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李静睿北方大道读后感6篇

《北方大道》读后感(1):吐出虚幻的草莓

作者笔力足够,这八个小故事,有几个看似散,好似掺杂了些情绪的流水账,可贵的是读完之后会发现,它们自有其精神内核。

《北方大道》

同名短篇,也是八篇作品里最值得力荐的一篇。基本会看这本书的人都会明白其中背景指向。主角林立成二十几年来的遭遇,是由切实的低谷冲上了一个虚幻的高峰,最终重重掉下。在谷底又见识了一回海市蜃楼。但这可悲吗?不,与其在买完Tiffany的小指环相定终身之后才醒悟的懊丧绝望,不如吐掉那颗生活用来安慰你的草莓。这篇小说的结尾给我带来的通感体验,几乎和《围城》的结尾相当,小说写出了电影的感觉。

《AI》

“就是这样,什么都没有改变,癌没有改变什么,爱也没有。”当代婚姻主题的小故事,同床异梦的典型,但你不能说爱不存在,这是真正的悲剧点。

《盐井风筝》

也是力荐的一篇。英文是“Twin lives”;故事讲得很有水准,没注意到英文名的可能会觉得故事主要讲的是关静委托主角的杀人案调查;看到最后,悚然明白,林凌与叶敏敏恰恰是极端版本的主角与关静,“我不想她搬”,主角怎么会不明白呢?这是当代大都市女人之间坚强又脆弱友情的一种,好似勒夏特列原理,微妙的平衡反而比敞开心扉更能维持友谊。

《柠檬裙子》

这篇在短评里也说了,剧情的大套子很陈旧,但绝不是一无是处。在这里就想谈谈作者的细腻笔触,所有的剧情伏笔、反转细节,都隐藏在对生活琐事的描写中,自然、舒服,结局不令人惊讶,倒也不反感。

《椰树长影》

这篇的结局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反高潮式的反转。至少在我看来,总以为那个小布包中隐藏着上一辈人艰辛浪漫的命运故事,读到结尾,让人浑身泛凉;白墨轩与林三民,真正是“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颇为喜欢的一篇。

《沙河涨水》

这篇有点无感,不谈了。

《永生》

有点创意的故事,突然有一天世界上有了“永生”药剂,你会不会打呢?下定决心放弃生育权的主角却又因“永生”药剂的失效意外怀了孕。其中黑色幽默也惹人发笑,永生之后,房子还是只有七十年;值得欣慰的是,“永生”药剂带来的乌龙会让主角发了一笔“横财”,而不是让主角直接消失。最后一切尘埃落定,但一切都已变得不同,不论是数字变大的银行账户,还是婚姻中两人的感情。脑洞不用开的很精细,应该精细的是脑洞式科技所带来得伦理难题。

《我和你只有这四个夜晚》

也是值得力荐的一篇,算得上有始有终。

全书描绘了很多段婚姻,我单独喜欢萧孟和林奕的爱。爱到最后也无趣,也没有激情了呀。可是“我们并不属于‘都是这样’。哪怕我们今天分手,哪怕我们热烈讨论分手费,我们也和所有人不一样”。

这篇小说里,另有我很中意,很戳中人心的一条线。你有没有突然自杀的朋友?故事里的萧孟和汪染时隔多年仍在耿耿于怀,即将去留学、前途一片光明的他究竟为什么要自杀呢?结局也没有个特别明确的答案,这不是日本的社会派推理,不会给出一个答案;酷似塞林格《九故事》里的《香蕉鱼》,生活里多得是无理可诉的自我了结,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多年后朋友深夜的呓语,“我靠,神经病、、、、、、我早看出来了,那是个神经病、、、、、、”

给了四星,因为个人认为对短篇小说集还是应该有点要求,一半的五星作品无法将整本书提到五星的水准。但你问我这八篇是不是都值得一读?答案是必然的。

《北方大道》读后感(2):人世间,谁活着不是一场炼狱呢

大学毕业后第一次高中聚会,我的朋友曾和我说过一句话,到现在我记得还很清楚:他说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一小部分比较幸运的人,有谁不是生活在炼狱里?看完这本《北方大道》更加让我坚信这一点,命运就像是车轮,而我们,还有书中的角色,就像是蚂蚁,不是挣扎不过,而是弱小到根本不会想去反抗。

从第一个故事,主人公林立成从拧水龙头的噩梦中醒来,故事就一路朝着丧之路疾驰。在异国蹉跎岁月的高材生,妻子患病与情人纠缠不清的上班族,离异后生活步步堕落的女律师,困在过去的医生以及将就生活着的他的妻子,面临拆迁马上要失去营生的豆花妹还有那个得到她却没有帮助她的姐夫,每一个角色都在生活中随波逐流地浮沉。有的人也曾心存美好,最终被时代被现实抹去了生气,最终活成林立成口中的那般:没有几个人过着想象中的生活,本以为过不下去了,可还是在过着,没被饿死,那就这么过一天算一天。书中还有未来设定的故事,已经选择舍弃生育能力来获取永生的男女,却意外有了孩子,但新生命终究也没有撼动生活的轨迹。每个人,都长着翅膀,可是丧失扇动翅膀去飞翔的能力,只剩下漫无目的的漂浮。

而且,在这种故事中,性往往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生活越是沉沦,人类最根本的欲望越是占据上风,因为可以约束之的自尊不复存在,每一次赤裸裸的身体交缠就是每个角色的葬礼。

年少成名的作者李静睿,人们口中标准的文艺女青年。可能正是得益于女性细腻的心思与对文学的早早接触,让她能够更加留意生活的点点滴滴。因为作品中那读后让人不禁感慨“这就是徒劳遗憾的生活啊”的真实感,绝不是靠纸面上的学习可以办到,而是对生活的积累融入文字中,深入到社会的浮光掠影当中去历劫,历经犹豫、挣扎、绝望与麻木。

人的一生注定是与苦难为伴,尤其现在的世界,人争不过天地,更过不了自己那一关,不可避免要一直沉沦下去。但,最后一个故事,当“我”心急如焚地去寻找最后一个夜晚,当“我”庆幸自己不是一只猪的时候,“我”还有书外的我们都知道,自己还活着,拿出一点点去追寻的勇气,哪怕结局未知,至少,改变或许,真的可能会发生呢?

《北方大道》读后感(3):小确丧时代

这几年我开始养成不对公共事件发表意见的习惯。开始养猫,烘焙,种花种草,还是和以前一样爱读点文学书,也开始翻看严肃八卦,好让自己跟得上周围追剧看综艺的话题。就像居住到深海里头一样,尽可能不发出声音。我以为,这种生活总归是安全的。

刚到北京那会,去跑有名的北马,从广场出发,路过中南海,经过木 樨地的时候我回头看了一眼,如果不是黯旧的地铁站牌的存在,我大概也不认得这里。和大部分的北京城区一样,那里灰暗、破败,天桥马路上都是北方城市独有的脏污感觉。这是我不喜欢北京的原因之一,这个城市好像没有过去,四合院里的合欢树,灰色瓦檐上的白雪,星星的弹孔里流出的黎明,昆明湖上又大又圆的落日,总让人疑心是否确凿存在过。

五年前大学临毕业的时候来过北京,去万圣书园,去听各种沙龙讲座,在深夜的胡同里穿行,找到一片营业到凌晨的烤串摊,喝冰冻啤酒,微醺的时候我们终于忘记白天反复讨论的各种议题,有人问,“这个国家会好吗?”,有人掉眼泪。后来我很久也不愿意回忆这些,想起来觉得有点难堪,不知道是为那时,还是为现在。

两年前我到北京工作,刚开始住在靠近通州的地方,一大早起来挤地铁去通勤。一张张麻木的脸挨得很近,车厢里无法移动,难以呼吸。下班的时候,人们的神色变得稍微鲜活了一些,会容易焦躁地推揉,列车开着开着到了地面,一大片灰蒙蒙的天空压上来。其实每个人对回家也谈不上有多少欢欣或憧憬,每个人看上去都很疲惫,但这就是生活,到点了要上车,把所有财物让安检员扫视一遍,到点了要下车,走向那一大片明明灭灭的灯火。

如果要概括现时的北京生活,大概是“小确丧”。我总疑心这个词是从北京开始被发明出来的,人到中年,在北京还没买房,等于没有任何希望。当然,买了房也不见得就怎么样,户口,昂贵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出国,自然还有每年末都躲不开的重度雾霾。每个人都灰心丧气的,也有的人跟打了鸡血一样上蹿下跳,大家都不晓得怎么办,先捞一笔总是没错的罢。这是大多数人的丧气。

对知识分子而言,这份丧感又有点不一样。在某一个节点,你以为尽管一切艰难,但以为自己是西西弗斯,推着沉重的石头上坡,负有使命,但直到某个瞬间,你才突然发现,原来上坡路和下坡路是同一条路。石头还没推上去,就已经猛烈滚落。有时我会突然想起五年前深夜的那个问题,答案大概是不会了。

这两天读阿花的新书《北方大道》,这种丧感愈发强烈。读完全本,我才突然想到一个词,“幻灭”。就像是从宿醉中醒来的,全身灌了铅般的无力,清醒的、头痛欲裂的感觉,内心又有一个声音:都无所谓了。最激烈的反抗,无非是像林立成那样的,“把杯子扔上墙壁,玻璃千万片碎开,血一样颜色的液体渐渐渗进墙壁。他又看见自己打开房门走出宾馆,一口吐出那半个在嘴里转来转去的草莓,同样是血一样颜色,只是里面混着一点固体,就像打得零零散散的肉”’。又或者是像《AI》里头的,索性懒得抵抗,男记者去互联网公司混个中层,女记者去企业混个PR,后来所有的媒体人聚在一起,四分之三的老板是马云,四分之一还在努力让自己的老板变成马云。

这本集子里,我更偏爱头两篇多一些,这种丧感忠实地记载了一个时代:既失却了过去,也看不到未来。但我们总不能一直难堪地悬空着,那么只好在物欲中一路沉沦吧。

我要做远方短暂的儿子,和物质的忠诚情人。

秋已来临,没有丝毫的温情与宽恕,秋已来临。

《北方大道》读后感(4):故事依然会有人讲下去

整个三月,只读了李静睿的那本《北方大道》。

这本书很好读,甚至在写这篇读后感之前,又迅速翻了一遍《盐井风筝》,如果不是最后那个拖拖拉拉的故事,我大概会给它打五星。

很久没看中生代这批作家的小说集,去年一整年都在看些稀奇古怪的书,日本的妖怪或者南美的巫术,中产的生活离我很远,李静睿写起来驾轻就熟,这本来也是她的生活,从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做了八年法律记者,在自贡、北京、纽约和东京都有或长或短地停留过,丈夫是有名的”公知“,她在微博上很活跃,发书评或者猫的照片,有人赞美也有人不那么喜欢。

这两年,在国内一些文学颁奖典礼上能频繁看到她的名字,我也是先关注了她的微博,才买了她的书。除了简介,对于作者没有什么了解,我也认为,其实把作品和作者分离去看,才能更客观。

她的文字像一阵凌厉的风,除去那些讲男男女女的缠绵故事,她写同性之间悄然却强烈的嫉妒、自我艰难的探索和自处以及那些单纯用以烘托故事的背景风光,笔触都是极为老练的。

国内女作家,除了严歌苓,鲜少有人写海外生活写得很好,严歌苓的海外生活总是藏着一些激烈的抗争,不管是为了拿绿卡跟意大利老头结婚的保姆小渔,还是急速穿行在芝加哥大街上被黑人尾随的贫穷女学生,她热爱写那些夹缝或底层的人,像她有本书的名字——寄居者,每一个人物都边缘而荒凉,带着一股冷飕飕又硬邦邦的意味。

李静睿笔下的海外生活越过了那种窘境,虽然《北方大道》里的流亡学者还是住在纽约的法拉盛(纽约亚洲裔移民聚集地),过一条街就是韩国城,但依然不妨碍他和旧友吃饭时付20%的小费。李静睿好几篇小说里,男主人公都习惯支付20%小费,也不知是过去生活留下的痕迹,还是故意而为之。

那些主人公们在海外生活时没有什么文化隔阂难以适应,有的只是悄无声息的孤独和表面平静下的波涛汹涌,这来源可能是童年的一只鸽子,也可能是少年时一场凶猛的谋杀或游行,不过无论是谋杀还是游行,肯定都是在国内发生的。

她写男女情事不太动人,像一个幌子,那下面一定还藏着别的什么东西,可能是欲言又止的中年危机,或者别的什么。在有关她的书评里,”中年危机“是被提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她在采访里说自己“总觉得可能过完了一生中最好的日子”,采访者不解,问她为什么,她回答,“情感生活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更大的恐惧是我们自己没有变化的时候,外部发生变化,你们明明一直牵着手,突然有人手起刀落,把中间连接的部分砍断了。”

采访中这段话,她说的是自己,其实也可以作为她故事的注脚,这本书里讲述的很多故事都是如此,他们明明一直牵着手,突然有人手起刀落,这拿刀的,可能是一个变革的大时代,可能是漫长无聊的岁月,可能是一场藏匿着的凶杀案、、、它们扮演着砍断连接的角色,让这些故事徒然间,充满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你无法判断它们到底是时代中的爱情倒影,还是爱情里的时代倒影。

但显然,这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是不同的,时代这样沉重的红色幕布在张爱玲的笔下只是背景,是成就传奇爱情故事的一层铺垫,男女之间在爱情中的私心和不纯粹,以及那一瞬间的真心,是她最想表达的。

而李静睿的《北方大道》或者《椰树长影》,不管是写那场敏感的运动还是国共内战的旧时代,都如她序言里所说,是“历史和人心的混合产物”,爱情在这里面变得稀薄,人物在最后自然没能达成和解,天知道该怎么办,也许天知道。

于是流亡学者和三十年未见的旧情人吃完牛排付了小费,在一种沟通失效、理解溃败的必然中,独自走回法拉盛,窗户对面的犹太人已经拉上了法兰绒窗帘,黑色消防通道彻底安静下来,学者叫来漂亮的小妓女,故事也就结束了。

相比之下,我最喜欢的还是《盐井风筝》,相比较男女之事,女人之间的友谊是另一种情感,彼此同情却万分敏感,能够共鸣却又相互攀比,在这种相对静态的感情里,有人撕开一道口子,在一个平常的下午,把即将再嫁的闺蜜推进一口废盐井,没人知道她是一瞬间燃起了妒火,还是真的无意而为之,即便是小说里作为女律师的“我”,也没有问那个女嫌疑犯,她只是慢慢描写看守所外池塘里翻着肚皮的黑鱼和那个无休止的炎热夏天。

这篇小说中景色风物的描写比其他任何一篇都好,不管是将落雨的黄昏,风打落了几朵夹竹桃,还是蝉鸣持久的夏日中午,每一个轻微的景象都贴合故事和人物,像是从那些人嘴巴里飞出来的黑鸟,站在树枝上,唱着和他们心思一致的暗语。

女人之间关系亲密的象征是在一起讨论男人,故事里的女律师在为那个女嫌疑犯解决她和闺蜜之间的生死问题时,她和自己的闺蜜也撞上了另一种困境,当她开口问闺蜜这些年有没有遇过什么人,坐在她旁边的闺蜜,嘴唇轻轻动了动,将要说的话吞进去。

“如果我想和一个人有清晰透明的关系,关静是我唯一的希望。”

可闺蜜在沉默片刻之后,轻飘飘地说,“什么什么人?当然没有。”

这是一种软性的疏离和拒绝,女人之间总是这样渐行渐远的,甚至没有任何具体原因,故事的结尾她们看起来依然是一对好朋友,相约一起上戏楼看了一场川剧变脸,在走进戏院之前,她看到了一只蝴蝶风筝断了线,飘飘摇摇地跌落了下来。

这本书让我回到了少年时看《布老虎青春文学》这类杂志的时光,那时觉得有小说看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可以捧着书躺在床上消磨掉一整个晚上,我还记得那书里有些名字,到如今依然活跃,他们还在写,还在讲故事,这杂志好像早就停了,可是故事依然会有人讲下去。

文 明星辰

关于吹手

收集世界上的

怪人 边缘人 异形者

这些歪歪扭扭的苹果比较甜

《北方大道》读后感(5):《北方大道》:国内国外,中年世界

文/吴情

文学作品多写青年世界。不难理解,青春期时的困惑和迷茫,性欲不易得到满足,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而一时找不到方向,等等,任何敏锐细节都可能成就优秀的诗篇、小说。不过,认真说来,中年世界,在文学作品中其实也不少见,毕竟,王子和公主幸福地在一起之后,还有家庭生活需要经营——尽管很少有人乐意看到他们因为现实生活的琐碎逐渐离心离德。

在笔者个人的阅读史中,李静睿是个陌生的名字。但读完《北方大道》,立刻对这位陌生的作者产生了兴趣——准确说来,是对作者的其他作品,而不是对作者的个人生平产生了兴趣,甚至,可以说是喜爱。八个短篇小说,各有各的微妙,彼此之间很少出现重复,无论是题材,还是具体的情节、人物形象。不过,贯穿这些小说中的,也有一致性,即作者对中年人情感世界的独特视角。人到中年,究竟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中年人。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经济状况、情感世界,任一方面都可能存在差异,而即便是小小的差异,有时也会产生云泥之别,碰撞出来的故事,因而万千。《北方大道》收录了八个短篇小说,写的人,却远远不止八个、八种。他们之中,既有海外求学、经济窘迫的林立成(《北方大道》),婚内出轨但却无所谓、和妻子相互尊重但生活寡淡、无法改变命运轨迹的“我”(《AI》),中年离婚的离婚案律师(《盐井风筝》),又有在美国意外找到完美丈夫的公司前台(《柠檬裙子》),年轻时一别再未相见的夫妻,“我奶奶”和林中柠(后改名林三民,《椰树长影》),还有为留住事业宁愿牺牲自己身体的白点点(《沙河涨水》,以失去生育能力换取永生、但却遭遇了意外情况的叶萧萧(《永生》,以及曾为爱迷醉后又因爱离散的萧孟(《我和你只有这四个夜晚》)。

尽管现代主义文学以来,很多中国作家效法威廉·福克纳,专写一块邮票大小的地方,但是,李静睿的小说并非如此,中国北京、南京、上海、美国纽约、日本东京,都是人物活动的范围——出差、出国又归来、因工作转移住所等等,也是故事发展、转折、甚至高潮的所在。因人物活动范围的流动带来的故事的变迁、情感的转移,构成《北方大道》中很多篇小说的重要部分。在流动频繁的当下,有什么可以留下?是曾经的感情、诺言?还是现实的性爱、婚姻、友谊?

国内也好,国外也罢,中年人的情感世界,其实大同小异。早已经历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阶段,却离最终的“看山依旧是山,看水依旧是水”这一阶段,存在些许差距。这些中年人,对事物不再抱有太多幻想,“癌没有改变什么,爱也没有”(《AI》),他们软弱、无助(《沙河涨水》,有时却也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尽管带有些虚荣的成分(《北方大道》)。他们对性的态度没那么严格,却也知道性能带来什么、不能带来什么(《永生》、《我和你只有这四个夜晚》),漫长而又短暂的生活意味着什么(《永生》)。

笔者没有读过李静睿其他小说,但根据简介,作者已出版《小城故事》、《愿你的道路漫长》、《小镇姑娘》和《微小的命运》等作,或许,在多年的写作中,到《北方大道》,作者本人,也经历了自我非断裂的精神成长。在《北方大道》的序言“时代的反义词”中,作者写道,“大概用了十年时间,我从一个正常意义上的文艺女青年,变成今天的自己,这种转变并不快乐,却已不可撤销,如同混沌初开之后,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我知晓明暗,辨析善恶。”如无特殊情况,从青年成长为中年,不可避免,只是流变之中,共有几人能避免中年黑洞?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北方大道》读后感(6):从想打三颗星,读到觉得值得四颗星

与其说是写书评,不如说是写一种感受吧。

在正式开始读书之前,从目录和序言就知道,这是一篇一篇中短篇的小说。

知道作者写的是发生在几个城市的故事。

自己好久没有看小说了,有点摆不好心态。

看前几个故事的时候,字都看懂了,故事情节都看懂了,但是不懂为什么要这样写,不懂这样看完之后看的是个什么故事。

纽约是作者着墨比较多的一个城市。刚巧,读完《北方大道》之后,我紧接着就开始读《纽约无人是客》。在《纽约无人是客》里,看到了美国各个年代的历史事件,改革开放之后较早一批留学生出国时的社会环境,刚好和《北方大道》里关于纽约的故事互为补充,对发生在纽约的故事又多了几分理解。

我突然想到,也许我并不会做出像各篇故事里主人公一样的选择,所以我不理解,觉得没读懂。可其实我根本不需要去“读懂”。因为有别人、有很多人会有这样的选择。作者只是呈现出了社会众生相中的一部分。不需要“读懂”,只需要跟着作者的故事走,知道这也是一种生活状态,的的确确有人这样生活、这样苦恼。四个城市的一幅幅众生相。

写得切入生活的琐碎,但是不会令人生厌,反而引人走入这一波波情绪和一处处生活的漩涡中。

书的装帧、重量都刚好,能很好地摊开,拿在手里很舒服。

适合午后或深夜,悄然开始一段说不好是魔幻还是真实的人生旅程。

也许还有片刻,会戳到自己。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