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电影大坏狐狸的故事观后感影评5篇

《大坏狐狸的故事》观后感(1):蠢萌天真的童话世界,浪漫自由的欢乐治愈

《大坏狐狸的故事》是现在市场上很难得的一部动画片。

在一众追求苛刻技术的CG动画片中,它返璞归真,手绘画风,简单又天真可爱,塑造了一个蠢萌又天真的童话世界;而作为一部动画片,它不仅适合孩子们观看,成年人们也能在其中寻找到纯粹的快乐。

电影改编自本片导演之一本杰明·雷内的同名绘本,拿到了有“法国奥斯卡”之称的法国凯撒奖最佳动画长奖,评分也不低——豆瓣上有8、2分,烂番茄上也维持了100%的新鲜度。

Fresh Fiction的Courtney Howard称《大坏狐狸的故事》“就像是一封写给手绘动画和喜剧的情书,十分可爱又讨人喜欢的全年龄动画片”。

《大坏狐狸的故事》讲了三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小故事——《送子三傻》、《坏狐狸》和《圣诞任务》。导演采用了戏中戏这种巧妙的形式将三个故事联系在了一起——这三个故事是由村里的小动物们演的,是它们为大家献上的一出精彩的故事秀。

令《大坏狐狸的故事》与众不同的一点,就是它的2D手绘画风。

在由迪士尼、梦工厂等大制片厂“统治”动画界的当下,在动画片成本越来越高的当下,《大坏狐狸的故事》却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2D手绘风格。而正是这种稚拙轻盈的手绘画风,给电影带来一种返璞归真的可爱,让整个农场像一个蠢萌又天真的童话世界。

无论是电影里简单的线条,还是时而模糊处理的背景,都让人看着很舒服,很愉悦。导演本杰明说:“动画电影必须得挣钱,所以一般它们都得有激烈的叙事和多样的角色。但是我希望《大坏狐狸的故事》是令人轻松、愉悦的,所以我们选择用这种画风作为电影的基调。”

尽管画风简单,但是并不粗暴。动物的肢体也许只是寥寥几笔线条,但是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却是花费了制作团队很大的精力。

每一个动物的面部表情都很丰富,就连那只猪,尽管只有两只眼睛和一个鼻子,但是胜在生动的表情。导演帕特里克说:“我们在面部表情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因为对着观众说话的正是这些脸。”

动画需要视觉化呈现。在原绘本中,导演本杰明写了很多对话,但是在制作过程了,他发现对话实在是太多了,全都拍出来会很无聊,于是他减少了很多对话,尽量用视觉化呈现。

可以看到,《大坏狐狸的故事》作为一部喜剧,其很多喜剧元素都是通过动作来传达的。比如在大坏狐狸的故事中,大坏狐狸第一次进农场抓鸡吃时,导演就用了一系列动作来制造笑点。

在观影过程中,《大坏狐狸的故事》无疑是令人愉悦的,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能看得很开心。

对于孩子来说,电影里蠢萌蠢萌的小动物们,可爱的画风,还有充满天真童趣的情节设置,都非常适合他们。

有时候家长带着孩子去电影院看动画片,是为了在孩子看得津津有味的同时,可以在电影院里睡上一觉。但是《大坏狐狸的故事》绝对不是这类动画电影。对于成年观众来说,《大坏狐狸的故事》也是充满爱的。

电影中很多笑话,都是成年人更容易get到的,比如当三只小鸡缠着大坏狐狸给它们讲睡前故事的时候,大坏狐狸讲了一个狐狸吃掉三只小鸡的可怕睡前故事,相信每位家长都有被孩子缠着讲睡前故事的经历。而且导演还特地选择了更加贴近现实的配音,而不是那类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卡通式配音,也是为了让全年龄层的观众都能看得开心。

为了使孩子和成年人更能有同理心,导演选择了用动物来叙事。《大坏狐狸的故事》里的动物都是拟人化的,通过三个动物送一个宝宝、狐狸与鸡和平共处和动物们拯救圣诞节的故事,表达的是亲子之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用动物喻人更大的一个好处是,不再需要特定的人种或者族群来取得世界各地观众的认同感,小鸡、狗、狐狸等等动物都是大家很熟悉的,自然会更加有同理心,更何况还是那么可爱的小鸡、小猪和狐狸。

《大坏狐狸的故事》从最开始30分钟的电视特别节目,到入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大名单,已经很成功了。但是导演本杰明却表示不会“乘胜追击”,再去继续挖掘角色和情节,制作成系列动画之类的。因为他创作这个绘本的初衷就是为了娱乐,他想让这些角色保持一种愉悦的气质,“我不是把事情逼得太紧、、、、不想因为它们(导演创造的角色)而变得筋疲力尽,我只是想和它们一起快乐而已。”

也许有人会说《大坏狐狸的故事》有些幼稚,我却觉得它天真但是不低幼。看电影的时候,不时的会想起小时候那些让父母读睡前故事的时光,在如此轻快逗趣的节奏中再次感受童年的简单快乐,何乐而不为?

无论是故事还是手绘画风,《大坏狐狸的故事》都透露出一种返璞归真的天真,这就是导演创作本片的最大原因。在接受伦敦电影节的红毯采访时,导演帕特里克说着不算流利的英语,“我们的野心不是不大,只是希望孩子们、大人能够享受这部电影。”

《大坏狐狸的故事》观后感(2):满满的暖意

画风温馨可爱,整个画面满满的童真,用真诚和爱组成的故事内涵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感受!

满满的童趣与心灵的接触,很温馨,很适合小孩子看,真的是美好的一部片子。很适合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有很好的启迪作用,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小故事,可是其中的道理可是人生成长路上的必需品。不容错过的一部良心片

《大坏狐狸的故事》观后感(3):画风清新又蠢萌,法国动画《大坏狐狸的故事》口碑逆天

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传统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在谐趣中消融。二元对立模式

一直是一个动画中一个经典的叙事策略,二元对立分明的影片有着正义感爆棚的主角和邪恶的反派,两者通常背负血海深仇使故事情节充满张力,并在影片的结尾深化邪不压正的主题,这样的叙事模式深受美国和日本的主流商业动画所喜爱。

但是法国动画却常常弱化了这样的“套路”。在许多法国动画中,我们看不到界限森严的“好人”和“坏人”。

就说在《大坏狐狸》中一个让笔者十分动容的细节。

狼应该是整部影片最大的反派,它高冷无情,每天想着吃鸡,农场的小动物都怕它。这样设定的一个角色,在狐狸为了和小鸡仔证明自己真的是故事中的大坏狐狸,求狼陪它表演一出挨打的戏时,狼一开始是拒绝的,却在狐狸说出“因为你是我朋友?”一话后屈尊妥协了。

在《大坏狐狸》中,最“坏”的反派也有忠于朋友的一面。在这部动画的三个小故事中,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私心,但是却抵不过发自心底的善良。

比如在第一个故事里,小猪一直想要避免麻烦,赶紧把婴儿送出手好回归正常生活,却屡次放心不下,直到最后把宝宝护送到目的地,在旅途中还不知不觉的给宝宝起了个名字。

再说说《大坏狐狸》的主创们在2012年的作品

《艾特熊与赛娜鼠》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熊一鼠建立跨越种族的深厚感情的温暖故事。艾奈斯特和赛斯汀娜是深受观众喜爱的熊鼠组合,但站在剧中人物的视角上看,它们俩也是被全城通缉的“罪犯”。

被熊鼠组合洗劫的甜品店和假牙店的店主是受害者,同时也是联手赚钱的小奸商;反过来站在两个主角的视角来看,它们都是被社会边缘化的“少数族群”,前来抓捕它们的警察为代表的“主流社会”也是反派;

不论是《大坏狐狸》轻快的故事,还是《艾特熊与赛娜鼠》略显沉重的主题,创作者叙述的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

举重若轻,充满睿智的法式幽默,没有挠观众脚底板般的笑点,也没有刻意的煽情,深情但做冷眼观,使剧情如同溪水一样自然流淌而下。高度写意的艺术表现手法

法国动画的高度写意性发生在美术风格和叙事上,先说美术风格。

与我们熟悉的美国三维动画片中看到的足以与真实场景媲美的精致场景不同,法国动画的画面没有那么写实,如同《大坏狐狸》、《艾特熊与赛娜鼠》这两部影片的剧照,乍一看就像是水彩画速写,铅笔印记甚至还没有擦掉。

然而这样看似简单的手绘画风可不是简单得来的,

不论是画面构图,人物动态,无处不透出创作者的设计,片中的小动物,寥寥数笔便抓住了神态与性格。

《大坏狐狸》的故事的灵感可以追溯到主创之一——雷内的童年时期,当时他沉浸在《拉封丹寓言》和《捉猫游戏》这些拟人化的动物故事中,逢年过节便给家人画一些农场动物的形象作为礼物。

他乐于用有趣、简洁的方式看待问题,也在《大坏狐狸》中坚持着质朴的创作理念。

雷内说:“我一直想在我的作品中通过构造一个原始的、自然的基调来展示表现力、幽默和节奏。几笔极有表现力的线条,对我而言就像是一种字体,而这种字体里的文字就是那些快速在纸上成型的草图。与其写下‘这只狐狸看起来很惊愕’,倒不如把它画下来,即使是简化的,但它是个性的。”

《坏狐狸》正是雷内的原创绘本,这部绘本在2015年就获得了安古兰国际漫画节最佳少儿漫画奖。《大坏狐狸》动画与漫画一脉相承,人物造型非常简单,却能精准把握角色性格与心理。

《大坏狐狸的故事》观后感(4):纯天然的童心才是优质动画片的制胜法宝

看惯好莱坞迪斯尼、梦工厂、皮克斯等厂牌出品的3D动画,再去看法国动画片《大坏狐狸的故事》,心头如沐春风,在座椅上跟着小孩子笑得花枝乱颤,全身心的享受,就像吃惯了大鱼大肉,去吃清淡小吃,会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朴素美。极简、淡雅的水彩手绘画风,会让人想起八十年代中国的老动画电影。

中国老动画电影里的极简线条,浪漫氛围,纯净童心,对意境追求,在《大坏狐狸的故事》里面几乎都有了,看片的时候,脑海全是小时候看过的《熊猫百货商店》《过猴山》《雪孩子》《九色鹿》《小蝌蚪找妈妈》这些片子,纯天然的童心全世界都是相通的,不在于3D或2D。

《大坏狐狸的故事》影片节奏把握精巧,三幕式“戏中戏”的讲故事方式,活泼可爱,既幽默逗乐,又在叙事上别处心裁,从头到尾温暖贴心,但不至于太低龄幼稚,大人看着也觉得舒服。

“送子记”、“坏狐狸的故事”、“拯救圣诞节”三幕故事,都有天真无邪的想象力,无拘无束的童心童趣,就像看一段安徒生或者格林童话。

其中,第一幕“送子记”的故事在西方世界流传着很多版本,早已是家喻户晓,前几年皮克斯公司的动画短片《暴力云与送子鹳》就曾感动很多人,这一次《大坏狐狸的故事》依然呆萌有趣。

最难得的是“送子记”这一段还加入了中国元素,在一声声糯软的法语中,在清新淡雅的欧洲森林、城堡和农场周围,突然冒出一个讲汉语的家伙,一下子“笑果”惊人,奇趣,好玩,而且不显突兀,这只猴子估计是孙悟空附体,神头二五,上蹿下跳,说话做事透着一股机灵劲儿。

第二幕“坏狐狸的故事”里“认贼作父”的三只小鸡,蠢,萌,呆,从一颗颗新鲜鸡蛋,被狐狸孵化出来,变成一只只活蹦乱跳的小鸡仔,等着小鸡长大养肥再吃肉的狐狸,也良心发现,变成了一只善良的狐狸,跟大灰狼斗智斗勇,最后还和鸡妈妈联手成为了小鸡仔们的保育员。

第三幕“拯救圣诞节”,故事推进方式看似寻常,圣诞老人存不存在的疑问,不算新鲜,兔子和鸭子以为自己误杀了圣诞老人,决定自己充当圣诞老人,去派送礼物,懒散的保安狗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但是故事快结尾时,却来了一个小反转,原来,圣诞老人是真实存在的!

《大坏狐狸的故事》不复杂,却每一帧都不铺张浪费,在全世界都追逐3D动画的时候,可能只有日本和欧洲是另类,他们的动画电影不去追逐炫目的工业制作质感,迎合全球化商业主义浪潮,依然坚守古朴人文的精神,以简单的态度创作,从创意上、情趣上打动观众,以手工作坊一样的做工让观众醉心于其中。

这些年,《海洋之歌》《辉夜姬物语》《我在伊朗长大》《猫在巴黎》《疯狂约会美丽都 》《我在伊朗长大》《养家之人》等欧洲和日本动画电影,票房上不及好莱坞大制作,却自有一批忠实拥趸。喜欢这些片子的人,肯定也会喜欢《大坏狐狸的故事》!

《大坏狐狸的故事》观后感(5):优雅的嬉闹,诗意的荒诞,这才是法国动画的魅力!

经常推荐法国电影和法国动画,自然也会留意每年的凯撒奖,昂西动画节和昂古莱姆的获奖作品,如果说要总结出所谓套路,那就是“法国动画不按套路出牌”!不只是和迪士尼或日本动画像比,就在法国动画本身也是门派众多,各行风格。

保罗•古里莫的《国王与小鸟》固然是伟大的经典,但要说到传承,前年的《艾薇儿与虚构事件》勉强够得上。希尔文·肖枚的《疯狂赛车美丽都》,《魔术师》是荒诞和怀旧风;雅克-雷米·杰瑞德(《青蛙的寓言》)的东欧系动物寓言;让-鲁普·费里乔利(《猫在巴黎》)的类型片视角;即便是酷爱中东情调的米歇尔·欧斯洛,从《王子与公主》,到《叽哩咕》、《阿祖尔和阿斯玛》,画风也是不断演变的。

这要归功于法国多年的艺术底蕴和专业的动画、电影教育,本杰明·雷内的这部新作《大坏狐狸的故事》同前作《艾特熊和赛娜鼠》一样,走的是清新水彩画风,三个充满童趣的小故事,一派田园牧歌的闲适,不仅是属于孩子们的肆意乐园,也是大人们逃离现实的港湾。

今年凯撒奖“最佳动画片”能授予《大坏狐狸》,正在于它不追求宏大格局,正如开头和结尾的舞台剧形式,这部动画更像是动物们表演的小品,或者说是三幕小品组成的一台晚会。这也要归功于资深制片人迪迪埃•布伦纳,慧眼识才的他曾促成了《疯狂赛车美丽都》,《凯尔经的秘密》等佳作,能让两位年轻人雷内和英伯特充分发挥自己的风格,蠢萌可爱,活泼生动,还不忘埋下一点点喻意,这也算是不忘初心了。假如看过雷内的同名绘本,就会发现其原始线条比动画里更随意,这一次则把舞台从社会寓言搬到了更小的农场环境,没有了狗熊和老鼠,还有狐狸、小鸡、兔子、鸭子和猪。

“大坏狐狸”是第二幕的男主角,即便在第一和第三幕没有登场,也作为主持人员贯彻了整场剧。那种有点窝囊又心存良善的小人物性格,实在是法国喜剧中的最经典的人设,具体可参加法国最当红的笑星丹尼·伯恩。其实读过经典童话《列纳狐的故事》就知道,在法国传统文化中,狐狸即不“大”,也不“坏”,狡诈中带着精明和聪慧,动画里真正的大反派是狼,被狐狸用萝卜戏耍的那场戏,是全片里最戏剧化的一幕。

雷内算是欧洲漫画界的“科班出身”(昂古莱姆美院),寥寥几笔,线条简练、灵动,最能体现绘画功底。《大坏狐狸》灵感也来自于他的童年经历,从《拉封丹寓言》中学得动物拟人化的身份设置;另一位导演英伯特负责其他两个故事,把猪、鸭子、兔子扩展成了主角。可以看到他俩作为动画创作者的专业性,模仿查理•卓别林、巴斯特•基顿等默片大师的表情和动作,节奏和情绪都很到位,也显出了制作者纯熟的造型能力。

《大坏狐狸》的儿童视角正在于其“乱来”,避免说教,依从童心,无所谓什么逻辑,反而多了洒脱的随性,也多了份惊喜。这或许是《大坏狐狸》最显著的不同之处,毕竟,即便像《寻梦环游记》这样的皮克斯动画,也难以逃脱商业化的制作公式。而法国人的自由散漫是出了名的,体现在动画上,就是一种开脑洞的奇效,例如第一个故事“送子记”,就有好几处危机关头,是用非理性的方式“化险为夷”的。同样是西方流传的“送子鹳传说”,皮克斯和梦工厂是一种拍法,法国人又是另一种处理,让猪、兔子和鸭子来送宝宝,看似不靠谱的冒险,却在孩子式的奇思妙想中峰回路转,譬如飞机在空中刹车掉头,宝宝的尿布变成了降落伞,这种早期动画的荒诞和喜剧感,依然能够逗乐今天的观众,不仅仅是想象力,其背后还蕴藏着一种无所畏惧的生活哲学,如今在忙忙碌碌的城市里已不多见了。

孩子们看着可乐,父母们也能从中里悟出些“启迪”,这三个貌似无关联的小故事里,还暗藏着一个共通的主题:成年人的责任。里面的猪,兔子,鸭子和狐狸,都不同程度扮演了“抚养者”的功用,第一个故事是他们代送子鹳去送宝宝;第二个故事是狐狸顶替母鸡抚养小鸡;第三个故事里他们又充当了圣诞老人、、、三场笑料都来自于身份的错位,让动物去承担不属于他们天性的职能。蠢、笨、萌,笑岔了,最后却都完成了任务,这说到底,也是父母的成长义务。假如还要从中挖掘更深的社会意义,那就是狐狸故事里的“身份认同”困境。法国当代社会结构的多元化,造成了他们面临的族裔难题,不只有主流的“法语法国人”,还有阿裔,非裔等少数族群,如何融入,一直是困扰整个西欧的话题。动画里那三只狐狸养大的小鸡,从农场外回到农场里的小社会,一开始叶很难与同类相处,“我到底是狐狸还是鸡?”这种认知上的冲突,不仅存在于新移民身上,也埋在移民后代心里,《大坏狐狸》给出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这毕竟是部童话,能稍稍触及到现实层面就不容易了。

法国人每每以文化自豪,在电影、动画中也不忘自嘲和自黑——街头问路总是弄得很复杂;看门狗总是出工不出力;大坏狼“吃鸡”还要分个头盘和主菜、、、第三幕里那个“屋顶上的圣诞老人”,也是法国圣诞节一景,孩子们总会问,到底有没有圣诞老人,他会不会会从烟囱里爬下来送礼物?这也是儿童成长中永恒的疑问,父母们不得不面对这个古老的坑,说没有伤了孩子的心,说有的话,那得多少个圣诞老人才够送啊。三个小故事都属于西方经典的“家族罗曼史”:“我从哪里来?”,“我是如何长大?”,成长过程中的认同感,尤其要面对小鸡们的叛逆期。等到最后一个故事时,就已孩子向成人的跨越了——明白了没有什么圣诞老人,也就知道了这个世界的真相。

Luc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