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读后感6篇

《小径分岔的花园》读后感(1):时间往哪一个方向飞

——由博尔赫斯引发的关于时间的种种联想

世界是平的。自从人类发明了钟表将全世界的时间置于同一平面上,用“时差”体系试图使时间达到平衡。在统一的时间帷幕下,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稳向前。我们是寄居在时间中的小寄生虫,却从未思考过,这一秒和下一秒之间,到底有多少中可能性。

世界是平的?在博尔赫斯的世界里,时间似乎“有无数系列,背离的、汇合的或平行的时间织成一张不断增长、错综复杂的网。”时间大网的结点可以横向发展,亦可纵向延伸,至此空间成为时间的依附,是无限可能性中的一个,是偶然而非必然。

对我而言,阅读博尔赫斯如同在迷雾中前行,好不容易抓住什么线索却又转瞬即逝,一切道路皆是迷津,在参阅了若干相关资料及评论文章后,越发陷入泥潭。如果要用简练的语言来形容读后的感觉,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两个字:不懂。只能带着游戏的心态,搜刮出记忆中关于时间的种种,无意于更靠近博尔赫斯,星辰不可摘,那就那个脸盆端满水,就着倒影权当自娱自乐。

迷宫也好,镜子也罢,都是博尔赫斯用来反射时间的参照物,这两种具象物体含有太多的神秘气息,依然让我难以从理性上去解读,小说中的“时间”一旦出现互相靠拢、交错、分岔的变化,我总是自然而然的想起达利画作中挂在树枝上变了形的钟,“时间”无力的瘫倒、扭曲、变形,似乎呈现出一种液态的运动模式,流向与速度都无法掌控。把记忆拉到更遥远的地方,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带着怀表的兔子行色匆匆,爱丽丝掉进了神秘的洞穴,周围漂浮着大大小小变形的钟表,进行着顺时针和逆时针的角力。童话的外衣将时间的大命题包裹得格外诗意。

博尔赫斯那种迷雾般的气质很容易联想到卡夫卡那座永远也到不了的城堡,卡夫卡的世界里,意图营造的是空间和心理的错位,而这种错位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时间上的混乱。从一个地点出发,向前走了一天却仍没有更靠近前方的目的地,对一个土地测量员来说空间无疑是确切的存在,那么出错的只能是时间,昨天和今天的界限因此暧昧不清,也许存在某个通道在两者间架起一座桥,在持续的徘徊中,空间上的距离无形中就被无限拉大了。

关于时间无数可能性的思考,催生出一系列的电影。电影作为每秒24帧的叙事语言,本身就与时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阐释时间变幻的时候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电影《罗拉快跑》中,导演设了一个十五分钟营救的局,让女主角在其中奔走,在这十五分钟里,时间是一张随时等待分岔的大网,任何一个环节的细小变化都引起最终结局的巨大差异。于是三次相似的重复,有了三个截然不同的结局。如此这般,现实中无法逆转也无法预料的时间也成了供人类实验的小白鼠。

在更早更神奇的电影《暴雨将至》中,时间有了另一种形状:时间不逝,循环不继——Time never dies, the circle is not round、 整个时间体系变成一个密不透风的圈套,因果关系竟然可以彼此置换,故事的开头与结尾平行,中间是永远也理不出头绪的前因后果,就像一团找不到线头的绒线球一般让人无可奈何。导演将一些跨越时间的永恒话题置于这样的模式下讨论,这种无奈感很容易就成为一些悲剧性的思考的催化剂。

在此之后的《巴别塔》和《撞车》运用了相似的叙事模式:不同空间在同一时间点上发生的事相互影响,导演不约而同地打乱了传统叙事顺序,直到最后一刻才将所有碎片整合到一起,严丝合缝。国产电影《疯狂的石头》也模仿了这种模式。在这类影片中,时间是可拆分重组的拼装玩具,妙在一眼看不到底,妙在看片时脑筋需要为了理清思路适当运转起来而不是仅仅跟上快速剪辑的速度即可。

当然更不可不提的是《低俗小说》,圆形叙事结构和多角度叙事的组合,把以上关于时间的种种可能一网打尽,导演昆丁无疑可加冕时间的最高级玩弄者。

时间线性发展,是人类普遍的、习惯性的、理所当然的认知,而最早的钟表匠就已把度量时间的仪器设计成圆形,似乎是个巧妙的暗示和隐喻。时间的命题既然是永恒的谜语,那么也可看作是文学家、哲学家玩得欲罢不能的玩具。不管时间是圆的还是方的,你可以在脑海中演练十几二十种关于时间的沙盘游戏,回过神来日子还得一天一天过,10月31号以后不会再出现一个10月31号供你完成10月未完成的任务。

在此援引普鲁斯特的一句话:人各有自己孤寂的城堡,在自己的领地,日出日落有自己的频率和作息。那是一种诗意的状态。更有幽默感的说法是: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向外辐射着自己的能量,人与人、时间与时间的碰撞像光波的一样发生干涉衍射,在这个几十亿人口的星球上,纵使碰撞的部分如何乱作一团,纠结得难舍难分,每个人还是安安稳稳蜗居在自己的小宇宙里,日出日落,劳作休息。

有一扇门,我将它关闭,直到世界末日降临。——博尔赫斯

《小径分岔的花园》读后感(2):关于无限的书的迷宫的书

《小径分岔的花园》,花园似乎是一个实际的迷宫,迷宫与彭口的书原为一体,是象征着的迷宫,真正的时间迷宫。这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关于迷宫的侦探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的篇幅很短,但内容丰富充实,耐人寻味,情节在跌宕起伏中本身就有了分岔:既是表层上一个德国间谍巧妙地传递情报,更是深层的对于时间无限这一主题的探讨。能与作者在数千字的文章里交流文学、哲学、自然科学,实是一件快乐而有益的事。

主人公俞琛的内心世界是荒谬、痛苦、绝望的。他在某个时候觉得自己的身份是荒谬无意义的,在另外的时候又觉得对无限的感知是荒唐虚假的。甚至在走向花园的路上如死者之眼观察的种种景物那样恍惚而不真切。直至看到彭口书中重复着的最后语句:“仿佛是神秘的戒律:英雄们就这样战斗,可敬的心胸无畏无惧,手中的铜剑凌厉无比,只求杀死对手或者沙场捐躯。”无意义中要感受到意义,就必须有刺激(躁动)、冒险、暴力(俞琛与马登的追捕、智斗),在某一个时刻暗合上文中主人公的处境,此情此景应是时间上与彭口思想的汇合吧。

果真是好文,每读一遍便能体会到新的、不同的内涵,不愧为“二十世纪影响深远的十大外国名著之一”。文章处处有伏笔、暗喻,例如电话号码簿上的名字暗示俞琛的计划及后来的经历;“穿过花园,发现我已死去”“我是个错误,是个幽灵”“可以成为您的敌人”博士对时间分岔的假设暗示出他将被俞琛暗杀的结局,俞琛用“将来已经是眼前的事实”给出了明确而隐晦的回应;一个与他而言无异于歌德的人、伟大的汉学博士,多次使用诸如“高大的”“不朽的”字眼来描述,本是充满感谢、钦佩之意,而最后一刻又不得不暗杀,主人公被命运捉弄(抑或说是此刻分岔的时间)。他胜利了,但他在内心肯定了其无意义、否定了他新生的无限的生命;才有末尾无限的悔恨和厌倦。

物理学中说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相反的角度上,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爱因斯坦说光速是绝对的,是宇宙间的最大速度,速度一旦超过光速时光就可以倒流,可在相反的角度上说,任何速度都是超过光速的。而在这个范畴之外,绝对静止恰是超过任何速度的,在所谓“反空间”里,时间能够折返、倒退,宇宙中多重的空间维度以及时间顺逆的交织组成作者书中所说的无穷无尽的、周而复始的时间迷宫。短暂而有哲理的对话中,迷宫一步步揭开神秘面纱,呈现给读者:俞琛的迷宫、艾伯特的迷宫、曾祖的迷宫原是相同,时间的分岔让我们在一点上交汇、相遇了,消失的迷宫也由此复活。

彭口的书永无尽头,他的书创造了多种时间,那些时间又分岔,无限层次、无数交叉,涵盖知与未知、过去和将来。本书确实堪称一本“关于无限的书的迷宫的书”,带给我们对时间、对无限的深深思考。

(注:由于译文版本不同,主人公也有译作余准,其曾祖译作彭崔的。)

《小径分岔的花园》读后感(3):分岔的不只是花园

“他认为时间有无数系列,背离的、汇合的和平行的时间织成一张不断增长、错综复杂的网。由互相靠拢、分歧、交错,或者永远互不干扰的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存在;在某些时间,有你而没有我;在另一些时间,有我而没有你;再有一些时间,你我都存在。目前这个时刻,偶然的机会使您光临舍间;在另一个时刻,您穿过花园,发现我已死去;再在另一个时刻,我说着目前所说的话,不过我是个错误,是个幽灵。”

----------------《小径分岔的花园》

如同博翁在本小说集里的另一篇《巴比伦彩票》中提到的偶然性,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只是众多无数由偶然多构成的世界,之一。

“我们设想首次抽签决定一个人的死刑。第二次抽签决定死刑的执行,比如说,提出九名可能的执行者。九名执行者中间,四名进行第三次抽签,决定刽子手是谁,两名可以用吉利的指令(比如说,发现一处藏镪)替换不祥的指令,另一名可以加强死刑的程度(也就是说,凌迟处死或者焚尸扬灰),其余的可以拒绝执行……这是一个象征性的轮廓。事实上抽签的次数是无限大的。任何决定都不是最终的,从决定中还可以衍化出别的决定。无知的人以为无限的抽签需要无限的时间;其实不然,只要时间无限地细分就行,正如著名的乌龟比赛的寓言所说的那样。 ”

----------------《巴比伦彩票》

无论是作恶多端的蒙克·伊斯曼,还是杀人不眨眼的比尔·哈里根,又或是心狠手辣的解放者莫雷尔,他们最后的日子都不怎么好过。乱世中崛起,然后再被别的崛起的人所杀。

这是他们的宿命吗?

故事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便戛然而止,实际上没有人真正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只能从只言片语里去猜测,去揣摩。

而我们揣摩的不仅仅是人物的命运,更是一个世界。

博尔赫斯的世界。

作为一个可以从图书馆里了解整个世界的作家,博翁一生中呆带图书馆里的时间说不定比咱呆在家的时间都要长。实际上,若是你在图书馆呆过便可能有过这样的一种感觉:时间并不如自己想象那般运转。或快,或慢,时间不再是静静流淌的河流,而是奔涌而来的大海,或是绝望的死水。在不变中感觉变化,在变化中感觉不变,这便是图书馆,这便是另一个世界。

由你创造的世界。

我陷入博尔赫斯所说的轮回中:我们所处的世界,其实只是众多平行世界之一。在别的世界里,大部分没有你,当然,实际上你出生的几率远远小于五千万分之一。若是你将这个几率继续从你父母开始一直往上推算,你会发现这个数字比0大不了多少。

但你却的确存在着,生活在其中一个世界。

再说一个小小的故事:4年前,若是我没有拿起小俊桌上的那本奇幻世界,若是我没有阅读坑神为九州写的序,若我以后没有继续关注它,若我没有为了打听八卦而知道了一个叫豆瓣的网站。

那么如今的一切都将不存在,包括这些字,还有我的朋友们。

但是,很奇妙的,我们还是相遇了,在众多选择之中,我还是选择了这个有你们存在的世界,而这一切的起因只是因为4年前的我耐不住上课的寂寞而顺手拿了小俊的书乱翻。

若是我当时没有这样做,又会变成怎样呢,我们还会遇见吗,或者我也会因为八卦别的东西而来到豆瓣,你们也会因为别的什么东西而认识我,只不过,那个我,不是现在的我。

当然,如杰伦特所言,无论选择了怎样的路,我们最终还是会相遇的。

好吧,亲爱的,你知道,我说的是死亡。

《小径分岔的花园》读后感(4):博尔赫斯的小说是这样开头的

博尔赫斯的小说是这样开局的:

A城的B君坐在图书馆靠窗的桌子边,摊开簿子写信给C城的D君,表示拟辑录E国的F君的生平事迹。A最初是由住在G镇乡村的H姨妈口中听说F君的名字的,某个年幼的夏天,跟随父母来到G村避暑,“白日里追逐攀爬在无花果园里,星夜就打开门窗,让进带着咸腥的海风,驱去闷热的湿气,灌满一屋凉爽,H姨妈缝补鱼网,一边为I和我讲述少年英雄F君的传奇故事”。童年的欢乐和少年故事,在小径分岔的人生中渐行渐远,前进,彷徨,思索,转身,摔倒,回头,都已经磨灭的面目全非了,无花果也不是旧时滋味了。直至上星期,在书局遇到旧同学J君,她正在一架的言情小说前翻阅艾柯的小说《玫瑰的名字》(天知道艾柯的书为什么会被摆在言情小说的书架上),我立刻想起了外号“玫瑰刺”的少年英雄F,以及清甜软糯的无花果,还有朗月下的虫鸣声。但却无法忆起H姨妈的故事里,F与强盗头子K在L森林里争夺的宝物是什么?是一袋钻石还是一箱维多利亚时期的金币?一本缺了封面的黑魔法书?还是染有酒痕的圣杯?我完全记不起来,宛如被夏夜凉风带走了,故事里无关痛痒的一个细节,一个令我苦恼困扰的细节。我到图书馆查阅有关F的文献,但总无法找到属于童年的那个故事,甚至连强盗头子K的资料都无法找到。我发誓不会记错名字,因为K与我M城的表哥k的名字相同,幼年记忆对此印象深刻。我也相信H姨妈并没有编造故事,她讲述时偶尔会记不清情节,去翻看书架上那本有插图的蓝色精装书册……我无法寻回那个故事,如同无法寻回翠绿色的童年。在图书馆翻查F的资料时,我却看到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N的故事。

……

……

……

博尔赫斯的这篇小说大概会命名为《左手有六根手指的N》。

~~~~~~~

看上去好像不够晦涩,不够迷宫,不够博尔赫斯?

好吧,让我填上烦人的南美地名和拉丁人名。

~~~~~~~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路易斯·费尔南德斯坐在图书馆靠窗的桌子边,摊开簿子写信给萨尔托的胡安·安东尼奥·桑吉内蒂,表示拟辑录巴拉圭的奥斯卡·佩雷斯的生平事迹。费尔南德斯最初是由住在马德普拉塔乡村的玛利亚姨妈口中听说奥斯卡·佩雷斯的名字的,某个年幼的夏天,跟随父母来到马德普拉塔避暑,“白日里追逐攀爬在无花果园里,星夜就打开门窗,让进带着咸腥的海风,驱去闷热的湿气,灌满一屋凉爽,玛利亚姨妈缝补鱼网,一边为小桑托斯和我讲述少年英雄奥斯卡·佩雷斯的传奇故事”。童年的欢乐和少年故事,在小径分岔的人生中渐行渐远,前进,彷徨,思索,转身,摔倒,回头,都已经磨灭的面目全非了,无花果也不是旧时滋味了。直至上星期,在书局遇到旧同学克里斯蒂娜,她正在一架的言情小说前翻阅艾柯的小说《玫瑰的名字》(天知道艾柯的书为什么会被摆在言情小说的书架上),我立刻想起了外号“玫瑰刺”的少年英雄佩雷斯,以及清甜软糯的无花果,还有朗月下的虫鸣声。但却无法忆起玛利亚姨妈的故事里,佩雷斯与强盗头子保罗·巴普蒂斯塔在恩卡纳西翁的森林里争夺的宝物是什么?是一袋钻石还是一箱维多利亚时期的金币?一本缺了封面的黑魔法书?还是染有酒痕的圣杯?我完全记不起来,宛如被夏夜凉风带走了,故事里无关痛痒的一个细节,一个令我苦恼困扰的细节。我到图书馆查阅有关奥斯卡·佩雷斯的文献,但总无法找到属于童年的那个故事,甚至连强盗头子保罗·J·巴普蒂斯塔的资料都无法找到。我发誓不会记错名字,因为巴普蒂斯塔与我罗萨里奥的表哥保罗·R·巴普蒂斯塔的名字相同,幼年记忆对此印象深刻。我也相信玛利亚姨妈并没有编造故事,她讲述时偶尔会记不清情节,去翻看书架上那本有插图的蓝色精装书册……我无法寻回那个故事,如同无法寻回翠绿色的童年。在图书馆翻查奥斯卡·佩雷斯的资料时,我却看到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马里奥·阿尔贝托·帕勒莫的故事。

……

……

……

博尔赫斯的这篇小说大概会命名为《左手有六根手指的马里奥·帕勒莫》。

2015、8、5、夜。

《小径分岔的花园》读后感(5):《小径分叉的花园》的内在隐喻

在《小径分叉的花园》中主要有三个人物,理查德·马登、主人公余准、斯蒂芬·艾伯特。

理查德·马登意味着一种

必然的命运

,即因果逻辑的成立。主人公意味着一种

当下

,斯蒂芬·艾伯特则意味着

诸般可能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小说更为深层的一面:当作为当下的“我”企图反抗命运的必然之时,我来到了这座分岔的花园,看到了属于我种种可能的发展道路,杀死斯蒂芬·艾伯特便意味着,我的不明确消失,这时“马登”便“闯了进来,逮捕了我。”我又重新纳入明确性的怀抱。所以,小说的最后主人公杀死斯蒂芬·艾伯,他是无限悔恨和厌倦的。他悔恨什么?悔恨的是诸般可能的退场,他厌倦什么?厌倦的是命运本身的必然降临。

既然命运本身是必定的,有什么不同吗?当然是不同的,不同之处在于主人公经历过了“花园”,他来到了花园,再走了出去。那么不同之处就在于命运虽然是必定的,但选择是在我的。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博尔赫斯在《小径分叉的花园》中的用意是非常深长的,他想表达的并非仅仅只是时间分岔这种思想,更在于一旦选择便命中注定!

所以,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再回过头看故事的开头,一开始主人公就是为了逃避命运的追捕的。这时看故事开篇主人公的感叹就别有深意:“所有的事情

不早不晚偏偏在目前

都落到我的头上。多少年来平平静静,

现在

却出了事……”整个故事就在展开于主人公对这种对当下必然性的逃离。

而当主人公试图躲开理查德·马登——这命运的追捕时,他恰恰就买到了侥幸离开的火车。当他要寻找斯蒂芬·艾伯特时,他恰恰就遇到了几个为他指路的孩子,而当他找到斯蒂芬·艾伯特之时,斯蒂芬·艾伯特又恰恰是研究他曾祖的研究者。

一切的偶然性都发生在冥冥注定之中。博尔赫斯借这个故事说出了一个更为深层的内涵:即时间行进虽如迷宫,而命定的安排也冥冥注定,但注定的命运来自于每一个人本身的选择,一旦选择,才一切注定。正如作者在文中开头部分的戏言:“做穷凶极恶的事情的人应当假想那件事情已经完成,应当把将来当成过去那样无法挽回。”

“在一段不明确的时间里,我觉得自己抽象地领悟了这个世界。”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时间如迷宫,也不在于命中注定。真正的问题在于:

在某个时刻,你觉察到你命中注定。

想起尼采在《为什么我这样聪明》一文结尾处亦有此言:“ 我认为

人类所具有的伟大性是对命运之爱

:一个人无论在未来、过去或永远都不应该希望改变任何东西。他不但必须忍受必然性,并且,他没有任何理由去隐瞒它——在面对必然性时,所有的理想主义都是虚假的——但

他必须去爱它

……”

博尔赫斯是伟大的。

《小径分岔的花园》读后感(6):让我静静,然后长评

虽然只是一本序言加内容总共才99页的小书,但读起来很耗费心力。书最后一页的内容印完后整整留了三页空白的纸张,恐怕不是为了给这书增加厚度,而是供给读完这书的读者记录狂奔打滚吐槽用的。体验完了左脚绊右脚脑筋打结的阅读后,真不知道对出版社这样的“体贴”应该表示我的感激涕零还是应该上去啪啪抽大嘴巴。

我这是第一次接触博尔赫斯的作品,我对我的懒惰表示诚恳的反思。我这人看书有个毛病,什么书都是拿起来就读,根本不去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写作风格的。直到读完以后我才去翻作者生平,此时就有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结果我在博尔赫斯这里吃了大亏……不了解他风格的情况下就贸然读了他的作品,加剧了我的痛苦,虽然我表示斗智斗勇结束后很爽……很不给自己留面子的说一句,我这个自称文青(然而其实并不是)的淑女(……表面上的→_→)看这书的时候不知爆出了多少个默默的“我日……”

全书共七个短篇。值得挨个写书评………

NO、1《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

要不是作者在序言里言明这是一篇假想书注释,我真的得为书中内容的真实性迷惑一阵子。如果说小说里的世界是作者创造的肥皂泡,那这一篇是博尔赫斯在肥皂泡上创造了另一个肥皂泡。这篇虚构小说里的假想书构建出又一个虚构的世界。这个虚构世界里的人们是真的相信构成世界的是认识而不是物质(从而出现了一些让人恨不得pia飞他们的脑残言论描写)。博尔赫斯还为这个世界创造了一个新的语言体系以及逻辑方式。真的是要为博尔赫斯的渊博知识跪了。就我所知道的这种为虚构世界创造新语言体系的只有托尔金的中土世界(虽然我还没看)以及前些年大热的电影《阿凡达》(虽然我也没看过)。博尔赫斯把这些虚构的东西写的煞有其事,我有点懵,回头仔细看序言才确定这真的不是真的。

NO、2《「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

不知道别人怎么想,我是觉得作者在这里表现出的就是对故弄玄虚的文学作品大写加粗的讽刺啊。书里这位梅纳尔生前籍籍无名,死后却又掀起一番人们对他作品的争论,可以说是“死使他崇高”。就说这位作家照着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仿写的作品《吉诃德》到底有什么意义?难道这意义是作者摆出一副“我的理想很崇高,所以我的作品意义之伟大你们参不透”的样子就可以被人们吹捧的?人因不可知而畏惧,面对参不透的文学作品恐怕也是如此,不论作家到底是捧出了一座精神宝藏还是只挂了个空壳子。他作品里那些和塞万提斯一摸一样的段落……其实就是抄袭来的。但为什么人们面对一个表面上高深莫测的文学作品的容忍度远远超过当下泛滥的言情小说呢?于正被指抄袭简直八方来贺,从作品到人品都被吐槽个彻底。然而人们面对这种纯粹的文学作品……“嗯,他一定是另有深意”。深意在哪你给我指出来看看。作者自己都不一定知道,你确定不是自己想的太多了么→_→……

NO、3《环形废墟》

虚构小说。看到最后一句话我惊了一下,博尔赫斯确实很擅长制造出这样结构精巧的金字塔世界。主角在梦中创造了一个孩子,最后他发现……我不告诉你。

很久以前看到别人提出过对宇宙的看法:正像一个孩子拿着一串鞭炮,鞭炮被点燃炸裂,洒落许多粉粒,我们的世界正是其中一个粉粒。虽然很大程度上这是个没什么依据的怪想法,但却是个有趣的想法。我们对于高维世界一无所知,但不代表它不存在。以虫子的大脑尚且无法理解人类社会,我们也不要轻易的认为人类三维的大脑可以认知到更高维的世界(事实上,现在高维世界仍无法想象,只能试探着去描述)。

说一句题外话……虽然我好像一直在说题外话。近几年大火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受到追捧的同时也招喷了,我看了下,主要是针对作者的专业性和故事真实性的质疑。那我们就不认为它是真正的精神病患者的访谈记录,而是把它当做纯粹的文学创作来看——怎么样呢?其实还不错呀。就像这本书开篇第一篇《角色问题》,其实它的意思和博尔赫斯这篇小说是很像的,只是一个由梦境而生,一个由写作而生而已。即使它是作者的脑洞,也是不一般的脑洞。我没被它洗脑,第一因为我是坚定的现实主义者,第二因为我懒,我懒的去考虑产生这大千世界的无数可能。好吧,不排除是因为今年有人送了我这本书的签名版所以我要替它说两句好话→_→………

NO、4《巴比伦彩票》

可怕的脑洞,我表示佩服。正如东西方文化间的壁垒难以打破,根深蒂固的从社会和教育的源头而来的观念也很难被改变,所以作家的创作是无形中受到了局限的。但是博尔赫斯把这个障碍打破了……他勇于去创造一个由无数偶然构成的、在我们看来毫无理智的秩序混乱的社会,因为这社会里的人们所谓的理智就是混乱。完全无法想象的相反的世界吧。我读完之后也只能默默的表示“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小说里的“公司”到底存不存在呢?我也不知道,它就像最初为我们制定了道德和伦理边框的手一样,称它“上帝”也不是不可以。不管它存在还是不存在,我们看到的是人类社会就像被一只手从山上推下来的雪球,一路壮大势不可挡,光靠它自己就能撞出一条路来。至于最初推动它的手是什么,到底有没有理性在掌控它的运动,以及我们所谓的“理性”到底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

NO、5《赫伯特·奎因作品分析》

假想书书评。也许这位赫伯特·奎因的原型就是埃勒里·奎因?因为这位奎因也是推理小说作家嘛。

文中虚构的书包括《连体孪生兄弟的奥秘》、《四月三月》和《秘密的镜子》。在评论《四月三月》部分博尔赫斯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写作手法——逆行枝蔓。喜欢读推理小说的朋友可能对这个词更熟悉一些。回想一下,我最近确实读过有类似结构的推理小说:我孙子武丸的《杀戮之病》。当时是我第一次读到用这种手法写作的小说,虽然这一篇的结构比较简单。现在看来,原来梗在这里。

特别喜欢文中的一句话:“在文学所能提供的种种幸福感中间,最高级的是创新。”

博尔赫斯的小说无疑是极大的创新。

NO、6《通天塔图书馆》

大多数人最熟悉的博尔赫斯的一句话就是:“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这个结构奇特的图书馆中所有的书都是难以解读的。你手中拿到的这本书也许什么意义都没有,也许是“所有书籍的总和”,是人类智慧和宇宙奥秘的总和。人们在图书馆中寻寻觅觅,面对这些“天书”,很难说他们到底发现了什么,但是“当人们听说图书馆已经收集齐全所有的书籍时,首先得到的是一种奇特的幸福感。人们都觉得自己是一座完整无缺的秘密宝库的主人。”哎呀这句话真是说到爱书人的心坎里了,特别是对我这种囤书癖来讲……

这个短篇读起来其实是很让人感动的,能看出博尔赫斯对于宇宙难解的奥秘的不懈追逐。真理也许曾被我们抓住过,又因不识它而舍弃了;也许它永远存在于下一个六角形的回廊。有人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偏离太远,穷其一生将全部岁月押注在错误的见解上。然而谁也不知道真理到底在哪里。

博尔赫斯发出这样的感叹:“我觉得宇宙的某个书架上有一本‘全书’不是不可能的,我祈求遭到忽视的神让一个人——即使几千年中只有一个人!——查看到那本书。假如我无缘得到那份荣誉、智慧和幸福,那么让别人得到吧。即使我要下地狱,但愿天国存在。”

不然我们的一切追寻终将无意义。

NO、7《小径分岔的花园》

一篇推理小说。曾有《推理十诫》说:有色人种中不可出现中国人。究其原因,大概中国人在西方人眼里就是怪力乱神和神秘的代言词。但是这篇推理是以中国人为主角的。所以主角的曾祖所写的未完成小说就变成了这篇小说的谜题之一。

跟这本作中作给人的感觉相似,这篇作品本身也像一个迷宫。支离破碎的文件片段里透露出紧张、沮丧和奋力一搏的情绪,主角逃跑的目的地竟是个莫名其妙的人家里。他周围仿佛笼着团团迷雾,让人猜不透他的目的。直到最后一段话的揭露,才终于让人找到了走出迷宫的出口。而主角曾祖的小说中迷宫的谜底就是时间,表现出平行世界存在的可能性。有个朋友说:“我感觉世界就是一部计算机,一切都是被掌控着的。”谁知道呢?也许我们的世界发生的一切真的是出于偶然,我们在另外的时间世界里遇到了不同的人,有着不一样的结局。

“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存在;在某些时间,有你而没有我;在另一些时间,有我而没有你;再有一些时间,你我都存在。目前这个时刻,偶然的机会使您光临舍间;在另一个时刻,您穿过花园,发现我已死去;再在另一个时刻,我说着目前所说的话,不过我是个错误,是个幽灵。”

以及曾经看到博尔赫斯写道:“时间有两种,与你在一起的时间和与你分离的时间。”虽然和上一句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我还是一瞬间认识到了这个老男人有情话十级的功力。

写读书笔记的过程是对书籍的再次回忆、整理和分析。这是我初次阅读博尔赫斯的作品,并在其间窥见了一个超越逻辑的世界。我如实写下此刻自己的想法;今后读完《阿莱夫》和他的其他作品后,回头再看此刻的书评,可能会看到自己明显的进步。如果你也对博尔赫斯的世界心生向往,推荐一读。

最后送一句博尔赫斯的小诗,插中你胸口:

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我给你贫穷的街道、绝望的日落、破败郊区的月亮。

我给你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