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余华活着读后感10篇

《活着》读后感(1):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能接受之痛

当我跳进那个世界之前,我依然暗示着自己要怀着理智来阐述自己想说的心情,客观地评价这部作品。直到我翻完最后一页,我在余华沉静的笔墨中渐渐失去了耐心,我甚至迫不及待地想要写点什么,不需要充满张力的语言却也能让别人感受到此时此刻我的满腔热情。

我记得有人说过;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便没有必要自怨自艾。而我在《活着》中看到了不同于曹文轩笔下的苦难,那是伴随着福贵的一生、连结着身体一部分的东西,甚至比吃的用的还重要。余华灵巧地转动着笔尖,一次又一次将福贵的生活推进巷口拐角。当你以为他将会重新开始生活时,命运这时却跳起了舞。我时常在想,上帝若是为你关上了门必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因此我便常常在遇到麻烦时等着好运的来临,当做是生活给我的补偿。直到我尾随着福贵,走在那条洒满了盐的路上,触碰到他那几乎僵直的脊背,我才明白所谓生命的常态便是那些突然间就横在面前的碎石子。它害你摔了一跤流了血却提醒着你,你还活着。

小说里有一段这样的话;“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在经历了生生死死这样的事之后,福贵或许也已经明白,人能到这世上走的这一遭就足够了。庄子在妻子病死的那一天,盘腿坐地,鼓盆而歌。诚然生死本为一体,我们既不必为新生而欢乐,也无须因死亡而痛苦。身边的人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即便抓的再紧也总是免不了会从指缝里溜走。福贵一路颤颤巍巍地走来,经历了亡家丧妻白发人送黑发人最终和一头老牛做了伴。我似乎天马行空地在福贵的过去里自由的穿行,但合上书时我的心中却仍旧隐隐不快。我知道是我身子里年轻冲动的血液在沸腾,因为在这个美好的年代,我们所厌倦的恰恰都是福贵一生都渴望追求的。

不要说余华的言语冰冷啊,在我看来《活着》也有它温情的地方。余华给了福贵一个朋友;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却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这就是命运。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因此人爱反省,反省着前一秒的自己并从自省中界定事物的对与错。我们可以为了失去爱情失去依靠而纵身一跃,却无法清醒地接受任何亲肤之痛。在为他人的看法苦恼时却忘记了自己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了。这并不是什么消极自私的想法,我只是想在余华的笔墨里寻到一点对自己有用的道理。我不希望等到自己像福贵那样老了,才明白为人的道理。岁月的年轮转的飞快,与其被外界的事物束缚困惑,消耗光阴,我更愿意多一点顺其自然地与生活融为一体。好与坏、开心与悲伤、希望与失望通通都可以照单全收,宠辱不惊,悲喜不形于色不动于心,站在与自然万物同等的位置上看自己,其实一切真的都十分简单。

我们因为活着,所以才能够分一点心去顾虑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但是很多时候却将这二者混淆不清,我们需要的首先是生存然后才是生产、生活。所以当你需要的或是想要的没有实现时,不要轻易地沮丧和失落。因为你已经做到了为人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那便是-活着。

《活着》读后感(2):莫言获奖了,我却想说说余华

是的,这篇文章是想说说余华,说说他的活着。用一下午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余华的活着,好的文学作品就是有这样的一种魔力,让读者不忍放下的魔力。《活着》讲述了福贵的一生,富家少爷福贵嗜赌成性,最后赌光了家产。贫困之中,因为母亲生病,在福贵为母亲求医的路上,又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后来被解放军俘虏,放他回了家。结果回到家中,母亲已因病逝,妻子家珍独自将一双儿女拉扯大,女儿在一次意外中变成了哑巴,儿子尚且活泼机灵。本以为这次大难不死是必有后福,但是悲惨的人生却才刚开始上演。用余华自己的话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自己生命的友情,讲述了人如何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事物。。。。。。

这就牵扯出了我为什么要为大家推荐这本书,在这个畅销书榜上满是速食文化的年代,在这个国民缺乏信仰的年代,在这个价值观扭曲的年代,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不为别的,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故事中的主人公与她多舛的生命是一种友情的关系,那种相互感激而又相互仇恨,他们谁都无法抛弃对方,而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这是小说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主旨,当我们将生命与自己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友情的关系时,生命突然变得轻盈了。再也无须对自己的不完美而挑剔,不再为生命的不如意而抱怨,因为友情让我们抱着更开放的态度去接纳一切不完美而不是与之抗衡。

小说用十分极端的笔触,描写了福贵艰难困苦的一生,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会觉得这样的描写太极端太悲惨。当然,小说本身就不是为了描述现实,而是在现实与想象中找到交集,从而来反映生活。太接近现实反而会发现太多的丑恶和阴险,所以才有言:“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恰恰是这种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作品,让我们更能深刻并且宏观的品味生命。福贵的对苦难的承受力,以及他乐观的生活态度,会给读者心灵上重重的一拳,至少对于我是这样,更加感恩和接纳生活,感恩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平静与幸福,接纳生活给予的不足与苦难。我们是需要这种能给我们传递高尚的价值观的作品,一种对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的态度。

最后要说一点,其实我是不经常看小说的,因为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是抱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在阅读。希望能看见一句话能总结出天地乾坤,而不是用一本书的厚度,诠释一段路的道理。太过于深厚的东西总是很难在这个年代畅行。但是有时候我们就是需要这样一种方式来加深我们理解的深度,而不是只停留在表层理解的浅薄。小说就是有这样一种功能,她会磨灭掉所有不同的界限,会让一个人从他人的经历中感受到自己的命运,就像从镜中窥见自己,从而加深读者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这样的神奇,值得我们放下快餐文化的心态,静静的欣赏理解一步作品。就像友人曾经对推荐书的时候对我说过,现在的畅销书多是急功近利的快餐文化,需要这些一些文化功底深厚的书。《活着》就是这样的一步作品。

《活着》读后感(3):安徒生与海德格尔之间:为了活着而活着

1、释题

我在看《活着》,我以为这是我看过的最残忍的一本书。我需要残忍

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到了我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传到你这里,鹅变成了鸡,现在是连鸡也没啦

余华在前言中说道:我曾经希望自己成为一位童话作家,要不就是一位实实在在作品的拥有者,如果我能够成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我想我内心的痛苦将会轻微得多,可是与此同时我的力量也会削弱很多。《活着》一书中出现唯一的童话就是上述的童话,而这个童话来自于安徒生《老头子总是对的》;在前言中,余华又说: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觉得这里说的话与海德格尔的居然惊人的相似,海德格尔著作等身,为的就是帮Dasein解蔽,Dasein的翻译国内有很多,有人说是“存在”,有人说“是者”,我看都不如活着妥帖。

余华很成功,他做到了,至少在华语界,这部作品的力量比安徒生和海德格尔的都要大。

2、你记得自己活着吗?

昆德拉写过一本书叫《笑忘录》谈的是笑,开头的话就是:有谁关心过笑了?我想说的是真正的笑,高于玩笑,笑嘲和可笑的笑。

我对昆德拉的敬佩由来已久,看了这句话后更是不能自已。这个句式同样可以,或者说,更应该用来追问活着:有谁关心过“活着”了?我想说真正的活着,高于为了什么而活着。

我们忘记了活着,我们似乎都很珍惜生命,但是他们珍惜生命是为了活得有意义,也就是为了意义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是个英文句式,英文中有xx for xx的说话,翻译成中文大概就是为了xx而xx。我们呐喊为了社会主义而奋斗终生,这个为了挺好懂,但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至少我是看不懂的:有些东西,如果不是用母语说出来,它就是不可理解的,虽然很多人说奎因的译不准原理错了,但是我还是挺支持的,这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说余华是个了不起的作家,因为他活着一词,准确地翻译了海德格尔的Dasein。

什么事为了活着而活着?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活着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在为了xx而xx这个句式中,只能用在而后面,不能用在为了后面。再进一步举例说,你去北京吃喝玩乐小组找一个男青年出来问,你跟姑娘打炮为了什么?他一定会很愕然:打炮为了就是打炮啊!对的,当我们打炮的时候,我们为的就是打炮,不是为了繁殖,不是为了不朽(柏拉图语),我们就是为了打炮。至少我找到了一个纯粹目的的例子,你们就可以想象为了活着而活着是什么状态。活着本身就有意义,不需要为活着寻找其他意义,不需要为了什么而活着,只是这个道理我们已经忘记了,活着本身被遮蔽。不过活着的意义不容易找,死去的理由却到处都是:因为饭堂的饭菜不可口,有的人会自杀;因为工作压力太大,有人跳楼了;失恋了就自挂东南枝;无颜见江东父老就乌江自刎……我们相信有一种死轻于鸿毛,有一种死重于泰山,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而有些人活着却死了,我们崇拜那些舍身取义的,宁为玉碎的,唾弃贪生怕死,苟且偷生,如果生命没有质量,那么也不需要数量。

在上面这段,我似乎宣扬一种肉欲主义的世界观,似乎在诲淫诲盗,要求人们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是这并非我在《活着》书中理解到的。我们与《活着》这个故事中的人一样,对活着本身有着各种希望,我们像福贵父亲一样希望儿子能光宗耀祖,像龙二一样希望能有恒产过上安稳的日子,像福贵一样希望凤霞有个好婆家,有庆能上学……当你有了希望的时候,现实就变现出他的丑陋与阴暗,而我们不禁感叹:“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面对这些丑陋与阴暗,有的人舍身取义,宁为玉碎,企图抓住美好的事物;而有的人则在这些丑陋与阴暗面前丧失了活着的勇气,选择了轻生。但是意义这些东西都是后来才有的啊,人是先活着然后才有这些意义,为什么这些意义后来竟然成为了否定活着的理由呢?我们什么时候关心过“活着”了?余华在前言中说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以为余华所说的真理就是这种活着,它排斥道德判断,超然于善恶。

有人担心一旦取消了意义的追求,人就变得与禽兽无二。活着的伦理学应该如何构建我现在还不是很清楚,但是,一个以活着为目的的人的精神状态绝对不会比怀着意义的人的精神状态要差,余华说,这将是一种高尚。我们还是举广大骚年喜闻乐见的打炮为例,为打炮而打炮会使得打炮这件事变得索然无味吗?我不曾见过,我只见过广大的骚年在讨论这件事上如何的意气风发,如何的为追求更巅峰的一瞬而讨论各种奇淫技巧。为活着而活着的人,他会像怀着意义而生活的人那样去追求美好的生活,就像打炮的人要获得更高的高潮;而当他遇到挫折,看到现实的丑陋与阴暗的时候,又不会否定活着的意义。

3、安徒生与海德格尔之间

余华在前言中说道:我曾经希望自己成为一位童话作家,要不就是一位实实在在作品的拥有者,如果我能够成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我想我内心的痛苦将会轻微得多,可是与此同时我的力量也会削弱很多。

我以为余华是在安徒生与海德格尔之间为我们解除蒙蔽活着的东西。

安徒生《老头子总是对的》里面讲述的故事跟《活着》里面的故事有点类似,老头子把一匹马牵出去,先换成了牛,再换成其他,最后换来了一袋烂苹果,他在这一连串交换中,所考虑的不是如何获取更大的价值,而是更切近自己的生活,虽然最后一匹马换来了一袋烂苹果,价值极大降低,但是却因为老头与商人的打赌获得了大量金币。安徒生似乎要告诉我们,虽然这种切近考虑表面上似乎并不划算,但是却从其他方式令你受益匪浅,所以我们活着就要这样。

海德格尔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作品,一部《存在与时间》讲述了Dasein如何被抛入这个世界,如何与世界共在,各种的烦心与烦神,最后沉沦于世,直到它听到良心的呼唤,才能超越常人,进入本真的生活,领悟存在。

余华要像安徒生那样用虚构的方式,但是他又不能脱离现实,否则就失去了说服力;但是也不能像海德格尔那样概念判断推理,而是叙述,否则也就失去了吸引力,用虚构的形式来讲述活着的道理,他是如何做的呢?如何为我们揭开遮蔽存在的重重幕末呢?

首先这个故事有一个安徒生童话般的外壳,就像书中所言,牛变成了羊,羊变成了鹅,鹅变成了鸡,最后连鸡都没有了。福贵的一生就是各种生活美好梦想一一破灭的一生,所有能想到的向美好生活的方向都给砍断了:他没法光宗耀祖,家业因为赌博赔光了,父母之恩难以报答,父亲被气死,母亲走的时候他却被拉夫到了战场上;他没法给妻子过上好日子,富贵的时候嫖妓,妻子人品好不离不弃,落魄的时候因为夙兴夜寐;儿女也没有指望,儿子和孙子都是早夭,女儿难产而死,女婿意外身亡,连接他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人都一一离去。余华残忍地把福贵所有活着的意义都砍去,也只有这种砍去才能够让活着孤零零的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看到就算所有意义都失去,我们依然能够好好的活着,俨然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人能被打败,不能被打倒的英雄一样。

《活着》读后感(4):活着,像黄牛一样忍受着

我是先看了〈在细雨中呼喊〉,再看了〈活着〉,然后看了〈许三观卖血记〉等一些余华的其他作品。〈活着〉是余华作品的转折点,在这部作品之后,我觉得他面对了自己。

就像经历一场漫长的磨难,看完了全文。在最后那段描写让我记忆深刻:经历年少阔绰、败家、战争、丧妻失女、白发人送黑发人后,年老的富贵牵着年老的老黄牛在夕阳下。顿时,我所有的情绪都在那一刻迸发了,活着不就是那样吗!人和动物一样,活着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忍受着生活一次次的打击与压迫,哪怕是片刻的温暖都会被撕得粉碎,撕得什么都不剩,只留下活着。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我都没办法走出这本书。甚至在埋怨作者,为什么还要让富贵活着呢?

《活着》读后感(5):命运是婊子,绝望不存在。

上周去逛书店,发现《活着》出了新的封面,水果味儿,一本顶过去五本,结果没忍住……就又买了一本,余华对我有着不可阻挡的杀伤力,回家又再看了一遍。第一次读完是在高一,那时日子过的无忧无虑,鸟语花香,生活灿烂无比,前途一片光明,读了本这么悲剧的书(当时是这么认为的),实在让人无法接受生活竟能如此悲惨,去扮演着富贵承受如此大的苦难。

一: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谊,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余华写于新版《活着》封底第一句话

如今再读一遍,把自己当作书中那个听故事的年轻人,只是看着那头也叫富贵的牛在田中缓慢劳作,听着这个叫富贵的老人安详的波澜不惊的讲述着这个暗藏汹涌的故事,讲述着他的命运。富贵出生大富大贵,为地主家公子,年轻时逛窑子,进赌场,直至输掉了他家所有的地,所有的房子。富贵的爷爷的家产被富贵的爸爸输掉一半,富贵他爸爸的财产被富贵全部败光,真正的富不过三代。从内战时期,到人民公社时期,再到文化大革命,富贵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苦难,如果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说,富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它一无所有。可是如果从富贵自己的角度来看,当他如此淡定的讲述在旁人眼中苦难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充满了幸福和快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富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很多人问过我,你信命吗?以前总是异常干脆的回答不信,但是一些事情的出现就不得不让人相信命运这么一回事儿。有时就命运像《LOST》里面那句Ben瞪着空洞的双眼面无表情时说的话:“Destiny is a fickle bitch! ”命运是个无情的婊子,这句话真他妈带劲儿,确实如此,命运这个婊子还特别擅于给自己立牌坊,时不时会让你尝尝甜头,如果说命运是婊子,那它就是世界上最精明的婊子,《基督山伯爵》中有这样一句话:世上没有幸福和不幸,有的只是境况的比较,唯有经历苦难的人才能感受到无上的幸福。这就是命运,在幸福和不幸之间,立牌坊,做婊子,但你没法抛弃它,也没办法抱怨它。

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能感受到无上的幸福,只有经历过富贵的一切才知道富贵为什么还活着,为什么还感激生活。我们总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别人的故事,想要真正做到感同身受,真的对很难,有些事情,有些人,必须亲身经历了才有资格谈及幸福或是痛苦,就像别人对我们说:“我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这些都是屁话,有些事情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明白,喜怒哀乐,冷暖自知。伟大的贺拉斯告诉我们说:“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省钱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别跟我扯什么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有些事情我们自己都不能迷糊着呢,别说那些旁观者了,一起掺和进来只能让我们更迷糊。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而不属于别人的看法。

这让我想起了《像小强一样活着》里的一句话:“看别人的生活,就好像在看台上,观看斗牛比赛,我们在喧嚣的高台上,观看这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场景,如果不了解,牛的利刃穿身之痛,我们所做的,只是喝彩,不停的喝彩。”

二: 《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

——余华写于新版《活着》封底第二句话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听着何勇近乎绝望的嘶吼着《垃圾场》,听着他近乎疯狂的质问着所有人:“还有没有希望?还有没有希望?”,某一瞬间,我几乎相信绝望是存在的。

第二遍读完《活着》,真正明白了“绝望是不存在的”,只要活着,绝望就不存在。内乱时期,富贵给妻子上街卖药,结果被抓去当兵,一去就是好几年,当他所在的国民党军队弹尽粮绝,死伤无数,他面对着无数在自己面前冻死的战友时,他没有绝望,他还活着,家里的儿女,妻子,母亲,都在等他养活,他要活着。当他活着回到了家乡,女儿凤霞因为高烧变成了哑巴,母亲也去逝,他也没有绝望,因为原来接手了他输掉房子的地主龙二在人民公社运动中被枪毙了,富贵还活着。儿子有庆上了小学,县长老婆生孩子大出血需要输血,有庆去了,再也没有回来,而县长竟然就是当年的战友春生。妻子得了软骨病,女儿凤霞嫁给了二喜,生下了富贵的孙子苦根,凤霞大出血,死了。妻子病逝。二喜独自带着苦根干活时,因为工友的操作失误,也死了。最后,富贵给苦根煮了一大锅豆子就出去干活了,因为家里穷,苦根饿坏了,结果撑死了。这听起来很好笑,很戏剧化,但是面对如此苦难的生活,富贵遭受这一切后没有绝望,因为活着。

我相信春生是绝望的,在文革时期被批斗,天天被人毒打,结果选择了自杀,在自杀的前一天他去找了富贵,富贵的妻子对他说:“春生,你要活着,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要活着。”但春生还是死了,因为他看不到活着的希望,不是不能,而是不想。

多少个夜里,我们都如此的绝望却还反复的告诉自己:“一定还有希望,一定还有希望。”仅仅因为一张照片,一条短信。多少次,在纸上写下无数遍“Even now there is still hope left、”可能仅仅因为一句晚安,一个眼神。有时候会想,活着是不是真的挺贱的,每天晚上临睡前,不管有多么的伤心难过,都会告诉自己,明天会是不一样的,明天会是不一样的,但是第二天深夜,我们似乎还要对自己重复着这些话。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我们反复不断的告诉自己明天会更好,就算在很多年以前,可是更好了吗?不知道,就算现在比以前更差,但我们又告诉自己,明天一定会更好,哪怕只是幻想,但是谁他妈的又知道明天会怎样?古人说的在理:“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我们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那个追字上,一追再追,追到最后为了谁,一切都是生活所迫,可生活却从来没有被抓住过。因为未来还没来,什么都可能发生,我们就绝不能掐死现在。乌龟大师也说:“There is a saying,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But today is a gift 、That is why it’s called the present 、”《垃圾场》中有这么一句歌词,“只要你活着,就不能停止幻想。”,人不能靠记忆活着,人要靠希望活着,哪怕靠幻想,幻想就是希望,有希望,就能活着。有希望,绝望就不存在。我们把无限的希望寄托在有限的事物中,却不知道,只有明天,才有希望。活着,就是唯一的希望。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余华写于新版《活着》封底的最后一句

软广告:原文链接From葱的种植大棚

《活着》读后感(6):像福贵那样《活着》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

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我承认那天深夜点了灯读它的某个瞬间老泪纵横。

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

“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贫苦艰难的生活,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丧失希望。他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所以当他在父亲眼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们都天真地以为悲剧该结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来,于是有了一点淡淡的喜乐。

可是我们怎么知道他会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不幸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他竟是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们不禁有些战栗。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阖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这应当便是生命的力量罢。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

“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伤的情节之间,福贵仍然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述说苦难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

正如你终于会明白,无论现时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那个结果对现时的我们毫发无伤。告诉我,谁还在不堪着高考的煎熬,失恋的痛苦,或者某个伤疤最初的鲜血淋漓?

——我仿佛已经看到许多问号:这样,我们的生存还有什么意义?

嗯,就像那谁说的,企图探究活着的意义注定只能成为一个笑话。人只是一种存在,它与天地万物一样并无意义。

呵,我们也许只需要像福贵那样活着,像那头老牛那样活着。

尽管有些苍凉的意味。

《活着》读后感(7):活着并感激着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觉得以后不管生活以怎样的形式出现,我都不会选择自杀。他好象在说存在于世,已经很不容易了。活着,是种奢侈品。

《活着》读后感(8):活的意义:快乐的生活

最初是在电台听到这个故事,愣是坚持到听完,

后来还是读了原本。

故事里的人活着太苦了,一波一波的苦难,让人只感到绝望。

但我们为了什么而活着呢,只是活着活着吗?

很长时间就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但是还没有找到答案,或许也就是这样找啊找啊,就老去了,那时,无论活着好坏,都已经过去,活着就是活着,没有什么好去追究其意义。

看到阿贵在历史大势中有如蚂蚁般被冲击得体无完肤,也许,活着不过就是一个生命的历程。

说到最后,

活着,我不知道意义,只有“及时行乐”吧。

《活着》读后感(9):《命中注定终需有,命中没有莫强求。》

一气呵成地看完,当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故事,让旁人用几个小时浏览,会有些喘不过气的。

尤其这个故事讲述了眼泪,所以总觉得有种无形的东西压迫着自己,直至合上书,头疼欲裂。

然后系统死机,让刚刚开始的书评夭折,所以决定,还是找一个清醒的时间来写,免得糟蹋了这本好书。

庆幸只是平凡普通的小女子,不必背负任何压力,否则如果是某一大家,去给一本光环闪耀的书写评,压力就比书本上的价值要大许多了。

很少碰国内作家的书,尤其是那些获了奖的,哗啦啦作品可以排成排的。

怕的就是打开,一脸苦大仇深,一脸我并不了解的时代的灰色往事,还总透着那么股子闷骚劲儿。

承认自己学书浅薄,如同去看《白鹿原》,2个小时的戏,听懂的台词不及自己在下面发的短信,更不要说剧情。

读这本书,是因为小时候,依稀记得看过一篇报道,葛尤举着奖杯,然后铺天盖地的说着他在嘎纳称帝。

电影却被禁,时隔多年,偶然看过,在心里烙下了痕迹,很淡,却看得见,只记得一幕,最后的儿子或是孙子,也死在他面前,那种欲哭无泪地默然,让人心里揪得紧紧的,也没有眼泪,却比大哭一场还要累神。

书中写得比起电影没那么戏剧化,却如同起雾一样,一层层缭绕,最后伸出五指,却看不见了。

悲痛就这样,一下一下,按部就班地席卷。

然而,合上书的刹那,发现自己的悲,不是因为福贵一生的遭遇,而是因为那种面对命运的无奈。

痛的是,似乎他没有怎么抗争过,唯一的愤怒似乎只有对春生的咆哮。

他所有的力量都用来承受苦难,流尽眼泪,然后继续蹒跚前行。

生活对他来说,真的是一条路,没有枝杈,就这么走下去,风来了,就吹风,雨来了,就淋雨。

受不住了,就倒下,直到能再站起来,再走。

一切似乎早就看透,似乎任由命运给予或者操控自己。

即使看不透,开始怨恨迷茫,也会在心底的深处被隐藏的自己说服,让回忆告诉自己,这一切是注定的。

正如作者说得,这个故事是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在我看来,每个人的命都是注定的,不到最后一步我们是看不到结果的。

所谓的和命运做斗争,不过只是走直路到达终点,和走弯路到达终点一样。

直路短,风景少,所以会觉得最终的结果晦涩;弯路长,可以沿途寻花问柳,遍尝春色,以至于掩盖了结果的单薄。

其实,不过是心态而已,再怎么改变,我们也只是改变了自己接受的方式,而不是接受的内容。

路走得多,心胸开阔,路走得少,人或许也就闭塞,所以看待结果自然不同。

如同结果都是一杯苦酒,有人觉得全当是解渴的水,有人觉得却是杀人的毒。

但还是敬那些有勇气去改变的去斗争的,毕竟拼搏地结果是自己对自己的佩服。

故事终究是讲给别人听的,福贵的故事合上书的刹那就过去了。

他再苦,也是他必须去面度和承受的。不需要人可怜,也不需要太多人了解。

每个人不都是一个福贵吗?求福满仓,贵满房。

却在求的路上,承受着自己应该承受的一切。

苦的多了,便哭一下,找个人说一声,然后继续走我们自己的路。

怨的多了,便骂几句,然后做做白日梦,幻想下辈子换个好命,锦衣玉食,福禄双全。

这本书是可以打动人的,最打动的是我们每个人需要承担的原来是如此的沉重。

原来我们是值得自己尊重的。因为我们都在坚韧地活着。

哪怕转身看着跟在身后的命运如此高大,却也不过只打个哆嗦,转身,走路。

书更打动我的是作者的一句话,与故事无关,是写在自序里的。

他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因为这句话,而不是这本书,让我崇敬余华,因为他作为一个写字人而不是作家的操守,因为他真正尊重的是写字,而远大于写出的字。

相信自己只有不停地写字,将心底的飞雪落花化成黑色的印记,才可以留住生命中每个流年。

或许有一天容颜不在,却可以凭借过往中的只言片语,流出欢笑的泪水。

或许有一天爱我的人走了,我爱的人走了,却会因为我曾经的感悟将心底的爱继续灼烧。

或许有一天一切都落寞了,那也可以如同黛玉一样,焚一香炉火,带走所有的过往,陪着来生不再寂寞……

《活着》读后感(10):活着

活着多么简单的书名,人这及其短暂的一生,我们又将打算怎么的活着呢?我看完这本书一直在跟朋友说如果我是富贵,在失去儿子、老婆、女婿、女儿、孙子后我可能不会像富贵一样的活下去,而会选择死去。这样的人生在我看来是多么的悲惨啊!我一直在想富贵的心理是多么的强大才没有被悲伤所击溃。我所想到这一生最悲惨的生活莫过于富贵的生活了。可他比我坚强、活下去的欲望比我强烈,所以在他经历了这些人生中的大悲还可以笑着活下去。这本书没有咬文嚼字也没有描写那些诗情画意的文字,有的只有感情,用很朴实的文字叙说了一段悲惨的故事、一个没有被悲伤打败的人、一个经历生活中所不能经历的痛苦还能乐观活下去的人。这个人就是富贵呀!

看这本书第一次哭是在大庆死的时候,我记得那天大庆吃了一碗白米饭去县城参加田径比赛还拿了第一名,结果因为县长老婆需要血就把大庆叫过去了。结果呢!大庆死了,被活活的抽血抽死的,我只能说世态炎凉。

后面一次哭是孙子的死,我想过很多种死法却没有想到的是因为太饿被豆子噎死的。这是饿到一种什么样的地步了才会有这种情况的发生。

看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生在一个很好的时代,90后的我没有体会过没有饭吃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那个年代的人吃的苦使得我们这一代不会在经历那样的痛苦。所以要感谢曾经那些为温饱问题而为之奋斗的人们。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