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冶文彪清明上河图密码读后感6篇

《清明上河图密码》读后感(1):解开《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密码

解开《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密码

艺术注定含蓄,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伴随悬念,小说如《红楼梦》,画作如《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震古烁今、闻名遐迩,堪称北宋时期市井俚俗生活的生动画卷和活化石。但是,《清明上河图》是对清明节民俗的描画吗?它们都分别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政治状况?张择端的画卷里又暗含着什么历史事件……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继承发展了久已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以及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书画界认为,《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首都汴京水陆运输和繁华热闹的日常市井生活。但是,翻开著名的历史推理作家冶文彪的《清明上河图密码》,隐藏在千古名画中的阴谋与杀局即徐徐地展开了。全图824位人物,每个人都有名有姓,佯装、埋伏在舟船车轿、酒肆楼阁中,在小贩的叫卖声中,金、辽、西夏、高丽等国的间谍、此刻已经潜伏入画。

画面正中央,舟楫相连的汴河上,一艘看似普通的客船正要穿过虹桥,而由于来不及降下桅杆,船似乎就要撞上虹桥;船上手忙脚乱,岸上大呼小叫,一片混乱之中,贼影闪过,一阵烟雾袭来;待烟雾散去,客船上竟出现了二十四具尸体。北宋帝国覆灭的序幕在所有人的目瞪口呆中悄然地拉开了。史料记载,北宋王朝重农轻商、重文抑武,是典型的民富国穷,尤其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开国之初就奠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北方的女真等游牧民族早就对文人们笔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中原锦绣山河垂涎欲滴、虎视眈眈。

正如世界名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样,每幅名画都暗藏着不可示人的秘密和玄机,场面宏大、包罗万象的绝世名作《清明上河图》自然也不例外。尽管世情难绘,穷尽尺幅,要见天地、见众生,绝非易事。但是,名画总是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千年之后,《清明上河图》所隐藏着的惊天秘密正在被不断地破解,这也正是传世艺术精品的魅力和价值之所在。

舟船车轿、酒肆勾栏,有宋代的宦、仕、医、商、僧、道、胥吏、讼师、船夫,连同金、辽、西夏、高丽等国的间谍、刺客,都随着故事的铺陈渐次呈现。藏匿在汴梁城盛世的是四伏的杀机。借北宋绝影,写类型小说,既有《清明上河图》的时代背景和史料铺垫,又像《达·芬奇密码》般试图扣人心弦。尽管《清明上河图密码》之“八子案”、“香袋案”、“范楼案”、“变身案”先后揭晓,但最终又指向开篇的“梅船案”,连环叠套,五案归一,在结构上颇见作者之匠心。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相对沉稳老练的文笔,写什么就是什么,什么人该说什么话,怎么说得好看,这本小说会以比较精准的方式呈现出来。”“实体书消费者评测报告”发起人竞天泽高度评价《清明上河图密码》。著名推理作家张晓丹也认为,冶文彪的《清明上河图密码》不但使“宋代市井风情画跃然纸上”,细节也“做到扣合严密,自圆其说”,“书的人物多得超乎想象,光一个序章就出来了各色人等约二三十个,而且视角转换飞快……即使只是一个小小配角,都用心做了人物设定,全书几乎就没有泛泛而谈的酱油角色。”

在《清明上河图密码》一书中,“故事中的角色有不少是文化人,文化人的对话自然需要文绉绉,无论是填个词,还是写封信,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文学造诣和写作态度之端正。(张晓丹语)”其实,作者冶文彪严谨的治学态度,不但表现在历史细节和人物对白上,对宋朝的世俗风貌、货币物价、日常生活和风土人情也颇有研究。

《清明上河图密码》虽是类型小说,却兼具《达·芬奇密码》、《东京梦华录》、《白夜行》的影子。作家羽井缺一感叹道:“《清明上河图密码》的每一个案子,追溯到源头,竟然是情,无论是步入集英殿的状元,还是社会底层的走卒贩夫,他们的情感都是如此干净美好。”打磨的匠心背后,已有多家影视公司向《清明上河图密码》投来青眼,有意洽谈影视剧改编事宜。

发表于2015年02月11日《今日路桥》第七版

《清明上河图密码》读后感(2):谁家清明解河图?

不讳言的是,以前我上网不方便的时候,的确买过不少街边的盗版网络小说。而且直到现在的我,还很感激那些盗版小说的出版方,……这些人真都是良心经营,全都是从网页上直接扒文,连个错别字都不带改的,更别提会因为出版原因各种随意删改了。再者,书价也是极好的,纵观当下一本两三百页,定价就要2、30元的正规出版物;反观盗版的合订本,每本5、600百页以上的厚度,才15/20元一本的价格////﹁////更别提,那时候正规出版的的网络小说多是言情类的,起点网文几乎都去了港台出版,国内的简体版根本找不到多少好伐~基本上是呈,只要能有起点的网文居然能在国内过审出版,就足以令人欢天喜地喜大普奔的态势了。

不过现在就不同了。随着出版业和网络的全面接轨,越来越多的网络小说瘦身成功,在国内出了不知道全不全本的简体版,读者们可供挑选的余地相较过去也要大些。说起来,真不知该书是否也是走的先在网上发表积攒人气,然后再出实体版捞金的套路了?不过,要在这里特别注明一下的是,我对这本书的入手,其实完全是个“误会”来的╮( ̄ヘ ̄”)╭当时我虽然看了网页上的介绍,问题是写的含含糊糊的,就以为这书还像是《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那样就画论画的罗列剖析了画作背后的历史疑团,走历史探秘的路子的历史类读物之类的。结果并不是那样的。

在《谜》一书中,作者带领读者一一领略《清明上河图》的玄妙之处,将人们公认的历史盘剥缫丝,抽绎出最清晰的理解线索,推翻了许多流传许久人所共知的历史谬论。根据各种文献资料、实地采访,从自己的角度重新解读了“已成历史谜团的张择端身世之谜、《清明上河图》创作年代之谜、画作描绘时节之谜”等等在内的历史谜团。说起来,我也是在看了此书之后才知道,原来甚至连“清明上河图”中所绘制的时间点,都是存疑的么?…更有人因此提出异议说,“清明”二字所指的应是画家进献此画时的颂辞,如金人在画面上留下的跋文所述:“当日翰林呈画本,承产风物正堪传。”点明了此画主题在于表现承平风物。

基本上,这些年下来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的考证得出了三种观点:一,“清明节之意”;二,“清明坊之意”;三,即“清明盛世之意”。至于画卷中的时间点,“四季皆有可能,就插花而言,春秋二季都能解释得通。今从画面种种现象来看,说是秋季倒符合实际些。”而我书评名中的“清明”二字,采用的就是存疑者提出的‘太平盛世’之义,或者多少参杂了些‘个人的明白与否’的意思在里面。“河图”则是《河图》《洛书》,隐指的是今人看画卷中的许多迷雾,便如同古人看《河图》一样的神秘莫测。希望随着文字的牵引,可以让我们拨开这层层迷雾,抽丝剥茧窥见表象背后的诸般隐秘!

虽然该书布局宏大,设定奇巧,深得《神探狄仁杰》之三味。且作者历史考据扎实,主要人物的塑造极富性格魅力,简直活灵活现。但是架不住出场人物太多啊!相信别说是读者看着就动辄混淆,只怕作者有时候自己写着写着都会觉着乱了。而且,几个案件的虽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但因为是各自独立割离开来,单个看的话未免有质量良莠不齐之感。还“立誓围绕此图创作小说史上最庞大的推理布局”呢,感觉作者的笔力根本无法驾驭这样宏大的布局,与其写的大而散,还不如删减部分,使之更加紧凑、缜密。

49、9元的定价,500多页的砖头书厚度,这本书也是够划算的了。不过,这书也算是我误打误撞得来的,错把冯京当马凉,把一本架构历史背景下的悬疑探案小说,误当成了通俗历史读物捧回了家。说真的,看豆瓣上的图书介绍根本不管用,还得是看书下的网友评论,像这本书就是,还是看了书才知道根本不是页面介绍上写的那样。另外,书的装帧设计从简也就罢了,但至少应该随书附上一幅按书中内容做好标示的《清明上河图》,而不是直接在书封图的《清明上河图》上做标示好伐/(ㄒoㄒ)/~~

但作者的文字功底尚可,又托了作者考据做得扎实的缘故,此书的文化气息浓郁,读来宛然北宋当时的市井风物、世情百态、社会与政治背景是跃然纸上。个人感觉这方面的知识性内容更为有价值。能在看侦探小说消遣的时候,也收获都相关的历史知识是最好不过的了。只是大概作者想要提高本书的档次的关系,过于热衷于通过书中人物来展示种种‘雅事’了,就好比书中人物不时的来段引经据典的对话,再就是独处时填首词出来啥的了。是显得很高大上,但是篇幅占得太多,有些累赘了。

书中也大量借鉴了传统章回小说的写作套路和艺术表现方法,所以,说是推理还不贴切,说是历史故事好像也不是。再加上,各色出场的相关人等动辄来段“回忆杀”,三五不时的就会冒出来个局中人回顾下自己过往的出身经历,都赶上篇个人小传了,写的过细不免给人种注水的感觉。这些都十分影响读者们的阅读体感。

【梅船奇案仅仅是这部50余万字小说的起点。八子案、香袋案、范楼案、变身案,四个案件先后揭晓,最终指向开篇的梅船案,连环叠套,五案归一,在结构上颇见匠心。按照推理作家张晓丹的说法,“宋代市井风情画跃然纸上”,细节“基本能够做到扣合严密,自圆其说”,“书的人物多得超乎想象,光一个序章就出来了各色人等约二三十个,而且视角转换飞快,这里说几下,那里说几下,原本应是小说作品之大忌。不过作者掌控节奏相当不错,除了一开头人物集中登场显得凌乱之外,后面出现的大量角色,即使只是一个小小配角,都用心做了人物设定,全书几乎就没有泛泛而谈的酱油角色。”】

就中出场的人物,有已经出仕的,有待缺的进士,太学外舍生,武转文,童子学辍学的,集合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北宋年间《升官图》。像开篇提及的东水八子里头,有隐逸,有太学生,有魁首;旁的案子里,有状元,有府学生,还有县学破落户,各色人等轮番出场。一场无声傀儡戏,形形色色的线牵人,大大小小的出场人物交织成的连环局计中计,就宛如是棋盘里的棋子一般,……冰山之下激流涌动,盛世背后危机四伏,东水八子,汴京五绝,惊艳人物轮番出场,终极谜题尚未见天日,谁家能够明白,这图录背后扑朔迷离的疑云?

据冶文彪透露,按照计划,整个系列6部完成后,画中824个人物都将写到,“目前第一部中,有名有姓的人物有149个。”网络上有人质疑冶文彪这种“还原”没有可信度。冶文彪表示:“与其说我还原了几个张择端笔下的人物,不如说我还原了他的平民视角。”该书编辑告诉记者,书中历史记载的真实人物大致占到两成。有看网友的评论说,如宋齐愈,赵不尤这些都是真实人物,何涣也真是那年的状元,真心佩服作者的深度挖掘!

不管从布局、情节、人物、知识等综合评分,相信这书都在水准以上了。只是这书的厚度实在让人望而生畏。就像我好几次翻开这本书,都提不起那种能一鼓作气啃下来的意志,干脆只能是悻悻然的换本书来打发时间。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因为作者的行文和人物语言风格并不统一,时文时白,半文不白的,很难让读者代入进去的缘故?或许,这要归咎于作者为图更加鲜明的刻画出人物的古风,但又笔力不够的关系,失之刻意,让人读来有种异样感的关系了吧。或者作者也是考虑到此节,才会采用这样多线叙事,数案最终归于一的布局。少少也能避免些因为实体书太过厚重,加之作者的笔力不如设定般抓人眼球等问题所流失的读者,至少这种梅花攒心的明清章回小说布局,还能让人对啃完此书多增添些信心呐*罒▽罒*

只是坦白讲,还是得怪作者自己的笔力不够吧,要是像《基督山伯爵》那样的书,哪怕那书的页数还要比这书的多的多,但依旧会让人有种恨不能一口气读完的感觉,可见只要是作者写的好了,看书的人自然会陷进去;哪还用得着担心书写的太厚,读者会看不下去的问题。主要还是探案方面,作者过于注重悬疑了,但是推理明显欠分。动机和过程基本上都是插一段人物的回忆来解决,甚至细节也这样揭晓,推理部分草草带过。又不是电视剧,这样倒推时间点然后上帝视角的写法,实在是有点虎头蛇尾的令人失落。毕竟在侦探或者推理小说方面,巧合出现的多了,就是故意为之。希望此后的故事中作者能够多少改进一些。

书中没有太多激动人心的尸体,也没有很诡谲的犯案手法,众多人物交织构筑成了连环局,每个人物都成为故事脉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只不过叙事手法上作者的掌控力还不够,视角转换太快有些生硬,前面数案的铺陈开来还好,到后面多线归一的时候明显有些凌乱。移花接木、暗渡陈仓、伪造密室种种手法过于老旧。而且,这几桩案子居然还都是走的因男女情衷败露被牵扯出来,才能够真相大白的桥段,这种设计实在是诚意欠奉。至于注重人物和线索串联,多过重视手法设计的诡计,如果作者没有把它当推理小说写,那样可以接受。

总体来说,写作手法有些落后,布局过于宏大有些发散,结构设计多而不精。当然要考虑到故事的时代背景,也不是不可接受的。只是不知道,被时下探案推理小说中各种刺激的诡计、手法给养刁了胃口的读者们,会不会觉得书中大量繁杂的人物关系和琐碎的事件过于乏味,能够欣赏得来了。

PS、【】内来自网上,非原创。

《清明上河图密码》读后感(3):满纸皆迷局 只待续面世

文/友竹

对中国历代绘画作品,最感兴趣的向来是宋人所画的市井图,最初只是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上见到了一些黑白插图,《清明上河图》局部、《秋庭婴戏图》、《货郎图》等等都是在那个年龄被装进脑海的,并自那之后就对画面中精细摹画的各种人物和物件深深着迷。那帮院体画家们似乎对所画的内容描绘起来不厌其烦,所以每个小小细节都值得观者品味。

宋代画家们之所以会在创作上充满耐心地谨小慎微、反复描摹,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思想倾向所致,所谓“格物致知”,你必须先探究事物原理,才能获得知识。所以在画鹤之前,画院里的画家要仔细观察,鹤走动或飞翔之前先抬哪条腿?月季在一年中会不停开花,可是每个月开的花又有所不同,画六月里的月季花就不能跟冬月里画的一个样,否则天子会不高兴。这个对书画极其讲究的天子就是宋徽宗赵佶。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就在徽宗的画院里干活,偏偏他画的属界画一类,所以创作过程在外人看来是相当辛苦的,且看本书作者对他的一段描写吧:张择端忙把那张草图铺到脚边的木箱上,取下耳边插的笔,一边念一边随手涂抹描画,“米糕还剩三个……桥边人三个,不是四个……棚下两个,棚外一个,头戴幞头,有胡须……”。他在一心打这腹稿时,似对此充满了乐趣,全然忘记了外界的一切。

大白天的汴河里一艘船伴着浓香烟雾突然消失,一“仙人”携带两童子留下天书后飘然远去……大家都停下手中活计去围观议论,他却只顾闭眼碎念日后将置于画面中的各门廊、车舟、人物等的数目和位置,甚至在被赵不尤请去查看案发船只时见到了那么多可怖的尸体,都忘记了当初的惊惧,只深深感念于看过尸体之后就能更好地刻画那些人物了。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到张择端的次数不多,主要是在开头和结尾两处,而结尾处的笔墨更少,但却因他的沉思引出了读者更多想要解开的谜题。

宋代大儒频出,每一位的学问都有自己的精妙之处,其人其学更有大批人信仰、追随。尽管在官府的压制下,有的不再被允许收门生讲学,但是被驱散后的弟子们还是将老师的修身养性之道奉为圭臬,他们不但自己谨遵教诲,也力求把老师的要求传达给家人和朋友。当然在这种坚信坚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死守、钻牛角尖的例子。东水八子中的简庄就是一例,他年轻时曾师从程颐,失势后的老师告诫他只需守住一个“敬”字即可。

于是,简庄就守了半生的“敬”,只知修心,不通世务。最后在家庭面临生计之苦、妻妾哭闹时,还是妹妹简贞以自己的书画换来了可供日后生活的田产房屋。然而知情后的哥哥非但没有对妹妹的做法表示赞许,还深深责怪妹妹让自己的闺阁笔墨流落市面,有失体统。这个八子“首领”般的人物不仅在妹妹以书画救济家庭一事上的反应令人惊异,而且在对待八子之一的宋齐愈之前程问题上犯了极大的错误。

就算宋齐愈推崇新法、有可能巴结蔡京日后从政成为“蔡党”一员,支持旧法的简庄对他有恨意也不该参与取其性命的暗杀勾当。更何况他们对宋齐愈的怀疑并无十分的证据和把握,也不知道自己参与其中的暗杀其实与梅船失踪迷案关联甚大。一向被人敬慕人品学养、守敬自持的他竟会参与暗杀组织,可能是被人利用所致,只是直到故事结尾我们也没看到谜题的解开,或许后面还有更大的阴谋出现,让我们拭目以待。

除了简庄,书中更有许多复杂的人物和人事关系描写,特别是同学朋友之间的种种纠葛,读来极为精彩。葛鲜与何涣,侯伦与董谦、曹喜,甚至章美、郑墩与宋齐愈之间,都是在开始时亲密无间,忽而生出罅隙。而这罅隙可能源于中意的女子、将要面临的科举考试竞争、甚至源于两家的旧怨乃至穷小子对富家子弟的无端仇恨。当读到章美得知自己爱慕的简贞钟情宋齐愈,而宋齐愈却对莲观念念不忘,于是决意模仿莲观口吻写信给宋齐愈时,真是惊呆了。这个同简庄一般被人一向敬慕的男子为了爱情竟能出此下策。只是事情弄到最后,不仅效果不理想,还让自己白白受了屈辱,只恐怕就算日后简贞原谅他,他也无颜再去相见了。

而看到被赵不弃暗中一直保护,口中却喊“呆子”的何涣最后终于得中状元、寻回阿慈时,为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其所受磨难之多自不必说,更可贵的是他从不为恶。而对民女阿慈的痴心也日月可鉴,这就是所谓的好人有好报。何涣似乎是一群读书人中污点最少的一个,他一边被陷害一边却正直做人并不断有所收获。他先被葛鲜嫉妒谋害,糊里糊涂地与丁旦换了身份,却因此结识阿慈;他为寻回阿慈,伤了术士阎奇,而后被人嫁祸杀人,中途却被救起,并在赵不弃的不懈努力下洗脱了不应有的罪名,还有他日夜思念、被人劫持的阿慈最后也回到了身边,真是大快人心。

书中充满了汴梁城与应天府两地的种种迷局和隐秘,但是细细看来会发现前面埋的伏笔不少。而通过“讼绝”赵不尤和墨儿、瓣儿的破案过程,更是一再提醒我们世上没有破不了的案子,只有观察不够仔细的眼睛。所谓的凭空消失、仙人下凡、隔墙取物、活人变身等神仙法术都是能找到破绽的,关键在于解谜之人的慧眼与专心。正如李清照言:专即精,精即无所不妙。

《清明上河图密码》读后感(4):传世名画中的推理故事

传世名画中的推理故事

读《清明上河图密码》/by烟波浩渺1980

不得不夸奖下,本书的文案做的是非常出彩,特别吸引眼球:“全图824位人物,每个人都有名有姓,佯装、埋伏在舟船车轿、酒肆楼阁中。看似太平盛世,其实杀机四伏。翻开本书,在小贩的叫卖声中,金、辽、西夏、高丽等国的间谍、刺客已经潜伏入画,824个人物逐一复活,只待客船穿过虹桥,就一起拉开北宋帝国覆灭的序幕。《清明上河图》描绘人物824位,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5米多长的画卷,画尽了汴河上下十里繁华,乃至整个北宋近两百年的文明与富饶。”

在各种名字为《密码》中推理小说,我喜欢《达芬奇密码》和《藏地密码》一读就不能罢手,非得读完才算结束。要是不说剧情只说取名的话,《达芬奇密码》和《清明上河图密码》都是以传世名画作为卖点吸引眼球,在文章中不过达芬奇没有出镜只作为暗线,而张择端出镜了作为明线。《藏地密码》则是一幅紫麒麟的照片引发的探险故事。各有不同,都是我喜欢看的故事。

古风推理剧这部书不会一口气读完,厚度相当于板砖,可用来砸人的重量,本书的几个案件分布为不同的单元,最后汇成一整个案情,完结开篇第一个案件。最后预示还有下部书,是未完结文。丑话写在前面:我的感觉仅代表我自己。感觉作者写得文太平实,案情缺少一部分应该有的演绎,人物性格塑造力度不足,也许是他的风格,刚开始案件不够吸引人,后来看着顺眼了就觉得他很有一定文学功力的,制造悬疑气氛的能力不够,如果这几个方面再完美些会更好了。

传世名画本就是一个谜题。

清明上河图作为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无论是在历史传承和风格上都是独树一帜的,更别提其中包含的谜题,是众多名家模仿的对象,真迹啊你在哪里。是风俗画的代表作,不同的人可专注不同的方面,看建筑风格、看服装造型、看环境布局、看人物风流、看树木种植••••••各花入个眼,一千个观画者就有一千个清明上河图。

最著名的场景就是虹桥渡船一景,自古来就是众人联想的重点,本书开篇就是从此船入手,在幕后人物操作下船消失不见踪影,随后二十四具尸体惊现命案现场,白衣道人布置的“神迹”令人暗生疑窦,而张择端成为这部惊天案件的记录见证者,他不敢言说,只能把它画下来,让后人猜度。

隐约有旧时古风韵味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历史阶段,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人不在少数。

作者治文彪自言花费五年时间构思此书,创作历时三年。多年前偶游开封,自此沉迷《清明上河图》,立誓围绕此图创作小说史上最庞大的推理布局。但凡看过《东京梦华录》的人就会知道,作者治文彪也受其影响,那古籍中宋人的市井生活,吃饭、饮食、饮茶、勾栏娱乐等等,几乎无缝糅合在本部小说中,格外显得宋意盎然。书中还有作者拟古之作宋词几首,并在每章节引用宋时名家的经典语句:李清照、程朱周等人。他注重细节如几人交谈,尤其设计与女子时,毕竟男女有别,绝对不会穿堂入室,总会到第三方会客如茶室、茶楼等。

男子女子相见时,男子行礼叉手躬身深拜,女子稳稳道万福。女子出门带围纱椎帽。宋时服装也从宽袍大袖变为窄身窄袖,一件褙子将女性的形体美包裹的严严实实。

例如东水八子案也是由王安石变法引起,东水八子因为政治主张不一致,从开始的团结和谐的团队,到分成新旧两派,导致血案的发生。作者将历史和生活、案件融合,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显得更加写实,人文气息与世俗生活辅助,将北宋的盛景下的危机伏藏其中,每读每觉更加吸引。

浓烈的市井生活气息

以前读推理小说多用跌宕起伏、高潮迭起、情节曲折一类的形容词,而用做形容本文不适合,书中的故事就如清明上河图中的众多人物一样,案件的数量和人物数量绵绵密密,不区分重点,信息量平均分布,各种案件,结合案中案秘密层出,如同拨分洋葱一层层一叠叠,如同大蒜的分瓣,独立又归结到根底。看着多且密,实质上都归结成为市井生活之道,看似平静的上河,周边生生不息的人们,在嘈杂世俗的生活中安身立命,却无法摆脱生活的纠葛,一切因情而起,误会、冲动、执念纷繁交错,让陷入泥潭的人不可自拔,一切尊重也因情而结束,有始有终,不同的是有人是正义正面的代表,例如书中宗室赵不尤,他做为贯穿全书的主线探案人员,以及身边的助理墨儿、妹妹赵瓣儿、堂兄赵不弃,他们因为案件的探查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和自信,找到了生活的幸福感。就像我们自己一样,虽然不知前路在何方,但是一直努力生活着。

俏皮的名字

作者取名还是很有意思的,简单说两种。给风月场中的女子,是叠音词,取名为虫虫、了了、艾艾,其他人物带有儿字如墨儿、瓣儿、影儿。

平生最恨未完结文,为什么不能写完一块出版哎,日思夜想故事会怎样发展,最难将息!

2015年4月22日星期三

如需转载请豆邮联系笔者2933702061@qq、com。

《清明上河图密码》读后感(5):复读礼义

有人说作者憋了很多年,下了一盘大棋,这说法我同意,这本书语言心思都是上乘,但一句话也就够了,不足以我做书摘。反倒是书中礼义之道,让我觉得该读,该细读,更该多知一二。特别这一个月刚好在国外,当我们谈论中国,我们该谈论什么。

“写雅而得雅,较易;画俗而脱俗,最难。正如一位女子,精妆靓饰,生的再不好,也能妆出几分美,而布裙素面,仍能显出丽姿秀容,才真是美。”

“ ‘简庄,君子敬命。你只需守住一个“敬”字,安心立命,皆在于此。’

他当时并不明白,但默记于心,知道几年后,灰心丧志之时,才领会到老师深意。不论天下,还是个人,都有其运与命。人力固然可抗可争,但都有一定之限,不管心气多高,力量多大,都难以违越此限。君子之为君子,正在于到达此限时,能不慌不惧,更不苟且自弃。敬天命而不自失,顺时运而严守其正。”

“河伯乍见汪洋大海,茫然自失。”

“就算真有此局,你既可望洋兴叹,丧却斗志,也可熟视无睹,依然故我。局虽在,但下与不下,如何下,为何下,都在人心取舍。”

“道家求长生,佛家寻解脱,儒家修安乐,名虽不同,其实都是寻一个心安之处…”

“就像冷天里喝口热水,或热天里喝口凉水,人都会说水好喝,但其实,除了解渴,谁能说得清水的滋味呢?”

“徒善如登山,从恶如顺水。”

“君子处事,每日皆新。”

《清明上河图密码》读后感(6):闲敲棋子落灯花

一卷食完,齿颊留香。

汴京五绝,讼绝写完。第二卷似乎为牙绝。花开五瓣,之前很担心如美剧那样一季一季,终于无法自圆其说。第一卷最后,翻牌对榫,娓娓道来,说得清楚分明,总觉得这不是技巧,而是光明磊落。

这是这书第一般好:光明磊落。现在的书实在不太光明磊落,总是自嘲惫懒居多。怕读者认真,怕听者有心。总是自己抢先钩上小花脸,最多在纸边轻叹一句。又怕听到,又怕听不到。此书不然。

说是四个侦探,其实四个侠客。事不关己,却或公道或担当或自强或有趣,书生小孩女子闲汉,都挺直了身子:这事要管,还要管到底。

观音劝大圣取经,最后万般无奈,救命毫毛都无法让他动心,只好答应:我许你叫天天应,叫地地应。悟空欢喜,我们也会欢喜。哪有更好的方便哪有更大的神通。此书发微烛幽,任那低语于九幽之下,任那呼号于江湖之远,总有人去听,总有人会去回应,只这一般好,便是花团锦簇。

这书第二般好。就是相信爱情的力量。这书可谓修罗场,十方娑婆世界。处处皆是苦楚,处处皆是死荫。爱情却如死灰里的火,透出来,暖出来,痴男怨女都说一句:你这又是何苦。众生皆苦,唯独为爱而苦,如首啮尾,食到尽处,奄奄一息也可甜甜一句:你这又是何苦。死掉的人为此而苦,活着的,纵然再苦,却也觉得苦也苦得有个念头。虽然罗网复置,虽然深渊火海。依然可以看到,有那爱透出的光。可以苦捱。

再说好就是细节扎实。喜欢写船首船尾,喜欢写茶具碗碟,喜欢写桌椅门窗,甚至喜欢那仵作读来的卷宗文章。总觉得可以就此坐下来,就此翻开就在眼前的各种卷帙,就此看那姑娘戴着花,拿着零嘴在街角张望。只要读便是了。也许还要静静地想。

原本担心这书很热闹,那么多人物都有故事那还了得,却那么多人的故事全都一样:吃饭难,找个知心的人难,什么都难。

有约不来夜过半,就看着孤灯明灭,就敲着旗子不做声响。总有客来,自远方,带着这样那样的惆怅。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