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青岛是几线城市

最新中国城市排名出炉!青岛入选新一线城市,济南是二线城市

近日,2017最新中国一二三线城市名单刷爆网络。

中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再次排名,其中,济南、烟台还是二线城市。

青岛入选新一线城市。

话说小编的故乡临沂如今已是三线城市!

话说小伙伴们,你们的家乡如今是几线城市了?

青岛登上一线城市的4个台阶!

虽然论城市发展等级,青岛属于二线中等发达城市,比二线高等级城市:武汉、杭州、苏州、成都等地整体实力要稍逊一筹,但丝毫不影响其在全国城市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北方、在山东,青岛市的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

生活在青岛的本地居民,因为它的美丽、洁净、宜居……让大多数人都对这座城市怀有极强的归属感、自豪感,

甚至一度喊出了迈向“一线城市”的宏伟目标。

当然,人无完人,城市亦没有完美的城市,相较于南方苏杭这样的强市,青岛有优势,也存在短板,一些不足和问题确实是存在的。

如果青岛把目标锁定为“一线城市”,那它在通往成功的阶梯上,至少还要上4个“台阶”,即:产业、人才、收入和辐射力。

唯有如此,才能有足够的资本,来超越苏杭这些二线发达城市。

凤凰网青岛·凰探第502期

作者 | 李毅

台阶(一)产业

放眼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城市,都有多个自己能拿得出手的支柱型产业,譬如北京的金融、科技互联网、总部经济,上海的金融、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总部经济,深圳的金融、科技互联网、制造业以及广州的科技互联网、汽车、物流、传媒等,

而青岛能拿得出手的“王牌”,当属制造业

(虽然海洋科研领域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但通过科技研发成果转移成经济成果的数量还是偏少)。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们见证了中国由弱变强的辉煌历程,也看到了青岛乘着变革热潮逐渐崛起的瞬间。不可否认,青岛的城市建设,近年来高楼林立,基建完善,让原先市南区的一枝独秀变成了多个城区的百花齐放,城市现代化气息日渐浓郁。

但城市的实力不光是要有现代化的建设风貌,还要不断涌现出符合时代要求、政府发展方向的支柱型产业,

而决定成败的,就是城市的企业。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为首的“五朵金花”引领一批本地企业的崛起,铸就了青岛近30年的辉煌,为青岛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为青岛在全国、全省的重要经济地位,奠定基础。但巅峰期过后,势必会迎来一段时间的阵痛调整期。

进入21世纪,阵痛期表现出来的“症状”也越来越明显:即青岛制造业整体发展迅猛,但新成长起来的企业却成长乏力的窘境,

“五朵金花”后谁来“接棒”?成为困扰青岛市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难题。

随后,青岛一直在寻求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叫得响的制造企业的新星,但在2012年中国制造业百强中,也只有7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且不乏海尔这样“老人”的身影。

2015年开始,位于青岛的中车四方、赛轮金宇,特锐德、魔幻红领等制造业新锐先后崛起,也诞生了明月海藻这样通过海洋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成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经济发展范例,而

这些变化都在告诉我们,青岛的产业正在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期。

而这样一场围绕企业展开的“产业复兴战役”也吹响了冲锋的号角。

台阶(二)人才

人才,是一切发展的源动力,没有人才,一切发展规划皆无从谈起。当下,四座一线城市的人才总量可以用浩如烟海、灿若繁星来形容亦丝毫不为过,与日俱增的人才流入,直接带动了一线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崛起,而城市的发展又吸引着更大体量外来人口的进一步流入。也

正是通过他们的努力,让这四座城市始终处在全国城市金字塔的顶端。

但凡事物极必反,人口的规模效应可拉动城市经济发展,但随着人口增长过量就会带来城市公共资源分配的捉襟见肘,随即会出现交通拥堵、房价上涨、教育医疗资源短缺等问题,让如今越来越多追求生活品质的居民选择离开。

除深圳外,北上广的城市人口上升空间已十分有限

一线城市的人才流出,为二线城市带来了发展的机遇,青岛自然也加入了“人才争夺战”,目前,杭州、苏州、武汉、成都等二线强市都是此次争夺人才战役中,青岛的主要竞争城市。如何能在争夺战中胜出?成为青岛能否迈进一线城市的重要因素。

决定人才吸引力的,主要是城市的产业基础和宜居指数

,前者上面已经提及,而后者的高低,则取决于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匹配度、房价是否合理、落户是否便捷以及生态环境是否优良等方面,青岛在近年来,无论是超30所高校扎堆引进、新改扩建医院频频、还是政府对房地产依赖度逐渐降低、全面放开落户限制等表现,都展示了青岛对于引进、培育人才的诚意。

十八大以来,青岛市在人才方面的投入金额高达50亿元,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80万人,相较于2011年底的122万人,增长约50%,虽然青岛在人才战略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较于一线城市的标准仍有明显的差距,譬如北京的人才总量是651万人,深圳510万人。

所以,180万人对于一个未来定位为二线的城市来说,这样的人才储备暂且足够,但对于一座瞄准一线的城市来说,显然还远远不够。台阶(三)收入

收入对于老百姓而言,是极其受关注的两个字,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希望自己的收入能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好,而

在这座城市外观察的人口(人才)也会将收入当做是否移居的重要考量。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公布的《2017年中国主要城市房价工资比排行榜》显示,一线城市和二线强市的月均工资收入都表现出了极强的竞争力。京沪均在万元级别(分别为9942元和9802元),深圳排第三,为8892元,广州的月均收入名列一线城市的末席,但仍有7996元。

二线城市方面,与青岛GDP体量相近的杭州、南京分别为7608元和7342元,而青岛(6651元)的月均工资排名要比上述两座城市略逊一筹。

如果想登上一线城市,就需要更多的人才,而决定人才吸引力的主要因素,又恰恰是收入。

那么,如何提供居民收入?笔者认为,

要瞄准民营经济发力,鼓励扶持创新创业、培育更多中小型企业,给予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深耕资本市场,解决企业的融资隐患;对外引进更多的优质企业等,这些都是为人才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升居民收入的必选项。台阶(四)辐射力

笔者注意到,中国的四座一线城市背后,都有通过自身发展带动前行的经济区,譬如北京带领的京津冀经济圈、上海引领的长三角经济区以及深圳广州所处的粤港澳大湾区,尤其前两者,对周边城市起到极强的带领作用,同时从京沪流出的人才,也会向它们周边的城市流动,互通性极强,从而逐步形成了同城化的良性发展。

青岛若想从二线城市突围,自身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的能力一定要提升。

相较于苏州、杭州、南京、东莞等二线城市,青岛的地理位置优越,周边没有超越自己或实力与自己相近的城市,这就意味着其在胶东地区的发展之路,没有争夺各类资源的“竞争对手”,会更利于自身的崛起。

作为北方第三座GDP过万亿的城市,山东省的经济“龙头”。

中央,山东省在一系列战略布局中,都有意将青岛摆在核心的位置。

譬如“一带一路”的支点型城市属性,为青岛顺利拿下了上合(元首)峰会举办地;山东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的核心城市定位,就是为了强化青岛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从而形成东部地区转型发展的增长极等。

山东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所设立的三个核心城市

笔者认为,未来决定青岛辐射力增长的前提至少有两点

1、胶东地区现代化高铁网的形成,有利于各市经济发展和人才交流,将大幅增强同城化发展;2、青岛市未来的自身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程度,这也将决定城市未来的真实水准,如果自身不能发展成为现代化程度高,人口颇具规模的国际化城市,也将对周边城市的带领显得力不从心。

(凤凰网青岛原创出品)

青岛要成为"新一线"城市,这个问题得先解决

旅游市场,作为城市重要对外服务窗口,不仅是城市的文化标签和社会形象,也折射着城市的人文素养。青岛作为知名沿海旅游城市,近年不断有旅游市场的负面消息传出,轰动一时的“天价大虾”事件,让青岛乃至山东蒙羞,之后山东各地都在整治旅游市场秩序下了功夫,可如今青岛的旅游依然差强人意。

大河东旅游服务中心

巨大的旅游投资却赚得“半年闲”。

青岛旅游冬夏可谓冰火两重天,金字招牌的崂山以及沿线海滩,大量天然优质旅游资源淡季清冷得令人心痛。大河东旅游服务中心看上去如同星级酒店,体量巨大,豪华气派,相关配套的景区建设及设施,硬件看上去都是高标准,但这些几乎都处于半年闲置状态。

正常开放景区的服务设施几乎全部关闭。

且不说景区内的所有服务摊点因为淡季全部歇业,就连景区公厕也都是关闭的,这阵势拉着架子就是不欢迎游人到访啊!太清宫索道因淡季维修而关闭倒是可以理解,但从太清宫去往明霞洞、以及上清宫到明霞洞沿路公厕,以及太清宫景区公厕全部关闭,理由也是正在维修,但并不见维修人员的身影,景区在正常卖票、景区内大巴车也正常运行,可是游客来了,内急怎么办呢?

服务人员素质堪忧。

景区内部分景点需要再次购票进入,工作人员要么对游人漠视冷淡,要么直接就是闭门羹,就连太清宫这么重要的景点刚过四点就闭门谢客了,而明霞洞三点半工作人员极不耐烦地嘟囔着要关门,如此冷清的景点,并不欢迎游客到访,反倒像是游客在给他们添麻烦。

青岛有着海洋气候温和湿润的自然环境,素有“碧海蓝天绿树红瓦”的城市风貌,崂山景区更是“碧海黄石青松绿竹”的山海景观,成片的青松翠竹,即使隆冬依然满山绿意,这在北方地区非常少见。与泰山“四季不同,这边风景独好”的营销理念相比,青岛旅游是时候该反思了。

这种“半年闲”的旅游常态,滋生多种弊端,不论是管理者还是经营者都面临高投入如何得以回报的难题,于是,恣意宰客、变相涨价、坑蒙强卖等杀鸡取卵的旅游市场乱象时有发生,“半年闲”的旅游怪圈已经将青岛旅游逼进了死胡同,伤害的不仅是社会公允和城市形象,更重要的是与正在全面崛起的新经济目标和地位很难相匹配。

香港曾在“后非典”时期,启动全球旅游营销战略,包机包邮轮在世界各地吸揽游客,我有美国朋友就在那时花了不足200美金在香港美美滴玩了十多天。即使“把梳子卖给和尚”是个伪命题,但淡季旅游对于青岛,是难题,也是机会,只有摈弃固有观念,挖掘淡季资源优势,真正地去服务于市场,青岛未来的大目标大战略,才更值得期待。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