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肯·福莱特巨人的陨落读后感10篇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1):讲不好故事的人,就该被吃掉!

远古人类有个好习惯,他们特别爱听故事,所以超爱会讲故事的人。谁故事讲得妙,就可以不用亲自去野外打猎找吃的,舒舒服服待在洞里,其他人会奉养他,把他养得肥肥的,一天又一天,那个人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在饭前讲故事,但如果哪天故事没讲好,他就会成为大家的晚餐。

看《巨人的陨落》时,突然想起这个小典故来,会心一笑——要把肯大叔端上餐桌绝非易事。从1978年他的小说处女作《风暴岛》(也译作《针眼》)一鸣惊人之后,近四十年间,他伏案写出的20部小说,本本畅销,没有一部搞砸了的。

从创作水准上来说,肯大叔比在国内大红大紫的东野圭吾更稳定,尤其可贵的是,作品水准稳中有升,他真的是个非常爱惜羽毛的畅销书作家,仅仅是每部小说出版前都要找史学家勘误这一点,就足够让人肃然起敬了。

让他拿了爱伦坡奖的《风暴岛》确实好看,讲故事的技巧高超,总有各种让人揪心的小高潮、小转折,这个是肯大叔最大的优点,但不足也明显——间谍男主角本来很冷酷、很专业,但后半部分泄了气,各种表现失常,为什么他运气就突然那么糟糕了呢?居然被一个女人兼外行结束了性命,说实话,看得不太服气。也可能因为我看的第一本肯•福莱特是被严峰老师大赞的《圣殿春秋》,起点略高。

然后,不得不好好讲一讲《巨人的陨落》了,肯大叔最新的作品“世纪三部曲”的首部曲,美国亚马逊四星半好评,六千多条读者评论几乎一边倒地夸好看、恨不能一口气读完,即使打了三星的,也不忘夸一句“Good story”。

我第一遍看的是Kindle英文原版,在晚高峰的地铁里,一页页地翻,浑然不觉自己已经坐过站了,本来应该在徐家汇下的,结果直接坐到了浦东三林,察觉过来是因为那趟地铁终点站就是三林,广播通知所有乘客下车,车厢里的灯齐刷刷暗了——感觉自己瞬间穿越进了《午夜食人列车》。

然后赶紧到对面,重新坐回徐家汇去,返程虽然还在看书,但比较警醒,到了徐家汇就下了,上楼换乘其他线路,顺利上车,长舒一口气,又安安心心地继续看书,灵魂出窍前突然一耳朵听到报站——什么鬼啊,居然坐反了方向,南辕北辙。如果这趟地铁绕地球一周的话,我大概可以一直坐着等它带我绕回家。然而,并没有。我只能再次下车上车,忧伤地提醒自己别再看书了,要专心坐地铁……

可是,忍不住。就是忍不住,想知道后面那一页发生了什么,忍不住好奇这么厚的一本超级大书我可以花多久看完——非常不可思议,等意识到自己看得很快时,已经过了300多页了。

那天,原本一小时的路程,我颠来倒去,整整花了三个小时才到家。躺床上后深刻反省,觉得不能怪我,因为那段路途中,情节刚好进展到时髦的英国女伯爵茉黛和帅气的德国军官沃尔特,像打怪升级一样克服重重阻碍,要在一起,一定要在一起!

故事讲得很高级,他们两个人都属于彼此生长环境中的异类。尤其是贵族大小姐茉黛,他亲哥哥是英国排名第九的富豪,一家人明明处在食物链顶端,她却偏偏同情被啃得渣都不剩的底层,因为身为女性,“茉黛怨恨最深的事情就是自己没有受过教育……这就是她后来支持妇女参政的原因:她明白如果女性不能拥有投票权,那么女孩子将永远无法受到体面的正规教育。她经常沉思默想,琢磨女人为什么要结婚。她们将自己一辈子束缚在苦役之中,终究能够换来什么?”

当上述的个人觉醒,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宏大背景下时,那种震撼,真的是一阵阵地起鸡皮疙瘩。书里有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列宁,嗯,就是那个列宁,他从狭小的火车车厢里走出来,故事中另一个重要的虚构人物——像雷神一样有个拖油瓶弟弟的好大哥格雷戈里,紧跟在列宁身后,他们一小撮人,正准备去俄国闹革命,兴奋、紧张和不安都有,出站一看,呆了,广场上乌泱泱的人,都是来迎接列宁的,格雷戈里被震住了,欢腾的人群瞬间将他包围,一个大远景,渺小的个体就这样汇入了历史的长河,虚构和真实不分彼此。

完全没料到自己会看得这么顺畅,1000多页的大部头,周末从早上7点歪在床上的随便翻翻,到中午12点多饿着肚子憋着尿仍然不肯放下书的各种欲罢不能,过瘾。

上一次让我有这种感觉,是大学的时候看金庸,不管是主修课还是选修课,都要揣一本三联出的金庸系列口袋书,偷偷摸摸地夹在课本里,头也不抬地看整整45分钟,又45分钟,以及更多的45分钟。

肯•福莱特其实跟金庸很像,他在欧美出版界的地位绝不逊于金庸在中国的影响力,而且他们都是那种肚子里装满真材实料但绝不以此刁难读者寻找古怪存在感的好作家。

有些作家写东西,会追求深刻,写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好吧,我年少轻狂时特别爱买这样的书,比如卡夫卡、伍尔夫、昆德拉,巴拉巴拉。他们最不好的一点就是,不带着我们一起玩。我每次都是追着他们的屁股跑,好累。

金庸爷爷不会这样,他很和善,明明博古通今,创造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武侠世界,但凡是识字的人都能在书里看出滋味来,还可以与人分享那一点心得感悟,所以很多人爱金庸。

肯爷爷也是如此。写作前翻阅的资料堆得比山高,把他埋在里面都够够的了(我恶毒了~),可写出来的东西,他自己说,是通俗小说。明明写的是虚构文学,可每次都会找历史专家来审阅书稿,确保没有史实错误。对自己要求严苛,但从不要求他的读者也必须具备一二三四五等条件才能看懂或喜欢他的书。

有一种好东西叫深入浅出。这个标准应该多多用来衡量我们现在的文学读物。

书是需要被阅读的,只有被越多人阅读,才越有可能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正如鞋子必须得穿上脚才有价值,一双打脚的鞋子当然还是鞋子,但你愿意承认这是一双好鞋吗?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2):【雨枫试读】一起拜读《巨人的陨落》!

2015年5月,读客图书引进了《岛上书店》。《岛上书店》是一本现象级全球畅销书。2014年4月,《岛上书店》在美国上市,立刻以一路破纪录的姿态,成为了2014年的全球出版界黑马。短短一年内风行畅销美、英、德、意等30国,创下了出版史上全球化最快的畅销纪录。这次引进中国,同样有着不错的销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迅速地席卷了中国各个图书排行榜,并且排名销售榜的第一名!就是这本书,使读客图书得到了出版界的一直认可,并且在读者中间有着非凡影响力和号召力,并且奠定了读客在出版界领头羊的地位!既然,2015年读客有《岛上书店》,那么2016年有什么畅销书呢?答案是《巨人的陨落》!

《巨人的陨落》是肯·福莱特世纪三部曲的第一部,整部作品分三册,共1106页。由四十二章组成。第一部分是天地失色,第二部分是巨人之战,第三部分是世界重生。时间跨度从1911到1924年。故事发生在一战期间的欧洲,描写了在这个宏大的背景下,威尔士矿工、英国贵族、德国贵族、俄国工人、美国精英等五个家族的命运浮沉。书的开头写了一个成人礼,描写的是威尔士矿工家的小比利第一次下井,精彩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这本小说具有以下特点:1、情节是环环相扣的,对得起史诗二字,最后一页的楼梯桥段堪称神来之笔。2、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各个国家之间微妙牵制关系的生动描述,和精彩的故事完全融合,并不是孤立出来的历史说教,让人拍案叫绝。3、通过各种丰富细节展现了战争的复杂性,而这复杂又被埋设在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学人物的性格塑造中。4、巧妙的人物对白不时出现,比如嚣张的矿主说煤矿是个人的,他想怎样就怎样,拒绝了矿工们的合理要求,但比利的工会老爸不卑不亢地说,难道地底下的煤矿也是你埋的?当然不是,那是上帝干的。

《巨人的陨落》是读客2016年重点推荐的一套小说,和《岛上书店》一样,都是现象级的世界畅销书 !它的作者是英国著名作家,小说家 ,肯·福莱特。同时,他还是爱伦坡终身大师奖得主。他的20部小说被译成33国语言,累计总销量超1、5亿册。

全球读者平均3个通宵看完的超级巨著、全球每三秒卖出一本!十年来,最快速度横扫欧美16国排行榜的超级小说、这些话绝对不是空谈,绝对不是骗人,是真正的实力,一个经典,一个传奇,就是《巨人的陨落》,大家一起来拜读吧!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3):Heroes will never fall

第一册有“序 成人礼”、“Part1 天地失色”两个部分,共十一个章节。开篇以十三岁少年比利第一天下井上工的故事拉开了序幕。这一章节极好地展现了比利的个性,从他的内心独白,家庭成员对待他的不同的感受,到第一天下井被欺负时的他的转变和处理方式,都体现了他对成人的渴望,他喜欢外公把他当成大人一样跟他说话,他要表现得像一个男人一样,事实上,他从这一天的经历开始,已经慢慢成长为一个男人,这一天作为他的成人礼也不为过,这也为后面他的英雄事迹埋下了伏笔。

“Part1 天地失色” 以1914年为背景,从一月到八月四日。英俊富有的英格兰伯爵菲茨为国王举办私密的家庭宴会,在富丽堂皇的房子的政治争论,与此同时爆发的矿井事故。野心勃勃的菲茨,心狠手辣的妻子碧,思想独立的妹妹茉黛,聪明伶俐的女管家艾瑟尔,年轻有为的外交官沃尔特,英勇无畏的矿工比利。令我震惊的是这场矿难,“这帮该死的资本家”!标有“呼吸器”的储物柜都是空的,没有足够的水灭火,只有一个可怜的装水的道车外加一个手摇泵。

俄国兄弟格雷戈里和列夫,一心想离开沙皇暴力统治的领土,去理想的美国布法罗,他们的父母令人肃然起敬。父亲在碧公主和她哥哥的恶行中被绞死,他们还把死者的家人抓来观看这一过程,特别享受这种恶趣味。而母亲在后来坚持游行示威,前进冬宫,却倒在了沙皇的暴力恶行之下。

随之而来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了一战的导火线,欧洲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各国都有政要主张和平,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远离战争,但受盟友之间的关系和各国的利益影响,这场战争无可避免。之前听人说过一句话:爱情在战争的影响下显得更为神圣。之前看《芙蓉镇》也悟出这样一个道理: 什么样的社会产生什么样的爱情。茉黛和沃尔特就是这样,儿时一起玩耍,一月份的重逢让他们迅速擦起爱情的火花,但国家和民族的恩怨,战争的一触即发,前途和未来的担忧无不影响着这对恋人的命运,但他们的爱情更加弥足珍贵,然而他们私下结婚的当天,英国向德国宣战了。

第二册“Part 2 巨人之战”,从第十二章到第二十三章,一共十二个章节,时间从1914年8月到1917年3月,从一战爆发到俄国推翻沙皇统治。

战争牵扯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格雷戈里,比利,菲茨,沃尔特都参加了各自国家的战争。文中对人物的描写十分鲜明,菲茨好战,渴望胜利,看着英军结束撤退,投入进攻行动,他十分开心,这样的贵族无法体会到战争对人民带来的灾难,他只不过是想满足他个人的私欲和虚荣心罢了。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一个小插曲发生了,1914年圣诞夜,英国和德国士兵混在一起,相互寒暄介绍,拿出家人和恋人的照片相互传看,真为这短暂的和平而感到欣慰,但试想,有多少人其实渴望和平却又被迫参战呢,说是他们肩负着国家的使命,但他们怎么又不是那些迂腐统治下的牺牲品呢。期间仍有人主张和平,但和平主张总是无法胜利。文中向读者道出了一个原因,金钱。战争的开销已经让英国负债累累,他们必须继续战争,如果胜利,就能迫使德国替英国偿还债务。“那德国人怎么活呢?”“没人在乎战败者是死是活”

透过格雷戈里的视角,让读者看到了战争时期俄国社会的惨状。为了一片面包,妇女和孩子可以出卖肉体,为了一片面包,要早早地在寒冷的晚上在面包店门口排队待上一个晚上,最终能不能买到还是个问题。想起了一句经典的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工人罢工,沙皇命令遏制罢工游行,无论采取任何必要的武力。士兵们不愿扫射自己人,但他们不开枪,暴力的军官也会朝他们开枪。警察开火,朝手无寸铁的示威群众,格雷戈里袭击了警察,带领群众反抗,一句:“把工人阶级武装起来”,好不振奋人心!他们的革命在推翻沙皇的统治下取得了胜利,这也给世界其他人民带来了信心。“最后谁会赢呢?”“最后的赢家是俄国人民”

第三册紧接“Part 2 巨人之战”从第二十四章到第三十三章,一共十个章节,时间从1917年4月到1918年11月,从一战期间到德国停战。其后的“Part 3 世界重生”从第三十四章到第四十二章,共九个章节,时间从1918年11月到1924年1月,叙写了战后世界格局的变迁,国家及人民命运的变化。

作者把一战的状况叙写得很细致。国家政治上的策略变化,军事上的战略部署,战场上的作战调整。战争后期美国的参战让协约国实力大增,打破了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平衡,加速了一战帷幕落下。

战争是残酷的,死死伤伤,每次看到新闻上那些在战场上幸存下来的士兵追忆当年的骁勇无畏,或是对战友的深深怀念,都不禁叹息,他们到底为了什么,大概是我无法体会的吧。

参与战争的人们,英国的比利,俄国的格雷戈里,德国的沃尔特,美国的格斯,还有千千万万的战士们,他们为国家而战,他们无愧是国家的英雄。而竭力为妇女权利作斗争的茉黛和艾瑟尔,还有许许多多为人民正义而抗争的革命者,他们都是时代的英雄。正如书的封面所言:“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所以世界是属于我的。”

《巨人的陨落》这本书以时间的推移向读者展现了一战前中后那个时代的兴衰,经历战火和硝烟,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个时代离我们这一代人太远,但当这个世界以这种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时,很快被作者领入,真切地去感受它。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十分细腻,写作手法运用自如,情节紧凑,行文流畅,最令我赞不绝口的是作者对真实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交集的把握纯熟,精彩绝伦,对于如何划分历史与虚构的界限,作者的原则是: 要么某一场景真实发生过或者有可能发生;要么某些话真正说过,或者有可能说。能把历史表现得如此真切,难怪有人说,可以把它当作小说来看,也可以把它当正史来看。

最后引一句书中的话:“我们可以改变这个世界,这并非易事,但最终会如愿以偿。”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4):巨人陨落之后

蒸汽机的应用带来了人类生产力的前所未有发展,工业革命产生的巨额财富支撑起日不落帝国。英王乔治五世加冕让帝国一片欢腾,海晏河清的政局和欣欣向荣的国运犹如巨人的守护。大英帝国坚不可摧。1911年夏天,一切都遵循着英国贵族的预想有条不紊的朝着既定方向发展。肯·福莱特《巨人的陨落》拉开了他的大幕。

肯·福莱特是享誉世界的大师级通俗小说作家,擅长惊悚小说和历史小说,1989年出版的《圣殿春秋》至今长盛不衰。而我们将要看到的《巨人的陨落》是其全新历史小说《世纪三部曲》中的开篇之作。《Winter of the World》(凛冬世界),《Edge of Eternity》(永恒边缘)英文版也已全部付梓。2012年《巨人的陨落》甫一出版就占据各大书店畅销榜,4年后我们终于迎来中文版。

《巨人的陨落》横跨亚欧大陆,横跨大西洋和太平洋,把英国、美国、德国、俄国的五个家族的在一战前后,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中的悲欢离合,硝烟、情欲、亲情、革命、热血、家庭、阴谋……次第呈现在大家面前,让人眼花缭乱。虽然是通俗文学,但是紧扣爱情、战争、家族、成长这些文学的母题,流畅而跌宕的叙事让人大呼过瘾,极其考究的历史细节和虚构的情节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作者的历史的考证极为苛刻,让小说在严谨的历史事实中推进使人虚实难辨,颇有“通俗小说之王望”大仲马的遗风。

无怪乎读者、书迷和媒体交口称赞,自觉不自觉地把《巨人的陨落》小说同查尔斯・狄更斯,列夫・托尔斯泰与马里奥·普佐联系起来。

小说人物群像中的贵族菲茨家的英国上流社会生活同煤矿产业工人社区的生活的对比,仿佛从狄更斯双城记中汲取了灵感;而沃尔特与茉黛的爱情,德军在东西两线同英法联军以及沙皇军队的残酷战事又让人回味起战争与和平中的相关情节;格雷戈里的弟弟列夫在美国的生活,不禁要让人联想起《教父》当中的种种。

肯·福莱特将作品名字定为《巨人的陨落》,其实又是站在文学巨人肩上,从伟大作品之上源源不断地输送素材与灵感,让小说更加饱满、充实,不敢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是也形成一股吸引人一口读完的叙事风暴,读之酣畅淋漓,回味无穷。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2周年,明年是俄国十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100周年。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开启现代社会的大转型,和平、稳定、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是,战争这个永恒的主题在世界各地还在不断上演。枪炮声并未在100年后的本世纪消逝。而我想,《世纪三部曲》一定是以反战,呼吁和平为贯穿始终的主题的。

《巨人的陨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世纪前的残酷杀戮,一个个年轻的生命为了未知的目的走向屠场,无谓的牺牲宝贵的生命。以至于肯·福莱特借作品发出怒吼:人类数以百万地屠杀自己的同类,使大地上的美景变成布满弹坑和铁丝网的废墟,这种动物世间绝无仅有。

惨烈而令人焦头烂额的一战让各方历进煎熬。时任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议会发表议和演说时讲到:“任何一个人或一些人,放纵这场冲突,或者是在没有充足理由的情况下肆意延长这场可怕的冲突,那么他灵魂所担负的罪孽就连大洋之水都无法洗清”。我们仿佛看到悲悯和良知的复苏,政治家开始审视自身和国家的灵魂。

但是,劳合・乔治接着讲到:“任何一个人或一些人,如果出于疲惫和绝望,而不是崇高目标,放弃我们因理想而投身的事业,而且这项事业已经接近完成,那将会是任何一位政治家所能犯下的损失最为惨重的怯懦之罪”。这是一种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置人于死地的口吻。一战结束,文明的欧洲遭受巨大劫难,和平之花并没有破土而出,法国德国的世仇没有半点消解,英国又和德国结下仇怨,苛刻的条件让德意志几近崩溃。短暂的和平即将在1937年再次被战火吞噬。

巨人的陨落,陨落的是什么?

陨落的是用仁义道德粉饰的皇家尊严与权威;陨落的是文明之光下的阴影喷涌而出把这世界变成修罗场;陨落的是人们心向往之的美好生活与和平;陨落的是旧秩序,德意志第一帝国和奥匈帝国;陨落的是逆潮流而动而不合时宜的贵族风度。

肯·福莱特对人物的描写不仅来源于寥寥数笔从衣着等客观方面精妙的描写,还在于它能够聊聊几个字,就妙笔生花的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内在特点,让人印象深刻得到记住他的主人公。

“凭借完美无瑕的礼仪姿态,他们会带领世界走向毁灭。”小说主人公来掌管着威尔士和约克郡大片土地的英格兰贵族——菲茨赫伯特的傲慢与无能是否跃然纸上。

“他愿意为德国的利益而死——但没有心爱的女人,他也不愿意活着。”德国贵族,青年外交官与军人,沃尔特的敢爱敢恨的特点呼之欲出。

“从长远来看,放纵底层是残酷的” 菲茨趾高气扬的妻子、俄国公主——碧公主,漠视底层人民,蛇蝎心肠的对世俗的鄙视和恶意是不是惟妙惟肖。

而旧世界被炸烂和打碎之后,巨人陨落势必有新的力量崛起。

女权。妇女在战争中的作用,一战前妇女无论是在社会生活中抑或是战争中都只从事一些生产被服、照顾伤员等一些辅助性的劳动。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她们肩负起生产重型机械和社会主要生产活动的重任,并且用事实证明了她们完全能够胜任昔日被认为是男人才能从事的工作。艾瑟尔参加下议院选举更把女权推向了参与政治,决定国家命运这种昔日被认为不可能由女性参与的政治活动中来。小说主人公,本是主仆的女勋爵茉黛和来自旷工家庭的女管家艾瑟尔,殊途同归,双姝有分歧亦有合作,最终都成为了为妇女权益而呐喊的旗手和斗士。彰显了肯·福莱特追求男女平等的理念。

民众的觉醒、民主思想的深入人心和贵族阶层、等级制度的土崩瓦解。迂腐、高傲、无知、官僚味浓厚的贵族军官带领年轻的平民阶级士兵走向死亡,许多人甚至都还来不及开枪,就在密集队形的冲锋中死与机枪倾泻出的弹雨下。马恩河,凡尔登就像无妄之灾的笼罩在参战双方或者说多方军队的头上,每天推进几十米的焦灼战局给前线官兵带来的不是和平的期盼,而是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绝望。而比利采取灵活战术保全了自己的威尔士家乡排,格里高利也毫不犹豫的带领手下的士兵远离自杀式的冲锋。群众的智慧和贵族的愚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肯·福莱特对民众的智慧、勇敢、团结和觉醒是充满敬佩的褒扬的。

世界秩序的崩溃与重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整个欧洲的仿佛都沉浸在政治联姻所带来的一团和气当中,欧洲各国的统治者们都沾亲带故,然而巴尔干半岛一个微小的火星却点燃了整个大陆的积蓄压抑的能量,旧的秩序在数百万生命逝去中被炸得粉碎。德皇退位、俄国十月革命沙皇统治终结、奥匈帝国被分割从地图上消失。旧有的君权一次被从欧洲大陆上扫除,属于民众的未来正在如星火燃烧,但是未来到底是怎样呢。

民众的声音在这里:英国军队在一战中由“学校郊游都管理不好的上层阶级军官的指挥下战斗”,然而“战争是由我们这样的人,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打赢的,他们没有受过教育,但并不愚蠢”。

小说的另一位主人公,来自威尔士的,前文提到过的艾瑟尔的弟弟,勇敢、坚韧、充满智慧的——比利。因为揭发英国军队在俄罗斯参与颠覆苏维埃的军事行动而被逮捕。出狱后他与自己选区的贵族,也是战争中他的上司的菲茨赫伯特伯爵进行选举演讲。

比利越过前排望着矿工群体——这些强壮、勇敢的人们生来一无所有,靠自己的力量求生,养活家人。“工人兄弟们,”他说,“我们才是未来!”

肯·福莱特大叔为下一部埋下了一个震撼人心的伏笔,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催促读客图书快马加鞭地完成第二部的翻译了。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5):书评君| 巨人的陨落到底讲了什么?

文|傅小展

书十分打八五分

听说福莱特的地位不亚于金庸在国人心里的地位,加上他肚子里的真材实料以及对历史知根知底的个性,证实了他确实是一个好作家。同时对于翻译是我在《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以来,认可的第二本好翻译的作品。可想它的流畅与耐读决不逊于任何一本国文经典小说。

事实上福莱特确实是一个严肃的小说家,他在给我们呈现宏大的历史画面的同时力求保证历史的真实性。他的原则是:“要么某一场景真实发生过,或者有可能发生;要么某些话真正说过,或者有可能说。如果我发现有某种原因让某种场景不可能真正发生,或不可能说出某些话——例如某个人物当时处在另一个国家,我便将其略去。”

小说是历史类的题材,差不多花了我一个星期的时间去阅读。抛开战争与国家间的利益纠纷不说,一战的起源仍然是奥地利大公的萨拉热窝事件。书中的时间线从1914年至1924年,由威尔士矿工家庭的姐弟、英格兰贵族兄妹、俄罗斯底层的孤儿兄弟、美国白宫的青年助理、德国外交情报界的名门之后五个家庭的爱恨纠缠汇聚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但是从三册小说的收尾来看,主人公更倾向于沃尔特与沫黛的爱情曲折的经历为主线,反而一战四年成了磨砺两人感情的试刀石。

刺杀事件发生以后,各国的外交人员都在试图寻找避免战争的方案。沃尔特是德国大使馆的武官,他的父亲与德皇交好。他听着父亲传来的讯息,生怕战争给他和沫黛的爱情带来阴影。随着试图阻扰战争的失败,奥地利对塞尔维亚宣战,两个利益集体为了各自的利益奔赴战场。值得注意的是欧洲贵族的血统论是一个别样的梗,各国皇室之间大多往前推可以发现自己是沾亲带故的亲兄弟。尤其在战争初始德皇与俄皇相互间的通信试图挽救局面时表现出来的兄弟之情,奈何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贵族的政治联姻所带来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没有发挥一定的作用。事实上随着历史演化的推进,新兴贵族还是没落贵族都在失去往昔的神圣地位,只是单一的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在战争时期表现在英国的上议院,德国则是亲君的贵族,包括奥托;乃至俄国的封建贵族碧公主和他的兄弟。

随着战争的开始,出于盟约的约束英国远赴海峡对岸的法国参战。跟着使馆撤出的沃尔特奔赴战场,他与沫黛的隐瞒结合在第一部做了收尾。菲茨同样奔赴战场率领自己的部队奋斗在一线。不幸的是他第一次还没冲锋就躺在了担架上回到了战争的后方。紧接着做了军情处的官员负责监视敌情。

就这样我们跟随比利与沃尔特的视线,很容易地发现这是一场残酷的战争。虽然小说没有就具体的战争作为描写,采用了局部的点描写,可还是可以看到凡尔登、马恩河战役背后的死亡人数。这是一段血的历程,因为有了男女情感的连线才稀释了战争的可怕。战争依然是残酷的,随着战线的延长,比利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好在有关的主要人物都活了下来。

同时从第二部开始女权主义的觉醒到认可是不可忽视的内容,一般来说也是从一战时期女性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得到了男人的认可。沫黛与艾瑟尔组合编成的小报对战争带来的伤亡做了详细的报道,并且时常刊登妇女来信。同时她们用自己的努力斡旋在男人之间,给妇女地位博取最大的利益。因为战争带来的消耗是史无前例的,男人离开留下的工作岗位不得不由妇女代替。然而工薪的减半对妇女来说又是另一种的不公平,所以沫黛与艾瑟尔得到了妇女最大的支持。

有趣的是历史类小说把两性结合写得如此登堂入室确实给小说增彩不少。我们为菲茨对艾瑟尔的爱究竟是猎奇还是真心实意揪心异常。但菲茨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贵族的作风与继承人的重要性一直把他塑造成一个保守的人物。他在回到后方以后,依然不曾重视对艾瑟尔的感情。试图用包养的方式来对待艾瑟尔,艾瑟尔有过动摇最终抛开了以往的感情,带着菲茨的私生子投奔到另一个男人。尽管爱情是幸福的,但是随着战后的议员竞选让艾瑟尔发现男人对于权利的渴望与地位的需要不得不让自己的利益让步。她才发现平等只是暂时的,往后的旅途仍然需要不断地博弈。

书中写到艾瑟儿与沫黛的决裂也可以视为两者对于各自阶层的利益之争。事实上沫黛除了固执的立场坚定,保留了一部分贵族的傲慢,对于女权利益的争取可谓功不可没。尤其是作为女性在男性政治场上的角逐不落下风。不知道有木有人意识到这也是封建时期以来留下的贵族女性沙龙的影响,让女性更方便接受政治上的消息传递。事实上,菲茨兄妹在小说一直是保守派的一方,对于认定的事物总要苛责苛刻。不管沫黛如何为了争取妇女的权利,她依然认可平民与贵族的身份不等。

俄国参战的主线是紧跟着沃尔特与格雷戈里的目光。此时的俄国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无力负担战争的重责。虽然当时的俄国号称陆地上的霸王,从远近一百年的历史来看一次又一次解救了欧洲危机;但是阶级的矛盾深化,主君的无能表现都把战争带向了俄国的十月革命。列宁的回国之旅有了德国军方的支持,这在历史中确有提及。布尔什维克的崛起,红白两军的对战,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我们都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俄国内战的一定了解与认识。用心的阅读人应该会发现跟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有一定的差距,事实上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的框架,顺便做了一定的艺术加工。而且相似的经历据某些史书记载同样适合某国的发展轨迹。

当然,布尔什维克确实在托派时期还是列宁时期一直得不到欧洲的认可,他们被视为笼罩在欧洲历史上的阴霾,是挑战贵族的异端分子。他们的革命吸引了欧洲各国的眼球,直接导致了一部分贵族出于自身利益需要扶持白军,顺带把援助战争初期的物资加紧运回国内。

此外,美国的参战与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原则对于战后的巴黎和谈提供了一个基础,试图建立一个国际联盟。但是随着战胜国与战败国的双方和谈的你来我往,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十四点原则的初衷。随后美国没有批准《凡尔赛和约》。而之前为了争取美国人民的认同,威尔逊总统试图用全国演讲来争取利益,结果因为病倒被迫终止进行一半的演讲。最终总统的苦心得到了美国人民一定的认识。反对之声依然高涨。

讲到美国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主线格斯与罗莎。虽然全书篇幅有限,对于串联全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战争中期威尔逊总统试图斡旋战争双方和谈,迫使德国放弃无识别的潜艇政策给美国公民带来的伤害(想发国难财不死几个人怎么行,我表示认可。)而派遣最年轻的幕僚格斯前往德国与英国刺探可行性。结果和谈因为德国拒绝归还被侵占的土地而失败。格斯在此做了沃尔特与沫黛的联络人,又从菲茨那里得到了德国最新的情报。

罗莎身有残缺,却是一个有智慧且对政治有着高度敏锐嗅觉的女记者。格斯与罗莎的爱情可谓顺风顺水,格斯在接连两次爱情的失败已经迷失了对爱情的方向,罗莎的不时出现重现唤起了他对罗莎的崇拜与爱慕。他在得到总统首肯,利用(罗莎)记者对舆论的导向从而使美国民众知道德国军方的计划,被迫参加一战。这中间的曲折经历颇为跌宕起伏,人物涉及痞子列夫与岳父间的对决与格斯最后无视家人的劝阻以士官的身份参战。

碍于篇幅,顺便说说,列夫不是一个好角色,格雷戈里太过清晰的政治立场有点类似于人物觉醒,这可以对照着某国第一代的马列主义者,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他们两线并行的视觉见证了两个人物的命运轨迹。碍于篇幅不做展开,值得注意的是列夫依旧如此,格雷戈里则成了一个革命者。但是到了革命后期他对于革命的意义开始出现了动摇。他发现开启了一个朝代又无端重复了前一个朝代,甚至更可怕。人人自危,人人都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余生。

当然,历史题材的小说都离不开宗教的影响,虽然全书只是很粗略的点名了他们的信仰,且从观点还是立场都严格遵照着自己的信仰。除了比利有点无神论的模样,他有点怀疑上帝的存在。不要忘记得是他在第一章被戏耍而得来的名号“上帝的比利”

拿到这本书时,我们大可以放心的阅读。我们不用计较历史人物对于战争的态度,因为战争确确实实在那发生。我们要做的是跟着重新经历一遍一战中小人物奋斗与突破的精神世界。

就这么多吧。小说毕竟就是小说。太认真不好。不太认真也不好。

我这样应该不算剧透把。

首发微信公众号

欢迎关注公众号:读书流浪人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6):好好的世界,怎么就分道扬镳了

这是我今年读的最畅快的一本书。

没有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也没有读着发困的意识流,有的只有故事,只有命运,几个主人公,英国贵族男人,俄国贵族女人,英国矿工,俄国间谍,德国外交官,英国贵族女人等等,这些人的命运,在欧洲大战即将开始的天幕之下,纵横交织,看得让人心疼,也让人心动。

很多人说作者肯·福莱特就是英国的金庸,他的书就是畅销的保证,就是大历史中的各种小人物的爱恨情仇,如此说来,《巨人的陨落》还真的是有点像《射雕英雄传》,都是兵临城下,都是异族相争,但总有置身其中的人希望,世界可以不是那么非此即彼,异族异国、不同阶级之间,也可以是朋友,恋人,情人,亲人,而不一定,非要是敌人。

这本书读完,脑海中就出现了这句话:好好的世界,怎么就分道扬镳。

福莱特有点坏,他故意把书中的几乎每一对情侣,都安排在了悬崖的对立面。英国贵族男菲茨,和他的女佣人擦出爱情火花,他们就是阶级的对立面,一个主一个仆;菲茨的妹妹茉黛,爱上了德国外交官沃尔夫,两个人是一战中敌国的对立面。在每个对立面矛盾爆发之后,他们都成了爱上仇敌的人。

或许你会问,好好的世界,怎么就分道扬镳了,大家相亲相爱,不是更好么?

这就是福莱特的高明之处,如果他只会写仇敌之间的男欢女爱,他就不会成为这么受欢迎的历史悬疑作家,他把他对历史演进的每一分了解,都融进了故事中。

无论是书中写道菲茨对英国与德国开战的强硬主张,还是煤矿老板对矿工的冷血无情、毫不改进,宁可从遥远的俄国骗来农民下井挖矿,也不愿为英国的同胞矿工让步任何的福利。无论是阶级矛盾的总爆发,还是战争的总爆发,都不是空穴来风,当然可以说,其中有好战分子的挑拨和主张,但更重要的是,双方的毫不让步,尤其是既得利益方的毫不让步、冷酷无情,是导致了阶级仇杀与国家战争的不可避免。

我们从不呼唤暴力,也从不呼唤战争,更不呼唤阶级仇杀,但和平的前提,永远不可能是既得利益者的毫不让步,没有人愿意看到天平永远倾斜向一方。

特朗普当选,英国脱欧,印度看电影前要起立唱国歌,法国勒庞支持率节节攀升,世界范围内民族主义都在抬头,似乎一条条铁幕正在降下。

好好的世界,怎么就分道扬镳了,就像工人阶级白人全都投靠了特朗普,因为他们被忽略了,心理失衡。许多年来对少数群体的让步与偏爱,让他们失去了很多,现在该轮回了。

抄一段我觉得很有道理的书话,商务印书馆《法国革命史》,米涅著,无论是战争、阶级矛盾、甚至是特朗普当选、欧洲难民危机的原因,我都可以在这段话中,找到解释和答案。

”假如人们可以互相谅解,假如一些人肯于把过多的东西让给别人,另一些人则虽然贫乏而能知足,那么人们就会非常幸福,历次的革命,就会在和睦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历史学家也就没有什么过激行为和不幸事件可以回顾,只能说人类比以前更自由、更明智、更富足了。但事实是,迄今为止,各民族的编年史中还没有这样的先例。应当作出牺牲的人总是不肯牺牲,要别人作出牺牲的人总是强迫别人牺牲,好事和坏事一样,总是要通过篡夺或者暴力的方式才能完成,除了暴力之外,还未曾有过其他的方式。“

我也很不愿意看到最后一句话,但似乎在许多地方,至今仍旧如此。

因为我们都固守着自己的观点,毫不退让。

我在豆瓣看到很多言论,很多自述,很多讨论,但我只看到了讨论中双方的观点越来越强硬,越来越坚持,左的更左,右的更右,却从未看到谁能说服谁,谁会退让,也从未看到谁说,他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在现实中依旧如此,很多时候面对面的探讨,最后为了场面好看,还是会相互礼让一下,可是内心,还是固执己见,毫不退让。

就是这样,世界分道扬镳。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7):每一页都有故事,每一页都有闪电

肯·福莱特的《巨人的陨落》这本书中描写了一战前后六个家族的兴衰变化:英国菲茨赫伯特家族、德国冯·乌尔里希家族、俄国别斯科夫家、威尔士威廉姆斯家、美国杜瓦家和维亚洛夫家,整个故事从1911年写到1924年,主线人物覆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除了法国),涉及了美西战争、英王五世加冕、一战、十月革命、德皇退位、凡尔赛和约、啤酒馆暴动等一系列历史大事,得益于他严谨的史料安排和巧妙的情节缀连,整部书读下来大汗淋漓(大夏天一口气看完太累了),却又荡气回肠。

好的小说处理历史素材时,既不过于写实,也不过于写虚,而要虚实难辨,真假难分,保持一种沉稳的节奏:虚构事件对历史事件步步紧逼,既不让历史逃遁,也不能被历史反咬一口。

这种写法其实是对写作者的历史知识储备的巨大考验:虚构人物与真实历史人物的互动越频繁,虚构事件与真实事件的交织越紧密,剧情的扭力就越大,这种身临历史现场的阅读快感就会越强烈!逼真让人兴奋。但是,这种写法也会导致“蝴蝶效应”:虚构人物和事件很可能会改变真实的历史进程,而一旦故事难以自圆其说,就极有可能滑向穿越文和架空文的窠臼。

评论区里有人把肯·福莱特和金庸做比较,如果从类型来说,确实两者写的小说都衍自一段历史,就像金庸写宋朝,写到完颜阿骨打、大辽皇帝一样,福莱特笔下的世界大战,也让丘吉尔、列宁、兴登堡、威廉二世轮番登场,和主角们一起纵横捭阖。对这一技巧的运用,无论是金庸还是肯·福莱特,其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肯·福莱特是真的“带着镣铐跳舞”,他写这个系列的时候,专门请了不少历史学家做顾问(参见第一册《致谢》),这种吹毛求疵的态度,就像故宫文物修复者所追求的“高度还原”,他在后记里谈到书中涉及到历史的地方:

我的原则是:要么某一场景真实发生过,或者有可能发生;要么某些话真正说过,或者有可能说。如果我发现有某种原因让某种场景不可能真正发生,或不可能说出某些话——例如某个人物当时处于另一个国家,我便将其略去。”

整部小说一共四十二章,人物、事件、地点、时间全部要做到和史实严丝合缝,这恐怕已经不是出于故事发展的需要,而更多来自肯·福莱特的任性吧。但他做到了,当我读到格雷戈里去迎接回国的列宁那一段,鲜活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在午夜的彼得格勒芬兰站,广场的探照灯打在黑压压的人群中,火车喷着黑烟徐徐进站,列宁从车上下来,对着人群致辞,格雷戈里内心激动无比,这一实一虚两个人物此刻出现在同一个时空,恢弘壮阔,着实奇妙而震撼。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8):欢娱嫌书短 | 肯•福莱特《巨人的陨落》

微信公号:别离以前(bieliyiqian)

从小我就喜欢读大部头的故事书,沉迷进去之后,每每废寝忘食。

遇见金庸之后,这个爱好推向极致。我曾用一个通宵加两个白天看完了《倚天屠龙记》,后来又重读过数遍,虽然情节早已谙熟于心,每次却还是舍不得中途放下。

当一本小说开始吸引我了,我总要翻到最后,看看页数,如果还有几百页,就会很开心,如果还有下册,或者第二三四卷在身边等着我,就更开心,有一种葛朗台看着一屋子钱的满足感。

但是这样又好又厚的书并不很多。所以当我捧着肯福莱特“世纪三部曲”第一部、三卷本《巨人的陨落》时,那种熟悉的幸福感又充满心头。

我从《风暴岛》起喜欢福莱特,他和英国另一位类型小说大师福赛斯一样,还未让我失望过。

这套书试图描述的是已经过去的二十世纪,第一部《巨人的陨落》围绕第一次世界大战讲起,时间线从1914年至1924年,威尔士矿工家庭的姐弟、英格兰贵族兄妹、俄罗斯底层的孤儿兄弟、美国白宫的青年助理、德国外交情报界的名门之后……五个家庭爱恨纠缠的命运之线编织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世纪画卷。

这部书里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故事全部由人物的命运来推进。书中五个家庭都参与了二十世纪的历史进程,有的在推动,有的在阻碍,他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又是历史的一部分。

福莱特一开卷就用干净利落的文字和细节把你带进那个时代的场景之中,那些人物如同电影一样走进你的视线,进而走进你的心中。他们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虽然你知道历史的走向,却仍然会屏住呼吸想看到在那些历史关头——大战爆发、十月革命、索姆河马恩河战役、美国参战、巴黎合约……这些人在做什么,是他们影响了历史,还是历史成就了他们?

讲故事是一门手艺,肯福莱特是炉火纯青的大师,他有两门绝艺是别人很难模仿的。

其一,超强的历史代入感。

在福莱特笔下,历史已成为故事情节的一部分,而这里的历史绝非细说。他每本书写完后都会请历史学家审阅改定。《巨人的陨落》中出现了很多真实的历史人物,列宁,托洛茨基,美国总统威尔逊,温斯顿丘吉尔,英国首相劳埃德乔治等,福莱特在书后作了说明,他的原则是:要么某一场景真实发生过,或者有可能发生;要么某些话真正说过,或者有可能说。当真实人物与书中虚构人物对话时,他们说的通常都是实际上说过的话,取材于这些人的备忘录、自传和传记。

其二,简洁克制的叙述技巧。

我在看同为畅销书领域大师级人物的史蒂芬金小说时,常常被他那裹脚布一般的啰嗦语言烦到耐心全无,恨不得用这裹脚布勒死他。而再看福莱特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他的文字简洁凝练,叙述清爽传神,阅读起来似行云流水。《巨人的陨落》三本一千多页,我用了一个周末读完,毫无滞涩之感。

有出版人说:肯福莱特没有一个饱受折磨的灵魂。他承认了:大家都在写内心的痛苦,可我总是觉得很开心。

他说:“很多作家只写能取悦他们自己的东西,并模模糊糊地希望这也能取悦别人。但我每写一页都在清醒地思考:读者会怎么想?读者觉得这真的会发生吗?读者关心这些吗?读者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吗?我敬佩那些用文字和新奇结构进行文学实验的作家,但我从不这么玩。”

而擅写痛苦的灵魂的格雷厄姆格林说过这么一段话:“那种小说就是我想创作的:极具浪漫色彩的故事,这种故事从年轻时代起就深深吸引着我们,我们的种种憧憬都被证明是一场不切实际的幻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又会回到这种梦幻之中,为的是逃避令人伤心的现实。”

我也看文学名著,有的还非常喜欢。但好故事始终是我的最爱。

所以我对肯福莱特这样的大师始终抱有感恩之心。

唯一的遗憾就是,我希望好故事永不终结,而世事从无永远。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9):我看了,我又忘了,但我明白了

美丽不止于漂亮性感,智慧不止于学识渊博,富有不止于腰缠万贯,高贵不止于身份显赫。

如果你看了这本书,就不会只是泛泛地觉得我说得有道理,而是可以感同身受地联系上书中的每一个人物。以前我觉得这种用恶俗的排比句写下的大话简直等于什么都没说,现在我除此之外无以表达,因为《巨人的陨落》,让我看着看着突然明白了很多不得不用言外之意来表达的道理。

美丽不止于漂亮性感,那还应该有什么?我觉得是善解人意的聪慧,和一个心意相通,想你之所想的人交谈,无疑是一种欢畅的感觉。爱情如果止于美好外表的吸引,那无异于野兽的择偶方式。爱情需要灵魂的交流,这点绝真无疑,否则只是出于荷尔蒙的吸引,那么当更美妙的肉体出现,你就出局或则出轨了。只有灵魂的交流能建立具有唯一指向的真正的爱情。虽然我也讨厌用“灵魂”这样玄乎的词汇,但是一旦品尝那种滋味,你就无法用一个具体的词汇来形容这种心有灵犀的震颤。

智慧不止于学识渊博,现在你再渊博也没有电脑厉害,一块硬盘可以轻松装下你一生无法企及它一个零头的信息量。真正称得上智慧的人,拥有敏锐的洞见,坚持己见的勇气。在我的身边,现实中真正让我觉得有智慧的人,是拎得清的人——识大体分轻重,关键时刻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选择,不盲听盲从的人。

富有不止于腰缠万贯,这本书讲的就是一战,战争可以裹挟一切,钱财产权不过一时保管。我觉得真正的富有,是人格魅力的强大,是赢得别人的尊敬,是拥有对他人的正面影响力。征服了人心,钱财什么都是浮云,看看如今的偶像明星,他们能调动的资源惊人,即便他们未必能带来什么正面影响力。

高贵不止于身份显赫,同样你可以在这本书中看到形形色色的贵族,大部分贵族只能称得上是锦衣玉食的野兽。真正的高贵,是胸怀远大的目标,并愿意为之奉献一切。高贵不是表面的作派,高贵是你的时间表。人自出生起就开始走向死亡,所以高贵,实际上就是你选择为高远而可贵的目标而死。

这么多有感而发,听上去像是一大堆自言自语,但只要你看了这本《巨人的陨落》,难免你也会有一大堆话不吐不快。书虽然很厚,不过只要翻开来,你只会嫌它不够厚。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10):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其实《巨人的陨落》这本书,很早便收入囊中了,但一直被琐事所扰,读来断断续续,想想还是搁置一边,等待闲时。所幸这阵子稍微有些空闲,终于拜读完毕,大有酣畅淋漓之感。

先说说对这本书的总体印象吧。个人认为,一本好书的标准是透过它,你有意愿、有兴趣去了解以往你不熟悉的世界,去获取你所缺乏的知识。而《巨人的陨落》无疑做到了这一点(是滴没错~读完它我有重读欧洲史的冲动啊!)。作为一部故事性很强的历史小说,这里面不仅有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也有大时代的波澜壮阔,很容易让人有种自然而然的带入感,仿佛身临其中,就像在看英剧——《唐顿庄园》(灰常喜欢英式的古典优雅)。不得不说,肯叔沉稳的文字叙述,精致的细节描写,庞大的家族纠葛,充满矛盾、对抗的人物性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严谨认真的历史观,一击便击中了很多人的心灵,无怪乎这部作品受到全球千万读者疯狂追捧,一跃成为“现象级”的畅销作品。

肯叔将故事的时间轴设定为1911年-1924年,一战前后(非常有意思的历史时段)。看似波澜不惊的世界局势,实际上正酝酿着一系列的剧烈变革,新旧观念的矛盾冲突已走到了水深火热、日益胶着对抗的阶段,一点火星便能引来世界巨变。肯叔从几条线着笔写出五大家族的兴衰荣辱,向我们揭露了整个时代变革的脉搏,故事从叙述一名不列颠岛上的未成年矿工经历着他人生中一大考验——来自其他矿工的欺凌抓弄开始,讲到富有的英格兰伯爵为即将到访的乔治五世进行紧张的筹备,接着又说道在沙皇残暴统治下的青年工头向自己的杀父仇人做着生产演示……看似各自独立、迥然不同的人物命运在历史的浪潮下已相互交织纠葛。书中人经历纷繁复杂的变化,而我们则看到鲜活生动的历史:一战、十月革命、凡尔赛和约……紧凑的故事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让人目不暇接,这也许就是众人手不释卷的原因吧(不过多透露剧情了,大家快去拜读哈)。

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的那样,肯叔讲述的这个时代,同样繁荣与腐败共生,热情与冷漠相伴,昔日的权威正统正逐步走向没落,而来自社会底层的新兴力量不断崛起(有种戴着脚镣跳舞般的即视感)。对于昔日大英帝国、固步自封的权贵而言,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一个寂寞无奈的时代(肯叔将本书命名为《巨人的陨落》,我想一定程度上是与帝国的衰落、传统守旧的失败、贵族的没落息息相关的)。用内忧外患来形容英国当时的处境其实是比较贴切,内部固守传统与改革创新持续对立,阶级矛盾和地区分野时常引发社会和政府内部的冲突;在外部,英国正陷入一战的巨大冲击,逐步失去霸主地位。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对于英国、世界、劳苦大众、平民阶级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不破不立,越是走向穷途末路越需要有人在背后助推一把。人说,时势造英雄,然而,对于有英雄情结的我看来,正是有了这些敢为人先、不断抗争的英雄们,历史才有了今天的面目吧。无论是代表女性意识觉醒的艾瑟尔、茉黛,还是代表工人阶级、劳苦大众崛起的比利、格雷戈里,他们都积极向上,热情似火,为了个人的命运勇敢地与整个社会的偏见、不公积极抗争,显示出了完全、极致的生命之美,就像一团团红色火焰照亮了20世纪初黑暗沉寂的天空。(其实看得挺燃的,尽管有些剧情跳跃得很快= ̄ω ̄=,但强烈的代入感会让你无比神往,也想参与其中搅一搅这一蹚浑水~)

最后,就以这句彰显英雄色彩的话结尾吧: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所以世界是属于我的。(真的大爱这本书,强推啊!)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