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格雷厄姆·格林恋情的终结读后感6篇

《恋情的终结》读后感(1):恋情为什么会这样终结?

《恋情的终结》读后感(2):三个人的牢笼

爱情是亘古不灭的话题,千姿百态,言说不尽,个中滋味,五味杂陈,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爱情模样,每个人都经历了不同的爱情故事。《恋情的终结》也讲述了关于爱情的故事。《恋情的终结》是格雷厄姆•格林的代表作,也是最具自传性质的小说。这位传奇大师曾经获得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一生阅历丰富,所创作的作品关注人灵魂深处的挣扎与救赎、内心的道德和精神斗争,在《恋情的终结》中这种关注尤其明显。

小说中的爱情故事并不复杂,作家莫里斯与公务员亨利的妻子萨拉发展了一段炙热的婚外情,在一次意外的轰炸事故后,二人中断了关系。经历了两年的嫉妒和愤恨的折磨之后,二人再次相遇,莫里斯内心的狂热依旧,但这段婚外恋情终于在几经周折之后走向终点。

这部小说最突出、最吸引人的地方,主要在于以作家莫里斯第一人称叙述的内心的复杂感情。莫里斯抑制不住对萨拉狂热的爱,但作为第三者,他的感情世界非常复杂和微妙,可谓爱恨交加,其间穿插着挥之不去的犹疑、试探、嫉妒、悲哀、愤怒、恐惧、焦虑等情绪。通过莫里斯第一人称的叙述和萨拉的日记,把这份感情描绘的淋漓尽致,让读者对这份感情感同身受,充分体味了双方之间这份感情的凶猛与无奈、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婚外恋情,总是混杂着超乎寻常的炙热和无法摆脱的无奈。莫里斯和萨拉也是如此。而亨利则似乎成了这场婚外恋的“第三者”,处境也随之变得微妙。

莫里斯爱萨拉爱到狂热的地步,也正是这种狂热,催生出他对亨利的嫉妒、对萨拉的猜忌。因无法名正言顺的公开拥有萨拉而愤怒,也因得以私下偷情而对亨利怀有某种夹杂着嘲讽和轻蔑的优越感。莫里斯渴望完全的拥有萨拉的爱,阻隔在他们之间的亨利显得如此碍眼,但他又无法扫除这个障碍。又因偷情的关系,莫里斯内心充满了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总是处在焦虑之中,害怕萨拉拥有其他的情人,他患得患失,总是在萨拉的一言一行中寻找蛛丝马迹,情绪极不稳定。萨拉与他中断关系后,他内心的愤恨无法遏制,甚至在重遇之后仍然在怨恨的支配下主动介入亨利与萨拉的家庭关系之中。

萨拉的内心也很矛盾。她对莫里斯的爱同样狂热,但她又无法彻底抛弃对她足够隐忍的丈夫亨利,左右为难。她内心的不安全感,大概也有一定成分是来自于母亲的影响。面对莫里斯的喜怒无常,她都愿意包容和忍让。甚至在那次轰炸的意外之中,她愿用信仰交换莫里斯的生命,只要他能继续活着。这份爱让她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不得安宁,无法挣脱。中断的婚外情,让她一直处在折磨之中,她在爱情和信仰的双重折磨下摇摆不定。她甚至曾经在冲动中不顾一切的想要选择爱情,但面对丈夫亨利的脆弱和挽留,她又妥协了,再次回到折磨之中。

亨利与萨拉之间早已没有了激情爱恋,但他们之间形成了温度适中的稳定羁绊关系。他们二人都依赖于这种关系,不愿斩断这种牵绊。这成了三个人之间无形的枷锁,谁都无法挣脱,困在同一间牢笼的不同位置,不停地挣扎。

萨拉想要“平平常常的、堕落的、凡人的爱”,但她无法达成心愿。莫里斯 “想要爱情源源不断地持续下去,而绝不会变淡”,却只能看着爱情走向终结。亨利想要萨拉“别离开我”,但他最终失去了萨拉。让萨拉失去生命的不是咳嗽和病情,而是在丈夫和情人之间的无力挣扎、在爱情与信仰之间的矛盾争斗。也许只有死亡能够让她摆脱这一切痛苦挣扎。随着萨拉的死亡,三个人的关系失去重心,亨利与莫里斯都找不到平衡。令人惊诧的是,他们选择搬到一个屋檐下,那个萨拉生活了许多年的屋檐下,他们互相怨恨又互相依赖,陷入对萨拉的爱中无法逃脱。

牢笼仍在……

2017、04、23雾凇

图片来自网络

《恋情的终结》读后感(3):何为爱情的终点?

文/初晓

最初这本书吸引我的是腰封上的一行大字“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传奇大师”。只这一行字,我便对作者格雷厄姆·格林产生了敬仰。21次,这便意味着他几乎用毕生的时间来写作,而又多次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用今天的话来说,他就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陪跑者。可偏偏这样一位作家,却被一众诺贝尔奖获得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威廉·福克纳、V·S·奈保尔等视为精神偶像和导师。他究竟说怎样一个人,直到读了他的作品,我才深深为之震撼。

本书《恋情的终结》以“我”的视角,写了作为作家的“我”爱上了公务员亨利的妻子萨拉的故事,恋情有开始,也有终结。此书的背景是二战时期,地点在英国伦敦。故事从作家莫里斯再一次遇见亨利拉开序幕,继而莫里斯问及萨拉的状况,也回忆起两年前与萨拉的相恋。在嫉妒与憎恨中,爱情的火焰再一次燃起,莫里斯再一次与萨拉相恋时,仍旧是伴着不安,伴着嫉妒与恐慌,他还试图寻找可能与萨拉相恋的其他人。这份爱,让他备受折磨,爱、恨、猜疑、嫉妒、信仰,无时无刻不在。这段恋情最终如莫里斯所言:变成了一桩有开始也有结束的风流韵事。本以为恋情没有终止,可一切却戛然而止,究竟是为何,看过此书便明白了。

这本书里有狂热的爱、狂热的恨、狂热的猜疑、狂热的嫉妒、狂热的信仰,有爱情中所有狂热的情感。作者对感情以及心理的细腻描写,无不触动每一个身处感情之中的人。至少,至于我是如此。

此书一大亮点故事的叙述方式,作者用一大部分的内容来写萨拉的日记,极大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只因莫里斯一直在怀疑萨拉,可透过萨拉的日记,他却看到了萨拉对他满满的爱意。由此,他幡然醒悟,可是却为时已晚。这也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虽然是看故事,可却让人看到了自己。其实,现实中,何尝不是如此,多少人不信任对方,即便心中是爱,可说出来的话却带着刺儿,伤害了感情。直到一切都来不及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对方是如此深沉的爱着自己。

此书另外一大精彩之处就是莫里斯对爱情的占有欲,嫉妒,甚至他曾想过,只要萨拉死掉了,他就会不痛苦了,因为他无法忍受萨拉身边还有其他人,他一度怀疑萨拉不爱他。可戏剧性的结尾却完全不如莫里斯所想,当萨拉不再,他甚至和萨拉的丈夫亨利成为了朋友,这似乎很讽刺,可又很现实。事实也是如此,若是真爱一人,当此人不在,没有几个人还会揪着过去不放,而曾经爱他之人,也成了你缅怀所爱之人的一种方式。

一本让人读起来并不那么舒服的书,处处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有懦弱,有嫉妒,有憎恨,当然更有深深的爱。书中的人,如同你,如同我,在人生的故事中,上演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戏码。

无论你拥有哪一种爱,都可以从书中找到你的影子。也许,读完此书,大多人会更懂得如何去爱,而不至于因嫉妒和憎恨,让自己悔恨终生!

2017年4月25日于家中

《恋情的终结》读后感(4):唯一真正能持续的爱,是能接受一切

《恋情的终结》是一部使人的心灵净化的书。

这是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最具自传性质的小说。嫉妒的情人,无能的丈夫,捉摸不定的妻子,这样的三角关系看起来似乎颇为老套,但与一般的爱情小说不同,这部小说并非仅仅讲述红尘中的男女之情,而是探讨爱自己、爱他人和爱信仰这三种单纯而基本的感情。

二战期间的英国伦敦,作家莫里斯和公务员的妻子萨拉展开婚外恋。迫于残酷战争的社会背景,即使爱在浓时,两人也只是在灯火管制的伦敦小公寓里中日厮守,偶尔闹闹小情绪,情人间的缠绵悱恻而已。

一次空袭,莫里斯险些丧命。炮弹击昏了莫里斯,也激活了萨拉心中潜在的天主教信仰。萨拉向天主祷告:要以远离情人的方式来远离罪行,以此保全莫里斯的性命。

萨拉不辞而别,莫里斯不知就里,妒恨交加地度过了两年。因怀疑萨拉另有新欢,莫里斯请私人侦探调查,结果从萨拉的日记中得知她一直爱他,只是出于对天主的许诺和敬畏才离开他。追悔之余,他提出要和萨拉私奔,开始新生活。此时萨拉已皈依天主教,没有答应他,并在不久后患病去世。天主从莫里斯身边夺走了萨拉,莫里斯怀复杂而抗拒的心情面对萨拉死后她的祷告一一应验的事实。

小说通过描述丈夫、妻子和情人在爱情和婚姻里的真实状况,探讨了爱自己、爱他人和爱信仰这三种单纯而基本的感情,充分揭示了人性与宗教之间的冲突。

在萨拉心中,爱情和信仰可以同时存在,不相见并不意味着不相爱,而这种观点和世俗的人性要求又格格不入。萨拉内心的挣扎和苦闷,对莫里斯深沉的爱恋和逐步确立信仰的过程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现实生活中人性与宗教的冲突。小说结尾以萨拉的病死和莫里斯与亨利的和睦共居作结,给予读者以希望的期盼和一定的思考空间。

对于萨拉来说,是因为对莫里斯的爱才让她皈依天主,找到信仰,分手正是因为爱他,爱与信仰并不矛盾。而莫里斯确认为萨拉是因为信守天主才与他分手,分手是因为她不再爱他,爱与信仰是不可共存的。两位主人公对他们的恋情的终结看法迥异,这也正是这部小说的戏剧性所在。

在《恋情的终结》中,作者详细记述了“我”与情妇相处的每一个细节,以至于被人将其对号入座,而不是如同意识流作家一样,以大段的心理描写来阐发对人性的理解。无论是对天主教的教义的怀疑,还是对gong chan zhu yi的想象,作者始终都是以一段经历、一桩事件作为基点,仿佛行于无垠的平原,描绘出一个景观,在此基础上来思考道德的意义。

在作者笔下,有西非的殖民地官员的苦恼,有拉美天主教神父的悲剧,有麻风病院里的阴谋,也有情报局内的暗战,而一切人性的变异,并非来自于病床上的缅想,而是不断演变的社会格局所投下的阴影。而结束这一切的,只有年华的老去与生命的消逝——正如一名印度僧侣所说,当你老了,世界上不管哪里,你看起来总是异乡。

圣经里有一段对爱的定义:“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这正是人们苦苦求索的救赎、永恒和圆满的象征,是最高的存在,是人类精神的归宿。萨拉努力靠近爱,即救赎。“为了你的幸福,就让我来承受和背负痛苦。”就像萨拉的自述一样:“我不在乎自己的痛苦,让我受不了的是他们的痛苦,让我的痛苦一直不断地继续下去,但是让他们的痛苦停止吧。”唯有内心有丰富的爱,能够源源不断地创造爱的人,才能够做到这么多的给予。

纵观全文,至少在某一角度上来说,爱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给予。萨拉是如此地爱莫里斯,以至于为了让他活过来,她宁愿背负离开他的痛苦,宁愿一个人“孤零零地在一片沙漠里”,宁愿“孤零零地同亨利过完下半辈子,没有人爱慕我,没有人为我激动,就这么一边听着亨利同人说话”,“一边变为化石”。她是多么孤独,又是多么忍耐。

莫里斯的那些疯狂和压抑,正是证明了爱的存在。难以捉摸的爱情有时候喜欢用残忍的反证法,用逝去的爱的悲伤沉痛来反证爱的存在。

无论如何,正如萨拉所说的,爱不会终结,终结的只是恋情。

《恋情的终结》读后感(5):我爱上你以及我失去你时的内心活动

爱情故事越看越少,开年读过的最喜欢两本,《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和今晚刚合上的《恋情的终结》。前者是年少时的情窦初开,后者则是婚姻里的风花雪月,《恋情的终结》若只看书名和故事简介并没有特别引人之处,除了它的作者格雷厄姆·格林——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获得者。这也是我第一次读格林的作品,看完后便明白了为什么福克纳说它是“这个时代里最真实也最感人的长篇小说之一”。

作家莫里斯在为自己的新书做调研时结识了公务员亨利,他与亨利的妻子萨拉相爱,两人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婚外恋。二战波及伦敦,一次轰炸中莫里斯侥幸逃生,萨拉却在之后不辞而别。狂热爱着萨拉的莫里斯怀着嫉妒与恨意雇佣私家侦探调查萨拉——他怀疑萨拉有了新的情人。真相层层剥开,他见到了萨拉的“私会对象”,读到了萨拉的日记,明白了萨拉避而不见自己的真正原因,就在他想要挽回这段爱情时,萨拉已走到了生命尽头。

小说前半段,作者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妒火中烧的情人——莫里斯的爱,总是伴随着嫉妒而存在。跨时间线的写法让读者同时看到莫里斯爱上萨拉时和失去萨拉后的心理状态,两条时间线并行或许是因为在两种时刻莫里斯的状态是一样的:占有欲,不安全感,爱恨交加。恋情结束时,莫里斯找人侦查萨拉,而恋情开始时,莫里斯就已经在潜意识中侦查着她。

两人第一次在萨拉家里接吻,萨拉告诉莫里斯他们不会被楼下的亨利发现:“我们能听到他的动静,有节楼梯总会吱吱嘎嘎响。” 约会分别前莫里斯想:“她对如何处理这样的关系是多么在行啊,我又想起了总会吱吱嘎嘎作响的楼梯——她用的字眼是:总会。”

如果说故事的前半段充满了悬念,故事的后半段则充满了心碎。顺便说一句,当萨拉视角的叙述开启,我一度感到意外而狗血,因为“我是太爱你所以才离开你”这种反转更像三流小说的剧情设置。但格林要解释的并不是分手的原因,而是萨拉本人的爱情哲学——是的,如果你看过书就会有这种感受,莫里斯的爱是一种浓稠的情感,萨拉的爱像一种费解的哲学/信仰。

在小说的最后,大家知道了萨拉两岁时就已受洗成为天主教徒。当炮弹落下,萨拉以为莫里斯死了。于是她向着她并不相信的上帝祈祷:“我会信你,让他活着吧,我会信你。给他一个机会,让他有自己的快乐吧。我爱他,如果你能让他活过来,我什么都愿意做。我会永远放弃他,只要能让他侥幸活下来就行。” 于是,萨拉失去了活着的莫里斯。

两个人的故事里,总是只有一个人知道的那部分最为珍贵,最打动人心。如果人们能够完全心意相通,那就不需要表达了。格林写了一个爱情故事,却写了在各种意义上分开了的两个人,他们拥抱亲吻做爱却永远无法全然拥有对方,他们对爱情有着完全不同的认识和体验,甚至对比莫里斯的写作与萨拉的日记,会看到莫里斯是在确定中不断摇摆,萨拉是在不安中追寻着确信。

萨拉在故事的最终成为了圣徒般的存在,生前与她有过交集的人们都收获了温柔的神迹:跟随父亲做私家侦探的小男孩生了重病却被治愈,曾试图以理性说服萨拉的面目丑陋之人恢复了干净的面容,就连莫里斯自己也在无力摆脱窘境时获救。然而对莫里斯来说,上帝抢走了她的萨拉:“可我不想要你的安宁,不想要你的爱。我想要的只是一种十分简单,十分容易的东西:我想要同萨拉终生相守,但你却把她带走了。你用你那恢弘的计划毁掉了我们的幸福,就像收割者毁掉一个鼠穴一样,我恨你,天主,我恨你,就好像你真的存在一样。”

在怀尔德《阿尔切斯达》的结尾,阿尔刻提斯对痛失爱女的国王阿吉斯说:“仅有爱是不够的,因为爱不是意义。爱只是一个启示,启示我们这一切是有意义的。”格林在扉页写下了同为天主教作家布罗伊的一句话:“人的心里有着尚不存在的地方,痛苦会进入这些地方,以使它们能够存在”。

我觉得我懂得这句话,因为我也曾经向上帝祷告,祈祷一个人能活下来,只要他活着,我可以离开。我曾经想过是上帝嫉妒他,只要他存在,上帝就永远只能是我心里的第二位。可曾经的我真的太年轻,年轻到还不明白,永远,比我爱着那个人的一生要长得多,不明白我心里还有比填满一个人更宽阔的天地,借着失去他的痛苦,才会存在。

《恋情的终结》读后感(6):一场终结的婚外恋

也曾很八卦的和朋友讨论过周围所见到的婚外情。在朋友的眼中出轨的人或是当小三的人都是不耻的,纯粹是放着安生日子不过,吃饱了撑得。对此我倒是有另一种看法,对于婚外情这种事,外人还是不要去评判谁对谁错的好,因为你不是当事人,怎知这里面有什么不为人知的事情?也不要信誓旦旦说自己这辈子不会做出出轨之时,很多时候我们能安分守己的过着自己的日子,不惹麻烦上身,不过是没有遇到合适的场景以及足够的条件诱惑而已。

不过不能暴露于阳光之下的恋情,终究还是不会得到祝福的。当初始的激情退去之后,留下的又将会是什么?

猜忌?冲突?指责?记恨?悔恨?纠结?

随即而来的种种负面情绪会激发更深的矛盾,或许有人就此分道扬镳自此老死不相往来,或许有人藕断丝连依旧念念不忘。或许真的有人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得不到祝福的爱情终究不会幸福。

《恋情的终结》时曾经获得过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传奇大师格雷厄姆•格林,所著的一部关于婚外恋爱情的小说。

二战阴影下的伦敦,作家莫里斯与有夫之妇萨拉相爱了,他们的爱是那样的炙热,连萨拉的丈夫亨利在家时也不能成为阻止他们停止偷情的障碍。但是接下来萨拉却莫名其妙的中断了这份感情。莫里斯因此愤怒而嫉恨,但是心中却依旧放不下对萨拉的惦念。所谓恨之深,爱之痛。

当萨拉的日记本摆在莫里斯的面前时,一切终于真相大白。随即而来的是亨利所带来的关于萨拉的死讯。

这段为人所不耻的狂热爱情终于因为女主的离世而终结,萨拉得到了永恒的解脱。那两个曾经在心底针锋相对的男人似乎也在表面上达成了和解。可是只有莫里斯自己知道,在自己的心底是有多么的绝望与伤痛。

对于这本《恋情的终结》,初看的的感觉是无味且无趣的,不过是一段普通的三角恋爱关系而已,但是细读之下你会发现作者对人物内心描述的那份真实与细腻,婚外恋爱情之下女主萨拉的情真意切、惶恐思虑以及莫里斯的自私、狭隘、嘲讽都表现的是如此淋漓尽致,留下给读者的是深深的哲理思考。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