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电影红海行动观后感影评5篇

《红海行动》观后感(1):谁能为你分开红海?

许多人对2015年3月间的“也门撤侨”行动还记忆犹新。当时,由沙特阿拉伯和埃及、约旦、苏丹等其他海湾国家组成国际联军,发动了打击也门胡塞武装的军事行动。面临如此紧张的局势,连美国都只能劝告本国侨民坐他国船只离开险境,而中国海军却为驻外人员和侨民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出动潍坊、临沂两艘军舰,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不但撤出了本国侨民500余人,还有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新加坡等各国侨民200余人。此举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消息传回国内,激起一片欢腾。时隔三载,一部反映也门撤侨事件的《红海行动》在春节档上映了。片子自带话题性,拍得怎么样呢?值得关注!

影片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两个字“火爆”。全片类似《黑鹰坠落》,由五场战斗戏撑起全片,中间的喘息只够上两趟厕所。换句话说,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在“打”,而且花样繁多,绝少重复。

影片的序曲部分,是一次海空协作的反海盗劫持人质行动,狙击手和突击队趁间不容发的时机全歼歹徒,讲的是干脆利落,展示了海军“蛟龙小队”的超凡战斗能力和牺牲精神。正片部分,蛟龙小队第一次上岸执行任务,负责在闹市区撤离侨民。这一部分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街市拍摄,复杂的地形和敌军强大的火力一度让小队陷入苦战。火爆的场面让人想起导演林超贤在《逆战》开头展示的约旦街头枪战,惊险刺激。不过直到这一部分,还只能说是国产片已有的水准,谈不上惊艳。

从第三场战斗开始,真正让人肾上腺飙升的“开挂”打戏才轰然登场。蛟龙小队接到一个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深入腹地几十公里去营救一位被恐怖分子被俘为人质的女侨民。途中,政府军遭到伏击,损失殆尽,只余下小队和女记者夏楠幸存。这场伏击战以迫击炮袭击开始,在匪徒的强大的火力覆盖之下,小队面临救人、消灭狙击手和摧毁迫击炮阵地三重任务,战斗残酷而惨烈。新来的神枪手顾顺与敌军狙击手之间的较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心的观众可以比较一下这场戏与《鬣狗之路》、《拆弹部队》等反映反恐战争的欧美新片中的类似场面,我认为火爆程度犹有过之。

营救人质一段是影片的重头戏。蛟龙小队没有忘记我军发动群众的优良传统,在当地妇女的配合下成功置换了人质,然而层出不穷的意外使得战斗无法避免。林超贤在这一段的处理我认为是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人质、策应、联络、突围四条线索齐头并进,却交代得有条不紊。四个战场空间关系清楚,而且之间相互呼应,一个个矛盾环环相扣。虽然只是八个军人对上百恐怖分子,但拍出了大片的质感。凭借空间关系营造悬念是相当高明的动作片手法,却也向来是中国电影人的软肋,这场戏比起以往国产电影中的战争场面来说,我认为是一个质的进步。这段战斗同样以开挂的坦克对战以及沙尘暴奇观结束,中间还穿插了“临沂”舰炮轰恐怖分子阵地的大场面,酣畅淋漓。

最后一场追击恐怖分子的战斗戏主要靠人物命运营造戏剧张力,打女蒋璐霞终于在一场肉搏戏中大显身手,新一代狙击手也克服心理障碍,顺利成长起来。这一场另外的看点是沙漠奇特地形和蛟龙小队飞翼潜入。

分析完影片的五场战斗戏,我们会发现,都是“打”,却节奏分明。随着空间的大小、任务的性质、兵器的种类各有不同,虽然是主旋律电影,可是口号不多,全是精准的节奏和奇观在主导影片。这种类型的战争电影不要说国内绝无仅有,就是放眼国际影坛,近年来也很罕见。这既是导演林超贤出色能力的体现,也离不开中国海军的鼎力支持。

林导以拍摄警匪动作片起家,早年以《G4特工》、《重装警察》等反映香港飞虎队的影片成名,经历《线人》、《证人》和《逆战》等各种警匪电影的洗礼,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枪战动作戏拍摄经验,还曾尝试过《破风》、《激战》等其他类型的动作题材。2016年他执导了同样根据真实国际事件改编的《湄公河行动》,获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是国内少数有制作战争大片经验的导演。《红海行动》呈现出来的品质再次证明,林超贤确实懂得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国内电影其实不缺投资,缺的是懂得如何“烧钱”有道的优秀执行者。

海军的支持同样至关重要,影片中张涵予指挥的军舰正是曾参与也门撤侨行动的“临沂”舰,片中的各种轻重型武器让人大开眼界,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红海行动》被列为了2018年“龙标”的001号。网上曾有军事迷指出影片中的武器都不是解放军制式装备,不过这一点片中已有说明,是因为我军不方便携带武器登陆,故而接受了所在国提供的欧盟武器装备。

都是“扬我国威”的主旋律电影,免不了被比较。与《战狼2》相比,《红海行动》的制作和气派显然都更上档次。冷锋带着各国美女到处冒险的格局,其实还是当年成龙电影的遗风,用弓箭和拳脚歼灭武装佣兵的设定,也要结合动作片夸张的设定才能理解。与之相比,《红海行动》投资更大,战斗场面更多,是更有国际战争大片范儿的“重工业电影”,我认为也更有开拓国产电影类型的意义。当然《红海行动》也有软肋,林超贤一以贯之地关注人在极端情况下的应激反应,这让电影的节奏极快,不容喘息,但对普通观众而言,或许并不如吊儿郎当的孤胆英雄那么亲民和讨喜。还有部分台词的念白尴尬,让人有点出戏。

《红海行动》与《战狼2》一样,在结尾摆出了政治姿态。海军捍卫海域的宣言与勇于出击的“蛟龙”一样,标志着大国崛起的新时代已经到来。《出埃及记》中,摩西带领的以色列人被法老的军队追到山穷水尽,这时,是上帝为他们分开了红海,辟出一条康庄大道。而在也门事件中,征服红海狂澜,劈波斩浪拯救各国侨民的,却是我们强大的海军。张涵予在一次发言中将自己扮演的舰长与李默然在《甲午风云》中扮演的邓世昌相比较,赞叹国运日隆。国家强盛自然值得自豪,不过在高呼过“勇者无惧,强者无敌”的口号之后,我们也要记得,老祖宗说的本来是“勇者无惧,仁者无敌”。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强权,缺的是能令“近者悦,远者来”的价值观,也就是软实力。

风间隼

2018年2月11日

《红海行动》观后感(2):不能成为经典的优秀作品

所谓优秀,是它的制作水平与战斗场面可以称作是目前国产现代战争电影的巅峰。

单纯就电影来说,残酷,血腥,真实。

战争本是残酷,这一点上这部电影并没有粉饰。

血肉模糊的场景,真实得让你不敢相信这竟是国产电影。

至于真实,因为它没有陷于套路,敌人扔过来的手榴弹再扔回去炸死敌人?但也可能炸断你的一条手臂;我军英勇神武,永远无敌模式,一个几个人便清洗敌方大本营然后全身而退?但那是导演自己YY而不是战争电影;被主角顶着枪的BOSS会吓得屁滚尿流让喽啰们都放下武器然后让主角轻易离开?但也可能高呼一句我们的事业更重要然后自己帮主角按下扳机;最后向上级申请到的杀手锏在最后一刻终于到来然后大显神威?但也可能是无人机还没看到敌人自己的动力系统就已被毁坏。

虽然,有几次悲歌响起时,队员们最终也奇迹般地找到办法突破重围,但也不能忽视他们伤亡惨重。

于是它可以称作优秀。

可它成为不了经典。

因为红海行动很难引起人们精神上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共鸣。虽说有几个场面激起了人们的热血与家国情怀,但毕竟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公民,这种情感很容易被激起。

而很多观众应该早已发现,这部电影浓缩了很多经典电影的经典之处。

激烈的巷战不输给《黑鹰坠落》;八人组成的蛟龙突击队去营救一个中国女性和《拯救大兵瑞恩》的情节有异曲同工之妙;战场上的血肉模糊给人的冲击和对残酷战争的认识与《血战钢锯岭》又是何等相似。

但我们不要忘了,这些电影能成为经典靠的可不只是上面说的这些,《黑鹰坠落》的所演绎的战友情深让人在残酷中落泪;《拯救大兵瑞恩》通过对士兵个体的刻画让人们对人性进行追问;《血战钢锯岭》是对信仰的坚守。总之一句话,它们都引发了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对自己的审视。

可《红海行动》呢?战友情有表现,人性细微之处也有表现,甚至连执着与信仰我们也可略窥一二。却都不突出。有人说它突出了团队精神,可哪一部优秀的战争片不是这样呢?

或者换一句话说,它少了一点自己的东西,除了爱国再难以带给人更多思考。那么,再怎么激烈真实而紧凑的战斗场面也不能使其成为经典,充其量是优秀而已。

虽说引起深刻思考确实不一定要着重笔墨去描写一处,优秀的评鉴家就算面对尘埃也能让思维飘向远方。但不能忽略电影是面向大众的,就如同一篇详略得当的文章总是更能吸引普罗大众。这部电影对战争的诠释是目前国产之最,正如我文章中提到的,残酷,血腥,真实。但我这篇文章强调的是电影若只是诠释战争本身而没有将更深的内核传递给观众是不够的,就如同写实派画家若只是强调真实那和照片有何异。艺术总应源自真实但高于真实。

不过,它或许可以成为以后国产战争片战斗场面的经典教材,毕竟有军方参与,硬实力还是有的。

《红海行动》观后感(3):好看的《红海行动》并不是一部好电影

在解释标题之前先说两句题外话。购买《红海行动》的时候并不知道是有2D和3D两个版本的,进了影院检票的时候才发现买的是3D版。落座之后我随口问了隔壁座位哥么一句:还是3D的啊?对方回答:是3D啊,这种大片就得看3D!

由此可见,这已经是一个视觉体验大于电影本身的时代。在如此这般势不可挡的时代洪流趋势面前,节节攀升的口碑评分也就成了一个合理的存在。

《红海行动》很好看,但不是一部可以好到四星以上的电影。

这句话不矛盾。如同漫威的流水线作品,他们的每一部都很好看,但是作为电影,仅仅能够及格而已。

《红海行动》好看的地方很多,各种战术的展现,各种热兵器的使用,各种惨不忍睹的炼狱场景,各种展现我们国家海军特种部队战士的英勇桥段,以及奇观一般的沙尘暴内一场坦克对战(虽然《疯狂的麦克斯4》里早就呈现了一回)。对于观众来说,这些仍然很好看。林超贤做足了所有的场面刻画,为了不让观众有所倦怠,一场接着一场的战斗,层层升级,直到结束。这样的观影过程,是最容易调动观众情绪的,如同《战狼》的成功。

在爱国这件事上,观众也是很容易被挑起这根神经的。当然,这是主旋律嘛,爱国文化输出是必要的。但是换个角度来看,这样赤裸裸的行为是否是一次对爱国情绪的变相消费呢?问题总是有两面的,一如《红海行动》这样的战争题材影片。

所有的战争题材影片,一个必要的原则是必需是反战的。要反战,那就需要很严谨的内在行为逻辑,以及影片中人物性格的铺陈。在这些人物的基础上,再展现炼狱般的战场,才能达到这个反战的效果。

带着这样的角度,来看《红海行动》,我们看到了大量的修罗场一般的末日图景,残酷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内在的行为逻辑呢?导演的诉求呢?通通被放弃了,所有人都被设定为拥有着家国天下情怀的凛然猛士。为什么要这么设定,我想林超贤很明白,因为这样最直接,并且规避了政治问题。

《红海行动》改编自也门撤侨事件,但是真正的撤侨事件是没有发生一枪一炮的冲突的。所以如果照着实际来拍,想必观众也是不爱看的。于是把故事背景改到了非洲北部伊维亚共和国,这样一来,一切就都解决了。

那么,问题也来了。这便成了假想敌的故事。当然,假想敌可以有,不久前韩国的《铁雨》不就是虚构了朝鲜的核战争吗?对比《铁雨》,来看这假想敌的设定,是不是什么都明白了。即使是假想敌,那也要遵守基本法不是?一个士兵,就可以代表国家行使一切行为吗?最后的画蛇添足行动,靠着张译的一句台词“自己扛”,看似化解了这种问题。事实上,这不过是强行拔高人物形象与强行爱国的尴尬设定。而在电影中,这样的行为并不止一处。首先,这个行动本身是一场营救,结果因为大家都很有家国天下的责任,导致了事态往越来越严重的深渊滑了下去。

出现以上这种无法理解的行为逻辑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物性格的铺垫不够,也就是文戏孱弱,这是剧本的问题。

找一个最接近这部电影的类型片来参考一下吧,我们来看《黑鹰坠落》。

这部上映于2001年的影片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根据一次真实事件改编。

来看《黑鹰坠落》的人物铺垫,导演用了40分钟的时间来对行动之前每一个人物进行群像刻画。有这么一些细节:有爱打篮球的,有热衷于煮咖啡的,有临行前给鞋子上贴血型标签的,有写遗书的,有给家中亲人打电话的,有爱开长官玩笑的,有圣母心的,有经验十足的老兵,也有未经沙场的新兵。导演不惜用大量笔墨来刻画这一众人物,虽然在之后陷入混乱之中时,我们可能依然分不清谁到底是谁成为脸盲一族,导演还是认真的对每一个人物进行了必要的交代。因为只有这样,在之后的剧情中,人物的行为才是可信的,有迹可循的。

影片进行到41分钟的时候,才出现了全片的第一枪。行动正式开始,血与火的旅程至此拉开了幕布。

《黑鹰坠落》里最开始的危机出现于一个士兵从黑鹰战机上的跌落,在真实事件中,这名士兵是在从战机中准备滑落时失手从战机的吊索上跌下去的,雷德利斯科特为了解释这一看起来有点说不过去的失误,设计了一场敌人炮击战机的桥段。在不了解真实事件的情况下,这一改动对于观众来说是合理的。因为在后面的剧情中我们明白正是由于这名士兵的失误,才导致了所有行动的走向,最终升级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惨剧。

除此之外,影片《黑鹰坠落》中多次通过人物台词之口来表达作为一个士兵该不该怎样。比如第一场遭遇战,士兵就通过对讲询问要不要开枪。之后这样的问答还在片中多次出现,不因为别的,只因为这在不断表达一个主题:一名士兵,在战场中的任何行为都是需要得到命令许可的。而这种必需服从命令的行为准则是不是需要坚决贯彻的呢?导演通过其中一名士兵之口说了另一句话:“当第一颗子弹从你头上呼啸而过,那些狗屁政治就都不重要了”。这样,矛盾产生了。思考深度同时也就出现了。这便是电影文本上的厚度。

在《黑鹰坠落》的片尾还出现了这么两条字幕:一千多名索马利亚人死亡,十九名美军阵亡。

这才是反战和讽刺。

回头再来看《红海行动》,所有的问题便是显而易见的了。

所以最后再次重述一遍我的观感:好看的《红海行动》并不是一部好电影。个人评分:6分。

《红海行动》观后感(4):《红海行动》的蛟龙突击队员都用了那些轻武器

在这里要说一个有趣的故事。当时,英国的《每日星报》援引路透社消息称,有一队不明国籍的武装部队搭乘军舰在也门亚丁港登陆,但并未说明部队的人数以及装备情况,更没有现场照片。外媒援引当地一名海事官员的描述,称这支武装部队的任务旨在确保港口内的外国人撤离,在确保安全后,武装部队跟随贫民一起撤回军舰上。有外媒猜测这支部队来自沙特,但遭沙特方面否认。

过了几个小时,路透社发布消息:这支部队是中国海军派遣的特战小队,目的是为中国海军 撤侨提供安全屏障。

综合以上情况,我们可以肯定这支特战小分队就是从执行撤侨任务的临沂舰派出的,而这也跟《红海行动》的情节设置似乎有着微妙的关系。据制片方介绍,《红海行动》就是根据此次也门撤侨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

目前关于这支特战小分队的任务执行情况,外界也没有更多的信息,也许大家只有走进电影院,才能解开心中的疑惑吧。

蛟龙特战轻武器抢眼

蛟龙特战队是《红海行动》的另一个亮点所在。中国海军自开始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以来,本着练兵的目的,每支护航编队都会编有一支海军陆战队的特战分队。这支特战分队主要执行对可疑船只进行登船临检、快速机动和协助商船进行重点防护等任务。除此以外,侨民外事保护也是其一项重要使命。2015年,也门发生局势动荡,我海军两艘战舰抵达亚丁港执行撤侨任务时,舰上的特战分队即前出部署,为安全顺利撤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红海行动》即是根据这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进行相关再现和改编。

从预告片的画面可以看到,“蛟龙”配备的轻武器非常先进,也非常酷。

两个机枪手配备的都是比利时FN公司制造的米尼米型5、56毫米轻机枪,美军装备型号为M249。这是一款为世界多国部队装备的成熟武器,装备国家及地区多达74个,13个国家和地区或授权或仿制。其性能稳定,是一款优良的小口径班用支援武器。因为采用5、56×45毫米的小口径机枪弹,其弹药携带量要超出原来的7、62毫米口径机枪很多,火力持续性好,射击稳定性高。

因为是小口径机枪,重量也比传统的7、62毫米口径机枪(一般重12-14千克)小了很多,仅7、1千克。所以电影里蒋璐霞扮演的女机枪手也可以操作自如,即使是双手端着射击,其命中精度也是不错的。

其他的队员装备了两种自动步枪,一种是捷克CZ 805布伦式自动步枪,另一种则是比利时FN公司制造的SCAR自动步枪。

这两型步枪有着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一型枪械系统,意即基础部件通用,再更换不同的部件,可以组合出多种不同口径和功能的枪型,这是当前国际轻武器设计领域的一大潮流,可以满足一支武装力量多种作战任务的需求,而将采购费用控制在尽量低的水平内,也算是一种精打细算的思路。

捷克是老牌的工业制造国,有着悠久的轻武器制造史,抗战时中国军队大量装备的ZB26机枪就是捷克造。二战结束后,捷克被划入华约组织版图,但他并没有装备华约的制式武器——AK47步枪,而是另起炉灶,搞出了一型与AK外形相似、但内里完全不同的Vz58自动步枪,性能却也不差于AK系列。时间进入21世纪,捷克已经加入北约,为了配合北约装备体系的建设,捷克陆军需要换装一型5、56毫米体系的步枪。

捷克布罗德兵工厂推出了CZ805布伦参与了捷克陆军的选型。CZ805一开始设计有5、56毫米、7、62毫米和6、8毫米等多个口径,后来慢慢简化到只有5、56毫米一个口径,通过选用360毫米和277毫米不同长度的枪管,可以演化成标准步枪和卡宾枪,枪上均装有红点瞄准镜和机械瞄准具,部分标准步枪还加配榴弹发射器,特战型卡宾枪则加装消音器。这些我们都可以在电影里看到。

有趣的是,主演们手里拿着的另一种SCAR自动步枪曾经也参加过捷克陆军的步枪选型,并一直战斗到最后与CZ805步枪PK,后来可能因为CZ步枪的国产身份而惜败。

不过SCAR也是一型野心大大的自动步枪。2004年,美军特种作战司令部开出特种作战步枪竞标,FN公司与其他四家公司接标竞争。SCAR也是采用模块化设计,除基础通用部件外,射手选用不同长度、不同口径的枪管,可以组合出轻、重两种步枪,分别适应近战和狙击两种任务。该枪后来在美军的竞标案中力压德国Hk公司的XM8步枪而胜出,但因为全案取消。

但FN公司仍旧没有放弃SCAR,而是继续推进研制,最后形成5、56毫米口径SCAR-L和7、62毫米口径SCAR-H两大系列六个分型的枪械家族。SCAR曾经参加美军多个性能对比试验,性能都优于其他多个型号,尤其是美军现役的M4步枪。

目前SCAR已经为世界上27个国家的军警部门所采用。除了军方采用外,SCAR在影视圈和游戏领域也是大热,目前共参演了《盗梦空间》和《谍影重重》等7部电影和植入《反恐精英》、《穿越火线》等23部动作游戏,相比之下,CZ805只参演了2部电影和6部游戏。

从这两型步枪同时参演《红海行动》,可以看出剧组的枪械道具部门相当的专业,挑选了两款无论是性能和外形都十分不错的步枪。

接下里说说狙击手黄景瑜的装备。他手里的家伙应该说比较小众,不像巴雷特和SIG公司的产品那么响亮和常见。但也是一家专门制造精密级武器的枪械公司——德国布拉塞尔公司生产的布拉塞尔R93战术狙击步枪,是基于该公司的R93猎枪改进而得。

布拉塞尔R93采用栓动设计,虽然射手的子弹上膛和退壳动作需要手动完成,但因为枪机采用直拉式设计,熟练的射手不会因栓动设计导致射速降低。

R93的装备国家也不少,有17个国家的军警部门采用。采用R93的保加利亚特种部队曾经带着它,赴阿富汗参加多国维持稳定部队,执行作战任务,但具体战果不明。

但是,为什么中国海军陆战队的特种部队在国外作战会使用非制式枪械呢?

其实作为海军陆战队这样一支相对来说作战地域更广泛的部队,熟悉和学会使用其他国家的枪械应该是一项基本技能。我海军陆战队的特战分队在长期的亚丁湾护航任务中,经常要与也在同一海域执行任务的其他国家海军进行联合演习及训练,交流与学习使用双方的武器应该说是一门基础课程。我们经常能从新闻里看到中国海军和外军交流武器使用心得的画面。不仅中国军队如此,外国军队也是这样。2006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到中国湛江进行友好访问时,就曾经试射中国制造的95式步枪。近年来,我陆军派出多个参赛队赴澳大利亚参加陆军技能比赛,比赛间隙,我军官兵就曾经试射美军的M4卡宾枪和澳大利亚陆军的EF88自动步枪。2017年国际军事比赛中国赛区,到新疆参赛的俄罗斯等外国部队都是使用的中国武器,小到步枪,大到火箭炮或步兵战车,无一不是中国造。

据参加《红海行动》拍摄的中国海军演员王强介绍,本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下,本来是由也门政府军提供保护来护送我国侨民的。而现实情况危急,也门政府军已经没有能力有效保护时,他们有义务为前去执行护侨任务的中国海军特种部队提供武器支持。在相关国际法内也是有法律依据的。

其实我觉得倒也不用太纠结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考虑到电影实际拍摄的需求。电影的拍摄地是摩洛哥,所以剧组能够找到诸如T-72坦克和M60坦克这样的大家伙,但当地恰恰没法找到中国造的各种轻武器,剧组也不可能为了拍摄电影,生弄一批95式步枪去摩洛哥,海关也不会让你进去。这样的话,选用北约制式枪械也无可厚非。尤其又是在几千里以外的境外作战,捡起一支CZ805作战又如何?电影背景的也门本也是一个轻武器“万国牌”的典型国家,世界各国的轻武器都能在这里找到。

据了解,本次电影拍摄所使用的武器也都经过有关方面的确认,嘿嘿,你觉得呢?尽在不言中嘛。

《红海行动》观后感(5):如果电影中我军战术是真的~那真是太着急了~

电影看完的确很燃,但是冷静下来,细细一想,总觉得有些遗憾;如果电影中突击队“蛟龙”使用的战术真的就是反应我军真实战术情况,那真的是有些汗颜,甚至担心~

首先,我印象较深的也一开始就觉得违和的,就是我方领事馆撤退遭到叛军袭击,武警保护领馆工作人员到大楼躲避,不在楼内把守通道建立防线,不引开进楼搜索的敌军,而是和领馆工作人员一起躲到一个房间内,被动等敌人“一锅端”,这个实在有违现实。

除了这些,电影中还有些地方是值得商榷:

1、突击小队的盲打。在突击队要进入恐怖分子大本营营救人质邓梅的时候,竟然是凭着一个被救出当地平民画的地图做的战术部署~自己手上没有任何敌情资料,这简直是送死;在现代军事行动中,尤其是突击到敌方纵深的情况下,如果敌情不明的情况,基本上不会有所行动;这是战争不是去做道德楷模。

2、前后方指挥脱节。作为战场临时指挥中心的临沂舰,理应凭借自身强大的信息处理通讯能力为前方突击队提供足够的敌情分析和相关火力支援;电影中从一开始 临沂舰就和突击队发生割裂,舰上不清楚敌情,突击队不清楚舰上情况,两方完全脱节。还有就是由于没有依托 临沂舰强大的通讯支持(现代战争,信息通讯顺畅是保证战术成功的首位,作为一艘现代化军舰标志就是拥有强大的通讯处理能力,为登陆部队提供信息支援,保证舰队之间信息共享),而是单单依靠单兵作战的通讯技术,而这个装备只在一个人身上,导致一人出现问题(庄羽被击中后通讯器材发生故障)导致整个突击队现场通讯不畅,基本上导致各自为战,这几乎是自杀行为了

3、临敌处置不当。还是说到突击队进入恐怖分子大本营,8个人对150人,作为潜入一方,首先要在地方重点区域,如厨房、食堂、宿舍、车库、甚至发电场所等地事先做好干扰措施,最简单方法就是在这些区域放置塑胶炸弹;在营救人质成功后,在撤离过程中一旦和对方发生接火,能引爆炸弹,造成最大混乱,干扰敌方部队集中反应,从而掩护自身撤退;试想8个人对150人,如果对方作战人员一旦集中起来形成有效反击,现实作战中如此悬殊,必死无疑~另外,就是作为后方通讯支持的庄羽,在发现自己布置的卫星天线被人为动过,第一反应不是去警戒搜索周围,而是扶起来后走人~直接造成敌方发现我方突击队潜入的事实

另外电影中出现的我军无人机派遣,我不明白为什么不是高空无人机,这时候无人机派遣首要任务是摸清战场情况,恢复和突击队的联系,那么最合适的就是高空无人机,电影中派遣的无人机始终是低飞,甚至飞不过沙尘暴~还有网友表示这电影和“黑鹰坠落”有一拼,我不知这一拼拼什么?拼装备?拼战术?黑鹰事件是30年前美国在索马里摩加迪沙的行动失败,电影也拍了近20年~这有什么可拼?再说,30年前的时候,美军派遣突击队,就有直升机做空中指挥,同时有图像实时传送到指挥中心,始终保持通讯畅通;可再看电影表现的我军突击队一开始就是变成了孤胆英雄~情报靠平民、后勤靠他国~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