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马特·海格我遇见了人类读后感6篇

《我遇见了人类》读后感(1):当外星人被地球人的情感腐化而放弃永生后会发生什么

人最大的缺点在于无法看清自己的弱点,除非经历过痛苦或者被他人指出。盲目的乐观、欲望的释放使人类迷失了自我,沉溺于物质和享乐而不能自拔,特别是人类社会性、群体性的不断发展,使得人类放弃了自我,日渐趋同。多样性文明创建的同时,通往真实我的心门却随之关闭了。幸而书籍、音乐、诗歌、电影等艺术形式及时出现,连接了人类与自我的桥梁,对自身的行为进行了反思。

在近年来的诸多作品中,能够以幽默风趣的风格,独出心裁,别具一格的构思完成这一“神圣”命题思考的作品,无疑是英国作家马特·海格的小说作品《我遇见了人类》。故事是以外星人的视角来完成的。外星人为了防止地球人掌握先进的技术而破坏宇宙和谐,于是就派出外星人潜伏到地球,清除已经破解数学谜题黎曼假设的安德鲁·马丁教授的相关信息。原本处于高等生物的沃那外星人主人公,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被地球人的爱与情感所感染、腐化,最终依然决然地放弃了外星人的身份,放弃了永生,甘愿成为一个原始物种的地球人。故事情节虽然不复杂,但是其视角非常独特,完全跳出了地球看人类,跳出了宇宙看人性,通过沃那外星人的第三眼睿智地看穿了人性中的恶和欲。

叔本华的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曾经指出:人类受基本欲望的支配给自己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和折磨,因为欲望是我们渴望外在世界的东西,但这个外在世界却只是一种表象,由于这些渴望会影响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所以我们最终只能从内在世界汲取养分,直至发疯。在书中,马特用外星人的视角评论人类:这个星球上所有的东西都在包裹起来,食物裹以包装材料,人体裹以衣服,蔑视裹以微笑。总之,世间万物都必须隐藏。对于地球上新闻的评论中他说道:地球上的“新闻”这一术语通常意味着“直接与人类相关的新闻”,简单来说,这类新闻与羚羊、海马、红耳龟或地球上的其他900万个物种毫无联系。在外星人与同类的交流中,马特又写道:“他们迷失了自己,却仍然野心勃勃,不要以为他们会永远呆在地球上,现在只是因为没有机会,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外星生物的存在,肯定不会就此停手,他们会继续探索他们的数学和意识数学知识会不断发展,最终能够帮助他们达成心愿。他们总是会找到我们,到了那一天,他们可不会和我们做朋友。人类总是这样,总以为自己是绝对仁慈善良的,他们总会找到消灭和征服其他生物的绝好理由。”但是在看似一无是处的人类中,依然有着不为物质和名利所惑的智者。比如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虽然取得惊世的成绩,但依然拒绝接受金钱和荣誉,一心照顾年迈的母亲。

但是在外星人看来,爱是人类为数不多的可取之处之一。他认为,爱是人类的全部,也正是爱使得人类能够在孤寂、黑暗的宇宙中得以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但是,经历过爱的外星人同样也认识到了“爱的纠缠”:爱是充满凶险,因为他们会用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把人拽进去。爱就像一个超级黑洞,黑洞从外看似平淡无奇,但是一旦进去,你便会开始质疑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一切“观”,在宇宙间最温暖的毁灭中迷失自己。在与马丁教授的妻子伊莎贝尔、儿子格列佛以及流浪汉等人,甚至是一条宠物狗的交往中,他发现自己已经深深的陷入爱情、亲情、友情等等“爱”的表现之中而不能自拔。在看似天堂一般能够获得永生的沃那星,外星主人公不知道也不能理解何为“爱”,更不知道生存的意义何在,永生的意义何在,他所知道的仅仅是高等级的文明,却不是高等级的感情,在他的世界只有“命令”和“执行命令”。但在与地球人这种“低等生物”的交往中,他深深地认识到宇宙中最重要的是不是命令,不是永生,而是爱。爱的意义是帮助你活下去,还在于忘记一停止寻找,开始好好生活。它的意义是紧握住爱人的手,活在当下,过去和未来皆为传说,过去只是已死的现在,而未来从不曾存在,因为等你看到的时候,它已经成为现在。我们所拥有的只有现在永不停歇,不断变化的现在。现在是如此地变化莫测,因此要想把握现在,唯有放下。于是,懂得了这个道理的外星人,终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果决地与沃那星主人断绝了联系。这种付出是巨大的,用它的主人的话说:“你会为困在一句无法再生的身体之内,你会面临生老病死,你会痛苦,你会永远永远的知道你说所有的痛苦都是你的选择,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讨苦吃,这个你想变成无知物种不一样,他们可不是主动选择的。”

的确,每个生命都有一段非常深刻深刻的转变。这个时候,你就会明白你所相信的都是错误的。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时刻,而区别就在于是否会利用顿悟扭转人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把这一顿悟深深地埋葬,假装问题不存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这样慢慢的衰老,最终这一切将化为皱纹丛生的脸庞,弯曲的脊背,耷拉的嘴角和已经破碎的雄心,这就是因为否认的代价。对于任何人来说,最勇敢或者最疯狂的行为莫过于改变莫过于这种撕心裂肺的改变。经历了这种改变之后,外星人实现了从不了解人类到了解人类、向往人类、渴望成为人类的转变。当他知道马丁教授的儿子被人欺负后,就侵入到格列佛的电脑,在脸书上找到了欺负她的所有朋友,并把他们的用户名全部改成了“我是个无耻的混蛋”,甚至还编写了电脑病毒,在他发出去的每一条消息都包含着“我被别人欺负,所以我要欺负人”的签名。他说在我那多从未做过这种恶毒的事情,但是也从没有如此的满足过。在外星主人再次派出杀手的时候,主人公又将其杀死,并向外星主人传递了自己已死的消息。在他写给儿子克里夫的心里,他意味深长地说:人类总有一天会生活在火星上,但在那里终其一生精彩程度都比不上地球上一个阴云密布的清晨。通过寻找生命的意义是找不到快乐的,意义只是第三重要的事情,它屈居于爱和存在的后头。

是的,醉后才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只有经历过爱,才知道爱的滋味是如何得浓烈香醇,如何得历久弥香。生命里遇到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千百世轮回方能遇见的。从数学理论上看,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概率都是零,上帝可能不存在,人类也可能不存在。所以我们所谓的爱也就是珍惜,珍惜当下。活在当下。莫让生命和爱在指间悄悄溜走。

《卫报》对本部小说的评价是:这部精彩绝伦的小说无疑将整个人类摆上了靶场。我觉得这个评论非常中肯,很有深意。作者用了最准确的笔触将人类的困惑探索和怀疑表现出来,并通过小说告诉了读者,什么才是人类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我遇见了人类》的故事发人深省,也同时也带给读者无尽的思考。

《我遇见了人类》读后感(2):遇见花生酱

有关“人性”的话题一直是严肃甚至沉重的,比方《活着》让人压抑的不能呼吸,比方《辛德勒的名单》展现了人的两面性,等等。

但《我遇见了人类》是少有的完全以局外人的视角看待“人性”的小说,不只是说它的主人公真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作者的态度能让小说本身处于客观辩证的角度存在。加之语言情节古灵精怪,很难想象原来“人性”看似严肃的话题还可以以这种方式呈现。

小说中“我”是一个来自距离地球很远很远的星球的外星人,在他们的家乡不存在痛苦、不存在死亡、没有结束与开始、以数学为宗教。因为地球上的数学家马丁·安德鲁证明了一个叫做“黎曼假设”的数学理论,“我”被派到地球,穿越到马丁的身上,销毁一切关于这个假设的结论以及知道这件事情的知情者。

“我”初次到地球后,作为旁观者,看到了人类身上存在的很多不合逻辑的东西,比方,“这星球上的所有东西都得包裹起来,食物裹以包装材料,人体裹以衣服,蔑视裹以微笑,总之,世间万物都必须隐藏。”

“我”以懵懂不知的身份处于早已成熟的人类社会之中,看到的是不能理解、不能参透的人类社会的规则,很多在人看来已经是常识常理的东西,相反,可以用对立的视角探究,人很难抽身出来反观自己的行为,但“我”可以,“ 我”看到了人穷极一生只是为了孜孜不倦的追求性高潮带来的希望之光;看到了有些人类不仅喜欢暴力,更渴望暴力,不是因为渴求痛苦,而是因为希望借助另一种程度较轻的痛来忘记这种真正的痛,人性对暴力的掩饰反而将其对暴力的渴望展漏无疑。你看,字字珠玑,针针见血,人已经被自己的眼睛蒙蔽了理性,被本身的欲望改变了视觉,现在有另一个生物来揭开这些掩饰了。

主人公进入到马丁·安德鲁的体内,自然代替了他,开始搜索关于马丁的研究成果以及那些很有可能已经得知马丁研究成果的人,并打算将他们一一消除。但在这其中,他遇到了深爱着马丁为他和家庭放弃工作,忍受丈夫出轨的伊莎贝尔,活在数学家父亲的阴影下的儿子格利佛,同样痴迷数学毕生都在研究黎曼假设的好友,能成为他倾诉和信赖对象的物理学家。在与这些人类的相处中,马丁逐渐对人性有所改观,体会到了伤心、大笑、爱。

于是马丁开始真的变成了马丁·安德鲁,他在尝试修补夫妻、父子之间的裂缝,并有时情不自禁的关心起其他人,真正进入角色后他选择放弃外星人的魔力,想要变成真正的地球人。就像马丁爱看的诗一样,爱的意义是紧握爱人的手,活在当下,过去和未来皆为传说,要把握现在,唯有放下,他放下了宇宙间的一切,除了伊莎贝尔的手。

进入到人的角色之后,马丁似乎也学会了人类的可爱,比如给那些欺负格利佛的人设置了邮件病毒,怂恿格利佛把一个坏孩子打得半死,这个外星人看起来虽然笨拙,但很幽默。

更可爱之处在于,他在爱中更真诚,坦诚的承认自己跟一位女学生有染,虽然并不喜欢这样。

作为一个以数学为宗教的人,质数是在书中一直被提及的,一个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

质数更像爱,像有情感的人类。

作者借用马丁的视角让读者清楚的看见人类的弊病,但也看见了虽然人性劣迹斑斑,真正宝贵的是温暖的东西,这就是“人”这个物种区别于其他生物之处。

这本书从揭露人性悄悄转变成赞美爱,本以为是站在人类的对立面,其实到最后还是感动于人类本身。

马丁留给儿子的人生建议,更像是留给所有读者、所有地球人的建议,进化和生命只有通过错误才能实现,所以,何必追求完美呢,不完美才是“人”啊。

《我遇见了人类》读后感(3):外星人眼里的人类

我遇见了人类,这书名很很显然够吸引人了,我也没想到的是,这本书的内容居然是以外星人的视野去看待人类的生活,这倒是出乎我的预料。书的封面众多的地球人,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种族,有警察,有法官,有教授,有刚刚结婚的一对幸福的人儿,有僧侣等等,但里面有个外星人的形象的在众多人群里看起来很扎眼,与身边的人类格格不入。外星人潜伏在人群里,而人类却没有发现他,不得不说封面和书名都起的很棒。

马特·海格,在20岁出头患上抑郁症,与病魔经历长期斗争之后转而写作。他相信阅读、写作挽救了自己的生命,他也相信,在这个日益将我们与外界和真实自我孤立起来的世界,书籍是通往彼此与自由之路。马特著有多部小说,作品有《影子森林》《成为一只猫》《圣诞男孩》《圣诞女孩》等。

外星人是人类对假象中的地球以外类人生命的统称,外星人很多人都能想到众多的电影和文学作品的形象,有和蔼可亲的外星人,如《E,T》,《第三类接触》,《星际旅行》系列、当然也有凶残冰冷的外星人,如《异形》系列,《普罗米修斯》,《世界之战》,《独立日》等等电影,电影或书籍中善恶外星人都有,看了很多电影的人,都会外星人强大的科技文明所震撼,如果他们来到了地球,给人类带来的是毁灭还是友好了?《V星入侵》也是外星人伪装人类对地球人所侵略的故事,利用了人类的善心和爱好和平欺骗人类,去了解人类的生活想要不通过战争去占领地球,这和我遇见了人类有着相近的故事。

故事里的外星人扮演者“马丁” 这样的角色,融入人类的社会,和大部分外星人一样,起初他也是个冰冷的外星人,没有一丝的情感,在习惯了母星上的生活,来到地球接触了不一样的文明,让他一时半刻的难以去接受,在书中倒是经常出丑,笑料百出,在长时期的相处,也渐渐的适应了人类的生活,不在去排斥,学会了生气,学会哭泣,学会了快乐,学会了难过等等人类所一切拥有的情感,重要的是学会了爱,爱让他变得更有人类的模样,让他学会了如何的生活,和发现重要的东西。

和去年我所看的 米歇尔·法柏的《皮囊之下》 所不同,虽然主角们在经历了一串与人类接触的事情,有着杀戮或者和平的相处,所经历的不同,走的路也不同,但是在融入了人类的生活,却渐渐表现出了人类该有的情感,虽然结局也是相反的。我们也不知道与真正的外星人接触的时候,会不会有这样的事情的发生,还是外星人本身冰冷不会被人类所谓的情感影响到。

我遇见了人类,以第三类接触去和人类相处,去了解人类的全部,他放弃了很多东西,彻底的融入人类的生活,这是一部不缺幽默而又温暖人心的小说,书中很多东西也值得我们去深思

《我遇见了人类》读后感(4):遇见爱、表达爱

我们很容易对自身以外的事物敏感,却很难对自身的事物感冒。曾经有过两种完全不同的话在我们身边出现,一句是“如果你连自己都不了解,如何了解别人?”另一句则站在了对立面,“每个人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本身。”很显然,这本书不管是从书名、内容,还是附赠的“奇怪”指南,都无一例外的告诉我们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后一句话:每个人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本身。

我遇见了人类。数学家安德鲁·马丁破解数学领域中从质上足以让地球文明发生飞跃的头号难题“黎曼假设”,继而使得远离地球可想象无限光年的沃那多星人惴惴不安,于是强大的易容术出现了,外星人乔装(附身)成安德鲁的样子想要以他的名义毁灭一切知晓这项伟大科研成果的人类。而他,就这么,遇见了人类。

“保守纯净,坚守你的逻辑。”

“保持纯净。”

“保持纯净。”

爱,很困难。它让人困顿、腐化,却又清醒而新鲜;它代表着生存,如冬后萌芽破土而出、如春风舞动百花争艳,抗拒不得,却又轻轻地来、行踪不定地在你眼前拂袖而过;它的脑中有一个梦境,即使不是同类,而你也在那个梦里,它的心中有一股泉水,而你却不小心溺死在那里。

爱,很困难。有时候,它只是因为,你我不同!

我便是人类。当他变成了这个故事唯一的主角之后,他也逐渐经历着本应该发生在安德鲁周遭的人类事宜,那些让人奇怪的人类文明、那些着实费解的人类习俗、那些新旧更迭的人类思想、那些朦胧无措的人类情感,一切的一切,对于信仰科学至上的沃那多星球人“安德鲁”来说,都是如此不可思议,身体的不适、思想的不适、感情的不适,就这样,他的世界动摇了、他的理念崩塌了。而他,成为了真正的人类。

“这是你从前的丈夫,现在你再看这一个。”

“这是你现在的丈夫,像一株霉烂的麦穗。”

爱,很简单。它让人痛苦、挣扎,却又温暖而缠绵;它代表着死亡,毫无顾忌地夺走你所有珍视的一些,却又彰显出希望,不由分说地照耀你所有的阴霾;它有一个故事,知道你有一壶酒,稳稳契合,它有一柄刀剑,却不知道你没有剑鞘、刀鞘。

爱,很简单。有时候,它只是为了,让你活着!

我遇见了人类,我遇见了是人类的那个你,我遇见了像人类的这个我,我遇见了想变成和人类的这个你拥有同样人类感情的那个人类的我。

《我遇见了人类》读后感(5):沐浴爱的阳光,感受生命之美

想象一下,有一个世界,它没有战争、只有美丽。

我们姑且叫它“沃那多星”好了。

他们的科技发达。生活在上面的沃那多人构筑蜂群思维,通过心灵感应沟通,甚至可以同步大脑,发明有自由意志的电脑、并随时可以星际旅游。他们已经掌握了用“念控力”将物体的分子重新排列的技术,宇宙之中没有新成分。

他们的生活是高维度的。他们坚信数学是万物之本,是他们唯一的宗教和信仰,在那里理性思维主导一切。他们喝液态氮,吞服语言胶囊来瞬间掌握知识。沃那多人的一切都是无缝的:思维、身体、技术都完美地融为一体;沃那多星的一切都体现着永恒之光、简单之美、井然有序。

他们甚至可以永生。他们没有痛苦和恐惧,也体会不到快乐。当然他们也不需要情感,他们独自居住,没有性别和婚姻,独自就能繁殖后代。他们为了集体利益在一起工作,唯一需要的就是数学的纯粹性。

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一个世界,应该是就是我们人类想象中的天堂了吧?可是这样的天堂,你愿意去吗?

你,真的愿意吗?

可是有人不愿意,并且他还是个土生土长的沃那多星人——这本书的主人公。

一.谍影重重

车祸、谋杀、穿越、阴谋,开篇就是这样的镜头让气氛充满了末世感。然而作者很快就将我们带出了这种虚无的氛围,让主人公附体到剑桥大学数学家安德鲁·马丁身上,欢脱地在大街上裸奔,露鸟视频在互联网点击量突破20万~

主人公是距离地球相当遥远的沃那多星土著,是已知宇宙中最高等的物种。他因为在二次方程式博物馆说了亵渎神灵的话而被判有罪,对他的惩罚就是到宇宙的旮旯——地球上执行毁灭任务。

外星高等智慧生物的设定完全可以让他轻而易举地毁灭人类,然而他竟然还要伪装身份执行暗杀?原来与《三体》中黑暗森林法则不同,主人公所在的星球没有战争,他们只希望悄悄地阻止人类科技进步,把人类困在宇宙的边缘。

“暴力、傲慢、贪婪、无可救药的物种”,是沃那多星人对地球人类的定义。主人公刚到地球时,眼见的一切都成为这样偏见的佐证:无辜丧命的战争难民,沽名钓誉的大学教授,尔虞我诈的商业营销,还有冷眼旁观的你我。

所以当他们得知数学家安德鲁·马丁破解了黎曼假设时,自然会想到人类可借此更新航天技术,当人类拥有星际远航的能力时,必将自己的意识形态推销到宇宙。为了维护整个宇宙的和谐,他们不惜销毁黎曼假设已被证明的一切证据。

任务进行的很顺利,然而当主人公眼看着被自己杀死的丹尼尔·罗素教授死在她妻子怀里时,他内心中的一小块柔软被触动了:人类不能永生,人类早晚一死,但是人类有爱支撑着捱过漫长人生。

任务进行的坎坷,更要命的是主人公对人类世界的看法随着接触到的人物而发生着深刻的改变。没有情感的他竟也能感受到善良、体验大笑带来的快乐、做爱获得的归属感,甚至他开始理解和认同人类的情感。

天堂有什么乐趣可言?如果没有情感。

本以为爱是人类最脆弱的地方,不成想却成了人类终极的武器。被爱同化的主人公自然无法继续完成任务,他放弃了一切超能力,甚至在母星派出替身杀死他妻儿时,不惜违抗命令挺身而出拯救了母子。

套路可能有点俗,但它绝不是仅仅讲了一个外族被爱感化、真爱战胜一切的故事。

二.中年危机

所有的科幻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投影。这本小说则借外星人之口,更加直接的诘问人类:你们TMD到底怎么了?

被外星人附体的安德鲁教授是个中年男性,以世俗的标准绝对是个成功人士。然而不为人知的是,他拼命研究工作是嫉妒同事罗素所取得的成就;他对儿子淡漠不理是为了搪塞他家庭教育缺失的理由;他表面维持家庭和睦是为了掩盖他与学生婚外的恋情。

我们都孤独,却不知为何孤独。

我们也不知道怎么了,明明一开始是相爱的,最后却又互相伤害。作者没有告诉我们这一切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或许人类的复杂性根本就不可能把这样的现实问题归因为某一个或几个原因。已经发生的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接下来怎么办?作者给了安德鲁一个新生命,给了他重来一次的机会。他最终发现自己还是爱上了妻子,却又把一切都搞砸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们在意自己的子女,希望他们过的比我们还好,却不想他们在成长的路上离我们渐行渐远。每年二万英镑的学费,最好的贵族学校,世界各地的旅行,换来的是儿子的叛逆与反抗。安德鲁不知道,所有人都知道他儿子有个高智商成功老爸,活在他阴影下的儿子稍有不聪慧之举就会被诘难。当他想弥合父子裂痕时,儿子已然野蛮生长,离他而去了。

频繁跳槽、拼命工作、努力赚钱,还不都是为了赚钱养家、让家人过上更好、更体面的生活。可是当我们的人生按下暂停键,回过头看看身上发生的这些危机,我们是不是在人生前进的路上遗失了什么。

作者在行文间留给了我们太多思考的空间,没有答案,只有方向。他让外星人附体的安德鲁最终回归家庭的价值观非常正,也使得整个故事读起来在戏谑之外又多了一抹温情。

“对于我们这些渺小的生物来说,唯有借助爱才能承受浩瀚宇宙”。

三.向死而生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

全书看完,心底不禁冒出一丝疑虑:爱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心中有爱就能战胜一切吗?什么样的爱能让一个外星高等生物可以放弃永生来变成人类?

刘慈欣在《三体》中将宇宙公理描绘成黑暗森林法则: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

欣慰的是,在宇宙的黑暗森林中,生存作为文明存在的第一要义并不一定是准确的。总有理智到达不了的地方,我们叫它或感性或情感或良知。正如三体世界中的1379号监听员背叛了自己的母星,沃那多星来的主人公也听从了内心的声音。

他们不知道选择了人类就等于选择了死亡吗?他们当然知道,但他们更知道相比于苍白的永恒,有温度的情感才更加可贵。他们难道不怕死吗?他们当然怕,但他们更怕无爱的永恒。爱让主人公变得愚蠢:选择痛苦而非理智,选择死亡而非永恒,选择地球而非沃那多星。

与母星割裂、失去魔力的主人公终于体验到了人类的情感。他看到妻子从内到外盛开到极致的爱,“我们犹如两面镜子,呈完美的平行角彼此相对,可以从彼此的身上看见自己的映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无限地映照下去。是的,这就是爱。”当一个渴望爱一个需要被爱,他们一旦成为彼此真爱,便能看到永恒。

爱是人类的全部,但人类并不懂得爱。主人公失去了爱情后才真正懂得了爱情——那些不再重来的,才使得生活变得甜蜜。只有看透了生死结局,才能坦然放下、从容面对,也正是这样向死而生的爱,成全了外星人与地球人的爱情。

作者在后记中提到,他因为强烈的恐慌症导致精神崩溃,而崩溃往往是破茧重生的前奏,所以我们才有幸看到作者从这样怪异甚至可怕的角度探讨人生之美。

最后要感谢天鹅君的赠书。祝愿新书试读活动能一直办下去,越来越好。

《我遇见了人类》读后感(6):我知道爱是个可怕的东西

本质上这是一部探讨人生之美与生命之爱的温情作品,但马特·海格的温柔并非传统意义的温柔,故事随处可见的挣扎、痛苦、死亡诸如此类的暗色调笼罩了故事内部的混乱、冷峻和形势陡峭,使故事人物挣脱阴影的力气徒然加大,以致施加上一股精神上的暴虐感。可是故事加入了一只黏人的狗、一些歌曲的深情播放和一首首诗歌的跳跃,哦,还有一罐美味的花生酱,它们为故事覆上柔暖的底色,这温馨在冷酷中显现,而当爱出现的时候,便生出一种冲破黑暗独自闪光的小珍贵。

事情从数学家安德鲁·马丁破解数学领域头号难题“黎曼假设”开始,远离地球无数光年的沃那多星球得知人类将取得重大文明进步,可他们不相信人类会合理运用先进技术与其他星球保持和谐,他们相信人类本性的阴暗分子无法排除,于是派遣某位沃那多人来到地球,实施阻截。计划是先杀掉数学家安德鲁,再附属到他身上,以安德鲁的身份完美杀掉所有知道这一科研成果的人类。沃那多人成功的附身在安德鲁身体里,同时变成了故事中唯一的主角——安德鲁。然而主角安德鲁一直身陷困境。他经历种种人类文明、习俗、思想所带来的窘境,面对人类感情更表现出强烈的不适,令他的目的与信仰随之动摇。

安德鲁的沃那多星球信奉科学至上,一个理性的不允许有感情出生的国度。虽然安德鲁已经肉体凡胎,他的思维却依然停留在用论据拆解问题的理性面,经过零零乱乱的人间事冲击后,平滑的理性撞出裂缝,裂缝在书中安德鲁与沃那多主人对话间突出。每当心怀困惑,心生不忍,就有声音发出:

“保守纯净,坚守你的逻辑。”

“保持纯净。”

“保持纯净。”

声音提醒安德鲁,理性的纯净不要被破坏,人类的感情是种腐化,要拒绝感染,要记住,你不是人类。身处人类环境的他如何能抵御对理性的损伤,人的感性会造成冲动、会不经意地变得暴力、会复杂多变,会轻而易举把他卷进人性黑洞。而爱,恰恰是触发感性开关的根源。对于安德鲁,只要触及爱,就要接受沃那多主人的惩罚,头顶悬的刀剑就落下来,痛苦到来。

读到这里,会深深地觉得作者似乎并非体现人性与爱的美好,而是体现它们的对立面,邪恶与痛苦。或者要想拥有爱,必须先要拥抱这邪恶与痛苦。太可怕了,那单要理智的就好了吗?像他笔下的安德鲁,屏蔽情感,站在逻辑的一方,可是为什么如此纠结,硬是要凭借一己之力冲破纠结,最终感性打败理性,他选择放弃逻辑。在书中,描写对立交锋后的胜利,不仅落笔在人物的内心活动,环境之间也进行了角力抗争。

整部作品里,马特·海格构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背景环境:一种是沃那多星球的理想,永生、无病无痛,符合人类追寻的天堂模样;一种是地球上的残缺,生死无常、感情易碎,正是身处人间的砥砺前行。而作者撇开对乌托邦设想的大谈特谈,更多着墨在现实情境之冷峻上,寻找从破碎里成就圆满的办法,设法从绝境里涅槃重生。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书里对理智与感性的取舍也建立在对完满与缺憾的审视间。

我们看到天堂里的思维、身体、技术全都完美地融为一体。花生酱的盖子能自动打开,一个人的生命能随意掌控,实现星球穿越毫不费劲,只是没有感情,感情是妨碍科技进步的障碍物。不过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用伟大的爱因斯坦的话说:“科技的进步正如变态罪犯手中的斧头。”技术无法拯救人类,只有人类自己可以。只有爱。

虽然吧爱这个东西正如马特·海格必须承认的,爱是个可怕的东西,人类对它心生恐惧,但又正好是他告诉我们的:“对于我们这些渺小生物来说,唯有借助爱才能承受浩瀚宇宙。”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