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姜戎狼图腾读后感6篇

《狼图腾》读后感(1):《狼图腾》价值何在?

04年,一本名叫《狼图腾》的书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不到一年半,发行量已经破百万,并持续畅销,被翻译成26种语言在全世界发行。一时间,媒体炒作,民间跟风,甚至学术界也不甘寂寞,引发了一场关于《狼图腾》现象的大讨论,这本书及其主题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焦点。04年那时我上初中,记得当时书店最显眼的位置摆放有两本书,一本是《血色浪漫》,一本就是《狼图腾》。当时两本都买了,《血色浪漫》读的倒是饶有兴致,但《狼图腾》一直束之高阁。后来上高中的时候,有个同学是蒙古族人,家里在北京做生意。有次去他家同学聚会的时候,我看见他家客厅的显眼位置,是一个狼头的画像。当时没仔细问他,但那就应该是所谓的“狼图腾”。时至今日,终于有幸将《狼图腾》一书完整地读完。有点儿话想说。

这本书大体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小说的主体部分,讲述了知青陈阵杨克等在蒙古草原插队的生活经历。通过与草原狼的接触,知青陈阵了解到了狼的智慧和精神,并逐渐被这种狼性精神所感染。此外,作者穿插着用了细致入微的笔法描摹了一副壮美的草原画卷以及人类又是如何残忍地破坏生态平衡。第二部分为结论,题目为《理性挖掘——关于狼图腾的演讲和谈话》。作者将草原文化定义为“强悍进取,永不满足”的“狼性”精神。作者又通过大量的历史片段的举例,比如说秦国受到临近草原文化的影响得以横扫东方六国,成吉思汗率领他的蒙古铁骑征服全世界,李世民具有草原突厥血统,满清在马背上打下江山等等,验证了中国历史的辉煌时刻全部是在草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作者进而做出推论,正是由于草原游牧民族的“狼性”不断给中原农耕民族的“羊性”输血,中华文明才得以延续至今。他把近代中国衰落的原因归结为国民性的奴性与软弱,即“羊性”,并认为,中国只有在国民性中注入强悍进取的狼性性格,中国才能得以腾飞。作为专家学者,作者甚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建议重新修订中国历史,颠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以改造国民性。

首先,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姜戎的文字功底。我从没看到过一部长篇小说能有如此简单情节,就如同张艺谋在《英雄》中的表现,作者仅用一幅幅分散的画面支撑起了整部作品,由此可见作者的文字功底。此外,作者另辟蹊径,关注并探讨了前人甚少涉足的草原文明及其精神,并以具体的“狼图腾”一词来概括,与中华民族虚幻的“龙图腾”相对应,产生了讨论的价值。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小说得出的某些结论可以说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片面而极端。

其一,作者强行将“狼性”和“羊性”强分彼此,给草原民族打上“狼性”的标签,农耕民族打上“羊性”的标签。但是,一个民族的性格的复杂性岂可用简简单单的标签替代?由于所处的残酷环境,游牧民族不得不发展出一套彪悍刚猛的“狼性”行为方式来应对自然的变化。这塑造了蒙古人勇武好战的性格,也孕育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支机动部队,凭借这些,成吉思汗得以横扫全世界。但在元朝得了南朝江山的花花世界,开始不思进取,逐渐腐化,统治末期,羊性的一面被彻底开发出来,以至于草原骑兵在汉人军队强大的攻势下,退守建立北元,可最后还是被朱元璋手下大将蓝玉彻底消灭。这一仗,大将蓝玉摇身一变变成凶恶的狼,将蒙古的披着狼皮的羊追的无所遁形,作者又如何解释这一狼羊倒置现象?纵观中国历史,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最出名的无非是卫青,霍去病,打的匈奴远避大漠,不敢进犯汉朝边境半步。岳飞抗金,戚继光抗倭,袁崇焕抗满……这些接受汉族传统教育,具有儒家传统价值观的地地道道的“旱地羊”,身上怎会有如此鲜明的“狼性”,把强悍的“草原狼”打的谈虎色变?由此可见,“狼性”和“羊性”并不是相互独立和绝对的,根据环境的变换,“狼性”民族身上可以被培养出“羊性”,而“羊性”民族身上潜藏的“狼性”也可以随时被唤醒。尤其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几千年来,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相互作用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好比小说中毕力格老人教陈阵打狼,而陈阵给毕力格老人讲历史一样。最后的结果并不是毕力格老人越来越彪悍而陈阵越来越文雅。相反地,老人在彪悍中融入了一种文雅,陈阵则在文雅中融入了一种彪悍。

其二,作者认为草原文明的狼性文化较之于农耕文明的羊性文化,一直处于优势地位。简而言之,草原文化优于农耕文化。这是典型的妄自菲薄。所谓草原文化的“狼性”,强调的无非是一种危机意识,一种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这与游牧民族残酷的生活环境是相互契合的。在无法捉摸的大自然中,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强,才能得以生存。但是,在农耕文明中,人类已经开始有意识地用耕种和驯化来试图控制和适应自然,从你争我夺的原始阶段进化到了高级的分配和管理阶段。我承认,中国历史上,农耕文明是吃过不少游牧民族的败仗,只能以和亲或者筑长城来缓解颓势。但问题是,军事和文化是两码事,不能说军事上的胜利者的文化就一定高于失败者的文化。好的文化能孕育出伟大的军事思想,反之,穷兵黩武并不能孕育出灿烂的文化。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斯巴达与雅典。斯巴达尚武,孩子生下来就扔深山里喂狼,能活下来的才接受你为斯巴达人,而雅典崇文,以相对健全的政治体制来管理和协调社会资源。最终,虽然斯巴达人以武力征服了雅典,但是没有人会说斯巴达的文明高于雅典的文明,相反地,人人都会承认,西方文明的起源在雅典。事实上,文化只有差异,没有优劣之分。

其三,作者认为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至今的原因是草原文明一直给农耕文明输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王者们受到草原狼性文化的浸润,在乱世局面下,得以重整河山,使中华文明延续。作者找了大量的所谓历史依据来证明伟大帝王和草原文明紧密的关系。像拓跋焘,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还比较好办,直接就是,碰上像秦始皇,杨坚,李世民这类比较模糊的,作者从血统或者地理位置上勉强证明这些帝王和草原的关系,但碰上汉武帝,刘秀,曹操,朱元璋这类和草原八竿子打不着的帝王,作者只能牵强附会避而不谈了。作者持有这种选择性失明的历史观,得出的结论一定是武断的。作者等于把“成功”一词和“狼性”绑定,成功了,你就是受到草原文明影响,这和韩国人把好东西都说成是自己发明的是一个道理。

最后,作者提议,要用“狼性”改造国民性,甚至已经为国民拟定好了“文明羊——野蛮狼——文明狼”的路径。这点我更是不敢苟同。首先,中国人体现出来的羊性,是和其历史渊源密切相关的。中国社会的特殊结构决定“羊性”有其存在的道理。试想一下,如果中国9亿农民全部变作“狼”,先不说中国怎样,世界都会发生动荡。作者动不动就要以“狼性”的直接嫁接来改造我十三亿国民的国民性,显然没有将中国历史和现状考虑进去。就好比民主,民主再好,可是美国把民主强行植入中东穆斯林地区,结果却是一团糟。其次,西方能成功从“野蛮狼”的自私残忍阶段过渡到“文明狼”的强悍进取阶段,是因为欧洲有过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为人们建立了一种公民意识和契约精神。而中国没有经历过欧洲那样的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时代(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个机会,但是中断了),大部分的人还没有足够的公民意识和契约精神。从“文明羊”走到“野蛮狼”倒是容易,文革时的暴行没几个月便在全国扩散开,但再想从“野蛮狼”跃升到“文明狼”甚至“文明人”的阶段,则漫长而艰难了。

这样一部情节简单,立论薄弱的作品竟然被媒体称为“旷世奇书”,并成为当时的热点话题,可见当代的中国人都在想些什么。也许正如《透视“狼图腾”现象》一文所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心的功利化与世俗化的膨胀,狼图腾精神也找到了滋生的温床”,而“《狼图腾》的问世,使得无数为生存压力而困惑的人们犹如见到了黑暗中的曙光,重新找到了生存的信念和动力”。

——————————————————————————————

附:民间和学术界对《狼图腾》的质疑

民间看法:网络的一篇评论,称《狼图腾》完全为汉奸小说,文章抓住了小说的一个逻辑漏洞——既然小说称“作为受血者总是弱于输血者”,那么受到输血的汉朝,唐朝以及隋朝为什么又能打败游牧民族。他引用大量史料证明,军事上的胜利,就事论事的说,只能体现先进的战法或者装备,而不能升华为民族性格。他还举了匈奴也曾经臣服于汉武帝,蒙古国臣服于苏俄的例子,否定了游牧民族“宁战死,不苟活”的性格。另外一篇网络评论的作者好像也是当年草原插队的知青,他说《狼图腾》宣传的的完全是一种伪草原文化,作者为了使故事符合自己的结论,故意编造了一些根本不存在的草原生活假象。比如说,这位作者在草原插队的时候,从没听说草原的老人不让多杀狼,相反,老人痛恨狼灾,狼杀越多越好。

学术界看法:《狼图腾的再评价与文化分析》指出,小说前部分关于草原生活的描述是可取的,而加在后面的关于狼性的讨论对主题其实“是一种消解”。小说的主题想表现草原“相互制约,动态平衡”的结构,而后面的讨论则有点对游牧文化的精神狂热。我们不可能再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骑上战马,来培养“狼图腾”的精神。

《论传播与中国国民性改造——基于狼图腾的文本讨论》则从更专业的角度上找出了《狼图腾》的一个逻辑漏洞——“民族存在决定民族性格,更强的民族存在决定更强的民族性格;而强悍的民族性格又可以反作用于民族存在,主动果敢地为自己民族创建起更加强悍先进的民族存在,以强化民族性格。强者为王,超强者夺冠。”作者指出,《狼图腾》将历史分为强弱,维度过于简单。并且,既然民族存在都差不多,那么何以狼性可以转化为羊性?作者还指出,这种逻辑是从既成事实单线反推回去,来论证既成事实的合理性,并没有从根本上运用最纯粹的逻辑(基本的假定&清晰的概念界定,进行客观分析,再得出公认的民族性格后,再进行逻辑推演和论证)。

《从社会学角度解读狼图腾》一文更是指出,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是并行不悖,相互影响的,而这个结构和西方的文明结构也有着本质的不同。《狼图腾》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对立,又将游牧文明和西方文明混为一谈明显是不严谨的。

《透视“狼图腾”现象》除了赞同以上《狼图腾》是一本充满矛盾的小说外,更分析了“狼图腾”现象背后的成因。作者指出,“它巧妙利用了当代人的线性进化论的心理积淀等进行自身的完满运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心的功利化与世俗化的膨胀,狼图腾精神也找到了滋生的温床”,“《狼图腾》的问世,使得无数为生存压力而困惑的人们犹如见到了黑暗中的曙光,重新找到了生存的信念和动力”。

《狼图腾》读后感(2):盛名之下

仅作为动物观察笔记来说尚可,如视为小说或其它文字就变得让人大倒胃口。作者对历史及人文的浅薄了解与牵强附会地解说,实在是让人觉得犹如看到一头小羊在拉无比沉重的大破车那么让人不忍再看。

《狼图腾》读后感(3):让我理智对待这本书,朋友不要跟着书商走

《狼图腾》这么火,纯为书商炒作,支持本书的朋友请发送短信Wolf365,移动用户发送到777888,联通用户请发送到888777,您有机会获得万元大奖,更有机会“与狼共舞”、、、、、、

抛开上面的玩笑,我对本书基本观点:资料上的瑰宝,文化上的窝头,思想上的垃圾!

假设这本书中描写的场景故事都是基本真实的,那么本书对蒙古草原生活进行写实,对草原狼也做了完备的记录。这是一本很不错的资料集。有生活记录当然牵涉到风土人情,可是本书里的草原人民,不管男女老少,张口闭口就是“狼”,文化方面介绍得太片了,“窝头”水准。

要谈思想哲理就算了,我甚至认为这本书的思想是扭曲的,老是用那种哄孩子的语气,对读者灌输。最可怕的是,罗嗦的要命!用反复无聊的言辞说狼怎么伟大,我们要怎么学习狼的精神。说到底正如书名“图腾”,和所有的图腾一样,里面的狼是供人崇拜的被幻想夸大的。

想起一句很认同的话,“人类总是一厢情愿地把自己折磨得最惨的动物,称之为‘人类的朋友’”。这本书里也差不多,草原狼之所以那么猛狞,是因为狼的生存空间被人类挤压的缘故,只有最狡猾最猛的狼才生存了下来。

如果大家把自己和狼的角色换位一下,一群狼拿着枪追杀我们,杀一半放掉一半,我们只能去偷它们养的牲口做为报复。天寒地冻的自己野外捕食,如此辛苦得来的劳动成果还老是要被它们抢夺。最后一群狼远远看着我们说:“人类啊,真是伟大,真是聪明,我们要向你们学习,你们是‘腾格里’派来的。”狼坚信能从我们身上学到高深的哲理。然后第二天还是拿着枪来追杀我们,杀掉一半放掉一半、、、最后还写了一本书,叫“人图腾”。

我认同那种对草原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的崇拜。但那是感情上的,非理性的东西,就不要谈思想。就好比,你们在崇拜自然,有几个人能放弃城市生活,去草原流浪。你们同情生命,却又天天吃肉,参与杀戮。事实就是那么讽刺。

这本书的提到的所谓思想的东西,是笼统、浮浅又幼稚的。你很少能听到理性的探索,里面的老头动辄就把“腾格里(上天)”搬出来说事。本书包含理性的内容,但不见理性的分析,比如人们知道狼不能打光,若打光了狼,野羚羊会泛滥,草原会受害,最终会危及自己。很明显是人类自己控制了整个草原的食物链。但书中的解释是“狼是腾格里派来保护草原的”。书名已写明了叫《狼“图腾”》,大家就不要去深挖什么哲理了。

如果有的朋友硬要从一个被人类折磨、欺负的自然生灵中,去深挖什么哲理的话,我觉得这太残忍了。远比杀戮还残忍。狼兄弟能听懂人话会活活气死的。

《狼图腾》读后感(4):我愿化身为狼。

读书,有时候还真的需要了解一些历史背景啊。这部《狼图腾》就是在中国最混乱的那个时期大背景下,所描写的一部关于狼的精神图腾的故事。

书中不乏很多关于对中国历史和政治变革的思想观点。特别是最后一篇关于狼图腾的讲座与对话。几乎把我早已忘记的初高中历史课本从头到尾串联了一遍。

跟着作者的思路和理解,一路从黄河流域的发展,北京猿人的出现,经过石器时代来到炎黄二帝对抗蚩尤一族,武王伐纣到烽火戏诸侯,春秋战国打到秦朝统一,大汉王朝的文景之治到唐朝的贞观之治,历经宋元明各各朝代的混战一直打到清朝的康乾之治。

这之间很多理论和思想都是极其颠覆当年我那美女历史老师的应试教育,有些甚至连我都开始怀疑这是不是要重写历史的节奏。如果当年上学时就得以看到此书,说不定我会更加认真的学习历史研究历史。

子曰:“看不透过去的人,同样望不见未来。”

虽然感觉作者对中国的儒家学说和龙图腾有部分偏见,但不能否定他的这种游牧民族性格和狼图腾的观点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惜本人对历史不是很精通,无法细细考证。但通篇读下来,逻辑吻合前后合理,到也是很有让人信服的力量。

比如说到的战斗性格和劳动性格的对比。世界上劳动量最大的工程——万里长城,仍是抵挡不住世界上最小民族蒙古族的骑兵。光会劳动不会战斗,用文中的比喻那就是阉马,任劳任怨任人骑。没有狼的那种勇猛进攻不死不休的气势和精神。

我们自小接受的教育也是如此,劳动光荣,勤劳致富。这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一大优良传统。但盲目的劳动并不是万能的,劳动之中也有奴隶劳动,专制劳动,做牛做马式的封建劳动。这种劳动最得奴隶主大资本家的喜欢和赞美,自己不劳动,只靠着剥削他人劳动成果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比如我们如今社会上的富二代官二代他们的老子老爹们。

而且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些东西都不是劳动创造出来的。比如劳动创造不了和平、安全、巩固的国防;劳动创造不了自由、民族、平等的制度。不会战斗的劳动者,只是苦力、顺民、家畜、牛马。自由民族平等不可能成为他们的战斗口号。世界上人口最多、最勤劳、劳动历史最长、并且从未中断过的华夏人民,却创造不出劳动历史短暂的西方民族所创造的现今发达文明。

书中很多关于国家政治改革、环境恶化、历史源头、民族大义、游牧农耕生活方式等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说是颠覆了三观,但也是让我真真的开了眼界,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草原,不一样的狼。

在读到书中252页的时候,有一段主角们讨论草原蒙古马的片段。是关于草原、狼、马、牛羊、黄沙等物种的食物链问题,也解释到为什么在马背上的民族不把马作为自己的图腾,却反而把马的敌人狼作为图腾的问题。这一篇章的思考,让我想起我们办公室里的一个人。暂且叫他C先生。

C先生大学毕业后在南方的一家私人企业工作,据他所说,那是一家处在创业发展期的公司,整天都有干不完的工作,连老板也经常跟着一起加班到半夜,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并不仅仅是他们的那个公司,在经济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他所认识的每个人都整天为了工作忙碌着,为了年终奖为了全勤奖为了升职加薪为了工作房子。他们的生活状态就像狼一样残酷现实,不争不抢就是死。

反观我所在的事业单位,每天工作时间徘徊在五至七个小时之间,请假旷工迟到早退等等只看你跟领导关系远近而定。上班也无非就是喝茶聊天打牌看报淘宝看电影,在重要的工作也无法阻止他们准时下班去接送放学的孩子回家。工资会定时打到我们固定的银行卡上,是那种我们连开通银行短信提醒都不用的安心。员工最大的智慧除了用在斗地主上就是如何应付纪检委的查岗。这样的工作环境就如同书中描写的那种培养农耕性格的大沃土,滋养着各种一劳永逸的羊,不争不抢无与世无争。

这种环境下导致的员工都不喜欢工作,因为无论你干的多还是干的少,都是每月打卡里固定的工资,不会因为你深夜加班或者努力工作什么的就多给你发些奖金或者薪水,相反你干的多就错的多,每次做错了还要挨领导的批评,那谁还去干活?都是你推我,我推他的应付工作。每个办公室保持着累死两人闲死八个的样子,维持着日常工作混沌度日罢了。

本来我是属于累死两人的其中之一,自从C先生来了以后。他工作认真仔细,很少犯错,有任务分配下来也总是很积极的响应,又社会经验丰富,无论是应付上面领导还是各基层人员,他都游刃有余,很得领导喜爱。刚开始时我还在庆幸着他帮我分担了很多的工作,让我可以偶尔清闲一下,享受社会主义好。但随着他的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得领导欢心,又能够靠着手里的一点小权力吃拿卡要不留痕迹。说真的,看到他拿到我们所没有的额外的好处,我很嫉妒他,甚至在背后偷偷的诋毁过他几次。但他依然能够把工作、同事关系、领导等等都处理的非常好。

特别是想到他现在做的工作都是曾经我努力干出来的,只不过自己一直是带着抱怨的态度在干工作,又愚昧迂腐的一心为人民服务从未想过要从其中捞取个人的好处,现在看到他在我曾经的岗位上混的风生水起,我真的是有点后悔了。感觉自己亲手把一座宝藏白白的送给了敌人,自己也慢慢的被领导冷落,顿时有种被打入冷宫的凄凉感。最让我不舒服的是,他可以把原来我的工作做的比我还好,自己的内心里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面对他,没有自信,很是自卑,越来越讨厌他也被他甩的越来越远。

心理学上有句话说的很对:“你所讨厌的人之所以被你讨厌,不过是因为你身上没有他的那种能力。”

最近这一段时间,我默默的观察,从他的为人处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渐渐看清了这个社会中的利益纷争尔虞我诈。我不想把自己变成跟他一样让人讨厌的人,但是我想我应该去学习他身上的那些我所缺少的优点性格,比如攻击性、强势、自信、认真工作的态度等等。

按照书中的意思,就是要把自己的农耕性格跟他的游牧性格稍微结合下,强化下自己的狼性,把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起来。我不想做一个狼子野心的野狼,也不想做一个被万人骑的阉马,我要做那个有力量有勇气,敢单挑饿狼又保家护院的儿马子。只有先把自己的力量强化了,让自己变成一个有能力说“不”的人,你才能够更好的成长起来,不受别人的控制,才能够获得更大的自由,才能够保护到更多自己所珍惜的东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四个不,不息、不淫、不移、不屈,就是贯穿全书的狼精神和狼图腾。

主人公在给小狼喂食的时候发现,狼这种动物特别的具有自我意识。完全没有喂狗时那种高高在上救世济民的感觉。

在狼的意识里绝对没有被人豢养的感觉,它不会像狗一样见到主人端来食盆就摇头摆尾感激涕零。而在狼的世界里,它从来不认为这盆食是人赐给它的,而认为这是自己争夺来的。他们之间是平等的,甚至是超越人类的。在他们的字典里不存在养育一词,只能说是被暂时囚禁了,但绝对不会被圈养。

即使在已经跟男主混的非常熟的情况下,它每次吃食时依然不会让男主靠近自己的地盘半步,否则必定凶相毕露以死相搏。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不可触碰的底线。

永不屈服,也许就是小狼最后的死因。这也是把我看哭的片段。

想到白狼王带着被血腥镇压的狼族无处可去无家可归,那如簧如箫苍老哀伤的夜夜狼嗥。想到小狼那一直埋在身体里从未泯灭的狼群荣誉感,希望、冲动、反抗、求战欲,遇到失散已久的父王求援声,那种对自由和家族的渴望。想到它在用自己残破的身体不顾一切的助跑、冲击、吐血、爬起,一遍一遍的要冲破锁链冲破牢笼冲破眼前阻挡自己的一切,也要回归自己那自由的狼群。

那一篇描写的画面,每次看到都是让我热泪盈眶不能自己。眼前总是闪过小狼那种对天狼嗥,向天在借五百年的气势以及战斗至死的不屈精神。

狼真的是一种“不自由,毋宁死”的种族。他们以战死为荣,病终不祥。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对自由的向往,也没有什么能够驯服的力量。

开始我也一直以为狼是以食为天,以杀为天。直到看到小狼之死,才知道自己实在是太过肤浅了。

在牧场搬迁的时候,小狼宁可被勒死,也不肯被搬家的牛车牵着上路。小母狗在旁边向小狼哼哼的伸伸爪子,像是在教小狼怎样跟着牛车的步伐走,这样就不会被勒到了。

但是小狼对小母狗连理都不理,根本不屑与狗为伍,而是一遍又一遍的用自己的力量来抵抗牛车的牵引。它不是不会跟着牛车走,不是学不会小狗的跟车步伐,而是宁可忍受与死亡绞索搏斗的疼痛,也不愿像狗一样的被牵着走。

被牵与拒牵,绝对是狼与狗、与大部分凶猛野兽的根本界限。草原上没有一条会越出这道界限,向人类投降的狼。拒绝服从,拒绝被牵,是作为一条真正的蒙古草原狼的绝对准则。

狼跟狗是不一样的,无论是性格、本质还是天性,都有着巨大的区别。狗是可以被驯服的,甚至包括动物园里的虎豹大象狮子鳄鱼等等各种猛兽都是可以被驯服的,但唯独没见过被驯服的狼。

狼是绝对不允许被控制,被人牵着走的。他们因战斗而生,为自由而死。

草原狼的存在,是为了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由、独立和尊严。神圣得使一切真正崇拜它的牧人,都心甘情愿的被送入神秘的天葬场,期盼自己的灵魂也能像草原狼的精神那样自由飞翔。

他们生而自由,他们桀骜不驯,他们忠贞不渝,他们战死不休。

看完整部书,似乎给我注入了一腔满满的狼血。让我颤抖、震撼、激动、奋斗,时刻充满着一股冲锋陷阵征战沙场的豪情。

反省我内心里的软弱已经快要把自己的整个人格都给软化了。

自此,我也要如狼一样的面对社会和生活中的艰辛。坚持自我,追求自由。努力工作,自强不息。

《狼图腾》读后感(5):作者有点偏激了!

不管怎样说,看过书后,对我的触动是比较大的。我觉得很多场景的描述是比较有冲击力的,或许这一方面在与作者的文笔,另外更重要的是里面很大一部分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但比较别扭的是,作者每每在评论到汉族的农耕文化和蒙古的草原文化是,有点偏颇了。汉族的农耕文化,固然存在着很多的缺点,如目光短浅,没有大局观等,但这些都只是它的一个方面,汉族文化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中庸已经融合性,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是汉族的农耕文化可以存在5000年之久而不衰。对于蒙古的草原文化,也就是作者所说的狼的精神,的确是我们所缺少的,但仅仅这些还不足以对汉族文化造成太大的撼动。根据进化论的原理:物竞天泽、适者生存,如果一种文化到了最后几乎到了灭亡的境地,即使它很优秀,也应该值得文化的所有者和拥护者去仔细的思考。

>>把后面我的一个追加的评论也放到一起,方便阅读:

其实,在看书的时候,我也有很多事情没有搞明白,我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说明什么问题。是想借狼来证实一种精神?还是想用狼性表现一个民族?

在书中,可以看到许多人与狼以及狼和其他生物斗智斗勇的场面。其中,狼所表现出来的勇敢、聪明,纪律和组织性,令我震撼,但作者所颂扬的这种“狼性十足”是否就是解决汉民族问题的根源吗?

的确,在我们的民族中,存在着太多的羊性,从我们的新闻、媒体及老百姓等各个方面都可而知。但汉民族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包容,她能够根据周围的环境,合理的调和自己体内的狼性和羊性,她可以从其他民族中吸收养分,来使自己逐步的强大,民族的统一大业都是由汉民族来完成的。我们不可以以一个时期她所犯的错误,来说这个民族目光短浅,它只能说明在那个特殊的时候她目光短浅。

汉民族需要狼性,姜戎先生把大汉民族的许多隐藏的东西狠狠的仍在阳光下,这个我很佩服,狼图腾是这年我看的最认真的一本书。

《狼图腾》读后感(6):从文字和情感上

原本以为自己根本就不会看这本书,让它静静躺在书店的一角和我没有任何关系。没想到他对这本书感兴趣,于是我也做了读这本书的尝试。

不知不觉中,竟从晦涩变成了涓涓流畅,从坚持变成了依恋。一路上,狼身的皮毛和温度似乎都围在我的四周,让我感到阵阵温暖。书给我的感受,再一次的脱离了它的历史、它的倾向、它的色色型型的琢述,而化成了我身体和思维里的暖意。或许,我还是没有吸收什么,只是同样激起了的被留住了,漠然的还是被忽略和舍弃了。我的欣赏,嗬嗬,真的是一个很自我的过程。

作者的认真,让我带着尊敬地记住了他的名字:姜戎。不过我还是不能完全寻到自己对于作者真正的感受了,因为扑面已经不可顾掩的来了好多种的评议。

从内容的充实和紧凑上来看,这绝对绝对是一本好书。在一次次人狼大战的描写中,作者的思路清晰、语言条条有秩,那时快,说时也快,激战场面读起来流畅明了,不由得随之叫好,完全是一派理性简达的文字风格。群狼草场围剿黄羊和巴图白毛恶雪中护马两段情节给我的印象最深。狼围羊的这一段描写,是本书的风采初露,让我约摸体试出了这本书的力度。随后,作者在草原上体验到的粗犷而又谨实的生活经历、紧张而又烂漫的牧猎片断成了我阅读此书的重要乐趣点,文字的背后聚结了作者对于旧时实景沉厚的记忆和对于段落结构精心惟妙的整合,不由得佩服作者的逻辑和文笔。

而在另一方面,在对毕利格老人和我们的主角小狼进行描述时,作者姜戎就变回了陈阵,此时的文落,则是完全的感性创作,不再需要整理、不再需要布局,文字顺着溢到笔尖的感情流出。毕利格老人在本书中的地位很高,他的背后就是公正庄严的滕格里。作者对老人的感情亦父亦师,满怀热爱和敬仰。这与他们同持保护草原生态的策略主张有着很大关系。利用自然的平衡来保护草原这一论题贯穿全书,也把作者和毕利格老人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了。至于小狼,如果说对毕利格老人的感情还来源于两人共同的草原情结和意识形态,还带有理性的因素的话,那么陈阵或者说是作者与小狼的人兽相处,对小狼无缘由无动机的关爱和怜惜,则是完全的来自于其内心深处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了。这往往最能打动我。作者对小狼的一颦一笑,每一个翻滚、每一次挣扎,每一寸皮毛、每一个眼神的描写,都凝结了正如作者所言的父爱,它触到了我心中,应该说是人类心中那块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的精神在那时刻成功地汇到了一起。我个人觉得这是本书的精华,或许这与本书意想表现的重大意义相比显得过于狭隘,但介于我的志短情长,体会之处竟在于此。所以,在小狼死去的时候,这本书确实应该完结了,同时提及的还有草原的毁灭和文中兵团等等人物的价值观的逐步丧失,这或许还暗示了现代社会的什么东西,然而这些于我却并不重要,我心中的这本书在小狼死的一刻,嘎然而止。

书结束了,狼影还深深留在心中(嗬嗬,希望这与人的性别没有关系),作者成功地改变了我对于狼的感受,狼不再是童话故事里简单的平面形象,它像塞满了干草的狼皮一样,呼的变成了立体。圆滚滚,饱满生动。

图腾二字在我的心中仍然还有超过狼的神圣,作者在书中对狼的神性的反复恭赏或许造成了我心理上的逆反(嗬嗬)。我仍相信狼的习性来自于自然的进化,它的种种聪敏仍是来自于本能,“本能”让我殷羡却往往激不起我的敬仰。所以图腾仍是精神,狼,是物体。

感谢作者带给我们这样一本好书,难得在铅字速成的今天还有人为我们奉献出这样一部细致的力作。它让我们饕餮般分享了作者的人生经历,让我们美美的度过了一段实实生活中不能拥有的曼妙的草原生活,享受到了与狼知交的快乐。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