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电影最后的食谱 麒麟之舌的记忆观后感影评5篇

《最后的食谱 麒麟之舌的记忆》观后感(1):不吃不瞑目,这才叫吃货

吃得够多?什么都吃?还是吃得有档次?

这些我都不赞同。真正的吃货,是要看你为了吃,能付出什么代价。

比如下面这位,为了吃可以挂科的:

我们水产专业,大三都要有一个生产实习,大概就是去村里实实在在地养鱼养虾三个月。带我们实习的教授说 「我带实习20年了,只给过一个学生不及格。」

啥 ?「他把育种用的母贝吃了。」

又比如这位,为了吃以身试药:

“阿姨,你在做什么好吃的?我能尝一口吗?”“我在熬中药!”“那我尝一小口。”“……”不过这些都不是吃货的最高境界。真正的终极吃货,看完这部电影你就懂了——

《最后的食谱 麒麟之舌的记忆》

01

民族或许不能融合,但料理可以

传说中,每个终极吃货都有一个“死前必吃”清单,只有把这顿吃了才能咽下最后一口气,死得瞑目。

不过因为厨师死了、餐馆倒闭等诸多现实原因,这些吃货很多都“死不瞑目”。

有求就有供,针对这些终极吃货,也催生了一个特殊工种。

有一类厨师,他们拥有“麒麟之舌”的天赋与高超的厨艺。

所谓“麒麟之舌”,拿音乐比喻就是拥有绝对音感的人,只尝过一次的食物,他们也永远不会忘记味道,并且可以原封不动的复原料理。

佐佐木充就是这样一个拥有“麒麟之舌”的厨师,他专门为有钱人提供“最后的晚餐”,并收取高额报酬。

照理来说,这种万里挑一的厨师应该住豪宅、喝红酒,活得光鲜亮丽才对,但佐佐木充却是一个实打实的穷光蛋,他所有的报酬都拿去还债了。

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的佐佐木性格怪癖,在厨房里更是一个暴君。

他追求完美的料理,无法信任身边同事的厨艺,做不出完美的食物宁愿赶走客人,这最终导致佐佐木把同事和客人都得罪光了,餐厅也因经营不善而倒闭。

背上巨额债务的他只有通过“最后的晚餐”服务来慢慢还钱。

《最后的食谱 麒麟之舌的记忆》观后感(2):跟我想象的不一样呢

没有看过原著,只是早先看过文字介绍,大意是说讲述跨越几十年的两位厨神的故事。所以一开始以为是讲时空穿越,或者是隔空对决。

《最后的食谱 麒麟之舌的记忆》观后感(3):到最后才感到这个电影的涵义

简而言之,充哥就是食谱的直接继承人。(知道充哥是食谱的直接继承人之后有点起鸟肌)

充哥继承了(?)外公的麒麟之舌?

原本是一本冰冷没有人情的食谱,在历经二改、母亲和院长的补充下,变得在充哥翻看的时候感觉到了温暖和感动。

麒麟的ost还不错,舒缓且温暖地将故事娓娓道来,到最后原来是要救赎一个人的过程中把故事讲了的电影。有点温暖。

最后一幕,镜头缓缓切换西岛叔和充哥做料理的画面,最终停格在两个大厨由衷的笑脸上,像是实现了两代人的对话,通过料理的对话。

《最后的食谱 麒麟之舌的记忆》观后感(4):看着不错,7、4分还可以

大致剧情是让孙子找外公的过去的故事,一开始以为要讲伪满的太平盛世,后来还是揭穿了表面风光,起码政治正确了。山形的菜里有各族一体的反映,说明他有的是温和的帝国思想。事到临头选择了慷慨赴义,着实是一个按良心办事的人,但是在开拓帝国的年代里果然无能为力,只能说是一个适合盛世的普通人,再有才华也是生错了时代。之前倒是没想过满汉全席地位这么高。

《最后的食谱 麒麟之舌的记忆》观后感(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一本食谱诞生以及流传的故事,一个家族几代的命运,一段麒麟之舌的记忆”

佐佐木充对烹饪拥有极高的天赋,能够一模一样地做出品尝过的任何食物。但由于对于厨艺和助手过于苛刻,他的餐厅倒闭,自身也欠下了高额债务,于是只能靠“为临终的人做最后一餐饭”来偿还债务。一天,佐佐木充收到了一个奇怪的委托——寻找一本七十年前的菜谱。

一段尘封的往事,一个凝聚几代人心血的菜谱的故事通过细腻的镜头缓缓呈现。

叙事手法

电影的叙事手法并非是通常的顺序或者倒叙,而是从佐佐木充接受中国老人杨晴明的寻找菜谱的委托开始,以佐佐木充拜访每个人物为主线,采用回忆的手法,透过不同人物的视角进行讲述,并在人物的拜访中大篇幅地以影像语言代替人物的讲述。佐佐木充每拜访一位昔日的亲历者,便听到一段故事。最终,菜谱的真相和他的身世浮出水面,佐佐木充才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大家为了将菜谱交给他而设置的一道解密题目。

这种叙事方法在涉及现在与历史关系的电影中经常被用到,特征是镜头在现在与历史之间反复跳跃,但同时保持了两条叙事线条各自的完整性。通常是以某件物品为开端,或者以某件物品为线索,透过人物之口或书面记录,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一段尘封的故事。例如冯小宁导演的《举起手来2-追击阿多丸》便是以一个漂流瓶开端。口碑极高的电影《紫日》便是以一个八音盒开始,从一位老人的视角讲述一个中国农民、一个苏联女兵和一个日本女学生因机缘巧合结成小队穿越大兴安岭森林的故事。日本电影《永远的零》则是以养父去世留下的日记本为开端。

可见,这是一种为相关题材电影所普遍采用的方法。

人物形象

文中的主人公与其说是佐佐木充不如说是他的外公山行直太郎。佐佐木充和山行直太郎虽然都拥有麒麟之舌和对烹饪的专注,但个人魅力却相差很多。

受限于篇幅,佐佐木充的形象其实并不鲜明,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比较标签化的。影片描绘最深刻地是他的冷漠和对菜肴的专注。冷漠体现在他不去看望养父、对委托人的感激无动于衷而只在乎金钱报酬。另一方面,佐佐木充并不相信爱和情感在烹饪中的作用。在他看来,烹饪就是一种技术,所谓带着爱烹饪不过是技术不足的人的一种借口。而对厨艺的苛刻虽然着笔不多,但是影片已经告诉我们,正是这一点使他的餐厅倒闭。充的这种淡漠亲情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可能与其个人经历有关,其父亲母亲均早逝,在孤儿园中长大,又过早踏入社会。人情冷暖恐怕难以使充对他人报以善意,唯一的朋友只有和他在孤儿园中一起长大又一起出走的健。前期的充基本上就是这副形象。

后期的充有所变化,他开始承认爱和信任在烹饪中的作用。“おいしなおいし”,影片的最后,当他吃着根据菜谱做出的炸排时,恐怕也感受到了其中包含的祖父和母亲的爱意吧。

相比之下,得益于大篇幅的描绘,充的祖父山行直太郎的形象更加饱满鲜明。在回忆的开始,受日本关东军的委托,山行直太郎和妻子千鹤从日本来到满洲国,在日本助手镰田正太郎和中国助手杨晴明的帮助下,决心制作一份超越满汉全席的食谱。当然,他不知道这其实是日本关东军嫁祸满洲国皇帝溥仪的一个阴谋。(其实这块挺疑惑的,日本军官的理由是让满洲国真正独立,可是溥仪只是满洲国的一个傀儡皇帝,一切军政大权均操持于关东军手中,这个嫁祸有什么真正的意义吗?)

刚开始的山形直太郎和充很像,虽然拥有很高的烹饪天赋,也有对于厨艺的专注,但同样缺乏对同伴的包容和信任。他并不信任自己的助手镰田正太郎和杨晴明,一切亲力亲为。对妻子的劝告也置若罔闻,反而认为是干预自己的工作。为了制作出超越满汉全席的食谱,山行直太郎对身边的幸福视而不见,在妻子将要临产时仍然远走新京寻找食材。等到妻子去世,山行直太郎才领悟到“あい”和信任对于烹饪的意义,开始对身边的人报以信任,终于制作出了超越满汉全席的食谱。可是获知关东军阴谋的他毅然焚毁了凝聚了数人心血的食谱。从这个方面看,山形直太郎是一个善良而有良知的人,他的良知便是“绝不用食谱害人,绝不在饭菜中下毒”。当时的日本举国狂热,在时刻准备为帝国贡献一切的人群中,山形直太郎还能坚守原则殊为不易。何况这本菜谱是山形直太郎和妻子心血的结晶,却并没有见到山形直太郎内心有多少冲突与不舍,可见他的良知与原则是远远高于自己对烹饪的热爱的。但是这样的结果是他被日军官枪杀,女儿也成为孤儿。

疏于关心妻子,使女儿成为孤儿,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醉心烹饪,却又烧毁食谱,且舍生取义,他无愧于自己的职业和良知。

本来作为一个普通人,义本来是与他不相干的,但是他却在紧要关头选择了义,成就了舍生取义的结果。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