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光绪为什么不杀慈禧

光绪为什么不杀了慈禧?

慈禧,作为晚晴的实际掌控者,独断朝纲47年。她名义上的儿子光绪帝,有心图强,却无力回天,一生沦为傀儡,38岁便一命呜呼。

​慈禧既非光绪帝生母,又肆意欺辱,两人积怨已深,光绪帝作为一国之君,为什么不想个法子,干掉慈禧这老妖婆?

​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宗法社会,对孝道的重视。慈禧虽然不是光绪帝的生母,但光绪的生父奕譞与慈禧的丈夫咸丰帝是胞兄弟,光绪的生母又是慈禧的亲妹妹。光绪继承的是同治帝的帝位,所以,光绪与慈禧是名义上的母子。当时,同治帝得了性病而亡(一说是天花),没有子嗣,于是慈禧将光绪过继给咸丰帝,皇位都是慈禧给的,如果光绪杀了慈禧,不但背负弑母的滔天大罪,更否认了其皇位合法性。

二、性格软弱。光绪帝4岁入宫,继承大统,宫里既没有亲情,也没有玩伴,只有慈禧近乎苛刻的教育,养成了战战兢兢的性格。光绪帝师傅翁同龢回忆说,有一次打雷,光绪帝吓的浑身发抖,关上了所有窗户。光绪帝自小就知道这位“亲爸爸”是惹不得的。见面儿,都是低眉顺眼,哪敢拿刀子捅?

三、实力不足。满朝文武,通通拜倒在老佛爷的石榴裙下,连雄才大略的恭亲王奕訢,也未能幸免。甲申易枢,慈禧将军机处一锅端了,这份手腕,岂是光绪能抗衡的?慈禧,代表的是整个顽固守旧势力。戊戌政变时,维新派就曾游说袁世凯干掉慈禧,袁世凯手握7千新式陆军,尚且不敢贸然行动,更勿论光绪了。内无心腹,外无兵权,身边的智囊团更是一帮纸上谈兵的书生,怎么玩的动?

四、光绪帝心存侥幸,认为慈禧会将权力交还。一直熬啊熬,熬到了亲政,以为苦尽甘来,哪知道慈禧玩了一出“归政”后“训政”的鬼把戏,慈禧给了他芝麻大的权力,光绪帝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哪知道,变法触动了慈禧的权力,于是慈禧翻脸无情。

不论光绪帝有没有胆量与实力杀掉慈禧,就算杀掉了慈禧,光绪帝镇得住场么?那时,南方地区,实际上已经形成了独立地区,在历经太平天国运动后,地方拥兵自重,朝廷对其控制力大大减弱。

​八国联军进京的时候,慈禧发上谕让各省督抚派兵勤王。李鸿章、张之洞几人,搞了一个东南互保,没鸟慈禧,李鸿章声称“

此矫诏也,粤不奉诏

”,意思是说,你瞎胡闹,惹得别人来扁你,现在让我擦屁股?不好意思,不陪你玩了。清政府人心尽失,外有列强,内有革命党,地方大员们,贼眉鼠眼,心怀鬼胎,慈禧尚且难以应付,光绪帝怎么应对?

但光绪帝,就真的没有办法吗?也不尽然!

先装孙子,伺候好慈禧,学点慈禧的手段,熬死她后,再徐图大计,缓步改良。退一万步说,革命不可避免,做个虚君,也并非没有可能。装孙子,一时容易,装三四十年,就太为难光绪了!

光绪跟慈禧关系那么紧张,为什么光绪不选择杀了慈禧?

在今天的人看来,光绪和慈禧势不两立,但是在百日维新以前,光绪和慈禧的关系,并没有这么紧张。光绪的父亲,是咸丰帝的弟弟奕環,醇郡王奕環。醇郡王的老婆,也就是光绪的亲妈,是慈禧的亲妹妹。

慈禧不仅仅是光绪的伯母,还是大姨母。这是什么关系?明白了吧。慈禧亲儿子同治帝死后,咸丰帝一脉,已经断绝了。只能从兄弟中选子嗣,或者由兄弟上位。慈禧多聪明,这个老妖婆特别喜欢权力,当然是选一个小朋友来当傀儡。而这个傀儡,又是能跟自己带有血缘的。所以,光绪帝就被选中。

所以,光绪帝一家,刚开始是很感谢慈禧这个大伯母加大姨母的。本来帝王之位,和他没有半点关系了,因为咸丰帝父子一死,最有可能上位的,应该是身体健康,年轻有为,声望很高的恭亲王。

慈禧从小把光绪拉扯大,当儿子养了,继子也是儿子嘛。所以小时候,感情还是很好的。光绪长大后,慢慢的开始亲政,只是到了二十多岁才有这个机会。但是国家大事,光绪还是每天请安时,要向慈禧汇报的。这个时候,慈禧也开始慢慢的放权,让他一边锻炼,一边自己干了。毕竟,那个时候,慈禧已经五十来岁了,不知道哪天就玩完了。大清帝国,最终还是要交到年轻的皇帝手里。这个时候,母慈子孝,光绪是不可能杀慈禧的。

为什么说光绪不能直接杀了慈禧?

百日维新失败,慈禧囚禁了光绪在瀛台,没有杀他,没有废他。虽然又有了立大阿哥,计划废光绪的准备,但是朝廷内外均是反对,慈禧也只好作罢。

反过来,光绪可不可以搞掉慈禧?

答案比较简单,没实力!

慈禧是个有能力的女人,弄权并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她身边人都不是省油灯,这并不是单单一个太后头衔就能解决的。

辛酉政变之后,六爷恭亲王红了一段,但还是被嫂子给靠边站了。这位光绪的六叔,是那个时代宗室王爷中的No、1。

再看看光绪的亲爹,七爷醇亲王。亲儿子当了皇帝,自己吓的够呛,生怕被人退出去当牌坊,赶紧给嫂子写了忠心立场备忘录。

「臣见历代继承大统之君,推崇本生父母者,备载史书。其中有適得至当者焉,宋孝宗不改子偁秀王之封是也。有大乱之道焉,宋英宗之濮议、明世宗之议礼是也。张璁、桂萼之俦,无足论矣。忠如韩琦,乃与司马光议论牴牾,其故何欤?盖非常之事出,立论者势必纷沓扰攘,乃心王室,不无其人;而以此为梯荣之具,迫其主以不得不视为庄论者,正复不少。皇清受天之命,列圣相承,十朝一脉,讵穆宗毅皇帝春秋正盛,遽弃臣民。皇太后以宗庙社稷为重,特命皇帝入承大统,复推恩及臣,以亲王世袭罔替。渥叨异数,感惧难名。原不须更生过虑,惟思此时垂帘听政,简用贤良,廷议既属执中,邪说自必潜匿。倘将来亲政后,或有草茅新进,趋六年拜相捷径,以危言故事耸动宸聪,不幸稍一夷犹,则朝廷滋多事矣。仰恳皇太后将臣此摺,留之宫中。俟皇帝亲政,宣示廷臣世赏之由及臣寅畏本意,千秋万载,勿再更张。如有以治平、嘉靖之说进者,务目之为奸邪小人,立加屏斥。果蒙慈命严切,皇帝敢不钦遵,不但臣名节得以保全,而关乎君子小人消长之机者,实为至大且要。」

光绪十六年,亲爹死了。他弟弟载沣袭爵醇亲王。助力来了?嗯,才八岁。

光绪四岁继位,在宫里长大,并没有外臣的基础,几个老师无论立场如何,都是文官。至于左宗棠李鸿章都是与太后走的近,不会介入风险这么大的“家事”。其他满臣也是如此。帝党后党只是拥护倾向,并非军权的分割。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