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玛丽莲·弗伦奇醒来的女性读后感6篇

《醒来的女性》读后感(1):女性醒来之后,要么孤独要么继续庸俗

在西方的创世神话中,女人是从亚当的肋骨中塑造出来的。当时,创造她的初衷是亚当过于孤独,需要一个人陪伴。等到亚当被逐出伊甸园,女人又背上引人堕落的罪名。很多人相信,

让亚当堕落的不是蛇,而是夏娃不坚定的意志,随意摇摆的不成熟心智。换言之,女性,是诱惑的代言词。

有文字记载以来,历史上留名的大多数是男性。女性,要么以女强人、女将军、蛇蝎美人、红颜祸水的身份留名,要么以圣女、嬷嬷身份留名。前者功于心计、随意压榨、压制男性,后者则是善良、充斥着母爱光辉的圣人。

至于绝大多数没有留下姓名、真实存在的庞大数目的女性,大文豪莎士比亚说“脆弱啊,你的名字就叫女人”,大概是一个很多人都会同意的群像描写。女性被认为没有头脑,理智不健全、目光所及,都是一些琐碎小事,还时常需要照顾,柔弱而惹人烦。

在漫长的男权社会,文化或经济制度,都在剥夺女性的人格和独立性,人们的目的,是创作一个符合宗族、社区、国家规范的伦理化的女性,简言之——功能化的女性,负责生育和照料家庭。她们既不需要过分聪明,也不需要太多美德——最大的美德就是“顺从”。

在世界各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对于女性的行为规范。在穆斯林国家,女性不能在没有丈夫、兄弟、丈夫陪同的情况下出门,女性出庭作证,法律效力只相当于男性的一半;印度穆斯林男子大喊三声“塔拉奇”就可以离婚……

激进如鲁迅,对于娜拉能否在走出家庭之后获得独立,也说出“要么堕落,要么回归”的悲观断言;英国女作家伍尔夫出身名门,也常为不能和她的兄弟一样进入大学读书而自卑,因此喊出刺耳的宣言“杀死房中天使”!

而到了今天,女性拥有职业和独立财产的太多了,但社会上依然不乏对于“独立女性”“女强人”妖魔化的声音,这一点中外皆然,看看那些影视剧中对职业女性的塑造就知道了。她们被认为强势、霸道、专横、缺乏女人味。同职场女强人一起遭遇歧视的,还有女博士。人们对于知识女性的态度尤其不友好,戏谑地说: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女博士。

《醒来的女性》是主人公的半自传体小说,主人公米拉就是一位就读哈佛的知识女性。小说发表时,是上世纪70年代。按理说,在世界范围,女性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但是纵观全书,即使在两性观念相对平等的欧美,米拉和她朋友们的遭遇也告诉我们:真正的两性平等,还远未到来。哪怕法律保障女性的部分权利、但是社会、风俗、文化、大众心理,都在很大程度上向男权倾斜。在这样的社会中,如果你没有被纳入那个“各安其分”的体系,那等待你的是孤立、是边缘,是人们眼中的“异类”和“精神病患者”。

但是小说的诚实、动人之处在于,作者并没有一味谴责男性对于女性的施暴和漠视,男性在巩固自己地位时的狡猾和自私,她也从心底里正视自己对性、对爱、对稳定、轻松的亲密关系的渴望。像米拉一样的女性,总是既渴望独立,又渴望亲密。

两性关系总是既微妙又复杂,《纸牌屋》有一句话很好地概括了这种关系:生活的一切都和性有关,除了性本身。因为性关乎权力。尽管通俗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总是对两性关系做浪漫化的处理,但是稍微有点人生阅历的男女都会知晓这种描述太缺乏诚恳,简直幼稚可笑。

不管你相不相信,两性关系、婚姻关系、家庭关系,尽管人们喜欢对它施以“爱的魔法”,幻想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但是女性或者男性,真实的处境是:这些关系都关乎权力,关乎权力的争夺和制衡。米拉也好,她后来遇到的恋人本也好,他们都希望对方更爱自己一些。你不能说他们自私,自私根植于人类的基因,人不能超越自己的人性去爱人。

主流社会更欢迎温柔的、爱孩子的女性。因为对于男权社会来说,她们意味着更少的争执,更多的义务和责任以及更少的抱怨。至于那些生长出强大的自我,不肯低头,不肯走进婚姻,不肯生孩子的女性,她们通通被打上“怪物”的烙印。一个女子如果缺乏“母性”,这是最大的不近人情。

米拉爱她的孩子,但是她也承认养育他们需要巨大的精力和忍耐。让她在年近40岁的时候再生一个孩子,哪怕以爱的名义,她都不愿意。因为她知道,那不符合她后来的本心。而违背自己的本心,于人于己,都是痛苦而煎熬的。这跟前夫之间貌合神离的婚姻又有什么区别呢?外人看起来幸福美满,其实女主人公内在的价值是失落的。

女性独立之路向来布满荆棘,她需要克服来自于社会、文化、经济各方面的压力,还有她自己对于爱的浪漫幻想和真实渴望,它不会一路高歌猛进,总是有犹豫彷徨,否定再否定,也有来自晦暗的深渊的挑战。无论她投降或者凯旋,她都知道,她收获的不会是圆满。梦醒之后,世界不是还没改变吗?

《醒来的女性》读后感(2):The women's room 非常nice的体验

非常流畅的阅读体验,上下厚厚两本,自然而然地读完。随时可以捡起,也随时可以稍稍放下。米拉最后还是孤独的阿,爱情本身就不长久。和本分开后她“感到无比的孤独” 尽管是soulmate也没办法再在一起,仿佛看到自己以后的影子呢……

像是在旁观一群女人们的生活,抽烟喝酒谈笑,带孩子种花烤面包,她们无比真实。小说植根于生活,当时社会的大背景在第二册变成了不可或缺的背景,广泛涉及文学,音乐,作者的知识储备也是令人叹服……经常看到非常精妙的令人眼前一亮的比喻。

关于婚后女人生活唯一的了解是通过一个朋友,在我看来绝对是折磨吧,完全的丧失了自我,丈夫也不像从前。小说里的呢,小说里的婚姻有幸福结局吗?好像也都没有。这帮女性可以独立生活的不是吗?选择结婚完全是没有必要的,男人带来的欢愉,理解,性,都没有尽善尽美。只是这个社会硬要把女人当作男人的附属品,男人们需要保姆,需要女人为他们诞下后代。

关于女权主义的思考还是一个很大的未知空间……回头把第二性补一下。之前有看到说女权主义是正常的吧,说得好像女性要崛起要称霸世界一样,我们只是想要平等而已,那些看不起女性的人才是专制的。

总之 非常好的阅读体验,想着手研究作品的叙述方式和技巧,很想写出节奏和安排这么优秀的作品。

《醒来的女性》读后感(3):她愿与孤独为伴

她们早已习惯了那些未曾言明的、未经深思的压迫。她们没有选择地自动适应了自己的生活。

《醒来的女性》我看了很久,在阅读过程中,无数女性形象闯进我的脑海,书里的、影视剧里的、现实里的,甚至我自己……作者在书里描述的情形、提出的质疑,让同为女性的我感同身受、难以平静,哪怕它们发生在几十年前的美国。

今天,除非闭上眼睛不看不想,否则我们无法说服自己相信女性已经拥有定义自我,自主选择人生道路,不被社会规则、文化观念绑架的自由;或她们已经拥有讨论和探索欲望,处置身体,享受性爱,被暴力伤害后不被孤立也不受谴责的权利;或她们已经拥有不穿内衣地昂首阔步而不被侧目也不被嘲弄的自由。

想起近来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女主角被老公抛弃后,被迫重入职场奋斗,实现人生反转。可她重塑自我的方式是通过另一个男人。无论女性如何优秀,仍需将自己托付给某个男人,男人才是她的拯救者,婚姻才是她的终极幸福所在。一味责怪编导价值观陈腐或想象力匮乏并不公平,这种创作思路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迎合、反映了现实。

前些天,有个好友为要不要生娃而苦恼,她觉得自己的人生足够精彩,不需要再创造一个生命,但老公想要。我给不出好的建议,只是希望,无论生娃还是其他事,女性在作任何选择时都是出于本心,而不是为了满足他人或外部世界的期待。在生儿育女这件事上,女性背负着沉重的压力。“不生孩子就不是完整的女人,无法对父母老公交代”等陈规陋见至今还捆绑着很多女人。孩子出生后,劳心劳力的主要是妈妈,这不仅由生理因素决定,也经年累月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所以大多数男性都很难自觉地与女性共同承担养育责任。拿家喻户晓的真人秀《爸爸去哪儿》和《妈妈是超人》来说,能周到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跟孩子亲密交流的爸爸凤毛麟角。而那些明星妈妈无论在公众面前多么光彩照人,在育儿过程中都难免顾此失彼,身心俱疲。她们还属于没什么生存压力的人群,那么普通的女性呢?恐怕与小说里那些日夜操劳、丧失自我,苦苦挣扎却得不到理解、认可的家庭主妇们毫无二致。拜科技发展所赐,如今避孕方式安全多样,女性不用再无休无止地生育,但加诸当代女性身上的压力并未减轻多少,因为她们得兼顾家庭和事业,哪一方面稍有懈怠,责怪便不绝于耳。

《醒来的女性》里,如果不是丈夫提出离婚,恐怕主人公米拉会一直自我安慰,假装沉睡在幸福的美国梦里——整洁宽敞的房屋、事业有成的丈夫、聪明乖巧的孩子——只在夜深人静时坐在窗前喝杯酒,抽支烟,瞥一眼失落的内心,再若无其事地把它藏好。或者像聪明世故的布利斯一样,熟谙男权社会的游戏规则,纵身一跃,沆瀣一气,把良心情谊这类东西统统抛弃。

我所认识的许多女性,包括我自己,在很长时间里,都天经地义地安住于女性身份里,不曾怀疑过它的合理性。我们像接受“太阳从西边出来一样”理所当然地接受社会文化对女性的种种规训和塑造。在男权文化的熏陶下长大的一代代人,无论男女,都携带着顽固的基因。哪怕是女权主义者自己,也未必能彻底摆脱男权思想的桎梏,在平日看不见的精神角落里,仍布满了男权的灰尘。

从蒙昧中苏醒绝非易事。即便如米拉也是历经千辛万苦才艰难地剥除了头脑里的种种桎梏。好友瓦尔去世后,米拉本能地想从爱情中寻求慰藉。在突如其来的厄运面前,渺小的个人微不足道,难免会像溺水者一般不由自主地抓住手边的东西,不管它能否承载你的重量。家庭、婚姻、爱情、友情……都曾是她试图依赖的对象、安全感的来源。但除了自己,谁都是靠不住的,这是人到中年的米拉一次次被现实教训后弄明白的道理。比起懵懂的自我和虚假的满足,她更爱觉醒的自我和清醒的痛苦,情愿选择与孤独为伴。虽然她很少主动为之,似乎总在被命运推着前进,但她每一次都承担下来,尝试冒险,突破思维的限制,不断地打开自我,正视内心的真实,最终也品尝到了自由的真味。你无法不为这样的勇气赞叹与祝福。

除了米拉,书中也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家庭主妇以及她们苦涩的命运。那么,同样深陷困境,米拉为何能摆脱既定的命运,她跟其他女人相比究竟有什么不同呢?想来想去,或许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她自小爱读书、爱琢磨,是个爱较真的文艺女青年。再看看身边那些能熬过人生困顿的女性,无一不是读过点书,拥有点儿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些东西看似无用,吃不饱肚子,遮不住风寒,平白无故让人徒增烦恼,但也许它们才能在关键时刻引领你走出谷底。在法国电影《将来的事》里,哲学老师娜塔丽人到中年,各色变故纷至沓来:事业不顺,至亲离开,失去婚姻。结果,安身立命的哲学救了她,让她从头重脚轻过渡到从容不迫,渐渐学会享受孤独和自由。软弱有时,迷惘有时,可生活不会崩塌,总有值得做的事、需要惦念的人,以及美好丰足的精神园地,而后者才是支撑她屹立不倒的根基。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书中一位熠熠生辉的女性形象——米拉的好友以及思想上的启蒙者瓦尔。在女性普遍被压抑的时代里,她却早早实现了独立自主,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智慧与勇气,仿佛划破灰暗天空的一道闪电,瞬间就足以照亮周围的事物。她透彻地认识到男权社会的顽疾,常常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本质,鼓励身边的女性友人探索自我,发掘各种可能性。她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各种民权运动(她关心的不仅是女性的权利,也是每个弱小个体的人权),用实际行动改变社会,并自愿为此付出哪怕生命的代价。她自负、强势,随时随地、不容分说地发表意见,宣扬观点。有时你会像米拉那样被戳中痛处,深感不适,但你无法再继续装睡,会意识到种种习以为常背后的荒诞与不公,会在某时某刻睁开双眼,看到真相。因为有瓦尔这样的先行者存在,那些如米拉一样战战兢兢地走在觉醒途中的女性才有勇气迈出一步又一步,直到发现自己的路,今天的我们也才有了更大的空间与更多的可能。

蔡宜文在评价《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时说:“任何关于性的暴力,都是整个社会一起完成的。” 女性想要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权利与自由,真正实现男女平等,同样需要整个社会的友好支持。否则,小说里描写的状况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婚姻还将继续成为多数女性的最佳归宿,相夫教子也将继续成为她们最重要的事业,女性的幸福只能仰赖不甚可靠的运气——男性的责任感与道德标准。像米拉、瓦尔那样醒来的女性注定将是少数,她们只能默默独行,以一己之力抵抗来自外部世界的偏见与敌意。

本书写得极为坦诚,没有结局,没有结论,作者只是在漫长的叙述中不断追问,不断思考,并邀请读者参与其中。读者犹如跟随米拉一起踏上找寻自我的旅程,期间会遭遇艰难险阻、悲伤绝望,也会看见曼妙风景,相逢柳暗花明的惊喜。那一次次内心深处的冲击与涤荡,或早或晚会让你收获一颗属于自己的果实。毫无疑问,这是女性写给女性的书。只有女性才会如此耐心细致地打量、倾听彼此,理解彼此心灵深处的痛楚,给予彼此最深切的关怀与陪伴。作为女性,你无法错过,也不该拒绝这样一个审视与思索自身处境的机会。

谢谢引进和出版本书的编辑,不仅慧眼识珠,也把书做得恰如其分。书写与传播,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醒来的女性》读后感(4):醒来,从不容易 (下)

下册Page 16/17

当初结婚后,她就辍学了,并支持他完成了三年的学业。她同意把鸡蛋放进他的篮子里,因为这是他想要的,可之后他却打翻了这个篮子。我们明知道法律是为他们而定,社会是为他们而建,一切都因他们而存在。可我们不知道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只是隐约觉得美国存在某些严重的问题。可我们只能爬进自己的洞穴,努力的生存下去。米拉计算了她结婚这些年兼任管家,保姆,洗衣工,司机以及妓女所应得的报仇,把账单交给诺姆,作为协议离婚的条件。而诺姆气坏了,他的律师气坏了,连米拉的律师都觉得她疯了。而米拉的朋友们,那些中年离婚的女性朋友们,成了靠福利救济的母亲。

Page 27

“她们把决定自己身份和价值,认可或否定自己的权力都交到了男人手中。她们已经没有自我了。”“对,”她说,“我们都知道应该做自己。可具体怎么做呢?”米拉的朋友莉莉,常年被丈夫卡尔关在精神病院里,但她仍然视卡尔为世界的中心,自问连一个灯泡都换不了。我们被剪去了翅膀,却被指责无法飞翔,反过来还要视失去翅膀为自己的原罪。

Page 56

“我想,你可能很孤独,” 瓦尔对她笑笑,“可是,你没离婚的时候就不孤独了么?、、、、、、你独处的时候会感到难过,难道不是因为社会告诉你孤独很可悲吗?”

米拉重新回到了校园,开始了学术生涯,同时也在学校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瓦尔就是其中之一,她们在讨论再婚问题的时候,瓦尔提到,只要你有几个好朋友,有不错的工作,就不会觉得孤独了。深以为然,如果你独自一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那么依靠婚姻同样不能解决。然而这个社会,父母长辈,常常会给我们灌输一种婚姻能解决一切问题的错觉,如果婚姻不能解决,那么生个孩子就能解决了。

Page 123

“最后,是哈利让大家的怒火平息了下来。我不知道他怎么做到的,他让我回房睡觉。到我们走时,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似的,大家都笑呵呵的,爸还不停地拍着哈利的肩膀说,有你这样的人照顾她,我很欣慰,她需要冷静的头脑。那时,我还很困惑,因为哈利总是待在他的实验室和书房,是我在照顾他。”一位天文学教授发推特说:她的朋友创了一个新词-

Hepeated

,是把

He

repeat

两个词组合起来,大意为:一位女性在工作中说的话,提到的点子,被无视,贬低,但同样的话被另一位男性重复一遍以后,就受到了重视和赞赏。

这样的例子不仅在工作中,在生活中也比比皆是。米拉的朋友凯拉,在父母家说了一些与父亲政见不同的话,被视为对父亲权威的挑战,引起父亲的勃然大怒;而同样的话,如果出自男性之口,只会被认为无伤大雅的不同观点而已。而男性也一直被视为是女性的天然照顾者,这从西方传统的结婚仪式中父亲把女儿交至新郎手中这一程序就能体现,即使在现今,实际上妻子照顾丈夫的情况远远多于相反。

有一位男性友人传授说地铁遇到不文明情况,一个凶狠的眼神就能解决问题。事实上,如果是一名女性遇到相同情况,大声呵斥都可能被无视。

所以我们只能更大声,更大声,直到被听见,被看见。

Page 194

天哪!她放下菜豆,擦干手,在椅子上坐下,点燃一支烟。这就是女人眼里的美国梦。她还是向往这样的梦么?她明明不喜欢做饭,不喜欢购物,也并不真的喜欢房间里此刻播放的音乐。可她仍然相信,这样一个热热闹闹的家就是幸福。为什么孩子们在玩耍,本在做能带给他成就感的工作,而她就得开心地做那些没有目的,没有尽头的家务。有时候我们很难分辨一种价值观是社会在无形中强加给我们的,还是我们发自内心认同的。但当整个社会对幸福和成功的定义趋向于单一的时候,这非常值得警惕。

多听多看多思考,多问自己为什么,这是我个人的经验。我百分百相信有人真心实意喜欢操持家务,打理小家庭,支持另一半事业并为之感到极大幸福和满足。但也不妨问问自己,如果有别的选择,是否愿意去尝试;或者不妨大胆直接去试试,另一种选择是否会适合自己。质疑和去尝试的勇气都是令你更强大的武器。

Page 264

他面无表情地叙述着他的委屈,就像法官在宣读犯人的罪状一样。她的罪状包括:本该在家的时候却不在;忘记准备招待客人的晚饭;每天也不好好做饭;经常在派对上喝的烂醉如泥、、、

我本人曾被“友善”的女性长辈关心蛮好去做老师的喏,还有那种换个不需要用电脑的工作,不需要出差太多的工作类似的要求,国企也很好啊,又稳定福利也好。即便那时我的收入是家庭收入的2/3,仍不断有人来”指导“你。你是不是喜欢做老师完全不重要,你的兴趣事业心没有人关心。重要的是,你的工作是不是方便你对家庭的付出。

Page 268

她又说了很多,可这一次,她的声音很平静,很庄严:他觉得她的工作不重要;觉得她情绪波动大,因此不正常;觉得她关心的事情没有意义。她给他举了一个又一个例子。哈利站起身来,又开始用手指梳头发。他凑近她身边,但没有直视她的眼睛。他脸侧向一边,望着窗外说:“我不是故意要伤害你的,凯拉。”

是的,这确实也是我作为女性成年以后遭遇到的最多的情感体验:被认为不重要。但事实上,我觉得如果很客观的评价我交过的男朋友,亲密关系或者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对方都是对我很好的。我认为能达成这样状态,非常要紧的一点是,在关系中,我认可自己很重要,我的需求很重要,我的情绪很重要,我的事业很重要,我和男性同样重要,并且关键是我无时不刻不在向对方传递这种信息,表达自己同样重要。

一个只尝过甜的人,是无法体会到苦是怎样一种滋味的。我并不认为对方是所谓的直男癌,就应该被拉黑或者一脚踢开。很多时候,从小到大都被社会和家庭捧在手心,时刻能被听到看到的男性,是察觉不到女性所处的这种恶劣环境的。就像这段引用里的哈利,在听到凯拉开口说自己的处境之前,是完全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的。但是之后,他的观念可能会就此改变。(当然这个过程会很漫长,也请怀有耐心,并不要停止表达)。

Page 375

“好吧,” 他说,“你的需要,你的生活,你的意愿,究竟都是什么?”米拉有些不安地说:“具体我也不知道、、、、、、”他身体前倾,伸出一个手指:“啊哈!”“本,闭嘴,” 她冷冷地说,“我不知道,是因为我以前的生活不允许我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可我知道我喜欢现在所做的事,而且我还要继续坐下去。我想写完论文。”米拉的男朋友要去非洲工作,想让米拉放弃学业同他一起去。

Page 378

她感觉本以前高看她了,如今,他看着眼前这个他爱了两年的女人,竟然才发现,原来她这么自私,这么自我。、、、、、、 她明白,他的优越感以及她的谦卑,都并非他们本人的性格,而是植根于他们的文化当中。单从个人身份来说,他算不上顶层,她也算不上底层,可是仍然、、、、、、米拉觉得即使在国外,自己也能坚持学业,或者自己提前回国,写完论文。但本给米拉构建的未来是生一个孩子。

Page 379

像以前那样爱她,那么,他已经不爱她了吗?不,在她坚持自己愿望的时候他就已经不爱她了。但如果她坚持自己的愿望他就不爱她,那他爱她什么呢?这是米拉拥有美好爱情的最后一次机会,但她却因为想要坚持自己的愿望而失去了它。

这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困境。你以为你努力点,再努力点,你就能同时拥有完美的事业和家庭,事实上我们根本无从选择,只是在随生活滚滚而来的命运浪潮中择路而逃而已。

Page 271

米拉心里一沉。“我就是无法选择,” 她问瓦尔,“如果我们在一起,但不要孩子,你觉得他将来会原谅我吗?”“如果你们在一起,生一个孩子,你将来会原谅他吗?”米拉笑了。她们一同哈哈大笑起来。“去他妈的将来!”瓦尔喊道。生活中有太多类似无解的问题,我们清楚的知道问题的所在,但依然无法挣脱。我时常感动于女性之间的友谊和相互给予的温暖。我们的生活轨迹,性格爱好各不相同,面容各异,但在内心深处,我们拥有最深的连结;在某些无法言语的困境中,我们能相互深深的理解。

Page 389

你知道么,希腊语中的“真相”,并不是谎言的反义词,而是“遗忘”的反义词。真相是被记住的东西。、、、、、、我们剩下的人活了下来。醒来以后会过的更好么?我可以非常肯定的告诉你,不会。醒来以后,等待你的将是无尽的孤独。可是那扇通往真相的大门就此打开,你还愿意躺回去继续假寐么?

但醒来也不会令你的世界更糟。我始终认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终极目标是发现自己,认识自己;醒来以后,你会发现世界从此不同,你不再像照镜子一样需要通过男性的眼光看待自己,每一天,都活的更自在。

我无法告诉你你,那扇打开的大门通往哪里, but you will survive、

《醒来的女性》读后感(5):愿你能活出自我,做自由行走的你自己

最近我看了《醒来的女性》这部女性主义小说,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母亲、姐妹、朋友,还有我自己的影子,合上书本之后,内心被激荡起的涟漪久久无法平复。

故事的主角叫米拉,她从小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希望自己能过上更独立自由的生活,但在现实的打击下,她草草结婚生子,然后尽心尽责做一名的家庭主妇,但她的丈夫并不承认她对家庭的贡献,她一直假装幸福地生活着,直到丈夫外遇和她离婚。

整部小说除了米拉对自身遭遇的叙述外,也描写了米拉身边那十几位女性朋友以及她们各自生命的历程。她们拥有不同的名字,嫁给不同的男人,自身的家庭背景和性格各不相同,但是她们都拥有身为女人的困境—那种被压迫被歧视的命运。

书中涉及到诸多性别不平等问题,如女人独自在酒吧喝酒会被视为淫荡,女性在生育上没有自由选择权,家务劳动不被认可,女性遭遇家暴却被视为正常……

这本书被誉为小说版的《第二性》,在写作手法上,作者用一种真实到近乎残酷的笔触来叙述女性的生活境遇,让你不觉得自己在看小说,而是在看个人日记,虽然写的是几十年前的美国女性,但仿佛那些女性就在你的身边,她们如此真实,令人禁不住地对照起自己的现实。

这种身为女性的被束缚感与诸多人生困境在当代中国并没有减少。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体现在现实生活的每一处。

比如出生权的不平等。出生婴儿性别比的恒定值应该是:102-107,而中国出生婴儿性别比:117:100,海南、广东等省出生的性别比例更高达130:100以上。在中国每年至少有30000胎儿因为是女婴而被流产。

比如就业权利的不平等。我有个女友想跳槽,陆续面试了几家公司,刚开始双方谈得很顺利,面试方对她的能力也很认可,可一知道她处在三十岁已婚未育的年龄段,就含混地说,感觉不太合适。这是很普遍的现象,生育问题造成女性职场、招聘上的性别歧视。

再比如婚恋、家庭分工上的不平等。中国女性如果三十岁还单身,她们的精神压力是非常巨大的,社会上会叫她们为“大龄剩女”,视她们为“异类”。她们的父母会催着她们相亲结婚,很多父母会说自己的女儿说,“你嫁不出去,丢了我们全家的脸。”“ 你事业发展得再好,赚再多的钱,但你没嫁人就是失败者。” 更有甚者说:“宁愿你结婚后再离婚,也比现在没结婚强”。无论学历、职业多么优秀的女人,一旦年龄稍大,很多人就会认为她们只配嫁给层次比她们低很低的男人,因为在很多人眼里女人一旦过了三十岁就像过期打折的物品。

同样是男女出轨,出轨的女人被骂“小三”,被骂“荡妇”,很多人对出轨女性除了言语辱骂还暴力伤害,拖拽头发、扇巴掌、泼硫酸等,而面对出轨的男性,人们却非常包容,容易原谅,说他们是受到了坏女人的引诱和欺骗等。

家庭分工上的不平等亦是如此。

前段时间《妈妈是超人》第二季播出,著名演员梅婷因为不会做饭、不会给孩子喂奶被无数网友攻击、指责,有人还专门发私信“教育”她,觉得她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可是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爸爸身上会怎样呢?

在《爸爸去哪儿》里,很多位爸爸也不会照料孩子,他们不会做饭,不会给孩子梳头,经常还把孩子弄哭,却不会被指责,大家反而更多的是鼓励和支持。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女性身为一名妈妈,若她把孩子带好是应该的,带不好那就是她的错;如果女性做全职主妇在家带孩子不工作不接触社会,她会因为没有收入被轻视,不被尊重;如果她忙于事业,想更好地发展自己又会被指责忽略家庭,不负责任,不是一个好妈妈。社会对一个已婚女性的要求不仅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还要带得好娃,赚得了钱。

这些都是非常明显的对女性的不公平,但有更多的不公平、不平等是非常隐形的,甚至让你觉察不到。

我自己生了女儿以后,和同是生女儿的家庭聚会,谈到孩子时,常常会听到以下这些的言论:

“你这样像什么样子,女孩要坐得端庄一点。”

“女孩子不要那么凶,要温柔一点。”

“小汽车不应该是女孩玩的东西。”

“以后不会让她出国读书,女孩读这么多书太累了,将来也总归是要嫁人的。”

“女孩嘛,我不期望她赚多少钱,有多好的发展,只要能养活自己就行了。”

总之,女性生活在一个不平等的世界里,加诸在她们身上的诸多限制和束缚,以及性别刻板印象、种种偏见等使得她们远离自由,使得她们承受了很大的痛苦和压力,也阻碍她们更好地发展自己,活出自己。

一个女性,认识到性别不平等,认识到加诸在女性身上的种种束缚,即是她觉醒的开端,而从意识觉醒到挣脱束缚,活出自我则是一个漫长过程。

那在这样一个不平等的现实世界里,女性如何获得更大的自由,如何能够活出自己呢?

《醒来的女性》里的米拉通过阅读获得思想的独立,精神的自由,所以当丈夫出轨,她结束自己赖以生存的婚姻后并没有崩溃,而是找到自我,开启了一段全新的人生。

《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意识到自己不过从父亲的玩偶变为丈夫的玩偶,并且一直在以此求生,觉醒的她选择了离家出走,希望能获得自由。

伍尔夫说女人要独立自由需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和五百英镑的年薪。她说:“五百英镑的年薪象征了沉思的力量,门上的锁意味着独立思考的能力。”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写了这样一段的话:“(女人)拒绝成为他者,拒绝与男人合谋,就等于放弃与高等阶层联合给她们带来的一切好处。男人-君王在物质上保护女人-忠君者,前者负责保证后者的生存:女人在回避经济上的危险的同时,也回避自由带来的形而上学的危险:这种自由要孤立无援地创造目的。凡是个体都力图确定自身是主体,这是一种伦理上的抱负,事实上,除此之外,人身上还有逃避自由和成为物的意图:这是一条险恶的道路,因为人被动、异化、迷失,就会成为外来意志的牺牲品,与其超越性分离了,被剥夺了一切价值。不过,这是一条容易走的路:这样就避免了本真地承担生存所带来的焦虑和紧张。”

以上似乎可以总结出女性想获得独立与自由要努力做到两点:一、承担起自己生存的重担,做到经济上独立;二、思想上独立,把自己当成和男人一样平等、独立的个体,而非男人的附庸,拥有一个独立的自我,并在这个世界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

做到第一点在这个时代并不是难事,做到第二点则并不容易,它也许是一个很漫长且需要你很努力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拥有自己独立的精神胚胎,感受到自己内在的力量和更大的自由,能够凭借此度过人生的那些暗礁,也能够凭借此收获人生的辽阔和精彩。

女权即平权,即男女平等,女人和男人拥有一样的权利和自由,每一个女性都能不受限制、不受刻板印象左右而发展自己,活出自己。无论你选择素颜还是化妆,选择单身还是结婚,选择当妈妈还是做丁克……都是你的自由,都会被尊重,你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

离婚后的米拉重新找到了自己,她拿到哈佛的录取通知,重新进入大学学习,在那里,她认识了一群个性独特、鲜活可爱的女性朋友。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幸福。

愿你能活出自我,做自由行走的你自己。

《醒来的女性》读后感(6):一个女孩如何成为幸福的女人?—《醒来的女性》

《醒来的女性》是一本记录女性生活的书,从初恋到结婚。

我们每个人都幻想过婚后生活。

亲密的爱人,可爱的孩子,整洁优雅的房子。

所有的故事都止于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之后的情节需要自己想象。

这本书给了答案。

书里的情节有够恐怖的,看得我一阵胃疼。

女主米拉是个极其聪慧的女子,属于那种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她非常孤单。

因为她希望有自己的事业,而这是不被允许的,因为她是个女孩子。

青春萌动,米拉交了一个男朋友。

但是很快,她发现男友很想和她上床。她不愿意,因为有了性生活一旦怀孕,意味着女孩要嫁人。选择丈夫就是选择一种生活。而她知道,她的男友并不是理想的丈夫和父亲。

米拉的拒绝让男友愤怒,他不再关心她,甚至把她一个人丢在酒会上,和别的女孩调情。

米拉心情郁闷,喝了很多酒。围绕在她身边的男孩越来越多。

悲剧就要发生,但是被比尔阻止了。比尔虽然瘦弱,但确实有话语权,因为他是男人。

书里的对话触目惊心。

“出了什么事?、……所有人吗?、……他们打算怎么干呢?一个一个来?”

自此以后,米拉明白了女人独自生存的危险。一个女人,必须依附于男人,成为他的所属物,否则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利占有她,而原因则是她放荡。

男人即使被激发兽性也可以理解。

他们轮奸少女,因为她衣着暴露走夜路。

米拉放弃了女权,顺从地和父母朋友的儿子结婚,所有人都认为她很开心,只有她自己知道,她要做家务、放弃学业、接受一份打字员的兼职、满足丈夫的性需求。“才三个月,她的保护伞已经让她感到压抑。”

她的丈夫在读医学院,当米拉和他说起自己怀孕的事,他惊慌失措,他说:“你毁了我的人生,你知道吗?”“现在,我不得不退学了,要不然我们怎么生活?”

米拉反问:“我在床上逼你了吗?你说你的方法是安全的。是你说的,学医的先生!”

“是我说的!”

“对啊。就是因为这样我才怀孕了。”

“就是安全的,我告诉你。”

米拉声音颤抖地说:“你的意识是说,你不是这孩子的父亲?你的意思是这孩子的父亲另有其人?”

他愤恨地瞪着她:“我怎么知道?你说除了我你没和别人上过床,可谁知道是不是真的呢?我听过不少关于你和兰尼(米拉之前男友)的事。大家都在讨论你。那时候你自由惯了,难道现在就会改了?”

宝宝有点方。

女主婚后生了两个宝宝,她的生活也是围绕老公和孩子打转。

她喜欢看书,但是再也没有事业心。

她有一群妇女朋友,她们都一样厌倦每天重复做无价值的事情,嘲笑男人愚蠢。

男人出轨,女人因为离婚后无法养活自己和孩子,只能忍耐。

男人凭借着在职场打拼收获金钱和女人的顺从。

终于有一天,女主的老公提出离婚。

唉,宝宝好方。

我真想说这是旧时代,这是过去。但是,现在也依然是这样。

从小到大,外界总是对女孩很宽容。她们工作不必升职加薪,稳定就好。

我在健身房遇到过一个大叔,聊天时他说自己女儿本来考上了公务员,后来选择读研,三年出来很难嫁人。因此他不建议女孩读研。

虽然是好心建议,但是我真想翻个白眼。

女性的觉醒很不容易。

没出意外,谁都想呆在童话里,嫁个有钱人。

可谁让我学了法律,我知道婚姻法、继承法都默认女人没有独立财产。

一般男方提供婚房,女子要么不占要么占少量比例。

婚后女性操持家务,男性得以全身心发展工作。积累的职场认可和高薪仅属于个人。

当妈妈没有工资。做好了理所应当,做错了就是不负责任。

父母的遗产一般不会留给已结婚的姑娘。

按照社会认可结婚、生育,并不能带给我们财富和认可,可谓高投入、高风险、低产出。

那么什么选择才是正确的呢?

不结婚?不生育?

我也不知道。

唯一能确定的就是,经济基础虽然不能决定一切,但至少能让你不那么悲惨。

引用一句《第二性》中的话:“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又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每一种事物都在诱使她走容易走的道路;她不是被要求奋发向上,走自己的路,而是听说只要滑下去,就可以到达极乐的天堂。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end

我是简书园烟向晚,爱读书的法律人、吃货、行动派!

欢迎多多点赞,关注小园~这样我们就能一起进步啦!

更多文章分类请点击

赞 ()