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电影心灵暖阳观后感影评5篇

《心灵暖阳》观后感(1):不是克莱尔德尼一贯风格的作品

我认识一个女画家,觉得朱丽叶·比诺什演得跟这位女画家的性格简直一模一样,女艺术家难以捉摸、反复多变的心思,敏感善变的脾气,全都在比诺什一颦一笑的细腻演绎里展露无遗。这恐怕不是克莱尔·德尼一贯风格的电影,观众看不到以往印象派的摄影风格,也没能体会到欲望流淌的氛围,更没能见识到标签式的跳跃性叙事。取而代之的却是一段接着一段的正反打对话场景,以及偶尔让人莞尔一笑的幽默对白。这比较接近传统爱情喜剧的套路,尽管到最后女主角依然没能找到真爱。有点像陈国富的《征婚启事》或洪尚秀的自嘲幽默感,但我觉得更有新浪潮导演侯麦的哲理意味。德尼致力探讨爱情对于女性的意义所在,将焦点放在挖掘女性在寻找爱情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尤其面对爱情时不知如何付诸行动的女主角,刻画得入木三分,女性观众看的话必然会有更多共鸣。尽管这回德尼的风格变得异常平易近人,但影片的配乐依然精彩,在衬托人物心理方面有较为重要的作用。细心的观众还能在影片里找到Tindersticks的唱片封面,The Something Rain以及《日烦夜烦》原声唱片的野性血腥画作。

《心灵暖阳》观后感(2):《心灵暖阳》,一个疯狂寻找爱的女人。

本故事突显了西方文明,对爱的痴狂追求,女主伊莎贝尔,离过婚的巴黎艺术家,不甘孤独寂寞的生活,时刻想着寻找真爱,一次次的试爱中失败,在多个男人中切换,这一秒狂热的爱着,下一秒在冷漠的落泪,充显女主伊莎贝尔渴望爱的内心所求。

最终也没有找到爱的伊莎贝尔,不得不寻求心理医生和算命先生的帮助,找寻爱的方向,一个可爱,又可怜,还有点可悲的女人。

剧情一般,内容也有些老套,只有女主角演的不错。

《心灵暖阳》观后感(3):长长的抑郁最后总是被一瞬间的温暖给击穿

爵士乐贯穿了这部简单的影片

她从一个男人又一个男人的怀中或胯下周旋,整部电影前面的80分钟都是混乱的或者在阴凉中透出遗落。

在冷了或者郁闷了这么久之后,一个爱情心理咨询就解决了一切:去做你自己吧,不要再去管别人了,你自己才是你自己的心灵暖阳!

这桥段,不是很俗,但是很美,美到因为它出现的很短,出现的很及时。每个人都明白,做好自己比什么都重要,只是又有多少人真的做到了呢

如果通往快乐的唯一方式,是放弃一切,让么就让你自己去做你自己的心灵暖阳吧

《心灵暖阳》观后感(4):我们处于一个连好感都怯于承认的时代

很细腻的片子,虽然女主是中年女性,实际上却可以窥见所有都市人的情感迷途。每个孤独的人都渴望与他人的交集不止步于工作,获得慰藉和生命活力,但是又都怯于深入交往带来的复杂应对和未来的的不确定性,暧昧时反复提醒彼此这不是爱情,连好感也要极力克制。可是,即便是仅有的好感,人们也都是害怕失去的。这种情况下,人们会更加畏首畏尾。情感的进展慢也慢不得,因为机会转瞬即逝;快也快不得,因为激情迅速冷却,难以成为绵久的爱情。人们并没有放弃对终生伴侣的期待,却把一个个来到面前的都变成了情人,也只有这样,ta才看上去好像什么都没有失去,而实际上,ta却可能已经丧失了某种爱的能力。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这是社会环境对人类异化的结果。

《心灵暖阳》观后感(5):中年“寻爱”记

中年小清新,感觉有点类似“大龄剩女”嫁不出,有时候不是自己找不到合适的人在一起,而是自己本身出现了问题,太过于执着于自己所谓的那些要求了,还有个最重要的是自己本身就是个问题,没有认识到,要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中年时期难免多多少少会比平常敏感,多疑一些。

整个电影带着法式幽默感。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