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肯·福莱特永恒的边缘读后感6篇

《永恒的边缘》读后感(1):【雨枫试读】真正的生命就是高于生命一切

许多人在追求他们选择的道路时固执,却很少在追求目标时固执 。

《永恒的边缘》是世界三部曲的第三部,该部共有三册。是继《巨人的陨落》与《世界的凛冬》的后续。作者继续用来自美国,德国,苏联,英国和威尔士的五大家庭为主线,在这个时代的发展中,他们又将遇见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进,而逐一浮出水面。如丽贝卡以为的爱情,以为的婚姻,结果发现自己的爱人汉斯,竟然是卧底,竟然是为了监视自己而同意结婚的。爱到了欺骗的丽贝卡,觉得无法忍受。如维雷娜目睹金被枪杀。

不断地推陈出新,世界的大格局,一直在随着变化而变化。最为让人欢喜,莫过于文中的真实的历史事件,一些人物和事情的发展,推动和促进了这些历史事件的更新,也让人们更加完整的见识到了曾经过往的历史。哪里有统治,哪里就有群众;哪里有群众,哪里就需要奴性;哪里有奴性,哪里就少有独立的个人;而且这少有的个人还具备那反对个体的群体的直觉和良知。书中所提到的柏林墙,著名的东德西德分裂,那不是一面墙,那简直可以说是天堂和地狱的分割线,曾经又有多少人死在那里,为了心中的天堂。当一对热恋中的男女,向往前墙那边天堂的生活,他们决定逃往,可是最终男女都付出了残重的代价:被子弹伤到腿,妻女留在墙的那边。一个人的幸福,不是他所需要的幸福。他们所向往的是幸福的家园,亦或是不断地把濒临死亡的威胁从自己身边抛开。。或许这也正是当时那批人的心声,当然最终也成功了。

除了残酷和激烈的世界大战,还有许多不见硝烟的战争。时代在变化,无论是哪一方面都在向前进,包括人们的世界观,爱情观。比如忠于爱情。有些人是将爱情与性分开的,性解放,这种需要,被人们称为是事情发展之因,不能说是前进还是后退,可是在一定程度上,是推翻了过去,人们对于性的认识,但是同样,对于伴侣的忠贞,又让许多人不解,这也就是年轻人彼此分合的原因。或许一定程度上的解放,也并不见得是好是坏,仍只能是在时间的浪潮中去发现,亦或是改进。其实需要是事情发展的结果。

同样,前进,也是一群人所付出生命为代价换来的。为了谋取一定程度上的利益,为了获得某种权益,有些人自愿或是被迫的加入间碟组织,为了这至高无尚的工作,牺牲了自己的爱情,自己的爱好,甚至于生命。不得不感叹这些人,清楚了认知到自己的目的,而坚强的活着,或许这就同作者所要告诉我们的一样,真正的勇士,就是一直生活在死亡边缘,不断地受伤后,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擦干泪,还继续热爱生命。他们才是真正的勇士,有血有肉,有激情。

作者肯·福莱特历史悬疑小说经典 (共11册), 这套丛书还有 《军方的怪物》,《银行家的情人》,《巨人的陨落》,《世界的凛冬》,《寒鸦行动》 等

未来如何,世界的发展如何,五大代表性的家族又将如何,其实与未知的相遇,七分欢喜三分孤寂。

《永恒的边缘》读后感(2):永恒的终结

小时候痴迷打游戏,尤其是光荣的三国系列:英杰传加三国志,翻来覆去的一遍一遍做着英雄梦和统一梦。那时便有个心结:如果,如果关羽没有大意失荆州,那蜀国是不是能统一。有这种情结的人肯定为数不少,所以后来光荣在无双7里加了一个IF模式,当完成IF模式下的樊城之战后,看着动画,真是百感交集泪如雨下,如果,历史是这样的该有多好。(无双7IF模式下的樊城之战动画绝对是光荣最良心的动画之一,蜀党千万别错过)

所以有时读历史会是非常残酷的一件事,有些人有些事,你明明投入了那么多感情,你憧憬仰望假想着,自己跟在他的麾下去建立那令人心驰神往的伟大功勋,然而下一页,他就死在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所射出的暗箭下。可你偏偏对这一切束手无策,只能徒然的掩卷叹息。我便一遍一遍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最后只能狠狠地把书一摔,骂一句,“你丫胡扯”!这就是历史,大多数时候我们因为无知而选择沉默不语,可也有些许时候却是因为内心的不甘和绝望。

本雅明写过这样的话:

一个天使正要从他入神地注视的事物旁离去。他凝视着前方,他的嘴微张,他的翅膀张开了。他的脸朝着过去。在我们认为是一连串事件的地方,他看的是一场单一的灾难。这场灾难堆积着尸骸,将他们抛弃在他的面前。天使想停下了唤醒死者,把破碎的世界修补完整。可是从天堂吹来的一阵风暴,它猛烈地吹击着天使的翅膀,以致他再也无法把它们收拢。这风暴无可抗拒地把天使刮向他背对着的未来,而他面前的残垣断壁却越堆积越高直逼天际。这场风暴就是我们所称的进步。这个天使也就是我们的历史天使。

是的,有些事情就那么残酷,无论你怎么懊恼怎么愤恨,却都拿它无可奈何,所以现在才有了那么多穿越小说或平行时空,因为改变一个已经再也无法改变的事实,完成儿时的某个心愿,大概是最容易令人满足的。我们都只能躲避进假想的故事里,寻求一种符合自己志向或审美的故事来试图遗忘那已经被铭刻在史书中,完全无法更改的结局。

历史小说便是最好的寄托,我们那一点参与者的私心被作者带进了书中,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回归某个特定的时期去体验一把理想中的“黄金时代”。我还记得第一次读梁羽生的《大唐游侠传》时的兴奋,看到唐传奇里的英雄人物真的被卷进历史里,见证并左右着历史战车的方向,那种切身的参与感和投入感就如同最好的RPG游戏一样。读历史背景的小说容易获得快乐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复习早已熟知的历史事件后满足考据癖的骄傲,但更多的还是因为面对历史无能为力的渺小和压力,终于在这里得到了宣泄。

“世纪三部曲”是一套非常好看的历史小说,大概是描写上个世纪的最好看的历史小说了。

百年的跨度,五个家族的参与,以及三代人的爱恨情仇,全部被裹挟在一个巨大的车站中,历史大事年表变成了读者的火车时刻表,我们可以用一种早已了然于胸的沉着静候着历史的列车奔驰而过,一方面也不由自主的关心起踏上各自车辆,奔向完全不同人生轨迹的诸位主人公们。

读者们当然清楚每趟车的方向,有些车前途坦荡,有些车直奔绝望;有些人从此再无相逢的可能,而有些人却注定兜兜转转还能汇在一处。比如第一部历经苦难终于相聚的沃尔特和莫黛,沃尔特给莫黛看自己保存的那张战前拍的照片,“那之后它就一直陪着我。它也跟我一样熬了过来。”明明是苦尽甘来秀恩爱的片段,大家却因为知道接下来的历史不得不叹一句,熬不过的苦日子还没到呢……你们的车才刚刚过了炼狱的门,接下来只能越来越惨。

比如第三部,格雷戈里和列夫这对走上完全相反道路的兄弟的最后重逢,格雷戈里为自己一生感到荣耀和满足,他没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没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格雷戈里觉得自己很对不起列夫,因为这激荡而充实的一生本该是属于弟弟的。当然,来自美国的亿万富翁列夫并不认同这歉意。作为旁观者,我们也很难对兄弟两的得失妄下判断,只能叹道“it’s a question”。

历史最残酷的便是,你似乎永远无法探究其真相。它不是实验室里可以反复操作,一遍又一遍精研推导的结果,它是一连串完全无法预知的偶然连接在一起,最后不可避免但又无法复制的结果。哪怕历史小说也是一样,纵然我们知道历史进程的方向,可对于小说人物的命运仍然无能无力,他们只是读者的眼睛,帮读者更设身处地地观察和感受历史洪流的凶猛和激荡。

所以我们只能躲在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后,一起去欣赏那奔腾汹涌的旧时代,那些遥远而清晰的瞬间慢慢铺陈在我们面前。从身不由己混乱不堪甚至可以说毫无意义的一战开始,到充满意识形态碰撞各方碾压到几乎灭绝人性的二战,一直到为我们熟知且诟病的冷战和党派斗争……我们借书中人物的经历慢慢回顾着人类的历史:既是漫长而充满苦难的奋斗史,也是短暂而充满激情的英雄史。可这些人物,有时难免走上一条我们不愿看到的道路,带着我们的惋惜和哀伤,一去不回。

真相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利的女儿。有些事,终究还是会有个说法的,所以到第三部时,很多人不满于作者的一些描述和议论,意识形态和政治偏见让很多读者难以忍受,不过这恰好是那个时代,或者说,就是我们的时代的特色和困顿。越来越多的可能摆在了面前,火车站似乎转换成了一个巨大的交通枢纽,更多的选择即远方,而且不单是小说人物,就连读者自己好像也要为自己选一个位置了。

有些历史最终变做一堆瓦砾,无数游客来到它的面前,大家只能从书籍或故事里想象在这瓦砾中发生过怎样动人心弦的爱情或英勇决绝的史诗,它是残缺的,但却是感人的。游客们会用满足而傲慢的语气叹道:啊,旧时代,多令人神往啊,那个时代这里有最豪华的宫殿,最耀眼的珍宝以及所有你能想象到的所有英雄壮举。至于所有丑恶和不堪,那些早被时间冲刷的一干二净了。

可如今面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我们从旁观者也转换为历史列车中的旅客,那些事情,不单是书中的人在经历,我们自己何尝能抽身而去,用一种全知全能的视角洞悉所有真相和一切结局。我们觉得作者有些观点偏颇的时候,难道不是因为自己已经做下了些许判断,用某种价值观决定了自己的选择。我们操心的再不是小说人物的命运,而是所有人的站队和去向,没人希望孤身一人。

对于历史,有时我们无法坦荡叙述自己心中的渴望,可面对一部写当代大事的小说,很多人都会义正言辞的抢占道德高地和确保政治正确,完全没必要,因为所有这一切,也会慢慢沉淀凝结,真正有价值的部分会如同松脂般在地底慢慢凝结成一块琥珀,在多年后被人挖出,在围观人群的惊叹中闪烁出独特的圆润光彩。有幸被保存在琥珀内的,无论是昆虫亦或植物, 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尘埃,都会被视为这个年代的代表或标本,化身为我们时代的标签为后人重视及研究。那时也会有人将这独特的珍宝视作我们这“黄金时代”的最好证物,憧憬且向往。

所以有些人给这套书做家族谱系表,列世界大事记,其实都没什么用,因为有一部分事情将永远被铭记,但更多真相其实已经再不可考,这是历史的残忍,却是生活的慈悲,我们并不需要为那所谓的永恒背负太多,历史记载的和小说讲述的,有时会重合,有时会冲突,我们读历史时可以叹一句“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看小说时则可以唱两句“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我们看的是小说,说的是历史,过得则是生活。“永恒”如同历史的石碑,早已被雕刻完毕,安置在醒目的广场中供人瞻仰,我们随着人流与那石碑擦肩而过,仓促间扫一眼上边记录的文字,接着便头也不回的大步向前走去。

《永恒的边缘》读后感(3):在历史的车轮中,那些过去成就了永恒

读《巨人的陨落》,让我了解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争的大背景下五个家族的起起伏伏、恩恩怨怨,情仇纠葛牵动着我们每一个读者的心;紧接着《世界的凛冬》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轰轰烈烈着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凛冬的寒烈和惨痛。《永恒的边缘》作为肯·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的终结,在更多层次上是一个质的升华,就如书中父亲在乔治哈佛毕业时对他说的那样:“生活中没有公平可言。你的学生时代已经结束了---欢迎来到现实世界”。我想说:历史中也同样没有公平可言,我们无法改变也无法控制它,历史的车轮在顺应时代的潮流中滚滚前行,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人民群众,这些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那些我们看过的、经历过的历史终将结束,也终将成为永恒。

矛盾,推动发展

一本好的读物,一定要有各种矛盾:出现、激化、冲突,相互缠绕,相互斗争。矛盾不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是点燃故事情节的催化剂。 《永恒的边缘》就很好的运用了“矛盾”这一关键点。前两部中的菲茨赫伯特家族、威廉姆斯家族,杜瓦家族、乌尔里希家族、别斯科夫家族,他们的孙字辈已经长大成人,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和奋斗,于是各个家族之间的矛盾,家族内部的矛盾,小到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兄妹之间,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思想与思想之间,这些碰撞,火花四溅,让我们看的好不过瘾。东西德分裂、柏林墙、苏联秘密警察、刺杀肯尼迪、民权运动、古巴导弹危机、入侵黎巴嫩、弹劾尼克松,在这些真实的事件下,历史本身的矛盾冲突和小说里虚实结合的矛盾之间的较量,又是很突出的一个卖点。

人物,点亮历史

一本好的小说,一定要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外国小说中,最难记住的是人名,因为名字烦;历史小说中,最难记住的是人物,因为人物多,于是作为一本外国的历史小说,人物应该是最难把控的关键,想要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这个人物描写得花脑力,得花力气,得花周章。就像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是历史的缔造者一样,《永恒的边缘》里的众多人物,也点亮了这本书。书里的主人公都有思想,有个性,坚韧、隐忍,但是他们同时各有其特点,不管是勇敢果断,通过翻越柏林墙改变命运的丽贝卡,还是在越北的战场上为了呼吁和平奉献自己的伊维,亦或是聪明才智、敢作敢为的黑人乔治,无一不是小说中人物的点睛之笔,他们很像他们的祖父祖母,却比祖父祖母们更加的果敢和智慧,同样,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将更加的优秀,因为历史在朝着更好的一面发展,不同的历史缔造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人物又将在历史的车轮中缔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方向。

看历史小说,不必过分纠结于小说中历史情节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不必过分苛求于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对历史的把握度,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的大事件,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在这样的历史大事件下的矛盾冲突,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下的故事本身,因为这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所有的铺垫只为展示那昙花一现的美:菲茨赫伯特与艾瑟尔·威廉姆斯两个人以及两个家族之间终于冰释前嫌,一笑泯恩仇;格雷戈里和列夫这对走上完全相反道路的兄弟终于重逢,能够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聊天。所有的一切都已过去,历史永远在前进,我们,活在当下。

《永恒的边缘》读后感(4):看完才好慢慢吐槽

毫不夸张地说,吃了一个星期屎。

首先,这部小说的文学性非常糟糕。第一部的主角身份选择很有见地,覆盖了贵族-新兴资产阶级-工人-农民各个阶层,较为完整地反应了20世纪初期欧洲各阶层的面貌。但从第二部起,各个家族的后代都成长为本国的政治精英,再也听不到底层的声音,但是,起码各个人物还是有比较鲜明的性格的。到了第三部,除了主角人物完全是社会精英外,几乎找不到人物性格塑造的描写,以至于我经常把某些主角人物混淆;而在长达40年的时间跨度中,主角人物的性格和立场要么是一成不变,如杰克,戴夫,德尔金,要么就是转变的突如其来,莫名其妙,如加斯帕,维蕾娜(估计明天我就记不住这些名字了)。

其次,这部小说的历史观非常片面。豆瓣有句评论相当好:“你们民主党就是这么写小说的?”作为一个作家,有政治立场不奇怪,在文学作品中颂扬自己的政治立场也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个自我标榜为历史小说的作家,起码应当对历史事实进行客观描述,或者退而求其次,表现出起码的尊重吧。而我们看到的,如同我国历史教科书几乎从来不提朝鲜战争是谁发动的一样,肯福莱特也从来不提古巴导弹危机的始作俑者是谁。共产党人几乎是清一色的独裁者脸谱化形象,共和党人几乎都是种族主义者或道德败坏者,民主党人即使道德上有点瑕疵也是瑕不掩瑜为国献身的伟人,工党人士几乎都是道德上无可指摘的圣人。这样的历史观居然能在中国过审,说明我国审查制度的宽容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再次,这部小说的价值观非常肤浅。通读全篇,发现作者推崇的价值观不外乎民主、自由、人权、反战、女权、反种族歧视、同性恋平权这些老生常谈的口号。看不到作者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思考,也看不到作者对与其价值观相左者的分析。通篇都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进行的对其价值观的渲染,以及为了激起读者愤怒或同情而对政治异见者们的丑化。

最让我看不下去的是通篇的主角光环和主角们“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洞见”。每一个主角对于历史的发展走向都有绝对正确的分析,无论其处在什么政治阵营或立场,永远在事实发生前就有事后诸葛亮的预见。当我看到“尼克松早晚会因为道德败坏而身败名裂”、“东欧在一两年之内有大事要发生”这种句子时,已经无力吐槽。

其实,这些缺陷早在第二部世界的凛冬中已露端倪,但对作者的大规模的批判却是在第三部小说发布之后。究其原因,我猜测,世界的凛冬中反映的反法西斯价值观与大多数中国读者还是契合的,而第三部的反共思想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易接受,因此产生了反弹。由此可见,我们还是更愿意看到我们相信的东西。也许是因为这种与人类本性相伴的不宽容,才促成了我对这部小说的强烈批评或者强烈偏见。

需要托尼朱特的《战后欧洲史》和霍布斯鲍姆的《极端的年代》慰藉一下我菌群失调的肠道。

《永恒的边缘》读后感(5):每个人都在创造历史,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1989年,英国最畅销历史小说作家肯·福莱特以《圣殿春秋》震惊文坛,这部史诗巨著令评论界为之兴奋不已:“它让你不忍放下,深深沉迷其中。”从而奠定了现象级畅销小说大师的地位。二十多年后,福莱特凭借“世纪三部曲”——《巨人的陨落》《世界的凛冬》《永恒的边缘》再度风靡全世界。《巨人的陨落》先后18次登上10国畅销榜第一名;《世界的凛冬》横扫欧美16国排行榜首;《永恒的边缘》更是在欧美上市一周之内便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成为欧美畅销小说排行榜的冠军。一部描写上个世纪历史的书何以能获得现代人如此青睐?

福莱特创作悬疑小说,主要以二十世纪西方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比如《在鹰翼上》记载了1979年几个美国人被意外地关押在德黑兰的监狱的经历;《零代码》主要表现1985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美国与之展开了太空竞赛;《危险的财富》和《自由的世界》分别着眼于维多利亚时期的银行业和18世界晚期的欧洲;“世纪三部曲”更是秉承了他一贯的风格,写出了气势磅礴、宏伟壮丽的20世纪历史重大转折时刻的矛盾冲突。

“世纪三部曲”系列小说共九本,每一本的扉页上都写着同一句话:“我亲眼目睹,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这句话暗示了动荡不安、战乱纷披的时代背景。在肯·福莱特的笔下,这是正义与黑暗、美好与邪恶、坚强与怯弱斗争的场域:一战、二战、希特勒上台、爱德华八世退位、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爆炸、东西德分裂、柏林墙、苏联秘密警察、刺杀肯尼迪、民权运动、古巴导弹危机、入侵黎巴嫩、弹劾尼克松……每一个矛盾点都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令人深陷其中,欲罢不能。

德国著名历史学家维特克曾经说:“只需用四句谚语,足可概括古今的历史。第一句:当‘上帝’要某人某年灭亡的时候,往往先令其人有炙人的权势。第二句:时间是筛子,最终会淘去一切历史的陈渣。第三句:蜜蜂盗花,结果会使花更繁盛。第四句:暗透了,便可望得见星光。”在“世纪三部曲”中,肯·福莱特几乎将这四条谚语诠释到了极致。作品中五大家族三代人的命运起伏无不在证明着这一点。勤奋小人物从一个小农民或小手工业者依靠勤勉和智慧变成一个强者;清高自负的富家子弟沦落得一无所有。看上去每一个命盘的变动,都往往祸福皆起于忽微,颇有“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意味。更重要的是,肯·福莱特让读者从五大家族三代人身上,看见忠于自己信仰、追逐自己理想、坚持自己观点、不屈不挠,向着目标永不止步的案例。他们为自己理想所付出的各种高昂代价,无一不在告诉我们,人类正是靠这样的人引领着,继续前进。

肯·福莱特不愧是畅销小说里的名家,他用文字引领着人们的好奇心走进他构筑的世界里,通过他所塑造的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从他们的孩提时代开始,一步步成长,一步步探寻那个曾被定义为“黑暗时代”里的所有故事,让人们穿梭于文化、历史和文学中,领略人类所有的情感。在角色的爱恨情仇里,剥开忠奸善恶的真面目,辨别希望和欲望,从而完满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美梦。因此可以说,“世纪三部曲”是一部悲喜交织的史诗。

福莱特作品最大特色是内容都有史实根据。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与小说中的虚构角色,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其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高潮迭起的情节铺陈,精致准确的细部描绘,让读者在亦真亦幻之中,与历史时代共浮沉,和历史人物同悲喜,而得到无比的乐趣。在“世纪三部曲”中,福莱特一次又一次以虚实结合、精彩动人的故事,超越了“纯文学”的深邃哲理。他把故事讲得那么平易近人,不带任何“主义”、任何“派别”,甚至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宗教观、社会观,更不用说人生观、世界观,他将自己深深地隐藏起来,只用旁观者的笔触,将一个天宇苍穹下的世界,展示给我们,一切让我们自己去判断。

真正的史诗,会让人穿越时空,看到美与丑、爱与恨、情和仇,因为这是一个残酷的世界,这是一个温情的世界,这是一个权欲横流的世界,这是一个美好与善良并存的世界。总之,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回望、惊叹、感悟和思索的无尽的世界。

残酷的世界,永恒的边缘。来自美国、德国、苏联、英国和威尔士的五大家族,在时代的洪流中追逐他们的理想和爱情,同时他们之间的命运纠缠在一起,在历尽坎坷中凸显了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对生命的表现。

《永恒的边缘》读后感(6):世纪三部曲人物关系图

《世纪三部曲》正是通过英国、美国、德国、苏俄的五个家族整整三代人近百个关联角色,为整个20世纪的西方世界政治格局变迁提供了多种维度多方位的视角,使得读者得以代入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不同人物,从多时间店多角度的回溯到过去汹涌的时代潮流中,以当事人或关系人的身份亲历历史事件现场,感受当时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种族人们的所思所想、恐惧、悲欢、喜悦。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