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加·泽文岛上书店读后感6篇

《岛上书店》读后感(1):《岛上书店》风靡的秘密

如果问最近最火的图书是什么?那一定少不了《岛上书店》。它是美国作家写的一本小说,在2014年获选美国独立书商选书第一名,而这次得票数是有史以来压倒性最高票数,我想也正因如此才被追求“本本都是畅销书”的读客图书公司引进中国。其实本书的原书名是“The Storied Life of A、 J、 Fikry”, 直译为“A、 J、费克里的传奇人生”,若是选择这个译名,或许很多读者对此书不愿投来更多的目光,而聪明的译者并未采取直译名称,而是根据图书内容将其意译为“岛上书店”,一下子就抓住了热爱阅读喜欢书店的人的眼球,同时它确实没有偏离主题。

该书上市后,风靡的宣传语是“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让我误以为此书只是一本人生励志书,差点与之错过。而阅读完此书,却发现它带给我更多的思考,不仅仅是心灵的触动,还有对爱的理解、对纸书和书店的感觉都有了新的体会,还有你会暗暗赞叹作者的写作技巧。

《岛上书店》一书叙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主人公讲述了中年的A、 J、费克里人近中年,爱妻车祸去世,没有子女,孤寡一人在一个远离城市的小岛上经营着一家岌岌可危的书店,店里唯一之值钱的是一本稀有的《帖木儿》,但是突然有一天它被盗了,陷入了更加惨淡的人生,而这时有位女子将自己两岁半的婴孩玛雅遗弃在店里,A、 J、因为毫无带小孩的经验,本想将她送到福利社找人收养,后来舍不得,就自己收养她,将她养大成人,与此同时,与常来书店的图书推销员产生爱情的火花,他曾经困难的人生好像有了转机,而命运此时又与他开了玩笑,他得了严重的肿瘤,那本当时被偷的《帖木儿》回来了,借此筹集到治病的钱,但最后他还是离开人世。这是一个让阅读者讶异且心痛的的结局。或许也只有以“悲伤”作为结局,给人的印象和思考才足够深刻。没有人能逃避“死亡”这最终的唯一的结局,时间的早晚而已,只是有时候它来得那么不是时候。有时,我固执地希望每个故事过程可以有曲折有意外有惊险,但是结尾要写到团圆喜庆美好温暖戛然而止就好,后面的我不想知道。

一、今夜有天使降临

书里出场的人物有不少,有主角有配角,但是人物描写很丰满,有变化,即使是配角。

主角A、 J、,艾丽丝岛上的居民一直认为他势力、冷漠,在妻姐的眼里是“见过的最自私、最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之一”“小气的家伙”,在第一次来岛上推销图书的阿米莉亚看来面孔古板严肃且经营理念落后,总之不是个平易近人的善茬。然而,他却因为突然降临的婴儿玛雅而改变——第一次带孩子的他,去谷歌搜索喂两岁零一个月的孩子吃什么,不得要领,又向妻姐电话求助,即使妻姐在旁边也亲自给玛雅喂食,要帮她洗澡的时候又上网搜索正确的洗澡方式,边给她洗澡边唱歌,向福利社部门工作人员描述他观察到的玛雅“很健康,也很正常”“聪明,但也很容易相信人”,担心寄养家庭可能对玛雅不利于是申请收养玛雅,为她办非受洗派对,对艾摩娃娃由讨厌到喜欢,送女儿去跳舞而成为艾丽丝岛上二十多年第一次踏上那间舞蹈室的男人,为了女儿而成为舞蹈节目的赞助商,诸如此类,许多不经意的细节让人发现其实他是一个好父亲,只是以前没有机会表现出来,孤单得久了,人也许就变得冷淡麻木。幸好,这时,有位天使来到他的身边,好像就是为了改变他而存在。配角妻姐伊梅斯常常因为表面的喜欢而行事,选择的大学、结婚的对象和职业方向,却一直失望,尤其婚姻的失败让她痛苦,甚至冲动地拿走了价值不菲的《帖木儿》,但在警官兰比亚斯眼里“长得特别漂亮”“一个关心人的老师、教母,正直优秀的社区成员,妹夫及其女儿的照顾者”;而略带反面性质的角色A、 J、的妹夫丹尼尔,他是个出色的作家,但是人品也相当的糟糕——婚内出轨,和读者上床导致其怀孕,却推卸责任。但是六岁的玛雅却喜欢他,因为他不会因为她是个小孩就在跟她说话时把她当成什么都不懂,而是会问她在读什么书在想什么,而且鼓励玛雅阅读和写作。这一点真的非常吸引人,因为没有高高在上的傲娇感,让人乐于亲近。还有警官兰比亚斯,故事开始的时候不喜欢读书,但是在故事发展中慢慢热爱阅读,在故事的最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读书俱乐部,甚至放弃退休后安逸的生活而接下了岛上书店。诸如此类。总之,人物的塑造方面丰满,不是单一的绝对的好或者坏,而且人物的性格、习惯在不断地变化。但是,他们的变化似乎并不是主动的刻意的,而是因为“玛雅”的到来,好像她是一个时光隧道的开关,从一条河走向另一条河。

二、本书的独特之处

1、每节故事开头以主人公A、 J、读书笔记为切入点,看似独立于故事正文,其实隐含着故事的发展的线索,十分巧妙。因为这是一本与书相关的小说,所以,故事里随处可见书名,合理又自然,同时让读者不禁产生找来都读一读的念头。

2、在我看来,此书至少有三个逆转之处。一是《迟暮花开》的作者,二是玛雅的父亲,三是《帖木儿》的失踪真相,神奇的地方又在于对于这三件事主人公A、 J、至死都毫不知情。

三、书店的意义

在阅读到作者自述之前,我没有思考过的一个问题:玛雅的母亲玛丽安为何将小小的婴儿丢在书店,而不是超市、餐馆、服装店?因为她希望孩子在有书的地方成长。正是这个书店,它改变了玛雅的一生。这也许就是书的积极意义。

书里也提到了电子阅读器对于纸质书的不利影响,但是人们对书店有感情,“他们喜欢一提起这个小镇,就说小岛书店在主要商业区的中央,是下了轮渡后去的第二个或者第三个地方”,而兰比亚斯放弃了退休后和妻子去佛罗里达享受天伦之乐的安逸生活,而是选择去在岛上书店陷入困境之后接手,因为“没有书店的小镇算不上个小镇”。

书、书店,在这里变得更加温暖积极。

四、怀念译者

当初想读这本书,特别大的一个原因是译者孙仲旭。孙老师毕业于外文系,但是文学翻译只是业余爱好(因为翻译界译者稿酬确实太低)。他的译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九八四》《动物农场》我都曾阅读过。去年夏天他因为身患抑郁症而离开我们,这个消息在出版界并不算轰动,毕竟当前社会对译者不公平的地位对待,而在译界和喜欢他的读者心里,他的离开是一大损失。

这本书是他的遗作。孙老师生前在博客上写道:“《小岛书店》。我要译的一本新书。译这本书,满足了我好几个心愿:译一本关于书的书,译一本类似梅芙•宾奇作品的书,译一本‘小鸡文学’。讲的是围绕着一间书店的几个人的故事,讲得很不错,我被感动了,另外感觉这本书有可能被改编成一部文艺片。译这本书时,我才想起我已经有三年多没有译过轻松的书了,我会珍惜这个机会。”现在读来唏嘘感慨!再看他的豆瓣、微博、博客留下的那些文字与话语,虽然不能再与之对话,却给予我们一份精神的财富。

(虽然写得不够好,但是本评为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岛上书店》读后感(2):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评《岛上书店》

文/蓦烟如雪

“当我读一本书时,我想让你也同时读。我想知道阿米莉娅对这本书有什么看法。我想让你成为我的。我可以向你保证:有书,有交流,还有我的全心全意。”

阅读是灵魂和爱的沟通,而上面那句话来自《岛上书店》主人公AJ对阿米莉娅的求婚告白,可谁能想到,想去这么浪漫的一个书店老板,曾是一个冥顽不灵、脾气暴躁的怪人吗?毕竟他不喜欢现代主义、有后世界末日的背景、甚至讲述者以及魔幻现实主义的小说的作品,因为他没有共鸣,甚至他反感虚构文学,不喜欢童话,特别还带有孤儿成分的书,他不进处女作、诗集、翻译作品,甚至是回忆录。他承认自己喜欢的还是短篇小说……

这样一个怪诞的书店老板,在销售代表面前,肯定是能吓坏对方的,尤其还是推销的女主,小岛书店的主题很美,无人为孤岛,一书一世界。可失去妻子的书店老板,是孤独的,他不近人情,甚至有点愤世嫉俗,他对书店经营、生活方式、包括游客都是漠不关心的姿态。

看似很冷漠的人,却藏着绵绵的温情。他改变了爱丽丝岛上的人,也改变了自己。

从丢失唯一值钱的《帖木儿》开始,这里就开启了伏笔,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当他觉得万念俱灰的时候,别人在他店里留下小女孩——玛雅。更者是那些“好奇的镇民”,都会心怀善意去帮助他,哪怕是赊账卡。

这本书很有意思的地方是目录,在它每个章节里,都是一本书。而每本书都是延续故事的一段,AJ老板虽然古怪,但是他善良,因为当他失去爱人后,他把自己的内心关闭起来,阻隔了别人试图而来的友好,可他终究不是无心者,所以他收养玛雅,虽然在书里呈现的是“我不相信命运。可是我的确觉得对她有种责任感。那个年轻的女人的确把她留给我来照顾。”可正是这个打破常规的孩子,让他僵化的生活,开始有了复苏的气息。

他不再是孤独的,他的记忆里不会留着怀孕却因车祸而亡的妻子,他改变了自己选书的态度,他进了绘本,也与周围的人开始了交谈,甚至进他们爱看的书,举办读书会等等,甚至还有和阿米莉雅的爱情,这个曾经孤岛般的书店,开始有了温度,就像女主说,“开书店有几分英雄气概,收养一个孩子也有几分英雄气概”,如果仅仅是开个书店,女主不会爱上他,而是当她慢慢了解AJ并不像曾经认识的那般冷漠与拒绝,而是有爱可以拉近距离的人,他们的四年爱情就开启了。

不知道为何,虽然这是个悲伤的故事,但是我依旧为开启心灵的老板而欣喜,为遗孤而动容,哪怕是很少读书却渐渐成为读书会主要人物的警官都让我喜欢,似乎书是一种力量,岛上也是一种力量,让他去追逐爱情,去走向伊斯梅。这种渐进的变化,让人看到了美好甚至是希望。

玛雅是书里的出口,而丢失书是契机,警官和对婚姻绝望的伊斯梅都是书里的点睛之笔,他们都是需要照耀的人,需要打开窗户对象。所以,这种微妙的流动,让这些善意都集结了起来。

玛雅是书里的天使,虽然命运给她开了玩笑,她依旧会笑着说,书是爸爸的香皂,青草,大海,厨房里的餐桌,及奶酪,甚至在文章里写妈妈,她没有恨,哪怕那么优异的母亲,选择了走向大海,但是她母亲给她留下了书,因为这是母亲寄托的爱。

这本书用遇见的对象,打破了偏执的己见,如同对回忆录的看法;用颠覆去显露你所人认为的事物,并非是呈现出的那般真实,如同是伊斯梅爱上的作家。甚至刻意并非糟糕,只要它存在动人之处,如同阿米莉娅喜欢的《迟暮花开》。

虽然AJ和阿米莉娅在一起了,可这个故事终究是带来些许遗憾,AJ患了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我记得在他弥留之际,说了一句话,, “我们读书而后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我们读书,因为我们孤单;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孤单,我们并不孤单。”

我记得一本书里,曾说,不要和书谈恋爱,但有书的时候,可能孤单,没有的时候也孤单,至少,玛雅的母亲懂得把孩子给予书,是不会孤单,AJ曾经内心荒芜过,但是他依旧和书为伍,他并不孤独,因为他遇见了一群有爱的人。

整篇故事,主线清晰,故事明了,他们相互牵引着彼此出场,又徐徐落幕收场,这里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因为他们有爱。

筱筱

《岛上书店》读后感(3):糟蹋了岛,糟蹋了书店

我不太明白这样的一本书是怎么成为畅销书的。

它那红与深蓝,忧郁气息的封面令我印象深刻。记不得多少次打开亚马逊就看到这个封面排在推荐一列。当当也是,我去搜书时,会看到它躺在那,像是长出了一个生命,有一个未知的灵魂呼唤着你去和它交互。京东618大促时,它正在有9、9元的抢购活动,好吧,我承认买纸质书方面我比较爱捡便宜,到了一种发现很难凑齐包运费时就放弃买它的程度。

阅读是通过Kindle进行的,断续加起来几个小时,读完后,感觉喉咙发痒,胸口憋闷。又像在马桶上坐了几个小时,始终迎不来那倾注一具。我庆幸,在还没把它摆上我有限的书架之前,知道了它不值一读。

整篇小说的核心场景是一个孤岛的书店,这家店的老板叫A、J、费克里,A、J这个名字听起来非常高冷,按照情节设定一开始确实如此,A、J和妻子妮可一起开了书店,但两年前妮可车祸去世,A、J的生活开始与速冻食品,不通人情紧密不分。变化始于他珍藏的《帖木儿》被偷,那是他打算等书店关门时,能卖掉养老的东西,他因此结识了警察兰比亚斯。时隔不久,他的书店出现一个2岁多的女婴,宝宝的母亲留言给A、J说她很希望能让玛雅(宝宝名)留在书店,在一个有书本的地方长大。A、J一开始难以接受,但经过一段时间相处,他决定收养玛雅,而此时兰比亚斯也确认玛雅的生母已经投海自杀。玛雅成了岛上的新闻,A、J的冷漠也在岛民眼里融化掉,书店的人气仿佛更好了。转眼几年过去,有一天A、J顺手读起图书销售员阿米莉娅推荐的《迟暮花开》,他记起几年前阿米莉娅第一次上书店来推销时对这本书的至高评价,以及他当时对阿米莉娅不知道自己品味的一种刻薄回应,总之他们的初次见面着实不愉快。但A、J到现在才发现自己错了,这本书很好,他和阿米莉娅开始了联系,然后套路来了。他喜欢上了她。

和言情小说不同的是,A、J怎么喜欢上阿米莉娅的,又喜欢她的什么,而阿米莉娅又怎么样和未婚夫说拜拜,和A、J勾搭上的,作者都没有着多少笔墨,这让两个主角的关系失去了很多声色。

为了向阿米莉娅示爱,A、J把《迟暮花开》的作者,那个叫利昂·弗里德曼的老头请到书店开图书派对。没想到阿米莉娅却发现了另外一个真相,原来这个老头只是一个经常被雇佣演圣诞老人的演员,而真实的作者是来参加派对的女性读者利昂诺拉,她告诉阿米莉娅因为卖不出去自己写的长篇小说,她改了书名,把它称作了回忆录。想到一直被A、J和自己视若真情流露之作的书籍居然完全是虚构的,阿米莉娅感觉被愚弄了。但她怕A、J失望就守着秘密。一直到A、J死去,她都没有说。

这个片段在小说中用的篇幅不多,但总算让单调的情节起了一些波澜。可比较遗憾的是作者在说明出版界的丑陋现实时,也无意中将阿米莉娅推向了一个道德两难的近地,而且到最终也没有给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就我个人讲,阿米利娅即使不向A、J说明,至少应该要对这个事情有所态度的表露。但她只是送这那个女人的背影远去。如果小说是主要讲书店和书的事情,这么简单带过就无法原谅,如果小说是讲A、J以及他的生活,那对这个片段更应该有更深入的描写。

接着看小说中深埋的另一条线--玛雅的身世之谜。

虽然有距离和其他方面的阻碍,阿米利娅和A、J还是克服并走向了结婚。在婚礼的那天,A、J亡妻的姐姐伊斯梅并不是很开心。这不仅是因为自己妹妹的位置已彻底被别人取代,更多是她想到了自己的婚姻。她的丈夫丹尼尔是个作家,风流韵事非常多。伊斯梅因为迷恋他的美貌而选择了他,却只能忍受他的放荡不羁,在这期间,伊斯梅还流产了7次,至今没有孩子。她几乎不再爱他了。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失败透顶,压抑万分。在回家的车上,她爆发了,与丹尼尔大吵,从中我们知道了玛雅是丹尼尔和那个女孩的女儿,女孩曾上门找伊斯梅,但丹尼尔始终拒不承认。就在这时,迎面的汽车撞了上来……

丹尼尔的死亡是通过一句别人的话来说出的。多么神奇,难道伊斯梅对此没有一点责任?在小说中,她就是一点都没有。而且她还遇到了第二春。一晃玛雅十四岁了。她开始了写作。此时已离婚多年的兰比亚斯向A、J表明了对伊斯梅的心意。他们都不年轻了,第一次见面后就干脆上了床。兰比亚斯在伊斯梅家发现了那本在江湖消失许久的《帖木儿》,他心有疑云,但并没有一本正经地去追问伊斯梅,直到后来,A、J被查出来脑部换了一种罕见的细胞瘤,需要一大笔钱动手术。

真让我吃惊。在《帖木儿》刚被盗时,作者让兰比亚斯从A、J的口中问出还有伊斯梅知道他有这本书,这暗示了这事情可能和伊斯梅有关,但A、J把话题岔开后,兰比亚斯就不再查这条线了,这绝对不算一个专业的警察。更可笑的是,作者后面又说了,对《帖木儿》丢失事件的追查持续了一个多月,没有任何线索。当初的大书特书,现在兰比亚斯的遮掩无视?这情节难道不有点牵强吗?兰比亚斯看来也不是好鸟,作者说想说这个吗?

当然不是,因为兰比亚斯最后还是请求伊斯梅把《帖木儿》还给A、J,帮A、J凑钱。伊斯梅终于将事情的始末和盘突出——当初玛雅的妈妈来找她,她为了给他们母女俩一笔钱就动了《帖木儿》的心思。不过后来因为这本书没有来源证明,女孩始终没能卖出去,最后折腾一圈又回到伊斯梅的手里。但那个时候,离帖木儿被盗报警事件已经过去多天,伊斯梅早就没了勇气说出真相。兰比亚斯安慰伊斯梅说,你偷书却做了一件好事,对玛雅,对A、J都好。第二天,他把《帖木儿》给到了A、J、

结果更好,就能为当初犯罪的动机开脱?请原谅我不能接受这种不符合逻辑的设定。兰比亚斯这个人物的画像已经乱成一团了。作者选择了让读者知道真相,但知道真相的人却始终没让A、J知道真相,如果说这是为A、J好,我可完全没看出来作者的这点心意,更感受不到保守秘密者的善良。这是一种毫无分量的缄默不言,到头来,我们感受到的只能是缄默者的自私与欺骗。还有伊斯梅这个女人依然是没有任何忏悔啊,我为作者的价值观感到担心。

还有很明显的一点,兰比亚斯把《帖木儿》还给了A、J后,作者没有交代A、J看到这本书后的反应,有没有追问什么,会不会问到伊斯梅,依据A、J很自以为是的性格事情不可能这么简单了结。可作者就是任性,直接跳到下一章拍卖《帖木儿》的现场。这种粗暴的处理,我只能认为是作者的技术拙劣。

书被拍卖掉以后,有了动手术的钱。A、J和阿米莉娅、玛雅做了告别,被推进了手术间。他知道自己很可能变成植物人,就算存活,活的日子也屈指可数了。如他所料,手术后,肿瘤没长大,也没变小,他越来越有气无力了,说话也神神叨叨的。他对玛雅说:“我们不是我们所收集的,得到的,所读的,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是爱,我们所爱的事物,我们所爱的人。所有这些,我认为真的会存活下去。”

他就这么死了,说了一句不光玛雅,也是我所不明白的话。他死的多么平静,在手术之后的几小段文字中,他就死掉了,而阿米利娅甚至没出现其中。

A、J死后,书店的留存成了问题,很多人说没有书店的小镇就不是小镇了。阿米莉娅和玛雅注定要离开这里,原准备去佛罗里达定居的兰比亚斯和伊斯梅接过了书店。书店由此有了接力棒,感谢,看来书还会继续存下去的隐喻已经传达出去。

这就是《岛上书店》的故事。总的看来,我不知道围绕书店和书的构建更主要,还是A、J和其他人物的发展更主要,亦或者两者互相影响。作者什么都说了点,但最后什么都没有说清。在不长的小说中,写了横跨近二十年的故事,细节不复存在,难以有拨动人心的感动。这是最大的失败。

至于小说把书店设在了孤岛,这是一种非常流行的缅怀独立社区和乡村小镇净土的手法。用遥远来映射和反思当下生活。当我试着将这本书中的孤岛换成某一片内陆的小镇时,我发现它毫无违和感。那岛上书店完全可以是小镇书店,县城书店等。换句话说,装什么文艺青年,旅游胜地呢?

文中还有不少让我感觉硬生生插入的叙事。比如计算机工程师的母亲给A、J他们三口送了同一个礼物——电子阅览器,引得A、J很不愉快,他喜欢纸质书,认为电子阅览书败坏了读书人的品味,只有书店才能让人们读到那些真正值得读的书。完全是为了表达对电子书的看法,但前后都没有章节支撑,前没有一次说到母亲,后没有说他热爱纸质书。虽然他是书店的老板,虽然他的对话中总出现一堆小说家和虚构人物而且始终在表露自己的读书喜好,但丝毫没有令人体会到那种对纸质书和书店的情怀。话说回来,作者大面积的几乎每一页都让A、J引用书的专有名词时,是不是有一种向普通如我,不知道这些作者大名的读者卖弄的嫌疑?除了母亲送礼物这段外,还有玛雅的第一篇作品《沙滩一日》得奖。主要是她想象自己的母亲生下自己以及自杀的这段经历。我不知道作者到底想放在这里说明什么啊!

真的白白糟蹋了岛,糟蹋了书店。岛没有和内陆有什么不同,书店也没让主人翁们变成信男善女。岛没有反衬出人们的友爱和不孤独,反而看到太多隐瞒和无法阻挡的人性弱点,出现了好几个非正常死亡。书店中聚集了读书小组、读书派对,但书店并不一定充满爱,书也不会全是温柔。

我绝不会推荐你看岛上书店。它远不如书名那样波澜壮阔,感动心扉。当然,还有一个非常任性的理由:那些时不时蹦出来的互文,真的很人抓狂。

《岛上书店》读后感(4):《岛上书店》:一本打开的书

“大多数人如果能给更多事情一个机会的话,他们的问题都能解决。”

这是小说《岛上书店》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同时也是我平时很喜欢表达的一个观点。始终觉得,一个人陷入绝望的征兆,是他开始拒绝,而不是乐于去接纳生活中更多的可能——直到拒绝最后一个。至于所谓“绝境”,不过是人们在绝望时,给自己生命的滞留地取的名字罢了。

《岛上书店》说的是一个关于书的故事。年轻时的费克里先生是幸运的,他执着地坚持了自己的梦想,在一座小岛上开了家书店。而让他顺理成章“任性”的原因,是他遇见了一个和他怀有同样梦想的女孩。其实弗罗斯特说的“未选择的路”,在大多数时候是会有人结伴而行的。毕竟孤独者,往往最怕孤独。

可人到中年的书店老板就没那么走运了。先是爱妻亡故,让他无心经营日渐变得惨淡的书店生意,整日以酒精度日。随后“镇店之宝”失窃,最后竟然是一个两岁大的小女孩,被生母“托付”给了费克里。看起来上帝足够仁慈,没有让费克里先生的生活变得很糟糕。

但无论如何,生活总要继续。“治愈向”的作品盛行,大概也正是因为人们乐于接受这样的教导。尽管“治愈”是作为一种文艺作品的标签,是源于日文的使用,但所谓“治愈系”其实是世界性的——只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折射出不同的特点。比起日剧里主人公一开始陷入困境,最后逐渐地改变自己的状况——其实生活并没有什么变化,而只是“废柴主人公”让自己爱上了不变的“生活本身”——所不同,“美式治愈系”往往更具戏剧性,就像是《岛上书店》中的情节安排。但殊途同归,生活本身,总还是倾向于平静。“平平淡淡才是真”,你总要接受淡如水的日常,才能品味到岁月沉淀下来的醇香。

可这种“接受”却绝非是被动的。所谓“滋味”,总要通过“咂摸”才能得到——这便意味着一种争取,一种可能性的尝试。就像是费克里先生主动选择收养弃婴,主动选择去追求美丽的书籍推销员艾米一样,你的生活总是主动选择得来的,而“被动接受”、“拒绝选择”也是生活的选项,只是它们一定不会导出更有趣的情节。

当然,倘若作者加布瑞埃拉•泽文写的只是这样一个中年男人找回生活轨迹的故事,那显然很容易流俗。但在《岛上书店》的故事里,你能看到的是关于一个人、一座岛“一生的故事”,而这“一生的故事”,由“书”串联起来,直到故事落幕。

二十岁时踌躇满志,三十岁时用心经营梦想,四十岁时,费克里突遭变故,他的人生要重新洗牌。可到了五十岁,生活突然变得圆满,因为两个女人——妻子和女儿的到来。可这个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但再次面临绝境时,他已经变得很坦然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他所读过的那些好书,那些由高明的作者撰写的好故事一样。而这“一生的故事”,开头部分的补白,则是由“从天而降”的女儿完成的。她如奇迹般降临在这间书店中,并且如她所愿,“这里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她开心地成长,也要经历叛逆,可最终,一个读着书长大的孩子,总会更加明确生活的意义——是体验,而非占有;是向往,而非苟且眼下。

一个人读书,总是很难得到即时的利益或是享乐,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开书店”,会成为一件有些“英雄主义”色彩的事情。毕竟趋利,更简单直接的娱乐,才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但因为“岛上书店”,这座岛上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至少当故事落幕时,有人接手这并不赚钱的生意,是作者的理想主义“作祟”,却也完成了我们梦寐以求的圆满。

阅读一本书,便是多一度的生命体验。所以如果一个人读书,那么他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会让他的生命趋于丰富。合上一本书,一个故事落幕,而那本总是打开的书,便是生活本身。它的每一页,都预设着独一无二的剧情,耐心读下去,总会有幸运与惊喜。

《岛上书店》读后感(5):(二) 整理一下《岛上书店》出现的书,持续更新中、、、、、

今天继续整理,估计有耐心看的人也不多,反正我闲着也是闲着,码码字也可以锻炼一下手指头,还可以再重新的浏览一遍这本《岛上书店》

第一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六篇

《迟暮花开》里昂 弗里德曼

请原谅我没有找到这本书的信息,从我对岛上书店的理解,应该不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它很重要,所以我想多说几句,艾米和AJ最终能够在一起的一本书,一个老头的回忆录,其实是一本虚构的女作者写的小说,算是贯穿《岛上书店》的一根线吧

《无尽的玩笑》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这本书我印象中是提到过两次,一次是AJ和哈维 罗兹谈话,一次是兰比亚斯警官给AJ讲了一个小男孩不上学的故事,但是我上网查了一下这个作者,2008年自杀身亡,搜了一个没有发现中文版的《无尽的玩笑》

《帖木儿》埃德加·爱伦·坡

我原谅我孤落寡闻,不知道这个人物,所以百度了一下,简直晃瞎眼啊,作品大丰收,有推理,恐怖,幻想,幽默,讽刺还有冒险,看着这个男人的相片我收到了一股幽怨之气,阴森森,《岛上书店》仅提及了埃德加·爱伦·坡的这个第一本诗集,仿佛值好多钱呢,这本书是玛雅出现的标志,没有这本诗集就没有玛雅,就没有改变后或者是重生后的AJ,如果说《迟暮花开》是《岛上书店》的引导线,那么《帖木儿》就是一盏明灯,照亮个AJ的后半生,也是一颗魔法石,让AJ彻底变身

《老学校》托拜厄斯 沃尔夫

书中备注是美国作家,还活着,擅长短篇,然后,我不熟

丹尼尔 斯蒂尔

书中备注:丹尼尔·斯蒂尔是当今美国通俗文坛最具代表性的畅销书作家之一

杰弗里 迪弗

这个人名听着不熟悉,但是你一定看过人骨拼图这部电影吧,比较老,丹泽尔·华盛顿与安吉丽娜·朱莉主演的哦,反正我就知道这一个,不过在美国应该很出名的,写过20多部小说,类型都是侦探类

威廉 福克纳

美国小说家 是194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太高大上了,我不了解,《岛上书店》中,AJ的妻子车祸去世了,他跟兰比亚斯警官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说了很多略带讽刺自己,其实主要是讽刺兰比亚斯没读过书的话,其实我理解是他失去妻子的痛苦发泄在了兰比亚斯警官身上,其实我很喜欢这个警官,应该是那种没什么头发,身体很壮实的人,是个好心人,他和AJ的相识让他也变的喜欢读书,让他成为了骂丫的教父,与AJ的生活密不可分最后还成为了下一任书店老板

雷蒙德 卡佛 (因为我不怎么看短篇小说,实在不知道只能百度,以下是百度百科的介绍,请原谅我偷懒哈)

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 (1938—1988),“美国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小说家”和小说界“简约主义”的大师,是“继海明威之后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作家”。《伦敦时报》在他去世后称他为“美国的契诃夫”。 美国文坛上罕见的“艰难时世”的观察者和表达者,并被誉为“新小说”创始者

《小红马》约翰·斯坦贝克

196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熟悉社会底层的人们,许多作品都以他们为主人公,表现了底层人的善良、质朴的品格,创造了“斯坦贝克式的英雄”形象。同时,他的小说艺术造诣很高,将写实风格与幻想风格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后来美国文学,尤其是西部文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影响。其代表作品有小说《人鼠之间》、《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珍珠》、《伊甸之东》、《烦恼的冬天》等(我只听说过小红马)

写了两篇整理,这两篇正好是《岛上书店》的第一章里面的,书中的第一章中出现了主要的人物,频繁相亲却没有找到意中人的出版社编辑阿米莉亚,没有从中年丧妻之痛走出来的,小气清高对读书有独特品味一般啥都看不上的经常喝醉的书店老板AJ,离过婚一个人生活不怎么读书但是心地善良有耐心的兰比亚斯警官,不知道别人有什么感觉,我看完这一段就觉得阿米莉亚会跟AJ结婚,尽管AJ还是那么的还念妮可,怀念她的拥抱,怀念她的声音,怀念她的温暖,怀念她的吻,怀念她的吸血鬼的黑色唇膏,色调不温馨也不美好,充满着回忆和痛苦,其实我也没太明白为什么要以《待宰的羔羊》作为开篇的题目,可能是我没看过这个短篇理解不了吧,我的感觉是为了认识兰比亚斯警官,一般小说中都会有爱情,友情,亲情之类的,这也许就是友情,而且往后看,兰比亚斯是他唯一的朋友,也是生命中重要的人。

好啦,改天再继续吧

《岛上书店》读后感(6):爱,让一无所有的孤岛成为丰富美丽的存在

台北师大附近有家远近驰名的「水准书店」,书卖的特别便宜。不大不小的书店里挤满各式各样的书。有趣的是,水准书店显眼位置摆放的并非一般书店摆的畅销书,而是老板推荐的文学书,畅销书反而得花点心思在角落书柜找寻。店里的书未标售价,结账时完全看老板心情决定书价。书店老板的阅读品味,往往决定一家书店的氛围。沉旧干净的书店满是书香,以及触目可及的文学书,就是我对水准书店最深的印象。就像《岛上书店》中的怪咖老板A、J、一向偏好引进文学书一样。

A、J、性情本就古怪,中年丧妻的悲惨境遇,让他更加自我中心,待人处事完全不近人情;成天吃微波炉食品的慢性自杀生活方式,让他的人生宛如这家偏远小岛上的孤绝书店。直到他无意中收养了名叫「玛雅」的小女婴,人生从此截然不同。玛雅的出现,让我想起多年前有一次在水准书店帮朋友买一本畅销书,结账时,老板热情推荐乔斯坦、贾德的《玛雅》,不停告诉我这本书有多好!还给我打三折,我买的书也有更优惠的折扣。于是,我就买了。读后,也确实觉得是本好书,并对这个外表不起眼却笑瞇瞇的中年老板留下深刻印象。

在这个书店逐渐式微的时代,总觉得选择开书店的人都有不愿随波逐流的英雄气概,如同一样爱书的出版社销售代表阿米莉娅对A、J、的形容:『开书店有几分英雄气概,收养一个孩子也有几分英雄气概。』《岛上书店》就是A、J、悲惨人生的反转:从书店经营不善的焦虑,到失去挚爱妻子的绝望,至玛雅出现后照进心深处的微光。此后,他不再是自私自利、自暴自弃的书店老板,而逐渐成为玛雅与阿米莉娅心中真正的英雄。

【书店的价值在与人连结】

A、J、的书店是偏远小岛的唯一一家书店。在这网络购书方便且电子阅读器越来越普及的时代,越来越少的书店与书,成为爱书人心中的哀愁。A、J、过世的妻子妮可曾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一家书店,就算不上个地方了。』我也有同感啊!书店的存在不仅是为了卖书,对许多人而言,更是内心动荡时得以休憩安宁之所。想起念大学时,总喜欢在24小时的诚品待上一晚。同样晚睡或难以入睡的人们,各自占据书店一角安静阅读,这与独自在家挑灯夜读的感觉完全不同,彷佛有一群频率相近的同伴,不打扰,只是互相陪伴。餐厅养胃,书店养心,实体书店怎么会不重要呢?

一开始,A、J、书店并不吸引人,我想在于A、J、选书的态度:他只选自己偏好的文学类型,最喜欢短篇小说,对妇女类,青少年类,儿童绘本等皆不屑一顾,勉强会进一些畅销书。他既烦恼书店不赚钱,却又对一般人感兴趣的书籍嗤之以鼻。选书如做人,由此可见他有多目中无人!一切的改变都因为玛雅。为了让玛雅阅读,A、J、开始进他不喜欢的绘本;为了给玛雅更好的照顾,一向独来独往的他也开始与邻居妇女攀谈,进她们爱看的书,吸取他们养儿育女的经验;还办起各式各样的读书会,无意中拉近了与其他人的距离。

书店的存在,让他更好的照顾女儿之外,也为他带来了爱情的第二春。透过与人的连结,A、J、原本如孤岛般的冰冷书店,温度与日俱增,到最后,小镇上的人对书店都十分难舍,真正舍不得的是曾在书店里得到的温情厚意。书店的存在,一如纸质书的存在,少了它们,阅读还是能进行,但少了它们,我却有种食不知味之感,还是能吃饱,却不再觉得美味至极!我想原因在于我无法形容阅读电子书时的感觉?电子书没有触感,也没有书香,即便文字依旧,还是少了阅读时重要的情怀。喜欢玛雅小时候对纸质书的形容:『爸爸的香皂,青草,大海,厨房里的餐桌,及奶酪。』那是真实接触才有的鲜活感受!如果有一天,所有书店皆被网络书店取代,不再有书店可逛,我一定会非常非常失落!

【好作品不等于好人品,阅读品味也与人的高下无关】

小说中对”文如其人”的颠覆,令我印象深刻!A、J、的妻姐伊斯梅因为爱上作家丹尼尔的一本书,对他深深迷恋!进而成为作家的妻子。对婚姻抱着美好憧憬的伊斯梅,婚后才知道丈夫花心不忠,完全不像书里所写。与伊斯梅一样的读者不在少数,甚至有人因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事实上,好作品真的不等于好人品啊!只是有时候读者会入戏太深,没想到这可能是作家投其所好的心机。难怪早已洞悉一切的A、J、虽有不少喜欢的作品,却几乎没有喜欢的作家。真正的性情中人,往往是读者。

此外,小说对阅读品味也有不同见解。A、J、一向对自己的阅读品味自视甚高,对于别人推荐的书籍,总是充满先入为主的偏见。有一次,一个印象不错的相亲对象提到喜欢看某位运动员的回忆录,A、J、立刻直言那本书肯定是运动员找人代笔,语气充满轻蔑之意。但这本A、J、眼中虚假肤浅的书,对相亲女人而言却是真实的人生写照,她说:『人这一生就是一部运动员回忆录:你努力训练,取得成功,但是最后你的身体不行,一切就结束了。』其实书的好坏与类型或书写者无关,而与读者的感受有关,肤浅与深刻也因各别认知有所不同。

我想起自己也曾经对漫画充满偏见,只零星看过几本漫画,就认为漫画少少的文字无法给予深刻的东西。直到后来发现很喜欢的日剧《东京爱情故事》、《爱情白皮书》、电影《NANA》皆出自漫画,这才像批判运动员回忆录的A、J、一样,收起自以为是的心态,重新阅读看似轻薄实际却丰富饱满的漫画作品。对不了解事物的偏见,往往来自对某一了解事物的过度偏爱,不知不觉也就丧失感受更多美好事物的机会。看待事物的角度多一些,人生也就宽阔一些。

而令女主角阿米莉娅深感动容的《迟暮花开》,写的是老人晚年寻得真爱却又痛失所爱的故事。她一直认为年迈作家写的是自己真实的情感经历,这当中也有自己对爱情的期待:无论时间早晚,只要能遇见真爱,人生便死而无憾。后来,当她知道真实远比她所想的刻意许多,她开始思考一本书打动人心的真正意义?也许比真实更重要的是在书中感受到的真切情感,这才是真正与我们产生共鸣之处。就像一本虚构的小说,比起情节真假,我们更在乎阅读过程中是否被打动!”

阅读,应该是一件平易近人的事,阅读品味代表的是每个人不同的价值观,而人不应有高下之分,只是价值观不同,喜好各异罢了。所以,虽然《岛上书店》每一篇章皆以一部文学作品命名,我却在其中看到作家偏爱却不偏狭的阅读观。

【阅读,是通往另一颗心的捷径】

小说中,书店老板A、J、与出版社销售代表阿米莉娅的恋爱,也很动人!两人从初相见的不欢而散,到四年后因阅读产生火花,一步步走近﹙进﹚彼此,人生就此改变。每个人对爱情的想法不同:有的人只需要一个陪在身边的伴,兴趣爱好南辕北辙、没太多共同话题也无所谓;但有的人需要的是心意相通,有共同爱好,即便想法不同,也能在沟通的过程中产生火花的伴侣。个性十足的阿米莉娅与A、J、显然都是后者。两人都爱阅读,不完全相同,却有某种一致性的阅读品味,渐渐拉近两人的距离。其中,A、J、竟然看了阿米莉娅大爱的影集《真爱如血》也是两人感情大幅进展的关键。喜欢一个人,就会想了解对方喜欢的一切,即便《真爱如血》完全不是A、J、的菜,他也因为想靠近阿米莉娅,而心甘情愿走进她的世界。

『当我读一本书时,我想让你也同时读。我想知道阿米莉娅对这本书有什么看法。我想让你成为我的。我可以向你保证:有书,有交流,还有我的全心全意。』

A、J、的求婚时说的话,很是动人!我竟然有点想哭!关键词是:「我想知道你的看法」,「全心全意与你交流」。想在时间的流逝中一直与你交流,在我看来,这才是婚姻与伴侣真正的意义。全书中,打动我心的文字不少,可我最喜欢的却是阿米莉娅在A、J、手术前对他说的:『我很喜欢你的大脑』。这句话在我听来比「我喜欢你的气质」,「我喜欢你的样子」更动人!我喜欢你的大脑,代表不管你变成什么样子,我都喜欢你的所思所想,也许我不尽然认同,但只要是你所想,我就喜欢!

一直觉得最持久的爱情,是深爱一个人的心。而阅读,是通往另一颗心的捷径。两人并肩同行后,一起往前走,途中,会遇见不同的景色,意想不到的人与事,情况有时好,有时坏,却始终希望陪在身边的是你。如果能一起走到尽头,是前世修来的福气;如果不能,也只是人生常态,至少在彼此同在的时间里要尽情拥抱对方。这是我心中最靠近永恒的存在。

《岛上书店》是一本渐入佳境的书。随着性格孤僻古怪的A、J、逐渐打开心结,与周遭人产生连结,化学效应也悄悄漫延在阅读的过程中。故事里贯穿前后的悬念,彷佛人生的缺角,因为一个人、一件事,而充满遗憾的人生,有时不经意却圆满了其他人的人生。由长远看来,善念,依旧是未知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通往幸福的必要途径。

当然,它说的仍是关于”爱与被爱”的故事。当A、J、不再是要赢得别人的爱才肯付出的人,他闻到了书香与情香;于是,孤岛的书店不再孤单,不完美的人生也因为满载的爱,有了更美好的结局。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