈夫和孩子。

由于不是普通事故,德国安全局很快介入了调查,可进展却并不顺利。

卡佳也承受着寻常人难以相像的压力。

对丈夫与孩子疏于照顾的自责;

至亲言语间流露的抱怨与责难;

安全局对亡夫前科询问与质疑。

一瞬间,生活夺走了卡佳的一切,却仍要继续摧残她。

亡夫之愁,丧子之痛,巨大的悲伤如潮水涌来,淹没了这个可怜的女人。

可正当卡佳心如死灰时,事件的进展出现了转机。

安全局抓获了爆炸案的两名主谋——

一对年轻激进的新纳粹恋人

卡佳为了能见证恶徒能够受到制裁,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可让她没想到的是,接下来法院开庭审理案件却并非她想的那么简单。

她所认为的“铁证如山”,却在被告方律师巧舌如簧的辩证中逐渐动摇;

而控辩双方也在庭上陷入了激烈的鏖战,漫长的庭审不断的消磨着卡佳的耐心。

让卡佳怎么也无法想到的是,法庭最终审理的结果,是将二人无罪释放。

当法律无法制裁罪恶时,卡佳选择依靠自己。

两名新纳粹青年虽然在庭审后遁逃到国外,可还是被她摸清了行踪。

卡佳开始购置化肥、铁钉等物品。

这些都是制作土炸弹的原材料。自己的丈夫与儿子就是死于这种炸弹袭击。

讽刺的是,制作土炸弹的方法,还是卡佳在庭审时学到的。

这个一无所有的女人将如何选择复仇。

成了一个未知数。

在《凭空而来》这部电影中,遇袭身亡的女主丈夫赛卡西是一名土耳其人。

而影片的导演

法提赫-阿金

正是一名土耳其移民的后代。

他虽然生于德国,却始终关注土耳其裔居民在德国的生存状况。

这次的《凭空而来》,直指欧洲的政治顽疾——

新纳粹主义

这也是非德裔居民在德国所面对的重大忧患之一。

而这样一个故事,在当前欧洲难民危机的局面下,可以说引发了人们更多的共鸣与思考。

《凭空而来》目前的豆瓣评分,个人感觉明显偏低。

深究其原因,一方面,国人对于新纳粹主义以及非德裔居民在德国生存困境的问题没有代入感;

另一方面,就是《凭空而来》这部影片实在是太过真实与压抑。

同样是在去年,成龙携手皮尔斯-布鲁斯南主演的《英伦对决》收获不少好评。

影片中成龙饰演的关玉明,在恐怖主义制造的袭击中痛失爱女。

在剧情背景上,和《凭空而来》十分相像。

在《英伦对决》中,关玉明老而弥坚,凭借着自己当年身为特工的能力,将英国政府搅得天翻地覆。

片中不乏设计巧妙,以暴制暴的复仇场面,快意恩仇的剧情也让很多观众大呼过瘾。

反观《凭空而来》,没有那么多商业片抓人眼熟的动作场面与劲爆元素,甚至影片都没有展现那场恐怖袭击的惨烈现场。

导演将镜头聚焦到了遇难者家属的境遇与心理变化,同时将影片的重头戏安排在了庭审的桥段上面。

卡佳原本普通而幸福的家庭成了新纳粹反人类的暴行的牺牲品。

这次爆炸袭击的原因,既不是因为赛卡西曾经的犯罪前科,也不是因为卡佳一家得罪了谁。

而单纯是因为赛卡西的非德裔身份。

这部影片与其译为“凭空而来”,我觉得叫“无妄之灾”更为贴切。

影片有大篇幅的片段,没有台词,镜头只聚焦于沉浸在悲痛中的卡佳。

家人的宽慰无济于事;

吸食毒品也无法缓解痛苦;

甚至连闺蜜与孩子的互动在卡佳眼中也格外刺眼。

这个普通的女人没有《英伦》中关玉明那种超级强悍的特工身手为家人复仇,

她能做的,只有终日瑟缩在儿子的小床上痛哭。

卡佳想到了自杀,她选择在浴缸中割腕。

可垂死之际,政府抓获真凶的消息将她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卡佳选择活下去,并非为了自己,单纯是因为她想要替丈夫和儿子见证凶手受到严惩。

可是死容易,生却很难。

无助的自责,亲人的态度,包括安全局对赛卡西前科的调查,都让压得卡佳喘不过气来。

而最让她难以忍受的,恰恰是曾经期盼的庭审。

法医做为证人出庭时。

详尽而冰冷的陈词描绘着爆炸现场的惨烈与血腥。

每每想到丈夫和儿子身首异处,身体支离破碎。那种疼痛仿佛真真的施加在了卡佳自己的身上。

卡佳的大段独角戏撑起了整部电影,扮演者黛安-克鲁格,可以说贡献了丝毫不逊于奥斯卡影后的炸裂演技,强势拿下了当届的戛纳影后。

曾经“特洛伊”城中倾国倾城的王妃海伦,变成了哀思丈夫儿子的无助母亲。

庭审之后,两个新纳粹凶手因证据不足而被释放。

用法庭庭长的话说:

法庭只讲事实与证据, 只要被告不被法庭判罚有罪,

他们就会被推定无罪。

原本对严惩凶手抱有希望的卡佳,对法律,对正义彻底失去了信心。

她决定亲自为自己的至亲复仇,寻找属于自己的正义。

法外执法,以暴制暴。

电影看到这,也许没有人能够讲出“这种做法太不理智”的话。

导演的高明之处就在这,也许我们无法代入到德国社会的时局中去,

但是影片女主所经历的痛彻心扉的伤痛与压抑,却让每一个观众感同身受。

最终,卡佳将土炸弹制作完成。

可是第一次安置完炸弹后,卡佳却放弃了袭击,而是将复仇计划推迟到了第二天。

导演在此安排了一个精妙绝伦,却又让人痛彻心扉的结尾,在这姑且给各位保留一个悬念吧。

影片结尾的留白,导演道出了拍摄此片的初衷。

德国仅在2000和2007年之间,“国家社会主义地下党”,枪杀了九个具有移民背景的平民,还有一名女警察。

背后的唯一动机,是受害者的非德裔血统。

正义也许真的只会迟到,不会缺席。 可这正义的代价,未免太惨烈了些。

文/zhangjo

《凭空而来》观后感(5):头脑极度开放后,这个世界会好吗?

凭空而来 Aus dem Nichts (2017),这是部德国电影,“凭空而来”在中文里总有几份贬义,“Aus dem Nichts”Google翻译为“从无到有”,英文片名叫In the Fade。拿了75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70届戛纳最佳女演员和其他几个奖。

故事主要讲新纳粹分子炸死了土耳其丈夫和儿子,德国妻子艰难诉讼,一审输了……最后,德国妻子把自己做成了人肉炸弹跟新纳粹分子同归于尽。

看完有一段时间了,不知道说什么好。抄一句歌词,想说却还说不出的,还很多。

最近手头正好在读 瑞·达利欧的《原则》,有些内容倒真像是评论,原文摘录如下。

第二部分:生活原则

3做到头脑极度开放

3、1 认识你的两大障碍

我们来看看当有人和你意见不同并要求你解释你的想法时,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因为你的大脑构造让你把这样的做法视为攻击,所以你会变得愤怒,尽管你更合理的反应应该是对另一方的观点产生兴趣,尤其是当这些观点明智的时候。当你试图解释自己的愤怒行为时,这些解释令人无法理解。这是因为,在你愤怒时,是较低层次的你在通过较高层次的你说话,深植于你内心的各种隐蔽动因在控制你,导致你无法理性地解释“你”的行为。

连最聪颖的人通常也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这很令人遗憾。要有效行事,你就绝不能允许“想要自己正确”的需求压倒“找出真相”的需求。如果你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擅长的事情过于自豪,你学到的东西就会变少,决策质量就会变低,也将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理解你的思维盲点障碍。除了自我意识障碍之外,你(以及其他所有人)还都有思维盲点,即你的思维方式有时会阻碍你准确看待事物。……

所以很自然,人们无法理解自己看不到的东西。没有识别规律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人,不知道识别规律和综合分析是怎么回事,就像一个色盲不知道能辨色是怎么回事一样。与人类身体功能的差别相比,人类大脑功能的差别要不明显得多。色盲最终会发现自己是色盲,但大多数人从来都不知道,也不明白,为什么说他们的思维方式导致他们看不到一些东西。让问题变得更复杂的是,尽管人都有思维盲点,但我们不愿意看到这个事实。当你指出某个人的心理弱点时,对方的反应通常像你指出他的身体缺陷一样,感到不舒服。

如果你跟大多数人一样,那么你就不会明白其他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不善于探求其他人的想法,因为你一心只想着告诉对方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换句话说,你是一个头脑封闭的人,有太多先入之见。头脑封闭的代价极为高昂:当其他人向你展示各种美妙的可能性和可怕的威胁时,你会视而不见;当其他人提出可能是建设性甚至能救命的批评时,你也不能领会。

这两大障碍造成的最终结果是,出现意见分歧的各方通常始终坚信自己是对的,而且往往以彼此发怒告终。这是不理性的,也会导致人们无法做出最优决策。人们觉得,当两个人得出相反的结论时,必有一个是错的。你不想那个错的人是你,这有什么不对吗?

这种无法从其他人的想法中获益的现象,不只出现在产生分歧的时候,当人们遇到难解的问题时也会出现。大多数人在试图弄明白某件事时是在自己的脑子里思索,而不是参考所有他们能得到的好想法。结果是他们不断地跑向自己看到的东西,不断地在自己的盲点上撞墙,直到失败迫使他们适应和进化。适应和进化有三种途径:(1)训练自己的头脑以反直觉的方式思考(例如有创造力的人通过自律和练习变得更有条理);(2)利用辅助机制(例如程序化的提醒器);(3)在自己的短板上,依靠擅长者的帮助。

想法的不同不一定导致分裂,也可能产生相辅相成的效果。……在任何复杂的计划中,缺少拥有互补性能力者的帮助,任何人都无法成功。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定义为,人的致命缺陷导致的可怕结果。而假如人能弥补缺陷的话,这本可带来美好的结果。在我看来,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这两大障碍就是人的致命缺陷,导致聪颖勤奋的人无法发挥自身的全部潜力。

瑞·达利欧 的《原则》针对的是个人或者组织,如何利用原则,求真求存最终达到目标,对于无法适应“原则”的人或者组织,他给出的答案是离开他或者开除他。商业原则无可厚非,但对于“同一个世界”来说,却不能老死不相往来,“这个世界会好吗?”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