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电影梦呓雨林观后感影评5篇

《梦呓雨林》观后感(1):濒危的爱情

这个世界正在消失的语言和濒危的动物一样多。

这是曾在linguistic talk(一个podcast)里面听到的一句话,看到这部电影,记忆被唤醒。有的语言,也许只有很少数的人掌握,但当这个语言消失的时候,一整个世界也随之消隐。这种消逝的伤感气质借由丛林的氤氲迷雾和亡灵的萦绕弥漫在电影的叙事里,除却两人的羁绊,我想这是这部电影最迷人的地方。

语言,成了叙事的轴线。汽车缓缓驶过,广播里在教英语,“I want to have a job"。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主流语言强势席卷而来。露维拉想要去美国工作,那里有更好的生活。马丁却来到这里抢救即将消失的契克语。时间回溯到多年前的三个人,伊少罗和埃瓦里斯托用契克语交流,年轻伊少罗不懂西班牙语,埃瓦里斯托懂两种语言,玛丽亚只懂西班牙语。影片里的关键情节,既是埃瓦里斯托和伊少罗恋情被发现后,埃瓦里斯托站在耶稣受难像之下恐惧无比,文化,抑或语言,以宗教的形式强势地占据了这个土著青年心里。而伴随这一切的是埃瓦里斯托对往昔恋情的彻底放弃,甚至是厌恶。这是影片最巧妙的地方,一边是西班牙语殖民文化对土著的“改造”过程,一边是以天主教为核心的精神扭转了埃瓦里斯托的自然发生的同志恋情。当人们意识到曾经契克语的可贵时,亦是埃瓦里斯托意识到当年爱情的珍贵之时。三个时间段,契克语、西班牙语再到英语,语言的独特串通了人的感情,故事发生的三个爱情故事分别关于这三种语言。

契克语当然具有其独特的美感,如丛林万物在雨林里呼唤,其带来的更是一整套独特的世界观,在这个世界里,动物和人类、亡灵和生灵之间模糊了界限,亦如发生在五十年前的爱情、两男一女之间的情愫也是暧昧而迷离的。借助契克语的世界,站在山洞外的埃瓦里斯托呼唤已经逝去伙伴,伊少罗和埃瓦里斯托达成了某种和解。山洞里的对话打破了同志故事一贯的高开低走,以一副苍老的模样给你看看同志情的寿终正寝,如这契克语的消亡一般,带着梦幻的美感,坠入浓浓的迷雾中。

关于语言,还是想多说两句。这个世界上有6000多种语言,其中3000种语言处于濒危。人们也许不太在意这些只有少数人说的语言,曾有朋友说想学冰岛语,查了资料一看,30万人的语言,会觉得很不值,但对于语言学来说,即使只有10个人说,那也是值得珍惜的文化。有调查显示,在中国各地的年轻人越来越不会说自己本地的方言,要知道,即使是方言,也是文化身份认同的来源。珍惜每一种语言/方言,就是珍惜说她们的人,就是珍惜你身边的人。

《梦呓雨林》观后感(2):当这个世界,只有我能听懂你在说什么

《创世记》11:1-9:“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以上是关于巴别塔的记录和传说。

对于世界各地流传下来的传说和神话,我向来是当做历史的变种去看待的,也就是说我相信这些神话有着真实历史的基底,但碍于当时人类的表达和解构能力,以及对未知的恐惧,这种历史渐渐脱离了真实。就像东西方都与关于大洪水的记录,就像昆仑山对于东西方文明的起源的假说。(题外话,近现代史不也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只不过初衷不一样罢了。)

说这么多,是因为本片的起点恰恰来自一种濒临灭绝的语言。濒临到只剩故事中的两位老爷爷会讲。

我听过一个故事,癌症晚期的奶奶已经接近失语,儿女子孙都听不懂她在说什么,而为了向已经偏瘫的爷爷隐瞒奶奶的病情,子女长时间没让老两口见面。直到奶奶病情恶化,不断向子女传递信息却不知所然的时候,孙女想到了爷爷。临终前爷爷和奶奶见了最后一面,奶奶支支吾吾的发出了几个音,躺在奶奶病床旁边轮椅上的爷爷顿时发声大哭。可直到最后,大家还是不知道奶奶说了什么,但大家好像又明白爷爷听懂了奶奶的话。

某种意义上,“行将就木”的两位老爷爷同上面的故事雷同,只有他们能听懂彼此的话语。

如果是一位普通的编剧,很可能流于表面,将其编写成语言学家如何在最后时刻记录并且拯救这种语言。

但偏偏,雨渐渐。魔化的拉美雨林又一次绽开了现实的花朵。

不知道是哪位高手将其翻译成《梦呓雨林》,极其传神的将剧情,地点和含义三位一体,特别是电影后三分之一中几次“托梦”,非常贴切。

《梦呓雨林》观后感(3):两个农村老头因爱相恨的故事

这部影片非常质朴自然。虽然情节似乎简单,但却非常能感染我。选景在墨西哥热带雨林就够韵味。当然,最重要的是两个老头。通过对一个即将消失的古语言作为线索,回顾了两个老头之间的恩怨。就称有胡子的叫胡子老头,没胡子的叫没胡子老头吧。

胡子老头应该是个双性恋,所以他爱同村的女孩,也愿意和她做爱结婚生娃。没胡子老头则是纯同志,一生未婚,爱上了有胡子的老头。两个老头间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火花。没胡子老头对待彼此的关系,感觉非常简单,就是他爱胡子老。胡子老则不然,基于只能单选一的模式,他陷入了选择困难,他无法面对自己同时喜欢两种性别的事实。所以胡子老非常恐惧,他开始对没胡子老头暴力相向,刻意地回避和没胡子老的接触。同时胡子老开始了自己的繁衍后代的婚姻家庭生活。而没胡子老则一直单身。也许是因为农村没有更多的选择,没胡子老只能单相思,自己独自度过一生,但他始终爱着胡子老。所以两个老头的选择都是可以理解的。

这里并没有理由说胡子老做错了什么,因为几乎所有的人的思维都是婚姻只能是两个人之间组建家庭。在争夺配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产生了爱恨交织的冲突。胡子老是爱自己的女人的,所以在没胡子老因嫉妒烧掉自己情敌照片后,胡子老把没胡子老的房子烧了。

影片感染的地方有两点。第一是子女和村民一直对两个老头之间的爱情,报以理解和撮合。周围的人都在想法设法的改善两个老头之间的关系。但胡子老也许需要对自己的家庭负责,他始终不能或不敢在生前对没胡子老表达出接纳。没胡子老一直爱胡子老非常坚定,而且他知道对方是爱他的。所以他一直在等待胡子老,直到自己死,也没有等来,他选择是在死后等胡子老。胡子老也清楚彼此的爱一直都在,他们之间好似已经约好了在来世去一个自由的地方再聚来复合彼此间的爱。两个老人用古语Zikril的交流虽然没有翻译,但肯定的是,他们之间肯定是在遵守着一种默契。所以没胡子老死的非常坦然,走到鬼魂处等胡子老。胡子老知道没胡子老死后,很自然地跟着没胡子老走到鬼魂处和没胡子老复合。生不可相守,死后连理枝,这种爱超越了世俗,成了两个老头间最永恒的心心相守。

比起其他抢眼的电影来说,影片选择了人生尽头为主题。这也许是影片最大的亮点。雨林文化对死亡的解读那么自然。看着影片中两个老演员精彩到位的演出,我真担心两个老人一下子过去,影片就没法继续拍了。看着老人一步步地走向洞穴深处,这种死亡的演绎,让我对人生终结多了一种期待和向往,而不是恐惧。死后,我们就可以重拾曾经不可得到的爱,看来人生的升华会出现在生命最后一刻。

事事蹉跎,人生苦短;爱与默契,死于安详。

感谢来自中美的生命终极同志影片。

《梦呓雨林》观后感(4):假如当时他们接受了义务教育。。

两星半,雨林风光两分。

我在想,知识和眼界真的挺重要的。如果他们那时不只是懵懂的海边少年,也许一方不会被教义吓到,另一方也不至于念念不忘孤独终老。他们会把这当做一件正常的小事,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虽然这就是电影想表达的那种最淳朴真挚的感情,但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凄风苦雨换来几声唏嘘太惨烈。

不过看到现在,人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生活和恋爱却好像在走下坡路。也许最幸福的会是那些拥有开阔眼界丰富学识却能不丢一颗真心的人吧。

ps可以概括成渣攻贱受渣贱到老吗?最后的隔洞问答让我感觉十分突兀油腻。。。

《梦呓雨林》观后感(5):我们的世界

可爱又心疼。

非常喜欢现在和回忆交错的手法,尤其是老年Isauro被打倒,跟少年Isauro重合的处理。

最后的字幕太可爱了吧,突然变成两个老小孩儿一样的拌嘴,“是你先动手的!”“操!就怪你!”本来悲伤的气氛一下子柔软下来。

可能放到现实中,这就是一个关于共同语言的故事,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只有TA能懂我说的每一个梗,只有TA我愿意与其空坐而不费心想话题,只有TA和我共享一个世界,其他人都不行,只有TA。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