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电影罪途3之正义规则观后感影评5篇

《罪途3之正义规则》观后感(1):世界无法一下子变好

电影也无法一下子就拍出神作。

如果想要讨论一个推理故事,可能就会在反复的找茬和被找茬中消磨了时间。现在的观众阅片无数,抱持着自己的经验与看法,很多时候片子只看到一半就开口闭口“套路”、“为反转而反转”,不痛不痒地就给一个故事盖章。

而我眼中的《罪途》,并不是一个推理炫技片。它只是一个抽丝剥茧展示人性的,真实得仿佛伸手就能碰到的,悲伤故事。

关于被践踏的幼小的生命与尊严的故事。

我和很多人一样,其实很害怕看这样的电影。几年前看《素媛》时,感动于父爱的伟大哭肿了眼,但往后却是,每每想到里面的一些关于犯人畜生的细节就会不寒而栗。

后来我就不敢再碰这类题材了。大家都提到的《熔炉》,我知道情节知道结局,甚至可以说出某些具体场景,但其实我没有完整看过,就是因为【不敢】。

那是远比灵异恐怖片更渗人的故事,它们是现实,是我们也许下一脚就会踏入的人间地狱。

这世上的污浊一直都存在。就算我们掩盖双眼,避而不见,世界也不会因此变得好一点。

《罪途》有一版的海报里,所有的角色都被捂住了嘴。是什么阻止了人们说真话?

有人觉得自身的名誉比他人的生死更重要,有人觉得集体的利益比个人的清白更重要,有人觉得错的是所有他人,与自己无关。

有胆怯,有冷漠,有自私,有无知。

通过多个角色的视角,将过去的拼图一一嵌入,很多人能猜对凶手,却不一定猜得准真相之后的真相。

十年前,那么多双眼睛目睹了一个稚嫩生命的凋零,却在各自的得失计算之间,任由真相沉没,任由罪恶生长。

只有悲痛的母亲陷入了不知该指向于谁的恨意之中,到头来最恨的只能是自己。

我也是做母亲的人,有自己心爱的女儿。

当我听到一个母亲说:但我不敢,我不敢去想……她是不是被……

立刻就鼻酸眼酸,胸闷得不行。

完全不行,即使是想象也开不了头,一丁点都不敢。

复仇是不是真的会有快感,我没经历过所以不知道。反正它也不是那个母亲、那个凶手真正的愿望。新的罪无法将过去的罪抵消,心伤的沟壑一旦被划刻,永难填平。

我的祈愿是从今往后永远不要再这样的悲剧,但也知道这不现实。

那么至少,我希望这个世界能对女孩子再温柔一些:

不要默认损害她们的那些事是正常的存在。不要认为一切都是她们自己的错,自己的命。

要努力让她们能安全安心地活着,并亲手掌握自己的尊严。

这个世界还不够好,也无法一下子变好。

但如果每个人都做自己能做的,把它向着光明推近一步,至少现在会比过去好,未来会比现在好。

编剧写下《罪途》这个故事,一个有水准又敬业的班底把它拍成了电影,这就是他们做到的这一步。

《罪途3之正义规则》观后感(2):一个让人难过的结局

老实说,第三集一定让许多人都大吃一惊。

除了惊讶于猜不出凶手,更多的,是为十年前发生的往事感到震惊和难以释怀。

上两集的罪人都已经洗脱嫌疑,新的一集,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剩下的几个人身上,但是编剧编织的逻辑网十分缜密,不到最后一点,谁也无法确定谁是真正的凶手。

周新雪在儿时那一段刻骨铭心的遭遇后,逐渐走向堕落,她吸毒、泡吧、混夜店,“坏女孩”的标配,她都学会了。也许她本质里就是一个“坏女孩”,在成年后能够对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时,走向了许多人不齿的那一条路。也许她只是抛弃了自己,面对自己肮脏的过去,生无可恋,她选择麻醉自己,遗忘过去。

无论是出于哪一种原因,或者是别的原因,她都是一个彻底的悲剧角色。

在童年时期遭受过巨大创伤的孩子,成年后很难拥有自己的健全人格。而且大多数的创伤,都是外力和外人造成的,孩子们无法选择。看到影片结束后“针对儿童的犯罪,是不容姑息的社会隐痛”的标语,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幼年时期是许多人世界观和价值观成熟的时期,是一个人建立自我人格的时期,这些还没有走向社会的青青绿草,提前遭受了成年人都难以忍受的侵犯和伤害,很难想象这对年幼的他们是多么大的冲击。

伤害是伴随人一辈子的,童年的伤害,会深深植根于个体人格中,在人生的每一个重要节点时,悄声无息地跑进大脑的潜意识里,唤醒沉睡的伤痛。

尽个体所能去保护孩子,是我们每个成年人应有的意识。

《罪途3之正义规则》观后感(3):不知道为什么看完以后我有点热血

《罪途》的第一部真的让我感到很惊艳,一部网大居然能做成这样,很值得我们去鼓励和扩散,我真希望我们能有越来越多这样的电影。

为什么说第一部让我很惊艳,因为刚开头火车遇到山体滑坡,停在了高桥上,两边都是悬崖,这样的一个雷雨夜,一辆火车上只有一位乘警和八位当年的当事人。

封闭的空间讲述一个凶杀案,我开始有种柯南的感觉,但配上小女孩的恐怖镜头,似乎又不止是凶杀案那么简单,到底是谁让他们八个人聚在一起,是人?还是其他?一位乘警到底能不能应对这起有八个当事人的凶杀案?

案件未知很迷茫,越看越觉得毛骨悚然,记者的描述缓缓道来,故事似乎并不简单,这八个当事人都与当年的一件事有关,抽丝剥茧,推理,侦察,这个雷雨夜注定是漫长的。

带着很多的疑问和探究到了第二部,真相已经慢慢浮出了水面。

让我震惊的已经不是案件的本身了,而是当年那个死去的小女孩,校园暴力,家庭暴力,幼童性侵,行贿,职业道德,出卖背叛。

八个人他们每个人的罪行,都在小女孩身上体现,十年后的今天,终于他们要为自己当年的罪行做出一个了结,可了结却不等于抹去。

第三部的剧情很明显比前两部弱了很多,也有种虎头蛇尾,四不像的感觉,可是这也无法否认这是一部好片子,它拍了我们没看过的没有明面重视过的,有多少暴力行为在进行,这个世界这片土地,还有多少幼童在遭受程度不一样的侮辱。

看完之后我每次都很庆幸,自己有个相对无伤害的童年,可是也许我忘了,我小时候或多或少也遭受过校园暴力,我也好像遇到过性骚扰,只不过我太幸运,我躲过了像徐囡囡和周新雪这样的厄运。

该引起社会的反思了,反对暴力欺凌,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明白,什么是性骚扰,什么地方不能碰,遇到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做,刻不容缓啊大家!

说回来电影,最后有点出乎意料的周新雪才是真正的凶手,但我在想,其实电影里面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深究,我想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也许是我想太多,但也只是对剧情一个分析。

整理了一下大家的思路,感觉这起案件不止周新雪一个凶手,因为电影里面太多镜头,显得过于刻意。

①女乘务员去男乘务员房间里拿东西,给特写的吉他,最后弹吉他的是周新雪;

②为什么王超十年前事情以后一直带着大豆酒和坚果;

③还有最诡异的是,火车上一直在餐厅作为审讯室,而后面一直趴着睡觉的女服务员淡定到不行;

④最后周新雪说害怕失去徐囡囡母亲,所以感觉她杀老赵还有一个原因是,老赵知道当年的事,周新雪也害了徐囡囡

⑤为什么韩家斌会包庇周新雪,他一开始认错人,真的那么简单吗

如果认真看,电影太多突兀的地方,感觉太多的伏笔了。

《罪途3之正义规则》观后感(4):说说《罪途》那些不合理的地方

一口气看了《罪途》这部国产三集片,我个人认为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有涉及总体背景设计的关键点,有涉及故事呈现的一些细节。

一、空荡荡的卧铺车厢

片中介绍是护工以学校的名义订了全部卧铺,又临时取消行程了。这可能么?每个人买车票都是有数量限制的,轻易就能买一列车的车票,那怎么规避票贩子?即使以学校名义包车,火车站不要和学校联系确定真实性么?铁老大铁老大,如果这么容易就被骗了导致几乎空车运行,还赚什么钱?而且火车开出来后,再没有人买卧铺票上车了?硬座旅客也从不到餐车吃饭(除了第一集开头两个看报纸的)?这种悬疑片,一方面要建立有限空间(路坏了,车停了),另一方面确保人员相对固定,我觉得后面这点设置说不通。

二、涉案旅客全部聚集在一起

这些人不是自己买票么?这么巧都挨着?护工是说想各种办法引诱众人上车,难道车票也帮忙买好了?人家《无人生还》是邀请众人去同一个小岛。这坐火车怎么设计?就算很巧票都挨着,下铺不是抽烟就是喝酒,上铺那个前法医被烟味烦的要死,打工妹被人骚扰,都不换个位置,哪怕为了舒服方便安静自在,都不去换个下铺?这么空的列车,非得要对号入座?我觉得这是为了凑在一起而凑在一起,不然嫌疑人就太好排除了。

三、列车里随便抽烟

一群严格遵守对号入座的旅客,却不能遵守禁止在车厢内部吸烟的规定?乘务员管都不管?我十几年前没少坐火车,抽烟的都是去车厢链接处,从来没看过这么多人明目张胆在车厢里抽烟,一根接一根。所以这也是为了烟里下药,很多人抽烟混淆视听而强行设置的桥段。

四、乘警和乘务员的人物设定

开头说乘警以前是刑警,那么为何他来做乘警?又为何出现在这列火车?没交待,难道又是巧合?再说这车的列车长呢?死了人这么大事,都不来看看?一男一女两个列车员,充当乘警助手,遇到命案嫌犯还在车上也不害怕,餐车的服务员就更厉害了,车厢里停了死尸跟没事人一样。难道这些乘务员都是傻大胆?最搞笑的是,男乘务员从来不弹吉他,却一直放吉他在车上,就是为了打工妹东窗事发前弹上一曲,这桥段真是僵硬啊。

五、学校主任老当益壮跳火车

外面下大雨,学校主任那么大岁数能跳出去,一通拍窗子,就为和前法医说话,然后还能自己跳回来,头发衣服不怕湿,不怕别人发现,呵呵,人家研究生记者知道写纸条交流,在学校经常抓学生传纸条的主任不知道,非得玩跳车。

六、处心积虑设计,义无反顾认罪

费尽心机设计,道具那么多,一直想迷惑视听,结果就因为乘警抓了些破绽,试探性说了些疑点,护工就认罪了,那个研究生因为心里内疚,也想顶罪。拜托,警察都没有实质证据啊,招供都凭良心发现啊?

七、车上好几个名侦探柯南

记者、研究生、前法医表现得都和柯南一样,明明是交待情况,却不停地分析推理,使劲忽悠乘警,检查尸体,搜寻证据,提供线索。现实中警察会让他们这样指手画脚?

八、乘警为何说通讯中断

乘警最后用对讲机和总部联系,说之前通讯中断,可是他明明用死者的手机接发了短信。这是bug,还是要体现乘警有私心,想自己搞清楚来龙去脉再报告?这么大的事自己顶着不报,不合理。

九、记者当年采访像人贩子

记者当年为了调查真相,在校门口拉小学生不放,像人贩子似的,门卫大爷干嘛去了?其他家长不管不顾?学生不找老师反映?

十、男生围殴女生,没听过

小学低年级见过男女生打架,稍微大点了到大学,没见过也没听过男生群殴女生,男生在学校长期靠暴力欺负女生的事也没听过,男生不耻于做这样的事吧,而且受害者常常被打的鼻青脸肿,学校会不知道?

十一、大豆过敏,大豆酿的酒也过敏?

我不懂,希望懂的人给我一个答案。

《罪途3之正义规则》观后感(5):作为加害者,你究竟能愧疚多久

五星仍然是鼓励分。

三部曲居然不在同一个页面里还得分开评论。那正好,就影片内容本身再补充一些想法吧。

之前提到过片中一些缄默的黑暗现实元素,但碍于是提前观影,不适合过多剧透。今天终于可以放开了聊——那么,我想特别说一说周新雪。

一出关于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的身份转换。

周新雪可能是整个故事中色彩最灰暗的角色。

教导主任、法医、记者,这些是“无法审判冷漠”的普通社会人,自私、谨慎、小心翼翼、不想犯错,却弥漫着最熟悉的令人憎恶的气息,那是你我之间都随处可见的丑陋。

王超、老赵、这是过分简单明了的“恶”,腥臭、焦黑、不知悔改、毫无觉悟,只想一把火将他们的存在彻底抹去,烧得干干净净。

秋红、韩家斌,这是极度脆弱而矛盾的灵魂。因为长久的愧疚,压抑着自我,必须去做些什么,对无辜的死者进行补偿,以平复内心深处辗转难休的噩梦——为此,不惜在违法犯纪的边缘试探穿越。但他们还没有想过去挑战那条最极端的不归之路。

但周新雪不一样。

虽然她也是受害者——比起被家暴的秋红,和无意中看到犯罪场面受到了心理影响(同样是一种未成年被害现象)的韩家斌,她遭受是长期的、持续的、变态的性侵伤害,其噩梦程度又远远超出本剧其他受害者无数倍。

但她最终杀人的动机,却并不是复仇——虽然她有一万个复仇的理由,但她人生中最接近复仇的一次举动,反而是十年前在小卖部的暗门前,把徐囡囡狠狠送进地狱的那一推。那是一种混杂着羡慕、逃避和怨怼的动力,嫉妒徐囡囡有可以投奔的母亲和乐观开朗的精神,自己却不能拥有。所以,这更像是一出针对侥幸逃过老赵魔爪又不可能来拯救自己的幸福女孩们的报复——而结局之残酷,也不是没有令她羞愧至今。

可她杀人的动机也并不是羞愧。

她的理由,竟然是爱。

对秋红的依赖、眷恋和占有欲,构成了她最终的杀人动力。

以爱为名的杀戮。你看,最终在周新雪的心里,那些血泪斑斑的耻辱和如影随形的内疚,都不如这一点重要。

所以说,从受害者转变为加害者的心态,根本不能以常理来测度。她的羞愧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深刻,怨恨也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沉重。

为什么???不是因为受到的伤害还不够。也不是因为背负的罪恶还不够。

而是因为——如果不把那些痛苦的情绪慢慢变轻缓,变淡薄,早在被长期欺辱的那段时光里,她就已经无法再活下去了。

你也许很难理解这一点,毕竟并不是每个受害者/加害者的事例都如此极端。

小学的时候,我有个特别仰慕的邻家小姐姐,和我同级不同班。但她很少愿意带着我玩,哪怕我像跟屁虫一样巴巴地在她身后讨好献媚。后来我渐渐心灰意冷时,她却主动示好,我非常惊喜,就听她的话去了她家——没想到等待着我的,是一场十几个女生悉心安排好的集体欺凌。她们在众目睽睽之下,把满桌的各色饮料轮流倒在了我头上。

后来小姐姐向我道歉说这件事她当时并不知情。我毫不犹豫地相信了她。然而一个月后,我从我俩共同的朋友口中得知,她是这场欺凌的发起人。

我再也没有跟在她后面讨好过。第二个学年,我和之前她的那些小跟班们关系交好,她却渐渐被所有人疏远。某次在公交车上偶遇,我们三个女孩看着坐在边座上的她,毫不犹豫地一起坐下,就在她身旁,硬生生把她从原本的位置上挤了出去。她哭得很伤心。晚上我妈妈听说了这件事,拉着我去她家道歉。

我望着她哭泣后脆弱无助的脸,认真思考着这件事的对与错。

我确实不该伙同其他人去对她反向施加欺凌——这是另一种软弱又卑劣的表现。那次之后,我的的确确再也没有做过任何类似的欺凌行为。我不需要变成她们那样的人。

但是我仔细回顾那个晚上,在我被妈妈催促着说出道歉词语的那一刻——我停下了。

我的确是做了错事的那个人。

可我丝毫不对她感到抱歉。

我也无法对她产生愧疚。

怎么会这样?

在“报复”情感形成的那一瞬间——我曾是如此坚定地认为,自己做的一切不必感到耻辱。

就连现在,我偶尔也忍不住会这么想。我停止对她的欺凌,不是因为感情上的补偿,而是道德准绳对我的鞭策,以及意识到自己并不需要像她一样恶毒来证明自己时,对她产生的怜悯。

这是我性格中阴暗的一面吗?或许吧。我无法做到那么高尚。但我可以做到自我约束。

我现在也并不想原谅那个女孩。更不需要她来原谅我——我们的关系其实也说不上“扯平”,只不过我在做过与她类似的行为后,意识到了当中的无聊无趣,而当年的伤害于我而言,也不再像是一种负担。它更像是一种警醒,提醒自己带眼识人,不要轻易被欺辱。

这证明了我是幸运的。

但周新雪就并没有那么幸运。

她受到的伤害是无法那么快就变得风轻云淡的——根本不可能。而她的报复行为来得那么随机,导致一场意外,直接杀死了一个完全无辜的牵连者。这是何等绝望的灭顶之灾。

作为曾经的受害者,在她转变为加害者的一瞬间,她心中必然也是千万遍狠狠地呐喊着——我做的事情有什么不对?我不过是以牙还牙而已!我在受伤的时候无人问津,那么换一个人来代替我的位置又有什么区别?我们不都是一样平等的女孩吗?

但良知不允许她有这种侥幸。罪孽和性侵的阴影,同时压在她的肩膀上。

如果想要活下去,只能麻醉心中的情感,让这两副重担渐渐变得仿佛不存在一般。所以她选择了一切可能的手段,用药物松懈精神,拼命地逃避——直到遇见了秋红。

爱原来是真的可以成为全新的寄托的。与秋红相比,对老赵的恨意,对囡囡的抱歉,愈发不名一文。那是过去,那都是过去。只有眼前的秋红,温柔耐心照顾她的秋红,是可以紧紧抓住的温暖。

所以当周新雪第二次选择成为加害者时,她的行为更决绝,更阴暗,更没有丝毫负担。

因为她在否定老赵时,不仅仅是在否定这个变态的恶魔,也一并否定了过去的自己——那是她想连同老赵一起永久抹杀掉的东西。耻辱的、自私的、犯下不可饶恕之罪的自己。

从欺凌中走出来的人,也许会留下深重的,不肯回忆的阴影,但很难会去这样决绝残忍地否定过去全部的自己。

所以周新雪并没有因为报复老赵得到丝毫的拯救,也不可能得到拯救——这才是,属于她的最大的悲剧。

她只能把所有希望都寄予秋红的身上。

《罪途》的故事里,有太多受害者与加害者一体的例子。在年少性启蒙时刻走偏了方向的韩家斌,因为女儿的死亡不择手段追寻真相的秋红,带着侥幸心态抹杀证据却因此被卷进舆论斗争的牺牲品刘惜之。但他们的一体两面性,都没有周新雪来得如此鲜明、残酷和绝望。

关于周新雪的真相是第三集的重头戏。很庆幸女演员撑住了这一幕的爆发力度。她爱,她恨,她逃避,她犹豫,她决绝。她最终释放了自己内心深处所有的阴暗面。一只拥有黑色翅膀的天使,背负了所有的原罪。

但是编剧这次比较慈悲,给了她一个略带温暖色调的回复,宛如母亲呢喃的关爱。

天使与恶魔本来就只有一线之隔。被害与加害之间,是那么窄小的一道鸿沟,轻轻就能跨越过去。因为身处其中的人对一切套路都已烂熟于心。

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将心中的恶魔狠狠压制在喉间,不给它一点出声嘶吼的机会。

因为这也是让自己拥有更多契机,迎来更多幸福的方法。

想起本作的编剧曾经向我们私下提起过,关于周新雪,原本还有一个更加冰冷的、看不见一丝光亮的、堕入完完整整黑洞的结局,因为某些心知肚明的原因,最终埋葬了它。

不知道那会是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之旅,还是一曲山穷水尽的罪恶挽歌?

大概取决于身为观众的你,心中那杆阴暗的天平会往哪边倾斜了。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