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电影羞辱观后感影评5篇

《羞辱》观后感(1):杠精诞生的地方

杠精,一个喜欢翱翔在风口浪尖的群体。

相比于总是猝不及防噎你一口的那些杠精们,今天这部电影的两位男主可以说是杠精本精无疑。

没错,电影海报上一个字也看不懂。而本片豆瓣观影人数也只有不到2000人。

《羞辱》,作为一部电影小众到这种地步,即便是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也基本上与国内院线无缘了。

影片发生在一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频出的地方---中东(对,就是那个经常出现在新闻联播结尾里的地方),确切一点说是黎巴嫩,虽然我有时候也搞不清黎巴嫩和巴黎到底有什么关系。

在影片开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黎巴嫩当时的社会状况。

如你所知,中东地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以色列属于外来户。于是以色列几乎跟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国家都打过仗。巴勒斯坦人更是经常被以色列按在地上摩擦。因此,有大量巴勒斯坦难民流亡到阿拉伯世界的其他国家。

黎巴嫩在阿拉伯世界中也算一个奇葩,在伊斯兰教盛行的中东,黎巴嫩的主导宗教竟然是基督教。因此,在1975年,黎巴嫩爆发了基督徒与穆斯林的内战,且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也参与其中。

也就是说,一部分被收留的巴勒斯坦难民,在黎巴嫩曾干过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缺德事。

影片中一号杠精汽修店老板托尼是一位黎巴嫩基督徒,没事就喜欢参加一些排斥巴勒斯坦难民的政治集会。

二号杠精违章改建队工头亚西尔是一位巴勒斯坦难民,也是一位年龄过大的愤青大叔。

故事的起因是亚西尔在一个小区改建违章建筑时,被托尼家阳台的违章排水管浇了一身水,亚西尔上门好言相劝要求改水管,托尼杠精附体说啥也不让改。然后愤怒的亚西尔骂了托尼一句混蛋。

是不是像极了我们身边那些一言不合就抬杠的杠精。

这只是个开始,杠精本精托尼被骂之后觉得自己杠精的地位受到了威胁,忿忿的跑去建筑公司投诉,要求亚西尔当面赔礼道歉。

亚西尔认为自己好歹也是社会人,赔礼道歉什么的很没有排面,拒不答应。在上司的威逼利诱下心不甘情不愿的去找托尼道歉。

亚西尔踌躇着来到托尼的汽修店门口,听到托尼的广播里净是些赶走巴勒斯坦人的煽动性演讲,更加不愿意道歉。

托尼见亚西尔迟迟不肯说话,杠精上身,破口大骂“你们是个混蛋的民族”“要是沙龙从开始就灭绝你们该多好”。

要知道这句话对于一个巴勒斯坦人的分量丝毫不亚于对一个犹太人说“要是希特勒从开始就灭绝你们该多好”。

人狠话不多的亚西尔反手就是一记黑虎掏心,打折了托尼两根肋骨。

挨揍的托尼感到自己杠精的身份受到了侮辱,于是将亚西尔告上法庭。不幸的是,法院判决亚西尔无罪。

托尼接着找到职业抬杠选手——瓦吉迪律师,继续对亚西尔上诉。亚西尔也得到辩护律师的无偿辩护。

自此,一个下水管引起的口角,在双方律师的见招拆招中逐渐升级成为黎巴嫩基督徒与巴勒斯坦难民的政治案件,引发黎巴嫩各地示威活动。

最终,惊动黎巴嫩总理亲自调和两人的矛盾。就问你,这么秀的一波抬杠操作你怕不怕?

严格来说,本片是一部律政题材电影,这种题材的电影在讲故事的时候具有先天的优势。

它更容易把故事的细节塑造的丰满,在双方律师你来我往的交锋中,故事主线更容易被理清,悬念以及伏笔也更容易设立。

因此在将近两个小时的影片中,故事情节循序渐进,并不突兀也不显得冗长。

一件小矛盾最终演变成震动全国的案件,看似不可思议,却在导演温水煮青蛙式的小火慢炖中水到渠成。

影片叙事成功的另一个原因离不开黎巴嫩当代错综复杂的社会形态。

接连不断的政治斗争、宗教斗争以及民族斗争虽然已成过去,但它惨痛的记忆已经在每个人身上打下烙印,继续撕裂着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

而一根下水管就能引发举国动荡也恰恰说明了这个国家表面上的稳定是多么脆弱。

片中诉方律师与辩方律师父女关系的这一设定,反映了导演对这种社会撕裂的美好期望,即在历史问题面前势不两立的双方归根结底还是一家人。

涉事的两位当事人,都有着自己悲惨的经历。这是将他们推向矛盾对立的根本原因。

但是放下这些经历来看,托尼愿意为亚西尔修理汽车,亚西尔愿意被托尼回打一拳也愿意真诚的说一句“对不起”。

人与人之间可以弥合矛盾,民族与民族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或许也一样可以握手言和。

这或许是对这个连年战火的地区,最好的祝愿!

------------------------------------------

更多暗黑系电影关注longsuger

《羞辱》观后感(2):生存都不容易,伤痛不该变成暴力

第一次看黎巴嫩的电影,个人很喜欢这种纪实偏生活化的感觉,也想用一段freestyle来总结一下

无意中都犯下罪行源于被伤害的过去

固执不会承认错误选择了最直接的暴力

历史伤痕是否该埋葬这或许还存有争议

更要珍惜当下和平,别再继续激发人类的酷刑

peace and respect

《羞辱》观后感(3):一句道歉的事儿,被他拍出了奥斯卡水准

聊到国际政治话题,

中东问题、巴以冲突

,一直是数十年来令国际社会十分头疼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际电影市场的发展,

像电影

《黎巴嫩》

、动画电影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

、纪录片

《守门人》

都成为大家进一步了解这些问题的优秀作品。

关注去年奥斯卡的观众不知道还记不记得一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影片:

《羞辱》

导演

齐徳-多尔里

本身就是黎巴嫩人,十八岁因为内战移民美国。

他曾在一次与水管工的争吵中,说出歧视性的侮辱词汇,

在好友的善意提示下让他去道歉,

可水管工因为尊严问题拒绝了导演的道歉,当地包工头为这事差点把这个倔强的水管工开除。

真实的生活经历让齐徳-多尔里萌发了电影创作的想法。

要比较好的理解电影,首先最好先了解一下黎巴嫩这个国家。

由于黎巴嫩地势崎岖,

历史上,被迫害的少数派宗教、教派和民族很多都到这里寻求庇护,

所以在中东地区的所有穆斯林国家中,

黎巴嫩是最具宗教多样性的国家之一

马龙派天主教徒、希腊东正教徒、新教徒、、、、、、各种教派的信徒占据了总人口的40%以上。

但最主要的两个教派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者之间有着很深的矛盾。

除此以外,黎巴嫩还有几十万的巴勒斯坦难民,不被传统的基督徒待见。

电影一开始就看到男主角之一,

托尼

正在参加一场政治演讲,

主要内容是:

如果他们问谁是你们的总统,你们就要回答:“我们的总统是巴希尔·杰马耶尔!”

巴希尔·杰马耶尔是当地基督教的一个政治首领,

主张“恢复黎巴嫩对自己国土的主权,恢复其全部国家权力”。

可以看出托尼是自己教派的忠实拥护者,而且

对巴勒斯坦人深恶痛绝

,希望把他们赶出自己的国家。

而我们的另一个男主

亚西尔

正好就是一个巴勒斯坦难民,

在当地一个建筑公司担任包工头,负责修整托尼所住区域的违章建筑。

一次工作中,亚西尔被突如其来的水淋湿,

发现正是托尼家阳台的违规排水管造成,便想检查一番,结果吃了个闭门羹。

谈判不成的亚西尔只能擅自改造了违规的排水管,

却被托尼砸了个稀巴烂,

愤怒的亚西尔忍无可忍,骂了句:“你这混蛋。”

结果这句羞辱性的话成了整部电影冲突的导火索,

托尼找到亚西尔的上司,要求亚西尔必须亲自道歉。

一开始亚西尔不是很情愿,上司只能找到托尼的老婆代为道歉。

托尼自然不肯罢休,他要亚西尔亲自道歉。

这里其实他要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道歉,从中间穿插的抨击巴勒斯坦难民发演讲可以看出,

托尼就是要让这个巴勒斯坦人丢面子,羞辱他的身份,从而发泄自己的不满。

虽然亚西尔觉得自己做的没错,可他很清楚自己的处境:

我们相当于阿拉伯人眼中的“黑鬼”。

迫于无奈,为了保住工作只能同意和上司一起去亲自道歉。

面对眼前一脸不情愿的亚西尔,托尼又是一阵恼怒,直接开始大骂。

尤其是最后一句:

“如果沙龙从开始就灭绝你们该多好。”

这句话直接让亚西尔失去理智,打断了托尼两根肋骨。

这里提到的沙龙指的是“贝鲁特大屠杀”,巴勒斯坦人是主要受害者,

这一事件的指挥,便是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沙龙。

前面提到的动画电影《和巴什尔跳华尔兹》讲的就是这次事件,感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

冲突再次升级,开始进入法庭的部分。

导演觉得

“法庭片就是现代西部片,是一场场更加近距离面对面的拔枪决斗”。

两个因为自尊发生冲突的男人原本只是想通过法庭争一口气,

为了避免让问题变得复杂,亚西尔甚至不愿说出托尼那句让他失去理智的辱骂内容。

但在警察、律师、法官眼里,这个案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排水管纠纷,

第一次庭审以亚西尔无罪释放结束,吃了亏的托尼自然不肯善罢甘休。

随后妻子因为托尼受伤的问题早产,孩子性命堪忧,

通过回忆我们也看到托尼之所以这么恨巴勒斯坦人源于儿时战争的摧残,

同时亚西尔也是历史战争的受害者。

类似的遭遇,不同的信仰和立场,

让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演慢慢演变成了种族之间的矛盾。

历史问题、信仰问题、种族问题,

一个个话题被摆到台面上讨论。

事态逐渐失去控制,上升到全国各方民众关注的案件,

有人支持托尼,有人支持亚西尔。

为此托尼一家人甚至遭到了不明群众的电话骚扰和威胁。

由于整部影片大部分时间由法庭的辩论所占据,

加上导演的妈妈本就是一个老律师,担任了对该片律法合理性的顾问角色。

导演很好的把这些戏份切割成几个部分,通过紧凑的节奏逐渐由一个小问题慢慢解剖,从而展现背后的原因,借个人冲突来影射国家矛盾。

注意影片开头没有直接进入两人起冲突的剧情,而是先讲了一段托尼参加政治演讲的前奏,

这里可以看出来,托尼之前应该是听出了楼下说话的亚西尔的巴勒斯坦口音,

他对巴勒斯坦难民没好感,决定给他点教训才故意洒水。

所以从一开始导致这场冲突的原因就不是因为违规的排水管。

生活中的普通百姓就像水里的泥沙,只能被大水裹挟着被迫去的方向,历史遗留下来的创伤所产生的憎恨蒙蔽了人们的双眼,太多人以为在做着顺应内心的事情,却不知道自己的内心早已偏离了方向。

影片有比较明显的煽情意图,对于结尾的处理,也是

好莱坞式的完美结局

这一点从亚西尔的车坏了,托尼回过头来帮他修好就早有暗示。

最后,亚西尔找到托尼骂了他一通,故意激怒托尼让他打了自己,

然后说了声“对不起”,两个人冰释前嫌。

这里影片从小到大,最后又回归到个人,

既展现了历史遗留的问题对普通百姓的影响,

也表现了导演希望只有每个人多一份理解,放下仇恨才有真正的和平的愿望。

值得一提的是本剧的编剧

乔埃尔·图玛

来自

基督教“长枪党”家庭

,而导演则来自与其势不两立的

穆斯林逊尼派家庭

两个人之间良好的沟通和合作也从侧面证明了导演自己的理想是可以实现的。

电影也许无法改变世界,它只是在呈现真相,这些胶片自己会说话。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爬虫」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吼~ಠᴗಠ

《羞辱》观后感(4):两个打仗的国家其实就像两个斤斤计较的恶心男

上一次在电影中讨论黎巴嫩的历史还是那部在2008年的惊人的动画作品《和巴什尔跳华尔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电影的严肃程度和给人带来的思考、震慑让人很难与粗粝线条的动画制作形式联系起来。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

纪录片与动画电影的结合带来了比真实镜头更多的空间想象和现实意义。正如影评人木卫二先生的评论那样:“梦返杀戮之地,我宁愿身不在场”,《和巴什尔跳华尔兹》用最童真的电影形式讲述了一场关于黎巴嫩地区的大屠杀。

十年之后,2018年的奥斯卡金像奖上,黎巴嫩电影《羞辱》再次引起我们的注意,同样是残酷的历史,这次却以一种更平民的角度切入,把国家历史融进了两个男人的拌嘴中去了。

在豆瓣的本周排行榜中,《羞辱》已经连续两周位居第一。黎巴嫩这样的小国家电影,但凡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讨论,肯定是佳作。《羞辱》获得了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提名、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提名,从故事设计、节奏掌控、声光效果以及镜头的运动上来看,《羞辱》都是一部上乘之作。

故事发生在政党林立、教派构成复杂的小国黎巴嫩,虽然国土面积仅一万多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却有100多个党派团体、40多支民兵武装。黎巴嫩是阿拉伯世界中唯一一个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两大宗教组成、并基本可以相互容忍的国家。

《羞辱》是一个双男主的故事,小区违规管道改建,工头亚西尔为小区居民托尼修水管,可托尼却不让亚西尔进屋。

亚西尔眼看完不成任务了,就搭上梯子为托尼修管道,结果托尼没有领情,却把管道砸了个稀巴烂,还把亚西尔告上了法庭。

亚西尔去给托尼道歉,结果托尼一系列带有民族仇恨的语言激怒了亚西尔,一气之下亚西尔打断了托尼两根肋骨。

托尼因为断骨并发症晕倒,妻子意外受牵连早产,孩子有生命危险。

法庭之上,两个人的对话公之于众,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关注,巴勒斯坦人和黎巴嫩人的关系再次陷入危机。

表面上看来,两人口角是因为一根水管。实际上,托尼的不可理喻和突然冒火仅仅是因为亚西尔的巴勒斯坦口音,这是一场民族争端。

《羞辱》是一部以小见大的影片,一根水管、两个不同种族的男人,最后上升到家庭、种族、历史,闹上法庭、受到全国的舆论关注,为了缓和两派的矛盾,最后甚至连总统都邀请他们谈话。两段历史被揉进了口角争端和法庭审判之中,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回归到最基本的个体单位,回归到人的本性上来,标准的法哈蒂式影片结构,十分工整。

虽然故事的背景在中东地区,但电影呈现完全是好莱坞电影的风格,章节工整、矛盾推进和整体节奏都恰到好处,干净利落又留有余味。当然这并不意外,导演齐德·多尔里曾长期生活在法国,并在美国接受电影训练,早年担任过昆丁的助理摄影师。

《羞辱》的故事创意是导演根据自己的真实生活改编的,他就曾和水管工人在争吵中,说出了带有歧视性的词汇,事后导演去道歉但被水管工拒绝了,包工头为了这件事开除了水管工,这让他意识到了生活在这样的国家,即使是一次个人冲突也有可能演变成政治事件。

两位男主的设置也十分有意思,控方托尼经常露着粗壮的胳膊,他的纹身就给人一种坏坏的印象,说话咄咄逼人、又蛮不讲理,经常都是怒气冲天,水管工、警察、法官他全都看不顺眼。

辩方亚西尔大热天都包裹的严严实实,沉默寡言,就连在法庭上面对牢狱之灾时也无法为自己辩驳,他明明是因为受到托尼的羞辱太气愤才打了人,结果却一直无法说出真相,电影中几次出现亚西尔欲言又止的喉咙部位特写镜头,窝囊到家的感觉。

在这部电影中,两人的性格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并不是因为家庭环境种种,而是因为两个人的政治背景,火爆男托尼是本地居民(基督徒),沉默男亚西尔则是从巴勒斯坦逃到黎巴嫩的难民,他们是阿拉伯人眼中的“黑鬼”。一个是坐地户,一个是背井离乡,行事自然天差地别。

黎巴嫩的宗教争端让整个国家从上到下斗争不断,本片中他们正在经历15年内战,电影中处处可见激烈的大范围的游行和激烈的演说。但,此时的黎巴嫩不只有内忧,还有外患。

随着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冲突升级,中东大部分地区开始战乱,大量巴勒斯坦犹太难民涌入黎巴嫩,令本就混乱的黎巴嫩难以负重,正如影片中的一句台词:你知道,最近大家都不容易,所有人都很愤怒。

《羞辱》的庭审过程是民族战争史,有意思的是,随着庭审的推进两位当事人都被剥夺了话语权,托尼、亚西尔的沉默和律师之间挖尽所有的对比手法高明。

导演齐德·多尔里坦言,在这部电影中借鉴了美剧的制作手法,这让我联想到前不久刚刚刷过的一部美剧《法律与秩序真实重案:梅内德斯兄弟》,与《羞辱》的拍摄手法有相似之处。

它是老牌明星美剧《法律与秩序》的衍生剧,《法律与秩序》是美国电视史上播出时间最长的犯罪剧,没有哪部剧能像这部剧播了20季、456集,换了那么多主角之后还有高居不下的收视率。

《法律与秩序真实重案:梅内德斯兄弟》

在《法律与秩序真实重案:梅内德斯兄弟》这部剧中,观众虽然从第一集就能猜到杀死父母的真正凶手就是他们的两个儿子,但这并不能影响大家的追剧热情,有风格的女律师莱斯利、有故事的两兄弟以及相当难以裁决的案件结果让后面8集漫长的庭审过程相当出彩。

《羞辱》和《梅内德斯兄弟》一样花了大部分时间在庭审的过程上,梅内德斯兄弟为了维护父母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尊严,兄弟俩决定把从小遭受父女性侵的事情带到坟墓中去,《羞辱》中亚西尔和托尼也因为不想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的民族仇恨而拒绝在法庭上说出真相。

所以,两个案件从一开始就因为难言之苦被捂住了嘴,这样的“捂”带来的自然是后面真相示人后的惊喜和快感。《羞辱》中,控方、辩方的两位律师因为女法官的一次失误透露了父女的特殊身份,给人物增添了立体感。

表面上来看,托尼是受害者,他被打断肋骨、妻子早产,就连他的修车行也被砸了,但亚西尔每次出手,必定是因为托尼说出了让他极度无法忍受的话语,从这点来看,亚西尔是受害者。

当庭审逐渐升级,托尼残酷的童年又被大众所知,他之所以如此气愤如此咄咄逼人,全是因为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那场大屠杀中他几乎失去了所有的亲人,电影的真相是这个世界上无法判断的对与错。

《羞辱》是一部形式感很强的影片,细致工整之外,也有匠气太浓的遗憾,因为故事与宗教和个人的生活小矛盾有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伊朗电影《一次别离》,两部电影虽然都很精致,但《羞辱》显然没有《一次别离》那样的灵动,《一次别离》中深长的情感和余味太难得了,我们感叹《一次别离》怎么会把家庭题材拍的这样大,但《羞辱》却无法给人这样的震撼。

导演把两个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比作两位发生口角的男性,他们因为很小和很小的一件事就能打起来,他们可以骂人、可以打仗,但一句“对不起”就是讲不出口,亚西尔为了向托尼说出那句对不起吃尽了苦头,最后终于决定骂他一顿,激怒他,让他狠狠地打自己一拳,然后才说出那句“对不起”。

托尼和亚西尔一直是水火不容,但是修车工出身的托尼从后视镜中看到亚西尔的车坏了,他把车倒回来给亚西尔修车,十分意外,但暖心过后二人的矛盾仍然无法解决,只能交给法院。

这完全是一种属于男人的方式,就像两个正在打仗的民族一样,我们可以仗义相救,但我们无法捂手言和。

《羞辱》观后感(5):世界和平!拜托~

非常非常好的电影!国家间的战争进而影响了民众之间的争执,我是一个不喜欢念历史,也不喜欢看社会时事政治的人,我觉得好烂!身为人,因为日子太无聊为了满足欲望,制造出一大堆事情,大家生活在这世界上都不容易,还有时间去为了种族、政治、宗教而战争吗?一个人生在这世界上,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家庭、国家、种族,从家庭这个小社会再出来到大社会生活,为的不过只是继续活下去,有个好工作好生活好伴侣再组下一个家庭,彼此互相帮助不好吗?电影中有一幕,彼此虽然是敌人,对方的车子发不动了还是过去帮助他,这不就好了吗?为了言语、辱骂、侮辱而动手,值得吗?每个人都有自由,但是伤害到别人身体生命就是不对,言语伤害了别人的自尊、、、那不要听懂不就好了吗?哪有这么多闲情逸致告来告去啊,每个人努力生活,明天的自己比今天再健康一点再生活品质高一点再有钱一点,就好啦,而且领导国家上位者就是对的吗?大家还不都是为了自己利益而作出伤害别人的事,受害者永远是人民,不要那么愚蠢,让过去的历史造成一辈子的憎恨,只是让自己不舒服而已,地球只有一个,大家努力的维护我们的环境,努力的享受资源并也把这些美好带给下一代,创造更幸福的社会不就好了吗?每天关注着新闻然后谩骂与身旁朋友坐着吃饭喝酒一起仇恨,这就是开心的人生?我只能对这社会一切呵呵、、、如果可以每个人生来就有一大笔钱也有注定的伴侣家庭,我根本不想走到这混乱污泥的社会中,太累了,太脏了,尽是骗子和受害者,世界和平不是一句很无聊的话,是每个人都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