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圣地亚哥·帕哈雷斯螺旋之谜读后感6篇

《螺旋之谜》读后感(1):寻找托马斯

这一本《螺旋之谜》,围绕着一本名为《螺旋之谜》的待完结小说展开,显然,现实生活中的《螺旋之谜》并没有书里描绘的那本一样风靡全球,引人入胜,但跟着作者的思维走,进入的却是一个从前不曾接触过的世界。

开头的一部分和后面似乎没有太多关联,但实则在为后面做铺垫。可汗出版社的编辑戴维大老远从马德里飞到里斯本帮助莱奥、巴埃拉——这个和他合作了七年的畅销书作家——走出创作瓶颈期,事实证明,他做到了,这件事也为他进一步赢得了老板的信任,从而有了后面老板派他去乡下小镇布雷达戈斯寻找风靡全球的畅销书《螺旋之谜》的作者托马斯、莫德的故事。期间插入了他和他的妻子西尔维亚之间存在的一些分歧和矛盾——关于要不要小孩子,而这个小矛盾又成为了促使他接受老板这一任务的原动力,他没有足够的钱给小孩和妻子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而接受任务并完成任务,可以让他升职加薪,经济有了保障,一切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他欺骗了妻子,借着旅行的名义去寻找托马斯、莫德。故事就在这个位于比利牛斯山阿兰山谷,不到四百人的小村庄里慢慢展开。

1、“右手有六根手指”

2、“一台奥林匹亚SG 3S/33打字机”

3、“理想主义者,有修养,思维清晰,懂得随机应变,有天分,聪明,为他人着想,罗嗦,想象力惊人”

4、“左撇子”

这是通过《螺旋之谜》的手稿能够判断出来的极其有用的几样信息。尤其是第一条“右手有六根手指”和最后一条“左撇子”。这是一般人没有的特征,六根手指且左撇子,在一个不到四百人的村庄里面,显然是极小概率事件,而这又是跟人接触很容易发现的两样特征。至于其他两样信息,一是既理想主义者又聪明的人有很多,且没有一个很好的判断标准,不好确定;另一个是打字机一般在人家家里,除非入室寻找,否则很难找到。所以把希望寄托在寻找六指左撇子的人身上,显然更有胜算,好在那里人少,寻找起来也不难。相信戴维也是这样想的,不然怎么会因为一心跟踪六指厨师,受了这样多的罪呢。

是的,他来到村庄,找到了一个右手有六根手指的人,跟踪他,爬树观察,摔下来,被驱赶,很倒霉不是?他寄希望于此,直到遇见第二个六指人,第三个六指人,第四个六指人……好多个六指人!他懵了,啊哈?逗我玩儿呢?哈哈!其实这个村子因为祖上有六指人,一代一代遗传下来,也便有了这许多六指人,于是,这一条线断了。

期间西尔维亚知道了他来这里的真正目的,收拾行李离开。他继续留在这里,因为寻人的种种荒唐事,被村里的人错当成疯子,除了一开始来这里就认识的埃斯特,以及单亲妈妈安赫拉。埃斯特热心肠,爱讲故事又睿智幽默,你就没有想过他就是托马斯?从这个人物一出现就自带光环好吗!柯南式的推理,精彩绝伦的冒险故事,这么与众不同的人,怎么就能完全忽视掉呢!这里有一个小转折,是动摇了我的猜测的,就是当戴维很认真地问埃斯特他是不是托马斯时,托马斯认真的回答“我不是”。此时他妻子的生命已经将近枯竭,他也不存在隐瞒了。

《螺旋之谜》的作者,埃斯特无疑,只是这本书是他送给妻子的礼物,妻子帮他寄到了出版社,没想到畅销全球,但是妻子没有告诉他,让他安心写作,所以面对戴维的询问,他也没有说谎。对了,他的妻子的右手,有六根手指。

在故事主线中还穿插了一个青年戒毒成功并收获美满爱情的故事,从沉睡中苏醒不易,从堕落中爬出来更是艰难,说着是《螺旋之谜》的神奇功劳,其实也是自己的信念。相对于寻找托马斯的故事,这一部分更让我动容。

最后的最后,埃斯特送别了妻子,去游历四方。戴维拿到《螺旋之谜》完结篇的书稿,回到马德里,升了职,加了薪,寻求到西尔维亚的原谅,当然,在小镇上和安赫拉的那一吻,只是意外的情愫。

《螺旋之谜》读后感(2):及格的处女作

爱书之人通常遇到有关书籍的作品都不愿意错过,正如当初选择《螺旋之谜》的原因是想看看这部带有浓郁悬疑色彩的小说究竟能把“人与书的相遇”演绎到何等精彩境地。当然,这是一种冒险行为,近30万字的作品,近400页的阅读,多少是需要耗费一些时间和精力。

圣地亚哥·帕哈雷斯,一位来自西班牙的年轻作家,出生于马德里,毕业于计算机工程专业。正如小说中那个直到一半才出现的毫不起眼的雷克纳,他把自己隐藏得很深。而《螺旋之谜》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开篇抛下的谜题:托马斯·莫德究竟是谁,编辑戴维临危受命后能不能尽快找到这位隐藏的大师,让他交出作品的最后一部。

落魄的作家,遭遇家庭问题的编辑,倍感压力的出版社社长,毫无线索的神秘作家,小说在开始部分成功的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从叙述的流畅度和语言的风格上来看,圣地亚哥·帕哈雷斯的写作技巧已经相当娴熟,而且他喜欢时不时加入一些幽默感,令紧张的悬疑气氛中多出一份从容和淡定。这种特色一直持续到了整部小说的结束,算是十分讨喜的写法。

但是,好的作品不能只靠语言,那只是建筑大厦的砖块,真正见功夫的是——情节与结构。《螺旋之谜》采用的是双线结构,这的确是出乎意料的选择。就一篇主打悬念的小说来讲,无论你的主线如何精彩,想要既不丢失主线的紧张感,又兼顾旁逸斜出的一支,都非常困难。

在情节的设置上,寻找托马斯·莫德毫无疑问是主线,由戴维的出版社老板可汗先生的新秘书埃尔莎衍生出的被《螺旋之谜》(小说中托马斯·莫德的超级畅销作品)吸引、征服,进而改变生活轨迹的人们是副线。作者的意图显而易见,通过离婚女人埃尔莎、因车祸差点毁容的年轻女孩玛尔塔,决定戒毒的瘾君子弗兰等几个阅读过托马斯·莫德作品的人转变来侧面烘托这部作品带给人们的震撼与改变。

然而,有关瘾君子的笔墨太过细致繁复,为了引出他和雷克纳的友情也是用心良苦,顺便还要雷克纳来代表大众吐槽社会和人生,但结果呢,只是为了让弗兰有机会“重新做人”,遇见新女友玛尔塔。没错,《螺旋之谜》就是所有人的“红娘”,所有人的“生活导师”。然而哪怕这本书被吹得神乎其神,最终也只是故弄玄虚。因为它本身就是一本虚构出来的“著作”,而通过阅读科幻著作而决定改变自己人生的情况绝不可能成为现阶段的主流现象。或许我们可以将圣地亚哥·帕哈雷斯的这本《螺旋之谜》看作是部科幻作品?抱歉,没有找到任何科幻元素。更对借由虚构内容标榜自己作品如何伟大的设定接受无能。

小说中除了要解决托马斯·莫德的身份这一首要问题,还提出了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差异问题。托马斯·莫德生活的布雷达戈斯有着原始的乡村风貌,有着亲如一家的乡邻,他们对外来者也相当友好,戴维带着任务而来,逃离了城市的喧嚣,甚至还邂逅了一段令他春心荡漾的爱情,经过跌宕起伏的寻找,最终得到了命运的眷顾,拿回救命的书稿。

可是呢,作者究竟想说的是什么,无非就是托马斯·莫德这位伟大的作家甘愿做一个平凡人,他爱他的妻子,他只是在无意间教会了人们怎么去生活去爱。而他,始终对一切全然不知。书中的无数巧合,都是围绕他的作品而形成的神秘“螺旋”。夸张点说,《螺旋之谜》的广告语就是:来吧,只要你打开这本书,你就会拥有一个全新的,不一样的人生!……为什么?看!书里的每个角色都有了新的生活啊,这还不能说明问题么。

不过,也不能否认这部小说带给人的感受是真诚而温暖的,在布雷达戈斯寻找托马斯·莫德这条线还是相当迷人的部分。如果不是副线毫无规律地隐藏在每个章节之中,聪明的读者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跳过去。除去内容本身的缺陷,本书的印刷也存在深浅不一的现象,个别处人名翻译不统一(或是错字),而且封面灰暗刻板,毫无美感可言,既不文艺,也不科幻。

看出版社选书也有打眼的时候,花费几天的时间,读一本这样的作品,实在令人失望。但是作为一个年轻作家的处女作,也勉强算在是及格线之上,只看读者是不是像书中那些城市普通人一样愿意把时间花在一本叫《螺旋之谜》的畅销书上了。

That's all、

《螺旋之谜》读后感(3):草稿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总想到理想国的一句标语“为了人与书的相遇”,这本书很好地阐述了这句话的内涵。

阅读前我以为本书可能类似侦探小说,因此一开始我为戴维莽撞的寻找感到无语——见着六指起疑可以理解,但是直接就奔人家面前、家里赤裸裸的问“你是不是托马斯莫德”?这样的验证手法简直让人感到智商捉急。但很快的就发现这才是戴维,他不是侦探,他跟最普通的人一样,在备受压力的情况下,对于自己迫不及待想要解开的谜题,觅得一丝线索便急切地去验证答案,不断地去试错,然后渐渐感到无助、着急,并且更加的盲目。(一般的人,我们总是揪着一点合理性不放,而忘掉了其他更加不合理的地方。)

编辑与作者为什么选中戴维?因为他富有同理心,能够鼓舞作者走出阴霾,让作者更好地创作。好的编辑就是如此,“天才的编辑”珀金斯与他天才的作家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优秀的编辑是作家创作优秀作品的助产师,他们感知着作者创作过程的兴奋与低落,他们最大的责任与目标就是帮助作者走出创作上甚至是生活上、心理上的困境,进而抓住创作灵感完成佳作。

编辑与创作每一个编辑可能都有一个作家梦,作为一个幕后工作者

我相信每个资深的阅读者在自己阅读的历程中必然地会生发创作的欲望——你读的多了,思想就会溢出你的脑海。

作家有时候是很孤独的

托马斯莫德并没有当过水手也没去过南极,但是他故事讲得栩栩如生,盖因丰富的阅读。

作者与作品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悟言一室之内,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都与我息息相关,

读者与作品有没有一本书改变了你的一生?对于一般人而言,这

善意的谎言爱在心中,不愿外界的因素干扰

《螺旋之谜》读后感(4):《螺旋之谜》 -幸福是什么

“他是出于兴趣写作,一如他这辈子因为兴趣而阅读。当他成为成功作家那天,他的兴趣变成工作。

如果知道自己写下的每一个句子会遭到几百万人分析与评论,可能会带给他压力,剥夺他的兴趣。因为强迫,他不会再享受一样的感觉--我可以向你保证,他真的很享受写作。成功会带来很多改变,我们不想要的改变。而我们很快乐,不需要其他的东西。”

读着阿莉西亚给编辑(在此是戴维)的信,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停息。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如此惜爱着自己的爱人埃斯特万?选择了一个既能让万众读者分享自己的快乐,又能让自己的老公继续快乐着的方式,与其说是睿智,不能不说是她心中充满大爱,无私的爱。阿莉里亚以自己爱人喜欢的方式让他开心着,这就是幸福。

埃斯特万送阿莉西亚一本名为《追寻》的书,而阿莉西亚在读后觉得自己独享太多自私,就悄悄的更换了书名和作者而后寄给了戴维所在的杂志社。埃斯特万就这样每两年就写一部作为礼物送给阿莉西亚,阿莉西亚就像往常一样,附上同样的信,寄给同一家出版社。这套被阿莉西亚改名为《螺旋之谜》的书获得了巨大成功,可是没人知道书的作者是谁? 除了阿莉西亚。。。

倘若不是阿莉西亚病倒,这本书的作者可能永远不会被人所知。即使是戴维费劲千辛万苦也无济于事。也正是埃斯特万对阿莉西亚的深爱,才诞生了这部小说,才使他坚持写到小说的终结版。正如埃斯特万在书中所说:“阿莉西亚,你不只让我活下去,你就是生命。”

我感动于他们爱情中的平淡生活。就像埃斯特万所说:“我喜欢她在我后面的感觉,听着她呼吸和翻页的声音,我们就这样度过许多时光,我写,她读。她的笑声和我敲打键盘的声音就是幸福。我想,幸福就是享受日常生活。‘’

就像“埃斯特万说:“最后一年,我把打字机搬到上头,在她的房间里写作。她听到敲打键盘的声音会放松,她形容那就像是音乐。但是当我完,。。。””

我自私的想这样的爱情,这样的幸福,不应该有终点啊,哪怕病重的陪护和无声交流,也应该持续。。。,然而我改变不了结局,只能珍惜现在所有。。。

《螺旋之谜》读后感(5):一本小说的意义

“这里的宁静似乎有股感染力。每个人都能放松,静下心做事。”“在布雷达格斯,没什么急事好忙。”

《哈利·波特》系列至今仍是风靡全球的大畅销作品,J、K、罗琳也因此一跃成为世界级的畅销书作家。而相关的《神奇动物在哪里》的电影计划也已逐渐展开。这样的一个魔法世界,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是读者和观众永远的经典回忆,所产生的广泛的积极影响也正是这部伟大作品的意义所在。

而现在有一部小说,小说里有一部作品,它有着与《哈利·波特》相同的命运,畅销多国,广受欢迎,但不同的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本迟迟未出,作者也并非如J、K、罗琳一样被人熟知,反而没人知道其究竟是谁。畅销的作品名为《螺旋之谜》,甚至被誉为“21世纪的《魔戒》”,出自西班牙新锐作家圣地亚哥·帕哈雷斯的处女作《螺旋之谜》。

故事中,《螺旋之谜》曾帮助可汗出版社从谷底走向山顶,赚得盆满钵满,在出版界声名鹊起。所以当第六本书没有着落,神秘的作者托马斯·莫德消失四年后,出版社终于派人根据以往所寄书稿得出的线索去寻找托马斯,这是破釜沉舟了。

由此,故事开始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编辑戴维和妻子西尔维娅在布雷达格斯村庄寻找托马斯的历程,以及对这里的人和事的所见所闻,另一条是在马德里,出版社女秘书埃尔莎、艰难生活的瘾君子弗兰等人的生活轨迹,因《螺旋之谜》一书他们的命运得到了积极的改变。

寻找作者的差事对戴维而言是一次事业上的挑战与机遇,完成得好还可以解决自己家庭上的一些问题。在村庄,他的寻人过程可谓一波三折,线索多次中断而苦恼失望,但同时,他又被这里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所吸引,对其着迷。错落的房屋与石子路,古老的教堂和弥撒仪式,老者埃斯特万似乎说不完的精彩航海故事,宁静,简单,自由,这些感觉与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截然不同,而这里的人们对生死的平易态度尤其令戴维陷入思考。在与村里人的相处中,戴维会相应地回忆自己的过去,也渐渐地感受到了什么,想明白了什么。

故事的结局是完满的,真正的作者身份和那个只为一人写作的感人故事仅藏于戴维心中,类似如书中所说,三个人保守秘密的最好办法是……

“或许一个人得遇到不好的事,最后才会遇到好事。”

对与《螺旋之谜》有关的人来说,的确如此。被一本书吸引,因一本书结缘,梦想成为怎样的人,自己好好去努力,做出改变。戴维、埃尔莎、弗兰等人皆因此书找回了真正的自我,获得了新生,情感上得到了好归宿。当然,美好的新生活自此才刚刚开始,要展望未来。

埃斯特万和他受人爱戴的妻子因为这本书而走过一段美好的人生旅程。这恐怕是书中最令人感动的部分,也是《螺旋之谜》的缘起和完美结束。

另外有意思的一点是,最后,戴维返回了马德里,雷克纳来到了布雷达格斯,这种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令人心中生起一股暖流,缓缓流淌于周身。

一本小说,改变了诸多人的命运轨迹。为了书与人的相遇,这才是《螺旋之谜》最本源的意义吧。

《螺旋之谜》读后感(6):螺旋之谜:通往“书之书”的路径

发掘优秀作者并与其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大概是每位编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而当一位编辑在上司的秘密指派下化身为一名“侦探”,他将遭逢怎样的人生轨迹?又将获得怎样的人生体验?

戴维是可汗出版社的一名资深编辑,他刚帮助一位年轻的作家重获灵感就被领导指派了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找到一位神秘的作家。而这个以“托马斯、莫德”为化名的作家,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可汗出版社,使其免于倒闭。而他的作品《螺旋之谜》更是大获成功。正当全球读者翘首以盼《螺旋之谜》的第六部问世之时,这个作家却停止了向可汗出版社投稿。

戴维的《螺旋之谜》、埃斯特万与阿莉西亚的《螺旋之谜》、帕哈雷斯的《螺旋之谜》

留给资深编辑戴维的,是书稿包裹上的偏远小镇的名字、作者的右手有六根手指、字迹显示他是左撇子以及他使用的打字机型号这几个线索。为了解开《螺旋之谜》的密码,戴维自己也经历了如螺旋一般迷雾重重的探索:戴维发现,这个偏远小镇上的许多人都有六根手指,这让这条确定的线索也成为一种毫无意义的表征。不过,他因此挖掘出了小镇的密码——三大古老家族的通婚可能带来的遗传性问题。不久,他又找到能说出《螺旋之谜》的引语的报社总编、寻访到图书馆里老态龙钟的管理员、最后又找到邻村教授语文的老师卡萨多、、、、、、每一次寻找,他以为都更靠近一步,却总是适得其反。其实,他要找的人,就是那个肚子里有着源源不断故事的埃斯特万。

埃斯特万可以说是“爱讲故事的神灵”。从他口中总能听到源源不断的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故事。但是,困于“六指”境地的戴维,却一再与自己心目中真正的“托马斯、莫德”擦肩而过。从埃斯特万与戴维相识的开始,埃斯特万就展现出自己具有的非凡的故事才能:小镇的古老历史、开往南极的海船以及静默的圣堂、、、、、、埃斯特万是如此的爱讲故事,他的故事也成为小镇人们口中争相传诵的传奇。所谓的《螺旋之谜》,是埃斯特万送给自己妻子阿莉西亚每年一份的礼物。这个满肚子故事的老头埃斯特万一直就热爱写作,当他把自己的第一部作品交给妻子时,他并未想到妻子会以化名“托马斯、莫德”的名字将其交由出版社。在《螺旋之谜》即将出版第六部之时,埃斯特万的妻子阿莉西亚却不幸患上了可怕的侧索硬化症,这也就意味着,她将不能按时向可汗出版社寄出稿件。

实际上,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爱的许诺,也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如果不是爱,那么又怎会有年复一年的诵读?如果不是灵魂的相互契合,又怎会将埃斯特万终其一生只为一人写作的奥秘与全世界分享?妻子阿莉西亚是隐藏于“爱讲故事的神灵”丈夫背后“隐蔽的神灵”,因为她的慧眼,发掘出了世界上几乎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她的良苦用心,却鲜有人知。这个“隐蔽的神灵”从小说的一开始,就仿佛已经躺在了棺木中:她不能动弹,无法言语,唯一能跟她做有效沟通的是一个似乎具有“神力”的孩子。阿莉西亚——这个在小说中,几乎功能“失效”的主角,却仿佛具有洞察一切的能量。《螺旋之谜》不仅是埃斯特万的传奇,更是阿莉西亚生命的一部分,这本书支撑着老夫妇的生活,老夫妇因这本书的成功而能够安享晚年。埃斯特万的礼物,最后成就了这个家庭的一切。

我们读到的《螺旋之谜》,即讲述埃斯特万的《螺旋之谜》被发掘的《螺旋之谜》。听起来有点儿绕。其实本书就是关于“书的书”。这个外部的《螺旋之谜》,包含了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编辑戴维寻访真正的《螺旋之谜》的作者的故事;另一条线索是瘾君子及他们的朋友最后重获新生的故事。纵观世界文学史,这样“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写法并不少见。两条线索同时并进,在并行过程中,互不干扰,但似乎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将两条线索引入同一轨道。瘾君子弗菲在乘坐公交时遇到了可汗出版社的秘书,而这个秘书手里当时拿着的正是《螺旋之谜》。熟识以后,秘书向弗菲推荐了这本书,而弗菲发现这本书的确有过人之处。为了爱情,弗菲必须开始阅读,这样才能跟自己心爱的人谈论某些东西,生活不止有毒品和性爱,还有文学与远方。就这样,弗菲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他给他大学时代的室友也推荐了《螺旋之谜》,室友看了之后也深受启发,决定辞掉电脑工程师的职位,前往那个偏远的小镇从事图书管理员的工作。为什么要选择描绘瘾君子的这条线索?我想作者的目的除了强化主题外,更深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生活永远没有最无可救药的情况,而最糟糕的无非就是染上毒瘾,但是文学——这种强大的精神食粮,却能将最无可救药之人、挣扎在幻觉与现实之人拉回到正常人的生活中去,让他们保有希望,永不言弃。这就是文学最为一种精神产品的最大功用。

通往“书之书”的路径

不可否认,《螺旋之谜》这本书就像一级又一级呈螺旋状攀升的阶梯。它总是在故事行将柳暗花明之时,又将我们推入万丈深渊。帕哈雷斯以揪紧人心的悬疑笔法为我们讲述的这个关于“书之书”的小说,内里却充满了无限的温情与暖意。不论是坚持而固执的编辑戴维、还是刻意悬疑化的出版社老板、满肚子故事的小镇传奇埃斯特万先生和他那卧病在床的“神灵”夫人阿莉西亚、抑或那些瘾君子们,每一位主人公,在这个阶梯的上升过程中,都是如宝石一样闪光的存在,共同构成了这支环绕的螺旋链条上不可或缺的“通关密码”。

现代社会,似乎已经找不到为了一项事业而矢志不渝的人,人们往往艳羡那些成功者的瞬间,却无心关注他们为了这短暂的成功所付出的日复一日的努力。一本好书,永远是让迷途人知返,让怀抱梦想的人重燃希望。尽管生活如此艰难,我们仍要逆水行舟。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最后一句:“我们奋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却又不断被浪潮推回过去。”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