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丹尼尔·凯斯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6篇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1):我们有权利改变别人的人生吗?

查理是一名智障人士,他的最大愿望是变聪明。所以他欣然接受了可以让他变聪明的手术,然后就真的变聪明了。他每天都比前一天聪明,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聪明成几何倍数递增。最后他成为了天才。他会很多种语言,在很多领域均有涉猎,并成为专家。但就是他的聪明接近顶峰的时候,他发现了这个实验中的漏洞,那就是他以多块的速度变聪明,他就会以多块的速度失去他的智商,最后他又回到了疗养中心。

作者是多重人格分析大师,但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更愿意把它当作一本写人生的小说来看。

在查理是个智障人士时,他眼中的世界是美好的,他有很多朋友,他们喜欢和他一起玩,他是一个爱笑的招人喜欢的傻子。但当他变聪明后,他发现那些他原来以为的喜欢他的人其实只是在取笑他把他当个笑话而已,而已随着他越来越聪明,他发现了人们身上的伪装,他没了朋友,成了一个暴躁脾气差的天才。也就是当他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楚时,斑斑点点都突显了出来,原来一切都是糟糕的。

就好象我们小时候觉得爸爸好牛,会讲故事,懂那么多东西。可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才发现其实爸爸一点都不牛,甚至很卑微。其实爸爸没有变,变得只是我们而已。但好在,我们长大的同时,懂得更多知识的同时,我们的情感也在日益丰富,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可以同理我们其实很平凡的爸爸。但查理不行,他通过手术只是增长了知识,却没有同步增进情感,所以当真实的世界日渐清晰出现在他眼前时,他被吓到了,他未能采取的处理办法就是与世界为敌。因为他看到了曾经的屈辱和委屈。

在发现了实验漏洞之后的查理,开始想办法在有限的,还“聪明”的时间里找回自己的过去,和去看一看自己的“将来”,也就是那个疗养院。他开始去找抛弃他的爸爸妈妈和妹妹。爸爸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开了一家小理发店,但已经认不出变聪明的查理;查理被送走后,爸爸就离开了家,所以现在家里只有妈妈和妹妹相依为命。当查理去找她们的时候,才发现妈妈当年倔强要强的妈妈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她又一次上演了当年的一幕,她拿着刀子冲着变聪明后的查理,说:不要靠近你妹妹。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其实很难受,当初坚决送走查理的妈妈其实这些年也很不好过,她送走查理,是因为她怕查理会伤害女儿,她用这种方法保护着自己“正常”的女儿,但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她就欠下了一笔债,要用余生来还。

其实这本书里面,我好想看到了一点宗教情怀,作者借书中一个护士的口说出了这样一段话,大意是如果上帝想让查理变聪明,在他生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是聪明的了,没有人有权利改变这件事。其实我想作者要表达的是没有人有权利改变别人的人生。

如果真有一种手术能让智障人士变聪明。我们到底要不要推行这个手术呢?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想有一天这也许真的会成为一个切实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到那个时候,我们要怎么办呢?我们真的要改变上帝的旨意吗?我们真的有权利改变别人的人生吗?即使这个人是个智障。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2):人生是一道难题

久到深夜,我终于看完了。最近因为别的事也有一些感悟。再加上看书。书的结尾很压抑,但查理和爱丽斯谈恋爱的那一段,或者查理讲述自己将要突破智慧极限的一段附在刺眼亮光中旅行的经历,都异常炫美,怎么讲呢?人对其自身还是了解的太少太少太少了。我们对爱也了解的微乎其微,甚至对自己是谁,我们也根本不清楚。做了什么事,都没有察觉,这就是宗教信仰里面说的无明。

我们每天都在看着别人,观察别人,用思维体会别人,但我们一点都不了解别人。比如傻傻的查理,他不了解父母和妹妹,不了解面包店周围的员工。等到他变成聪明的查理,他仍然不明白,他以为他理解了,那只是一定层面上的,他觉得面包店的员工们其实不喜欢以前的查理也不喜欢现在的查理,他觉得他们在伤害他。那又怎么讲说智商降到谷底的查理回到面包店,大家都对他那么温暖?

也许大家只是想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英雄和美好的一面?也许大家只能在自己面对弱势群体时才有拥抱的姿势?查理也许是受伤害的一方,或者说伤害的承接方,但我并不确定查理是导致这些人做出伤害行为的真正原因,一个人没从别人身上学到爱的方法,就会以学会的方法攻击或者发泄,然后一个集体就会变得相似,好像结果谁也无法改变。

一个人的行为处事是他经历过的一些事物的外在体现,也许他对你好或者不好其实根本上与你无关,然而你却在生气。所以与其你为了他的行为生气,还不如好好坐下来问问他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失控?

但没有人能做到被骂的很难听的时候,静下心来反而倾听这个人的故事。也许对孩子我们的容忍度很高,但对大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对别人的指控,到最后都会发现那是你对自己无能的控诉。好的坏的都在你体内,与其情绪消化在别人身上,还不如好好想想,自己到底是怎么了。

到最后我归结一点,别人做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行为背后的意义。这个时候要用心考虑。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大概就是学东西越多,才越可能阻止自己不去做一些愚蠢的事情,说出来自己都后悔的事情。

再来就是,学的越多,大概越能从N多种渠道开导自己和别人,这样,既能深入思考,又能避免太过纠结。

还有就是和一些有敌意的人交流起来,不会犯错。

除此之外,大多数时候与人交往的质量,和对人的判断,决定了我们生活的质量。

=================================================

看《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一件事,一个人就算智商达到上限,但仍然可以说是非常孤独和痛苦的,因为他不会爱。人的世界其实就是两个,一个是内在世界,一个是外在世界。外在世界是他人,社会和自然等等外在的体现,而内在就是一个人思维,心灵以及身体内部的反应。然而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却发现对比外在,内在反而更加不了解。很多种疾病,包括精神疾病都无从应对。

一个人自打一出生就在吸收外界的知识和养分,然而很多时候一个细微的错误导致了一系列的结果,而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在干什么。当然无知而无畏,不管是不聪明的查理和聪明的查理都明白一点,不要干涉别人的人生,因为你没办法负责。

我说不清是一个人的外在世界重要,还是内在世界更重要,二者总是互相影响又密不可分。比如你内在变化了,你就会更懂得和周围人相处。而当你懂得如何去爱了,周围人包括自己,也更有机会自我治愈。

我所知道的就是,他人,或者说自然,相比于你个人来说,其实更重要一些,我不是说内在世界没外在世界重要,而是说外在世界比你的自我重要一些。怎么说呢。其实他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生活,比如,你的出生父母决定,你交往什么样的异性和朋友取决于,他们什么时候要出现在你的生命里。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认为这是宿命论,其实是的,我也觉得我是宿命论。然而我从来不觉得宿命论是消极的,一件事是否消极取决于你应对它的态度。如果宿命论会使我生活的更积极,这叫不是一个消极的事情。

为什么说放下自我,因为自我也许是个错误的概念。什么是自我?从本质上来讲真的有这个东西吗?你感觉到的自我真的就是你认识中的自我,如果你感觉到的自我,一直拖着你做非常坏的事情,那么这个自我还是你的自我吗?

很多时候,别人说一句话或者做一件事就会触怒你,为什么?伤到了你的自我,扒开了不能给人看的伤口。当然一个态度不好的朋友值得跟他争吵,但是,我们真的不愿意面对的是什么?难道不是自我吗?我对心理学没有详细的研究过,说错了概念,大家原谅。

有人看你美,有人看你丑,为什么你会对说你丑的人生气?为什么你不会对说你美的人生气?难道苹果不是既有绿色的,又有红色的,苹果为什么不会因为自己的颜色而难过。可能有人说因为是苹果,没感情。我们的情绪设定什么时候跟别人对你的判定挂钩了??为什么别人对你的判定会严重伤害你。

我确定的是,你有不让人说的地方,这个点还会再一次让你难堪。直到某一天你觉得这都不是问题。我可能拥有这种问题,然而我清楚知道我是谁。

我是谁?你是谁?你是通过别人界定的,还是通过自己界定的?我们是姓名的代替品,还是一个给了姓名代码的没办法界定的生物体。如果继续循环,这将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所以有人问,是聪明好,还是傻好?其实阿甘正传已经回答你了,做傻事的才是傻人。其实这是非常高明的一句话,情商再高的人也会做傻事,再聪明的人也难免疏漏。所以人都会做傻事,不过,一而再再而三做傻事的人,可能既不是那种智商不高的,也并非是那种情商不高的人,而是那种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对别人造成什么后果的人。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站在对方角度考虑就是以自己的心去揣摩对方,其实,你站在自己立场永远想的是自己,你要能站在对方立场,把自己变成对方是很难的一件事。我们积累的都是经历和经验,并非是新的知识。

人浮于事,能做好自己,已经非常不易。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处理好和他人的关系,而且能平衡好自己的内在。

如何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这时候靠心,非靠智力。《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这本书其实说明白了再一件事,智力能解决的事情其实相当少,而且通常无解。所以很多人看到一定以为我是消极的,那都别上学了。非也。智力是一个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解答大多数问题。然而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只有一小部分时候要脑力,而且脑力分析多半是误导的,因为人这个生物脑回路相当复杂。所以这个时候要靠心。不过一个人在社会中工作,当然你是需要智力去应付繁杂的工作的。

只是人还没有能力平衡用心和用智力间的关系。

如何去爱别人,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千帆过境,恍如隔世,爱一个人就是报之以他想要的,然而并不是物质和金钱,是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只能你自己体会。最后你可能会懂得,留些时间给自己,让自己也得到治愈。如何做呢,当你开始用心爱别人的时候,你就能感觉到了。知行合一是最难的。

=======================================

以下是看到一半时候的感受:

近几年来我都活的不开心,我的确很寂寞,这都是事实,然而最近在看这本《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我发觉了一件事,其实,人其实真的不太懂得与别人平等相处,很多时候,他内心里一定要与你有个高下立见,在某一个层面上,你必须要输给她,这样朋友才有得做。

我相信很多人一定潜意识里都在说,我不会的,我不会跟别人比较,其实真的认赌服输的人太少了。而且这样的人存在感太低了。也不会被很多人尊重,因为他首先让别人感觉不尊重自己,其实只有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的人会相信,这样的人是有胸怀的,然并卵。有些事,只能留给自己。其实,很多花费大量时间既没有了解别人,也没有了解自己,都只是妄图猜测一些东西和别人的心理,所以说无知是福,有些东西无论怎么想都不会有正确答案的,比如人的想法,因为人的想法随时都会变的,根本上来说如果你能找到一个你好他会比你更开心的朋友,这样的朋友是值得交的,但是仍然会有那种他要把你比下去的时候,这种时候也不要难过,我相信每个人的行为都是为了自己的安全感,而不是刻意要伤害你。

人根本上都想要存在感和安全感,所以你如果真的想要别人喜欢,就给别人这些东西吧,肯定别人的优点和价值,给予别人安全感。当然,这个之前,你要先爱自己。王尔德说过: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我还不知道前方有什么,好坏都会有,需要不需要对所有人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这个我保持怀疑,书里面也是怀疑的态度,因为大概人们并不互相理解吧,连自己也不理解。所以,即便是对众人保持了赤子之心的查理还是被赶出了面包店。然而虽然他最后回去了面包店,我并不觉得那些真的是他的朋友,当然这要看朋友的定义了。我觉得朋友不是互相接纳,而是你比我好,我会更开心,这才是真朋友。也可能书中的查理能去的地方并不多。我们遇到的人也没有这么多选择。

为什么聪明了反而痛苦,其实原因在于你会被迫分析所有人行为背后的原因,其实所有人的行为追根溯源都是一种空性。所以痛苦根本上找不到源头。说到底,真的,无知是福。不去追究别人行为背后的原因也是一种能力。

人都有自己的痛苦,所以人都要争高下,但是如果你爱一个人,切记要让她赢。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3):我们灵魂上的障碍

阅读本书并不是一种愉快的经历,尤其是在第二遍阅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你明明已经清楚其中的哪些部分会怎样地刺痛你,但还是要勇敢地读下去。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阅读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我错了,那些能带来愉悦体验的阅读固然是美好的,但那绝不是阅读的全部,阅读会有痛楚、苦恼、愤怒、自私、狭隘与丑陋,尤其是那些让你直面自己灵魂的书籍,阅读起来,尤为如此。它们不去粉饰,不去遮盖,不说教,也不试图改变,更不会指条所谓的“明路”给你,它们只会让你直面自己赤裸裸的灵魂,看清每一处细节,无论光明与阴暗,无论伟大与猥琐,它们只想让你知道那就是你,是你自己,你可能会觉得无聊,可能也会迷茫,甚至会羞愧,甚至会愤怒、恼羞成怒,这可能是因为你看这样的一个故事,更有可能是因为看到了你自己,而《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本书讲述了主人公查理•高登通过一个脑部手术实验,从智力障碍者逐渐变为了一名绝世天才,而由于手术的效果无法持久,又从天才变回了原来的智力障碍者的故事,而阿尔吉侬是一只接受相同实验的白老鼠。整个故事都是查理所写的一篇篇实验进展报告所组成的。报告中记述了查理在手术实验前后的所见、所闻、所想,从而展现了查理的智商由低到高,又从云端跌落谷底的全过程。全书的基调都很压抑,即使那段主人公的智力突飞猛进、蓬勃发展的阶段,依旧令人感到莫名苦痛,那一幕幕逐渐浮现出来的回忆,显示了一个无助的灵魂的心酸过往,而查理变聪明了,却仍是无法永恒快乐,他的智商越高,他所能感受到的痛苦也越发深沉,让他越发无力抵抗。这些痛苦也许源于灵魂最深处的东西,与智商的高低无关。

而书中通过查理的自述,不但展现了查理自己的灵魂在智商骤涨骤落中所承受的折磨与苦痛,同时也折射出书中其他人那一个个迥异的灵魂。作者在书中不曾有过一句说教,却通过故事引起了一个又一个关于人性、关于灵魂的思考。我想这也是本书让人无法轻松起来、却又无法放弃的原因。我们都想知道我们的灵魂是什么样子的,而灵魂在无常的变迁中又会有着怎样的改变,作者通过故事中设定的这个极端例子,为我们进行了一次强烈的模拟,我们也因此强烈地渴望能从中找到关于智慧、关于灵魂的答案,只是这个故事略显悲伤的结尾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但却为阅读者提供了一次直面自己灵魂的机会。

前不久,听过一个关于孤独症的电台节目,其中主持人的一句话令我震撼莫名,她说:其实孤独症的孩子并不会感到孤独,他们只是让我们感到自己更加孤独。而我想那些智力障碍者也许并不会觉得自己会有障碍,但他们却能折射出我们这些正常人灵魂上的障碍。

我想如果今后我有了孩子,我会把这本书列入他或她的书单,我并不想让他或她一定要从中学到什么,我只想让他或她读一读这本书,读一读书中那纠结的痛苦,这会对他们有好处。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4):在这里可以看到——

好像是八年前,第一次看到这部作品,在《科幻世界》上,周六中午放学,趴在床上看的,当时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以至于我在档案文件会把她认作最感人的作品。

记得当时的文前介绍说,她原来是上世纪30年代的一部舞台剧,历久不衰,感人至深,曾获轰动。

后来被改编为小说,潸然的力量丝毫不减。这一点在《六人行》中都有例证:

“第十九集 David Bowe

、、、、、、、、、、、

Flowers for Algernon & Sports Illustrated

钱德勒和乔伊争辩是否应该为了看球季票而把公寓重新让给莫尼卡和瑞秋。钱德勒说:“你看过《献给阿尔杰农的花(Flowers for Algernon)》这本书没有?”乔伊不甘示弱,马上还击:“你看过《体育画报(Sports lllustrated)》没有?”《献给阿尔杰农的花》是一部感人的科幻作品,描述一个智力失常的人如何在科学家的帮助下逐渐恢复了正常智力,钱德勒这里是嘲笑乔伊白痴,但对于很少读书的乔伊来说,这简直没有什么作用,因为他坦白承认自己没有读过。《体育画报》则是美国最著名的体育杂志,乔伊这是在强调体育的重要性。 ”

这段简介中对于小说的剧情的陈述不够尽然。这一点请读者自己从文章中发掘吧。

她属于流行的心理学与科幻情节结合的小说,但其他的种种都只是为文章感人至深的故事做出必要的构架而已,所以,我强烈推荐如果你到了这里,那你一定要看看这篇小说,哪怕你先把她copy到自己的电脑上。我相信只要你开始看,她便会留住你。感动之后,记得要来谢谢我。^-^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这篇小说——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5):中国就是缺少这种类型的科幻小说

把这本书归类到科幻类,某些硬科幻粉肯定是会反对的。这本书的基本设定——帮助智障人士提高智力的手术,肯定是缺乏科学基础的。作者本人也无意在这上面浪费笔墨,只是借查理之口扯了些激素之类不知所云的东西,最后丢出个“阿尔吉侬·高登”现象算是解释查理的智商重新降低的原因。科幻的成分非常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个要分的应该算是一本靠近主流小说的科幻小说。

如果不纠结于它的分类,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是本好小说。

再来谈谈国内的情况,国内的科幻小说自从刘慈欣的《三体》横空出世以来,似乎有愈来愈繁荣的趋势,目前除了三体热尚未消退外,王晋康也推出了新作,多年前大热的《天意》也推出了续作,一派欣欣向荣的形势。但是感觉国内的科幻还是少了像《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这样情感动人的小说(另外《时间回旋》也是同样动人的小说),国内现在的科幻界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可能就是何夕了(他的《伤心者》实在是杰作)。但是还是太少了,人物僵硬,对白说教不能不是说是国产科幻的通病。单纯靠石破天惊的科幻点子的做法能走多远,我是持怀疑态度的。没有嘲讽大刘的意思,大刘的所有小说的科幻设定几乎都不重复,三体3中一个又一个的点子个个都令人惊讶,我敬佩大刘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但我也怀疑中国还有几个人可以复制这种成功。

我只是希望国内的科幻界还能再多元一点,一个刘慈欣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更多的类型,既有像大刘这种走纯科幻道路的作者,也要有走主流文学道路的作者。

评论写的不多,感觉有些词不达意,请见谅。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6):放一些花在阿尔吉侬和查理的坟上

格里高尔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悲剧的是,它还是一只能够思考、有自我意识的大甲虫。这让人不可思议的异化,让可怜的小职员彻底滑入孤独死去的深渊。读者在卡夫卡“超现实”的故事中感到阵阵寒意,其间所描述的人世态炎凉、人际冷暖,尤其是亲情的虚假给人留下了可怕的“真实”印象。退一步讲,从一个人变成一只怪物,这种“退化”所引发的一系列情感变化,多少能让人觉得“情有可原”。与《变形记》相反,《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几乎讲了一个逆向的故事,主人公从弱智变正常变聪明,却仍然没有逃脱被人嫌弃、鄙夷、讨厌,最终孤独走向死亡的命运。

丹尼尔·凯斯的这部长篇小说,由其短篇处女作扩展而来,发表于1966年。尽管斩获“星云奖”、“雨果奖”两项科幻小说中的顶级勋章,《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却远没有人们想象中那样“科幻”。除了“改造智能的科学实验”这一“科学因子”之外,我们几乎看不到更多的科幻小说里应该有的经典桥段。何况,除了一场手术和那只叫“阿尔吉侬”的小白鼠,书中涉及的大量测试和实验都是为了检测主人公查理的心智成熟度,基本上都是心理学测试。作者并不想炫耀天马行空的科幻想象,而是通过他更擅长的心理探究,来讲诉主人公“弱智—接近正常—智力快速进步—不可思议的高智商—智力迅速衰退”这一过程中 的种种遭遇。正因为如此,用“软科幻”来为《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的“科幻性质”正名,并没有太多的意义。

查理从小的智力障碍,让他生来就是一个“怪物”。母亲不愿接受这样的事实,以正常孩子的水平去教育查理,于查理而言,这无疑是一种远远超出其理解能力的强求。一次一次的失败只会让母亲变得更加粗暴,直到耗尽耐心和信心。父亲是唯一一个接受现实的人,处处维护查理,然而终究是拗不过强势的母亲。妹妹的恶意报复让这一局面更加糟糕。作为家里的“异类”,查理的存在让整个家庭都“不正常”,他避免不了被送走的命运。嘲笑、羞耻伴随着查理的成长,奇怪而又自然而然地,这让查理的生活中还能有一些朋友,不管是出于对弱者的同情,还是真挚的友爱,或是有保留的信任。

查理渴望变聪明,当他通过手术,终于聪明起来之后,人们看待他的眼光却发生了变化。他发现了同事工作时揩油,遇到了第一桩麻烦事。他有了自己的思考,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感到困惑。他的聪明慢慢让人感到不适,使他失去了工作。当他最终成为一个高智商的人之后,他又拥有的知识和对世界的认识早已超过了他的朋友们,而人们不能适应这种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有一条浮动的标准,它决定了查理与周围的人的关系。没有人喜欢比自己聪明很多的人,人们和比自己聪明的人没有共同语言。即使是爱他的艾丽丝小姐,也会因为跟不上他的思考而崩溃,而实验室里的教授,更加不能容忍自己的实验对象竟然比自己还要懂科学。

这样看来,似乎原本愚笨的查理才是“正常”的,聪明之后的查理反而变成了“怪物”。人们对他的态度,无论是敌意还是亲近,都建立在一种“虚假前提”之上。聪明之后的查理,真正的朋友是那只老鼠,老鼠阿尔吉侬某种意义上是他的“同类”,更是他的命运寓言。他在阿尔吉侬身上发现了实验的漏洞,阿尔吉侬的死亡让他预先看到了自己的结局。面对自己的退化,除了他自己和艾丽丝小姐真正感到痛心以外,对其他人来说反倒是松了一口气。最终,对查理来说,这一场蜕变和回归,让他真正体会到了之前所认识不到的东西。即使科技能够在短时间内加速人的智商发展,情商的发育却要迟缓得多,需要漫长的学习。而愚笨和聪明这两种状态,究竟哪一个更好,查理可能也无法做出明确的选择。据说,“双重人格”是作者在后来的作品中反复书写的,聪明的查理体内永远住着一个愚笨的查理,而愚笨的查理永远梦想变成一个聪明的查理。这并不像卡尔维诺《分成两半的子爵》那样把“双重性”分得断然、绝对。

伴随着查理智力的增长,他慢慢回忆起一些过去的事情,这使得故事常常跳回到查理小时候。不过,全书的叙事技巧仅仅停留在这里,并不复杂。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记忆”的主观性或者说是不可靠性,这是朱利安·巴恩斯在《终结的感觉》当中重点讨论的。特别是查理对妹妹的回忆,让人对妹妹的印象相当恶劣。而当长大后的妹妹再一次出现,谈起小时候,她似乎不记得自己有多坏,只记得自己有多无奈,而且对为什么要送走哥哥感到不解甚至遗憾。综观整部作品,弗洛伊德的学说始终在里面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变聪明之后的查理让人存在着诸多的人际交往障碍,通过闪现的童年回忆,我们看到那些似曾相似的童年创伤,让他的那些处理不好的事情通通都有了合理的解释。这也许也是作者想要质疑的,科学从技术层面上拯救了人的智商,却抹不去过去所受的伤害和其带来的心理阴影。

在语言方面,《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做了非常聪明的处理。那个智商有硬伤的查理,字、词、标点都有严重的错误,而正常之后的查理,不仅能写正确的英语,还能读懂多种语言。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对傻子班吉的语言也经过了“弱智化”的处理。相比班吉那复杂、混乱交杂的语言,查理的语言更像一个才学会说话没多久的小孩。这种语言虽有错误,但理解起来并没有困难,没有玩叙事技巧,因而并不烧脑。中文版也保留了原著风格,错别字连天,阅读感受很是奇特。(这一点一定深深折磨了小编,毕竟一个职业编辑对错别字多是敏感的,要容忍它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又不能动手去改,想想也挺让人抓狂的。)

程小樾

2015、12、6 深夜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