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肯·福莱特世界的凛冬读后感10篇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1):时代的呐喊

我亲眼目睹,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世界的凛冬

《巨人的陨落》之后,《世界的凛冬》终于来了,我们一直在期待,终有一天,能目睹世界大战的开始与结束。终于在围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之后,我等到了《世界的凛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因后果,反法西斯战争的转瞬变迁,一个裂变中的大时代正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我在第一部《巨人的陨落》中介绍过它的作者肯、福莱特,我是这样写的:““‘很多作家只写能取悦他们自己的东西并模模糊糊地希望这也可以取悦别人。但我每写一页,都在清醒的思考:读者会怎么想?读者觉得这真的会发生吗?读者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吗?我敬佩那些用文字和新奇结构进行文学实验的作家,但我从不这么玩。’这位与我们伟大的祖国同年诞生的爱伦、坡终身大师奖得主这么说。就如同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虽饱受苦难和挫折,仍心念和平,满怀憧憬地开始复兴之路一样,肯、福莱特虽历经挫折苦难,却还愉快地承认他‘没有饱受折磨的灵魂’,依旧愉快地写着那些经得起历史推敲的故事,带着一种向死而生,不压抑不灰暗的调子。这个著作等身的大文豪,写出了一部部世纪巨作,《巨人的陨落》,正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勇敢者的史诗。”

现在我想说,这位为了写巨人三部曲瘦了36斤的大文豪,又带给了我一个新的印象。那就是即使身处在残酷、爆裂的世界,他仍旧会坚持,仍旧会想要反抗命运,与之斗争!如果说《巨人的陨落》是一部勇敢者的史诗,那么《世界的凛冬》就是改变命运的时代悲歌。

这里的每一页都有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生命。一切都开始于那个裂变中的大时代,战败的德国因为复仇和鲜血而眼红狂暴,将纳粹希特勒推上政治舞台,开始了法西斯征战模式;日本军国主义膨胀,从中国东北进军,开始了惨无人道的侵华战争;美国在独立战争后,为了尽快结束反法西斯战争而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导致当地寸草不生、哀鸿遍野;虽然胜利但元气大失的英国发表了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俄国沙皇下台,苏维埃政权下的苏联和军事力量强悍的美国开始了冷战。用《西雅图时报》的话来说,整个20世纪的吉光片羽,都被写进了这部伟大的小说里。

依旧是那不同阶层、不同国籍、不同地域的五个家庭的故事,当年的幼小的下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了。这群处于人生黄金时代的少男少女,来自德国、美国、英国、苏俄和威尔士的五大家族的儿女,他们父辈的命运因一战而改变,而他们的命运或许就会因二战而改变。当世界再次破碎,甚至更加暴烈和残酷,他们应该怎么办,是随波追流,还是迎难而上?这应该是他们的时代,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拼一拼呢?

肯叔在这一部书里开始放慢了故事的节奏,用更加细腻的文笔来描写他书中的每一个主要人物,尤其是女性角色,较上一部更有感染力了。无论是叙事风格、语言运用、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越加精致臻美,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戏剧冲突和历史真实相互碰撞,如此生动地被展现,引人入胜。这是一部巨作,一部真正的大师之作。

巨人陨落之后,世界的凛冬将至,每一个生命都在热烈地呐喊,永恒的边缘还会远吗?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2):世界的凛冬,英雄的崛起

拿到这本巨著时,激动不足以形容我的心情,看完时,却想了很多,这是一个宏大的故事,一场全人类的战争,一场生 死的较量,一群热血儿女的奋斗。而当你打开书,就进入了他们的世界,目睹了他们的人生,而这场世界的凛冬,也因每个人的努力而闪耀着血色的温暖,正如宣传的那样,我亲眼目睹,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而这套书籍同样精彩,让我惊叹和欣喜。

另一种面孔。战争没开始前,每个年轻人就开始了新的生活,而末黛和沃尔特是最早发现不对的人,这要从纳粹的崛起说起,德国的社会民主党败给了法西斯专政,于是希特勒当上了国家元首,还有盖世太保当道,于是来德国参加选民的劳埃德就目睹了这一扫荡悲剧,而罗伯特的酒店就先城了活靶子,他的酒吧和他的爱人都经历的恐怖的事。而在美国这边列夫的女儿黛西想要嫁给查理,因为她妈妈一直灌输的乘龙快婿,而她也正要做到了,却被父亲精心设计的丑闻打破,来到了英国。

遇到了英国的劳埃德,而艾瑟尔依然是工党议员,为了反对法西斯暴行而战斗,可是英国却被暴行采取绥靖政策,这也要英国人民吃透了苦头。参与西班牙内战的劳埃德也对苏联的共产主义产生了怀疑。

而到底哪方才是对的似乎是个难以评判的话题。

流血的季节 英国加入战争以后,而接下来就是可怕的世界大战,无数无辜的人惨死,而为了拯救更多是人,每个年轻人都在贡献自己的力量。卡拉做了护士,沃纳和沃洛佳做了间谍,为了搜集德国的情报,而查克在海军,在勘测地图时也被打死,黛西更是开起了救护车,为了挽救更多的人,所有人都感觉到了不对,战争继续下去只会让更多的人受伤害,而纳粹更是开始了残忍的杀戮卡拉的哥哥亲眼目睹也开始倒戈,因为他们是真的滥杀无辜。而为了获取情报,卡拉和更多的德国人更是受到了更多的凌辱。

而最后原子弹的产生,更是成为了国与国争斗的法宝。

冰冷的和平。和平之后关于武器,苏联和美国,而无辜的人更是献出了生命,而国与国的斗争也不太和平,至少所有人都做了努力。但是这种和平又变成了国与国的武器较量,何尝不让人感到这和平的危险。

而在战争之外,爱情也一直存在,为了救人可以舍弃爱人,而他们一直都在找寻自己的爱人,有的人找到了,当然也有的人失去了,这也是点缀寒冬里的唯一春色了。

而这本巨著包涵的内容还有很多,只要你细细阅读,就能体会这种震撼和感动。也许,这凛冬,让烈士的鲜血更加火热吧。而这世界的凛冬也少不了这些勇敢而不顾一切的人了。

而这世界的凛冬,是英雄的崛起才让这世界有更多的人免于牺牲吧。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3):战争始终是一曲悲歌

在去年的那个夏末,英国作家肯•福莱特所著的号称史诗级的小说《世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巨人的陨落》,被列进了我的阅读书单。虽然没有像宣传语上所说的那样一口气熬三个通宵看完,但是这部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小说,着实吸引了我。今年的三月,《巨人的陨落》的续篇《世界的凛冬》在万众期待中出版了。

故事承接第一部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快二十年了,当年来自不同国家的五个不同家庭的下一代均已长大成人。与他们的父辈相似的是,他们也将经历战争的洗礼,不同的是他们所要面对的将是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更为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就像是他们父辈年轻时一样,当战争即将来临时,这些年轻人对战争并没有深刻的认识,战争的印象对于他们仅仅限于书本上的描述。他们怀着一颗火热的心,渴望加入战争,为自己的祖国奋斗,为自己的名誉奋斗。

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人们是不会忘记战争所带来的阴霾的。所以当艾瑟尔得知儿子劳德埃要去前线时,会回忆起当年弟弟和情人上战场时的情形,会控制不住自己失声痛哭。格雷戈里知道养子沃洛佳要去国外的战场时,会在心中盘算如何阻止这件事的发生。因为他们都曾经历过那种生离死别的痛苦,了解战争的残酷无情,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再历经同样的磨难,想方设法的避免这一切的发生。

可是这一切不是他们所能决定的,当战争来临时,每一个人都身不由己,不管是在战场上作战的战士,还是在后方生活的平民。失败者自然是将会是一败涂地,但是得胜者也并不见得有多么喜悦。

格斯的儿子伍迪在珍珠港事件中失去了未婚妻,随后不久又在另一场战争中失去了兄弟查克。按照以往的逻辑,当他在战场上击杀敌人之后应该有复仇的狂喜才是,但是伍迪并没有这种感觉。

面对死于他命令之下的三个敌人,他甚至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感觉,死亡的敌人也有自己的父母、妻子或者女朋友,有的可能还有儿女。现在他们只是一团团肮脏的血肉。他成功的消灭了敌人,但感到的只有恶心。

不管战争最后的结果如何,其过程都是一曲悲歌。

就像之前第一部《巨人的陨落》一般,第二部同样以战争的结束落下帷幕。新的年代即将开始了,新一代的孩子们也即将成长起来,为这个世界演绎新的故事。让我们共同期待第三部《永恒的边缘》出版,看看肯•福莱特接下来将会为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4):战争从未怜悯谁

二战应该算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了,法西斯灭绝种族的黑暗思想以及世界各国混战局面残害着时代。二战时期的青年一代,面临的是无比残忍的世界。继《巨人的陨落》之后,世纪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世界的凛冬》,讲述的正是二战时期的故事。随着时间的变迁,《巨人的陨落》中激扬的青年人们,已经成为长辈一代退居幕后,闪亮登场的是他们的子女们。在那段极端的历史中,这一代的青年人被迫卷入战争,在各自的家仇国恨中挣扎、选择,各显神通,各自沉浮。

末黛与沃尔特的儿子埃里克,不像妹妹卡拉那么的耀眼,但却很真实。他自小生长在德国,成长时期正是德国法西斯势力汹涌壮大的阶段,作为十几岁的孩子,身处其中,难免受到极端思想的蛊惑和控制。是的,他没有听从父母以及妹妹的劝阻,执意成为其中的一员,家人对他很失望,但他却是最真实的人物。

他义无反顾的跟随军队踏上战场,成为医务兵,亲眼见证了战争的残酷、生命的脆弱。更可悲的是,当他发现法西斯真的在残害毫无反抗能力的犹太族以及患有疾病的同胞时,面对那些男女老少的无辜生命,他内心无法承受这个结果,思想毫无疑问的动摇了。其实埃里克的心地并不坏,也并不是毫无人性的冷血战士。他只是被当时法西斯包装好的思想蛊惑和误导的年轻人,对国家领袖的崇拜让他变得盲目,当权派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控制和灌输达到了目的,他是当时无数德国普通青年的缩影。被极端思想控制,卷入战争,残害生命也付出生命,是他们的不幸。

原本笃信的思想崩塌,埃里克的内心一定非常痛苦,他需要找到一个寄托、一个慰藉。随德军踏上苏联土地的他,在遭受战争的各种残酷洗礼后,把从苏联方面接触到的社会主义思想当成了救命稻草,牢牢地抓住不放。其实,这不过是时机的问题,此时出现在他眼前的不管是什么新思想,都会成为他新的心灵寄托。他需要一个心灵寄托来支撑自己,抵抗一切外界的苦难,继续活下去。埃里克和其他年轻人一样,都是受到战争最深伤害的人。

埃里克应该是《世界的凛冬》里的一个小小配角,他没有主角们的“神勇无敌”“永远思想正确”“模式化的纯正面形象”,却真实的做着自己,他只是战争洪流中一个最真实的普通青年。几年前BBC拍了一部一战的纪念剧《丧钟》,讲述的也是被迫踏上战场的年轻人的故事,主角是战场上对立的一个英国人和一个德国人,他们也不过十几、二十岁的大好年华,却要经历那种残酷的苦难,远离家人,远离家乡,饥饿、伤冻、恐惧、犹疑、身不由己、随时面对死亡,生命的流逝带来的触动,战争在他们身上留下最深的烙印。那种真实的场景和人物形象,给人带来深深地震撼,切身体会到战争的无情和对年轻人的摧残。“命如草芥之人,丧钟为谁而鸣。”

战场上没有真正的赢家,大家“分享着悲痛,也分享着希望”(Shared hopes,Shared sorrows)。《丧钟》里有一个场面非常感人,双方暂时休战,几十个年轻的小伙子们隔着一定的距离,默默对立的站着。在整理各自队友遗体的过程中,一个小伙子费力的拖着一具遗体,却力不从心。另一方的一个小伙子犹豫了一会儿,慢慢的走过来,默默的帮助他抬起队友的双腿。那一幕持续了一段时间,双方都没有说话,就那么默默的做着。那一刻,没有互相残杀,只有对死者的悲怜与尊重。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5):坐在窗边看风景

肯·福莱特的作品中,最大特色就是内容都有史实根据,他的小说出版前,都会请历史学家审读书稿,绝不容许出现任何史实错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与小说中的虚构角色融合,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情节铺陈高潮迭起,细部描绘精致准确,让读者与历史时代共浮沉,和历史人物同悲喜。福莱特还擅长描写爱情,用纤细动人的笔触,捕捉男女间微妙的感情变化。宏大的背景、结构和故事巧妙交织,构成了一部扣人心弦的史诗。

《纽约时报》是这般评价肯•福莱特这部书的:“戏剧冲突和历史真实被如此生动地展现,引人入胜,福莱特是真正的大师!”

除了莎士比亚,只有肯·福莱特写过人类一个世纪的故事!10年前,肯·福莱特想找一部描述整个二十世纪的文学作品,却惊奇地发现还没人尝试过写有关整个世纪的小说——除了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当年用八部戏剧讲了整个十五世纪英国王室的故事,从理查二世写到了理查三世。而如今肯·福莱特将整个20世纪的吉光片羽都写进了这部伟大的小说里,这便是这本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

想来,即使是大师级的作者如肯·福莱特,在创作这部书时,他肩上的压力也不轻。

以他的原话来说,为了完成“世纪三部曲”,他花了整整七年时间:“首先,我必须对二十世纪的历史有充分了解。其次,一部好的小说必须用一些中心人物来讲故事。我开始想讲三个家庭的故事,可是后来觉得不够,就用了五个家庭——这对读者来讲也够多了,但还是可以记得住谁是谁。”

光是列整个故事的大纲,他便花了六个月的时间:这五个家庭中的人物在一战、俄国革命、二战、冷战、共产主义政权崛起、女权运动、民权运动、水门事件、肯尼迪遇刺等事件中怎么生存,命运怎么交叉。

就算是花了六个月的精力列出的大纲,他都觉得很粗糙。在他看来,这个大纲可以无止境地继续完善下去,所以必须要开始动笔了。

于是,作者一边着写,还必须一边构思新的内容。比如在《巨人的陨落》结尾,每个主人公的家庭都生了两个孩子——作者需要有新的人物来讲下面的故事。再比如,在写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他感到必须把美国的黑人民运写进去,所以《世界的凛冬》里的一个人物就成了黑人,她的儿子则成为了第三部小说中参加民权运动的主人公乔治。

肯·福莱特为了平衡小说的历史真实性和虚构性,在写这些历史人物时非常小心。他说:“很多作家只写能取悦他们自己的东西,并模模糊糊地希望这也能取悦别人。但我每写一页都在清醒地思考:读者会怎么想?读者觉得这真的会发生吗?读者关心这些吗?读者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吗?我敬佩那些用文字和新奇结构进行文学实验的作家,但我从不这么玩。”

所以在书中,他不会去描写历史人物头脑里在想什么,因为他觉得自己不知道,但他却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人物与事件的想法与观点,那便是通过自己所创造的人物来表述。比起历史人物,他更加了解自己所创造的人物脑子里在想什么,所以,他选择让后者去猜测前者,而不是仅凭主观看法来描写。

他经常说:“我的小说就像一扇窗,读者不是在看窗,而是从这扇窗里看风景。我不希望读者看不懂我在写什么,甚至我希望读者忘记他在看书,我希望我书里的字都是透明的,读者忘记我的写作特征,专注于感受情节。”

肯•福莱特就是凭着对写作的用心与认真,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有了如今的辉煌成绩。在欧美出版界,甚至有着这样的一句评价,肯•福莱特这个名字就是畅销的保证。

最后,用我在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吧——我亲眼目睹,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6):寒夜

文/栗一白

我亲眼目睹,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

---《世界的凛冬》

我想起了那张惨烈而不甚清晰的图片----士兵的追赶,孩子们惊恐扭曲的脸庞,血腥的场景,让人不寒而栗。

战争永远是人类历史上最沉重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是其中最沉重的一笔, 二战让61国20亿人卷入其中,7400万人在战争中丧生,其中, 中国死亡是二战伤亡最惨重的十大国家之一!2700万前苏联人,600万犹太人,550万德国人,350万日本人, 死于战争的总人数竟高达7400万,这在任何时代都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英国的肯•福莱特在《世界的凛冬》描写的正是二战时期的种种,是火遍全球的20世纪人类史诗“世纪三部曲”的第二部,是全球读者平均3个通宵读完的超级小说《巨人的陨落》的续篇。

**经纬交织,脉络清晰,无障碍阅读的通达性。

阅读的心情是沉重的,然而阅读之途又是通畅的。起初,我以为人物之多,关系之复杂不亚于《红楼梦》,并试图画思维导图,后来翻到书尾觉得完全不必了,大幅海报般明晰的年代图和每册末尾所附的人物表,将庞大的章节结构,错踪复杂的人物关系梳理得清清楚楚,宏大的背景、结构和故事巧妙交织,构成了一部扣人心弦的史诗。目录里简明扼要的叙述是点睛般的存在,从这里你可以看到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点,各个家族对国家变成法西斯主义国家的反应,那是不忍目睹的残忍。一切都始于那个裂变的大时代—希特勒上台,爱德华八世退位,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爆炸……世界剧烈改变,我该怎么办?这正是他们的困惑-----一群处于人生黄金时代的少男少女,来自美国的杜瓦家族、别斯科夫家族、洛滋罗赫家族,来自英国的菲茨赫伯家族、莱克维兹-威廉姆斯家族,来自德国和奥地利的冯•乌尔里希家族,弗兰克家族,洛特曼家族,冯•凯塞尔家族,苏联的别斯科夫家族、威尔士的威廉姆斯家族、格里菲斯家族,他们父辈的命运因一战而彻底改变。如今,世界再次破碎,甚至更加暴烈和残酷。然而,这就是他们的时代!在时间的永恒流动中,每个人都在创造历史,所以,为什么不一起来,会一会命运?

**虚与实、戏剧冲突和历史真实被如此生动地展现的无缝对接性。

德国的真实历史人物希特勒,美国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哈里•杜鲁门副总统,国务卿科德尔•赫、英国的下院议员、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苏联的克格勃头子拉夫连季•贝利亚、外交部长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都在这部伟大的作品里出现过。肯•福莱特在他这部小说出版前,都会请历史学家审读书稿,绝不容许出现任何史实错误,几大家族交错的命运,整个20世纪的吉光片羽,都被写进了这部伟大的小说里,让人不忍释卷。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建立的各种臭名昭著的集中营承载了太多的死亡,600多万犹太人就是在集中营中被残暴的法西斯分子虐杀的。在10年前的1998年11月10日,美国大屠杀纪念博物馆还举办特别展览,纪念“迫害之夜”60周年,哀悼二战中被德国纳粹杀害的犹太人。让人不忍回顾的七大战场:苏德战场、西欧战场、北非战场、大西洋战场、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印支那战场以及七大战役, 西线闪击战、从“巴巴罗萨”到莫斯科、珍珠港、斯大林格勒、中途岛、库尔斯克、诺曼底战役,让人犹如漫入黑暗的河流,冰冻刺骨。

**笔法老到,描写战争残酷的淋漓性。

法西斯建立的是用暴虐和鞭笞代替法律和秩序的国家,是走向一条通往地狱的不归路的国家,镇压、凌辱、暴力和苦难成了生活的日常,从第一册中撷取四个小侧面来说明。一是从家族内部,冯•乌尔里希家族政见的对立,儿子埃里克加入纳粹和家人所持政见大相径庭,从小就对黑人有很深的种族歧视,认同爵士乐是黑人发出的噪音,根本不能算是音乐就可窥见一斑。二是从婚姻这一层,这里有沃尔特和茉黛远超于世俗的婚姻关系,和视死如归的决心,也有黛西和博伊功利的婚姻;三是有伪善的政治,法西斯主义给失业者带来虚幻的希望,和法西斯分子穿的伪造军装一样,法西斯主义披着爱国的虚假外衣,有极强的迷惑性。四是有残忍的本质。德国议会大厦的火灾烧毁的是德国的民主制度,而希特勒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他说:“任何一个阻挡我们的人,必杀之。”他说的每句话都表达着同样的情感:吞噬一切的暴虐。在议会大厦火灾发生后的二十四小时之内,四千多名共产党人遭到逮捕,每个小时都有更多的共产党人被捕。人民除了降临在身上的灾难,似乎已经无力思考其他事了。还有冲锋队员捣毁茉黛所在杂志社办公室,头套水桶被恶犬咬得血肉模糊的惨烈,1939年的柏林,用便于清洗血迹的方砖建成的审讯室,一个便于分割尸体的大盆,以及焚烧人体部分的电炉,凡此种种,无不令人发指。

战争是死神的盛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这一影响至今至在世界各地仍随时随处可见。因而回顾历史是我们无可推托的责任——它虽然不会使我们人人感到内疚和羞辱,却会促使我们深思,进而使我们能采取某些行动来改变现状、维护和平。二战夜夜皆寒夜,而到最后,却愿以平安夜走向黎明,走向永恒的边缘。

2017年3月26日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7):Winter of the world;World of the fire

作为《巨人的陨落》续篇,历史背景从一战跨越到二战,曾经参与一战的人们,英国的比利,俄国的格雷戈里,德国的沃尔特,美国的格斯,还有千千万万的战士们,他们为国家而战,他们无愧是国家的英雄。而竭力为妇女权利作斗争的茉黛和艾瑟尔,还有许许多多为人民正义而抗争的革命者,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他们的命运因一战而彻底改变,随着历史长河的不息流动而渐渐老去,但他们的后辈逐渐成长,即将面临世界又一剧烈大变动。就如我之前所说的“Heroes will never fall”,新生的英雄们接过前辈们的使命,他们奋起直追,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我亲眼目睹,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

第一册“Part 1 另一张面孔”有五个章节,开篇在1933年的柏林,以少女卡拉的视角起头,从父亲沃尔特和母亲茉黛的对话看到了他们思想观念的分歧,沃尔特理性谨慎,茉黛感性激进。尽管德国新总理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做了总理,但他的纳粹党还未在议会中取得多数席位,因此需要再举行一次选举,在议会中获得多数,把德国变成他想要的野蛮的极权国家。正如茉黛和沃尔特争论的:“你难道没有想过,如果德国变成一个法西斯主义国家,我们的下一代会是什么样吗?”

不幸地是,一把火毁掉了德国的民主制度,而德国人也没有得到足够的时间建立对民主的信心,德国在一战中战败了,民众只看到货币沦为废纸和大量失业的社会现实,他们也很绝望,然而纳粹却借此给予人们“希望”-“我还有什么可以失去的呢?”

沃尔特的堂弟罗伯特和爱人容格的遭遇,让人不忍猝读,暴虐无道,非人的酷刑。果真是要建立一个用暴虐和鞭笞代替法律与秩序的国家啊!

这一册充满了政治阴谋和经济阴谋,利用一把火贼喊捉贼毁了一个国家的民主制度,迷惑大众;利用一个女人毁了另一个人的清白名声,混淆视听。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反抗的人们遭到了镇压,但也取得过短暂的胜利,让人唏嘘是,怀着满腔热血的青年们来到战火灼烧的西班牙参加镇压法西斯分子暴乱的国际纵队,却不曾想倒在了残暴愚蠢的枪口下。

随后欧洲政坛发生了一次巨变,苏联和纳粹德国签订了和平协定,然而暂时的和平可能孕育更剧烈的暴乱。正在实行新政的美国考虑建立以美国为领导的加强版国联,使其发挥预防战争,解决冲突的功效。英国为援助被德军入侵的波兰而对德国宣战。

第二册“part 2 流血的季节”从第六章到第十三章,一共八个章节。时间跨度是从1940年到1942年。1940年5月10日,德国向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发起了闪电攻击,英法联军启动了作战预案,从西部跨过边境,进入荷兰和比利时,迎头狙击德军。紧接着,主张绥靖政策的张伯伦被替代,英国新首相丘吉尔上台了。英国和德国的空袭,把对方国家许多妇女儿童炸死在家里,一片片火海和呼喊,人民做错了什么,他们要遭受这么大的劫难!

苏联在德国的间谍行动仍在进行着,苏联的沃洛佳为坚定德国的沃纳给他们的情报工作说:“还有谁能打败德国?英国正自顾不暇,疲于应对德国空军的空袭。美国不屑于参与欧洲各国的争执。其他国家都支持法西斯政权。朋友,苏联红军是你唯一的希望了……”然而苏联是极权社会,只有顽固愚蠢的斯大林能做最后的决定,沃纳和东京间谍的情报都被他忽略了,德国于6月22日入侵苏联,起初他还认为这只是一次小范围的骚扰。

随着二战范围的进一步扩大,英美需要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的战略,1941年8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威尔士亲王”号的甲板上共同签署了《大西洋宪章》。同年12月,法西斯日本帝国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袭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的基地珍珠港。

这一册正应了标题“流血的季节”,到处是痛苦,尖叫,恐惧,和破碎的尸体。国家陷入战火时,最无奈的应该是手无寸铁却要接受随时死亡的民众了吧。但人们没有放弃,也不会放弃。就像觉悟后的埃里克一样,就算要了自己的性命,只要能够阻止残暴杀戮的法西斯,也在所不惜。

第三册紧接着第二册的“Part 2 流血的季节”,从第十四章到第二十章,共七个章节;时间从1942年到1945年,从二战期间到德国投降。“Part 3 冰冷的和平”从第二十一章到二十五章,共五个章节;时间从1945年到1949年,主要叙写了二战后欧洲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民众生活情况。

透过作者笔下的人物,在这些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对真实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交集的纯熟把握下,他们显得真切动人。德国的卡拉和沃纳,美国的伍迪和格雷格,英国的劳埃德和黛西,苏联的沃洛佳和卓娅,还有为推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促进世界和平的不为人知,难以计数的英雄们,他们结束了法西斯的强权暴力统治,促进民族独立自由。

都说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但这悲剧一次次分上演,原以为是希望结果却是一场场噩梦,战争犯下的罪恶,可怜的民众不仅成了受害者还成了偿还者。罪恶不会洗去,我们不仅要反思,还有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愿世界和平从来就不是一个笑话。

最后献上犹太医生洛特曼对峙纳粹军官的话:“我希望带着我的良知平静地死去。”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8):『蓦尔颜辰』《世界的凛冬》

在欧美出版界,肯·福莱特这个名字就是畅销的保证。他的小说出版前,都会请历史学家审读书稿,绝不容许出现任何史实错误。他说:“很多作家只写能取悦他们自己的东西,并模模糊糊地希望这也能取悦别人。但我每写一页都在清醒地思考:读者会怎么想?读者觉得这真的会发生吗?读者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吗?我敬佩那些用文字和新奇结构进行文学实验的作家,但我从不这么玩。”

这套关于二战历史的书籍,比上一套《巨人的陨落》更精彩,除了二战的规模更加庞大影响力更为深远,另外二战里面的战争的复杂和残酷程度也是远远胜过于一战的,矛盾构建是此起彼伏,因此看的时候似乎更加屏心静气手不释卷。如果说第一部主角是20世纪初的多国青年,第二部的主角则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多国青年,前者是后者的父母,因此二战时候的青年,其行为决定与自己的父母取得的社会地位,以及营造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相当地具有关系,这是我读完第二部之后,更加深深觉得作者了不起的原因,因为他真是构造了很大的一个局,将战时几个重要国家的人物和关系用6个家庭串接起来,

这6个家庭分别是:美国的外交官及议员家庭,美国的俄裔企业暴发户家庭;英国的贵族家庭,英国的工人阶级家庭,德国的民主党议员家庭,苏联(前俄罗斯)的红军高级将领家庭。在阅读巨人的陨落的时候了解到肯福莱特是英国的金庸的说法,来说其作品的受欢迎。真实的阅读其作品时才更能了解其中的共通之处。比如金庸说其写人性,肯叔的作品也是如此。然后两人一个用历史小说的方式一个用武侠小说的形式,写形形色色的爱情。肯叔写作有更多真实的历史背景,限于学识和经历,能够引起共鸣的更多便是写爱情的部分。虽然金庸也有宏大的历史背景但是会有更多的武侠小说特有的很多浪漫文化特色。

这部书延续了第一部书《巨人的陨落》里五个家族的人物关系,下一代人接替上一代人的使命,在世界的洪流中激流勇进。时间线大致是从1933年到1949年,从纳粹统治德国,输出法西斯战争开始,到各国积极应对,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苏两国冷战初现端倪为止。这部书浩浩荡荡一千多页,讲述了代表不同国家利益的各个家族成员,在这场战争中所持有的态度以及扮演的角色,或是潜藏在背后运筹帷幄的政治家,或是支持正义一方的间谍,或是被纳粹洗脑的年轻人。

小说从各个角度代表各个群体较为全面形象地再现了这场战争的情况,无疑也给我补了一下这段时期的历史。但它不仅仅是冰冷冷的历史,而是有血有肉地再现了各个国家对于这场战争的态度。众所周知,德国、意大利与日本代表的是法西斯的一方,而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代表的是反法西斯的一方,反法西斯最终获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虚实人物在书中各个场景见缝插针般的结合,天衣无缝,气息鲜活。严谨的史料安排和巧妙的情节缀连,情感与命运的交织,历史与虚幻的结合,虚构人物对历史事件步步紧逼,既不让历史逃遁,也不被历史反咬一口,这样亲临历史现场的快感逼真的让人兴奋,却也恪尽了真实历史的尊重,并没有滑向穿越架空的巢穴,作者的历史储备功力可见一斑。于是,你能看见五大家族的子孙后代们热烈生长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跟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不由自主地跑到了洪水尽头,坚守着不同的信仰,护卫着各自的祖国,甚至也有干戈寥落,炮火相向,却永远的站在历史的深处,仿佛恒久真实的存在着那样,凛冬深处见证着世界的变革,见证着那些伟大的瞬间。爱德华八世退位口吃国王上台,斯大林在昆采沃的困顿然后回归的更加凶悍,斯大林在二战爆发的头几天曾十分恐慌,把自己锁在房间里。而面对一战爆发的尼古拉二世却镇定自若,淡定的签署了总动员令。俄罗斯的君主主义者喜欢拿出这个段子来黑斯大林,其实斯大林如此反应,是因为知道德国的力量,而尼古拉二世纯粹是个傻逼,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而已。罗斯福与丘吉尔的《大西洋宪章》掀起了远超想象的波澜,尼米兹在破解后狂喜之余随即展开将偷袭扼杀在萌芽中的伏击之旅,中途岛海战让世界知晓太平洋战争的胜利将取决于从航母起飞的战斗机,广岛长崎的蘑菇云让世界永远的改变……

20世纪人类史诗“世纪三部曲”的第二部。整个20世纪的吉光片羽,都被囊括在了这部书中。时代在发生巨大的裂变,来自英、美、德、俄和威尔士五大家族的一群少男少女,正处于黄金年龄,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他们将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阅读完近百万的文字量,叠峦交错复杂的情节众多的人物后,留在脑海中的只有很多分散的给我撼动的情节,比如一些主角的死像沃尔特,乔安妮。、虚实人物恰如其分的结合,融入一整个世纪的战争洪流中。在这大概是是人类世界行进到二十世纪后最惊心动魄的时期,陷入世界凛冬的人们在时代洪流中追逐他们的理想和爱情,你会宛如亲临现场一样体会不同场面不同时刻不同人的多种感受,在宿命纠葛的时代中,在风云变幻的历史中,在历尽坎坷的命运中,或恐惧、或喜悦、或愤怒、或惊慌、或振奋、或失落、或嘲笑、或茫然无措,通过他们,去看两次世界大战前后两代人的成长与陨落,去触摸那个时代疯狂世界背后的凛冽寒风。

作者肯·福莱特领着我们钻到历史幕布的后面,从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生命那里,一窥宏大的历史和我们不曾生逢的年代。正如书中所说:“我亲眼目睹,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

虽然战争结束了,幸存下来的人们不得不面对这个冰冷的胜利。全书的泪点竟然来自卡拉生下来了苏联士兵强暴她而怀孕的孩子,并用她惨死于盖世太保手父亲(也是德国贵族,一战的英雄)的名字命名。作者用茉黛在战后的圣诞节弹起的欢乐颂做结尾。让人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世界接下来会怎样?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9):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题记:

请凭借我这韵文写就的符咒,

就象从未灭的余烬飏出炉灰和火星,

把我的话语传遍天地间万户千家,

通过我的嘴唇,向沉睡未醒的人境,

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西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珀西·比西·雪莱《西风颂》

在《巨人的陨落》(以下简称《陨落》)的结尾,曾经在漆黑矿井下只能依靠耶稣的力量战胜恐惧的比利•威廉姆斯在大战结束后回到了阿伯罗温,向其他矿工说出了自己的豪言壮语:

“战争改变了我们所有人,我记得人们曾经习惯说是上帝派富人在这个地球上统治我们这些等级低下的人。战争纠正了这种错觉……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应该控制它,就像布尔什维克接管俄国,社会民主党掌控德国。”

那么,战争结束之后,比利所说的这些都实现了吗?

先来看看真正的历史:1918年11月11日,德国与协约国签订贡比涅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但仅仅过了21年,1939年9月1日,德国大肆入侵波兰,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

拿到读客图书推出的“世纪三部曲”的第二部《世界的凛冬》(以下简称《凛冬》)时,我先尝试着做了一个小小的猜测:“巨人”陨落后,新的国际秩序正在崛起,主权平等的理念正在崛起,自由与民主正在崛起,跨越阶级与阶层的民众正在崛起;那所谓的“凛冬”,是在讲历史上使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吗?

读完后,我得出了肯定的答案。历史真相是残酷的:一战结束后,苛刻的凡尔赛和约压榨了几代德国人,摧毁了德国的经济、酝酿了无尽的仇恨,为希特勒的上台提供机会,也将世界送入了一个凛冬。

我在《陨落》书评中,曾将其称为“第一次世界大展版”的“战争与和平”,而《凛冬》还原给读者的,则是20世纪上半期的另一段云诡波谲并激荡人心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10):寒冬之下,亦有花开

《世界的凛冬》是当代大师级惊悚小说作家肯·福莱特继《巨人的陨落》之后的世纪三部曲第二部,不得不说的是在他第二部的作品之中,内容仍旧没有让人们失望,依旧是那么的吸引众人的眼球,是欧美出版界当之无愧的畅销之王。

在第二部的书封之上有一句话:“我亲眼目睹,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在那个时代,他们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一切都只是为了生存。并没有任何人是希望有战争的,但是这些却又偏偏不如人意。

《世界的凛冬》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做叙述的,比起第一部《巨人的陨落》来说,它可能多了一丝的动荡与不安。在二战乌云笼罩下各国人民只能在各自的环境之中,拼命挣扎求得生存,即使前方不远处就屹立着死亡向人招手的幡旗,心中却竖起不灭的希望。一日不倒,始终前行。

卡拉是个令人佩服的顽强姑娘,她是沫黛与沃尔特的女儿。不同于那个倾向于纳粹思想的哥哥埃里克,卡拉继承了父亲的正直勇敢与母亲的坚韧独立品质。谁又能想到,年仅11岁的卡拉,在没有任何援助支持的条件下,仍旧帮助保姆生产。一个小小的女孩,或许不及一个成年人的一半高度,却蕴藏着一些成年都不曾拥有的能量。恰恰是这种顽强的能量,让卡拉能够在盖世太保的黑暗控制下,不曾退让,且勇敢巧妙地与他们周旋,并一次次的战胜他们,在对残疾儿童的迫害问题上,给了他们有力地还击。

二战时期,纳粹对人类犯下了残酷的罪行,卡拉等德国居民也处在盖世太保的残害之下,沃尔特也因揭发迫害残疾儿童问题被害死。然而,当苏军进入德国,属于平民的苦难也不曾停止。为了保护素不相识的孩子丽贝卡,卡拉选择代替丽贝卡承受苏军的施暴,并收养了成为孤儿的丽贝卡。在发现自己受孕后,卡拉并没有抱怨,没有恨这个因战争的不平静而出现的孩子,而是坦然的生下瓦利,教给瓦利爱和善。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常常在说,战争之下受苦的还是平民百姓,然而在平民百姓之中女性往往承受了战争的最大伤害,然而她们不屈的灵魂,从不肯低头,以最大的能量,抵抗战争的伤害,保护弱小,传递爱和希望。

另一个非常突出的女性角色是黛西,来自美国黑帮家族,列夫的女儿。年轻时候,黛西还曾经是一心想通过婚姻踏入上流社会、改变自身地位的肤浅女孩。当她顺利嫁给博伊子爵,当上子爵夫人,她发现冰冷的贵族地位并不能给她真正的爱。面对飞机轰炸带来的伤害,黛西骨子里的独立性被激发出来,她毫不犹豫的跳上救护车,驾驶救护车救治受伤的人们。是的,从那时起,黛西开启了第二生命。她不愿做贵族世界的一个寂寞花瓶,宁愿做奔跑在大街上救治伤员的活生生的新女性。与其躲在冰冷的城堡里,不如奔走在热烈的生命当中。

如果说一战是发生在欧洲却波及世界的世界大战,那么二战就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凛冬。凛冬的冰冷和黑暗之下,许许多多顽强的生命,依然在热烈成长,严酷环境下的花朵却异常鲜艳。卡拉、黛西、劳埃德、查克……这一代的年轻人,他们生不逢时,遭受了一切苦难;他们恰逢其时,在这苦难的时代,用生命和鲜血书写着勇气和信仰的篇章。凛冬再漫长,过后依然是春天。为了人类的春天,为了生命的明天,年轻的生命在凛冬的严寒中勇敢绽放。

小惜惜特此鸣谢雾凇!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