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特德·姜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6篇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1):这样的确定是美丽的,但是变幻无常更为美丽

Ted chiang的大名如雷贯耳。不仅仅是因为他是非常少见的著名华裔科幻小说家,更因为他一生不过写了8部中,短篇小说,却五获大奖,三次获得雨果奖。不在数量,而在质量。

Ted chiang的小说是要花点力气去啃的。这也正对我的脾气,挑战一下自己的智力,也算是给无聊的生活找点乐子。

《你一生的故事》是chiang 的名篇。讲述的是语言学家路易斯与外星人七肢桶接触,学习他们的语言的故事。在接触的过程中,路易斯渐渐明白七肢桶的语言结构与地球人完全不同,他们的语言是同时表现“因”和“果”,同时看见过去与未来。对于这种预见未来的悖论,chiang用了一个“岁月之书”的寓言来说明。如果一个人翻阅了岁月之书,知晓了自己的未来。比如说,他知道自己将来某一天要干什么,那么他偏偏不去做,那么预见未来就变得不准确又没有意义。然而,对于七肢桶来说,知道未来变成一种责任,他们必须去完成这个预见到的未来。在他们看来,世界是由因果组成,因为有“果”,所以有“因”。因为有自由意志,所以不可能预见未来,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可以预见未来,那么则不可能违抗命运。路易斯学习了七肢桶的语言,洞悉了自己未来五十年的命运,预见了自己那并未出生的女儿短暂的一生,以及她悲惨的死亡。“我的意识则和从前一样,好像香烟上的火头,缓慢地,连续地向前爬行。不同的是,现在,香烟两头都是记忆的烟灰,没有燃烧的一头也是一样。有时我也会被语言b完全支配,这种时刻,一瞥之下,过去与未来轰轰然同时并至,我的意识成为长达半个世纪的烟灰,时间未至已成灰。一瞥间五十年诸般纷纭并发眼底,我的余生尽在其中。还有,你的一生。”

合上书,我不禁想,如果真的可以预见未来,知道了不可违抗的命运,那么人类的生活会怎样?我记得很早以前,那时候东方时空还是早上播出,有一个版块叫《百姓记事》。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小伙子,想找到从前的女友。他建了一个网站,密码只有自己的女友知道。他天天上网,想看看自己的女友有没有来到这个网站。他对镜头说,每一天和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因为如此,生活才有意义。是啊,他每天都抱着他心爱的女孩会找到他的网站的希望,然后每天都失望,但是,因为明天不可预知,所以明天还有希望。可是,如果我们可以预见未来,预见到女孩永远不会来到这个网站,那么他还要建立网站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做一道菜,拍下来传到网上,告诉这个永远不会来看的女孩,这是我给你做的菜?难道一个人真要如此残酷地完成自己的命运?

路易斯预见了自己女儿的死亡,以及随之而来的无尽悲伤,但是她依然要生下女儿,追随不可违抗的命运,完成自己的宿命。可是,预见未来对于人类而言还是不能承受之重。套句诗,这样的确定是美丽的,但是变幻无常更为美丽。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2):姜特德的仙境

The Wonderland of Ted Chiang

(刚想起把它从blog里搬过来)

第一次看到Ted Chiang(特德·姜)的小说,是某年度星云奖小说集里面的Story of Your Life(你一生的故事),除了惊为天人,我没有别的词来形容。与外星文明的接触一向是科幻热门话题,然而这个话题在姜特德手中却孕育出了全新的意义,正如同科幻的视野在他笔下陡然变得一望无际。看他的小说,就如同爱丽丝漫游一个从来未曾想见的仙境,那里的人或许生活在四维空间,他们的语言里每个字都包含着过去未来(你一生的故事);或许在兢兢业业地建造从地面登顶需要四个月的巴比伦塔,甚至住在塔中并发展出适合该高度的农业(巴比伦塔);或许在专心研究命名术,可以让泥人儿动起来(七十二个字母);或许会看到天使降临,也偶尔能从透明地面看到地狱的景象(地狱是没有上帝的地方)……在他细腻安静的文字里,这一切都是如此自然而然。但最最奇妙的地方,是他的仙境时时处处符合基本的逻辑,处身其中还可以用科学方法去考察这个世界的基本原理。你说,还有什么更适合患强迫症以致连看小说都要追求逻辑自洽性的科学工作者呢?

可惜的是,姜特德是个"occasional SF writer",只写短篇,而且出品速度极慢(就没见过这么慢的!),18年来才发表了10篇,其中两篇在Nature上,可见科学工作者的眼光到底是一致的。他被提名星云雨果无数次,拿了三个星云两个雨果,还很个性地拒绝了一次雨果奖提名。Liking What You See: A Documentary(所见即所爱:一部纪录片),他拒绝接受雨果提名的这篇小说,也是唯一一篇我还没有看到的(Amazon太差劲了!我书都买一个多月了还没寄出来),是为了他2002年出版的小说集专门写作的。他拒绝的理由是,这是被催着写的,他还不够满意,所以觉得不适合参选,Orz…… 他还说自己写得慢不是故意的,是缺乏好的构思,唉,如果18年就给我一个这样的构思,我睡着了也能笑醒啊。(我twin一定要说,给你构思你也得能写完阿……)

两篇拿双奖的小说里,他自认Hell Is the Absence of God(地狱是没有上帝的地方)属于Fantasy(奇幻)范畴,而一向只看SF的我确实也更喜欢<你一生的故事>。与地狱篇一同于2002年参选的还有奇人Charles Stross(奇点天空的作者)的奇作Lobster(龙虾),有人说,地狱篇得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911所造成的心灵创伤,这个观点我不好驳斥,虽然我自觉心灵创伤不重,在地狱篇中读到安静文字下暗流汹涌的情绪时,也并没有想起911。他说这一篇是对圣经约伯记结局的感慨(瞧,缺乏圣经知识的同学们,我剧透了你们都不知道吧……虽然我其实也没有读过圣经),但关注的其实并不是宗教。 !!!剧透开始:这是一个上帝确实存在的世界,天使会时常下凡,虽然带来的并不都是奇迹,也有casualty;地面有时会变得透明,让人们可以看到地狱的情况,那里并不是传说中经受折磨的地方,只是没有上帝的存在。但相信并不等于信仰,如果你知道上帝真的存在,你就会全心全意地膜拜他么?主人公就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天堂虽然好,对于他来说就像财富和名誉,离自己很远,也没有去追求的欲望。可是他的妻子死后上了天堂,为了不和妻子永远天(堂)地(狱)两隔,他只好努力争取成为一个信徒。只可惜信仰如同爱情,并不是努力就能产生。他该怎么办?剧透结束!!!

另一篇我喜欢的故事是Seventy-two Letters(七十二个字母),这个故事的背景是犹太人的golem传说,在没有生命的偶人身上贴上特殊的名字,就能让它成为活物。在这个中世纪故事里,nomenclature(命名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大学里也有专门的系,研究如何选择基本元素(类似于质数),如何进行组合(还得用permutation!),或者如何将前人的命名拆分为基本元素(分解质因子?不过拆分方法并非唯一),找出最优化的名字来操纵偶人。而中世纪的人们也相信预成论,也就是每个生命都是上帝一口气造好的(上帝比女娲可勤快多了啊),所以精子里面一层套一层再套一层再……都是已经做好的小人儿。故事里面的人们刚刚研究出可以迅速放大小人儿的方法,于是想研究动物种类的进化演变——比方说,抓个猴子来一代代培养下去,看看它什么时候能变成人,lol。这两套风马牛不相及的学问我本来都不知道,就算知道也扯不到一块儿去,却被姜特德写出了必然的联系,而且对人类的未来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他的第一篇小说Tower of Babylon(巴比伦塔)也饱受赞誉,我喜欢它最后那个意外而又完美的结局,故事本身却没有那么吸引我。第二篇是Division by Zero(<除以零>,我想我知道他要说什么,一个心灵世界的覆灭,人与人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却始终不能够感同身受,大概是数学不够好的缘故:P 然后他写了Understand(明了),带着John Grisham味道的科幻,绝对好看,却没能让我感动。接下来的<你一生的故事>, <七十二个字母>, <地狱是没有上帝的地方>前面都已经提到过,这段时期他的作品都是我的最爱。他最新的小说The Merchant and Alchemist"s Gate(商人与炼金术士之门)则有些让人失望,这个一千零一夜的阿拉伯,不是我期待的完美仙境。然而就是这一部短短的中篇,还出了一本书,还定价24美金,姜特德的号召力可见一斑。

上面的bibliography没有包括他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的两个短篇,一个是What"s Expected of Us(我们向何处去,也译为前路迢迢?),与<你一生的故事>和<商人与炼金术士之门>一样,说的是时间穿越与自由意志的关系。(<你一生的故事>作者手记里,姜特德还提到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这个错综复杂的偶像关系我们最后再说。)另外一个是Catching Crumbs from the Table(捡捡桌上的面包屑),在小说集中更名为The Evolution of Human Science(人类科学进化,明显没有以前那个题目酷),与<明了>一样说的是人为提高人脑智能,达到metahuman(超人的学名,lol)水平。这两篇我要强力推荐,所谓短小精悍,莫此为甚。

姜特德在访谈中说到他最喜欢的作家,Greg Egan, Karen Joy Fowler, 以及George Saunders。格雷戈伊根在科幻界大名鼎鼎,KJ Fowler则是蒂普垂奖(James Tiptree, Jr、 Award) 的创立人之一,然而Syracuse大学教授,天才奖获得者George Saunders,却不混科幻界。他混哪里呢?就是上次说过的纽约客——我怎么觉得自己像说书的——前几个月New Yorker: Fiction的podcast里有一期就是他来做,选了他的偶像Isaac Babel(艾萨克·巴别尔)的小说。苏联天才作家(为什么这个世界好像满地都是天才?),秘密警察头子老婆的情人,做卧底不小心变成了双重卧底,最后被斯大林砍掉的巴别尔当然也是很多其他人的偶像,比如说卡尔维诺;众所周知,王小波又蛮偶卡尔维诺的,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也偶巴别尔,倒是见过李银河赞巴别尔的文章。其实我更想提到的是Saunders的另外一个偶像,他公开承认受此人影响甚深,而恰巧此人也是偶Saunders的姜特德的偶像,还是偶姜特德的我的偶像:Kurt Vonnegut(冯内古特)。所以说这个世界很小,连偶像关系都这么错综复杂;而正是通过偶像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才让我们能够不断发现新的目标。Oh Yeah~~~~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3):自由意志与预知未来

在候机的时候看完了《你一生的故事》,费了半天劲去理解书中的思想,然后在飞机上写了一堆乱七八糟的分析。以下便是鄙人在震惊状态下写的东西。语无伦次,爱看不看~

------------------------------------------------

特德姜将两者的矛盾通过“你要么选择预知未来、放弃自由意志;要么保持对未来的无知、保留自由意志”加以解决,其理由是,在确定的起点和终点之间,(在因果论的观点上)你的自由意志所做的选择实际上会导致(在目的论的观点上)一条极值路径。

考虑光的传播路线。当终点确定时,光需要走一条最短路径,而理论上的最小值是直接到达终点,即时间为0,但由于外界条件的限制,这一要求不可能实现,因此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在外界条件限制下的最短路径”,这里的外界条件既包括光速之类的物理恒定量,也包括路线过程中是否要经过其他介质之类的可变因素。

现在来看书中的“我”。“我”的终点是死亡,其最佳路径显然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由于外界条件的限制(物理因素,还有“我”的亲人的自由意志),“我”所能选择的最佳途径,其实也就是作者在书中所描述的那一条。“我”是在明了所有路径的前提下,选择了这条路径的。

我终于理解了:当你用目的论的视角看事物的时候,你就再也无法回到因果论了。当你明了所有可能性的时候,尽管你拥有自由意志,但你(出于自身的意志)只能作出唯一的选择,因为其他任何选择,都会*让你觉得*比那唯一的选择更糟。

但是,终点可能并非死亡那么简单。也许应该说,宇宙唯一的限制就是终点。人的自由意志可以选择路径,但终点不可选择。为什么会有这种限制?我不知道。也许这就像光速不变原理一样,是一种物理上的限制。不过,考虑量子力学上的概率,似乎意味着拥有了选择终点的能力。

当你对未来无知的时候,你只能以因果论的方式看待世界,于是你会对你的选择感到后悔,怀疑另一些选择可能更好——这时候你的痛苦是:你有自由选择的能力,但你的选择导致了一个你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然而当以目的论的方式看待世界的时候,你看透了整个未来,你可以选择过程,但你无法选择终点——这时候你的痛苦是:你明知会有那样的未来,但你无法避免。就两者的效果来看,它们其实都导致了你无法选择终点的事实。

我无法评价哪种更加痛苦。

或者应该说,你不能仅仅预知未来而不决定过程。而人类的自由意志实际上是在预知选择会导致什么结果的前提下做出选择的。这两种能力没有任何不同,仅仅是看的角度不一样。所以人类和外星人的真正的能力差异在于,外星人所能预知的未来,时间跨度更长。换言之,人类只能看到自己的选择所造成的直接结果,随着经验的增长有可能看的更远;而外星人则比最具经验的人类看的还要远。就是这样。不过外星人也许无法理解每一个选择为何会产生那样的结果,因为它们无法理解因果关系。对它们来说,过程的每一步都只是剧本上规定好的东西,正如作者所写的,照着表演就行了。因此选择终点对于它们很可能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它们本来就理解不了“选择”这一行为会导致对应的结果。

------------------------------------------------

另外我要说,这篇小说,吸引人的是故事,打动人的是情感,然而真正让它成为神作的却是里面的科学思想。这就是传说中的故事性、文学性、科学性的统一吗?!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4):非线性的语言学、时间与自由意志

《降临》影评见:

读《你一生的故事》这个短篇,纯粹是好奇作者所构建的、属于外星人的非线性语言。文中的外星物种“七肢桶”是一种躯干呈桶状、七个肢体和七只眼睛均匀分布一圈的生物,它们的口头语言和书写文字是两套系统——书写文字并非如人类的文字这样呈线性链条状出现,而是在二维平面上的一大团粘连在一起的符号,动词粘在名词上,以字形的变化表示出施动方或受动方,名词的笔画和形状上的变化代替修饰它的形容词。不同的语词由于没有位置的前后关系,也就不存在格位的变化,各种文字符号勾连在一起,以地位平等、不存在优先级的方式直接呈现出全部信息,可以以任意方式进行阅读。但口头文字却大大受到音链形式的限制,只能语词前后排列成线性的句段,因此会出现格和位的变化以表现语法关系。

很显然,口头语言局限于声音,因此大大限制了作者的想象力。比起二维视觉形象,声音永远只能以前后排列的方式存在。这种思维方式似乎不大适用于书中“七肢桶”的思维方式。作者也就没有对“七肢桶”的口头语言做出太多设想了。——只说它是被裹在了音链的“束身衣”之中的语言。

令人感兴趣的是导致语言形式的思维模式。而思维模式产生于对现实世界的直接体验。人类的思维方式是线性的,由因导向果,事件前后排列,形成连锁反应,直到导向一个结果。而“七肢桶”被设定为一种可以直接看到“目的”的生物。它们对世界的体验不是为了“发现目的”,而是为了“完成过程”。它们可以看到一切事物的结果,于是一切都是平行的。行为是为了彻底理解和践行过程以完成那个既定的未来,而不是寻找未知的结果。因此,它们书写语言的书写过程也与人类相当不同——我们是按照一个“事物前后发展顺序”的链条进行书写,而它们则从一开始便构建出相互勾连的符号集团,根据“达成目的所涉及的全部内容”,以最快的方式记录下来。所以每一笔都会带有“全部内容”中的各种词的某个笔画。

这种书写方式破除了时间感。或者说它们的思维中不存在链条,也就不存在时间。又或者说,它们的体验中不存在前后,即不存在时间。说到底,“时间”这一概念便是人类从自身体验中构建出来的。我们的体验是前后连贯的,因此我们有了时间。时间是线性的,思维是线性的,语言也是线性的。这种线性像一辆无休止的列车一样,载着我们前往某个地方——未知的地方。我一直相信假如洞悉所有的因,就必然会得知所有的果,理论上讲,如果预知了每个枕木的位置,那么我们是可以看到列车最终的目的地在何方的。——对我来说,自由意志不过是看不到“因”而产生的“自由”、“命运可操控”的幻觉。岁月之书里必然详细记录下了因果的每一链,但我们不能看到它,只有在不看到它的情况下,我们才会心甘情愿地去践行它的每一链。

——然而现在出现了能翻看岁月之书的这么一种生物。它们可以洞悉所有的结果。可惜的是,洞悉了结果却不是为了改变它,而是为了践行达到这个必然结果的过程。于是它们连自由意志的幻觉都无法拥有了。预知未来,看似是一种极大的自由,然而却是真正的不自由,因为没有了时间,没有了铁轨,存在只是为了将自己导向一个必然的结果。

这里似乎存在一点矛盾,作者也没有解释清楚。那就是对于不可能有“时间”这一概念的生物,对于一切事物发生和消亡都有绝对平行感知的生物,似乎不应该有“理解过程”这件事了。因为“过程”与“结果”混合在一起,这两个词其实都被消解了。“动机”也不应该存在了。

倘若认知是平行的、无限的,信息是可以在书写中以平行的方式无限衍生的,阅读是一目了然而不具有前后关系的,活着只是为了完成必然、理解必然,感觉似乎是极其悲观的一种状态。上帝俯瞰万物的明灭时一定是极其孤独的,他绝没有第一次坐在过山车上吓得尖叫哭泣的小孩那样快乐。

——因为没有未知,便没有自由。哪怕只是自由的幻觉。

“七肢桶”的书写语言依靠字形中的微小变化来表达信息,比如表达“听得很清晰”这个意思,就把动词“听”的笔画进行一些变化,以此来表现形容词和副词。每种细微的变化都有明确、清晰的语法规则。表面上看,这似乎是非常高效的一种表达手段,省去了许多词句上的麻烦。然而某种程度上讲,“风格”的自由也被消解了。——我们的书写体的“字体”本身可以携带许多个人信息,字形的区分所携带的意义是“区分于其他字”,符号本身可以有相当大的灵活度留给个人风格。然而当字形上的每个微小变化都携带了“意义”之后,“个人”便被消解了。这应该算是能所指完全精确对应的高度发达的符号系统了,而高度发达也就意味着消除一切生命性。这跟“七肢桶”给我的印象倒是非常吻合——均质的状态,不仅体现在对世界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个体之间。

所以“逻辑”对它们来说更像是一种类似做汇报之前的对已有内容的梳理。——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一切以“已知结果”出发,以最高效的方式进行。这有点像黑格尔所说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用拼图去拼拼图,拼之前就知道拼好是什么样,完成的只是“拼”的过程。这种有点马后炮的思维是很难定义逻辑的。而人类的语言注定我们是需要逻辑又疏于逻辑的——链条上的每一环,应当是靠逻辑排列起来;然而因为链条会越拉越长,到了后面就顾不上前面了,所以要不时地回头看,修修补补,试图让自己逻辑一贯。这真是一种非常矛盾而自虐的状态。

但是无论如何,尽管作者说,限于人类的思维中,只能被各种事件碰撞来去,随波逐流,不能像“七肢桶”一样全身心地去经历过程,理解结果,但我还是感到ignorance is bliss。——设想有命运存在的感觉已经够悲观了,假如真能完全洞悉结果,真是可以直接去自杀了。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5):读完了两遍

这篇科幻小说很特别,作者没有谈什么外星科技和轶事,谈的是最根本的:外星生物的语言以及这背后的世界观。

与人类单一的语言系统不同,外星生物有两个,口语的和书面的分属不同的语言系统。

局限于口头的发音的次序性,外星生物的口语系统与人类一样,都是线性的,也就是一句一句的表达。

但是它们的书写系统对于人类来说是完全混沌的一团麻。它们把各种有意义的字(符号)根据语境组成在一起。一句话,一篇文章,一本书,在我们看来都是混乱的各种符号杂糅在一起,只是面积不同而已。

关键就在这里,这样的书面语言系统,注定了它们可以从任意一个地方读起,然后像墨水一样扩展开,直到读完整个图形。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它们写任何东西之前,必然已经知道整个图形。

再细想下去,可以推断,对它们来说,过程是不重要的,因为做任何事情之前,它们已经知道了或者决定了结局。

事实上,这就是它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比如,光线进入水中折射这个现象,人类是从光的直线传播以及光速在真空不变性出发,用到折射率等知识才能解释光为什么会折射。而在外星人看来这是最基本的无需解释的现象,因为光只有沿这条路线才是用时最短的。

注意“用时最短”,只有我们知道起始点和终点的时候,我们才能说从这里到那里怎样“用时最短”。也就是说,在外星人看来,任何光线射出前,它们已经知道光的目的地在哪里。

所以,它们是先知的,它们关注的只是“最大化”或“最小化”的目的(光线最短时间到达),而不管这其中的过程(折射)。

以下是扯淡:

我突然想到一句话:人,永远只能是目的,而不能是手段。

如果把某项无比伟光正的事业当作目的的话,那么人就成了这过程中无足轻重的手段。上个世纪的红色恐怖都因这产生,所以之后,“人,永远只能是目的,而不能是手段”这句话成了文明世界的共识,胡主席说的以人为本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6):如果明知要失去,你会害怕拥有吗?

虽然在我看来,这部小说,它的哲学意义,远大于科幻价值。

但是我还是想先从书里的这个物理定律说起。

在中学的物理课上,我们都做过这个实验,把一根筷子放进水杯里,你会看到筷子在水中变弯了,但我们都知道那其实不是筷子真的弯了,而是光在水中发生了折射。

光为什么进入水中会发生折射呢?从前的理解是因为水的密度比空气要大。水和空气是不同的物质,所以光进入水中的瞬间就会改变路径,但其实我们并不知道真正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时间。

作者解释了这一定律,它被称为费尔马的时间最少定律,当光进入水中,传播速度变慢了,如果光仍然按照原来的直线走下去的话,它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就会变长,所以光改变了路径。

它选了一条时间最短的路,以便能更快到达它的目的地。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