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6篇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以善之名行恶

专门为这本书注册的豆瓣,实在是不吐不快。

一开始吸引我的,是带有神秘色彩的书名,以及茅盾文学奖的光环。事实证明,这些根本不靠谱。

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这本书,不过是一本言情小说罢了。如果要加一个定语,就是一本三观不正的言情小说吧。

原来,妹妹是可以在和姐夫私通后,对一手养大自己的姐姐,只有一点愧疚的,而这些愧疚还可以在被姐姐责骂以后消失殆尽。是可以因为自己是燕京大学的高材生,拒绝给姐夫做妾,声称姐姐是前妻,自己才是正室,并可怜姐姐愚昧的。而且,打着爱情的名义,声称这些是纯洁的爱情呢,是不被俗世人所理解的美好事物呢。

口口声声说着自由平等的梁冰玉,是否有一秒钟,认为她那不识字的姐姐和她是平等的呢?

痛斥姐姐不明白她思乡之苦的梁冰玉,是否又有想过,姐姐带着天星和姑妈,如何熬过那城头变换大王旗的乱世?梁冰玉面对的,是轰炸,梁君壁面对的,可是明晃晃的刺刀啊。

为了安慰自己受伤的心灵,和姐夫相爱的梁冰玉,是否有想过远在异乡的姐姐,等待良人归来的心情?

我总以为,人性的高贵之处,恰恰在于有良知。即便是不触犯法律,也一定遵从良知。所有的欲望,都不应该在伤害他人的基础上达成。长姐如母,一个忍心伤害极其疼爱自己的姐姐的人,无论打着什么样的旗号,都算不上是一个善良的人吧。连善良都算不上,遑论纯洁,遑论美好?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2):体制下的献媚之作

网络上的口诛笔伐,“恶心”、“矫情”、“一星都嫌多”等评论令读后的我人生初次感受到群众的眼光毕竟是雪亮的,和对艺术作品的客观解读并非只掌握在媒体评论员的口中。我甚至耻于让人见到此书在架上赫然陈列,且曾经被我认真阅读。但最终,我还是向我的表妹推荐了本书。虽然熟知温柔的妹妹不会因此鄙视于我,但还是在推荐时着重强调了“我认为这种作品很适合你”几个字。尽量不让她产生我对作品有任何赞美褒奖之意的误解。

之所以称“很适合你”,那是基于她有着非比常人的正确价值观:从小便坚信师长的每句教诲都是对的,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爱情的憧憬。大学四年毕业,如愿当上人民教师,教育麾下孩子们坚信她的每句教诲都是对的,让他们长成为对祖国热爱和对爱情憧憬的青年。对她概括起来,即:体制内的人,充满了“和谐观”和狗屁的“正能量”。

正如《穆斯林的葬礼》这部体制内的作品。新月坚信楚老师的每句教诲都是对的,且充满了对祖国、民族、北大、鲁迅的深情热爱,对师生恋及翻译文学、出版事业的无限憧憬。作者用生动优美,适合作为诗歌朗诵般的笔触,将韩子奇与梁冰玉的乱伦;私生女韩新月那没有丝毫淫念,纯洁如雪的师生恋情;嫡出的韩天星真爱被阻后的凄苦人生;原配夫人几十年的阴毒仇恨等娓娓道来,然后用韩剧式——癌症带来的生离死别——结尾结束全文。没有莫言的市井俚语,没有贾平凹的荤腥段子,文字功底高超如斯。

书名的“葬礼”两字很容易让我产生如下误解:面对全球化发展的迅猛,少数民族汉化的不断加深,曾经的穆斯林习俗逐渐衰亡湮灭,身为回回的作者特此为逝去的穆斯林风俗编织出一曲“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代挽歌。读罢掩卷,我震撼了,被全国政协常委,国家一级作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霍达的思想之浅薄震撼住了。原来“葬礼”两字的涵义也可以如此浅薄,也可以用仅仅流于纸面的几场穆斯林族人的死亡来涵盖。与异性朋友间,我常开些在新月、天星、楚雁潮、表妹等人看来思想不够纯洁的玩笑,被众人指出“你想多了”。在此,对于作者对“葬礼”两字赋予的“深刻内涵”,我承认,我想多了。作品如被冠以《玉器匠人的发家史及其宝贝女儿的纯真年代》或《玉雕大亨家族风云》等名更为贴切。

作为一部思想正确的作品,茅盾文学奖毫不吝啬地向其伸出了橄榄枝,使其成为该奖项历史上一部极具分量的为社会主义中国的献媚之作。

PS:作者在书中屡屡提到汉人对回回的偏见,其实也正是霍达本人对汉人的偏见。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3):《穆斯林的葬礼》——奇葩朵朵开

花了几天终于把这本书看完,前半部还是不错的,题材独特,前后两代人的故事穿插描写,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点做的非常好。对玉和穆斯林的知识也是一种科普。

但是后半部把什么都毁了。所有角色都看似无辜,其实不伦不类匪夷所思。看的我从不解到惊讶到失望到恶心至极。好歹是得了茅盾文学奖,口碑也很不错的书。应该是一流的文学作品,但是书中人物的性格如此单薄,情节经不起推敲,人物感情冲突的莫名其妙。以对一流的文学作品的评价看简直太差。最后三章我是为了写这书评才强忍看完的。

为了这本书第一次写书评啊,穆斯林的葬礼恶心的不简单,汇集了所有我厌恶的写作方式。不吐槽不快。

韩新月

从女主开始吧。有人说她虚伪,其实主观情感可能占主导。因为现在的J人一般看上去就是韩新月的样子。所以惯性思维觉得韩新月的内心是深藏不露的阴暗。我也是越看到后面越觉得假,错不在韩新月而在作者。我没有想到一部一流作品会把主要人物做这样单薄的,一味女神圣母化的塑造。韩圣母完美的没有一丝缺点,完全符合那个时代中国人心中理想化的对少女的审美观。

可是即使这样的塑造,还是让我找到了讨厌她的地方。首先让我觉得特别扭的就是她在和楚雁潮谈恋爱的时候还称呼他为“您”。oh my ladygaga, 每次看到她您来您去的就鸡皮疙瘩掉一地。您能想象您对您男朋友整天您您您的吗?霍达阿姨?

其次是韩圣母在几乎没有受过多少专业训练的基础上就和男朋友一起翻译了鲁迅的书。看样子还翻译的忒好。不是翻译专业的我都看的怀疑了,北京大学好像只是一个点缀,人家圣母都是自己学出来的,学没上过几天都翻译出鲁迅了。

然后陈淑月和圣母她哥的婚事上。圣母充分体现的圣母的各种特质,天真单纯热烈,丝毫没有自己的观察思考,麻麻说什么就是什么,然后兴冲冲去撮合两人没有爱情的婚姻。促成哥哥的人生悲剧。还由衷的掉下了眼泪。单纯无罪,单纯万岁。

接下来圣母就没什么举动了,生了病,动不动就哭,多病西施。直到她逼着姑妈把秘密说出来。姑妈因此心脏病发作而死,圣母同学哭了哭,对爸爸忏悔了一句“姑妈因我而死啊”,接着马上开始逼她爸爸说出秘密。姑妈从小拉扯她长大对她最好,她就这么着了。也不再想,知道生母之后又跑去跟老师爱恨纠缠了。这情节看着好典型,好多小说电影里的圣母主角都是这样让别人死掉的。

楚雁潮

本书第二大圣人。圣母当然要有个圣人配啊。楚圣人也是完美无缺,但是细想之下其实他更多只是为了圣母的完美爱情而生。书中别的女人的爱人不是呆傻就是有妇之夫,要么就是年轻嫉妒心强脑子少根筋。别的女人要么得不到爱情要么得到的爱情太懦弱和短暂。只有圣母同学被一个圣人一见钟情啊还痴情怀念终生啊。大学报道校门口相遇提行李聊天神马的啊,这情节好像我初中满脑子少女情怀的时候也写过呢啊。

楚同志是好同志,没啥好吐槽了。

韩太太

我也觉得韩太太是书中最像“人”的人物。喜怒哀乐具备,有爱有恨,但是从少女时期到中年时期的转变丝毫没有解释。不过感觉作者在黑韩太太,一味的反面塑造。反正就是个大反派,所有悲剧的导演者。圣母的加害者。爱情的毁灭者。这是作者的局限性吧。

韩子奇

书中基本对韩子奇的描写到位。成功塑造了一个玉和面子比什么都重要的懦夫守财奴形象。 我最讨厌的男性人物的性格。这样的性格造成什么样的悲剧都不意外,杀伤力堪比圣母。一般来说,这样的男人都有过那么段辉煌的时期,身边有一两个傻呼呼的女人觉得自己能得到他勇敢的爱。

韩子奇奇葩的地方在于,他不仅懦弱要面子,智商还特别低。面子失去后就不再想着抗争,只守着宝贝。回国后在奇珍斋和冰玉的争吵,冰玉字字见血的戳穿了他的面目。直到此时,他才开始后悔自己回来。天哪,决定回来的时候丝毫没有想过怎么面对妻子儿子?还觉得他两个女人可以若无其事的一起生活?他不了解韩太太就算了,至少从年轻时候起就知道壁儿是个倔强的主儿吧,她能随便就这么算了?还有不是说对梁冰玉是爱情吗?爱情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倒好,就没想过梁冰玉能不能接受韩太太的刁难。直到要抉择的时候还一个劲的逃避。好厉害啊。

梁冰玉

自诩为新时代女性的无耻小三。对于这点已经被吐槽过无数遍了。爱情有什么错?是啊,谁爱谁就在一起啦,那还要婚姻干什么?别人的老公可以随便抢啊,何况还是对自己那么亲的姐姐!抢了老公生了娃回家挤兑姐姐,还大言不惭的说我是他老婆你是他前妻。拜托,他们还没离婚呢。

而且我强烈的怀疑他和韩子奇之间的那种叫做爱情。那只是战争年代下人最原始的情感,男人和女人相互依靠。发生关系夫妻相称生儿育女都可以接受。但那一定不是爱情。如果不信去翻翻原著,这所谓真挚热烈的共患难十年并有结晶的“爱情”是在多短的时间内轻飘飘就结束的吧。

这就也说到梁冰玉最奇葩的地方了。她回家也是毫无理由没头没脑,但是可以解释为她相信韩子奇会给她一个好交代,对他们之间的爱情十分自信。但是我想不明白,不论是爱情还是需要,对韩子奇是不是失望透顶。不论她是多么放得下的一个人,好像十年的经历,他们的女儿都没有她自己来的重要。她在追求的一直只有自己。那么轻易放弃女儿,她的母爱很淡泊。韩子奇一说他与前妻不是爱情,她就对姐姐没有愧疚了。这是什么道理?她的姐姐不是人,没有感情?随便伤害还觉得解脱?

爱情,姐妹情,母爱就都这么被她放弃了。所以我觉得她是整本书最自私的一个人。远远的不如韩太太。韩太太至少还知道绝不放弃儿子,对丈夫也一直抱有希望。一直到最后一刻还在鼓励他。

其他匪夷所思的地方

姑妈的死,就只有之前一次胸口痛的铺垫,第二次就走了。医生还说这病是早就有了,朝夕相处家里谁都没发觉,有这样的家人真可怕。

韩氏夫妇分离十年,韩子奇一回来,韩太太就多了个两岁的女儿。这是怎么向街坊邻居解释的?书中不止一次提到,真主禁止两姐妹共嫁一夫,但从头到尾好像只有韩太太想过这个问题。那一家子所谓虔诚的穆斯林对此都毫不在意。没想过向街坊解释的问题。剧情上有这样大的漏洞,作者淡定不解释,那什么奖的评委也都没看出来。

诗句结合太生硬,大段大段不必要的抒情式句子。好像感情只能通过流泪或者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个人觉得这是比较低级的写作手法。

大段摘抄解释伊斯兰教教义教规,各种节日,习俗,插入故事情节的痕迹太重。有时候都弄不懂是为了普及伊斯兰教知识而写书,还是单纯描写那个时代中国回回生活。作者在描写伊斯兰教部分的时候,满心虔诚这无可厚非。但是主人公一家(除了韩太太和姑妈)却各种背叛教义教规。圣母同学更是从小不行礼仪,到后面完全记不起自己是个回回,韩太太提醒回汉不能通婚才猛然想起来。韩子奇干脆根本不是回回。一方面是郑重介绍伊斯兰教和中国回回如何虔诚,另一方面主人公一家又只遵守形式而各种无视重要教义。我觉得是一种矛盾。

以上,个人主观色彩浓厚(个人本来就不喜欢琼瑶式的小说),我觉得好的文学作品是对生活的反映加上艺术升华,但不是创造出完美的主人公,虚构莫名其妙的产生又消失的爱情。不是完全的理想化。觉得这不是一本好书,没看过的不需要浪费时间。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4):那个时代的书

看这本书的时候想了很多题目,比如:有情尽情矫,再比如:你看你看月亮的脸。最后还是决定用一个厚道一点的名字,那个时代的书。本书写成于1987年,时隔20年来看,不得不感慨,中国的这20年不仅是工资从30块涨到3000块的过程,更是从韩新月变到安妮宝贝的过程……

听说这本书当年是茅盾文学奖的得主,也曾经是大学生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现如今的我却觉得除了字数够多,其它真是没什么够的着的。

最喜欢的是韩太太(竟然!)。韩太太一出场,我就觉得是认识的——以前一定在哪儿看过引用这段人物描写,虽然不算最高妙,不过总算达意。缺点在于,对人物评定痕迹过于明显。

韩太太的许多对话,非常喜欢,不过是些家常里短,用的都是北京的市井语言,透着老式的言词礼节。该怎么安慰人儿,该怎么恭维人儿,该怎么打马虎眼,该怎么步步禁逼寸步不让……全都有股世俗的老到。全书也只有写到韩太太我才觉得这是个可以理解的人。尽管她不识字,没什么文化,许多做法并不高明,也不值得赞扬,可是这个人说着我们都听得懂的话,不矫情;做着自个儿高兴的事儿,遵守着自己以为然的准则,一板一眼,丝丝入扣。隔了20年,当这本书里面其它主人公都沉浸在80年代不知所谓的理想和激情当中的时候,只有韩太太一人,是为着自己,也不全是为着自己,井井有条地活着。

韩子奇说:我跟她结婚,但是我们并没有爱情……直到我和你在一起才体会到什么是爱……靠!看得我……现如今这样的话听得不少吧?凡是红杏出墙的男人们大多回过头来说这样的话。你早干嘛去了?没爱情跟人家结什么婚?韩子奇这个男人真得让人匪夷所思阿!丫小的时候倒是挺本事,跟着师傅的时候就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雕刻兔儿爷赚了一小笔,在雕刻宝船的时候又能想到跳过汇远斋直接跟洋人交易的路子,心思多活泛哪!后来师傅过逝了,苦大仇深的他,偏去汇远斋忍受几年耻辱,抖着浑身机灵劲儿偷学人家东西,回来重振奇真斋,这是什么人物?!第一次出场从警察局长手里买宅子的那种从容潇洒的劲头还真让人觉得这个男人十分有魅力……看到最后,就觉得,好嘛!这是前面那个韩子奇吗?既没有能力保证自己心爱的玉与心爱的家两全,又没有魄力在两个女人,两对儿女之间作出一个选择,一味唯唯诺诺,不忍心伤害一个人,结果却是所有的人都被他害苦了,梁君璧,梁冰玉,韩天星,韩新月……这样的男人其实就是自私!不肯放弃他的玉,他的事业,他的根基,他的面子,他的好人形象!看着怎么能让人不生气?你说他是坏人,丫还在那儿使劲惺惺作态,这个不敢惹,那个也不愿伤害,看着就错其!你倒不如做个坏人,痛痛快快爽爽气气。这种天真到可耻,使劲负责任又无所作为,惹人怜爱却软弱的男人,真的比坏人还伤人。女人这辈子如果碰上这样的男人,最好避之三百尺之外

梁玉冰同样是个矫情的主儿。一会儿杨深,一会儿奥利佛,最后投入姐夫的怀抱。她无疑代表了那个时代女性对解放的渴求,热情而盲目。她的许多做法,都显得没头脑,缺乏目的。比如和韩子奇在一起,比如带着新月回国,比如把新月留下独自离开——最后一点更是让人难以接受。一个母亲与自己的孩子分开,这是多么不靠谱的事情!也只有梁玉冰这种不靠谱的人才做得出来。

韩新月和楚雁潮两个人的刻画更加有着时代的特色,虽然主人公生活在六十年代初,不过这两个人具备的却是八十年代所鼓吹的那些个优良品质。

韩新月,看得出来作者是要把这个女孩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女神。她青春,美丽,充满朝气与希望;她聪明,努力,不甘人后;她纯洁,善良,有着美好的感情……这些都无可厚非,因为毕竟她只活到19岁,我相信人在19岁之前绝对可以完美。但是,但是,最让人受不了的是——说话文艺腔得让人起了一身的冷痱子。60年代大学生都这么说话吗?

楚雁潮,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整个一四有新人。除了好就是好,人家不是说嘛!这世界上,好人都是相似的,坏人却各有各的坏……所以吧,这个好人就让人觉得面目模糊。

他们之间的爱情模式也让人想起那个时代,那就是:携手共进!共同进步!我记得舒婷有首诗,写橡树的,大约是说要与你并肩站立共同成长啥的,也就这意思了。呵呵,忍不住地想,当前俺们21世纪神州大地的爱情模式是啥泥?大约是:优势互补!各取所需?哈哈~~~

还有一点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书中反复提到的:爱的权利!“难道我没有权力爱吗?”几乎书里面所有角色都在心里说过这样的话。如今看来,不禁好笑。现在正常人已经不这么说了,因为这项权力已经普及到成为常识,所以没有挂在嘴上。要真有机会上得台面,我寻思着大概也就第三者说说了。爱的权利不流行了,爱的能力却成为流行话语。20年前,我们还为爱的权利苦苦奋斗,这一转眼,权利有了,能力却丧失掉了,想起来也不是不感慨的。

当然,题目是穆斯林的葬礼,还得有些穆斯林民族的特色的东西。关于这点上面,我觉得作者写的有些生硬,像是硬把那些宗教的知识穿插进去似的,并没有将其融入到小说主人公的生活里去。也或许是因为中国的民族融合太好了,回汗两族在生活当中的差异性已经很小。玉器方面的东西,前半部分比较多,写得比较好(因为我是外行,看着挺热闹),毕竟是主人公的营生,要比民族那部分写得好很多。

全书人物涉及不多,关系并不复杂。对于每个主人公的刻画来讲,也不是很全面立体。比如韩子奇的心理描写极少,而且不具说服力;而梁玉冰和韩新月的心理刻画则过于矫情。我一直觉得中国传统的教育下,决定了每一个中国人绝对不会听了两句煽动的话,或者遇到点小灾小难,心思一活泛就丢下饭碗投奔征程的那种。老百姓说得好,不管怎么样,这日子不还得照样过嘛!说这些人矫情,就是因为他们动辄就不好好过日子了。唯一正常的,也就韩太太一个。

这本书最大的缺点在于,作者太乐于出现在书中。用那“饱含深情的笔触”无处不突显其无可取代的地位。好的故事,是自己流淌出来的,这本书里面的作者似乎唯恐别人忘了她,时不时跳出来喊两嗓子:这是美的,这是好的,这是大家都拥戴的,这是……那些个好啊美啊无一不带有时代的特色和激情。写着写着景色就突兀地跳出句唐诗或者宋词,让人不知是谁的口吻,莫名其妙,破坏了文字的整体感觉。总的来说下笔粗枝大叶,技巧单调。

我觉得写东西的最高境界是不言说,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小说,应该是读着读着体会到真善美,体会到命运的无常不公也体会到生活的美好,而并不是谁跳出来跟你说生活真tmd美好。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5):《穆斯林的葬礼》之五宗罪

前些天看豆瓣帖子楼主问哪些书让你看到泪崩,豆友们纷纷推荐《穆斯林的葬礼》。在大学的时候,我也曾听别人提起过。于是,我就下载下来打算晚上缩在被窝里面看。鉴于前几天清晨看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泪流满面的前车之鉴,我特地买了心相印卷纸回来。结果,韩新月死的时候我没有哭,韩子奇死的时候我没有哭,韩新月的亲娘回来找她的时候我也没哭。从头到尾,我连一丝动情之处都没有。我一度怀疑我是不是上班上出铁石心肠来了。动情之处没有,动气倒是不少。在我看来,此书有五宗罪。

第一宗罪,以爱之名行恶。梁冰玉好歹也是个大学生,按照小说里描述的,北大肄业生,剑桥在读生,也应知人伦之道。再者,她是个回回。回回禁止男人娶姐妹为妻,禁止通奸。梁冰玉在虔诚的梁君璧教养下,未必不知道这些道理。梁冰玉回来后面对姐姐梁君璧的责骂,她的悔恨10秒之内立马烟消云散,反倒指责她姐姐和姑妈的不是。她悔恨吗?她后悔自己抢了姐姐的丈夫吗?恐怕没有。她是悔恨自己重新进了这个家,遭受这样的“侮辱”。她觉得她姐姐糟蹋了她,岂知她姐姐遭受的侮辱比她不知深多少倍。虽不是血海,但也是深仇。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妹妹勾搭上,居然还带回一个种,居然还明目张胆要挤掉她这个正妻,声称他们是相爱的。所有令人不齿的行为都可以用爱情来解释。多么高尚的理由!多么高明的理由!可笑的是,相爱的另一方-韩子奇却不怎么爱梁冰玉。纵使韩子奇直到临死都一直对梁冰玉恋恋不忘,但是纵观他的一生,说到底,他是爱他的玉。当然,此玉非彼玉。

第二宗罪,人物塑造失败。在此书中,韩新月被塑造成超级玛丽苏,善良、单纯、漂亮、聪明、勤奋、冰清玉洁、忍辱负重。。。。。。所有美好词汇加之身上也不为过。她在未名湖畔读书的倩影,她躺在病床上的侧脸,那个美呀。青春美、健康美、心灵美。不!这些还不够,还要有病态美,还要有同学的小气、愚钝、偏执来衬托她。韩新月如圣母般地存在。她散发出的光芒刺瞎了所有人的眼。超级玛丽苏就有超级玛丽。于是,楚雁潮应运而生。他就像超级玛丽一样,闯过一关又一关。出身不好,受人怀疑,挺住!职称没评上,挺住!韩太太反对,挺住!结果快要达到城堡时,栽进沟了。闯关失败。梁冰玉莫名其妙地爱上她姐夫,又莫名其妙消失,最后又莫名其妙回来。我实在弄不清楚这个人物。说她爱憎分明,好像她没有爱,只有“憎”。10秒内对姐姐的悔恨烟消云散,10秒内看穿和他生活几年的男人,这速度简直难以相信。在众多的人物中,唯独让我偏爱的反倒是韩太太了。她的刻薄,她的偏爱,她的精心算计,都让我感觉到这是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尤其是在面对丈夫和妹妹-这个所谓的第三者,她所爆发出来的情感为她的一切行为做了极好的注释。

第三宗罪,死亡太偏戏剧性。90%的小说的90%情节都是作者刻意为之,因而人物在必要的时间刻意死亡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人物的死亡要合情合理,最好的便是自然死亡。当然,这种自然死亡不是指老了就死了,而是指死得自然点。这样就抹去了死亡的刻意性,让读者读起来不会哽得慌。但本书中的人物一个个死得那么不自然。梁亦清偏偏就在作品要完工的那一个关键时刻死了,不偏不倚,就直挺挺倒在了作品上。老侯没有因韩太太冤枉他而郁郁而终,也没有因为生活清贫而死去,却是在找到那枚戒指后拿着它奔向奇珍斋吐血而亡。姑妈躲过了日本兵明晃晃的刀,却没有躲过韩新月的一句逼问。一切都太戏剧性了。用两个字概括就是:邪门。

第四宗罪,套用公式过于生硬。但凡在书中写大时代不是写历史的话,作者的用意无非也想写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坎坷命运。作者虽然描写了大时代,但是整本书还是将人物和时代割裂开来。即便没有明写“这是发生在。。。。。。”,我还是觉得她是这样写的。这是发生在民国多少年,梁亦清的店里来了两个他不认识的人。这是发生在民国多少年,梁君璧与韩子奇结为夫妻。这是发生在抗战时期,韩子奇和他小姨子在英国。生活在什么时代就对应着什么人。譬如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我们身上的标签有蚁族、房奴、卡奴、宅男宅女。。。。。。即便两个生活在天之南海之北彼此不认识的人,还是可以在网上畅谈国事,争到兴头上可以大骂“五毛”“汉奸”。除了梁冰玉偶尔发疯展现一下那个时期“特有”的叛逆精神,其余人真是看不出来他们身上体现了什么时代特征。如果要看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命运,不如去琢磨琢磨龙应台的《大江大河1949》。

第五宗罪,过于啰嗦,没有留白。在书画创作中,有一种笔法就做留白。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大师,方寸之间既显天地之宽。在小说的创作中,留白也很重要。描写不必太细,韵味自生。可惜的是,作者好像患了言语啰嗦症,非得把此情此景说个透。说得你头皮发麻,说得你快速翻页。譬如韩新月和楚雁潮谈情说爱,少一些莎士比亚式抒情,将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岂不是更好?作者非得把他们之间的爱整成紫薇和尔康的爱,生怕全世界不晓得他们相爱似的。还好作者没有写梁冰玉离开后的生活,否则按照梁冰玉小姐那个折腾劲来写,恐怕这本书又要增加五十万字了。

虽然这本书还是有可取之处,但这本书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还获得了冰心的高度评价,着实让我纳闷了。我想评委们实在是“老好人”。此书,看了的就算了,没看的就不要看了。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6):回回。汉娜。不一样的死亡。

厚厚一本五十余万字的《穆斯林的葬礼》,花了四天中的空余时间读完了,很后悔抱着这本书上下班,还不如一本薄薄的只需一小时就读完的《汉娜的手提箱》给予的感想多。我觉得《穆斯林的葬礼》最起码能甩干一半的水分。作者可以连续几页抒发感情,但那些感情仅仅建立在字面之上,读者的内心不是多用几个惊叹号就能震撼到的。至于故事内容,穆斯林的传统,我不懂便不敢多言,除了韩子奇临死前坦白自己不是真正的穆斯林让我吓一跳,其他的情节都猜中了。

关于校园的描写乏味透顶,我看过的同样描写文革时期的小说没有一篇不比它好看。韩子奇与梁冰玉的情感那简直叫做莫名其妙,战争再残酷,也没让你们胡乱偷情啊?所以,唯有奥利弗不幸死去的那段让我觉得不忍,他那样才是“有权利爱”,韩子奇与梁冰玉不配说这句话。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则可用极度空洞来形容,跟看琼瑶小说似的。可再怎么,他们也不可能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罗切斯特与简爱。也许我看这本小说真的没挑准时机,如果在十年前看可能更容易接受些。现在,新月与楚雁潮就像俗套韩剧里的恋人,哭哭啼啼、山盟海誓,却仍然逃不过生死永隔。真够煽情啊~

韩子奇一开始便被古玉迷了心窍,不惜以冒充回回为代价拜师学艺,尽管他的奋斗打响了师父的声誉、创造了“玉王”的奇迹,但战争打响时,韩子奇在妻儿和古玉间选择了后者,离家十年后还带回与妻子的亲生妹妹梁冰玉所生的女儿新月。穆斯林禁止男人娶姐妹为妻,战争也不得成为苟且之理由。面对这样的丈夫,哪个女人不心寒啊?为女儿新月能顺利读大学,被妻子逼着卖了一块玉算得上什么,可他倒痛苦得像天塌下来一般,说到底还是因为自私,只有古玉才是他的命。反而韩太太梁君璧让我觉得是个活生生的人物,对穆斯林穆罕默德的虔诚无一日中断,对非亲生女儿新月又疼又恨的矛盾情感是可以理解的。她的一生都在捍卫父亲的手艺、民族的荣誉,她以即似手足又似爱人的至深情感对待丈夫韩子奇,她为维护奇珍斋而错怪忠仆老侯,她为支撑全家生计而痛心卖出奇珍斋。纵使她为了穆斯林纯净的血统,让儿子天星失去了深爱的姑娘,但她不像韩子奇那么道貌岸然。

《穆斯林的葬礼》早年已获得过茅盾文学奖,我买的是纪念精装版,在我眼里它却不成功啊。作者的情感抒发得太“直接”了,我比较“含蓄”,可能《汉娜的手提箱》朴实的文字才适合我。另转载豆瓣上一篇《汉娜的手提箱》的评论。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