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电影阿德尔曼夫妇观后感影评5篇

《阿德尔曼夫妇》观后感(1):爱情的里面,可能是一切,可能什么都没有。

电影渐渐拉开序幕,我心想大概是另一个《我的国王》或者《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吧,万万没想到,这口糖吃下去到最后全变成了玻璃渣,如果前面的两部算糖掺着玻璃渣的话。

前两部电影让我怀疑是爱情的永恒性,而这部电影让我怀疑的是爱情本身存不存在,可以说结尾的那几分钟推翻了前面几百分钟的一切。电影开头,女主为了得到男主不择手段,泡他的朋友,泡他的兄弟,最后终于泡到了他。我心想,这个女人好可爱,就喜欢这种婊里婊气却又聪明绝顶、个性十足的调调。之后的就是一般套路,两人从彼此欣赏到对彼此疲惫,生了智障儿子又生了个女儿,男主不停地精神或者肉体出轨,女主为挽留男主牺牲自己,家也搬了,药也嗑了,中途还心灰意冷离开了一阵子,最后又一起私奔了(看上去不那么法国???)。到结尾之前,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他们先后蒙着眼睛,在悬崖边行走,这是对青春的回忆,也是对身边人的信任,“不管经历了什么,我都相信你”的信念,直到最后她看着男主坠落悬崖,我还是感动的,还是相信她是为他好。

然鹅,结尾对真相的揭露,让我不寒而栗。回想起来,从影片一开始,女主的一句独白就让我觉得很奇怪,她说这个男人很简单,这就是她想要的(不是原话)。我觉得奇怪是她用的这个形容词,放在那个语境,不太像是赞赏他性情单纯的意思。到最后我才明白,从这句开始,我就感受到一种操控感,一种她想要左右这个男人的感觉。从最后的揭露中,在这段爱情中(如果有的话),这个女人其实一直处于一种操控的位置,是她选择了他,也是她让他成为了他,甚至他的死亡乃至于他母亲的死亡都是由她决定的。男主真正不受她掌控的时间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他们搬了大房子,他几乎天天出差,那是她第一次失控;第二次是他们离婚,可就算是离婚,我觉得都有一种她是在惩罚他的感觉,结果他自己独立完成了一本书,这本书让她的位置不再那么隐秘,然后他们再次和好。可是很明显的,他一直很倚赖她,他的抱怨一直都是她不关注他了,她不对他感兴趣了,无论身体上还是精神上,更不用说她从一开始就承包了他的基本社会地位的建立。

他的一生,从遇上她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了。她引导了他的人生,在他人生的有限空间里肆意篡改,而且反过来,她的人生也好像成为了操控的一部分,最后看着他坠落的时候,她也很痛苦。这种操控给人一种不适感和幻灭感,因为我很怀疑操控是否能成为爱的基础。易受操控是否是一个值得欣赏的品质?如果不是互相欣赏,是什么让她爱上了他,那么的委曲求全,拼了命也要呆在她身边?还是爱情本来就说不清道不明,这两个人活该困在彼此的生命里?

《阿德尔曼夫妇》观后感(2):理想中的爱情和爱情电影

最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像是女主写就的自传小说,结构清晰,分为12章节,展现两人情感的不同阶段,稍有片段化之感。

前半部分略有些聒噪和无聊,两人在一起后开始渐入佳境。最喜欢后半段,男主失忆后将女主当成自己母亲并向其忏悔,两人走在第一次约会的山坡,男主恢复记忆想妻子表白,重玩当年的游戏,然后走向死亡。

有诸多着重刻画两人情感(两性关系)的爱情电影,如表现孤傲卓绝的老设计师与出身低微的乡下女孩之间跨越阶级与文化的《魅影缝匠》,如展现女艺术家坎坷的情感与创作经历,以及两者如何相互作用的《弗里达》,我更偏爱这部电影。虽然是两位法国文艺青年的爱情和人生,但也具有极强的普适性,像是凝聚了太多人共同生活经验与感悟的范本,因此也能引发很多人的共鸣。

爱情无非分为这几个阶段,相遇、相识、相知、相爱、相伴、相守。当然这是理想化的发展过程,很多爱情或许都走不到相伴相守的阶段就匆匆终结。爱情这一母题在文学与电影作品中反复出现,怎样才能做到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这部电影或许能提供部分参考。我认为好的爱情电影,首先必须对两人的性格进行精细的塑造,两人的情感变化必须有依据,例如两人差异的产生根源,人性挣扎的过程。其次,要有真实,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活细节。最后,要有导演自己对爱情的独特理解,这部电影中结尾处对爱情的阐释就极为精妙,顺便提一句,我很喜欢这个具有解构性的反转结尾了。

不知多少次想象中年时期的生活,尤其是爱情(或说家庭)状况,或许接触了太多中年危机的言论和电影,或是还是对人性的存有悲观的偏见,我对中年的爱情生活还是抱着恐惧和虚无的心态的。这部电影还算美好的呈现了爱情的各个阶段,尤其对两人中年时期差异产生,互相争取,走向分裂的过程的描画的十分打动我,当然较为完满的结局也给了我些许安慰。

不得不感叹电影之伟大魔力,不仅能雕刻时光,还能穿越时空,缝补缺憾。结尾处,女主说“多希望看到以前的你”,下一个镜头70多岁的耄耋老人就回归到了当年指点江山的文艺青年,现实时空老去的她和40多年前的他牵手相依,下一个镜头又是女主年轻时的明媚笑容,联系起两人这四十年走过的风风雨雨,在加上略显煽情的台词,在泪眼中婆娑中感受到了岁月和电影融合下的强大震撼力。

《阿德尔曼夫妇》观后感(3):另一个角度——你们看出了爱情,我却看出了大女主

都说是被爱情所感动,我承认这部片子的切入点就是爱情,但是隐隐感觉到这种爱情与《两小无猜》的那种纯粹的爱情完全不一样,我看到了一名独立女性完全掌控自己的一生的故事。

女主作为一名古典文学博士(未毕业),一开始就觉得男主单纯有趣,所以一见钟情。男主当时是什么样?颓废、烂醉、写的东西是一坨屎,而且第一夜因为烂醉而无法做爱。但女主喜欢。当男主醒来,发现“一位身长两米的女人坐在桌前修改我的文章”而且直接在上面画——是的太过强势。

随后女主穷追不舍,包括追到了男主家里。

在见父母前一天,男主求婚,女主让他放弃情人。这个时候女主的气定神闲,让我想到,这是她完全能够掌控的局面,她知道男主一定会为了她放弃娇小可人的红发情人。

后来女主帮忙写作而不曝光,是不是纯粹因为爱情,纯粹不忍心看男主抓耳挠腮无法入眠?是不是也有一点想彰显自己的能力呢?后来帮忙越来越多,在男主痴呆以后甚至骗男主这是你落在厨房的,是你自己写完的你忘了。甚至在男主死后,也用他的名字创作。我觉得发展到这一步,真的不是因为爱情了,是女主的游戏,是一个聪明至极的女人想要利用一个男性名字来表达创作欲的游戏。她才不在乎老公,不在乎读者,不在乎名利。她只是想要表达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

再来看男主在女主再婚以后去找他,她一直浅笑盈盈。她似乎是在等着这一刻——她知道男主一定会来,他离不开他。他对她,有爱慕,有温情,有欣赏,有敬畏,有恐惧。

女主在痴呆儿子死后毫不难过,在离开两任丈夫时毫不犹豫,在嘲笑自己女儿无能时毫不留情。这是一名完全独立的女人,真正为自己而活的女人。

是深爱还是控制?是自卑还是受虐狂?是深藏功与名还是让对方承担了名利的风险?也许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看。

当然不是黑,我是十分欣赏这样的人设的。多酷啊!

《阿德尔曼夫妇》观后感(4):得罪你们一下,我想骂一骂《阿德尔曼夫妇》

最近看的电影里这是我认为最被豆瓣用户overrated的一部。烂番茄上甚至没有影评人评分,不知道怎么突然口碑就在国内被吹爆了,什么“跟它相比《魅影缝匠》就是一坨屎”啦,“媲美伯格曼哈内克伍迪艾伦”啦,“跟《重庆森林》《甜蜜蜜》一个分数档次啦”……

好吧,你们接着吹,本PTA和墨镜王粉丝先出去呕呕。

虽然并没有看过非常多伍迪艾伦的作品,但是《阿德尔曼夫妇》对小老头电影里知识分子情侣形象的照搬真是太太太太太明显了(一闪而过的电影院镜头里你还可以发现小老头的名字写在招牌上),男主外强中干、对于在女性面前维护自尊和权威有强烈需求,女主有自己不可动摇的审美趣味,才华也胜过丈夫(与《安妮霍尔》不同的是,安妮霍尔的审美最开始是被男人培养起来的,而莎拉一开始就是高知女性)。话痨喜剧的表现形式也是如出一辙,台词啰嗦加上法语配音非常糟糕,听起来比伍迪艾伦更加头痛。要不是最后把《爱》《求闲者》的剧情复制粘帖过来,该片整个就是劣化版的《安妮霍尔》+《婚姻生活》。但是伍迪艾伦的电影里这些被他讽刺嘲笑(更多是一种自嘲)的角色们总归是有仔细刻画塑造,后期也有一定成长,《阿》的两位把伍迪艾伦作品里角色的设定照搬过来后,就根本没有再去仔细塑造这两个角色,设定之外一副面目模糊的形象。人物行为和心理的转变也没有交代任何动机,没有任何过渡,比如早年还是对仆人不能上桌表示反对的女权主义者莎拉在丈夫成名后突然就180度转弯成了庸俗的中产阶级刻板印象式角色,还招了好几个黑人做仆人,然而在丈夫把她摁在餐桌上艹了一回以示惩罚之后她又神奇的变回来啦,没有一点点防备。经历了这么多事,角色只是跟着按时间顺序罗列的事件按照编剧的指示按部就班地出轨又和好,并没有剖析作为这部影片里的知识分子夫妇情感上经历了怎样的地震,“他们人到中年,到了发生激情退潮怒而分手的时候了,然后下一章。”

至于深刻,除了看到男女主报菜名一般把作家哲学家的名字罗列了一遍,就是比报菜名更加无聊的婚姻家庭鸡毛蒜皮流水账,所反映的问题在天涯八卦和XX吐槽君上看的还少吗。把他们作家和古典艺术博士的身份换成工薪族,换成俩瘾君子,难道他们婚姻会出现的问题就有差吗?没有,无非是激情退去孩子教育和出轨那些破事,身份是知识分子只是方便报菜名抖机灵。然而在法国这么重视哲学教育的国家报菜名真是太肤浅了,《将来的事》里纳塔莉母亲的葬礼上旁白是帕斯卡的《思想录》,引用的内容与纳塔莉当下的处境完美的结合起来,十分隽永。《阿》的古典艺术博士要掉书袋,天天早餐非要拉着老公谈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差最差也得来两段吧?没有,就是报人名体现我读过书。请问你是在知乎修的古典艺术博士吗?

至于这片和《魅影缝匠》的关系?我很负责的告诉你,没有。即使不谈和《蝴蝶梦》之间有千丝万缕联系的《魅影缝匠》那种古典主义的惊悚爱情和《阿》所展现的庸俗日常婚姻图景毫不相干,《魅影缝匠》里描绘一个极度自负孤高也极富才华的人在遇到一个与他情感上(而非才华)能相互抗衡的人之后,如何在爱里破碎又重塑自我,是十分细腻和深刻的,而《阿》从头到尾都是在拼凑冲突,拼凑转折,罗列问题,却没有对于其中任何一个点进行深入探讨,不知道得出“和《阿》比魅影缝匠就是一坨屎”结论的那位是不是因为《阿》肤浅的太好理解了,而PTA对他实在太晦涩了(但其实这已经是PTA最简单的一个剧本)。蘑菇下毒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但是不少人死揪着下毒不放认为是狗血虐恋爱情片,好吧,whatever。PTA一贯喜欢体现边缘人的边缘情感体验,喜欢主流浪漫爱情八股文的观众还是不要去他动辄两个半小时的电影里受罪了。

为什么为了一部我打了两星的片子说了一堆?是觉得奇怪吧,伯格曼伍迪艾伦珠玉在前它何德何能好于97%的爱情片。看到这么多人五星吹捧,不禁又想起《将来的事》里纳塔莉看到她十分钟爱的学生写的书评感到痛心疾首:“多年不见,你怎么堕落到看起齐泽克了??!!”

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阿德尔曼夫妇》观后感(5):这是我的秘密

假如让我们回顾一生,去讲述自己的爱人。

像维克托说的那样“我感觉我是一个犹太人”,“阿德尔曼”的姓氏像注定一样被加在了维克托身上,就像两人的爱情虽然从相识到最后维克托的“离去”,都经历着仿佛所有情侣遇到的那样——分手、复合——或许已然成了情侣间的常态,但电影中仿佛讲述的是命运安排了两人终将在一起,不论这里面充斥着怀疑与“谎言”。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