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马修·托马斯不属于我们的世纪读后感6篇

《不属于我们的世纪》读后感(1):【书评人俱乐部】生活的真实感——评《不属于我们的世纪》

非常喜欢美剧《实习医生格蕾》,喜欢那种真实感,每当我看剧的时候,就像是不小心路过的陌生人,恰好撞见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剧中的生老病死都是寻常事,当然也有不时让人会忍不住感叹命运神奇的冲动,而一切的发生都是那么顺其自然,仿佛是循着某种既定的轨迹,这大概就是生活的真实感。

《不属于我们的世纪》也是一部充满真实感的作品,没有什么宣扬心怀理想、努力之后必有成功,而是恰恰相反,这本书告诉我们的是有时候现实就是那么残酷,在我们看到人生将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时,却给了我们致命一击。(也许这也是书名的意义所在。)

从小居住在皇后区,心怀梦想的艾琳选择自己觉得与众不同的丈夫埃德,期待他能带自己走向更好的生活,却发现事实却并没有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丈夫几次三番的拒绝了能让他们生活变得更好的机会之后,艾琳终于将终其一生的美国梦化作一个符号——房子,她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合适的房子。而这也是激化艾琳与埃德间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两人也许是从观念上存在着根本的分歧,埃德无法理解拥有艾琳理想中的房子对她来说有多么重要的意义,而艾琳也无法理解埃德坚持不愿搬离的这所老房子对他来说有何重大意义。一者是对改变现状充满对梦寐以求的生活的渴望,一者是担心衰老与对记忆遗忘的害怕。但是突然有一天,埃德连最后的坚守也忘记了,而那不过是他不幸的开始。

作者将线索一点点铺陈于我们眼前,使得最终导向的结果变得有迹可循,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位阿尔兹海默症病人与其家人所遭受的一切。作者十分擅长对细节的描述,通过这些细节来向读者传达一些信号。无论是埃德日渐病重的症状,还是家人对他态度的转变。读者从眼前贴近生活的场景,总是可以不自觉地联想到自身生活,这便是本书带给读者的思考。

如果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样?如果自己身处于埃德的情况会如何?如果是艾琳或是康纳尔呢?我们会发现,他们所作出的选择也恰恰是我们有可能做的选择,面对生活,我们都是一样的,常常出于无奈不得不屈服于现实,也总是忍不住去逃避,我们期待在不幸中得到救赎,却发现我们在迷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面对不幸遭遇时,会有人走上歧途,或是对本该宽容的人异常愤怒的原因(攻击有时候也是逃避的一种方式)。

如果说本书中谁比艾琳更让我欣赏的话,我必须说是埃德,这个充满个人魅力的丈夫、父亲,一个充满智慧的男人,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爱的男人。在病后,在遗忘了众多重要的事情、甚至许多生理功能都已经退化之后,他依然无法无法忘记、无法割舍自己对家人的爱。他对孩子康奈尔总是希望他能过得开心,他让康奈尔尝试寻回信心。对妻子,他在房子问题上他也最后妥协了,他说“你想要搬家,那我们就搬吧”(P274),在我看来他确实是一个将他人置于自己之前的人,不过他当然也有自己的坚持,正如他之前拒绝了条件优渥的工作职位一样。而他不时流露的幽默感更是让人爱到不行。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善良、幽默,充满个人魅力的男人却遭遇了毁灭性的疾病,使得他过早的进入了衰退期,也许正这样的命运更能反映现实的残酷,也使得本书更具有探索意义。

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在经历那么多让人心力憔悴的遭遇的同时,也会因为一些突然蹦入眼帘的小细节而充满感动,这一切不都是让我们继续活下去的动力吗?当我们开始想象美好的生活,对生活充满期待的时候,我们才能去拥抱生活中让人幸福的部分。如果因为害怕而直接放弃,那也永远都不会有变好的可能性。而这也是属于生活真实的一部分。

《不属于我们的世纪》读后感(2):《读书报告》官方书评:《不属于我们的世纪》一幅强大而真实的婚姻肖像

文/Norah Piehl

拿起一本600多页的处女作小说一直是一个冒险的提议,即便你熟悉身为写作者的工作,但着手处理一本相当长的书是一个承诺。并且,面对一位“处女”作者,你不会知道自己将会得到什么。不过请放心好了,马修•托马斯的处女作《不属于我们的世纪》,是一部值得读者们投资时间、精力与情感的一幅强大而真实的婚姻肖像。

表面上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女人从1940年时期在皇后区度过的不幸童年到90年代在纽约州过上的中产阶级舒适生活。与此同时,《不属于我们的世纪》从宏观上描述了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和经济机会,从微观上讲述了这个普通家庭所面临的危机,因而使得家庭成员在优先考虑的事情和期望值方面被迫做出改变。

艾琳•图穆蒂在皇后区的一个工人阶级家庭长大。他的父亲大块头麦克•图穆蒂是个天生的政治家,是能在夜间于当地酒吧里获得邂逅的每一个人的尊重的那种人。艾琳的母亲,被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失望所拖累,进而转向酗酒,她父母之间爆发的激烈矛盾可以用来定义艾琳大部分的童年。伴随着她自己潜藏的野心,支撑艾琳的前景是她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通过嫁给某些有着同样高目标的人从而隐藏自己低微的爱尔兰式教养出身,并且能够搬到她皇后区中产阶级所处的杰克逊高地一样的地方去,这样的地方是在她孩童时期父亲曾带她去过的之后便一直向往的。

作为埃德的年轻妻子,和布朗克斯社区学院的一名生活研究员和教员,艾琳能够搬到杰克逊高地,于是从一开始的出租公寓到最后他们真正买下曾几何时只能租得起的房子。作为一名护士,艾琳有着自己成功的事业,但当埃德反复拒绝可以带来更多额外成功的晋升机会时,那意味着他们会实现:一所可以让儿子康奈尔就读的久负盛名私立学校,进口汽车,更重要的是,能供得起一幢在郊区的昂贵房子,她感到无比失望。

但是正如艾琳牺牲了一切去得到她梦寐以求的郊区的房子(或类似),她发现了隐藏在艾德不同意作出巨大改变背后的真正根源,同样地这也许也能解释他在家和学校越来越令人不安的行为。正如一切她所想要的,艾琳必须重新考虑什么事情才是真正永恒而重要的。

《不属于我们的世纪》这本书包含了很多内容,从它拓展的长度来看怎么不可能呢?但其核心,这是一幅强大和真实的婚姻画像。一方面,艾琳和埃德一起成长,将对方视为理所当然并且极度依赖彼此。他们的故事阐明了婚姻的挫折但也是其力量和神秘所在:“没人会给出结婚指南。”艾琳一度认为,“就像在停电的时候,你没有手电筒这个应急设备。你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在黑暗中找到火柴盒。”

托马斯的小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描述了入不敷出,尤其是在一个非常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下所带来的情感和经济上的危机。但其也是真实感人的,特别是当艾德的健康危机不仅仅影响了他个人的自尊还有他的妻子与儿子的自我意识与他们的共同生活。

在生命的尽头,我们总会被什么东西所衡量这一生。这个问题应该在《不属于我们的世纪》这本书里被不断提起,这也是读者在长久追寻艾琳•图穆蒂的答案的旅程当中所深思的问题。

《不属于我们的世纪》读后感(3):我们该用什么拯救爱?

当爱面临考验与试炼,我们该用什么来证明爱的完整?这就是《不属于我们的世纪》所要探讨的问题。

《不属于我们的世纪》很厚,正如一切以家族史为主题的小说那样。一个美国家庭,几十年的跨度,鲜明的社会背景,这些先见印象让我在翻开它之前以为这是一本乔纳森·弗兰岑风格的美国家庭剧场。但读完全书,我感觉它不属于弗兰岑的旁观冷冽,而是用满怀温煦和爱意的笔调,去摹写艾琳一家的奋斗、失去、爱与憾。小说虽然很长,但是很容易进入,作为处女作和畅销书,它有属于自己的叙事路线,用每一个不长的篇幅讲述不同的阶段,读者会感到小说的叙事时间过得很迅速,画面感很强。这是一本关于一个美国普通中产阶级奋斗史的小说,更是关于阿尔茨海默症对一个普通家庭带来考验的小说,最重要的,我想这是一本关于家庭之间的爱与包容如何在奋斗和疾病间求取平衡的小说。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利里一家三口,妻子艾琳,丈夫埃德与儿子康奈尔。艾琳自幼在爱尔兰移民家庭长大,父亲在纽约布朗士区一家酒馆做老板,母亲一心想获得身份留在美国。艾琳从小父母不睦,这让她形成了强大的自我保护力和坚定的目标感。当她遇见同样爱尔兰移民家庭出身的埃德时,觉得他就是她的丈夫。更重要的是,艾琳怀着跳出工薪阶层阶级,进入中产阶级门槛的梦想,她觉得埃德能与她并肩携手。艾琳靠自己的奋斗成为护士长,埃德也成为一名社区大学的教授,他们靠着自己的努力在纽约买下独栋三层楼房,生了一个儿子,一切都向着稳定与体面走去。

当两个人的事业都蒸蒸日上之时,他们的分歧也就此展开。艾琳希望埃德接受制药公司的工作获得更高薪水,或者去名望和机会更好的纽约大学,但是埃德希望献身于科学,在布朗克斯社区大学获得逐步晋升的机会而放弃了纽约大学的部门主任教职。“布朗克斯社区大学需要我,任何人都可以做纽约大学教书,对我来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在毕业时知道自己接受过真正的教育。我想要帮助他们考进纽约大学,我想要准备好满足那些要求”,当然还有更实际的,更生活层面的,那就是纽约大学不可能保证他获得终身教职,社区大学的实验室能够满足他的需要,申请各种拨款,同时还有退休计划和丰富的健康福利。

艾琳有着强大的目的性,她是一个执行力很强的女子,她和大部分在一线城市定居的中产阶级妻子一样,希望丈夫能在看得到的职位晋升中获得更高的薪水,拓展更有前途的事业。可是埃德的目标不是功利性的而是理想主义的,为了稳定的研究环境,他宁可放弃“钱途”的诱惑。

和任何一个望子成龙的母亲一样,艾琳对儿子康奈尔寄予厚望,她焦灼地期待康奈尔长大,紧盯他的学习,这和埃德的宠爱形成截然对比。“康奈尔考了95分回到家便能赢得埃德的笑脸,害得她不得不开口追问他是怎么丢掉那5分的。她最讨厌看到康奈尔走路时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仿佛他的身上根本就不需要担负起什么责任似的。”

这本书的细节性很浓郁,对于婚姻的细微描写让每个身在婚姻中的读者都能感同身受。为了跳出原生家庭的阶级壁障,走入更高层次的阶级,刚刚通过获得不动产房屋与稳定工作,踏在中产阶级门槛之上的年轻夫妇往往诚惶诚恐,因为这阶级是摇摆的,随时可能重新坠入下一层。所以他们表现出的奋进其实不乏焦虑,他们希望通过不停的改变尽量远离可能的阶级“危机线”,艾琳就是典型的代表。

如果小说顺着这条路径走下去,将会是又一本《革命之路》。夫妻双方渐因理念的不同走入分歧,在婚姻外寻找慰藉,在婚姻内带着伪装的面具得过且过。但是小说在中途戛然而止,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将阿尔茨海默症引向这个家庭。这是上帝的考验,是让艾琳认清何为自我、何为对方、何为家庭的试炼。

在《不属于我们的世纪》(我想书名We Are Not Ourselves也暗示了阿尔茨海默症“遗失自我”的主题)里,作者马修·托马斯通过艾琳的视角展开埃德的病症。这样疾病的事实就展现得慢一些,也更残酷一点。刚开始他们只是看到埃德各种莫名其妙的表现,渐渐感到他变得不太一样的性情,到什么东西在缓慢侵蚀日常行为与思维逻辑,才让艾琳发现埃德的身上的光度在悄悄扭转。

《不属于我们的世纪》扉页上用了《李尔王》的台词作为题记:“人一旦有病在身,肉体受苦,心神也跟着它遭难。那时候,我们也就由不得自己了”。正如《卫报》的评论所言“心智同他的身体一样被剥夺。他的身份将崩溃,甚至他的语言能力也会离开他,最后只能留下简单痛苦的遗言”,这暗合了一本同样以阿尔茨海默为主题的纪实作品《流放的老国王》这个名字。“李尔王”是一位被流放的老国王,而本书中的埃德,因为阿尔茨海默症的折磨,精神被肉身流放,直至茫然无依。

《流放的老国王》里,作者这样描写他父亲的恐惧:“疾病把网撒在父亲头上,缓慢地、悄悄地收着网,父亲已经深陷其中,而我们没有觉察到。我们孩子们错误地解释着种种在父亲身上显现出来的迹象,这时的父亲一定在痛苦地挣扎着,他感知到自己身上的变化,感觉到有某些带着敌意的东西侵袭他而他无法抵御,那种可怖的恐惧感一定折磨着他。”

这就是埃德的感觉。他在疾病缓慢渗透身体的时候,比任何人都感到恐惧,但是他为了维持作为人的尊严,还是坚持表现得正常,直到这种正常再也无法掩盖。当埃德50岁生日时,面对祝贺他的朋友,他的脸色表现得有些不正常“这里有一半的人我都不认识”,阿尔茨海默以一种点滴式的速度缓缓但持续地降临,埃德从此走入了一种与现实世界微微扭曲的维度,心智的身份在缓慢崩解,更恐怖的是它要持续到死。

埃德的病恰恰是最残酷的早发阿尔茨海默症,很值得思考的是,关于早发阿尔茨海默的小说所描写的人物,《我想念我自己》中的爱丽丝•豪兰是是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知名的语言学家,《明日的记忆》中的佐伯雅行是广告公司业务部长,他们都属于最为体面、最为稳定的中产阶级,可都是在五十岁左右突然发现自己有了某些不正常的症状。这两本小说以阿尔茨海默患者为主角,让读者看到他们对自己生命力渐渐流失的茫然无措直至彻底绝望,最后甚至连绝望也不会,成为活着的植物人。阿尔茨海默的残忍就在于对生命力逐步的蚕食,它是大脑的渐冻症,让你每一天、每一刻、每一秒都发现自己的一部分在彻底消失,永不回返。起初是突如其来的生活迟钝,爱丽丝最初发现自己在演讲时忘记某些名词,佐伯雅行必须靠在名片上画上面部特征才能记住同事的名字,直到最后连自己的身份都彻底遗忘。

他们都和埃德一样,苦心奋斗财富与名望几十年,却发现维系这一切的的心智才是最快崩解的。

阿尔茨海默症是对艾琳一家的考验,要如何接受疾病带来的身心摧残——身体上的、经济上的和心理上的——艾琳一家也和一切“大病返贫”的中产阶级一样悲苦,现实的问题照旧涌来——医疗保险的空缺,彻夜照顾埃德的提心吊胆,也许还有更不为中国读者价值观接受的东西——艾琳在孤独和寂寞之中与照顾埃德的护工发生了婚外情,可不变的是艾琳和康奈尔的坚持与爱“她的心头勇气了一阵很久都不曾感受过的温情和渴望,她帮他盖上被子,把被角塞到了他的胳膊底下,然后爬上床紧紧依偎到他的身旁,试图记住他如试题般躺在自己身旁的感觉”。在疗养院里,看着日渐迷失自我的埃德,妻子与儿子耐心向他讲述他曾经记忆中的世界的每一处细节。埃德去世后,康奈尔从青涩走入成熟,同时发现了父亲在清醒时留给自己的信。艾琳和康奈尔为父亲扫墓,“除了家人之外,没有人会记得他。”此时不再有失智的恐慌,而是直面的平静。

小说最后犹如初冬的阳光洒满纸页,温暖而平和。曾经的奋斗并没有因为疾病而消解意义,长久的奋斗最初目的也许是地位与财富,但疾病会赋予它更加坚实的内涵——在奋斗中家人之间建构的默契与信心。小说的尾声将叙述目光转向埃德,以他的主观视角描写埃德遭遇着点滴症状时的恐慌。他努力训练自己记下每一个细节,让自己在此地的世界留得更久一些。当他渐次失去自我时,他明白了,自己最爱的正是妻子与孩子,即使他在疾病到来前从未意识得很明确,但这也够了。

当爱遭遇试炼,我们该用什么拯救爱?疾病是最现实、最无情、最残酷的试炼,它可能降临到任何一个一心创造美好生活的无辜家庭,用残忍的病症和漫无际涯的时间,抽丝剥茧地截断他们之间的温情与耐心,去看看他们能够坚持多久。在无穷无尽的刑期面前,任何决定都可以被理解。但只要有那么一点点坚持,就能证明爱的强大——在爱的能力被剥夺前的最后一秒钟,我们知道自己依然愿意去爱。也许,“爱着”本身就是拯救爱的答案。

《不属于我们的世纪》读后感(4):以我们的方式活下去

太宰治可以从西方文学中诞生吗?在看到这本书前,我会给出否定的答案,阅读到这本书以后,我终于相信,蕴含丰富情感的细腻描绘手法,绝不是东方人的专长。

这是一本描绘爱的书籍,虽然着重描写了一个家庭的点点滴滴,却也折射出昔日美国的诸多家庭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中一步步成长的身影,甚至浓缩了昔日美国发生的诸多真实历史事件:爱尔兰移民潮,皇后区的土地变革,东京湾决议,闻名全国的波士顿棒球赛……

作者在情节与时代节奏的安排方面花费了很大一番苦心,因此,这种史诗般的爱情故事,既十分耐看,又很耐人寻味。如果读者能掌握更多相关的美国历史背景知识,想必能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深的体悟。当然,哪怕略过其中的历史部分,也绝对会有颇多感慨。

譬如我,从这本书里看到了无数人的生活真相:或许所谓的浪漫生活并不存在,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生活二字的含义,就是以他们自己习惯的方式存活下去。

女主人公艾琳是美国经济发展初期,由无产阶级过渡到中产阶级的那批人的代表。她亲耳听过像猫一样无所事事地在长椅上窝一天的贵妇人的生活,也亲眼见过美丽的仅属于有钱人家的巨大绿色草坪,于是对财富与更好的生活的渴望像种子般在她的心底深深扎了根,她属于那种会拼命努力挣钱,然后花很多钱去买少量高档衣物和饰品,却绝不会买低劣产品亏待自己的人,属于有计划,有目的和决心,虽无法忍受一味平淡的生活,却绝不会沉溺于享乐与安逸的那种人。

她一直渴望能拥有一所自己的房子,一所属于贵妇居住的庄园,本以为能在遇到丈夫埃德后实现心中最大的梦想,却一再遇到二人之间意见相悖的困扰。

她的丈夫虽然业绩杰出,却并不贪图享乐,也不像她那样对物质有过多的渴求。于是她渐渐熄灭了爱情,熄灭了对美满生活的渴望,昔日浓烈的爱情逐渐蜕化成容忍与宽容,一再试图唤起埃德的激情与上进心的举措,竟逐渐将她引导向一个可怕的,越来越清晰的真相——阿尔兹海默症。

可怕的是,这种症状其实早已发生,只是埃德一直对家人隐瞒,过生日那天的,他明明只记得来宾中的一小部分人,却故意夸张地表示出很高兴的样子,他明明不再记得很多事,连工作都受到影响,但他却谎称自己需要休息一下,因而开始沉溺于音乐中……

起初真相未揭开时,埃德的行为令艾琳感到困惑与愤怒,也令像我这样的读者站到艾琳的立场,在内心谴责埃德这种人毫无作为,然而真相揭开后,原先隐藏的每件小事都能起到在回味时催泪的功效。

于是埃德每一个平淡温和的微笑,都像是在向他的家人宣告,我还记得你们,我还在努力地记得你们……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无论哪种生活,都多多少少会面临一些艰难险阻。

虽然艾琳的生活与梦想,被阿尔兹海默症彻底改变,然而她很坚强,终究以她自己的方式引领整个家庭一步步走了下去:即便我们没有希望,至少也不会屈服于绝望。

这句话写的很美,单凭这句话,就足以令人在黑暗中获得温暖,不至于在受挫后沉落到寻欢作乐的危险境地之中。也正是这些鼓舞人心的话语与故事,为无数人提供活下去的勇气。

这个世纪不属于我们,因为我们好不容易才活得像我们真正的自己。

《不属于我们的世纪》读后感(5):无题吧

有些书不能仅仅用有吸引力或者有意思来评价了,We are Not Ourselves就是这样一本小说。

看过Jonathan Franzen的两本小说,讲述美国普通家庭的生活故事,一讲就是几十年,看似平平淡淡,其实主人公们貌似都在成长;其实也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吧。所以刚开始这本的时候,以为同样套路,就想随便把它看完得了。但是当看到Ed确诊得了Alzheimer症之后,尽管我已经知道接下来必定会是悲剧,还是特别想看到最后。因为作者的描述实在太真实,让读的人感受到的无助都是那么真实。而且即使在我预料到这又是挫折-成长的生活模式缩影时,我仍然特别想继续读下去,因为我知道这么好的作者肯定不会简单写些救赎或者成长的老套结尾。好在没让我失望:Ms Leary和Connell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的各种回忆,Ms Leary回到老房子,还有特别是在Connell读到Ed那封信的时候,眼泪肯定忍不住了、、、

结尾可能还是关于成长吧,但我不觉得老套,也许这就是真实的生活;我很喜欢看一本跨度很长的小说,特别是结束时的那种感觉:就想自己经历过一样。看完这样的书都有一种想哭的感觉。作者把Conell对于自己未来的孩子的想法写在了结尾,他会对自己的孩子像Ed对他一样,还有Connell也会对他孩子说 Ed 对他常说的‘Good,Good"、、、 、、、

《不属于我们的世纪》读后感(6):小事组成的大书——关于《不属于我们的世纪》

翻开一本600多页的小说的确是需要勇气的,但当读完这本巨著,你不会讶异自己竟会如此钟情于这种漫长。那种感觉就像是陪着故事中的一家三口活了一辈子,见证了一整个世纪。相较于乔纳森·弗兰岑的《自由》,看似写的是一个家庭,实则讲的是一整个世代的美国,马修·托马斯的《不属于我们的世纪》则更私密,将目光聚焦在这样一个平凡的三口之家,尤其是女主人公艾琳的身上。应该说,前者是菁英的、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的,而后者更贴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同样是写生老病死、爱恨情仇,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和世俗名利的想望,《不属于我们的世纪》里没有各种主义的犬儒冷笑,更多的是赤裸而真挚的情感,艾德与康奈尔的父子情;艾琳和艾德的夫妻乃至于(在生命战场上的)同袍之情;康奈尔与艾琳若即若离的母子之情;还有艾琳和谢尔盖那种不足为外人道的不可名状的感情,都透过作者大量日常生活琐碎细节的描写传递出来,真实,痛切,毫不造作,让人读了屡屡揪心。

《不属于我们的世纪》是托马斯费时十年才完成的长篇小说处女作,有着一定程度的自传色彩。他在获得硕士双学位之后,回到纽约担任高中教职,在工作与家庭的夹缝之间持续创作,每天都忐忑自己一辈子也写不完,或者这本书永远也不会被出版商青睐。在与《卫报》的漫谈中,他这样说道:

“曾有一段时间我感到几乎很难去思考什么,因为我一直在不间断地写。在学校里我终日教书与判卷,回到家我就是全职的父亲。那样的日子里我完成了很多事。也许有人会说,是潜藏的野心驱使着我。但如果仅仅是野心是不够的……对生活的欲望与期待很容易在时间的裂缝中溜走,而我痛恨那样。”

他承认,随着这本书的完成,整个人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刚开始时我只是个傻瓜,现在可以说成为了一个有智慧的傻瓜。以前的我傻而不自知,但写作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60年光阴,一场摇曳的美国梦,《不属于我们的世纪》所呈现的图景终究是破碎的,每一场费心筑梦之下的失败,都像碎片刺痛着我们的心。但它并不是虚无的,父母阴影笼罩之下的自我成长,夫妻二人在名利与理想之间的拉锯,埃德无法逆转的慢性失去自我的过程,最后生死别离的心碎……他们承受了生命中所有的艰难时刻,无论是艾琳、埃德,还是儿子康奈尔。谁也没有彻底崩塌,再次证明这不是一本靠情节驱动而是靠人格驱动的小说,最终能够凌驾于人生逆境之上的,仍是爱与人的精神力量。生存,追求,家庭,疾病,死亡,这些生命中最浓烈的字眼,都幻化成作者的每一笔柔软,托马斯用巨大的同情与理解拥抱了这一切,才令我们阅尽全书之后,仍然感觉得到内心的暖意。

这本书仍然有着处女作的不完美:忽长忽短的篇章,叙事时间分配的不均,甚至有点太过的琐碎细节,但它的迷人之处正是这些琐碎,所有的细枝末节读来格外令人“上瘾”。而正是如此坦诚真挚的情感,让读者甘愿废寝忘食,陪着这个平凡却又不凡的家庭,走过一整个世纪,看尽他们的一生。

托马斯不是那种极具创造性的、像火球一样迸发出耀眼光芒的天才型作家。他对平凡生命的体察,也总是透露着审慎与自省。在“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与“因为懂得,所以残忍”之间,他自然选择了慈悲。正是这样一个历经磨砺仍保有多一点天真与心存敬畏的人,才可能对生活献出最大的诚意。——“全都在这本书里,我们如何生存,我们如何去爱,我们如何死去,我们怎样坚持。”今天,这位大器晚成的作者已经带着他最大的诚意来到你面前,而你准备好接受了吗?

关于作者与本书:

1.在第一、第三、第四和第五部的标题中,托马斯借鉴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罗伯特·洛威尔的《臭鼬的时光》、艾伦·杜根的《情歌:我和你》以及罗伯特·哈斯的《拉古尼塔斯冥想》中的内容。

2.马修·托马斯出生在布朗士区,成长于皇后区。作为芝加哥大学的毕业生,他还获得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写作研讨班文学硕士学位以及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艺术硕士学位。在攻读艺术硕士的过程中,他还获得了毕业论文奖。他和自己的妻子以及一对双胞胎现居新泽西。

3.2013 年四月,《不属于我们的世纪》成为轰动伦敦书展的话题大书,西蒙·舒斯特(Simon & Schuster)以超过一百万美金的天价买下版权。签下此书的 S&S 总编辑 Marysue Ricci 在她写给书店业者的信中说道:“我在出版这行工作很快就要满二十年了,假如我还要等二十年才能碰到下一本《不属于我们的世纪》这样的小说,那我也甘愿。”

4.早发性阿尔兹海默病具有较高比例的遗传性,马修·托马斯的父亲因罹患此病,年仅50多岁病逝。《时代周刊》杂志于2014年8月刊登了马修的一篇自述,在里面他谈及了关于阿尔兹海默病与自己真实经历的种种。

5.大热美剧《邪恶力量》中的超人气演员米夏•柯林斯(Misha Collins)和妻子在读《不属于我们的世纪》时深受感动,以致于泪洒样书。柯林斯爱此书爱到发狂,于是在巴诺书店自组专属读书会,与托马斯对谈。此举一时间蔚为出版与演艺界的美谈。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