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江南此间的少年读后感6篇

《此间的少年》读后感(1):詩曰:放眼望去坑無數,眾坑之上是江南。

詩曰:放眼望去坑無數,眾坑之上是江南。

預期七十歲

你寫完商博良

八十歲

我們去此間3的簽售會

九十歲

孫子孫女跑來告訴我蝴蝶風暴可算出了續篇

一百歲大壽

一定要發表重量級也是你的成名作飄渺系列 寫著姬野的N代單傳姬X的重孫與羽人仍在糾結中。。。

一百一了

你寶刀不老

興致一到

就發了光明皇帝第二部

傳說中的第三部也就是終結篇仍拖稿無限期。。。

不過你可以放心

文字是作者的

故事永遠是我們的

你無限期拖稿

我們便無限期YY

享受未完將完的故事

享受這場漫長的戀愛

一個故事種在心里

就會陪你一起長大

所以我們一起長大吧~~

《此间的少年》读后感(2):每个女孩都曾是穆念慈

最初被《此间的少年》吸引,是因为书前的这句话:“我们在这里种下自己最初的爱情,错过最初的缘份,经历着自己光辉灿烂的荣耀和黯然神伤的挫折,然后从这里走开,永远走进了成年。”一语道出了“校园”的含义。这两个字,总是在离开它时才感到它的分量。

校园是个值得留恋的地方,这里永远有着穿白色衬衫和牛仔裤的男孩女孩,并且一年一年上演着不变的故事。每个孩子都将信将疑地听前辈们用疲惫的语气说着相似的话,然后自己再亲自走一遍他们走过的路,最后又对学弟学妹们重复着那些不断被复述的话。

《此间》的故事发生在那所许多人看来充满神秘的汴大,可是掩卷后你才发现,原来在每一所大学里,大家都做着同样的事:睡懒觉,逃课,应付考试,被学校逼迫早起锻炼,不愿参加的班会和其他活动,毕业前卖旧书,并且在这里经历一生中刻骨铭心的一段青涩恋爱。也许你们很幸运最终走到一起,也许,就像杨康和穆念慈一样,擦肩而过……

小说里主人公的名字,是我们熟悉的金庸小说中的著名人物,可在汴大他们已不再是英雄或侠女,郭靖、黄蓉、杨康、穆念慈、令狐冲……,他们就是你我,就是我们身边的某某,他们有着跟我们一样的悲欢离合,他们过着和我们一样实实在在却又无比动人大学生活。因为那时,我们都还青春年少。

我们在这片被称作校园的土地上挥洒青春,也曾像令狐冲一般对世事愤愤不平,也曾如杨康漫不经心,但是不经意间都埋下了深深的情感。就是像乔峰这样成熟又颇有名气的人,临到毕业了,也免不了涌起一丝感伤与落寞。他会想起自己还懵懵懂懂时,那个带给他莫大影响的学生会前辈——康敏,那样的怀念。有些人,就这样轻描淡写的走进你的生命里,你却从此再也无法抹掉他的影子。

在任何地方,像郭靖和黄蓉这样误打误撞的毕竟是少数,穆念慈这样普普通通却暗自努力的女孩子则随处可见。然而,就因为她不那么出众,却如此鲜活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她的每一点小小的快乐与忧伤,都是最真实的青春。

我相信,每个女孩都曾是穆念慈,在某个时刻,某个难忘的天气里,遇见了杨康这样让自己仰望的少年。即使漂亮如王语嫣者,被无数的男孩追捧,她的心里却一直难以忘记与慕容复的初见。

杨康是穆念慈整个学生时代的念想。他那么优秀,打从认识他起,穆念慈要做的就是追随他,一路从中学到大学。默默的关心他,在他需要的任何时候出现,精心收藏他送的每一样东西,记下有关他的每一件事,因为他无心的一句话就暗自开心或难过好久。一直对他心怀期待,期待着哪一天他能在周围华丽的人中间发现自己,可是每一次短暂的希望过后,总是接踵而来的失望,直到最后模糊了希望与失望的界限……

穆念慈最终选择的人不是杨康。有惋惜,有无奈,却是那么现实的生活。当有一天,你发觉自己已不再年轻,有些梦想其实已经不被你相信。

走过少年,很多东西都散落在风中,飘远了。留下的,唯有不再清晰的记忆。

《此间的少年》读后感(3):生平不拜读江南,遍阅金庸也枉然

作者江南本人从汴梁大学毕业后,面对整个京城的人才过剩与市场饱和,以及汴梁大学隔壁的那个技校有无数与他同专业但是比他更牛逼的大老爷们即将与他抢饭碗的事实,他无奈而又毅然决然的选择了飘洋过海而向西天取经,最终混迹成为一位美丽奸合众国的分析化学博士。于是在这漫长的混文凭生涯中,诞生了这部奇书的原始创意。

市面上关于江南是如何成为一代网络写手的成功经历有很多版本,最简洁靠谱的是来自多年后的一个记者采访,当江南被谈及文学创作的原动力是什么的时候,他一阵沉默,一口烟过后,一语道破天机:太闲了。

避开对作者的个人崇拜不谈,这本书的确是部奇书,尤其是对于作为江南老乡的我来说。虽然本人高中比江南低一个档次,本科比江南低两个档次,文凭比江南低三个档次,年龄更是比江南低N个档次,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我对该书的欣赏之情,在良好的精神食粮面前,所有阶级都可以实现共产。

这是一部回忆录,一部对青春的回忆录,一部对友情的回忆录,一部向金庸年代致敬的回忆录,一部关于校园把妹这个历史遗留问题的回忆录。个人觉的该书最出彩的地方,就是对于具有浓厚大宋历史文化但却兼具当代校园风情的爱情描写。尤其是对郭靖与段誉这一对傻兄傻弟的恋爱经历阐述,让我不得不怀疑江南本科时代到底学的是分析化学还是金庸武学,一时间让我对江南惊如天人。

江南对郭靖与段誉的描写那可是相当到位,Let Me For Example:

郭靖的英语很怂,发音更怂。进校时候英语分级,愣是给分到一级,从头读起。老师上课把他拎起来念课文,郭靖西里哗啦念完了,全班一片肃静。倒是老师还镇得住场面,笑眯眯说同学是Mongolia人吧?郭靖一愣,一面点头一面看自己的衣服,想着早上是不是又把蒙古袍子整出来穿了。“听口音就听出来了,”老师说,“地道的蒙古腔儿。”

全世界只有黄蓉一个人听的懂郭靖的英语,如果有朝一日郭靖真的考过了托福,只能期待在黄蓉当上ETS主考官的那一天。

----------------------------------------------

“黄蓉说的,王语嫣最喜欢罗刹诗歌,杨康说我们还有一门罗刹诗歌的选修课,周二周四晚上!”汴大真的有“罗刹诗歌”这门选修课,段誉是这门课历史上唯一一个拿了满分的学生。罗刹诗歌的老师是汴大花了大票银子从罗刹请的外教,金发碧眼的苏飞霞小姐。苏飞霞小姐出身高贵,祖上乃是罗刹的王公贵族,于是学生们统统称呼苏飞霞老师为“长公主”。苏飞霞也在汴大执教四年,风格严谨。文科的才子中颇有几个自恃读过点高尔基叶赛宁,想去苏美人手下混几个选修学分,结果倒有一半被长公主斩落马下。

从此“长公主”三字也是威严的代名词,选修课老师中,苏飞霞算得上一号名捕。苏飞霞私下却感慨说汴大学生太浮躁了,罗刹诗歌音韵优美格调又高,怎么就没人愿意花心思呢?于是乎落落寡欢,念起罗刹的冰雪,有归隐的打算。

这个时候,段誉横空出世。

----------------------------------------------

从“生平不识陈近南,就称英雄也枉然”到“生平不识武腾兰,阅尽A片也枉然”及至“生平不拜读江南,遍阅金庸也枉然”,三句话连起来即我们的大学夜生活娱乐史。从武侠小说到AV女优再到网络文学,基本上一个官能正常如狼似虎却又不失理想的当代男性大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小说顺利刊印之后,有些成名已久的大儒说《此间的少年》就是拿金庸里的小说角色开涮用来瞎扯淡的低俗网络文学,难登大雅。本人没有丝毫的惊异之情,大儒们之所以是大儒,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这个全民皆明星的IT娱乐时代。

倘若那些大儒们诞生在我们这个时代,估计可能亦或maybe将捻须举首,以一种望穿宇宙的深邃目光凝视苍穹,一只手中夹着根燃烧了一半的大前门,另一只手举着望远镜,靠在寝室阳台上等待那些即将去水房打水的漂亮女生,口中默默念叨着:谁是此间的少年?是你?是我。

推荐《九州飘渺录》

《上海堡垒》

《此间的少年》读后感(4):梦想不远行

【题记:写给《此间的少年》,以及我属于北大的青春。】

事情的缘起其实很简单。

昨天晚上临睡前,突然看到了李子转到九州版的那篇给《此间的少年》的电影招募演职人员的帖子,虽然也一直曾经从各种人士口中听说过要拍电影的消息,但真的没有想到这么突然地就成为了现实。当时慌慌张张地按下了回复,手指颤抖着敲下了一整行的“啊啊啊”,发表文章的快捷键都敲错了好几次。之后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成眠,和师父来来回回地发短信yy起关于这部即将成为现实的电影的种种,直到很晚了才昏昏沉沉地睡去。模模糊糊地带着已经褪色的印象在梦里回到了当时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情景,又模模糊糊地从那时回到现在。睁大双眼在深夜的黑暗中盯着看不清的白色天花板默默出神了很久,翻身打算接着睡觉,蓦然发现耳畔的枕巾已经遍是冰凉的湿意。

在那一刻,我曾经的梦想和现实如此真切地重叠在了一起。

那个时侯我还在高一,中学教学楼四楼中间偏东靠北的教室即使在长沙夏季雷雨前那种令人难以忍受的酷暑里也有着奇异的阵阵凉风。某天在路过邮局的时候我买了我的第一本《奇幻世界增刊》,那一期里面有《缥缈录纲领》和《刹那公子》。我从那个时候开始喜欢上了江南,在上网的时候找到了《死神的一千零一夜》、《涿鹿》和《此间的少年》;而就是《此间的少年》,让我对他的喜爱到了近乎沉迷的地步。高一上学期的那个秋冬,上课的时候随处可见偷偷用当时特别流行的文曲星NC1020看《此间的少年》的人——这还是用NC1020的红外功能最早从我这里传播出去的。也就是在那个时侯,小时候来北京的时候对北京大学留下的并不清晰的记忆幻化成了对这所学校的憧憬,尽管这个憧憬对于当时的我、甚至是那之后过了两年的我,都一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罢了。

真的,有那么多的人和我一样,因为这样的一本书,而对这所学校充满了念想啊。

就在几年之前,我们拎着行李跨过北京大学的南门,旋即被红旗招展的迎接新生的人海淹没。身边那些形形色色或稚嫩或年轻的面孔熙来攘往,初秋燥热的空气混合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属于青春的气息喧嚣而上;这或许能冲淡远道而来的冷漠与疏离,但或许又不能冲淡面对这样完全陌生的世界的孤单与寂寞,即使终于能够进入这个在心中已经如同圣地一般的世界,即使已经千百次地在脑海里试图描绘着这个世界的每一根线条。当我独自一动不动地站在涌动来往的人潮中茫然地看着眼前这一切——这其实是一个极具电影感的镜头——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了那个用自行车扛着全部家当来到汴京大学的郭靖,那个找不到熟悉的世界的失措的郭靖。

知道吗,这么多年以来,从中学直到大学,我一直相信这本书里的那些人物真实地停留在我们身边。有时候在公主楼前,看到有女生呆呆地站在路边抬头看着春天新发出来嫩绿色的银杏树叶在阳光下散发出加了柔光镜一般的美丽光芒,就会不经意地扭头看看四周,是不是会有哪个骑单车的男生不小心车把一歪就撞到她身上。毕业生离校之后路过已经人去楼空的女生宿舍门口,也会不经意地扭头看看四周,寻找是不是有哪个男生默默地靠着墙或者靠着树,一边抽烟一边抬头望着从某间宿舍没有关好的窗户里飘扬出来的窗帘。

说起来《此间的少年》不过是大学的校园故事,每一个大学的每一个学子都能从这个靠在北京大学和金庸小说的背景之上的故事里多多少少地找到属于自己大学生活轨迹的影子;然而对于我们这些能幸运地生活在这个背景之中的人来说,它有着格外强烈的代入感。从江南走进这个校园到现在,已经有将近十五年过去了,但即使28楼202的那些兄弟们用来打赌做赌注的鸡腿的产地已经从学三变成了康博斯,甚至即使有一天已经使用了五十余年的28楼要从北京大学的地图上永远地抹去,这些少年的形貌也永远不会消逝。因为这不是《缥缈录》那样波澜壮阔曲折起伏的史诗,虽然《缥缈录》里的故事依旧起源于男孩与女孩之间的承诺与模糊不清的爱情,而这几乎是江南所有的小说里面都在试图描写的;这是属于我们或许渺小的每个人的各种各样琐碎的故事,一千个人都能够用自己的经历书写一千个不同的《此间的少年》,或许乔峰追着康敏去了远方,或许段誉骑车撞倒了王语嫣,有一千个或许一千个可能,这又有谁能够道尽呢?而我自己,每次我默默地念叨着郭靖杨康令狐冲段誉林平之欧阳克乔峰黄蓉王语嫣康敏这些已经如此熟悉的名字的时候,眼前总会如同幻灯片一般闪现出自己在这里这几年以来的点点滴滴,在脑海里让它们和书中那些故事重合起来,然后带着浅浅的心满意足想,我是真的真的很爱这个校园的吧。也只有在这样的时候,我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那些毕业生们在临近毕业的时候看完《此间的少年》,会哭得不能自已。

在《此间的少年》的第一章里,江南写道,“很久以后,郭靖才明白这并不意味着汴京大学是个青春洋溢的地方,事实上那些不够青春洋溢的师兄们多半缩在宿舍里玩游戏或者泡图书馆打磕睡呢”。是的,我们最后的青春都献给了这个校园,让它陪伴着我们和这个校园慢慢地随着时间褪去曾经光鲜的颜色,只留下那一阕阕逐渐泛黄的记忆。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纵然荏苒间年华飞逝、那些曾经青春洋溢的我们已经埋葬在了时光的脚步之下,却始终有那么些念想一直陪伴在我们身畔。

青春渐行渐远,留给我们名叫梦想的背影。

我期待着2009年8月,回到那个嘉佑年间的汴京大学,回到我永远的梦想。

《此间的少年》读后感(5):[私]大学半程,无关此间

和钟情的人相遇,真是一种缘分。

和钟情的书相遇,则是另一种缘了。九州也罢,此间也罢,碰到的,都是某个阶段的自己。

就如序里写的,我们很多人看金庸是用左脑读的,而江南是用右脑读的,我们记住了事,而他记住的是人,是魂。此间的少年,江南是把自己写进去了。

桀骜杨康对穆念慈的若即若离,单纯而又痴的段誉,永远的郭靖傻人有傻福,老令狐还是那么独孤愤愤,不能说谁更俗套吧,但此间真的是一本被我翻烂的青春读物,甚于金大侠的那些武侠。

前阵子L从澳洲回来,在那个小饭馆里醉意盈盈,一向粗线条的他想起高中时出国分手的女孩,一阵沉默后,说我们到回忆的距离,永远触手可及,却永远如镜中,隔了一层玻璃。

年少春衫薄,可又惆怅旧欢如梦,青春原本便是漫长而短暂的事情。想着那些一起读此间,一起看九州的好友们,我确是多久没和他们联系了?我忘却了想他们的义务,他们是否还念着我?有人说,不见了自己,别人还是一样的生活;不见了别人,日子还是如水般泄去。想必我突然想念起的,只是那些时光罢了。

一样的盛夏,一样的紫金港,转眼,就这样过了两年。高二买的此间,那时还不知道大学原来是梦一场,短暂却又难忘。现在要大三了,再看的时候感伤倍增。金工挥汗的间隙,搬校区整理书籍,再次翻开这本书,心里依依苍老的感觉,蓦然中,书上的文字又都化作自己的影子。屈服在时光的膝下,如书中所说一样,人老了,恍惚成了佛一般。可我才二十一啊,心中有些悸动还是不能抚平,但回忆或美好或苦痛,都已经不能回去。

掩卷的时候,我意识到过了这个夏天,我就是大三了。今天楼长说,楼下的行李房快可以搬空了,可书架上、橱柜里还满是大学两年的记忆。想起四周寝室这些千奇百怪的人类,从天南地北来,忽然交集在一起,但终会在四年后散到四面八方去,再次平行,或许杳无音讯。相处的两年中很多事情皆已模糊,只记得曾经反复听着的那张专辑,陪伴度过无数郁郁的夜晚。看着那些熟悉的悲欢离合,或他人的,或自己的,大学的半身,就在这些模糊里消逝了。有汗水,有心碎,有不可挽回的哀伤,有不可婉却的重担。有些哀伤独自承受,有些担子我却选择了逃避。浑浑噩噩的两年后,渐渐看清得到了什么又错过了什么对于自己。

刚在角落里翻出了那两本高木直子的漫画,却想不起,哪本是她的,哪本又是我的。也许都承载了回忆,就这样试着慢慢遗忘吧,用不了很多年。

很多年很多年以后,我们回头看,会笑,会哭。

很多年很多年以后,很多事情都忘了。

很多年很多年以后,怎么都不会忘记的事情,还是那样的清晰。

很多年很多年以后,才能看到,自己得到了什么,错过了什么。

然后,一切都不会再来。

于是,再见紫金港,再见我的大一大二。

PS:又复习了一遍Thinking in CS,才恍然悟得,对此间的执念,对毕业DV和毕业旅行的憧憬,真的只是我在旧人的逝去里,寻找一个相似的背影而已。

《此间的少年》读后感(6):大学

你还记得自己没上大学的时候对大学的憧憬是神马样子的吗?

我只是记得高中的时候总在读孔庆东的书,偶尔也读读江南的。尤其是那本此间的少年,读起来有一种校园的欢乐英雄的感觉。刚刚收到在卓越上定的新版的此间的少年,模样变得更漂亮了,制作精良,虽然删掉了一些情节,但是好在氤氲在其中的那些感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丢掉。

当时认真读这书的时候还习惯一个人在三中的新校区里散步,偶尔逃掉自习课在操场锅炉房那边的乱草丛里看天上的云彩,偶尔会写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小品,偶尔还会一个人傻笑。当时日子仿佛无限的慢,我怎么也想不起来那时候生活中的不开心,回头望望的时候总觉得那时候的日子是风轻云淡但是充满淡淡地幸福的,好像没有升学的压力。读过这本书的时候,是在九州飘渺录之后的事情了,那时候同寝的刘洋很迷九州,拿来一读也被九州那种恢弘的世界观所勾引。后来在学校的图书馆查到了不少今何在和江南的书,都淘来读。

最后一本就是此间的少年,那已经是高二快要离开新校区准备着高三的时候了。现在回想起来,高中的三年时间去学校图书馆借书最多的就是我们寝室了吧,到了大学,反而没怎么在图书馆泡过,泡的时候也不再是懒散的读着不着边际的闲书,而是忙活着准备期末考试突击之流了。

那时候还很自信,虽然成绩很烂人也很懒,却坚信自己的所用梦想都在未来某一个叫做未来的时间点或者时间段里能够实现。那时候完全没有计划,不知道在接下来的五年十年内能做什么,甚至不知道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能做什么。但是却坚决相信自己一定在高考里能够拿到一个好成绩。当时在心里憋足了一口气想要努力考进北大,可惜没有成功。

时间过去好久了,今天在大美门口取快递的时候听见许多大一新生在谈论自己的高考,突然就有点失神,好像之前我们也是这样的,一不小心就有了好多人叫你师兄学长了,一不小心日子就不用再打发时间而是飞快的溜走了。很少再有时间像高中一样系统的想想一点用都没有的中西方哲学,再也没仔细看过牟老的哲学论述,日子突然就被各种想做的无奈要做的事情填满了,说不上这种生活是好是坏,唯一知道的只是这叫做成熟了。

听着操场上新生们喊着号子,听着已经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军号,日子匆匆就溜走了,好多青春的梦一不小心就破碎了。想着要读些人文的东西,却因为老妈老爸说的起码要活着迫不得已选择了理工科。生活有很多的无奈,渐渐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我们自己的现在。期望的东西和实际得到的往往是相悖的。想起心理学有个公交车定理,说往往的在你等车的时候你越想来什么车那车就最后来。大学也是,好多最烦老师的最后职业成了老师,生活是生活,理想只不过是个想法,老师如是说。

我还真有点想不起来那时候对大学的希冀了,唯一还记得的是有无穷多的时间供你挥霍,想要完成什么梦想就去做。那时候觉得上了大学就不用再找借口请假了,直接就翘课啊。可以抱着心爱的书坐在学校巨大的温暖的有阳光和微风的图书馆的落地窗前慢慢读一下午,嗅着空中飘来的花香,享受自己最美好的幸福青春岁月。要有一群有趣的同学和室友,有自己的故事和性格,最好还能在这样美好的大学生活中找到一个陪自己度过生命中最美的四年的姑娘。

可惜的是,最后来了这样一座姑娘少的令人发指的也完全没有什么人文氛围的学校,又没有复读的勇气和魄力,只好但求无愧于心,哪能尽如人意的心态来面对丑陋的现实了。

偶尔还在写字,偶尔也出去旅行,但是总觉得心里少了点什么,觉得大学过的少了些什么。

依稀记得书里说的,一踏进大学,就注定要遇上一些人也要错过一些人。春水春树一类的东西最容易逝去,我们的年华也在慢慢溜走,只留下一堆专业书堆在寝室的角落里。刚来的时候感觉无限烦人的大学,现在也早就适应了,看着学弟学妹们到来,暗自想来他们也曾经有过对大学的憧憬,一如江南在这本书里写下的感觉。

再次读这书,还是能够感到感动,虽然自己的大学生活和书中的生活完全搭不上边,但是却有一种奇异的共鸣。我想那是回忆的重量,是回想起还有浪漫的诉求的青春岁月引起的共鸣。今天下午难得的没有课,关了手机,偷得浮生半日闲。翻着这书,想想心情如云起云落的少年时代还有那些身边的哥们和姑娘,在图书馆落地窗前,忘记书包里的考研单词和考研数学,慢慢读书,就像从前一样。

我想,生活总是要幸福的,不论我们选择的路是什么。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书可以再版,年华却不行。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