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6篇

《倾城之恋》读后感(1):三十年前的月亮

张爱玲的金锁记开篇有这样一段关于三十年前月亮的描写,"年轻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各者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如此一段比喻,把年轻年老不同的心境以及回眸往事那种无奈的感觉写致淋漓、世界确实许多事总会让人觉得现今不如原先,虽然有些倚老卖老的感觉,但也合情合理,不过,读书这一事,对于同样的一本书来说,却会觉得此番总能看到原先所不能看到的感受,其中也含着两番翻阅之间时间经历的历练、

小时候曾读张爱玲,总觉得张的炼词特别得出人意表,却又恰当妥帖,除此无他、而现今重新翻看张爱玲的小说,除了又一次被她的炼词折倒,更多了许多谙合彼心的怃然一笑以及感慨自己所不能言说或形容不了的然在其笔下那样轻灵的托出的欣慰,还有那一些原不曾细致看到却又由其点出而深觉自己其实也有这样境遇这样万般无奈惆怅的感伤、

其实也不曾细细考究每篇小说写成的时代与张爱玲那时候的情景,也不曾用佛氏那样的方法来追根就底去挖掘作者本身影射在小说中的点点滴滴、国内外许多人物传记之类的文章,总是用这样的方法,国内的总是挖掘作者时代背景中的种种政治文化上对作者自身以及文中所表现的思想上的影响,上升到一定的纲领性,而国外则喜欢从人性出发,从作者的经历来剖析其内心世界,特别爱用佛罗依德得那一套来分析,这样的书看过真得太多太多了、我没有特意去考究,也不愿去理性的分析,总觉得张爱玲的文字太感性太艺术,经不起这样理性的一一剖析,惟恐破坏了文字原由的美丽、只是将心比心,胡乱的臆猜来感受那些通过文字这样的媒介而联系起来作者与读者间心灵的契合、

想起<倾城之恋>经历了香港沦陷这样的一个背景,确实够得上倾城,故事中两个精明的男女主角的故事、文写于一九四三年九月,我没去考据张爱玲与胡兰成是发生在那个时间的,却总感觉这个故事中有他们的影子、柳原是有过妻子的,流苏一直所害怕的也是柳原不能与她结婚而只是想把她当成情人这样不伦不类的结果、胡兰成原也是有妻子的,而且还有个护士的小情人、总觉得流苏那许多的感受和心境都是张爱玲自己曾有过的、想起流苏还真是一个地道的旧上海的女子,精明的计划经营着自己的一身,矜持的计较着许多得失,而当感情来临的时候,再怎么精明都沦陷了,原先所计较的也顾不得了、张爱玲是仁慈的,她给了流苏一个好的称得上好的结局,也许这也是她自己所希望而得不到的结局,让它在流苏身上实现了、

原来总觉得王安忆笔下的王琦瑶是地道的旧上海女子,现在才恍然,真正旧上海的女子也只有张爱玲才能塑造、王琦瑶比之流苏多了许多哲性少了许多女子该有的精明而显得虚假苍白、试想一个明白月满则亏水满则溢道理的女人又怎么会去参加上海小姐的竞选,会沦落成李主任的情妇,又怎么会与康明逊那样不记后果的疯狂,怎么会跟老克勒那么的荒唐、王琦瑶身上所体现的旧上海女子不是她的性格,是她在文革大跃进那种年代,也不忘记用蛋清敷手,召开沙龙,制作精致的西点下午茶,这样的小资是旧上海女子所特有的、而流苏那种小女子的精明,那种计较,那种对自己人生的经营,彻彻底底的一个旧上海女子的形象,那种聪明却又不大气的可爱,原先离婚是因为她受过新教育,计较名分是因为她还是出生在大家族的根蒂、

我喜欢她与柳原之间的暧昧的对话,那关于断垣的情景让我想起了<花样年华>中的苏利珍靠在夜幕下的街墙,想起了周慕云在吴哥窟的徘徊、"有些傻话,不但是要背着人说,还得背着自己、让自己听见了也怪难为情的,譬如说,我爱你,我一辈子都爱你""一般的男人,喜欢把好女人教坏了,又喜欢感化坏的女人,使她变成好女人、""一个不吃醋的女人,多少有三分病态"这一系列的对白以及对"执子之手"的解释,以及开头结尾中谈到的胡琴:"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胡琴伊伊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这一切都实在太让人回味了。。。。。。

《倾城之恋》读后感(2):因自私而畸形的爱情,被战争改变的交易——评《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却是在讲述一段不美的爱情,题目表面上流淌着的诗意,在故事中被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算计和现实冲得荡然无存。白流苏所要的无非是“经济上的安全”和一张长期的饭票,而范柳原的计划是要流苏做情妇而不是妻子。他们不但有各自的打算,还非常清楚对方的想法,范柳原直接了当的对流苏说:“我犯不着花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约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对于你,那也不公平,噢,也许你不在乎,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白流苏对此也很明白,“他要她,可是他不愿意娶她”只是希望流苏“自动地投到他的怀里去”,做他的一个情妇。这哪里有一点点的浪漫气息,分明是一场因自私而畸形的交易,露骨的交易,也是一次爱情的战争。这场交易从一开始就是明显的男人占主动和支配地位,但战争的到来却改变了一切,香港的沦陷成全了流苏,使她成为赢家,由“二奶”变成了名正言顺的妻。

一场真实的战争打乱了爱情战争的秩序,在真正的战争面前,爱情的交易停止,爱情的战争也熄火了,当一切都要失去的时候,人与人的交流才变的真诚,彼此之间的爱情才除去了交易的色彩,相嚅以沫、生死相依,隆隆的炮火声中两人之间没有了精刮的算计,反倒是抛却了自己全身心的念着对方,“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在什么都有的时候对爱情挑三拣四,甚至游戏爱情;在一切都没有了,生命也受到威胁的时候,却无私的爱了起来,张爱玲真是把人看透了。

我们看到的所谓“倾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因相貌或仪态而产生的忘忽一切的爱情,却成了表述香港这座城市沦陷的状态。从这个词被恢复意义这点来看,张爱玲对现代爱情(相对而言)的描写本质上是对传统爱情尤其是传奇故事的颠覆。女人即使有了“倾国倾城”的美貌,也未必有使男人为之倾城的魅力,或者说,在现实社会中,很难有对女人的美产生“倾城”感的男人,甚至从来就不曾有过,“传奇里的倾城倾国的人大抵如此”,全篇尾句正是这种思想的点睛之处。是啊,传奇里的故事往往很美,美的如同巧夺天工的艺术品,让我们艳羡,但这些传奇真的是爱情的样板吗?未必。传奇故事中的爱情本是我们所向往的完美境界,但经过若干年的加工美化,尤其是被历朝历代统治者当作政治工具之后,其中的人物已经“面目全非”了,逐渐被神话,神一般都是完美的,这就更反衬出我们凡人的弱点和现实生活的平庸无味,正是基于对人们这种平凡的世俗状态的认识,小说才自始至终的在为本应成为传奇的故事进行改造或者说是还原,一切都符合日常生活的规律和逻辑,一切都是普通人应该做的应该想的,从而消除了神话传奇的绝对性、纯粹性和崇高性,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张爱玲的爱情故事中更多的是看到世俗的功利与算计。

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纯粹的高尚的爱情,功利与算计更符合我们普通人的思维与行事逻辑,虽然我们都不愿承认。所以,张爱玲笔下刻画的人物更多的是平常人,写的都是些“庸人俗事”,在这里没有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爱情,也不曾追问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讲的尽是琐碎的生命、混沌的烦恼,这些人和事虽然很俗,但却很能勾起我们的共鸣,因为作为普通人,生活就是这样混乱的、易变的、现实的、随意的,在这些“庸人俗事”中,我们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平凡生命的卑微可怜,悲喜不自知,“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当我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时候,却突然失语,因为那分明是我们自己的表演。

流苏和柳原未尝不想追求纯粹的爱情,当流苏听到柳原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时,一定会产生不顾一切去爱的想法,但作为普通人,生活更像是一种综合的协调,很难享受到那种纯粹的东西,更多的是在多种因素中寻找所谓的平衡。年近30且离了婚,在娘家受尽欺辱的白流苏在爱情上不可能再有少女般的情怀,能从“这一代便被吸到朱红洒金里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的灰暗的家庭中拼杀出来,逃离开嗜着她的青春和生命的上海,已经耗掉了她所有的精力,对于爱情已经没有了梦想和憧憬,“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如果赌赢了,她可以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她胸中这一口恶气”。爱情就是为了结婚,结婚就是为了有一张长期的饭票。这是非常现实的想法,在这种讨价还价的爱情背后,是普通人生活的主旋律,言情作品中轰轰烈烈、潇潇洒洒基本不会落在我们头上,即便“有这个贼心,也没那个贼胆”,这就是为什么如今恋爱的双方更多的是考虑工作、住房、存款等现实的经济问题,爱情逐渐被商业化,更像一场交易。是啊,作为老百姓你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存,没有了经济基础,精神层面上的爱情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甚至是不切实际,一如小说中那苍白、模糊的月光。

《倾城之恋》读后感(3):有关《倾城》

《倾城之恋》本来是不准备看了的,因为太熟悉,包括里面的每一句对白,包括流苏把蚊香踢到床下的落寞、她青瓷般的面孔在镜子里的样子,她颈上的爽身粉的味道、还有那个夜晚的电话铃声里的月光……

是坚决不看电影《爱情故事》的。一直记里面的一段对白:

男的说,可我是你丈夫!

你是我丈夫吗?女的说,那么你证明给我看,证明一下?

男的暗自想,这如何证明,这个地方不行,这可是在大街上啊。

那么的喜欢,但不能再看,那是我的青春梦想,独自开放的青春寂寞,青春的寂寞是清新而无法言说的,到会说的时候,爱,有时候就在说里了。

也好像《倾城之恋》里范柳园说的:那时候我们那么忙于谈恋爱,哪有什么时间恋爱?

但一看是周润发主演的,却是一定要看了。

上学时,看《上海滩》,喜欢周润发到不能听别人说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说,仿佛就侵犯了我心里的他,每每听到,就会立马躲开。

这种独爱的寂寞,是少女的新生的心,想来也如杨柳发新枝,如春色远看近却无的恍惚干净,影着拭净的玻璃窗,只是一看,就是心明眼亮、满心爽洁的,就是那忧伤,也是有着喜悦,因为还未长成。

一看之下,自然是失望得不行。周润发自然永远是英俊的,那时还没发胖。虽然演的地点是香港,但是整个片子的里他好像被放进了上海的弄堂小巷里。高大挺拔,大而无当地站在镜头里,在灯红酒绿中,无聊地说着趣话。那是真无聊,不是张爱玲写得是真有趣。在战火纷飞中,无奈地护住女主人公,虽然我坚定地相信他那么高大的身体,一定是护得住女主人公的,但我还是恨不得塞给他一只手枪什么的,感觉在片子里他无论如何都应该放那么一枪,因为他是周润发,但又实在想不出来,应该让他在哪一个镜头里开这一枪——电影情节里没安排他开枪。

女演员选得更是不堪,是一个叫缪赛人的演员演的。我估计张爱玲听到这名字就会说不好。有时候晚上无聊,打开凤凰卫视电影台,可以看到她几乎是张牙舞爪地演一些疯婆子,口出狂言地几乎要吐出一只红红的舌头来。看着就是惊心。

想来是因为我容易惊心,但张曼玉的惊心我却受得了。就是在《新龙门客栈》里演杀人如麻的女店主,虽然也是厉害得惊心,也风骚得惊人,但身子骨动作表情里,依然是风情万种的她,女儿身的她。张曼玉是用不坏的,如何摔也摔不坏,是真正的入心入骨的艺人了。风情万种也是入心入骨的,用我自己独创的一个“成语”,那叫骨质风流。

缪赛人却不同,她不仅仅是不漂亮的问题,小说里的白流苏也不漂亮,而是有些女人是不经用的,是可以把自己用坏的。像一些词,也是活生生被用坏的,比如色情,多好的一个词,用坏了,缪赛人自然甚至连色情也没有。

流苏竟然要缪赛人来演,我只担心她会把蚊香一脚踢翻。

但我也实在想不出应该由谁来演流苏,那个极其中国的中国女人;极上海的上海女人。

叶倩文在文弱上可以和流苏有一比,但是她还是太现代了。

诶,从少年的读书说到电影,从“倾城”说到了“色情”,实在是非我所愿——可好在人生也不是全如我所愿——而且,就是全如我所愿了,我还得为我的所愿究竟是什么犯迟疑,一这迟疑说不定就刚好错过了自己的一生。

就这样吧。

《倾城之恋》读后感(4):难道非要倾一座城

白流苏,“一家二十来口,合住一栋房子,你在屋子里剪个指甲也有人在窗户眼里看着”“从小时候起,她的世界就嫌过于拥挤”,和好赌的丈夫离了婚,在娘家受尽欺辱。

范柳原,“他的父母的结合是非正式的”“由于幼年时代的特殊环境,他的脾气本来就有点怪僻”,被三奶奶道“跳舞跳得不错”,据徐太太看来“不甚可靠,还是算了罢”的人。

张爱玲的小说总有个尖锐的开头,流苏的前夫死了,三爷要流苏去奔丧,三奶奶四奶奶也借此讥讽流苏“你们做金子,做股票,不能用六姑奶奶的钱哪,没的沾上晦气!她一嫁到了婆家,丈夫就便成了败家子。回到娘家来,眼见得娘家就要败光了——天生的扫帚星!”刺骨骨的话插进流苏的心,只怕是命不好也有罪了。

好心的徐太太倒是说了句中肯的话“你哥哥们把你的钱盘来盘去盘光了,就养活你一辈子也是应该的。”

徐太太本来是想撮和七小姐和范柳原的,另外替流苏找姜先生。却因她要“给她们一点颜色看看”,使她和柳原有了不寻常的开始。

倾城之恋在于我来说并不是纯粹爱的事。

长久以来,她都没有真正相信过范柳原。“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她仅有的一点学问,全是应付人的学知”,因“掺杂着家庭的压力——最痛苦的成分”她一定要去香港。“这一代便被吸到朱红洒金里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她必须逃离开嗜着她的青春和生命的上海,那个时候家庭的侮辱早已经盖过背井离乡的伤感,即使是去完全不熟悉的香港,也仿佛没有关系,这是不得不有的坚强。

“一条条,一抹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在水底下厮杀得异常的热闹。”在那个火辣辣的上午,流苏眼中的香港,像是另一个战场。“在这夸张的城里,就是栽个跟头,只怕也比别处痛些”,“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如果赌赢了,她可以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她胸中这一口恶气。”面对家庭,这个她自己的唯一苟存的世界,这是被迫的选择。

孤身作战的流苏已经做好准备付尽所有。她随徐太太来,心理早就料想是柳原的意思,“虽然早就料到这一着,一颗心依旧不免跳得厉害。”“那范柳原虽然够不上称作美男子,粗枝大叶的,也有他的一种风神。”

范柳原自是不可相信的,但是若没有一点勾心的计,没有“一种风情“,流苏也不会动心罢。

他是个可怕可怜可爱的对手。

“你放心,你是什么样的人,我就拿你当什么样的人看待,准没错。”他知道流苏背着什么样的负担,承着如何的压力。“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他嘴里这么说着,心里早已经绝望了,然而他还是固执地,哀恳似的说着:我要你懂得我!”“原来范柳原是讲究精神恋爱的。”

两个同是夹在大时代夹缝里的青年,一个看上去放荡不羁,一个不被世俗所宽容,同是这样尴尬的境地,好像是男方伸出手来了,那只手说,来吧,我们在一起。在我眼里,范柳原自是有优势让她百转千回的,但是他留住她——一个离了婚,死了前夫的女人,竟然是看到了她的心吧,像猛然间看到自己一样,在厚厚的镜子面前,有同样的锐利面具,脆弱的矛盾的挣扎的无解的心,那是他自己,他知道那是他自己。

“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但是流苏却不行,她不能像少女一样撒开心思去追寻所谓的爱。她不能输在这害人的爱上,她输不起。她首要的任务不是捕获一个男人,而是让他把自己挽留,却不能让对方知道这赢得的标准是来自她内心的颤抖。

“一个守候在外面的仆欧,看见了她,便去敲范柳原的门。柳原立刻走了出来”,“他每天伴着她到处跑……晚上他们常常出去散步,直到深夜。”“流苏突然觉得他的一双眼睛似笑非笑的瞅着她”,“他背着人这样稳重,当众却喜欢放肆”“她如临大敌,结果毫无动静”。

范柳原既不乏如“无用的女人是最最厉害的女人”这样交际男的甜言蜜语,也会在舞池里“把她从另一个男子手里接了过来”“异常地沉默”,在黑暗里,人性往往能没有顾及地蔓流一地。于是,范柳原深夜与一壁之隔的流苏在电话里说“我念给你听:‘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还说“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么?”“流苏用颤抖的手从褥单上拿起她的听筒,放回架子上。她怕他第四次再打来,但是他没有。这都是一个梦——越想越像梦。”

深夜里,他们如田野里没有人注意的花草,竞相开放,守着如月光般梦幻的爱,让自己失去了方向。

然而,第二天,一切还是要从谨从密。别人唤她“范太太”,“柳原用手摸着下巴,微笑着道‘你别枉担了这个虚名!’”,“归根究底,他还是没有得到她。既然他没有得到她,或许他有一天还会回到她这里来,带了较优的议和条件。”

流苏决定回上海,“他对她始终没有一句扎实的话”,范柳原什么也没说,反倒自告奋勇地去送她。“流苏看得出他那闲适是一种自满的闲适——他拿稳了她跳不出他的手掌心去。”

“他要她,可是他不愿意娶她。”“以后她若是被抛弃了,她绝对没有谁可抱怨。”

“本来,一个女人上了一个男人的当,就该死;女人给当给男人上,那更是淫妇;如果一个女人想给男人当上而失败了,反而上了人家的当,那时双料的淫恶,杀了她也还污了刀。”流苏的处境可想而知。她又不愿失了淑女的身份寻低三下四的职业,“那身份,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十一月底,终于来了电报,要她回去。“白老太太长叹一口气道:‘既然是让你去,你就去罢!’”,“她就这么下贱么?她眼里掉下泪来。她已经老了两年——她可禁不起老!她失败了。”

重新回到原先的房间。在回港的第一个夜晚,范柳原在她的房间里说“我一直想从你的窗户里看月亮。这边屋里比那边看得更清楚些。”流苏猛然间惊醒,仿佛是感到在她回上海的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候,范柳原也是这样的看月亮,不禁地想起她。又或者这是他想要她放下一切防备来爱他的唯一的办法。“他爱她。这毒辣的人,他爱她,然而他待她也不过如此!”继而他吻了她,继而他要去英国。

“一个礼拜的爱,吊得住他的心么?未始不是于她有利的。”“近三十的女人,往往有着反常的娇嫩,一转眼就憔悴了。总之,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流苏总是要被折磨的。“取悦于柳原是太吃力的事。”虽然范柳原走后她不用再提心吊胆捉摸他的心,但是一个人总归是有些心慌的。以她现在不明确的身份地位。“她应该躲着人,人也应该躲着她。”能够恍惚的时间一旦变长,人就会不自觉地败给时间,败给苍白的自己。“一间又一间——清苦的世界,明天她得记得换上几只较强的灯泡。” “她管得住她自己不发疯么?”“一间又一间,呼喊着的空虚。”

范柳原走了没几天,战争终于来了,它带着绝望的气息,“撕裂了空气,撕毁了神经”,“流苏的屋子是空的,心里是宽的,……肚子里也是空的……她感受恐怖的袭击分外强烈。”

“轰天震地一声响,整个的世界黑了下来”“数不清的罗愁恨,全关在里面了。”第二天,意外地,范柳原坐军用卡车来接她,“她抓住他的手,紧紧搂住他的手臂”。我相信,那一刻,他们的心是清透可见的。他们在避难所有这样一段对话“柳原道: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呢。”他们也终于心心相对,不再在乎孰胜孰败,孰优孰劣。“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停战了,“冬季的晴天也是淡漠的蓝色。野火花的季节已经过去了。”两人一起回去家里。“末一只灰背鸽,斜刺里穿出来,掠过门洞子里的黄色的阳光,飞了出去。”废墟一样的家和城市,似乎昭示了世界的本来面目,他们除了赤裸裸的彼此也无法再花俏下去。“这里是什么都完了,剩下点断墙颓峘,失去记忆力的文明人的黄昏中跌跌绊绊摸来摸去,像是找着点什么,其实是什么都完了。”

“流苏拥被坐着,听着那悲凉的风。她确实知道浅水湾附近,灰砖砌的那一面墙,一定还屹然站在那里。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她仿佛做梦似的,又来到墙跟下,迎面来了柳原。她终于遇见了柳原。……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她突然爬到柳原身边,隔着他的棉被,拥抱着他。他从被窝里伸出手来握住她的手。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

“他不过是个自私的男人,她不过是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这是结局。

一座城的倾倒,成全了他们的私心。

“传奇里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张爱玲用这样一句话赞了离婚再嫁的流苏,也仿佛预示了她也是某座城里作战的那个人。

很爱她的小说,即使是在当时被说太个人,在如今看来,比起那些也写个人情感文章的作家,她在那个动荡不安,思想尚且不太开放的时代写的东西还是不乏大气的,个人的感情也绝没有因为时代的残酷而被压制。她自己曾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之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癖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在当时世人的眼里,她似乎是最低的,但是,如今再没有人可以代替她原本是格格身份敢爱敢狠的我们最心爱的张爱玲先生。因为她体会到了世人对她的另眼,所以她会创造这样脆弱美丽的流苏,因为她爱了最懂她却最终不能忠心不二的胡兰成,所以,她会写出像范柳原这样爱得让人可恨的男人。

倾了城又如何,她的城只能留给香港的那对平凡的夫妇,她还是最终另嫁了他人。

爱是否重要,这样一个动心和试着得到的过程,经常被复杂化了,我们除了抱着一心向善的态度之外又能如何呢?

聪惠如爱玲,一样守不住的,她送了给范柳原和白流苏,我们的感慨也只是空气里那一样抓不住的心绪,虚弱无力。

终究是否纯粹好像也已经被完美的结局麻痹。

生活里的爱总归像一副银筷子,是因为最初它好看才要,或是因为还可以用来吃饭,已不重要了。

《倾城之恋》读后感(5):要戏剧还是要团圆?

《倾城之恋》读后感(6):人世间的“岛”

物质的充裕总是好的(所以我若是在张爱玲的笔下,估计也是个物质的、自私的女人),让你可以买下一些以为不会再看的书,再次翻来,竟不是几年前、又几年前的感觉,而是看到心里去了,深深爱上了。尽管高傲刻薄的她,对我这种心里的波澜,可能只是挑起不屑的眼角、吐一丝薄烟罢了。

也许现在是我生命中一个很特殊的时刻,没有什么是必须做的,没有什么是必须想的,我的行为和思想都可以肆无忌惮,而事实上它们只是一味地无聊、趋于程式,却又出奇的敏感。也许我写不出什么更说不出什么,但我就是知道,生命力里有种非常重要的东西,正要从我身上慢慢抽离,即使没有抽离,也在硬化。我能做的,只是用尽气力去保留它,而结果是否徒劳无功,又不是我能左右的了。

因此这时候看张爱玲的小说,就像掉在枯井里的人遇上洪涝一样,也许就得救了,也许只是加速了死期,但是初遇水流的那一刻,却是不可置疑的欣喜若狂、拍案惊奇。

这第一本都是小说,一共9篇。按照喜欢的程度(读的时候都是非常喜欢的,读完若非得分个高下,标准便是入心的程度),分别如下:

《金锁记》

我从去年开始决定不读任何文学作品评论,但我肯定很多人都会认为《金锁记》里的七巧是被金钱迷了心窍,被金钱扭曲了人性,从而才有了畸形的心理和行为。可惜我不这样认为。

七巧气走向她示好的季泽之后,她想,“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到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她看着弄堂里的人在玻璃窗上留下的影子,“都是些鬼,多年前的鬼,多年后的没投胎的鬼……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这个可怜的女人,她始终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个可恨的女人,在她剩下的半辈子里,她也没再想找到什么答案。人生里什么是真什么是假都不知道,还有什么是可靠的呢?还能做什么呢?只有自己、只有保全自己。自己却早已经没有心了,也就没有情了,便剩下自私、任性、占有欲、破坏性——金钱,不过是这没有心的自我的外形和凶器罢了。

长安、芝寿和其他那些被七巧给“劈杀”了的人,其实也如七巧般弄不清人生的真假。可悲的是,她们那空空如也的“自我”连层包裹的“金锁”都没有,也就只能任更强大的七巧的“自我”吞噬。她们的人生,也就只是一个手势、一抹月光、一声叹息罢了。

在写作手法上,《金锁记》写了七巧的一生,其中时间过渡处理的特别好也特别美,读着读着就读出了凄美和荒诞的沧桑。从三十年前的月亮说起,陈旧和迷糊的一滴泪珠,月光自然照到了姜公馆里。姜公馆里的事儿虽零碎,却把人物、氛围、关系说得清清楚楚。兄嫂来了不免忆旧,望着镜子里的景象有种晕眩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莲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为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分了家产自立了门户,赶走了季泽后不免失魂落魄,这一恍惚,自然地“过了秋天又是冬天”。从长安退学到长白娶妻,一切有条不紊。长安吸上了鸦片,转眼三十了,和童世舫的故事也就开始了,并也如她的学校一般,成了她不多的一点回忆。长安的一生也就这样了,那就告诉大家,七巧家其他人的一生,句号早就快画好了。原来已经说了三十年的故事了,“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倾城之恋》

我倾向于认为这是白流苏和范柳原寻找人生中“真的”、“可靠的”的东西的一个故事。他们比七巧幸运,找到了,于是有了“圆满的收场”。“一个自私的男子”、“一个自私的女人”,虽然也曾掉入物质与悲观的泥淖,却最终没有成为七巧那样的“个人主义者”。作为“一对平凡的夫妻”,他们逃脱了“被吸收到朱红洒金的辉煌的背景里去”的命运,体验了“死生契阔”并开始真正恋爱了。

然而,为换取这个“圆满的收场”,“一个大都市颠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仿佛天地整个胡搅蛮缠了,才会不小心磨出人心之间的一点火花。

《封锁》

吴翠远那样的女子,也是哀叹着“世界上的好人比真人多”,也是找不到所谓真正的东西。可是,电车被封锁的短暂时刻里,吕宗桢对于她而言就是真实的。她在那一刹间的心应该被填得满满的。可惜这只是被“切断了”的时间和空间里发生的事,是城市(甚至都不是她自己)的“一个不近情理的梦”。

当这个梦醒了,吴翠远依旧只是个“空心人”,找不到真实。

《茉莉香片》

读完之后忽然想起本科老师讲的香港电影的课,依稀记得说过香港是个在身世上有纠结的城市,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城市。也许是指在中国和英国之间的归属关系,形成了这个城市独特的心理特征。也许聂传庆的悲苦、懦弱、忧郁和病态、他无法决定的家庭和无法挣脱的命运、他给自己上的心锁和施加的折磨,也是一个类似的关于身世的故事。

当然,这更多的可能是冯碧落的故事,透过聂传庆这块阳光下的冰块去看,更能看到一种“华美”、“悲哀”,并且“冷得彻骨酸心”。

我初中时就读过这句话,应该是在《读者》上,只是某篇文章上引用的,所以当时不知道是这是个什么故事。但我摘抄下来、背了,觉得很美。前几日突然在原文里读到,一惊,还是觉得很美,不过透着一种彻心的凉。“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心经》

我得承认,我大二的时候读这篇小说,连表面的意思都没读懂。五年过去了,前四年几乎没读过为了应付考试之外的书,但对这篇小说却无师自通了。

什么都不想说。

《连环套》

其实霓喜跟七巧是一类人,他们都是没有心的人,他们又都认定只有自己才是可靠的。只是生在这别无所依的世上,七巧用的是金钱,霓喜用的是“女肉”。

偶然发现霓喜和七巧都是脾气极差的人。所以恐怕脾气和性子这种东西,不见得是被人惯出来的,多半是自己惯出来的。而都是因为自己一无所有,才只能惯样这种东西,这种铁定是自己的、却是从自身巨大的空虚里生出来的东西。

《第一炉香》

葛薇龙有过“人生中一切厚实的、靠得住的东西”,可是她抛弃了它们,为了爱,也可以说是为了“那不可理喻的蛮爆的热情”。她虽也如流苏那样成了一个妻子,却又如霓喜般靠肉过着日子。从此她的未来里只有无边的恐怖,只有在眼前的、琐碎的小东西里她的心才能稍作安息。

葛薇龙是这9个故事里我最怜惜的人。

《第二炉香》

罗杰害怕“真正的,血与肉的人生”。婚姻给他打开了一道通向这种人生的门,他一脚跨进去,便踏进了地狱的深渊。如同一个诅咒。

《琉璃瓦》

这篇小说里的亲子关系、恋人关系都是很正常的,却又觉得是极扭曲的。正常和扭曲,看多了这类小说,竟分不清了。也许本来就是没法分清的。

这第一本书中的9篇短篇小说,除了一直在说的人生缺乏真实之外,我觉得张爱玲还描写了一种“岛”里的爱情。这个岛不仅是香港岛——“一个阴湿、郁热、异邦人的小城”(《第二炉香》)、一个“凄清的天与海”之中“灯与人与货”的闹市(《第一炉香》),也是一个家庭(《茉莉香片》、《心经》和《金锁记》),甚至是一辆被封锁在轨道上的电车(《封锁》)。“岛”里的人,都是从“岛”外而来、失去故乡、没有真正归属的人;“岛”里的爱,都不是“健康的、正常的爱”;“岛”里人与人的关系,都如同被热气蒸腾过一般恍惚和扭曲。生存在“岛”的环境里,也就逐渐有了一颗“岛”一样的心。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