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马里奥·普佐教父读后感6篇

《教父》读后感(1):别看这个版本

我读的那本《教父》( )到我手上已经翻烂了、头七页的情节还是后来看电影时补上的、不过看着依然很爽,就是不知道翻译者是谁、前两年看到书店里装订精美的译林版<教父>,还满心欢喜的翻开看、以为是自己看过的哪一版,甚至还幻想着有可能比自己看过的那种还经典、可惜,读了一点就开始想吐了、把《教父》翻译到这种程度也真难为那位周汉林老先生了、

如果要评选十大烂译的话,这版<教父>绝对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最有力的竞争对手、

我讀的那本《教父》:

(感谢Schelling Cook同学)

《教父》读后感(2):淡定的坏蛋

国庆节,我干了一件无比浪漫无比惬意的事:躺在沙发上捧着本教父看电视里人山人海。断断续续看了三天,经典的段落太多,须细细品味方得其中要领。心里偷乐,教父他老人家要是遇上国庆节,才不会出去凑热闹,我实在不敢想象老头子在高速公路上或是买票时被人插队后给众人开出无法拒绝的条件,毕竟他始终是那么的淡定,波澜不惊。

教父的淡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淡定本不是什么特别的特质,但是当我们看惯了凶狠残暴的黑帮影片,这个不苟言笑,沉稳的老头子可就彻底颠覆了我们对黑帮的看法。我也曾怀疑这种平静的气质可能有装B的嫌疑,可当我看到老头子听闻儿子桑提诺死后的反映,确定了这是老头子在成长为老头子的漫长生涯中积淀的智慧与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友谊,识人,策略以及自制。

淡定来自于友谊的力量,老头子向来是相信这一点的,他的手段也广泛现于现在的把妹手册之中:全面撒网,重点培养。从老头子发家之日起,他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友谊就是一切,它比天赋更重要,朋友比政府还重要,朋友简直等于自家人。所以无论是街角卖面包的大叔,还是与他八竿子打不着的老太婆,甚至是一些众人已经抛弃的loser,老头子始终伸出援手,就连多年没请教父到家里喝咖啡并誓与教父划清界限的博纳瑟拉,老头子也不会用情绪左右决定,坚定的接纳他的友谊。当然这种单纯的互助式的友谊并不完全可靠,更多的力量来自于对重点培养的对象,给予无条件的信任。外人要求与老头子单独面谈的时候,他摇摇头说: “我信任这两个人,我把命也敢托付给他们。他们两个是我的左右手。我不忍心打发他们走开,侮辱他们。”每个高层都可以从这稳定的信任中吸取养分,不断的壮大自己的力量。从老头子对友谊的态度可以窥见他的谦逊的心态,我想这一点足以使他比一般的黑帮首领高了几个层次。

知彼,方能淡定。教父的电影版和小说版都看过,以前有过这样的想法,都拍成电影了,为什么看小说?看来有些事情做过自然就知道了:电影始终只有动作和语言,他们脑子里的想法,思考的过程我们无法窥测,当然要是说陈小春的鹿鼎记不是可以把想法读出来么?我也只能说跪了。能够看到老头子的思考过程是欣喜的,包括他对人本身或者实力的判断。在老头子还是小老头子的时候,他就开始识人了,首先遭殃的是看似厉害的法怒其,从他的遭遇和他对此作出的反应,很不幸,老头子看穿了他,用子弹将其送上了天堂。识人不仅可以对付敌人,还可以选择朋友,克莱门扎和忒西奥陪伴着老头子一辈子征战南北,乃至之后肩挑大任的司机拉朋,甚至是人见人怕的路加•布拉西,不得不佩服他识人的眼光。这种识人的眼光甚至用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他本不愿,可这是家族的使命,事业必须有延续之人。桑提诺生性暴躁,他知道大儿子总有一天会死于非命。他对老二早就有点放弃,认为他不配在家族中承担重任。他心眼不够多,此外,心肠也不够狠。他是个过分与世无争的人物,没有足够的魄力。唯有迈克尔,承袭了父亲深思熟虑,谦虚谨慎的做事风格,但是却无意插手家族的事物,他只是伤心,但并不强求,因为他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

任何事情,都可以是公事,任何问题,终有解决的办法。这是老头子的人生信条。为了保持自己淡定的风格,老头子肯定不会让某些纠结的事日夜烦扰自己。黑帮头子最怕的莫过于背叛,胜过了条子和法律,这些是可以掌控的。所以他绞尽脑汁儿想出一个办法:分层的管理和传话制度,在决定政策的考利昂老头子和实际执行命令的工作人员之间,还有三层人员,或三个缓冲层:参谋,军团司令,小头目,有这样的体系,任何问题也不可能追溯到顶层来。除非参谋叛变。这就是老头子严谨的思维方式,长此以往,已经渗透至他的骨子里,甚至是对人说一个“不”字,都得把‘不’字,说得听上去就像‘是’字一样悦耳。如果说这些种种策略是有针对性的,就事论事的,那么他坚持了一生的基本策略就是:让朋友们低估你的优点,让敌人高估你的缺点。不得不说这是个很好的策略,忒西奥读到前半句,吃了亏;巴茨尼做到后半句,丧了命。

“我花了一辈子学会小心。”老头子常对儿子们这样的教诲,说起来的的确确是一辈子。老头子小时候,老头子的老爹由于性情暴躁而被黑帮杀死在西西里,而他,从12岁就被判了死刑,之后的命都是捡来的,从那时起,他就知道了唯有谨慎方能成大事,一般人能做到不二过已经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儿,但他能做到不二他人之过。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最微不足道的人,总会有机会向那些最不可一世的人报仇雪恨。 明白了这个道理, 也就心平气和了。正是因为明白这个道理,老头子才从来不丧失那种他所有的朋友都叹服的谦虚谨慎的作风。在谈判桌上,老头子也总是以理服人,他从来都没有说过一句威胁的话,他认为使用威胁乃是最愚蠢的自我暴露,事前不想一想就大发脾气乃是最危险的任性表现。老头子的自律不仅反映在了他的生意上,也不折不扣的贯穿于他的生活之中,身为钻石王老五的他,对女人呲之以鼻,并将此作为标准判断一个人的品格;他是热爱家庭的,并常说“不照顾家的男人,根本算不上男人”;他也喝酒抽雪茄,但我们恐怕看不到他喝醉失态的样子。OMG,如果说比自己强的人比自己还努力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那么比自己坏的人比自己还自律足以让人无地自容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伟大的人是被逼出来的,老头子他爸要是李刚或者表哥,说不定会对女人更感兴趣一点。

《教父》读后感(3):教父,一个男人的正能量

感觉现在可能社会上真正的男子汉越来越少,却是整天“花枝招展”,费尽心思比“美”,而读完教父,我却是真正切实地感受到,家世的显赫,外表的俊俏,这并不是一个男子汉的评定标准。

只有忍常人所不能忍,做常人所不敢做,担常人所不能担,才能称得上男人,才称得上教父。

这告诉我,只要做一个男子汉,可能,起步艰难,过程艰辛,结果不如意,但终究不妨碍我们成为自己的教父,不妨碍我们自己的心灵成熟。

有暴力,却不残忍,有情欲,却不放荡,有阴谋,却不黑暗。

在黑暗中仰望光明,这就是教父带给我的正能量。

《教父》读后感(4):好戏的开始,是迈克尔从餐桌布下拔出手枪的那一刻 —— 一个人只有一种命运?

我并不知道是父与子那种与生俱来的性格纽带,还是迈克尔l自身的觉醒,让他去决定去杀死索伦佐的。然而无论怎样,这个决定最终使他走上教父的道路。

关于命运

一个人只有一种命运?

如果想形容唐,说“帝王风范”也不为过。

他具备一个领袖应有的几乎所有特质。他对时局的把控从他年轻时杀死法卢奇前的推断就可以看出:法卢奇的死不会有人关心,他外表凶狠,实则没有什么后台。他的外交手腕从康妮的婚礼中接待的几位“客人”就可以看出。这些“客人”最终都在为迈克尔重拾家族事业的道路上成为重要的铺路石。和其他家族首领不同的是,他睿智,但仿佛又过于睿智,睿智得使他并不为利益所驱使。通篇故事中没有他急切渴望的东西,而他却总能满足其他人的渴望,这使他最终成为了教父,而不是像约翰尼那样富甲一方的商人,也不是像塔塔利亚那样最终“赤裸着死去”的黑帮老大,更不会是乌尔茨那样骄奢淫逸、目中无人的电影老板。因为这些人都有渴望,或是金钱,或是女人,或是权利。如果说这些人已经非常强大,但最终也只能是”第二类人“,而唐是”第一类人“。”第二类人“可以有一些,而”第一类人“只能有一个,即使迈克尔,也是在唐死去后才成为真正的”第一类人“。

桑尼

桑尼的死源于他的野兽本质。

从婚礼上他和露西“失踪”的半小时,就能感知,他的“兽性”并不能被自己很好的控制,他强壮的身躯更使它因此而变得自负:他没有什么对手。他崇尚暴力解决问题,因为他的身体优势让他从小就善于这样解决问题,这塑造了他简单粗暴的性格,也酿成了他最终的惨剧。

然而,看似粗暴的男人,桑尼对女人却格外呵护,他对露西的爱和对妹妹的爱都是无微不至,他永远保护他们。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候他还每周去见露西一次。”爱神“般的面孔便是他在女人们心中的形象。

弗雷多

二儿子在整个故事中就是一个不争气的存在。

他没有保护好父亲不说,在父亲受伤的时候自己却吓尿。在拉斯维加斯变成了花花公子,然而却被莫格林这个家族资助的小头目扇耳光。”脆弱“形容的不是他,”懦弱“才是。因此他不必为家族兴衰负责,也不必为家族冲锋挂彩,最终也只能是个酒店老板。

卡洛

只会打女人出气的男人。

卡洛和巴齐尼的交接在书中并没有直接描写。桑尼的遇害在当时看似巧合,但塔塔利亚方面的充分准备可以让我们猜出其中一二,只是,这个柯里昂家族的女婿竟然会害死跟他称兄道弟的小舅子,他没那么聪明,但好像更没那么大胆。那么能接受他的背叛的只能是他的”欲求不满“。家族对他的扶持并没有达到他的预期,因此他殴打康妮出气,实则是对家族不满。事后,家族让他搬进林荫地,提拔他的一切,只是让他和巴齐尼并不知道他的背叛已被知晓。估计唐也为引狼入室而后悔,而整个的复仇计划,和其他人比,卡洛却是无足轻重的一个。

汤姆 黑根

爱尔兰人还是西西里人?

这是对黑根最多的讨论。他是唐的养子,多少年来从唐身上必然学到了不少东西,然而”视如己出“毕竟还是有个”如“子,爱尔兰的血统归根到底让他还是缺少西西里人的智慧,黑根永远无法担任决定权的角色,他战时顾问的失败就能证明这一点。他思路清晰,永远能明白时局,但他仍然难以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决定。他是一个完美的执行者,优秀的谈判家,却与”领袖“无缘。想必,即使最终分家,让他自立门户也是不可能的。

约翰尼方坦

电影界的歌唱家。

他的嗓子是他的挚爱,是他爱过一切的东西。他也许睡过无数女人,电影票房让他腰缠万贯,然而他还是喜欢唱歌胜过喜欢一切。他通过电影找回了受人尊敬的地位,这是唐帮助他达到的,但当他达到之后,却发现自己其实仍然热爱的是歌唱。也许,他最红红火火时的众星捧月让他身居高位,嗓子坏掉让他失去自信,唐能帮他找回自信,他却阴差阳错地把自己的嗓子治好。他的命运终究是幸运的,而这幸运的命运在唐手里只是十年后转战拉斯维加斯的棋子。

尼诺 瓦伦蒂

如果说唐对其他人的帮助都是希望别人在关键时刻还唐一个人情债,对于尼诺,他的帮助却让人感受不到任何”战略“味道。尼诺唱歌天分十足却只能开卡车。约翰尼的帮助可以助他一步登天,他却对财富美色视而不见,嗜酒如命的他也许并不是真的那么喜欢酒精。他与其他唐帮助的人不同,他”没有追求‘。酒精,赌博,都让他仿佛脱离这个世界。他是真傻,还是看穿了一切,我们并不知道。他最终死于脑溢血的结局看似是个酒鬼不争气的悲剧,但对于他自己,又好似一个完美而满意的归宿。

卢卡 布拉齐

嗜血的工具。

让他作为“黄盖”去假装叛变本是就是一个失败的决定。卢卡对唐就像臣子对待皇帝的敬畏,甚至可以说,就像是凡人对于上帝的敬畏。这样一个野兽,如何会考虑背叛?背叛这种事情只有卡洛这种小人或者忒西奥这样少语而多心的人才会做出。布拉齐的死让人想起《三国演义》中张飞的死。都是杀人狂魔,也都是死于措手不及,他们的忠诚都毋庸置疑,而他们的死,都让人不禁感慨:”真的战士,都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狡诈的手中“。

克莱门扎

两位头领之一,给人的感觉更偏向武力。

作为从小追随唐的头领,克莱门扎的执行力是绝对一流的。同时,他也能物色值得一用的人才。故事中对于他的心里描写并不多,相反,总是讲述他如何优雅地安排执行一项项暗杀指令,好像一切都很简单。他是家族解决问题的暴力手段,却比卢卡和桑尼更稳重,踏实。

忒西奥

更偏向智慧的头领。

忒西奥在故事中相对少表达真实意见,他有着自己的想法,但他也清楚自己的实力,只适合追随领袖。时局的判断错误只能说他太自作聪明,最后的背叛轻易被识破。”都是为了生计“最后的一句话,我们姑且可以认为他是那”第三类人“的代表。他们没有多么巨大的渴望,他们只想活的好好的,就像麦克劳斯凯警长,要养老婆孩子,警察的工资不如收保护费来的多。他的背叛多有生活所迫的意味。可笑的是,正是这单纯的求生本能让他走入深渊。

迈克尔

唐的蜕变。

如果说”一个人只有一种命运“可以用来形容以上所有《教父》中的人物,而对于迈克尔,我却要保留一个问号。

迈克尔是整个故事中唯一有着本质变化的男人。

从最开始,作为二战积极参战的战士(这说明他当时对当局政府的绝对信任,参与战争就等于给政府卖命),到逐渐理解家族事业和父亲的所作所为,再到最后完全继承父亲,完美完成复仇计划。他的命运并不像其他人那样是由于本身的性格所致。唐可以预见约翰尼的未来,可以预见弗雷迪的未来,甚至,桑尼的死,他应该也会有所预见。而唯独迈克尔,在他中枪之前,都从未将他列入继承人名单。

我并不知道是父与子那种与生俱来的性格纽带,还是迈克尔l自身的觉醒,让他在唐中枪后决定去杀死索伦佐的。然而无论怎样,这个决定最终使他走上教父的道路。

西西里的两年也在让他蜕变。他在这里认识到了”黑手党“的原始意义——为了保护。在黑手党的”庇护地“,规则才是平等的,是尊重的,在这里,有着完善的等级架构,各层级之间互相负责,一旦有破坏这种规则的人,则将被视为异类,被消灭。当然,在这里,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没有美好的愿望。促使其运转的正是人类生存的本能:渴望,对金钱,对女人,对权利,或者仅仅是对生存,对填饱肚子,对不受无端的欺辱的尊严的渴望。

最终,阿波罗尼亚的死,促使了他最终的决定——成为唐的儿子。在此之前,他都没有完完全全把自己当做家族成员,而此刻,不仅仅因为对爱人无辜死去的痛苦,同时夹杂着他对于这个混乱没有秩序的世界的愤怒,让他做出了这个决定。

从他最初不顾家里反对决定参军,到父亲中枪昏迷时期挺身而出杀死索伦佐,再到西西里婚姻的选择以及妻子的死去,他的经历无人能及,他经历过一腔热血,他经历过极度恐惧,他经历过撕心的痛苦,这一切让他最终蜕变成了唐。而这一切却都是他自己选择的,而每一次选择又改变着他”本该“的命运。

一个人只有一种命运?

好戏的开始,是迈克尔从餐桌布下拔出手枪的那一刻。

《教父》读后感(5):《教父》-迈克爱阿波罗妮娅还是kay?

先声明一下,我看的是英文原著小说,也就是电影教父一所基于的作品,而接下去的教父二和三的剧本是其他作者写的。

看过电影的人会问,迈克既然有kay了,为什么中途会取阿波罗妮亚(Apolonia)?这部分观众应该都是女生。我只能说,小说永远比电影现实,如果你看的是小说,可能会反过来问:“迈克为什么要娶kay?两个人根本不适合。”

其实,答案很简单,只是人都有幻想,尤其是女孩子。大家都喜欢破镜重圆,重温旧梦的故事。所以,阿波罗妮亚必须死。

迈克为什么要娶阿波罗妮亚?因为爱。

书中有对迈克初次见到阿波罗妮亚的细致生动的心理描写。原文用的单词是thunderbolt,犹如被雷击中,用通俗的语言说,就是被丘比特之剑射中。迈克的血液都能倒流,完全被这位乡村姑娘的美貌所吸引。看到这个尤物后,迈克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望。可是在这种情况下,迈克还是理智的判断到:如果得不到她,他每天晚上都会睡不着。而阿波罗妮亚并未对迈克有任何关注,惊艳登场后就挥挥衣袖不带任何留恋的走了。迈克对她的一见钟情连身边跟着的两位保镖都看出来了,还打趣了迈克一番。一见钟情后,迈克很果断的去村里探听女孩子的消息。第一次见到未来岳父时,迈克就明确表态自己要娶阿波罗妮亚。那时候,阿波罗妮娅还不知道他是谁。岳父一开始是不同意的,迈克又用自己的reasoning说服了岳父。这种reasoning你们懂的,无非是礼貌的威胁。在和阿波罗妮亚相处了十几天后,迈克就迫不及待的结婚了。即使盟友告诫他结婚会暴露他的身份,可能被敌人盯上,即使Don肯定不会同意,迈克都义无反顾的结婚了。在结婚前的那些天里,迈克必须喝酒后才能睡着。这确实是一种源自肉欲的爱,但这种强烈的占有欲却是爱情,因为迈克只对一个女人有这种占有欲。这种唯一性就是爱。迈克的这种占有欲到达什么程度?就想把她金屋藏娇,连她的哥哥看她一眼他都想杀了。小说对两人结婚初夜以及后续生活的描写都显示迈克对自己的新婚妻子很满意。这不只是一种肉体上的契合,迈克还在教阿波罗妮亚识字开车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一种培育和收获的快感。迈克想把阿波罗妮亚培养成一个真正的美国人。阿波罗妮亚想回家看看父母时,她还担心迈克生气,亲自下厨房做早餐补偿迈克,可以想象下迈克的占有欲强到什么程度。

如果说,在遇到阿波罗妮亚前迈克还会偶尔想起kay,那遇到阿波罗妮亚后,迈克已经完全顾不得kay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在看到阿波罗妮亚后,他只想做一件事,就是彻底占有她。在这事完成前,其他什么事他都不想做。

在阿波罗妮亚死后,迈克回到了美国。但是,迈克在半年内都没有联系kay。如果不是kay受迈克母亲邀请去迈克家,两人或许再也没交集了。当晚,迈克就提议结婚,但理由是“我需要一个妻子,一个家庭,还有孩子,我希望我的孩子以后能进美国中高阶层,成为真正的美国人,而你会是个好母亲。”唯独不提爱。被kay逼问下,也就说喜欢和在乎。迈克从和kay再见开始就没再对其用过love这个词。kay接受了这一点,又说迈克的父亲至少会对他母亲坦白。迈克的回答是“等你和我母亲一样陪我经历几十年的人生起落后我也会信任你。”也就是说,迈克经手的家族事业是不会向kay交代也不会允许其过问的。这种情况下,kay居然还是同意了,我表示很惊讶。婚姻后,kay会为自己对迈克的影响力沾沾自喜。后来得知迈克杀人后居然带小孩离家出走了。结果迈克打了一个电话没人接后就不过问了。后来派了hagen传话,hagen说了很多,但传达的迈克原话只有一句“只要你把孩子照顾好,你想怎样都随你。”其他话是hagen自己的措辞。换了是阿波罗妮亚出走,可以想象迈克会怎么做?虽说占有并不一定是爱,但一点占有欲都没有必然没有爱。再见kay时,对迈克来说,她只是一个合适的结婚对象,仅此而已。

或许,杀人前的迈克是爱kay的,因为迈克一直想摆脱家族的黑道背景,成为真正的美国中产,而kay高学历、家庭背景清白,和迈克在心智和理念上都是非常匹配的。那时候的迈克经过高等教育的熏陶,也是谦谦君子。

但是教育无法掩盖血统和本性。到了西西里后,迈克对世界的认知有了很大的变化。血液里的男子气概也被这片土地蒸腾出来。阿波罗妮亚是位很像迈克母亲的意大利传统女子,单纯、善良、愿意相夫教子,也是适合Don的女子。迈克对她的一见钟情即是受外貌蛊惑又是闻到了这种气息。“就是她了”。

迈克在初遇阿波罗妮亚时把对kay和阿波罗妮亚的爱情做了对比,kay吸引她是因为甜美、聪慧,还有一个形容词忘了,对阿波罗妮亚就是看到就想彻底的占有。也就是说,喜欢kay是可以找出很多理由的,喜欢阿波罗妮亚却没有,就是想要她。

如果阿波罗妮亚没死,迈克可能会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和他父亲一样。可惜,这位漂亮单纯的女孩子死了。迈克的爱情也死了,剩下的追求就是家族的振兴和美国梦。迈克虽然变了很多,唯独对美国梦的追求一点都没变。

kay在我眼里可怜又可悲。她或许终身也无法得知迈克曾经爱过一位乡下女孩,爱的那么热烈,无法自己。迈克变了,外貌变了,世界观变了,连心也变了。可是,她还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理解又无法改变。而对迈克来说,没了爱情,剩下的就是责任和梦想了。阿波罗妮亚只是午夜梦回里的痛。

《教父》读后感(6):教父一生

说起《教父》主角迈克尔的一生,很多人评价是一个由纯良转而走向无边的堕落,进而一步步蜕去人性的外壳的过程。人们似乎总是对老教父津津乐道,说他尽管手段非凡,但依然有温情脉脉的人性,而迈克尔几乎成为凶残,冷血,丧心病狂的代名词。其实,纵观《教父》,迈克尔的命运是我所了解的人物中最具悲剧性的,他一如鲁迅笔下孤独的斗士,在黑暗中踽踽独行。

《教父》三部是以迈克尔的命运为主线贯穿始终的,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历来为人所称道,就其本质作用而言还是展现迈克尔的心路历程的载体。我们且除去迈克尔头上教父的光环,从人的本质角度来分析其命运的悲剧性,他悲剧的一生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孤独。

父亲的意外

可以说,父亲一直都是迈克尔心目中的一座高峰。迈克尔不像第三代教父文森,本性中并没有狂热的权力欲,他对父亲的爱完全是出于亲情。他曾经说我不想成为他那样的人,但我爱他。这种爱之纯粹,使他听说父亲出事以后,不顾一切的去保护自己爱的人。在他赶到医院发现父亲面临再次被枪杀的生命危险时,镜头展现了最动人的一幕:他伏在父亲床头,轻轻抚摸着父亲苍老的脸,说没事的,爸爸,我来保护你,我和你在一起。接着吻着父亲的额头,不能动弹的父亲留下了一行热泪。在整个家族最危难的关头,在父亲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时刻,他可以不考虑自己作出全部的牺牲,毅然担当起除去毒枭和警察局长的重任。请注意,在此之前他从未直接插手家族事务。我们看到,在第二部结束时闪回中迈克尔坚定的弃学参军,对自己的前途已有了规划,可是现在所有曾经积极参与家族事务的人都站到了一边,而由迈克尔以毁掉一生前途为代价来挽回父亲的性命。影片在塑造迈克尔的形象时非常注意眼神的运用,这也是帕西诺这位演员的伟大之处。迈克尔的目光一直都是非常坚定的注视着同一方向的,很多人评价说,你看着他空洞洞的目光,就会有不寒而栗的感觉,但在迈克尔要枪杀毒枭和警察局长时,他的目光是唯一一次散乱的时候。他并没有注视对方,而是低垂着头,像是不断的寻找什么东西,随着窗外火车声的临近,气氛越来越紧张,而迈克尔的眼神也越来越游离,最后,他毅然抬手射出了决定他命运的子弹。这一场的重点渲染主要是为了展现迈克尔在命运最大的转折点时的心理状态,从他眼神的暂时迷茫可以看出他正在进行多么激烈的思想斗争,因为他要付出的,是他的一生。至此之后,一如他冷峻的眼神,迈克尔走上了一条无可复加的道路。

父亲一直极力反对他卷入家庭事务,在其伤愈后听说是迈克尔除掉了仇敌时,镜头中出现的是父亲的逐渐暗淡的表情,摇头叹息之余闭上了双眼,作为父亲尚且对迈克尔前途已毁痛心疾首,迈克尔本人要承担多大的痛苦?但是迈克尔从来没有表现出这一点。在老教父与迈克尔花园谈话那一幕中,镜头处理的很巧妙,父子俩人一前一后,预示着两代人最后的交接,在镜头靠前的父亲说:我一直不希望你插手,希望你能出人头地,希望你成为可里昂州长。而处于靠后位置的迈克尔此时思考的问题已经不再单纯,他已经独自担当起了家族的事务。一方面,他要劝慰父亲对家族放心,一方面还要努力实现父亲一直以来希望他出任头地成为合法世界上层人物的希望,那句我告诉你我能支持的住,我就能需要多大的毅力在背后支撑啊!在父亲逝世以后,迈克尔可以说更加孤独,他在心灵上再也没有与之契合的人,唯一能够理解身处教父位置处境的父亲也离他远去,这种感觉在第二部中迈克尔一次与母亲对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房间的色调处理得很暗,唯一的亮光是壁炉的火焰照亮了迈克尔半边脸,预示着他极度矛盾的心理。他问母亲:告诉我爸爸的想法,他是很坚强吗,为这家族坚强,为家族他失败过吗?、、、、、、这不是我的失去,而是整个家族的失去。母亲说:你不能让整个家族失去啊。可以说,整个家族的重任都由迈克尔一人来承担,他一直努力让自己坚强,为了家族的不失去而坚强,但这种坚强背后隐藏的却是令人心酸的孤独。

关于婚姻

婚姻是一种将两个人放在一起共同抵御孤独的形式,但迈克尔的婚姻却让他更加孤独。第一次婚姻是形式上的孤独,在被贴身保镖出卖后迈克尔亲眼看着美丽单纯的姑娘被炸身亡。而第二次与凯的婚姻是本质上的孤独。首先,影片设计凯这个形象是为了说明从普通人眼中看到迈克尔的感觉,因为她是唯一游离于这个家族以外的一个人,从凯的角度是理解不了迈克尔的,也就是说,迈克尔是不能被普通人理解的。但更深层的意义是,作为更重要的妻子的身份,凯同样不能理解迈克尔,妻子形同虚设。其实最开始她和迈克尔能走到一起说明他们有很多共同点,凯身上的很多优点迈克尔也有,可是事情是在变化的,凯却用一贯的要求来要求迈克尔。可以说在迈克尔为家族事业苦苦挣扎时,凯没有任何支持,却简单的将迈克尔理解为一个越来越丧心病狂的人,以至于这种看法到了极致凯将小孩人工流产了。最痛苦的是,妻子是迈克尔尽力保护的对象,他越是尽力的保护,妻子就离他越远。这种痛苦是巨大的,但是迈克尔一如既往地自己承受,抱着从来在历史中,这些人遇到可怕的事情,可怕的不义,但他们仍然预期着时来运转,厄运会过去的希望,维系着他们名存实亡的婚姻。只有到了第三部时,迈克尔才第一次向妻子坦言:我要你原谅我,一切,我需要某种更亲近的东西,你不能理解那段日子,我爱我的父亲,我发誓我永远不会和他一样,但我爱他,他有危险,我该怎么办?后来,你有了危险,我们的孩子有了危险,我该怎么办,你们是我在世上最珍爱的人,现在我正在失去你们,我已经失去你了,你走了,这一切都是枉然,因此、、、、、、你得了解我,我对命运做过完全不同的计划,我并非你认定那种人,我在西西里的每一夜,我梦到我的妻儿,以及我是如何失去他们的。 但此时,迈克尔已经独自度过了大半生。

我的兄弟姐妹

迈克尔是家里的幼子,但他在家族中一直处于孤独的状态,他内敛的性格和对家族事务的淡薄让他和兄弟们一直不能完全的平等的沟通,这一点从桑尼对他的态度上就能看出来。在第二部结尾闪回的内容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迈克尔说自己已经报名参军后兄弟们都非常震惊并对他多有指责,后来大家都去为爸爸过生日,只留下迈克尔独自一人坐在偌大的餐桌前思考着什么,这种形式上的孤独反映的是他内心的孤独。虽然因为价值观的不同他们不能沟通,但迈克尔确实是从心底爱着他的兄弟。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又怎么能让一个正常的人承受得住呢?兄长桑尼被人当街乱枪扫死,其状惨不忍睹,影片中在迈克尔得知兄长遇害的消息时又一次用到了迈克尔的眼神。迈克尔是个非常坚强的人,他的眼神永远都充满了冷静和坚毅,而他的情绪也从来不会轻易流露,很难从他的外部表现上看出来,无论遇到怎样的状况,他都一如既往,在他几次受到重大打击的时候只能从眼神的小小转变上窥得他内心的变化。迈克尔得知噩耗这一场镜头采用的是正反打,迈克尔敏感的意识到有事情发生,坚定的看着带来消息人的眼睛,当他听到哥哥的死讯时,眼神稍稍的下移到对方的胸前,黯然无神,持续了好几秒。这时在他内心翻腾的万般情绪淋漓尽致的体现在眼神这小小的变化中。而自己深深信任的兄长佛雷多的出卖更是让迈克尔碎心,影片中突出表现了迈克尔发现这一事实时的细节:当他职业性的意识到哥哥就是内线时,镜头是迈克尔持续好几秒钟的近景,迈可垂下双眼,下意识地转过身,用手摁住太阳穴,虽然理智告诉他自己的判断不会错,但要他怎么接受这样的事实。而当他在舞会上找到哥哥,他忽然间抱着他的脸,狠狠的吻着哥哥,我知道是你了,我知道是你了,你伤透了我的心! 迈克尔一贯都是非常有节制的,这是他受重大打击时幅度最大的一次动作,说明了这件事对他的冲击有多大,无奈而失望的感情只能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在纷繁的斗争中,自己为了家人付出了一切,而同胞的兄弟却是背叛者,迈可心里的悲凉有谁能知,这在他心里留下的是怎样的伤痕!而于自己的妹妹,由于妹夫卡洛的长期出卖而导致家族失去桑尼陷入困境,迈克尔只能选择牺牲妹妹的丈夫来成全家族,但家族间的仇恨又一次的全部转嫁到了他的身上,而他同时承担的还有妹妹数十年的不理解,而他一如既往的在任何她需要的时候接纳她。迈克尔从年轻时的一种价值观不同造成的心理孤独迈向了更深层次的失去的孤独,而他做的,是代表全部兄弟姐妹维持这个家族。

权利与罪恶的牺牲品

如果说围绕家族内部的种种描写只是从个体层面上来展现迈克尔的孤独话,那么影片通过将作为权力牺牲品的迈克尔这一孤独的个体置于家族与社会的一系列关系中则深刻诠释了社会和制度的罪恶。我向来反对将《教父》视为一部黑帮片,黑总是与白对应的,但现实生活中只有灰色的状态,作为社会的存在,制度本身就是罪恶的,有多少顶着光明正大的名号的所谓事业暗中没有充满欺骗,残忍和犯罪?我们的社会在实质上就是按照这种模式进行的,只是《教父》蜕去了那一层伪装,采用外化的形式揭示了这个永恒的主题,其思想意义和内涵远远超越了暴力的范畴,将主题升华为人类社会中最常见的权力交替中的深层意义--权力与罪恶的关系。在最本质层面上,迈克尔的人性悲剧就是这种制度的牺牲品,他的那些为众人所指责的举动只是符合游戏规则的行为。

让我们来看看迈克尔的事业。迈克尔在家族事业的传承中在某种程度上和中国雍正皇帝的处境非常相似,作为康乾盛世的过渡,雍正推行的一系列改革虽然一直备受后人指责,但在当时的形势下,这是唯一能够救国于水火的方法。同样,迈可在形式上延续了第一代教父的辉煌,但实际上,他面对的是父亲留下的一个貌似强大但实则岌岌可危的家族,他自己也意识到:时代变了,我父亲那套行不通了。如果说在他父亲的时代尚能够通过局部的人际关系网来生存的话,迈克尔面对的是一个更为广阔更为复杂的社会,此时已经不再处于父辈原始积累发家的阶段,而是同时面临由非主流社会向合法社会的过渡问题。一方面,迈可要在从前父亲的圈子里完成接替后的位置重树,另一方面,也是迈克尔一直看到和努力的方向,就是艰难的迈入社会的主流阶层,在这一点上他一如既往的秉承着自己对父亲和妻子的诺言。在这一过程中,影片强烈的揭示了两种不同形式下权力背后所隐藏的同样的罪恶和内幕,不管是喋血街头明目张胆的黑势力还是套上正义公平温文尔雅外衣的主流社会,都是一样的腐败。迈克尔作为游离于两者之间的个体,要不断地做出抉择。首先,在父亲逝世后,他面对的是五大黑势家族对他的彻底清洗,就连在父亲的葬礼上迈克尔也没有权力悲痛,因为葬礼早已成为各派势力摸底的集会,失去父亲的痛苦只能深深的压抑在心中,因为他不能让悲痛冲昏了自己的头脑从而影响自己冷静地分析形势。其次,在无休止的黑帮斗争中,迈可还要考虑另一条发展之路,当他将不合法经营全部盘点出的时候,一场直升机伏击使他险些丧命,他痛心疾首的说:当我以为脱离那一切的时候,他们又将我拉了回去。而在那所谓合法的世界中,迈可面对的是手段更加卑劣的众人,迈克尔曾说:我的一生,我在社会上力争上游,高高在上的事总是合法,正直,但我怕得越高发现越卑鄙,何时才会有终了?国会参议员盖里接受他的教育基金捐款,在大众面前装出一副善长仁翁的社会贤达形象,但当两人在书房中谈生意时呈现出的却是另一种肮脏无耻的面貌。盖里一方面肆无忌惮地向迈可索贿,同时却又大言不惭地奚落迈可的人格尊严。面对这种侮辱,迈可一口回绝了盖里的合作条件。那些西装革履道貌岸然实则手段毒辣的高层人物一方面成为迈克尔在黑道的竞争对手利用合法的指控手段试图扳倒他的工具,一方面又在迈克尔参与国际不动产试图走上合法化道路时为了自己的利益万般阻挠,他们奉行着财务就是一把枪,政治是知道何时该扣扳的理念,控制着金融命脉,玩尽了一切政治手段,不惜一切代价要置迈克尔于死地。在影片这一部分中,还集中涉及到教会的问题,虽然三部《教父》中对教会都有涉及,如果说在第一部时迈可在圣水和鲜血的洗礼下成为了两重意义上的教父,其对教会的批判已初显端倪,那么在第三部中更是直接描写教会的黑暗与腐败,这对于希望通过教会来拯救灵魂的人而言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因为教会已经成为一个附属于社会高层的工具,在它天然的外衣掩饰了多少罪恶!

由此可见,《教父》这部影片的矛头暗指着所有的权力中心——黑手党只是一个隐喻,迈可的形象只是整个制度的见证者,也是整个制度的牺牲品,在这个世界行走,还能有第二条选择吗?迈克尔在将家族事务交给文森的时候曾说:我试过不让事情演变到这个程度, 但那是不可能的,在这个世界里不可能,你会无法回头的,你会和我一样,我这辈子一直想退出,我想让家族退出。

如果说在前两部中,影片是通过外化的表现手段来突现迈克尔的心理冲突,那在第三部中,对社会批判的同时,影片又将主视角回到了迈克尔孤独心理状态的呈现上,从开头霍塔湖萧条的表现,到聆听儿子演唱时回想起以前西西里的一段美好往事,再到向神父祷告的时候流露出的沉重负罪感,直到最后的回忆段落,出现了很多次迈克尔的心理独白,在迈克尔向教士告诫时留下的泪水中,我们是否看到了一个孤寂的灵魂在忏悔,此时的迈克尔已经牺牲了所有属于他的东西,包括他的心。我为何会那么害怕,为什么,我原本也很正直,我原本想做好事,是什么背叛了我,我的意思,我的心?我为何如此谴责自己,我发誓,凭着我子女的姓名发誓,给我一个救赎的机会,我就永远不再犯罪。晚年的迈克尔已经失去了一切可以支撑自己的东西,除了子女,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的子女,为了让他们以后不再像他当年无奈的走上这条道路。他曾深情地对女儿说:为了你,我的女儿,我宁愿在地狱里忍受烈火的焚烧。对女儿的爱是很等的深沉,但是这深深的爱最后换来的却是亲眼看着女儿死在自己怀里。影片在这里处理得非常巧妙,迈克尔趴在女儿的身上号啕大哭。我们听不见他的声音,音乐将一切都掩盖住了,通过他绝望的神情我们看到他那颗被击碎的心,自己爱的支柱在顷刻间摊倒,终其一身的奋斗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给了凯一个近景,镜头中呈现的是她悲伤中透出一丝迷惑的脸,她在迷惑什么?也许她一直以来都没有看清楚迈克尔对子女会有如此深层的爱,她刚刚发现了一个不同于她一直想象的迈克尔。但是,理解总是来得太晚,这一系列的打击使迈克尔撕心裂肺,他最后唯一的支柱已经坍塌,影片最后以闪回的形式将一幅幅照片呈现在迈克尔的眼前,梢纵即逝的画面透含的是时光飞逝,往事历历在目却已成烟云的无奈。接着画面上叠映出迈克尔那张苍老的脸部特写,终其一生伴随着他的孤独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伴随他离开了这个纷繁的世界。

人——教父

回顾了迈克尔的一生,我们不禁要问,这种悲剧和孤独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什么造成了迈克尔的悲剧呢?我想是人与权力,制度和社会永恒的对立关系。人性是复杂的,是因为人总处在本我、自我、超我的不断平衡中。这种平衡涉及到的不只是个人,而有其更复杂的社会的原因。人作为个体,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失掉自己的本性,而迈克尔的情况更加特殊,因为他要完成的是从一个纯粹的人到教父角色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家庭期待社会期待等因素不断促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的因素要压制到最小,因为一个人越成为既定规则的一部分,越是要降低自我的比重。在这一转换中他面对的是强大的制度,而且教父角色的特殊性使迈克尔必须要面临权力与罪恶这一贯穿于社会中的问题,在这两者的关系中充分体现了人性黑暗的一面,个体人这一最无助的角色要面对来自自身群体所构成的最黑暗的深渊,如果不能成为其中的一部分,那只能成为其现实的牺牲品。这个深渊有着宗教的光环,有着触目惊心的血腥,有着文明的外衣,但其中最深层次的却是人性恶的集成。人的群体性是人能从远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艰难生存到现在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成为展现人性的最好舞台。在群体的关系中,人类建立起一系列平衡制约的制度,但是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出于同一本性,这就注定了这一制度的本质。但这种制度对人有强大的约束力,只要不按制度行事就会被淘汰出局,所以人永远都只能牺牲自己来成全制度,也正是这一点促使迈克尔不断的失去自己,被抛入更黑暗的境地。如果说在第一部《教父》中康妮的小孩在圣水的涤荡下完成洗礼,那迈克尔就同时在鲜血的洗礼下完成了由个人到教父的转变,如果他不这样做,那他的生命将成为另一罪恶的祭品,这就在本质上揭示了人类之间建立在权力之上的关系。《教父》通过这一个人物要表达的,其实是全人类的问题,个人是无助的,也是不能逃脱的,老教父说他终其一身奋斗的是拒绝成为大人物手中的玩偶,那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成为所谓的大人物,迈克尔同样遵循了这样一条轨迹,对个人来说的悲剧成为了唯一能生存下去的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孤独自然就是永远伴随个体心灵的一种状态了,这也是人在如此环境下还存在良知的唯一来源,这种孤独来源于个体与群体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中,人不可能因为融入群体而不孤独,因为融入群体的是本我,但自我永远都是潜在心灵中,默默地看着一切,这也是为什么人都是以个体存在的原因。自我受到来自群体的各种因素的挤压,面临着随时以牺牲自己换取平衡的境地。它唯一的支撑来自于人类的血缘关系,这是唯一一种纯自然的关系,一种面临现实困境时理想的出口,总是寄希望于后代,或是为自己所有的行为找到心灵的支撑,这是人类的美德之一,完完全全的无目的的自我牺牲只存在于这样一种关系之中。但是,当人失去了这最后的希望时,一切也就完全回到了黑暗的深渊,孤独又成为了永远萦绕于心灵中的不可逃避的状态。

迈克尔从人到教父的转变过程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折射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呢?也许,人生的悲剧和人性的孤独,真的是人类的宿命。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