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电影西小河的夏天观后感影评5篇

《西小河的夏天》观后感(1):一“夏”长大 一生成长

影评

這是一部蕴含江浙韵味、东方意境的影片,娓娓道来小男孩在童年一个夏天的所见所感,讲述了他与其他关联人物在那年夏天的经历与成长。

影片展现了周全扎实的导演功力、细腻的构思设计和他真挚的情感,体现在故事内容、影像形式及多个细节的精妙处理。

喜欢足球的小男孩与父亲的冲突、步入中年有出轨倾向的父亲与母亲的冲突、对于孙儿幼年早逝无法释怀的郑爷爷与儿子的冲突,这些戏剧冲突在影片中交叠呈现,在看似不惊不澜的生活中悄然涌动;小男孩与郑爷爷的情感始于足球并逐渐深厚,这份难得的情谊是那个闷热而又孤独的夏天最清凉酣畅的心喜;影片不仅仅是暴露矛盾冲突,随着故事的发展更展现了如何去化解释怀的力量,理解、爱、学会成长 ,每一个冲突在最后都已柔和,生活又是平静美好,如同家门前的西小河一般,涓涓流淌。

伴随着那童年夏天的故事,影片也为我们铺展了一幅别具江浙文化风韵与绍兴风情的画卷。影片的摄影风格充分体现了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之美,小男孩成长于邻里相簇的台门小院,母亲的职业设定让我们知晓绍兴越剧的婉转雅韵,郑爷爷带着小男孩游玩市井让我们看到民间流传的手工艺。我想这一系列的安排都是导演深深的用意。

细节见天地,我更要说的是影片对于细节的设计及处理。父亲把自己的手绢递给委屈哭泣的沈老师,沈老师用她的手绢帮父亲擦去衬衫上洒到的可乐污渍,母亲发现了不是父亲的手绢,细节的铺垫交待出母亲心中有所察觉的微妙;确定父亲对沈老师心动的事实后,母亲走到镜头前,用越剧的唱词 “常言道结发夫妻到白头,看来你我今生无缘配” 了明心境。

影片的剪辑也含有克制的功力,剪的恰到好处,又留有余韵,不再需要台词对白说的多明白,却将每场戏的情境剪得心底很是清楚。

作为一部长片处女作,《西小河的夏天》十足优秀。无论其他影评人站在何等专业的角度去分析,但请大家不要忽略,这可是周全导演的第一部长片作品。我欣赏喜欢这部影片,没有将其与其他更为成熟的佳作对比,因为我看到了一位热爱电影的导演最真诚最全情的投入,哪怕多年后回望,它有必然的不足和青涩,但却是最可贵的初心。

最后,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仅仅是在一个夏天,一“夏”长大,更是在漫漫人生中,永远的成长收获。

《西小河的夏天》观后感(2):西小河的夏天--每个孩子的夏天

看电影了之前以为男主小孩叫做西小河,没想到实际叫顾晓阳,西小河应该是电影情节发生的地方,可能是在绍兴吧,毕竟电影的制作公司是绍兴的。电影有起来其实是相对平淡的,朋友们都说这部电影看的很舒服,没有太多难受的地方,这也是这类中国小成本朴素电影的特点。电影本身是还原98年世界杯的夏天,电影里面有足球,有学生,有家长,还有一位邻居老爷爷,这的确就是我们自己的夏天。晓阳热爱足球,喜欢皮耶罗,想参加学校的足球队,但是最大的障碍就是自己的父亲--学校的教导主任。教导主任主要抓教学工作,为了就是提高学校学生整体的成绩,在98年还是以学习分数下定论的时代,踢足球就是没有出路的,其实说了十几年的素质教育,真真正正能有几个人靠兴趣爱好出人头地,谁也不敢拿自己的孩子冒险。晓阳面临的简直是天大的问题,还是小孩子的他,只能把这份秘密藏在床底下的铁盒子中,小心谨慎的不能让爸爸妈妈发现,直到有一天,发现隔壁的爷爷喜欢足球,在台门这个不大的地方也可以踢上两脚。从晓阳和邻居爷爷的认识过程,有一点像天堂电影院,忘年之交,隔代亲,反而无话不说。邻居爷爷自己住在台门,儿子和儿媳在深圳,为什么呢?因为亲孙子小小年纪就过世了。晓阳喜欢足球,仿佛爷爷的孙子一般。其实电影在这个地方的叙事可能没有交代清楚,从晓阳妈妈的话中大概能搞知道,晓阳一家和邻居爷爷一家已经做邻居很长时间,对于隔壁住着一个和自己孙子年龄相仿的小孩,爷爷不应该没有察觉,电影对于这点好像没有描述。可能理解为之前没有足球的关联,这一老一少并没有交集吧。

作为晓阳父亲的教导主任,梦想着能当上副校长,晓阳的母亲也在戏剧团准备评奖,晓阳自然而然的就被忽略。足球、世界杯、相同爱好的爷爷,正好填补了晓阳暑假的空余时间。而实习老师的到来,给晓阳这个家庭带了一丝波动,晓阳父亲竟然对于新来的实习老师格外的照顾,年轻的实习老师也带给晓阳爸爸不一样的感觉,这种微妙的感情变化引起了晓阳的强烈反应。没想到电影中能够安排一段舞厅中的场景,舞厅中的自由施放了晓阳爸爸被压抑的神经,随后的施放引起了误会,家庭终归是家庭~~

电影最后的结尾没有什么出乎意料的地方,晓阳爸爸同意晓阳报名足球队。爷爷也跟着儿子儿媳去了深圳,作为小孩子的晓阳无法理解,为什么过得好好的就要走呢?

电影西小河的夏天,没有过多的煽情,没有打起情怀的幌子,没有探讨时代的问题,就是简简单单的讲述了一个小孩子夏天的故事,也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夏天。

《西小河的夏天》观后感(3):青石板的街,老房子的夜

看一部电影,也需要一些执念了。

要不是上周在腾讯视频偶然看到《西小河的夏天》的定档预告,要不是因为被预告片里的这首《游夏》而吸引,我是不会费了些周折去包场看这电影的。

在线购票APP里我划到底还没有找到这电影的信息,要不是我看到“查看更多”而点击进去,就以为这电影不在我这里上映了——事实上与没上映也没多少差别。

本市就一家影院在今天放映这电影,只有一个场次。我点明天的放映信息,一场都不放了。

相比那些动不动就搞19、9甚至9、9票补的电影,这电影能上映都不错了,就别指望片方在已经赔本的前提下再票补了。

要不是我今天闲的有点蛋疼,我才不会跨区在大下午去看电影——我家楼下附近的几家影院很明显抛弃了这电影。

当我一个人包场看完这电影出来后,看到影院墙上挂着“中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牌子——要不是这牌子的存才,可能这一场都没得看了。

电影的情节简单而舒缓,没有很大的戏剧冲突,很多矛盾最后的解决甚至显得有些云淡风轻——这也挺符合影片的基调的。

当郑先生答应顾晓阳做他的足球教练时,我暗自感叹:难不成要拍成老爷爷带领小男孩实现足球梦的套路励志片?——幸亏不是这样的套路,如果影片围绕这样的套路展开,我就会开口骂导演了。

小演员的选择我认为是不够成功的。我不否认顾晓阳扮演者的灵气与童真,但是当他说出生硬的台词时,我依旧觉得他表演的痕迹略重。想到那年看《百鸟朝凤》,被小正太郑伟的纯属演技而征服的感受,如果《西小河的夏天》的小主演能达到那时郑伟的演技,这电影就非常出彩了。

我姑且将顾晓阳父亲遇到的事情称作“中年危机”。一个在学校里严肃的有些变态的教导主任,一个在家里高高在上的严父,在遇到事业的转折期,在碰到刚毕业的年轻漂亮英语老师,在面对妻子即将迎来事业巅峰的空档,他是焦虑的、胆怯的,冲动的、盲目的,自卑的、脆弱的。而当他没有当上副校长,与年轻英语老师的事情只是一场夏日的雷雨似的过去,同妻子的关系面临严重危机之后,他用一场倚靠在妻子身上的痛哭而宣告自我挣扎的瓦解——这意味着他新生活的开始。

郑先生对于顾晓阳的关注与疼爱,更多的可能是来自对于他去世孙子小宝的移情。他与儿子的矛盾影片中展现得不多,但通过他儿子在面对郑先生冷漠态度的体贴反应,他儿子收购棉纺厂设备时的慷慨以及最后郑先生随儿子与儿媳妇去深圳的情节展现,郑先生最后是与自己达成了和解——他与儿子的矛盾更多的是源自自己的心结。郑先生与儿子儿媳妇离开自己的老屋的路上,我看到他儿媳妇隆起的腹部。小小宝将要在不久的未来降生在这个家庭,郑先生终于迎来了他想要的幸福。

“青石板的街,老房子的夜,你陪我静静谈了一些”。顾晓阳在他十岁的那个夏天,用懵懂的眼神似懂非懂看到了大人世界的一些纠葛与矛盾,而他也在夏日时光的流转中,最终实现了自己进入足球队的小小梦想。夏天过后,顾晓阳又长大了一些,他身边的那些大人,也改变了许多。

时光荏苒,1998年的那个夏天属于二十年前的回忆。而在淡淡蝉鸣中的夏天,注定是无法复刻的。唯有记忆,才能在时光的咀嚼中不知不觉发酵成了一丝我们现在以为的模样。

《西小河的夏天》观后感(4):夏天夏天悄悄过去留下小秘密

选择在夏天去看这一部《西小河的夏天》是一件很舒适的事。把身体深陷在影院的座椅里,看着银幕里的一九九八。小桥。流水。人家。

银幕里一九九八年台门的夏天,有雨水,有足球,有世界杯,有院子里被晓阳父亲唤为“郑先生”的邻居老爷爷,恬静而祥和。银幕外是二零一八年北京的夏天,有大风,有漫天尘土,有喧嚣的永远充满人流车流的午后大街,浮躁而麻木。

电影里的夏天随着新任英语女教师的出现,开始出现转折。一个《男人四十》的剧情在这个夏天发了芽,十岁的晓阳在这个夏季发现了父亲那颗想要破土而出的心。

一无所知的母亲,一边忙着剧团的演出,一边欣慰的看着事业上升期的父亲与日益长大的儿子晓阳。

迷恋着皮耶罗和足球的晓阳,在一九九八年的夏天目睹着这一切在悄无声息的上演。悄无声息上演着的还有“郑先生”祖孙三代的不解之怨,这一切都发生在晓阳十岁的夏天。

恬静安详的夏天开始充满不安。

雨来了,世界杯来了,罗纳尔多输了。

即将过去的一九九八年夏天,隐藏着晓阳以前从没有发现的大秘密与小秘密。

这些秘密伴随着一九九八年夏天的结束,渐渐成了尘封往事,这些往事在很多年后组成了他们的一生。

诗句里说,年老的时候/坐在青石板上/才发现/自己的一生是由一大堆不愉快的往事组成。

这样的电影注定了票房惨淡,观者寥寥。夹缝生存的这一类影人们,保留着对电影最真挚的热情,安静的表达着自己和对世界的意见。如同《西小河的夏天》里与世无争的台山市。

电影里的一九九八,我是有记忆的。同样水边城市的环境,不同的是我不关心世界杯。我的记忆里除了校外的书摊,录像厅里的香港电影,最大的记忆自然是洪水。对于一个同样的水边城市,电影里一九九八年的夏天,洪水的缺失,是无法绕过去的年代信息遗漏。

电影里,晓阳在一九九八年夏天的床下藏了一个大概是饼干已经被吃完了的铁盒。盒子里放着他的珍藏,童年的玩具,皮耶罗的海报。在父亲的一次搜寻中,发现了他的秘密。作为教导主任的父亲,怒不可遏的拿着海报训斥晓阳疏于学业不走正道。转眼的下一个场景里,晓阳发现床底的铁盒不见了,焦急的四处翻箱倒柜,似乎他是失了忆。明明上一个场景里,父亲搜走了铁盒,这里晓阳却好像完全忘了这事发生过一样,这样的行为是剧本中人物行为逻辑的不严谨。

同样的人物行为逻辑不严谨还出现在,一早的晓阳穿上皮耶罗的球衣去上学的段落。父亲喝止住了正欲夺门而出的晓阳,晓阳把球衣脱下甩到了父亲脸上。这里按照此时父亲的行为逻辑,本应拿另一件衣服去给晓阳穿上,但是没有。

郑爷爷带着晓阳去看望孙子的那一天,晓阳的父亲母亲满院找着晓阳,却没有意识到“郑先生”也同样不在的家的客观事实。前面的剧情里交代了那么多老人与晓阳的亲密交往,即使再头脑发热的父母也会顺拐的想到晓阳是和“郑先生”在一起吧。但是他们没有。

这些不严谨造成了人物行为的脱节,是信息的交代不足。

相对于信息交代不足,电影的后半段又出现了各种赘述,或者说是本可以处理的更好和含蓄的部分。本该留白的段落没有留白,一味的去填充用来上扬人物情感的戏份。

影片即将结束的时刻,晓阳拿着报名足球赛的表格找父亲签字。这场戏放在这里除了用来表达父子和解,产生不了任何作用。但是,如果把这场戏放置在前面父亲偷偷归还铁盒的段落中,父亲只需要把签好字的文件一块放入铁盒,待晓阳醒来发现铁盒以及签了字的文件,即可。显然,后者的处理中,不需要台词,通过镜头影像,加上特写与配乐,不仅解决了父子和解的问题,人物也会更加丰满立体了。

影片中,郑爷爷带着晓阳看完孙子以后去了杭州的足球场。球场上,奔跑的晓阳完成了一次想象中的盛大球赛。这一段是用来升华晓阳的整个一九九八年夏天的落幕的。事实上,这场戏完全可以只放在那个台山,哪怕只是一片郊外草地,在得知杭州已经建成了足球场的消息后,晓阳开始奔跑,同样的幻想出现。显然后者的效果会多出一份现实性,并且所产生的延伸意义也会远远大于前者的设计。

似乎,现在的电影都越来越不爱使用方言了。这无疑是一种损失,语言作为地域特色的最大呈现,在电影中不仅仅增加的是娱乐性,更是一种写实与人物塑造的必须。

《万箭穿心》有两个版本,武汉话版与普通话版。两版对照,武汉话版对人物的饱满度以及整部电影的写实性,都高出了普通话版本的观影体验。

试想,《金陵十三钗》里面的十三钗如若都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用想,整部电影的感受就会自然下降好几个维度。

不久前,应邀观看了一部内部放映的《睡沙发的人》,一部之前在上影节与first影展均做过展映的小成本影片。影片的背景设置在武汉,同样选择了普通话。映后谈中,我问及此事,影片编剧的回答是演员不会说武汉话。

这似乎就解释了大部分电影为什么不选择方言的问题。但是不久前上映的剧情背景设定在上海的《超时空同居》呢?也是不会说吗?我无法确定。

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个损失。不然当初的金像奖影片《十年》就不会在其中的一个章节里,单独拿出方言来做一个片段了。

相反,《人山人海》《盲山》《盲井》《光荣的愤怒》《美姐》《光棍儿》《疯狂的石头》等等,无不是使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而使影片大大增色,并使但凡看过影片的人都会留下深刻记忆。

最后两句话。

头一句,在《西小河的夏天》还在上映之前,希望还没看的观众能够在二零一八的夏天走进影院,去感受一下一九九八年属于西小河的夏天。

二一句,一九九八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西小河的夏天》观后感(5):西小河的夏天: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顾晓阳是土生土长的绍兴小孩儿,八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名副其实的足球小子,偶像是意大利的斑马王子皮耶罗,愿望是能加入学校的足球队。爸爸顾建华是学校的教导主任,古板严苛又略带保守,手握学生们的生杀大权。妈妈杨惠芳是剧院的台柱子,痴迷越剧,疏忽家庭,是剧院当红的小生。邻居中有一位空巢的郑爷爷,孤僻怪异,爱好,足球。迥乎不同的三代人,上个世纪末的时候,在西小河畔的台门小院里,绕水而居。

台门天井一直以来都是绍兴水乡的特色民居,一眼望去,白墙乌瓦,飞檐翘角,错落有致的站立在西小河的两岸,小桥流水中倒映出的古风遗韵,在碧波里微微荡漾,墙面上被梅雨浸染的大片霉斑,像极了一幅幅泼墨山水。而古老的石板路,同涓涓流淌的西小河一起,见证着世事的变迁。

九八年的夏天,顾晓阳10岁,皮耶罗决战法国世界杯,学校要重组足球队,他梦想可以像皮耶罗一样,在绿茵草地上,肆意奔跑。可当他兴致勃勃的回到家,等待他的,却是顾建华强硬的要求他不许踢足球,就像那个年代大多数的父亲一样,用自己对这个世界浅薄的认知,蛮横的管束着下一代,而对孩子的需求置之不理,甚至为了阻止儿子踢球,不惜让好朋友跟晓阳反目。

在父亲眼皮底下度过校园生活,是作为教职工子弟的顾晓阳最无奈的事情,小时候的我们,都会下意识的想离老师远一点,再远一点,仿佛逃出他的视野,就可以为所欲为,可是顾晓阳逃不掉,他活在父亲的威严之下,吃饭时不敢说话,做完作业要复述新闻联播,听见父亲回家,会立刻扔了足球假装没有玩。他不敢对他提足球队报名表的事,悄悄的把报名表藏在床下的铁盒子里,那是他的百宝箱,里面有他的童年和愿望。他沉默又无力的,守护着自己的小秘密。

郑爷爷是个念旧的人,有过一个早逝的孙子,叫小宝。老人家固执的守在台门里,陪伴小宝,不肯随儿子去深圳生活,并对儿子芥蒂深厚,他赌气般的对顾晓阳说,父子不和,天经地义。工厂的倒闭,老友的下岗,小宝的离去,都是他抵触新生活的源头。

和顾晓阳单独相处的时候,郑爷爷更像是个老顽童,他用足球逗晓阳开心,收他为徒,带着他去酒馆里看世界杯,跟仇人似的儿子开口,索要10号球衣送给晓阳。在那个在蝉鸣蛙叫的聒噪夏天,这样的忘年交,给了顾晓阳无尽的快乐,也让他孤单压抑的童年,透进了一缕阳光。

顾晓阳终于开始公然的与父亲对抗,缘于他无意中撞见了父亲与漂亮女教师的“暧昧”,聪慧敏锐的孩子总是会在突如其来的变故中瞬间长大,父亲那高大伟岸不容抗拒的形象在他的内心里,伐木一般,轰然倒塌。

他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带着愤怒,带着不满,一次次的,对他所蔑视的父权示威,合唱的时候大声嘶吼,一把推到女老师送的叠叠高,在父亲不让他穿球衣上学时,直接脱掉衣服光着膀子去学校。那个曾经对父亲唯命是从的孩子,带着背水一战的孤勇,一下子变得强硬了起来。

顾建华在这所赖以生存的学校工作了10年,兢兢业业,却停留在教导主任的位置,多少有一些中年不得志的仿徨,校长说下个学期打算让他接替副校长的位子,他颤巍巍接过代理钥匙,激动的有些不知所措。妻子杨惠芳是省内著名的越剧演员,并在这个夏天有望夺得梅花奖,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在众人面前略显不甘,内心深处藏匿的自卑隐隐作祟。

新来的英语老师年轻漂亮,才华横溢,一把吉他便开场一堂课,她自编自唱,一句“青石板的街,老房子的夜”就让顾建华的喉结不受控制的滚动,声声弦动,撩拨着他那颗蠢蠢欲动的少年心。他开始在意自己突起的啤酒肚,在意逐日高升的发际线,对镜多时,只为了比照哪件衬衫更帅气,刘海梳下来又侧过去,却又怎样都不满意。他心怀忐忑,惴惴不安,像初恋一般去偷情。

被女孩拒绝的时候,大雨滂沱,他在雨中仓皇而逃,狼狈至极。

杨惠芳内心坚强,大半生都在扮演男人,她事业有成,一心想着要给家里换个大房子。她通透又警敏,一眼就能看穿丈夫的小心思,她和血吞牙,给足了他面子,不动声色的警示女孩。她隐忍又克制,她在深夜里踏车狂奔,无望的坐在桥头,河边的大树枝繁叶茂,衬托着她的孤独与委屈,一句“常言道结发夫妻到白头,看来你我今生无缘配”,被她唱的触目惊心。

新的学期开学的时候,顾建华落寞的坐在河边抽烟,生疏的动作呛的他烟熏火燎般痛苦,他抬起头,哽咽的对妻子说,副校长的位子,有人了。他将头靠在妻子的小腿上,哭的像个孩子。杨惠芳站在他的身侧,一袭白裙,亭亭玉立,她原谅了他,却又带着含而不露的隔阂。

郑爷爷终于肯去面对小宝的墓碑,他也终于肯放下执念,和孤独的自己握手言和。在跟小宝合影时,他欲笑还哭,那些长久不能释怀的悲伤,在这一刻,喷涌而发。

爷爷最终还是跟随儿子去了深圳,他也终于明白儿子变卖工厂里的机器不是唯利是图,而是给下岗的工人们争取更多的利益,儿媳隆起的腹部,正孕育着一个新的生命。

顾晓阳似乎做了一个梦,梦见球场的绿茵地里,郑爷爷吹着哨子,左顾右盼,父亲化身守门员,妈妈、英语老师和女同学在场外努力的喊着加油,自己和小伙伴左突右奔,一脚射门,球进了。那一刻,他与所有人和解如初。

醒来的时候,桌子上放着被父亲没收的百宝箱,父亲仍然坐在书桌前批改作业,他拿报名表给父亲,父亲签下了字。

暗潮过后,一切都回归了本初的样子,却又改变了许多,这个夏天,发生了很多事,却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可这里的每个人都变了,成长的过程从来都带着阵痛。不论你是谁。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微信公众号:懒九(shenhaishali)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