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余秋雨《文化苦旅》经典语录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路要走,书要读,不然行得再远我也不知道那些触动我的事物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去了四川回来看了文化苦旅才知道,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是出自余秋雨先生。当两种喜欢的东西在你不知道的某一天撞击相遇的时候,那种心情是很美妙的,哪怕只为那短短的瞬间我也觉得应该继续坚持诗意。

文化苦旅经典语录

一、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如果人生和历史都是拔离了琐碎事物的建构,那么它们也就不属于现实世界。——余秋雨《文化苦旅》

三、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余秋雨《文化苦旅》

四、水面之下,漂动着丛丛水草,使水色绿得更浓。竟有三只玄身水鸭,轻浮其上,带出两翼长长的波纹。真不知它们如何飞越万里关山,找到这儿。水边有树,不少已虬根曲绕,该有数百岁高龄。——余秋雨《文化苦旅》

五、不在企望迁徙,听任蔓草湮路,这便是老。——余秋雨《文化苦旅》

六、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把绳索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余秋雨《文化苦旅》

七、除了冬季,牌坊是乡民和路人歇脚的场所,牌坊总是靠着大路,有石基可以坐卧,有石柱可以靠背。因此,不少人喜欢到这里聊天。斜躺着,看白云,听蝉鸣,传闲话。——余秋雨《文化苦旅》

八、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他们的外部身份可以一变再变,甚至终身陷于囹圄,但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销蚀。这正像有的人,不管如何追赶潮流或身居高位,却总也掩盖不住内心的卑贱一样。——余秋雨《文化苦旅》

九、隐匿于闹市,沉淀成宁静。——余秋雨《文化苦旅》

十、我的脚步再也不会蹈空凌云,我的文笔再也不会高谈阔论,我的思绪再也不会离开苍原苍生——余秋雨《文化苦旅》

十一、妓女生涯当然是不值得称赞的。苏小小的意义在于,她构成了与正统人格结构的奇特对峙。再正经的鸿儒高士,在社会品格上可以无可指摘,却常常压抑着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本体的自然流程。这种结构是那样的宏大和强悍,使生命意识的激流不能不在崇山峻岭的围困中变得恣肆和怪异。这里又一次出现了道德和不道德、人性和非人性、美和丑的悖论:社会污浊中也会隐伏着人性的大合理……反之,社会历史的大光亮,又常常以牺牲人本体的许多重要命题为代价。《西湖梦》

十二、艺术的重大使命,就是在寒冷的乱世中温暖人心。最高贵的艺术,未必出自巨额投入、官方重视、媒体操作,相反,往往是对恶劣环境的直接回答。艺术的最佳背景,不是金色,而是黑色。——余秋雨《文化苦旅》

十三、历史不只是印刷在课本上,而是掩埋在大地深处。——余秋雨《文化苦旅》

十四、有的是栈道,有的是石阶,千万人走过了的还会有千万人走。只是,那儿不给你留下脚印,属于你自己的脚印——余秋雨《文化苦旅》

十五、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余秋雨《文化苦旅》

十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余秋雨《文化苦旅》

十七、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余秋雨《文化苦旅》

十八、浅渚波云影,小桥流水江村。《文化苦旅》

十九、那么多次的灭亡,每一次,都少不了熊熊大火吧?都少不了那一口口烧沸了、又烧干了的古井、老井、废井吧?地下总有水源,它们渐渐又都有了波光。但伸头一看,与我在渤海国遗址看到的一样,冷眼,总是冷眼。——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十、上海人的宽容并不表现为谦让,而是表现为各管各。在道德意义上,谦让是一种美德;但在更深刻的文化心理意义上,各管各或许更贴近现代宽容观。承认各种生态独自存在的合理性,承认到可以互相不相闻问,比经过艰苦的道德训练而达到的谦让更有深层意义。为什么要谦让,因为选择是唯一的,不是你就是我,不让你就要与你争夺。这是大一统秩序下的基本生活方式和道德起点。为什以可以各管各,因为选择的道路很多,你走你的,我走我的,谁也不会吞没谁。这是以承认多元世界为前提而派生出来的互容共生契约。——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十一、我们今天失去的不是书法艺术,而是烘托书法艺术的社会气氛和人文趋向。——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十二、大而言之,没有书籍,历史就失去了前后贯通的缆索,人群就失去了远近会聚的理由;小而言之,没有书籍,任何个体都很难超越庸常的五尺之躯,成为有视野、有见识、有智慧的人。——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十三、致哈雷彗星:你永远奔驰在轮回的悲剧,一路扬着朝圣的长旗。——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十四、不会对已逝的生活现象迷恋到执着的地步,总会酿出一种突破意识和先锋意识——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十五、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反而是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游。——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十六、在这一过程中,组成人的一切器官和肌肤全部成了痛苦的由头,因此受刑者只能怨恨自己竟然是个人。——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十七、用是非善恶来概括世上的一切斗争,实在是一种太狭隘的观念。——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十八、一路伤痕斑斑,而身心犹健。——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十九、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能构成自我嘲弄——余秋雨《文化苦旅》

三十、人类,为什么那么伟大却又会那么无奈?文明,为什么那么辉煌却又会那么脆弱?历史,为什么那么精致却又会那么简单?……——余秋雨《文化苦旅》

三十一、现代艺术家在哪里?请从精致入微的笔墨趣味中在往前迈一步吧!让人民和历史最终接受的,是坦诚而透的生命。《文化苦旅》

三十二、历史,很容易被遗忘,却又很难被彻底遗忘。——余秋雨《文化苦旅》

三十三、有了朋友,再大的灾害也会消去大半;有了朋友,再糟的环境也会风光顿生。——余秋雨《文化苦旅》

三十四、传说和感悟中或许存在著比实物证据更大的真实。传说有不真实的外貌,但既然能与不同时空无数传说者的感俉对应起来,也就有了某种深层真实,实物证据有真实的外貌,但世界万事衍化为各种实物形态的过程实在隐伏著大量的随机和错位。——余秋雨《文化苦旅》

三十五、就像世间很多行业一样,活儿越多的等级越低,活儿越少的等级越高。这事又带来一番蹊跷,等级越低的日子反而越好过,等级越高的日子反而过得不好。——余秋雨《文化苦旅》

三十六、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暮色压着茫茫沙原。——余秋雨《文化苦旅》

三十七、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余秋雨《文化苦旅》

三十八、人类成熟文明的传承,主要是靠文字——余秋雨《文化苦旅》

三十九、天下没有疑点,只要疑心一起,就是铁板钉钉。——余秋雨《文化苦旅》

四十、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余秋雨《文化苦旅》

四十一、在这一点上他像一个最单纯、最执着的孩子,一定要做一件事,骂他、损他、毁他,都可以,只要让他做这件事,他立即可以破涕为笑。——余秋雨《文化苦旅》

四十二、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余秋雨《文化苦旅》

四十三、时间和文字在一个老庭院里厮磨,这就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余秋雨《文化苦旅》

四十四、论安逸,是它们。躲在这么个洞子里,连风暴雨雪也没挨到一次,一代又一代,繁衍至今。人类自从与它们揖别,闯出洞口,真无一日安宁。凶猛的野兽被一个个征服了,不少伙伴却成了野兽,千万年来征战不息。——余秋雨《文化苦旅》

四十五、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愿,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余秋雨《文化苦旅》

四十六、茫茫宇宙间也有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神奇地吸纳着万物,裹卷着万物,吞噬着万物。地球和人类,难保哪一天不投入它的怀抱。——余秋雨《文化苦旅》

四十七、只有雨,只有驴,只有征程,只有酒痕。——余秋雨《文化苦旅》

四十八、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但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余秋雨《文化苦旅》

四十九、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余秋雨《文化苦旅》

五十、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余秋雨——余秋雨《文化苦旅》

五十一、一生都在忙碌的所谓公务和事业,很可能不是你对这个世界最主要的贡献;请密切留意你自己觉得是不务正业却又很感兴趣的那些小事——余秋雨《文化苦旅》

五十二、如果仅仅从动作上看,考古学家,是在代表现代人跪身谢恩。——余秋雨《文化苦旅》

五十三、人类常常产生“高于自然”的艺术梦想,在这里必须放弃。——余秋雨《文化苦旅》

五十四、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余秋雨《文化苦旅》

五十五、人太渺小,怎么强得过天地?——余秋雨《文化苦旅》

五十六、彼此太熟悉了,忘了他给世界带来的陌生和特殊。——余秋雨《文化苦旅》

五十七、如果你想从事的文学不是一般的文学而是“大文学”,那么,请务必多去西域,多去新疆,多去喀什。——余秋雨《文化苦旅》

五十八、也许会有这一天,但对我来说,华发已生,暮雾已沉,好像等不到了。——​​​余秋雨《文化苦旅》

五十九、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然而,人们日常见惯了的,都是各色各样的单向夸张。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懒得细加调配,让人世间大受其累。——余秋雨《文化苦旅》

六十、我不禁又叹息了,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了,然后怎么办呢?我只得送缴当时的京城,运费姑且不计。但当时,洞窟文献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其情景是,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结果,到京城时已零零落落,不成样子。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我好恨!——余秋雨《文化苦旅》

六十一、既然整个都是漂泊旅程,那么,再佳的留驻也不会否定新的出发。——余秋雨《文化苦旅》

六十二、并非还在记恨,只是害怕尴尬。——余秋雨《文化苦旅》

六十三、是天地,给了我们生存基座,因此也给了我们文化基座。——余秋雨《文化苦旅》

六十四、人生就是这样,年少时,怨恨自己年少,年迈时,怨恨自己年迈,这倒常常促使中青年处于一种相对冷静的疏离状态和评判状态,思考着人生的怪异,然后一边慰抚年幼者,一边慰抚年老者。我想,中青年在人生意义上的魅力,就在于这双向疏离和双向慰抚吧。因双向疏离,他们变得洒脱和沉静;因双向慰抚,他们变得亲切和有力。但是,也正因为此,他们有时又会感到烦心和惆怅,他们还余留着告别天真岁月的伤感,又迟早会产生暮岁将至的预感。他们置身于人生涡旋的中心点,环视四周,思前想后,不能不感慨万千。——余秋雨《文化苦旅》

六十五、以一种色调贯穿始终,比色彩斑斓的人生高尚的多——余秋雨《文化苦旅》

六十六、一位年轻的诗人写的,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惨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余秋雨《文化苦旅》

六十七、有些发达国家,较早建立了人道主义的心理秩序,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在大爱和至善的集体爆发力上,却未必比得上中国人。我到过世界上好几个自然灾害发生地,有对比。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全民救灾事实证明,中华民族是人类极少数最优秀族群之一。——余秋雨《文化苦旅》

六十八、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著某种永恆。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余秋雨《文化苦旅》

六十九、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把人性神化,付诸造型,又用造型引发人性,于是,他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在它的环抱里神人交融、时空飞腾,于是,它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虹。在这里,狂欢是天然秩序,释放是天赋人格,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是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余秋雨《文化苦旅》

七十、长城内外的冲突和交融正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主题,其重要,远远超过看起来很重要的邦国争逐、朝代更替。——余秋雨《文化苦旅》

七十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没有两者,路就是书。——余秋雨《文化苦旅》

七十二、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没有被吞食、被遮蔽,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没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这样快,才片刻,地上已见斑斑沙底,却不见湿痕。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余秋雨《文化苦旅》

七十三、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象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晚辈。它,就是都江堰。——余秋雨《文化苦旅》

七十四、漂移中的家最能展示家的本质,危难中的漂移最能让这种本质刻骨铭心。——余秋雨《文化苦旅》

七十五、只有走在路上,使一切活动起来,我们才会凭借着山河找到大量真实细节,真切感受到在天地间活过一次,也许不错。——余秋雨《文化苦旅》

七十六、哲理产生在两种相反力量的周旋之中。——余秋雨《文化苦旅》

七十七、世上很多昔日老友的心结是没法解的。即使内心已无障碍,却也找不到语言程序和表情方式,那就只能放弃了。——余秋雨《文化苦旅》

七十八、“朝辞白帝彩云间”,“白帝”当然是一个人,李白一大清早与他告别。这位帝王着一身缟白的银袍,高高地站立在山石之上。他既然穿着白衣,年龄就不会很大,高个,瘦削,神情忧郁而安详,清晨的寒风舞弄着他的飘飘衣带,绚丽的朝霞烧红了天际,与他的银袍互相辉映,让人满眼都是光色流荡。他没有随从和侍卫,独个儿起了一个大早,诗人远行的小船即将解缆,他还握着手细细叮咛。他的声音也像纯银一般,在这寂静的山河间飘荡回响。但他的话语很难听得清楚,好像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就住在山头的小城里,管辖着这里的丛山和碧江。——余秋雨《文化苦旅》

七十九、无言的大地,有多少地方值得我们跪身,又有多少地方值得我们谢恩。——余秋雨《文化苦旅》

八十、人生如戏,角色早定《文化苦旅》

八十一、里的那对夫妻,不再企望迁徙,听任蔓草堙路,这便是老。——余秋雨《文化苦旅》

八十二、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余秋雨《文化苦旅》

八十三、人这个字倘若总被大写,宽大的羽翼也会投下阴影。时代到了这一天,这群活活泼泼的生灵要把它析解成许多闪光的亮点。有多少生灵就有多少亮点,这个字才能幻化成熙熙攘攘的世界。——余秋雨《文化苦旅》

八十四、即便是在一种近似先天的定位中,往往也能追寻到前人徘徊的身影,那我们又何必把这种定位看成天生血缘呢?——余秋雨《文化苦旅》

八十五、趁还有点时间,我觉得比较有趣的事情是多走走,探寻各种历史选择的生态理由。探寻不到便猜测,猜测不到便想象。只有走在路上,才能摆脱局限,摆脱执着,让所有的选择、探寻、猜测、想象都生气勃勃。《文化苦旅》

八十六、天底下的名山名水大多是文人鼓吹出来的,但鼓吹的过于响亮了就会迟早引来世俗的拥挤,把文人所吟咏的景致和情怀扰乱,于是山水和文人原先对应的关系不见了,文人也就不再拥有此山此水。看来,这是文人难于逃脱的悲哀。——余秋雨《文化苦旅》

八十七、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脱离那种代代相传地决定着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信仰总体。——余秋雨《文化苦旅》

八十八、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余秋雨《文化苦旅》

八十九、其实,火山也是一个废井。它的冷眼,连地球都不寒而栗。——余秋雨《文化苦旅》

九十、我发现,在哪里,历史和地理在进行着频繁的转换:互相仇恨的历史变成互相仇恨的根源,于是,可怕的空间又变成了可怕的时间,继续延绵。——余秋雨《文化苦旅》

九十一、受苦最深的人最不想说,说得最多的人一定受苦不多,说得高调的人一定是让别人受了苦。——余秋雨《文化苦旅》

九十二、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余秋雨《文化苦旅》

九十三、还历史以真相,还生命以过程。——余秋雨《文化苦旅》

九十四、人类总是缺乏自信,进进退退,走走停停,不停的自我耗损,又不断的为自我耗损而再耗损。——余秋雨《文化苦旅》

九十五、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余秋雨《文化苦旅》

九十六、村长说:“花这种东西,躲人。离得越远,长得越好。”——余秋雨《文化苦旅》

九十七、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这便是道。——余秋雨《文化苦旅》

九十八、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余秋雨《文化苦旅》

九十九、有些文人,刚流放时还端着一副孤忠之相,等那一天圣主来平反昭雪,有的则希望自己死后有一位历史学家来说几句公道话。但是,茫茫的塞外荒原否定了他们,浩浩的北国寒风嘲笑着他们。——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温软的手指触摸着坚硬的化石,易逝的生命扣问着无穷的历史。——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〇一、那分明是一弯清泉,横卧山底。动用哪一个藻饰词汇,都会是对它的亵渎。只觉得它来得莽撞,来得怪异,安安静静地躲坐在不该有它的地方,让人的眼睛很久还不大能够适应。再年轻的旅行者,也会像一位年迈慈父斥责自己深深钟爱的女儿一般,道一声:你怎么也跑到这里!——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〇二、诗人的指责是描写美女将死时的凄艳,而苏东坡则想救她。因此,他宁愿不肯做诗人,也要做个真正的男人。——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〇三、华夏河山,可以是尸横遍野的疆场,也可以是车来船往的乐土;可以一任封建权势者把生命之火燃亮和熄灭,也可以庇佑诗人们的生命伟力纵横驰骋。可怜的白帝城多么劳累,清晨,刚刚送走李白的轻舟,夜晚,还得迎接刘备们的马蹄。——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〇四、看自己,并不是执着于“我”,而是观察一种生命状态,能否扩展和超脱。——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〇五、它无痕无迹,却被天地铭记。——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〇六、他,不是抗敌名将、华夏英烈,不是乱世枭雄、盛世栋梁,不是文坛泰斗、学界贤哲,因此很难成为历史的焦点、百世的楷模。他所关注的,是民众的福址、一方的平安、海潮的涨落、湖水的浊清。——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〇七、社会污浊中也会隐伏著人性的大合理,而这种大合理的实现方式又常常怪异到正常的人们所难以容忍。反之,社会历史的大光亮,又常常以牺牲人本体的许多重要命题为代价。——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〇八、春天来了,腊梅终于凋谢。病人一批批出院了,出院前都到腊梅树前看一会儿。各种树木都绽放出新芽,地上的青草也开始抖擞起来,病人的脸色和眼神都渐渐明朗起来。不就,这儿有许多鲜花都要开放了,蜜蜂和蝴蝶也会穿墙进来。病房最难捱是冬天,冬天,我们有过一枝腊梅这时梅花又萎谢躲避了,斑驳苍老,若枯枝然几个病人在打赌;今年冬天,我要死缠活缠闯进来,再看一回腊梅!护士说;你们不会再回来了,我们也不希望健康人来胡闹。健康了,赶路是正经。这腊梅只开给病人看说罢,微微红了点脸——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〇九、在缓慢的航行进程中,细细品尝着已逝的陈迹,哪怕是一些琐碎的知识。不惜为千百年前的细枝末节争得脸红耳赤,反正有的是时间。中国文化的进程,正像这艘夜航船。船头的浪,泼不进来;船外的风,吹不进来;航行的路程,早已预定。谈知识,无关眼下;谈历史,拒绝反思。十年寒窗,竟在谈笑争胜间消耗。把船橹托付给老大,士子的天地只在船舱。一番讥刺,一番炫耀,一番假惺惺的钦佩,一番自命不凡的陶醉,到头来,争得稍大一点的一个铺位,倒头便睡,换得个梦中微笑。第二天,依然是这般喧闹,依然是这般无聊。船一程程行去,岁月一片片消逝,永远是喧闹的无聊,无聊的喧闹。——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一十、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在流光溢彩的日子里,生命被铸上妖冶的印记。——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一十一、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风如浪。——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一十二、年岁越高,褐瘢越深,麻烦越多。——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一十三、在夜雨中想象最好是对窗而立。黯淡的灯光照着密密的雨脚,玻璃窗冰冷冰冷,被你呵出的热气呵成一片迷雾。你能看见的东西很少,却似乎又能看得很远。此时此刻,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会干扰这放任自由的风声雨声。你用温热的手指划去窗上的雾气,看见了窗子外层无数晶莹的雨滴。新的雾气又朦上来了,你还是用手指去划,划着划着,终于划出了你思念中的名字——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一十四、山川之玄,岁月之秘,它无痕无迹,无符无字,却被天地铭记——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一十五、人类总是缺乏自信,进进退退,走走停停,不断地自我耗损,又不断地为耗损而再耗损。结果,仅仅多了一点自信的李冰,倒成了人们心中的神。、、、人们在虔诚膜拜,膜拜自己同类中更像一点人的人。——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一十六、一连串无可超越的绝境,一重重无与伦比的壮美,一系列无法复制的伟大,包围着你,征服着你,粉碎着你,又收纳着你。你失去了,好不容易重新找回,却是另一个你。——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一十七、我由此产生的伤感,无与伦比。因为这等于告诉人们,大家为之毕生奋斗的目标,本身极不坚牢,奋斗的结果很可能完全出乎意料。——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一十八、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人种之一,让人惊叹的创造了独特而美丽的象形文字,创造了简帛,然后又创造了纸和印刷术。这一切,本该迅速地催发出一个书籍的海洋,把壮阔的华夏文明播扬翻腾。但是,野蛮的战火几乎不间断地在焚烧着脆薄的纸页,无边的愚昧更是在时时吞噬着易碎的智慧。——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一十九、大凡风景绝佳处都不宜安家,人与美的关系,竟是如此之蹊跷。——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二十、斯坦因看到的,是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文化苦旅》

一百二十一、孤身投入旷野。——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二十二、浑身伤疤的人,老是企图脱下别人的衣衫——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二十三、历史,很容易被遗忘,却又很难被彻底遗忘。在那些迷乱的夜晚,正当一批批外来的酒徒在沙丘上狂欢喧嚣的时候,他们脚下,沙丘寂寞一叹,冷然露出某个历史大器的残角,似乎在提醒他们,这是什么地方。——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二十四、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二十五、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线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二十六、在热闹的镜头中,你只需要平视和俯视,而对于孤独的云霞,你必须抬头仰望。——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二十七、我到过一个地方,抽象得像寓言,神秘得像梦境。——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二十八、我知道,越有声势的强力,越是性空;越有吸引力的美事越要放下。——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二十九、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三十、人民和历史最终接受的,是坦诚而透彻的生命。——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三十一、如果在荆莽丛中划开一条小路,一次次低头曲腰地钻出身子来,麻烦虽然麻烦,却绝不会寂寞;今天,分明走在一条足以容纳浩浩荡荡的朝山队伍的畅亮山道上,却不知为何突然消失了全部浩浩荡荡,光剩下了我们,于是也就剩下了寂寞,剩下了惶恐。——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三十二、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三十三、雪岭顶上的一个红点。一天一地都白得那么干净,这红点也就分外耀眼,它划破了雪岭,也把赖在被窝里的男孩子全都拽起来了。——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三十四、在这个洞中已经能燃起火炬,在洞外却常有人把火炬踩灭,把廖廓的天地变成一个黑洞,长年累月无路可寻。——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三十五、吴山庙的钟声又响起了,和尚们诵经声也响了,悠扬而婉转,低沉又绵长,老师笑了笑说:“好了,佛在说,动身吧”——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三十六、登高一呼,山鸣谷应;举目四望,海阔天空。《文化苦旅》

一百三十七、世间的种种定位毕竟都还有一些可选择的余地,也许,正是对这种可选择性的承认与否定的幅度,最终决定著一个人的心理年龄,或者说大一点,决定著一种文化、一种历史的生命潜能和更新可能。——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三十八、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三十九、唯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折中抽出,重新凝入心灵,并蔚成方圆。它们突然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阙对峙,与史官争辩,为普天黄土留下一脉异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分自信。华夏文明,才不至全然黯喑。——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四十、一段树木靠着瘿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是它的毛病所在。——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四十一、但是,明天该去何方?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左思右想,最后只能跪倒在沙漠里,大哭一场。哭声,像一匹受伤的狼在黑夜里嚎叫。——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四十二、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于能与它近乎。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四十三、天和地在雨中融成了一体,恣肆狂放。——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四十四、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四十五、一座普通城市的文化,主要是看地上有多少热闹的镜头;一座高贵城市的文化,主要是看天上有几抹孤独的云霞。——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四十六、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唯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四十七、我们不能因为古铜鼎绿锈斑驳,把日常器皿也都搞脏。——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四十八、友情的败坏,是从利用开始的——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四十九、脚在何处,故乡就在何处,水在哪里,道路就在哪里。——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五十、看了一会儿,听了一会儿,我发觉自己也被裹卷进去了。身不由己,踉踉跄跄,被人潮所挟,被声浪所融,被一种千年不灭的信仰所化。这样的观看是一种晕眩,既十分陶醉又十分模糊。因此,我不能不在闭馆之后的黄昏,在人群全都离去的山脚下独自徘徊,一点点地找回记忆、找回自己。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的月亮分外清冷,山脚前有一泓泉流,在月色下波光闪烁。总算,我的思绪稍见头绪。——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五十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这是我碰到最多的提问。我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五十二、只有走在路上,才能摆脱局限,摆脱执着,让所有的选择、探寻、猜测、想像都生气勃勃。——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五十三、山河间的实际步履,使一切伟业变成了寻常风景。——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五十四、我一手扳着船帮,一手抓着缆绳,只咬牙命令自己,万不可哆嗦。只要一哆嗦,绷在身后的最后一道心理防卫就会懈弛,那么,千百顷的海浪风会从毛孔里涌进,整个生命立即散架。——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五十五、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熨贴;在夜雨中思念友人,会思念到立即寻笔写信;在夜雨中挑灯作文,文字也会变得滋润蕴藉——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五十六、斜躺着,看白云,听蝉鸣,传闲话。——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五十七、我们,也有可能这样。——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五十八、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进行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风,把风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于是,满眼皆是畅快,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五十九、。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六十、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过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把那些枯萎的长线头省略掉吧,只记着那几个点,实在也够富足的了。——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六十一、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六十二、先不讲彼岸,只讲此岸。先不讲天堂,只讲地狱。先不讲星星,只讲乌云。——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六十三、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得很长很长,几乎环绕了整个地球。那么,我们的心情也被拉长了,随着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个世界。——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六十四、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六十五、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六十六、路,就是书。——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六十七、修善,总意味著一定程度的损坏。——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六十八、从此,我的脚步再也不会蹈空凌云,我的文笔再也不会高谈阔论,我的思绪再也不会离开苍原苍生。但是,这并不只是“返乡”,而是把广袤无垠的真实空间当作了自己的家乡。——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六十九、沧海滴水,何问其源?来自无限,归于无限。——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七十、直到近代,吴侬软语与玩物丧志同义。理由是简明的:苏州缺少金陵王气。这里没有森然殿阙,只有园林,这礼拜不开战场,徒造了几座城门。这里的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书法过于流利,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这里的诗歌缺少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七十一、有趣的是,这条降雨量的界线,与万里长城多方重叠。可见,万里长城的功用是区分两种文明,让农耕文明不受游牧文明的侵犯。因此,这是天地之力借秦始皇之手画下的一条界线。这样一来,中华文明的三条天地之线,也就是黄河、长江、长城从长城内侧的农耕文明来看,侵犯总是坏事;但是,从长城外侧的游牧文明来看,用马蹄开拓空间,正是自己的文明本性,不应该受到阻拦。于是有战争,有长城内外一系列奇特的历史。干燥和湿润发生了摩擦,寒冷和温暖拔出了刀戟,马鞭和牛鞭甩在了一起,草场和庄稼展开了拉锯……冲突是另一种交融。长城内外的冲突和交融正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主题,其重要,远远超过看起来很重要的邦国争逐、朝代更替。我平生走得最多、写得最多的,也恰恰是这些地带。——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七十二、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甚么呢?如果辉煌的历史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七十三、单向完满的理想状态,多是梦境。人类难以挣脱的一大悲哀,便在这里。——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七十四、我对人类前途的展望是一种宏大而美丽的悲观。——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七十五、他们也感觉到了自身的陋习,憬悟到了自己的窝囊,却不知挽什么风,捧什么水,将自己洗涤。——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七十六、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七十七、陆游说:\"细雨骑驴入剑门。\"但消解它们的,只是雨,只是驴,只是征尘,只是酒痕。——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七十八、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唯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七十九、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

一百八十、他们错了,因为最重大的文化现象,都产于异态对接之中。小文在他们身边,大文在远方旷野。——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八十一、我的生态文化,也可算之为山河文化。我在山河间找路,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八十二、万般皆空无喜无悲唯余秋山雨雾缥缈依稀千载如梭无生无灭只剩月夜鸟声朦胧凄迷——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八十三、自然的最美处,正在于人的思维和文字难于框范的部分。——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八十四、水寒彻骨,浑身颤抖。先砍去那些芦苇,那些世上最美的芦苇,那些离不开太湖、太湖也离不开它们的芦苇。留在湖底的芦苇根利如刀戟,大多数人的脚被扎出血来。浑浊的殷红一股股地回旋在湖水间,就像太湖在流血。——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八十五、人类本应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间。因此我们也就找到了终点一价值的终点和生命的终点。——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八十六、做事不大声,做完就走人——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八十七、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八十八、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八十九、怎么走近它呢?我站立峰巅,它委身山底;向着它的峰坡,陡峭如削。此时此刻,刚才的攀登,全化成了悲哀。向往峰巅,向往高度,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惶恐。——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九十、无数的奇迹被创造出来,机巧的罪恶也骇人听闻。宏大的世界常常变成一个孤岛,喧腾的人生有时比洞中还要冷清。——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九十一、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孤步,何惧毁谤。——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九十二、白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大清。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色泽浓厚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故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当工匠们正在这些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陶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九十三、苏东坡曾把这种放达称之为“老夫聊发少年狂”。你看他右手牵猎狗,左手托苍鹰,一任欢快的马蹄纵情宾士。其实细说起来,他自称老夫那年才三十七岁,因此他是同时在享受着老年、中年和少年,把日子过得颠颠倒倒又有滋有味。——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九十四、他们脚下的这块土地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告的陌生,那么多绝望的辛酸,但他们却无意怨恨它,而用温热的手掌抚摸着它,让他感受文明的热量,使它进入文化的史册。——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九十五、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九十六、她从衣袋里拿出折叠的很小的手绢,快速地擦一下眼角,像是回想起了什么。——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九十七、人性的最好诠释——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九十八、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百九十九、为了躲避苦、害怕苦、转嫁苦,人们不得不竞争、奋斗、挣扎、梦想、恐惧,结果总是苦上加苦。——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它因深厚而沉默,也许,深厚正是沉默的原因。——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〇一、回头一看,为自己长长的脚印高兴。——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〇二、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我已看出了它的讥谑,于是亟亟地来试探下削的陡坡。——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〇三、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进行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〇四、是历史,是无数双远去的脚,是一代代人登攀的虔诚,把这条山道链接得那么通畅,踩踏得那么殷实,流转得那么潇洒自如。——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〇五、在读了很多很多书,经历了很多很多灾难之后,我终于蓦然醒悟,发现一切文化的终极基准,人间是非的最后衡定,还是要看山河大地。说准确一点,要看山河大地所能给予的生存许诺。——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〇六、青菜大米粥,加上藿香正气丸,入口便回神,这就是中国人——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〇七、现代,本不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搭建,而是人类的一种原始创造力的自然发展。——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〇八、千古伟大面对着千古灾难,我们连仰望、惊叹都来不及,怎么还会理会草丛下的琐碎?——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〇九、在如此废墟面前,科场案的曲直,亲人们的屈死,只是变成了历史褶皱中的微尘。——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一十、全国各地历史博物馆和古代艺术家纪念馆中熙熙攘攘的游客,每时每刻都有可能汇成涌向某个现代艺术家的欢呼激潮。现代艺术家在哪里?请从精致入微的笔墨趣味中再往前迈一步吧,人民和历史最终能接受的,是坦诚而透彻的生命。——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一十一、虽然不是原来那颗,但种子在,静坐在,守护在,虔诚在。——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一十二、如果生命能够重来一次,我最希望投生何处?——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一十三、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一十四、向往巅峰,向往高度,结果巅峰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Www、GuaZe、ComTABUZHE网。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一十五、正是这份图表提醒我们,中国人再也不要躺在遥远的“四大发明”上沾沾自喜了。中国由于长期封闭,不仅基本上没有参与人类近代文明的创造,而且对西方世界日新月异的创造态势也知之甚少。结果,直到今天,组成现代生活各个侧面的主要部件,几乎都不是中国人发明的。更刺心的是,我们的下一代并不能感受此间疼痛,仍在一些“国粹”中深深沉醉。这种情形,使文化保守主义愈演愈烈,严重阻碍了创新的步伐——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一十六、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高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溪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一十七、在富丽的大观园中筑一个稻香村未免失之矫揉,农舍野趣只在最平易的乡村里;时装表演可以引出阵阵惊叹,但最使人舒心畅意的,莫过于街市间无数服饰的整体鲜亮;成年人能保持天真也不失可喜,但最灿烂的天真必然只在孩童们之间。——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一十八、因此,悠闲很可能是一种清醒,而忙碌则很可能是一种糊涂。——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一十九、山河间的实际步履,使一切伟业变成了寻常风景,因此也使我们变得轻松。人类本应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间。因此我们也就找到了终点,价值的终点和生命的终点。——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二十、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气是以尚未悟得历史定位为前提的,一旦悟得,英气也就消了大半。待到随着年岁渐趋稳定的人伦定位、语言定位、职业定位以及其他许多定位把重重叠叠地包围住,最后只得像《金色池塘》

二百二十一、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述苦旅。——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二十二、即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汇,聚汇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二十三、过于玄艳的造化,会产生一种疏离,无法与它进行家常性的交往。、、、人与美的关係,竟是如此蹊跷。——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二十四、一种庞大的文化如此轻慢一种与自己有关的庞大财富,以及它的庞大的创造群体,实在不可思议。——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二十五、我并不认为这种前后因缘能给我增添一点什么色彩,因为我一直坚信人生并不是一场你胜我败的角逐,而更像一场前赴后继的荒野接力赛。谁跑得慢一点,谁跑得快一点,很可能是环境和气候使然,要是我也像他一样遇到那么多风霜雨雪、陡坡泥潭,步子也许比他还慢。他指点过我,那么,他的力就接在我的脚下了,这里只有一种互溶关系,不存在超越和被超越。——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二十六、也许有人说,都已经要灭亡了,还要什么格调?我说,正因为要灭亡了,只剩下了格调。——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二十七、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哄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二十八、向往巅峰,向往高度,结果巅峰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和惶恐。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二十九、健全的人生须不断立美逐丑,然而,有时我们还不得不告别一些美,张罗一个个酸楚的祭奠。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就是对美的祭奠。——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三十、此刻,只有黄墙最热闹,最通俗。其他几种颜色,太深奥了。——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三十一、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然而,人们日常见惯了的,都是各色各样的单向夸张。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懒得细加调配,让人世间大受其累。——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三十二、一人之于众人,如雨入湖,如枝在林,全然失却了自由。——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三十三、时间的力量只能靠著体力慢慢去爬、去体会,不能拿著一张照片轻鬆地去看。一轻鬆,全都变味。——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三十四、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百三十五、向往巅峰,向往高度,结果巅峰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和惶恐。

余秋雨《文化苦旅》介绍: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该书获得了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台湾最佳读书奖。

写作这本书首先是因为受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难泯的美国老教授的激发。这位教授虽然年老但却冒险般地游历了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使作者萌发重新认识祖国大地的愿景,并产生对中华文化的思索与追寻。其次,应该是作者对自己,对社会的一种慰藉。作者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灵并对中国文化做出贡献。所以,余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辞去官职走出书斋,开始了文化苦旅。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