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电影强尼凯克观后感影评5篇

《强尼凯克》观后感(1):如常生活

图为映前发布会

最中间为女主:瑞玛席丹,左(一)为导演黄熙(男的)。。。

#2017SIFF亚新奖单元

#典型的没有情节,只有情绪的台湾电影。 一切是淡淡的,似漫不经心的,白描般地描述日常生活的瑣碎,寻常百态,偶有惊雷闪过,心下一颤。

最后,汽车在高架抛锚追尾打电话求救,一个远景,戛然而止,毫无设防。

生活就是这样,只能匆匆往前走,不可后退,面对所有,好的,坏的,做到波澜不惊。

具有传奇色彩经历的新人女演员瑞玛席丹(手臂上的车祸遗留的疤痕印记明显)处女表演特别松弛、舒服,毫不怯场也不用力过度,状态非常好,有那种贴近生活的质感,看好她。后几天在酒店偶遇她,真人比银幕上脸小上一圈,漂亮精致得体,非常大方亲和地和我自拍合影。

《强尼凯克》观后感(2):往事一件

非影评。

昨天看《强尼凯克》,我遇到过电影里面几乎一模一样的事。

也许用惯了网络即时通讯APP的年轻人不清楚,在手机不是单向收费的年代,在昂贵的漫游+长途费用面前,短信沟通是一个非常强大而有必要的通讯手段。那时由于技术变更或者测试,一些特殊的短信中心号码在某个时间段可以免费使用短信,在当时简直是大福音一样的存在。

现在的短信大概只剩验证码了吧,而在2001年之前,不同的手机营运商是不能互发短信的。相对来说,用联通便宜,但移动的用户更广信号更好。彼此不能互发短信,让双方用户左右为难。

当时山叔就是困惑者之一,最终还是忍不住去挑了一个移动的号码。正好看到有一个尾数是AAAABB,很好记,可以过目不忘,又不算贵(选好费好像才几百),于是就开通了。

开通没几天,就开始陆陆续续的收到短信和电话,找的都是这个电话的前任主人的,而且大多都是女生。有些打来的时候很客气,小心翼翼的问,礼貌的挂断。有些打来是第一句就是破口大骂,说你死去哪里了,怎么消失了那么久诸如此类。由于我刚买这个号码,只有亲朋好友的知道,基本上不认识的我都不接。偶尔在家的时候,确定了呼叫转移后才接(这样省钱)。经过了长达近半年的被迫性了解,我大概对这个人的过去的痕迹有了多少认识。

大多数女生都叫他Y哥,有的叫小Y,接多了找Y哥的电话,我有时候也会捉弄一下他的朋友。其中有一个,愤怒之下直接骂出了他的全名。这个Y哥约莫三十岁的光景,射手座(有某短信祝他生日快乐),以前是做钢材推销员的(有其他供应商群发短信),活动范围大概在城郊(有大量固定座机号码从那边打来),离职应该有近一年了(我问了他的前同事),他好像有些烂账还没清,他外婆问他什么时候见他。另外,他的女性朋友真不少。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号码,专门挑夜深人静的时分响起。响半下就挂,让我自编的诺基亚铃声还没来得发出嘟嘟声就断了。本来睡眠就浅的我迷糊得以为在做梦,早上才注意到这个未接来电。

一连好几天都是如此,我短信过去也没回复,我说我不是他。大概这么持续了一个星期,最后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回拨,那边接了,寂静一片,对方不说话,我也不说话。这么僵持了十几二十秒,我不想浪费电话费,开口说,我真不是Y哥。她说,我知道,不好意思了。这种状况后来还维持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这个号码不再响了。

再后来,我把这个号码送给了当时的女朋友。

分手的时候她说,号码还给你。

我说,给你的就是你的。

她说,那我弃号了。

我说,给你的就是你的。

十八年后,我无聊,搜索了一下这个号。

微信上面是她和孩子的近照。

《强尼凯克》观后感(3):迷失台北

台北电影节对《强尼凯克》的评语是:“堪称是当代版的《千禧曼波》”。这大概源自于两个层面,一是《强尼凯克》采用了侯孝贤的班底,比如摄影姚宏易、剪辑指导廖庆松,音乐林强,影片在视听语言上经意或不经意之间会带着侯孝贤电影的滋味;另一方面,影片试图切入到当代台湾人的生活,这也是《千禧曼波》所要处理的议题。

侯孝贤的电影多是片段化的,他经常使用大段的长镜头,去捕捉景框内人与人自然而真实的反应或者景框外的世界,依靠“云块剪接法”将它们贯通起来,情节属于其次。所以,观看侯孝贤电影,往往是必须先感受,至于潜在的主题,要等待观众慢慢挖掘。黄熙导演自然没有那么极致,它将影像与剧作做了平衡,人物的情绪和主题在观影过程中逐渐显露。

《强尼凯克》设置了三个主要人物,为生活奔波屡遭挫折的张以风,陷入情感困境的独居者徐子淇,记不住时间的大男孩李立,他们所遭受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生活、情感与记忆。

这个故事始于三个人在捷运上的相遇,继而深入到他们各自的生活。一个显著的现象是:陌生人因为距离感与不熟悉,可以相安无事地交往,亲人们与恋人们总是面临相处的困境,争吵频发。

患有亚斯伯格症的李立在母亲的便签纸的提示下才能如期回家,李妈妈为了维持生计做起了出租房租的生意。

就人物关系而言,徐子淇的那条线与《千禧曼波》较为接近,它们讲述的都是,一个女人在与男友的感情进入瓶颈期之后,与另一个男人开启了一段介于爱情和友情之间的情感。

张以风带着徐子淇到亲戚家为叔(或伯)过生日,摄影机左右来回缓慢移动,捕捉人物在言语冲撞中的真实反应,像极了侯孝贤常常拍摄的吃饭戏的做法。

这种“采撷”式的方法能够抓取到生活的“真实性”。

非常有意思的是,导演也将镜头对准了徐子淇养的鹦鹉身上。其中一只鹦鹉蹒跚着脚步,靠近和攻击另一只。这个场景真是生动极了。如果说演员可以指导,鹦鹉则是很难训练的。这样的“不期而遇”的情景可谓妙笔。不仅如此,

鹦鹉之间因亲密而产生的碰撞亦是对人类的一种映射。

影片在拍摄之前没有画分镜头,导演与摄影师姚宏易也就此达成了共识。即兴的拍摄手法有赖于主创的艺术直觉和创造性。某次下雨,剧组处于停滞状态,反而促成了李立下雨骑车那场戏。李立在一条长满青草的小道上逗留很久,骑行至一处洼地,

反复在此穿行,摄影机凝视着水纹晕开、散去,再次晕开,林强辽阔而旷远的电子音乐漾开,散发出一种潮湿的诗意。

这音乐将出神的李妈妈、孤身的张爸爸串联起来,都意在指出“人人是孤岛”的境况。

让人感佩的是,李立跟妈妈后来说的那句“哥哥不在了,那条路还在啊”,让那场添加进来的戏产生了意义。李立记不住时间,总也忘不掉失去的哥哥,如果观众可以将此与母亲的出神连缀起来,

那次的诗意便漫延出了悲伤。

影片的最后一场戏,很容易令人联想起侯孝贤的杰作《南国再见,南国》。小高、扁头和小麻花一直期盼着可以去大陆开餐馆,在经过被骗、被打之后,重新走上漫游之旅,却又被陷入了“南国”的某一处荒郊野外。他们被困在曾经的故乡与梦想的都市之间,动弹不得。

或是效仿,张以风和徐子淇短暂相处,非常愉悦,两人驱车谈天,突然在高架桥上抛锚,身后众多车子按起喇叭催促。徐子淇暴躁起来,两人的美好关系出现了裂缝。

“被困”也是《强尼凯克》的主题。鹦鹉被困在笼子里,就像人被困在焦灼的关系中和城市中,无法脱离。在这部影片中,

人都是孤独的,近距离地相处则会导致争吵和疏离,而美好的相遇终于也为当下所困。

导演用“迷失的强尼”和“飞走的凯克”拼合成片名,以不可见的人与物强化我们看到的人与人之间渐趋冷漠和疏离的现状,编织出一则冷静客观的城市寓言。

《强尼凯克》观后感(4):《強尼.凱克》:離家出走的戀人絮語

阿貝

2005年,台灣第一屆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得主是伍軒宏的〈阿貝,我要回去了〉。一個叫德貝的男子,偶然在敦化北路的公車亭發現了寫在iPod廣告上的一句留言:「阿貝,我要回去了,12, 25」。名字的巧合像一組密碼,開啟了連結他過往愛情痕跡與日常意義的一段都市探偵。在時間與人潮往來聚散的某個角落,男子開始追尋這句留言的出現、複寫、清除、與不斷的重寫;直到發現那個在都市裡週而復始,在不斷被複製堆疊的時空、記憶、書寫之間,在名字被呼喚的瞬間即消失的指涉。

或許《強尼凱克》也是這樣的故事。關於城市裡那些遺失的與被拾起的。電影的宣傳海報上寫着:「強尼,失去聯繫的男人;凱克,渴望自由的鸚鵡。」。強尼是一個人,凱克是一種鸚鵡,代表消失,渴望消失。

Johnny

總有人打電話來找Johnny。他的妻子、家人、同事,但是接起電話的人不知道他是誰,不知道他為什麼要消失,只知道他的名字是Johnny。又或許,Johnny就如同那些在都市裡循環往復的生活中,在夫妻、家庭與工作緊密重疊的網絡中,從名字與標誌剝落而下,在不斷的複寫中丟失的正本。

凱克

不斷接到找Johnny電話的,是瑞瑪席丹飾演的一個愛鳥的女人,或許她也曾經熱愛自由與飛翔,每跨一步,豐盈的生命力從她小麥色肌膚破土而出,像金色陽光灑落海面,在她的翅膀上躍起粼粼波光。這樣的女人卻在台北市裡一間老公寓裡養了一雙黑頭凱克,只能在夜間的天橋上奔跑;她流利的說着跨越海洋島嶼和不同大陸的語言,她是被某個男人豢養於台北市裡一隻色彩鮮豔的鸚鵡……

全文:

《强尼凯克》观后感(5):动和不动的鸟

在First看的第一部长片,侯孝贤监制。

我不是因为侯孝贤的名字走进电影院(个人更喜欢李安和杨德昌),而是因为被影片简介所吸引。

故事围饶都市里三个年轻人展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寄托,在偌大的城市里游走,失落,再次前行。有的人批评故事太散,但我觉得导演其实侧重想讲的是人,人的处境,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而它好就好在并没有刻意地去强调里面的人物有多苦,多不容易,而是举重若轻、娓娓道来。尤其是柯宇纶饰演的张以风这个人物,一个只能在车里刷牙洗脸的年轻人,背后有着悲苦的故事,但却善良而乐观,从小父母离婚,将中学的历史老师视作家人,常常给他们搬回一个新马桶什么的;下雨天,怕屋顶漏雨,一个人爬上房顶修补;这些很小的细节使人物立刻鲜活了起来,柯宇纶也演得非常好,他的好体现在不用力,和影片的风格一致,很淡然,很润物细无声,但你会在某个瞬间被他打动。我其实很希望导演能在他这一条线上有多一点发展,但导演很克制,点到即止。

当然,瑞玛席丹的表演也不错,在两文三语中随意切换都没有什么突兀感,是未来很值得期待的一个演员。

也喜欢影片中关于“鸟在那一瞬间是动还是不动”的思考,我们到底是动还是不动的呢?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