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电影海德女士观后感影评3篇

《海德女士》观后感(1):于佩尔:一位伟大的演员?

伟大的演员抗拒着将自己变为“明星”,“明星”意味着变成某种类型。这是没有演技的小鲜肉们惯用的伎俩,拿同一张脸和同一副躯体出没在不同的电影中。相反,伟大的演员抗拒脸的定型,他让脸变为一种空白,以承载不同角色的性情。

伟大的演员时刻捍卫着作为个体的价值,既不让自己变为类型,也不让扮演的角色形成为某种类型。他是作为个体的存在,打碎集合所形成的包围,让自己显露出来。这是祛魅的过程,而神秘正是制造明星的法宝。

判断演员伟不伟大,看他脸上敞露的生活气息。小鲜肉们的脸再怎么鲜嫩光洁,也已经凝固为一幅幅面具。而对伟大的演员来说,他们继续在电影中“生活”。他们拒绝脸的定型,拒绝身体的僵化,拒绝被以某种个性类型所框限。

于佩尔的脸,成为了最不“明星”的脸。一张伟大的脸,即使不断出没在不同电影中,也没有被定型。一张鲜活有力、灵巧变幻的日常生活之脸,少女气的来源。难道是它去适用角色,还是说角色开始来适应这张脸?

于佩尔创造的角色形成了无数独立的个体,从未重复、从未相似。类型被打破了,不再能有一个集合将所有个体含括其中。个体四散,反“明星”的策略。夏布罗尔、哈内克、波宗、范霍文、洪尚秀、曼多萨、潘礼德……无慎无惧。

秘诀:保持素人。在形成类型的同时打破类型,在塑造个体的过程中瓦解个体。角色与演员,演员与个人,泾渭分明。演员的阻隔作用,使角色与个人之间发生了断裂。电影终归与生活相异,让角色是角色,生活留给真实的人。

《海德女士》观后感(2):#电光幻影# 《海德女士》

#电光幻影# 《海德女士》,魔幻的变异里,琢磨不定的她,在火光中燃尽。

被之前电影节上映影片《ELLE(她)》中的于佩尔认认真真的吸引了,从此看见有她名字的影片总是忍不住想尝试一下。不过真的实践起来,我觉得自己也许还是太天真的被套路了。又或者连于佩尔本身也是被套路的,于是才会有这样一部无厘头而又无力辩驳什么影片,神一样的存在,不,是神经病一样的存在。

其实看似挑不出毛病的一切里处处都是问号。

影片中,于佩尔扮演一位性格有些奇特的老师,其实不是她古怪,只能说有的人可能天生并不适合做老师,她控制不了学生颠覆的场面,嘴拙反驳不了学生的质问和质疑,她可能有一定学术上的认真和能力,但是她并不会倾倒,不知道如何传授。就是这样一个女老师,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她在实验室中被闪电击中而昏迷,醒来之后成了一个双重人格的人,海德女士这个人物从此出现在她的另一部分里。性格大胆奔放,据理力争,能够辩解和沟通,擅长引导,并且会在夜晚燃烧。

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感觉于佩尔的角色很诡异,她演起来很木讷的人设其实并不让人舒服,何况剧中角色特别笨,而她明明有一双聪明的眼睛。其实很难用角色说话。

看过了《Elle》里傲娇时尚的于佩尔,那个傲娇的好像羚羊一样她真是诱人的魅力,一个举手投足都是风情,而且是男女通吃想上床的风情,对于《海德女士》中蠢萌蠢萌的她确实不太习惯,但是这个女子真的太美了。

扮演丈夫的男演员有一双好好看的手,忍不住看了好久。

剧情虎头蛇尾的成了烂尾楼。估计到最后莫名其妙的结束的时候,观众也是一脸茫然的不知道这部短小的影片到底想表达什么。可怜的演员并没有成为这部电影的加分点,仔细想一想,是双方的失败。

果然,看见了自己喜欢的演员,还是要看看自己会不会喜欢这部电影。还是有差别的,演员救不了整体的失败,还会毁了美好的他们。可惜。

作者:小佛搞特

《海德女士》观后感(3):怪诞的角色流露出人的多面

怪诞怪诞,又看到于阿姨的魔力,《钢琴教师》、《我的小公主》、《她》,于阿姨一直在尝试怪诞的角色,似乎世上没有什么更神经质的角色她无法驾驭了。女主夜晚的奇异功能就像每个人内心的另一面的外化展现,每个人都有,会以各种方式去宣泄,而影片以这种怪诞的方式去表达藏在她心中的恶。将一些社会问题集中在小小的高中校园中集中体现,通过一出出闹剧来表达,可能这样针砭时弊才不会被打吧哈哈哈。感觉法国人很喜欢拍校园的东西,学生和老师的关系都不怎么好,课堂上的故事经常上演。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